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教学设计:九年级上册
第12课 “英特纳雄奈尔”一定要实现
大连市西岗第三十四中学 孙骄阳
所属学科或领域:历史
适于的学段/年级:九年级
一、教材分析
本课选自北京师范大学按照新课程标准编写的九年级上册历史教材,第12课“英特纳雄奈尔”一定要实现。本课被编排在第二单元“近代社会的确立与动荡”中。
第二单元中的11、12课主要说明早期资本主义内外矛盾突显的情况下,在资本主义的西欧出现的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它既是资本主义社会本身动荡不安的表现,也是资本主义社会体制内对资本主义制度的一种否定性批判和对另一种新社会制度的理论阐述与实践探索。
本课以时间发展的顺序介绍了马克思主义诞生后的人类历史上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尝试以及伟大的巴黎公社精神和国际歌等一系列史实,进而展现了无产阶级斗争史的曲折和革命精神的传播。巴黎公社对无产阶级政权建设的尝试。以往我们在讲巴黎公社时往往以暴力革命为重点,但这本书中特别强调巴黎公社对无产阶级政权建设的尝试和探索,要求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思考和总结巴黎公社在这方面的经验与教训。
本课重点:了解“五月流血周”和国际歌创作。
本课难点:巴黎公社首创精神和彻底革命精神如何体现?巴黎公社失败了,为什么说“英特纳雄奈尔”一定要实现?
二、学情分析
进入初三的学生已经具备了比较高的观察力和分析综合能力,思维非常活跃,喜欢探究。能独自或合作搜集整理资料并提取历史信息进行分析判断。初三的学生已经可以在了解历史现象时产生比较有深度的思考和感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学生已形成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标志——《共产党宣言》的基本观点,并能用自己的语言加以阐述。
三、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讲述“五月流血周”和创作《国际歌》的主要过程,感受巴黎公社的革命精神。
知识与能力
了解巴黎公社的建立过程和“五月流血周”的基本史实。
通过学习巴黎公社采取的措施,认识公社政权的性质,提高历史分析能力。
学唱并了解《国际歌》创作过程。
过程与方法
课前指导学生收集有关巴黎公社成立的史实,在课堂上讲述。
利用表现巴黎公社革命的邮票,引导学生探究巴黎公社成立、“五月流血周”、国际歌创作等历史事件。
分析与学唱《国际歌》,加深对无产阶级斗争精神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维护自身利益的第一次伟大尝试。体现无产阶级革命首创精神。
学习“五月流血周”,感受巴黎公社战士的英勇斗争精神和彻底革命精神。
从《国际歌》中,领悟这首世界无产阶级战歌的战斗精神。
四、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
教学理念
历史课要重视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遵循“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育原则,通过本课内容介绍和活动参与潜移默化让学生细细体会其中的深意,从而达到塑造心灵和情感的目的。教师成为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的先行者和引路人。精心挖掘历史的精华,引导学生从中感受荡涤心灵的伟大力量。
教学方法
谈话法、讨论法、活动法等。
五、教学或活动过程
(一)教学准备阶段
教师
搜集整理相关资料;制作教学课件;学唱《国际歌》;准备《国际歌》的歌词和音频文件;收集、精选与巴黎公社有关的邮票。
学生
搜集整理有关巴黎公社革命运动的资料;了解“五月流血周”的概况;了解《国际歌》。
(二)教学或活动过程
本课教学活动用一课时完成,这是一个完整的活动。教学活动准备和实施过程中事先要对学生进行分组(每组都包括不同能力的学生)本课重点在于引导学生通过历史知识的了解体会伟大的革命精神,教师一定要注意教学过程中自己语言和情感对学生的引导作用。
1、导入新课
师:(复习导入)英国宪章运动的概况及作用?由此引发了两位伟人的思考和探索,诞生了伟大的革命理论?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引国际工人运动出现了一次新的尝试,发生在那个国家?为什么说是第一次伟大的尝试呢?(明确小组及加分标准)
2、讲授新课
师:(知道学生阅读并思考)通过了解巴黎公社革命运动你能说说与英国宪章运动相比有哪些进步吗?克服了哪些局限性?这些与马克思主义理论有什么联系呢?
生:(结合教材和搜集的资料思考并在老师的组织下进行小组讨论,形成总结提纲)
师:(指导学生讨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问题)
生:(分别陈述讨论后的观点)
师:(学生小组陈述观点时给予即时评价,与学生达成共识为小组酌情加分)
师:为什么要起名叫公社呢?(鼓励学生联系中国相关历史谈一谈,然后指导学生阅读“每课一得”加深了解。)
这一名称充分证明巴黎公社是代表哪个阶级利益的呢?为什么?
生:(学生根据查找的资料和教材内容讨论总结。讨论后回答,结合巴黎公社的措施认识到政权是维护无产阶级利益)
师:这样的政权在历史上是否出现过?它体现一种什么精神?(引导学生得出体现的是首创精神)
生:(学生自由回答)
师:巴黎公社政权建立后,外围面临着强大的敌人。巴黎公社战士奋不顾身,开始了人类历史上最悲壮的保护巴黎公社的斗争。谁能为大家介绍一下?
生:(自由发言,根据查找的资料和教材内容简要介绍出“五月流血周”的背景、概况和结果)
师:(适时以提出疑问的方式引导和点拨,丰富学生的介绍。指导阅读文中公社战士英勇斗争的故事)从这些公社战士的身上,你感受到什么?
