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各地市2019年3月一模语文试题分类汇编之古代诗歌阅读
德州一模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小题。
骢 马
万 楚
金络青骢白玉鞍,长鞭紫陌野游盘。
朝驱东道尘恒灭,暮到河源日未阑。
汗血每随边地苦,蹄伤不惮陇阴寒。
君能一饮长城窟,为尽天山行路难。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写骢马的毛色、装饰与气派。青色的皮毛配以金饰的笼头白玉的马鞍,主人高扬马鞭奔跑在京郊大道上,华贵而不凡。
B.颔联写骢马的敏捷、矫健。“朝”“暮”极言时间短促,“东道”至“河源”,写空间的阔远,表现骢马飞奔的雄风。
C.颈联刻画骢马的功业、品格和德性。这是一匹汗血宝马,它跟随主人征战沙场,不惧边地艰苦,不惧伤痛严寒。
D.前三联写外在美,第四联写内在美,主次分明,重点突出;格调高亢,豪放旷达,体现了盛唐奋发昂扬、热情奔放的诗风。
14.D(首联写外在美,二三四联写内在美)
15.这首诗尾联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15.①主人对骢马的信任。“能”、“尽”二字,表达主人认为其定能为人驰骋,为国尽职,肩负起横行关塞、守边保疆的重任。②对骢马历尽艰难险阻建功立业精神的赞颂。“长城窟”“行路难”写边地艰险,但这匹马只要能有机会,哪怕是奔赴长城内外和天山也在所不辞。③展现了诗人昂扬奋发的进取精神和立功边陲的宏伟抱负。这首诗托物言志,写骢马即是写诗人自己不甘寂寞、一展宏图的雄心壮志。(6分,每点2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
菏泽一模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登剑南西川①门感怀
陆 游
自古高楼伤客情,更堪万里望吴京。
故人不见暮云合,客子欲归春水生。
瘴疠连年须药石,退藏无地著柴荆②。
诸公勉书平戎策,投老③深思看太平。
【注】①剑南西川,唐藩镇名,治所在今成都市,后常为军阀割据。陆游曾应宣抚使王炎之邀,进川一年,投身军旅;很快奉朝廷之诏,入蜀为地方官,与诗人范成大诗酒唱和,辑有《剑南诗稿》。②柴荆:用柴荆做的简陋门户。③投老:垂老,临老。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句既点题,交代了身份与处境,同时叙写登楼伤情,思接千载,奠定了全诗的抒情基调。
B.“吴京”一词运用借喻,把南宋的都城比作眺望中的古都南京,抒发了对南宋朝廷的牵挂。
C.颈联叙述诗人身处条件恶劣的地方,疾病缠身,生活困窘,叙事中渗透着感伤和无奈。
D.尾联中诗人请“诸公”努力为恢复中原建言献策,同时表达了垂老的自己渴望太平的愿望。
14.B(“运用借喻,把南宋的都城比作眺望中的古都南京”错误,“吴京”一词运用借代手法,明写眺望古都南京,实则抒写对南宋朝廷的牵挂。)
15.颔联“故人不见暮云合,客子欲归春水生”好在哪里?请从语言和表达技巧角度简要赏析。(6分)
15.①融情于景,情景交融。见不到旧友的惆怅之情和暮云四合的景象融为一体,游子思归之情和又一年春水上涨之景相融。②用词准确,画面感强。一个“合”字,将傍晚时分云雾漫天的景象生动描绘出来;一个“生”字,准确再现了春天冰消雪融,江河水涨的画面。(每点3分,共6分)
济南一模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还陕述怀①
李世民
慨然抚长剑,济世岂邀名。星旗纷电举,日羽②肃天行。
遍野屯万骑,临原驻五营。登山麾③武节,背水纵神兵。
在昔戎戈动,今来宇宙平。
【注】此诗是唐王朝创建初期,李世民平定关东回师时创作。②日羽,太阳的光芒。③麾,通“挥”。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句和辛弃疾《破阵子》中“醉里挑灯看剑”一句所用的刻画人物手法相同。
B.诗歌中间六句,先后描述了驻营、行军、出击的三个场面,写得凝练又具体。
C.最后两句通过前后对比表达了对时局的感慨,并与开篇遥相呼应,首尾圆合。
D.本诗把议论、记叙、描写、抒情等表达方式熔为一炉,脉络清晰,风格遒健。
14.B
15.诗作“述”出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6分)
15.①前线将士流血牺牲,是为了“济世救民”,能辩证看待战争意义,述出诗人高尚的为民情怀。
②“济世岂邀名”,统一天下不是为了争名夺利,述出诗人不计虚名的豁达胸襟。
③统军作战,指挥若定,述出诗人自信慷慨的豪情壮志。
④“今来宇宙平”,述出诗人平定叛乱、一统天下的政治抱负。 (每点2分,任三点即可。)
济宁一模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两首清词,完成14~15题。
陈维崧词二首
卜算子·阻风瓜步(甲)
风急楚天秋,日落吴山暮。乌臼红梨树树霜,船在霜中住。极目落帆亭,侧听催船鼓。
闻道长江日夜流,何不流侬去?
