仙游金石中学2009—2010年度下学期期中考试卷

文档属性

名称 仙游金石中学2009—2010年度下学期期中考试卷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203.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岳麓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0-07-08 17:05:00

文档简介

仙游金石中学2009—2010年度下学期期中考试卷
高二年历史科(闭卷、笔试、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为90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1.史书有不同的体裁,不同的体裁又有不同的特征。纪事本末体史书的特征是
A.按年代来编排 B.以事件为主线 C.以人物为中心 D.以国家为单位
2.宗法制度是依据血缘关系确立的土地、财产、政治地位的分配和继承制度。宗法制度的表现形式不包括
A.家谱 B.宗祠 C.族规 D.授土
3..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中提出,中国历史的社会政治型态发展可分为封建(注:指分封制)、帝制与民治这三大阶段。从封建转帝制的第一次转型,发生予商鞅与秦皇汉武之间,历时约三百年。不属于这一历史时期转型特征的是
A.贵族政治面官僚政治转型 B.分裂割据向统一王朝转型
C.青铜文明向铁器文明转型 D.由“公天下”至“家天下”
4.2009年12月27日,河南省文物局在北京宣布,在该省安阳县安丰乡两高穴村发掘的一座东汉大墓,被确认为曹操的陵墓。据文献记载,曹操生前封“魏王”,死后谥号“武王”。你认为在确认曹操墓的下列证据中,最有说服力的证据是
A.考古学家根据史书记载,得出曹操陵墓位于今河南安阳一带的结论
B.墓葬中出土的器物、画像石等物品具有汉魏特征年代相符
C.墓中出土的一批刻有“魏武王”铭文的石牌和石枕
D.墓室中发现的男性遗骨,据鉴定年龄在60岁左右,与曹操终年66岁吻合
5.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最突出的特点是
A.极力提高皇权 B.竭力削弱相权 C.削夺将帅的权力 D.削减地方的权力
6.下列历史论文的标题中,出现明显科学性错误的一项是
A.《浅议我国世袭制度的创立者——黄帝》 B.《趣谈周武王与分封制》
C.《论隋唐三省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D.《谈谈清雍正帝与军机处的设置》
7.伊索克拉底(前436~前338)说“雅典的学生已成为他人的老师;雅典已使“希腊人”一词不再表示一个种族,而表示一种精神面貌。”下列能代表当时雅典人“精神面貌”的是
①民主思想与实践的摇篮 ②拥有后世影响最广泛的古代法律
③拥有千形万态的海湾 ④古代西方人文精神之源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8.1776年发表的《独立宣言》,把反对英国殖民者争取独立的斗争矛头直接指向了英王,历数了英王的25条大罪,称其为“专制君主”。主要原因是
A.英王是英国的象征       B.英王直接统治北美殖民地
C.英王决定镇压北美殖民地的独立运动 D.北美殖民地搞错了斗争对象
9.有位学者把17世纪40年代明朝崇祯帝和英国查理一世两位君主的暴亡,视为两个民族历史的一个楔子——世界的天平开始失衡,西方的崛起、东方的没落明显加快。其观察问题的着眼点在于
A.政权发生更替 B.国力对比变化 C.社会形态转变 D.文化途径迥异
10.2009年1月20日,美国当选总统奥巴马将手按《圣经》宣誓就职,根据美国《宪法》第2条第1款规定,总统宣誓就职的誓词如下:“我谨庄严宣誓(或郑重声明),我必忠实执行合众国总统职务,竭尽全力,恪守、维护和捍卫合众国宪法。”根据美国民主制度的精神,总统
A. 对《圣经》负责 B. 对宪法负责 C. 对各州负责 D. 对国会负责
11.在近代西方建立民主政治的过程中,下列哪一选项中的国家元首可根据宪法规定,有权解散或部分解散议会(国会)
A. 美、法 B. 美、英 C. 法、德 D. 英、德
12.曾以清光绪帝名义发布的《罪己诏》称:“今兹议约,不侵吾主权,不割吾土地,念列邦之见谅,疾愚暴之无知,事后追思,惭愤交集。”文中的“议约”是指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13.1903年,中国《大公报》:“……宪法不立,则虽其国强盛,终滋危殆之忧,如今之俄土是;宪法苟立,则虽其国狭小,已固雄富之基,如今日之德日是。若是者,知宪法之与国家诚所谓不可一日或离者。”该文的政治主张,主要是
A.建立民主共和 B.进行革命推翻清政府统治
C.实行君主立宪 D.向德、俄学习
14.1919年6月20日,来中国访问的杜威在写给他女儿的信中说:“要使我们国家14岁多的孩子领导人们展开一场大清扫的政治改革运动,并使商人和各行各业的工人感到羞愧而加入他们的队伍,那是难以想象的。”这一“政治改革运动”是指
A.义和团运动 B.五四运动 C.新民主主义革命 D.辛亥革命
15.某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小组深入江西农村考察,在瑞金某个偏僻山村的旧墙壁上发现了“打土壕,分田地”的标语,这最有可能是哪个时期留下的?