生:(学生讨论并回答,教师归纳为一种彻底的、不怕牺牲的、大无畏的斗争精神)
师: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建立无产阶级政权的尝试失败了,关于这场革命有这样一种观点:有人说巴黎公社不过是在特殊条件下的一次城市起义,巴黎公社最终以失败告终,因此它的短暂存在并没有多大意义。请你谈谈对这一观点的看法。
生:(学生讨论并回答,对于可能出现的不同观点要做积极引导,让学生认识到巴黎公社精神永存)
师:巴黎公社的精神随着一首歌的出现和传唱大发光芒,激励着无数后人为共产主义信念和理想前赴后继地奋斗。这首歌是什么?谁能介绍一下创作背景和过程?
生:(学生介绍)
师:让我们再次来感受这首世界无产阶级的革命战歌。
(播放《国际歌》并在屏幕上显示歌词,并鼓动学生跟着唱)
师:听完这首歌,你有什么感受?巴黎公社精神在这首歌中是如何体现的?(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并引导学生一起分析歌词,引导学生体会这些精神正是巴黎公社意义所在)
师:巴黎公社失败后,鲍狄埃在他的作品中一再强调“英特纳雄奈尔就一定要实现”,“英特纳雄奈尔”指什么?你怎么认识“英特纳雄奈尔就一定要实现”?
生:(学生从不同角度回答)
师:让我们高举革命的旗帜,为全人类的自由和解放共同奋斗,坚信通过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英特纳雄奈尔”就一定能实现!
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我们学习到哪些知识?从中感受到哪些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总结:1871年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维护自身利益的第一次伟大尝试,它体现首创精神和彻底革命精神,而《国际歌》表达了这种精神并把它发扬光大。
作业
学唱《国际歌》。
六、评价
由课代表即时纪录学生课上的表现得分,体现在班级历史学科的记分册上。课上最后2分钟各组记分员按惯例认真填写老师设计的评价表,宣布最佳小组和最佳个人。
七、教学自我反思
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与活动方法相结合,引导组织学生积极探究、思考、表达,形成严谨的研究习惯,培养全队合作精神,实际教育教学效果很好。
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很自然的在学生合作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实现了。问题的提出和解决也是逐步推动学生有层次的学习和感悟这段历史。
课件的配合一定要适时适度,决不能代替学生的思考,要为学生留有充足的空间。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教学活动标题:第3课剥夺王权保留王位的革命
所属学科或者领域:历史
适于的学段/年级:九年级
1、 教材分析
本课采用的是北师大版,九年级上册。
本课介绍的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历来是世界近代史教学的一个重点和难点。说其是一个重点,是因为这场革命对英国的历史发生了重大影响,迅速波及欧洲其他国家和地区,推动欧洲资产阶级革命的发展,是一场“欧洲范围的革命”。说其是一个难点,理由有三:1本节涉及许多重要历史概念,如英国国会、新贵族、君主立宪制等需要教师帮助学生们去了解、理解和把握。2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本身的长期性、曲折性和不彻底性。3、是对资本主义制度战胜封建制度必然性的认识。
基于上述原因,教材紧紧围绕几个世纪以来英国的权力之争,通过“把国王送上断头台”、“光荣革命”“限制王权的法规”三个问题的呈现,把学生带入波澜壮阔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过程中。
重点:《权利法案》和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影响应作为学习的重点。
难点:君主立宪制度的确立。
1、 学情分析
本课教材紧紧围绕权力之争这一主题,针对这一特点,我在教学中采用问题学习法来组织本课的学习与教学。
1、 教学/学习目标及其对应的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
简述《权利法案》的基本内容,初步了解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历史影响。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知道英国资产阶级的爆发及进程,了解《权利法案》和革命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指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使学生充分享受发现的乐趣和成功的体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懂得新事物战胜旧事物是不可抗拒的必然规律。
四、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
面向全体学生,使所有学生都能达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目标,尊重学生的个性,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能力和特长,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用于提问,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五、教学或活动过程
(一)教学准备阶段
教师制作本课课件,并布置学生预习本课内容:
1、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2、革命开始后的情况如何?取得了什么样的初步胜利?
3、英国社会上层为什么要求在1688年发动“光荣革命”?
4、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有何影响?
(二)教学或活动过程
1、导入新课
中世纪以来,英国的政治斗争始终围绕着权力的归属问题而展开,那场斗争曾导致内战的爆发,国王查理一世被送上了断头台,可见40年以后,英国人又请荷兰的威廉爱担任英国国王。英国人为什么处死国王而又请来国王?前一个国王与后一个国王有何不同?带着这些疑问,让我们一起来回顾17世纪英国那段一波三折的历史吧!
2、学习新课
一、把国王送上断头台
大屏幕播放资产阶级革命前的英国状况,引导学生思考:
1、英国为什么会爆发资产阶级革命?
2、革命爆发
为什么1640年新议会的召开标志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始?
3、两次内战
教师简要介绍国会军打败王军,使学生了解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基本过程
4、革命取得初步胜利
指导学生阅读材料,找出革命初步胜利有哪些表现?
表现:国王被处死 英国宣布为共和国
二、“光荣革命”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取得了初步胜利,可为什么英国社会上层还要在1688年发动光荣革命,赶走詹姆士二世?
知道学生结合p17“想一想”:为什么当时英国人把宗教信仰看得那么重要?来进一步理解光荣革命的必要性。
三、限制王权的法案
⑴《权利法案》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⑵什么是“君主立宪制”?
⑶议一议:怎样理解这个典故的含义?公民有权拒绝国王进入公民的房子,但他们有权拒绝贫困么?
⑷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有什么影响?