点绛唇·阻风江口(乙)
浊浪堆空,暨阳【注】城下风涛怒。冰车铁柱,隐隐轰吴楚。独眺君山,且共春申语。
愁如许,一杯酹汝,同看蛟龙舞。
【注】暨阳,今江苏江阴。君山在江阴北郊,因春申君葬此而得名。春申君即黄歇,战国四公子之—,博闻善辨,礼贤下士,曾任楚相二十多年。
14.下列对这两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是(3分)
A.甲词上阕既用“风急”“船在”照应题目,又通过景物描写点明时令和环境,可谓言简而意丰。
B.甲词下阕前两句分别从视觉和听觉着笔,写出了词人不畏风急霜重、从容欣赏江岸美景的情态。
C.乙词上阕刻画了江面风大浪高的景象,动词“堆”“怒”“轰”和比喻“冰车铁柱”的运用,生动传神。
D.乙词下阕借助春申君的典故含蓄地传达情怀,尾句用“蛟龙舞”再写江上风浪,与上阕内容相呼应。
14.B(“不畏风急霜重”“从容欣赏江岸美景的情态”与全词主旨不符)
15.比较分析两首词所表达情感的异同。(6分)
15.①两首词都表达了因阻风而滞留江边引发的愁情。②甲词通过景物描写和“极目”“侧听”的动作刻画,以及“何不流侬去”的疑问语气,主要表达期盼启程归心似箭的急迫心情;③乙词通过风大浪高壮美景象的描绘和对春申君的联想,主要表达对历史杰出人物的仰慕和建功立业、有所作为的渴望。(6分。每点2分)
聊城一模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题。
夜行船①
欧阳修
忆昔西都欢纵。自别后、有谁能共。伊川山水洛川花,细寻思、旧游如梦。
今日相逢情愈重。愁闻唱、画楼钟动。白发天涯逢此最,倒金尊、殢②谁相送。
【注】①本词是欧阳修赴任途中与友人梅尧臣相遇时所作。②殢(tì):滞留,沉溺于,此指醉酒。
14.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前两句表现词人对当年在洛阳与友人欢聚的回忆,饱含对洛中故友的深切缅怀之情。
B.“伊川山水洛川花”采用互文手法,旨在表达词人对记忆中洛阳自然山川景象的赞美。
C.“白发”句指词人和友人都为仕途在外漂泊,又都年纪渐老,重逢又分别,不由得唏嘘感慨。
D.本词上片追忆往昔,旧时同游之事,恍如一梦;下片感叹当前,老朋友白头聚首,无限伤感。
14. B(此处写景是为了表现词人对和友人在洛阳共游时光的怀念,并非为了表达赞美之情)
15.请从情感的角度赏析“愁闻唱、画楼钟动”一句。(6分)
15.①这句话主要表现了词人与友人重逢欢聚时的感受,表明了他对友人的不舍;②与友人重逢还要离别,席上听到有人唱歌,便想起曾经与友人的欢乐时光,不免惆怅;③画楼上的钟声提醒着时间的流逝,提醒着与友人别离的到来,让人难过。
临沂一模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 -15题。
崇胜寺后,有竹千余竿,独一根秀出,人呼为竹尊者,因赋诗
惠洪
高节长身老不枯,平生风骨自清癯。
爱君修竹为尊者,却笑寒松作大夫①。
未见同参木上座,空余听法石於菟②。
戏将秋色分斋钵,抹月批风得饱无?