A. 五四运动时期 B. 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C. 抗日战争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
16.74年前,当中国革命和中华民族处于生死攸关的历史时刻,在中国的大西北先后发生了两件几乎堪称扭转时局的政治事件。下列诗词中与这两件事件有关的是
①铁流两万五千里,各路劲旅大会师 ②遵义一会写风骚,引领前程气势豪
③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④谁人不知张少帅,联合抗敌一天骄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17.《东史郎日记》(日):“在(南京)马群镇警戒的时候,我们听说俘虏们被分配给各个中队,每一中队两三百人,已自行处死。”“七千人的生命(俘虏)转眼之间就从地球上消失,这是个不争的事实。”上述材料属于
A.文献证据 B.实物证据 C.口传证据 D.以上都不是
18.电视剧《亮剑》成功塑造了八路军独立团团长
李云龙和国民党晋绥军某部团长楚云飞的形象。
图9是剧中李云龙和楚云飞共同抗日的情景,
你认为出现该情景的原因是
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②国共两党的阶级属性相同
③中日民族矛盾是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④国共两党的方针政策基本一致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19.据下列材料推断,“公社革命”后建立的新政权是
A.资产阶级政权 B.工人阶级政权
C.军国主义政权 D.政教合一政权
20.国十月革命和中国新民主义革命的指导思想都是马克思主义原理同本国国情的结合,它们分别是
A.斯大林主义 邓小平理论 B.列宁主义 毛泽东思想
C.列宁主义 邓小平理论 D.斯大林主义 毛泽东思想
21.“文化大革命”发生的根本原因是
A.“左”倾错误发展到以阶级斗争为纲 B.林彪.江青一伙煸动
C.国际形势的恶化 D.国内阶级矛盾的尖锐
22.台湾乡土文学家钟理和有这样一句诗;“原乡人的血,必须返流原乡,才会停止沸腾”。作者表达了
A.实现统一是台海两岸的共同愿望 B.一国两制是完成统一的基本方针
C.和平统一是台湾民众的迫切要求 D.一个中国是两岸和平统一的基础
23.法国和德国是两个宿怨深厚的邻居。在二战以前的1100多年中,他们一共打了200多场战争,平均5年就开战一次。历史给这两个持续对抗了几个世纪的国家两败俱伤的惨痛教训,也启迪了它们相逢一笑泯恩仇的政治智慧。这种“政治智慧”是
A.认识到自己的人民是永不放弃、永不屈服的人 B.自力更生,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C.法德和解,开始欧洲一体化的探索 D.一定要不断完善民主和法制俄
24.下列四幅图最能体现二战后“冷战”时期国际关系格局特征的是
A<雅尔塔会议> B<古巴导弹事件> C<历史性的握手> D<布什访俄>
二、非选择题(25题15分;26题16分;27题21分共52分)
25.(15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三省六部分工流程图(右图):
(1)据材料一,指出这一政治模式的特点。(2分)
材料二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国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国民依法享有人身、财产、言论、出版、集会、信仰等自由;参议院由各地选派的参议员组成,行使立法权;由临时大总统、副总统和国务员行使行政权;法院由临时大总统及司法总长任命的法官组成,行使司法权
(2)材料二体现了启蒙思想家的哪些政治主张?(3分)在权力的制衡方面与材料一有何本质区别?(2分)
材料三 政治制度,必然得自根自生。纵使有些可以从外国移来。也必然先与其本国传统,有一番融合媾通,才能真实发生相当的作用。否则无生命的政治,无配合的制度,决然无法长成。--------------------------------------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序》
(3)据此分析,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在借鉴外国经验和认识国情的基础上开创了哪些有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制度?这些制度创造性地处理了哪些关系?(6分)