3、课堂小结
⑴指导学生根据板书概括归纳本课的主要内容。
⑵质疑
4、课堂练习
我来填
⑴、 _______________革命发生在_________年,经历了近半个世纪,他最终确立了代表新贵族和资产阶级礼仪的政治制度。
⑵、________________是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一种形式,是一种保留统而不制的群主,国会拥有国家最高权力的政治制度。
我会选
⑶被马克思称为“欧洲范围的革命”是指( )
A 新航路地开辟 B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C 辛亥革命 D文艺复兴
⑷经历了资产阶级革命后,英国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他代表了谁的利益?( )
A新贵族 B资产阶级 C新贵族和资产阶级 D封建地主阶级
⑸下列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性质相同的历史事件是( )
A 戊戌变法 B 洋务运动 C 辛亥革命 D 五四运动
⑹英国的“君主立宪制”是指( )
A宪法由君主主持制定 B君主权力受到法律的制约
C君主权力不受宪法制约 D议会由君主负责召开
⑺你能把下列发生在英国的历史事件按照时间先后顺序正确排列吗?请把答案的序号填入括号内。( )
A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 B光荣革命
C处死查理一世 D《权利法案》
我能答
⑻学习本课后,你知道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历史作用么?
5、 板书设计
第三课 剥夺王权保留王位的革命
革命爆发
国王与国会的权力之争 两次内战 1689年颁布
革命初步胜利 《权力法案》
光荣革命
六、评价
(把课堂练习复制到此处)
注:其他教师使用本课时的具体说明
练习题要由学生来回答,回答错误的地方也要由学生来纠正,最后由教师加以明确。此处评价中在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练习中来。要面向全体学生,使所有学生都能达到课程标准规定的目标。
七、教学自我反思
在导入新课时,我围绕本课的导言部分,从介绍1215年的《大宪章》的签署入手,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让学生置身于几个世纪以来英国的权力执政过程中,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收到了比较好的效果。
八、教研员点评
教师能够考虑到初中学生的学习心理和接受能力,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背景并未作全景式的介绍,而且紧紧围绕中世纪以来英国的权力之争,突出国王和国会之间的矛盾。这样就为后来的《权利法案》的产生奠定了基础。同时也更加突出了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整个教学内容始终围绕着教学重点展开。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教学活动标题:第16课武士领导的社会变革
西岗34中刘春华
所属学科或领域:历史
1、 适于的学段/年级:九年级
1、 教材分析
本课来源于北师大历史教材九年级上第16课
本课主要是关于资产阶级改革范畴。
重点:掌握明治维新的主要内容,认识明治维新对日本的重大影响,体会日本不断对外学习的精神。
难点:探讨明治维新在促进日本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变中所起的作用。
本课是本单元的第3课,本单元的主题是近代社会的发展与终结,而作为发展的一种表现形式之一就是资产阶级改革,这里主要介绍了亚洲的特列日本通过改革走上资本主义道路。
学情分析
初三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分析问题的能力,但是这种能力需进一步加强,这已学生主动参与意识少微弱一些,需要教师不断的给予激励
三、教学/学习目标及其对应的课程标准
知识与能力
1、理解日本明治维新之前的社会状况。
2、比较19世纪中期中日两国的社会状况。
3、明治维新的主要内容,历史作用,提高客观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4、比较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的不同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明治维新是在内忧外患的背景下,通过武装倒幕建立起的以天皇为首的地主阶级的联合政权,事项一系列改革,是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
2、他成为日本实行民族振兴的历史转折点,给亚洲国家一些立志摆脱落后状况、实现民族振兴的人们提供了经验。
四、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
通过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使课程内容在和谐融洽的氛围下完成,教师只是起到引领作用,培养学生的探究式、小组协作意识,小组竞争意识以及创设情景,深入体会历史
五、教学或活动过程
(一)教学准备阶段
教师:搜集资料与制作课件(利用PowerPoint制作课件,利用相关动画与影像资料)。
学生:搜集关于明治维新资料及其小故事。
(二)教学或活动过程
1、导入新课:
教师:日本是中国一衣带水的近邻。在历史的长河中,日本也同中国一样,遭受到西方列强的入侵,但和中国不同的是他们摆脱了危机,获得了新生,今天我们就来回顾这一段历史——武士领导的社会变革
教师:同学们一起朗读课文引言部分
教师:这节课的课程标准是:简叙明治维新的主要内容
探讨明治维新在促进日本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变中所起作用。
1、 讲授新课:
教师:明确了课程标准后同学们想想提到日本你会想到些什么?
学生:樱花、富士山、武士
设计意图: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什么是武士?结合书中84页日本武士图以及注解
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确武士这一名词
教师:总结。武士最高级别是将军,将军建立幕府把持日本政权,天皇成为亏累,到了德川幕府统治时期对内封建专制,对外闭关锁国。导致日本的内忧外患,日本的内忧外患分别表现在哪些方面?看书进行归纳。
学生:看书并归纳出
设计意图:通过看书归纳,进一步明确日本改革的必要性。
教师:内忧:国内阶级矛盾尖锐(手工场场主、商人、地主、富农与封建统治之间的矛盾)
外患:严重的民族危机(日本与西方列强之间的矛盾)
教师: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幕府统治出现了危机,已经具备了进行资产阶级改革的基本条件,那么日本是怎样摆脱沦为半殖民地的危机?这一历史使命又有谁来承担呢?
学生:武士
教师:找同学朗读85页小字部分一起来了解一下武士是怎样领导倒幕运动的?