【注释】①大夫:秦始皇东巡泰山,避雨于松树下,因树护驾有功,遂封为“五大夫”爵位。 ②於菟:老虎,佛经中有老虎听法的故事。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是(3分)
A.长身高节,风骨清癯,既写竹子外形,又写其内在美质,形神具备。
B.竹尊者虽没像真僧参拜木莲花座上的佛,却日日听法,修炼成高僧。
C.诗的表层是以人拟物,深层意旨却是由物见人,表达清雅高洁的理想。
D.全诗语言平淡诙谐,意境清雅含蓄,而骨子颇硬,可谓深得咏物真谛。
14. B(“日日听法”理解错误。诗中“空余听法石於菟”指竹旁有虎状岩石,如听竹尊者说法,诗人暗示“竹尊者”也是一流僧人。)(3分)
15.诗的颔联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6分)
15.颔联的意思是竹风骨凛然,作为隐君子化身受人喜爱;(1分)寒松接受了大夫称号,成为尘俗中的“官宦”而被讥笑。(1 分)以寒松对比(衬托),(1分)进一步赞扬修竹的高节和风骨,(2分)也赞美寺中高僧德智兼备。(1分)
青岛一模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题。
临江仙·梦后楼台高锁 晏几道
梦后楼台高锁,酒醒帘幕低垂。去年春恨却来时,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记得小苹初见,两重心字罗衣,琵琶弦上说相思。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
【注】小苹:作者友人家的歌女。
14.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上阕开篇两句实写居处的冷落寥寂,隐喻往昔欢娱的消逝难见。
B.下阕“琵琶”一句,既写出歌女演奏技艺高超,也写出两人心意相通。
C.结尾两句与首句相应,传达出眼前明月依然、人事情怀依旧之意。
D.整首词以境界会意,词尽而意未尽,蕴藉含蓄,感情深挚。
14.C
15.词中“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两句是如何表达无尽愁情的?请结合全词加以赏析。(6分)
15.①“落花”句既写暮春时节芳华已尽,词人油然而生伤春惜春的怅惘之情;又借“落花”感叹青春易逝,佳期难再。
②“微雨”句借天色阴沉,状写心境的阴郁和苦闷;又以“燕双飞”来反衬“人独立”的寂寞和孤独。
③“落花”“微雨”两句,融情入景,借眼前无限凄婉之景,抒发对歌女小苹怀念之意、苦恋之情以及深切的孤寂之感。
日照一模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六月二十日夜渡海①
苏 轼
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
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
空余鲁叟乘桴②意,粗识轩辕奏乐声。
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注】①此诗为苏轼被贬海南岛后,遇赦北还渡海时所作。②孔子曾说:“道不行,乘桴浮于海。”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参横斗转”,指时近深夜,点出渡海的时间,又照应诗歌题目。
B.遇赦北归,诗人回想自身遭际,发出了空有乘桴渡海之意的感慨。
C.诗人被贬海南蛮荒之地,九死不恨,表达了对朝廷的忠贞之情。
D.诗歌融写景、抒情、议论于一体,自然贴切,格调明朗,意蕴深远。
14.C
15.诗的颔联有何含义?请简要分析。(6分)
15.①乌云散去,明月高悬,不需点缀;青天碧海,本就澄澈清明。
②意在表明人生的磨难终将结束,自己原本就是清白的。
③表达了诗人遇赦北还时的欣喜之情。
【评分标准】6分。每条2分,意思答对即可。
泰安一模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咏怀古迹五首·其二
杜甫
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
江山故宅空文藻,云雨荒台岂梦思。最是楚宫俱泯灭,舟人指点到今疑。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的首句借草木的调残和零落来起兴,用移情的手法凸显宋玉的悲哀。
B.颌联说明诗人虽与宋玉不同时代,但萧条不遇,惆怅失志,其实相同。
C.故宅犹在,文藻空留,表明世人虽然没有遗忘宋玉,但并不欣赏他的文采辞藻。
D.本诗将古迹描写与议论融为一体,强化了作者的抒情意味,也丰富了咏古意蕴。