(4)据上述材料概括我国政治体制大体经历了怎样的演变?(2分)
26.(16分)外交是一个国家政治的延伸。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1960年11月4日,尼克松说:“我明确地表示我反对给共产党中国外交承认。我同样反对共产党中国加入联合国。美国不应该尊敬一个不热爱和平的‘海盗’式国家。”
——《纽约每日新闻》
材料二 以“小球转动大球”而作为“破冰之旅”载入新中国外交史册的“乒乓外交”曾经备受瞩目。对此事件周恩来总理引用《论语·学而第一》中“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表达中国政府心情,并开心地说“现在,门打开了。” ------——《环球时报》
(1)“毒蝎”是美国对新中国的蔑称,这种称呼折射出怎样的时代特征?(2分)在这一特定的背景下,新中国采取的相应外交方针(政策)是什么?(1分)
(2)结合材料一、二指出美国对华态度发生了怎样的转变?转变的主要原因是什么?(5分)
(3)结合20世纪70年代中国的外交成就,指出“门打开”后“有朋自远方来”的表现。(3分)
材料三
胡锦涛发表应对 温家宝出席哥本哈根 中国政府参与 上海合作组织反恐会议
金融危机的演讲 气候大会并郑重承诺 联合国维和行动
(4)材料三反映出新时期中国的外交特点是什么?(3分)导致不同时期中国外交地位变化的决定性因素是什么?(2分)
27.(21分)中外妇女地位的变迁经历了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罗马监护法》对妇女经济事务进行终身监督……如果她们出现在其他诸如法庭等一般仅有男性出席的公共生活领域,就会引起在座男性的惊奇和不满……墓碑、罗马文学作品以及纪念性铭文都宣扬理想的妇女行为,这包括贞洁、节制和娴于织毛活之类的女红。——《剑桥插图罗马史》
材料二:汉代开始了儒家对妇女贞节观念的建立过程,但在现实的庶民生活中其实仍保有相当的弹性与空间。宋代贞节观念虽然经程朱的奖励而加重,当时社会,影响尚小。明代在书籍方面,有徐皇后的《内训》,解缙的《古今列女传》。在法律方面,洪武年间,明太祖朱元璋下达这么一个诏令,“民间寡妇,30以前夫亡守志,50以后不改节者,旌表门闾,免本家差役。”又命令地方官员制定规章制度,表现突出的赐祠祀,一般的树牌坊,用以奖励贞节……一部二十四史中,明史中的节妇烈女最多。
——摘自费丝言《由典范到规范》
材料三:一般来说,其主要影响就是迫使女性走出家庭,进入新的工薪经济……工厂和有薪工作成为抚养孩子和家务劳动之外的又一选择……而后建立的公共学校也使妇女们受益匪浅。在那里,她们可以接受与男子们相同的教育。到20世纪初期,妇女已经赢得了选举的权利。------------------------------------——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四:陈独秀、李大钊、鲁迅响亮的提出了破除三纲五常,反对男尊女卑的主张,要求女子参政,大学开放学禁,男女职业平等,社交公开,婚姻自由。
李大钊在《再论问题与主义》一文中说:“妇女地位是由社会的‘经济构造’决定的,压迫妇女的不是男子,而是‘有产阶级专断的社会制度’,妇女要解放,只有推翻这种社会的‘经济构造’。”……他在《战后之妇女问题》一文中进一步指出:妇女运动只有成为整个无产阶级革命事业中的一部分才能得到胜利。
——摘自罗业心《五四运动与中国政治现代化》
(1)根据材料一,简要说明古罗马对妇女有哪些限制。(4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明代妇女贞节观的发展特点,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时代背景。(5分)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方面简述近代西方妇女地位改变的原因。(4分)概括材料四关于妇女解放的核心主张。(4分)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妇女地位变化的总趋势。促成这种趋势的基本因素是什么(4分)
仙游金石中学09—10年度下学期期中考试卷高二年历史科参考答案
1--8:BDDC DADA 9--16:CBCD CBBD 17--24:ADBB ACCB
25.(15分)
(1)特点: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加强君权。(或分化相权,加强君权)(2分)
(2)主张:主权在民、自由平等、三权分立的等主张。(3分)
区别:材料二否定封建专制,实行民主政治;
材料一强化君主专制,维护封建统治。(2分)