学生:阅读并了解小字内容。
教师:倒幕运动取得胜利后,天皇穆仁改元明治,组建明治政府。明治政府为实现“变法图强”“富国强兵”于1868年起实行一系列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历史上称“明治维新”
接下来我们共同走进明治维新俱乐部,这里同学们可以前后四名同学为一个小组,看书明治维新地抓哦内容,共同提出问题,然后组内讨论解决,解决不了的提出来,咱们大家一起探讨,看哪个小组提出的问题最好(好的问题应该能够表现这课的课程标准、重点难点)哪个小组最善于解决问题。给同学们10分钟时间。
学生:小组讨论,提出问题,师生共同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共同质疑,进一步增强小组协作意识,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教师:通过以上的质疑及解答我们对明治维新内容有了一定的了解,现在同学们亲手绘制一张展示明治维新内容的表格。
学生:动手制作表格。
设计意图:亲自动手制作表格,进一步增强了同学的动手能力,并且在制作表格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明治维新的主要内容。
教师:好绝大部分的同学做得比较好,老师也作了一个图表,咱们共同切磋一下。图表主要从性质、目的内容三方面展示,内容又分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四方面。为完成的同学课后将这个表格完善。
教师:接下来我们看一组图片看看咱们那位同学能够辨认促它是明治维新的哪措施一项?
学生:看图说出措施。
设计意图:通过辨认图,进一步深化对明治维新的主要内容的理解。
教师:同学们表现得都非常棒,在明治维新中你认为那一项措施的实施最有远见?为什么?
教师:这些措施的实施有对日本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学生:使日本摆脱沦为殖民地的危机,走上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
教师:补充:1889年日本颁布了《大日本帝国宪法》开始了有限的宪政统治。经过改革日本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摆脱沦为殖民地的民族危机,与西方平起平坐,同时日本也走上了一条对外扩张的道路,30年后的中国,资产阶级的改良派也效仿日本明治维新进行资产阶级改革历史上称“戊戌变法”。但是在相同的背景下,进行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革,但是中国的戊戌变法失败了,而日本的明治维新成功了,比较日本的明治维新与中国的戊戌变法的异同。
学生:各抒己见。
设计意图:通过比较进一步明确变法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
教师:社会背经:明治维新:1)人民的反抗(2)新兴地主、商人不满(3)统治阶级内部
(大名、中下武士)分化,幕府成为众矢之的
戊戌变法:(1)封建危机严重(2)封建统治者与帝国主义勾结,封建势力较强大。
领导力量:明治维新:中下级武士、新兴地主等联合力量强大。
大。
戊戌变法: 戊戌变法:资产阶级力量较弱,仅把希望寄托在无实权的皇帝身上,顽固派力量强
措施实施:明治维新:具体措施:明治维新:推翻幕府后明治政府,发布的一系列除旧布新的改革措施,大力推行。
无法推行。
戊戌变法: 戊戌变法:光绪帝颁布了一系列变法诏书,但由于资产阶级无实权和顽固派强大,
国际环境:明治维新国际环境:明治维新:(1)发生在19世纪中期自由资本主义时期。(2)西方对中国的入侵 和 中国人民的反抗,客观上为日本提供了较为有利的国际环境。
戊戌变法
戊戌变法:(1)发生在19世纪末向帝国主义过渡阶段,成为列强瓜分对象(2)帝国主义决不愿意中国成为独立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国际环境对中国不利。
学习了明治维新同学们肯定有很多的感悟和其实,咱们现在来一个接龙游戏(依组次进行,说出明智维新给你的启示)
设计意图:通过游戏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的兴趣,并在在游戏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改革重要性。
课堂小节:明治维新是在日本的封建制度日趋瓦解、民族危机深重的背景下发生的。通过倒幕派武装推翻幕府统治,建立新的政府。明知政府经过改革不仅是日本从一个闭关锁国的国家逐步转变为资本主义国家,而且摆脱了民族危机,很快成为亚洲强国。
知识巩固:
现在我们一起轻松一下做一个游戏(玩转历史)给出四个提示猜一个词
:12~19世纪、日本、统治、将军答案是两个字)
——幕府
提示:限制出海、限制对外贸易、日本、清朝(答案是四个字)
——闭关锁国
提示:家臣、忠君节义、倒幕(答案是两个字)
——武士
依葫芦画瓢
请你参照以上的方式以“明治维新”为答案出一道竞猜题
六、评价
这节课主要通过小组协作的形式,通过制作表格,看图识措施进一步深化明治维新的内容,小组讨论,小组竞赛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终评出最佳的小组和最需努力的小组,最佳小组课以有机会要求最需努力小组在下课之前表演一个节目。通过这种方式刺激了小组协作意识的同时活跃了课堂气氛。
七、教学自我反思
这节课主要通过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使课程内容在和谐融洽的氛围下完成,教师只是起到引领作用,学生的探究式、小组协作意识很强。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教学活动标题:第5课为争取“民主”、“共和” 而战
所属学科或领域:历史
适于的学段/年级:九年级上册
1、 教材分析
本课描述北师大版九年级上册第5课内容