14.C(人们只欣赏他的文采辞藻,并不了解他的志向抱负和创作精神)
15.请结合全诗,简要概括作者表达的情感态度。(6 分)
15.深切地表示对宋玉的了解、同情和尊敬;感慨宋玉生前怀才不遇,并为宋玉死后被人曲解而鸣不平;作者自况自比,以此抒写自己的不遇之悲。(每条2分,共6分)
潍坊一模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4—15题
读山海经十三首(其九)
陶渊明
夸父诞宏志,乃与日竞走。俱至虞渊①下,似若无胜负。
神力既殊妙,倾河焉足有!馀迹②寄邓林③,功竟在身后。
[注]①虞渊:即禹谷,神话中日入之处。②馀迹:此指夸父之遗愿。③邓林:桃林。夸父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桃林。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二句“乃”字暗示作者的态度,欲扬先抑,为后文抒发情感作铺垫。
B.第六句讲夸父把黄河水饮尽仍未解渴,看似荒诞不经,实则合情合理。
C.本诗风格慷慨豪放,不同于《饮酒·结庐在人境》田园牧歌式的吟唱。
D.本诗把神话情节和自己的感受结合起来,融叙事、抒情、议论于一体。
14.A
15.《大荒北经》说“夸父不量力,欲追日景”,对于夸父追日,陶渊明持怎样的观点态度?请结合全诗分析。(6分)
15.作者不认为夸父不自量力,全诗表达的是对夸父逐日和那些功竞身后的人的赞美:第一、二句赞其志向,夸父有宏大的志向,敢于与太阳赛跑;三至六句赞其力,夸父具有和太阳赛跑、饮尽河水的能力;最后两句赞其功,夸父给后人留下了丰厚的精神财富。(6分。态度2分,分析4分)
烟台一模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4~15题。
听 琴
萧悫
洞门凉气满,闲馆夕阴生。
弦随流水急,调杂秋风清。
掩映朝飞弄,凄断夜啼声①。
至人齐物我,持此悦高情。
【注】①朝飞弄,即《雉朝飞》曲,相传战国时齐国处士牧犊子,年老而无妻,见雉鸟双飞,触景生情,自叹命途多舛,遂寄情于丝桐。夜啼声,指《乌夜啼》曲,传为何晏之女所创,初晏系狱,有二乌止于舍上,女曰“乌有喜声,父必免”,遂撰此操。后人常用以上两曲表达爱情中的哀怨。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点明听琴的环境和时间,居室高深空旷,傍晚凉满阴生,为下文表情达意蓄势。
B.颔联以寻常事物“流水”“秋风”入诗,化抽象为具体,描绘出琴声音节和曲调变化。
C.颈联委婉含蓄地表达了聆听琴乐的复杂情感,运用典故使诗歌言简意赅、辞近旨远。
D.诗歌描写音乐语言流畅,层次清晰,顺理成章,渐入佳境,让人身临其境、感同身受。
14.(3分)C(“委婉含蓄”表述错误,“凄断”一词属于直接抒情。)
15.诗歌前三联与尾联的感情氛围看似矛盾,实则高度融合。请结合全诗进行简要分析。(6分)
15.(6分)诗歌前三联描述了环境的阴凉、琴声的清急和感情的凄苦,氛围格调吻合一致;(2分)尾联用道家物我相齐的至高追求观照自我,说明诗人完全沉浸其中,达到物我两忘、物我合一的境界,进而生发出超然物外、高远洒脱的愉悦之情,(2分)景、乐、情、人高度融合,融为一体。(2分)
淄博一模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寄黎眉州 苏轼
胶西高处望西川,应在孤云落照边。
瓦屋寒堆春后雪,峨眉翠扫雨余天。
治经方笑《春秋》学,好士今无六一贤。
且待渊明赋归去,共将诗酒趁流年。
【注】①黎眉州:黎錞,四川人。②胶西:诸城。③瓦屋、峨眉:四川山名。④六一:六一居士,指欧阳修。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写作者登高远眺,“孤云落照”,既是实景,又饱蘸了诗人的情感。
B.颔联中作者借助想象,将内心情感融人对瓦屋山和峨眉山景色的描绘中。
C.颈联将自己与欧阳修做比较,表达出不及欧阳修贤能的自谦之情。
D.本诗语言质朴平易,风格明快,景情交融,动中寓静,平淡中寓激情。
14.C(颈联是说如今再无爱好人才的贤能的欧阳修了,表达出对恩师欧阳修的敬仰)
15.诗歌的最后两句有何含义?请简要分析。(6分)
15.①“且待渊明赋归去”借用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传达出诗人志向难酬、不满时政、思乡归隐的想法,表现了作者孤寂清寥、不得志的情感;②“共将诗酒趁流年”写出诗人想和友人在流逝的岁月中共同饮酒作诗的期待,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以及期待与朋友相聚的温情。这两句对比鲜明。(6分,每点3分,意思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