(3)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人民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民主自治制度等。(3分,任答3点即可)
关系:党的领导与人民当家作主的关系、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关系、汉族与少数民族的关系。(3分)
(4)演变:君主专制制度——资本主义民主共和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2分)
26(16分)
(1)冷战;社会制度与意识形态的对立。(2分)一边倒。(1分)
??(2)由仇视到友善。(2分)
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守势:中苏关系的破裂:中国国际地位提高。(3分)
??(3)中美关系正常化;中日邦交正常化;出现与中国的建交热。(3分)
??(4)全面参与联合国事务;积极开展多边外交;担负起大国责任(风范):
推进新型区域合作(结伴不结盟)。(3分)
综合国力。(2分)
27(21分)
(1)立法限制妇女的经济活动;限制妇女参与社会政治活动;强调妇女的贞洁和从属地位。(4分)
(2)特点:空前强化:深入影响社会生活。(2分)
背景:明代君主专制的强化:理学成为官方正统思想。(3分)
(3)政治:代议制的确立和发展。(1分)
经济:工业革命的推动。(1分)
思想文化:启蒙思想的传播和教育事业的发展。(2分)
核心主张:提倡男女平等:
强调妇女解放必须从根本上改变不平等的社会制度。(4分)
(4)趋势:妇女地位逐渐提高。(2分)
基本因素: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制度的变革。(2分)[

仙游金石中学2009-2010学年度下学期期中考試卷
高二年历史科答题卷
一、在每小题所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共48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第II卷 非选择题(25题15分,26题16分,27题21分共52分)
25.(1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http://www.21cnjy.com/(1)根据材料一指出这一政治模式的特点。(2分)
(2)材料二体现了启蒙思想家的哪些政治主张?(3分)在权力的制衡方面与材料一有何本质区别?(2分)
(3)据此分析,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在借鉴外国经验和认识国情的基础上开创了哪些有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制度?这些制度创造性地处理了哪些关系?(6分)
(4)据上述材料概括我国政治体制大体经历了怎样的演变?(2分)
26.(16分)外交是一个国家政治的延伸。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1)“毒蝎”是美国对新中国的蔑称,这种称呼折射出怎样的时代特征?(2分)在这一特定的背景下,新中国采取的相应外交方针(政策)是什么?(1分)
(2)结合材料一、二指出美国对华态度发生了怎样的转变?转变的主要原因是什么?(5分)
(3)结合20世纪70年代中国的外交成就,指出“门打开”后“有朋自远方来”的表现。(3分)
(4)材料三反映出新时期中国的外交特点是什么?(3分)导致不同时期中国外交地位变化的决定性因素是什么?(2分)
27.(21分)中外妇女地位的变迁经历了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1)根据材料一,简要说明古罗马对妇女有哪些限制。(4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明代妇女贞节观的发展特点,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时代背景。(5分)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方面简述近代西方妇女地位改变的原因。(4分)概括材料四关于妇女解放的核心主张。(4分)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妇女地位变化的总趋势。促成这种趋势的基本因素是什么(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