18世纪80年代,大西洋沿岸各国期待着美洲殖民地的抗英解放斗争在欧洲大陆上引起反响。1789年7月14日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这是一场真正的政治大革命。这场革命产生了著名的《人权宣言》,彻底摧残了法国的封建制度,对法国乃至整个欧洲的历史产生了巨大影响。本课分3目来介绍法国大革命。这3目内容分别是“到巴士底狱去!”“《人权宣言》的理想”和“热月政变”。
重点:法国革命的必然性,第三等级对革命的发动和推动。本课难点:资产阶级各派对革命的不同政治态度。
二、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过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和美国资产阶级革命,关于资产阶级革命爆发原因、基本过程及历史意义学生已经掌握。学生具备通过查阅、分析和使用资料来得出历史结论的技能,课堂讨论的形式,增进和他人进行交流、对话以及合作学习的能力,演讲,语言表达思想的能力。
3、 教学/学习目标及其对应的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财政危机和三级会议的召开。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人权宣言》。革命战争开始。战争失利,成立法兰西共和国。处死路易十六。
过程与方法
综合分析革命必然性的能力、从革命进程中作阶级分析的能力。评价历史任务和事件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波旁王朝的专制统治阻碍资本主义发展,特权等级的腐朽,第三等级仇视封建统治要求变革,财政面临破产,法国到了上层不能照旧统治、下层不愿照旧生活下去的地步。
2.攻占巴土底狱是革命的开始。资产阶级各阶层充当革命的领导,广大劳动人民则是革命的主力和推动者。
3、 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
主要线索:时间——原因——导火线——任务——领导阶级——经过——结果——历史意义。
教学方法:讲述、启发、讨论。教学手段:投影。
五、教学或活动过程
(一)教学准备阶段
布置学生预习课文,让学生查阅相关资料、请教专家学者,查阅资料的方式有上网查阅或图书馆查找相关资料。教师作充分的准备,以应对学生在讨论中可能提出的挑战性问题,以保证讨论的深入发展。教师应对各小组同学的讨论准备做一些符合学生个性特点的指导,调动小组思维语言等,以发挥学生在讨论中的导向和示范作用。(二)教学过程
1、复习提问
回顾:英、美资产阶级革命的意义。
1789年,发生在法国的革命被认为是一场真正的政治大革命。因为那场革命产生了著名的《人权宣言》,彻底摧毁了法国的封建制度,涌现出了许多政治家和风云人物,对法国乃至整个欧洲和世界的历史发展都产生了巨大影响。你想了解那是怎样的一场革命吗?
2、新授内容
一、“到巴士底狱去”
引导学生阅读书中小字文,了解法国大革命前的社会背景。
项目:政治原因、经济原因、思想原因、直接原因
内容:1、破旁王朝的专制统治2、等级制度下社会阶级矛盾的激化3、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4、宫廷腐败与财政危机5、启蒙思想的传播
二、三级会议的召开
知识要点:1789、7、14,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法国大革命从此开始。
《人权宣言》的理想
学生阅读课文,了解革命爆发后的法国政治状况。
出示《人权宣言》的条款,思考:
1、《人权宣言》提出的要求反映了哪些人的利益?
2、当时,追求人人生而平等,要求保护个人财产所有权的都是哪些人?
3、《人权宣言》的核心是什么?
三、热月政变
提出问题,阅读小字文,思考问题:
1、革命后国内出现的主要政治派别:
2、各派别的政治主张和执政情况。
3、热月政变是怎么回事?
知识要点:制宪会议制定的文献:《人权宣言》
法国革命结束的标志:热月政变
四、大革命的意义
3、课堂小结
1.法国革命为什么是不可避免的?
答:①法国启蒙思想家的学说为革命作了思想动员。②法国在欧洲大陆资本主义比较发达,但封建制度严重阻碍它的发展。③等级制度森严,第三等级仇视特权等级的腐朽统治,要求变革。④路易十六面临无法解决的财政危机。⑤总之,封建统治者不能照旧统治下去,人民不能照旧生活下去,法国大革命不可避免。
2.谈谈你对雅各宾派专政的认识
雅各宾派在内忧外患严重、法国革命处于危急关头时被人民推上统治地位,它采取了依靠人民的革命措施:解决土地问题,限制物价,稳定生活、坚决镇压反革命,实行全民动员。挽救了革命完成了资产阶级革命的历史任务。但它因内部分裂残杀而削弱了力量,脱离了群众,镇反扩大化,树敌太多,以至最后被热月党人推翻。
思考讨论:(课堂时间不够,留到下课研究)
比较英、法、美三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异同
相同点:
1.根本原因:一方面由于资本主义得到显著发展,另一方面,各国的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受到封建王朝统治或殖民统治的束缚。
2.根本任务:推翻封建专制统治或殖民统治,发展资本主义。
3.革命文件:都通过了反映资产阶级革命或独立要求的法律文件或纲领性文件。
4.领导阶级:三国革命都是资产阶级为领导阶级。
5.革命主力:广大群众是革命的主力军。
6.结果、意义:都建立资产阶级或资产阶级联合的专政国家,都为资本主义发展开辟了道路。
7.性质:都是资产阶级性质的革命。
8.获胜主要原因:人民群众的支持和积极参与。
不同点:
1.原因、表现形式:
①英国:斯图亚特王朝封专制统治损害了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利益,社会矛盾激化。②美国:英国的殖民统治压制北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③法国:波旁王朝专制统治,第三等级处于无权的地位,对封建专职不满。
2.爆发途径
①英国:利用议会同国王进行斗争。②法国:通过“三级会议“有特权等级发生冲突,借助人民力量反对封建专制和等级制度。③美国:以大陆会议组织人民,开展武装斗争。
3.革命过程特点:
①英国:是革命与反革命、复辟反复辟斗争交织在一起,具有长期性、曲折性。②法国:革命具有阶段性和彻底性。③美国:独立战争与资产阶级革命具有一致性。
4.结果:
①英国:建立了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专政。②美国:建立联邦政府国家,实行总统制。③法国:大资产阶级专政的国家
5.意义:
①英国;是资本主义对封建主义第一次重大胜利它是世界近代史的开端。②美国:摧毁了英国殖民枷锁,实现了国家独立。③法国:动摇了欧洲封建统治的基础。
4、课后作业
5、板书
第5课 为争取“民主”、“共和” 而战
导火线:
爆 发:
法国大革命 颁布文献: 历史意义
处死国王:
结束:
六、评价
本课教学评价渗透于教学过程中,能否成功取决于教师是否牢固树立教学中不忘评价和以教学促评价的意识,也取决于教师备课时对评价活动的准备。教师教中评、评中教,学生学中评、评中学,这体现了一种过程引导、及时反馈和激励鞭策的教学理念,不仅有利于学生的学习进步,也有利于教师的教学提高。
七、教学自我反思
在进行“法国大革命的历史影响”这一问题的教学时,教师应多注意观察学生在讨论中的态度和陈述时的表现。当同学在小组讨论中对话积极、交流顺畅且全员参与时,教师应提出表扬。当同学代表上台总结讨论结果时,教师鼓励其他同学观察发言同学的表现并予以评价,以激励鞭策同学不断进步。
八、教研员点评
课堂讨论是一种社会交往式学习方法,它的正确开展能发展学生的多种能力,特别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合作交流的能力。若能在课堂教学中长期不懈地坚持开展,将使历史课堂焕发生命活力。学生在历史课堂上学到的不仅是历史知识,更主要的是学会了学习的方法和树立愿学乐学的情感态度。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教学活动标题:第6课拿破仑的文韬武略
所属学科或领域:历史
适于的学段/年级:九年级上册
1、 教材分析
本课描述北师大版九年级上册第6课《拿破仑的文韬武略》的内容。
拿破仑·波拿巴是法国历史上著名的饿军事家和政治家,是一位具有传奇色彩,同时也是颇有争议的历史人物。尽管人们对拿破仑有这样或那样的评价,但是“拿破仑这一历史人物的存在,他的内外政策,他的军事活动,他的经济思想、法学观念和宗教政策,对19世纪的欧洲和欧洲国际关系发生过深远的影响”。本课共分4目,第1目“炮兵上尉的惊人之举”,第2目“《拿破仑法典》”,第3目“帝国的铁蹄”,第4目“滑铁卢的惨败”。四目紧扣课题,从横向上展示了拿破仑的“文韬武略”,从纵向上叙述了拿破仑的一生。
重点:拿破仑法典,拿破仑失败的原因。
难点:如何评价《拿破仑法典》和拿破仑对外战争。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学习中国古代近现代史中,已经掌握如何评价历史人物。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一分为二,史论结合,有理有据。
3、 教学/学习目标及其对应的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评价,和对外战争。
过程与方法
收集有关拿破仑的资料,编写拿破仑的故事,撰写评价拿破仑的小论文。讲述拿破仑的故事,讨论如何评价拿破仑。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从拿破仑一生经历认识到,勤奋、自信、勇敢、忍耐是拿破仑走向了成功,骄傲自满、狂妄自大、迷信武力导致了拿破仑的失败。认识拿破仑对外战争的双重性质:拿破仑对外战争既有反干涉、反侵略正义的一面,又具有侵略、掠夺的非正义的一面,与英国的争夺还具有争霸战争的性质。
四、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
讲述拿破仑的主要活动,评价《拿破仑法典》,评价拿破仑对外战争。收集有关拿破仑的资料,编写拿破仑的故事,撰写评价拿破仑的小论文。讲述拿破仑的故事,讨论如何评价拿破仑。认识拿破仑一生,认识到双重性质。
五、教学或活动过程
(一)教学准备阶段
收集有关拿破仑的资料,提到的一些重大事件的材料。教师将自己手中掌握的资料印发给学生。在学生事先掌握资料的基础上,通过提问、谈话的方式,启发学生思考、讨论,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拿破仑是法国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家和政治家,是一位具有传奇色彩,同时也是颇有争议的历史人物。
一、炮兵上尉的惊人之举
他身材矮小,但在短短的几年里,从一个炮兵上尉一跃而成为纵横法国和欧洲的风云人物,叱咤风云达22年之久。这22年时间,人们称之为“拿破仑时代”。下面有学生分别讲述少年时代拿破仑的故事(少年时代的拿破仑抱负远大,意志坚定,勤奋好学),土伦战役的简要经过,雾月政变简要情况。热月政变之后,反对罗伯斯庇尔是的势力组成的热月党人掌握了政权,于1795年成立了督政府。在督政府统治期间,法国再次陷入内外交困。当时法国资产阶级迫切希望能有一个新的强有力的政权,它既能在国内防止波旁王朝的复辟、镇压群众革命运动与保证资本主义的正常发展,又能有效的击败外国干涉军和向海外扩展势力。资产阶级看中了拿破仑。身在埃及的拿破仑密切关注着国内形势的变化。1799年8月,拿破仑率500精兵,乘坐两艘三桅帆舰,穿过英国舰队封锁的地中海,赶到巴黎。11月9日,在资产阶级政客和一些军官的支持下,拿破仑发动政变,夺取了法国政权,史称“雾月政变”。
二、《拿破仑法典》
拿破仑掌握政权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治。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建立了一套法国近代最充备的法律体系。《拿破仑法典》依据16——17世纪的自然法学说与18世纪的启蒙思想,一个人注意和自由主义为理论基础,以革命以来历届议会特别是1793国民公会颁布的法令、法典草案为蓝本,将大革命所确立的新的社会经济秩序,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确立了民事权利平等、财产所有权无限制和契约自由等,巩固了法国大革命的成果,打击了封建势力,促进了法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三、帝国的铁蹄
学生阅读小字部分和两幅插图,了解拿破仑对外战争的简要经过。可由学生讲述奥斯特里茨战役。拿破仑建立第一帝国以后,确立了战胜欧洲干涉力量、夺取欧洲霸权的对外政策总方向。第一,打败欧洲的武装干涉,在法国周边建立卫星国。第二,战胜英国,夺回失去的海外殖民地,把英国势力驱逐出欧洲大陆。第三,承袭法国封建王朝的遗愿。为此拿破仑展开了大规模的对外战争。1810年,拿破仑第一帝国发展到鼎盛时期,占领或控制了除俄国以外的整个欧洲大陆。拿破仑对外战争具有双重性质,进步的和反动的、反干涉的和侵略的、文明的和野蛮的交织在一起,构成了充满矛盾又复杂的整体。到后期,其野蛮的、反动的、侵略的成分日益增长,但仍能找到进步的、文明的和反干涉的因素。“他以深信不疑的热情坚持把《民法典》一直到附庸国去。他认为这个法典是根据正义和人类关系的本质制定的,因此,应时适用于一切国家”。同时,“他的军队把法国的风尚、思想和较先进的文明带到欧洲各地,欧洲的陈旧基础被彻底动摇”。
四、滑铁卢的惨败
拿破仑一生指挥和参与了60多次战役,大多数战役取得了胜利。前期的拿破仑对外战争具有反侵略、反干涉的性质,但后期的对外战争带有浓厚的霸权主义性质,威胁了欧洲所有国家的主权,侵犯了别国人民的利益。拿破仑的霸权主义时期帝国面临着三股强大的敌对力量:工业远胜于法国的资产阶级国家英国,军事实力雄厚的俄、奥等封建国家,被占领国、附庸国、战败国反对拿破仑统治的民族解放运动。拿破仑在三条战线上穷于应付,均遭遇惨败,最终导致了第一帝国的倾覆。1812年,拿破仑对俄战争的失败,第一帝国开始崩溃。1813年10月法军在莱比锡备反法联军打败,这次战争备的意志人称为“民族之战”,是20世纪以前战争中参战人数最多的一次战役。1814年4月6日,拿破仑退位,放逐到地中海上的厄尔巴岛,波旁王朝复辟。1815年3月,拿破仑逃离厄尔巴岛并在法国登陆,恢复了帝国。欧洲各国组织了第七次反法同盟。6月拿破仑于联军在滑铁卢大战,遭到失败,再次退位。随后放逐到南大西洋的圣赫勒拿岛。波旁王朝第二次复辟。拿破仑从此退出了法国的政治舞台。
二、课堂练习
布置两道思考题:
1、拿破仑战争失败的原因有哪些?
2、你是怎样评价拿破仑战争的?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这是一位同亚历山大和凯撒一样的天才人物,长于指挥军队……竟还有立法家们具有的才能……几年之后,这位伟人,聪明的人物疯狂了……使得一百万人的生命毁灭在战场上,激起整个欧洲来反对法国……二十年胜利果实被剥夺一空。”
1、这位同亚历山大和凯撒一样的天才人物是谁?
2、说他“竟还有立法家们具有的才能”指的是什么?
3、他为什么会“激起整个欧洲来反对法国”?
三、课堂小结
1、认识拿破仑对外战争的性质
2、知道《拿破仑法典》
四、布置作业
课后练习,目标检测
第6课拿破仑的文韬武略
拿破仑上台——雾月政变
对内 《拿破仑法典》
拿破仑统治——
对外 战争
拿破仑退出政治舞台
六、评价
本课比较成功。让学生学会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基本方法。对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的评价是历史学科最高层次的能力,学生需具备一定史学理论基础。因此,在活动过程中,教师要充当好引导者,循循善诱,及时点播,以保证活动的顺利进行和活动目标的实现。
七、教学反思
教师应多观察学生自评和相互评价活动,了解学生是否认真进行了课外阅读并搜集材料,是否积极参与课堂讨论,表达是否清晰。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评价是否做到了史论结合、有理有据。
八、教研员点评
该教学设计符合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三维目标明确到位。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自主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充分的被发挥和调动。教师应及时将自己对学生的评价结论反馈给学生,同时及时了解学生自评和互评情况,以利于改进教和学。教师要对表现突出或有进步的同学及时予以表扬,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教学设计:九年级上册
第13课工业革命带给人类的 “礼物”
――学习与探究之二
大连市第三十四中学 孙骄阳
所属学科或领域:历史
适于的学段/年级:九年级
一、教材分析
本课选自北京师范大学按照新课程标准编写的九年级上册历史教材,第13课工业革命带给人类的 “礼物”。本课被编排在第二单元“近代社会的确立与动荡”中。
本节学习与探究课与本单元第八课改变世界面貌的蒸汽革命相关历史密切相关。工业革命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带来了重大的影响:一是生产组织形式的变革,即从过去的作坊式生产转变为大工厂制度;二是生产手段的变革,即从过去的手工劳动转变为机器生产,而这种生产手段的背后,是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技术创新的支撑;三是这种生产方式所带来的社会变化和对人终极关怀的变化,如阶级关系、人的价值观念、人生存的终极目的、生活方式、城市化程度、文化教育的发展、社会问题和阶级矛盾的新含义等等。 “工业革命带给人类的‘礼物’”是一节学习与探究课,旨在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相关知识正确理解工业革命给人类带来的影响。重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合作学习,进而挖掘学生各方面的潜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这充分体现了课程改革的精神,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有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本课重点:珍妮机的发明、瓦特制成改良的蒸汽机
本课难点:工业革命的后果。
二、学情分析
本课是在学生前面已掌握了工业革命的相关知识、对工业革命的历史事实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的基础上进行的学习与探究活动。
初三的学生,经过两年多的历史学习与探究已经具备了比较高的观察力和分析综合能力,思维非常活跃,喜欢探究。能独自或合作搜集整理资料并提取历史信息进行分析判断。初三的学生已经可以在了解历史现象时产生比较有深度的思考和感悟。
三、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讲述发明珍妮机的故事,了解英国工业革命开始于一系列工作机的发明。知道瓦特改进蒸汽机的史实,认识蒸汽机在大工厂生产中的作用。简述发明“旅行者号”机车的基本史实,认识铁路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巨大影响。
活动目标:
1.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工业革命给人类带来的影响,感受科技进步对人类文明的推动作用。
2.学习查找历史资料的方法与途径。对查找到的资料进行加工整理,并以适当形式再现历史情境,从而体会在工业革命影响下,人们的生活方式、行为习惯、思想观念等发生的深刻变化。
3.通过将工业革命的影响与现实社会比较,学习从历史角度了解过去,认识今天,探索未来。
4.通过个人特长的发挥和小组成员间的分工协作,体验个人价值实现的愉悦,培养团结协作的意识。
5.利用所学相关知识,正确理解工业革命给人类的影响;通过对工业革命的了解,感受它给我们日常生活带来的影响。
四、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
教学理念
本课是在学生已掌握了工业革命相关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的学习与探究活动,在活动中培养学生阅读的能力、收集资料和整理有关信息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与判断,有效引导学生正确而全面地理解工业革命给人类带来的影响,感受科技进步对人类文明的推动作用,同时还要引导学生将工业革命的影响与现实社会比较,从一系列的活动中使学生从多方面体验历史的丰富内涵,掌握学习历史的多种途径,领悟学习和探究历史问题的诸多方法。
教学方法
活动法、演示法、讨论法等。
五、教学或活动过程
(一)教学准备阶段
教师
布置任务;利用各种方式找相关资料,做到心中有数,或提供给找不到资料的同学;与主持人共同商议社计本次活动的流程和形式;关注和指导学生的准备工作;与学生共同制定评价标准。
学生
进行组内分工,各负其责;与老师共同制定评价标准;查找与工业革命影响相关的资料并进行整理;制作相关模型;编演课堂剧;制作展示所需课件等。
(二)教学或活动过程
本课探究准备和活动用两课时完成,这里主要介绍活动展示课的活动设计。整个活动准备和展示时间大约需要一周时间。教学活动准备和实施过程中事先要对学生进行分组(每组都包括不同能力的学生)各小组承担不同的探究和展示任务,具体介绍工业革命后人类在衣食住行等方面的变化。各组根据各自的任务进行组内分工,包括组长、评分员、课堂剧导演和演员、模型组作员、材料搜集员、电脑操作员等。
活动过程由全班在准备课上推选的主持人主持。教师作为特约嘉宾参与主持。各组评分员组成评委会列席并根据评价标准就各组参与课堂剧表演和各自展示的表现进行评分。
活动环节:
1、 时空穿梭——课堂剧表演。
1、 惊叹号——分组展示工业革命给人类衣食住行方面的影响。
3、你言我语——辩论赛。讨论交流活动感受。
活动一:
主持人就课堂剧提出相关问题,引导学生有条理的观看和思考。全体学生欣赏课堂剧——“西游记”。(后附剧本《西游记》)
以竞赛的形式组织学生回答工业革命相关知识的问题,起到复习巩固与知识铺垫的作用,并调动了同学们的积极性,也避免了单一的小组评价,讲小组总体评价与个别学生表现评价相结合。
活动二:
主持人:《西游记》中这位英国商人的所见所闻大家一定记忆犹新。正是工业革命为我们人类带来了丰厚的“礼物”,现在就让我们一一打开“礼包”来看个究竟。
宣布规则:以小组为单位,由小组展示代表,在规定时间内(4分钟)进行汇报展示。全体同学要认真看,出现过分行为会给所在小组扣分。汇报后会在“你言我语”的环节中考验大家,共同盘点工业革命为我们带来了哪些礼物。各组表现同样要计入总分中。
分组展示
(主持人公布前两各环节各组得分情况)
活动三:
主持人:在历数完礼物之后,让我们先来了礼物大盘点。(结合各组汇报领域出现的突出变化进行竞赛,各组可自选分值,答对得分,答错扣分)
下面“你言我语”来谈谈这些礼物给我们人类带来了哪些影响和启迪呢?(四个小组通过抓阄来结成两个观点截然相反的辩论队)辩论开始。
正方观点:工业革命对人类的影响利大于弊。
反方观店:工业革命对人类的影响弊大于利。
生:(合情合理、史论结合、有凭有据地阐述他们的观点,提供一个对工业革命尽情发表个人见解和看法的机会。)
通过这个环节,学生对工业革命给人类带来的影响有了更全面的认识,从而达到了学习、探究、交流的目的。基于所找到的资料,利用这个机会,大家进行了充分的交流,思路开阔了,想法更新了,在相互辩论的过程中还有火花迸发,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的热情和综合分析事物的能力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六、评价
当堂评价:根据评价表格,累计各组分数,宣布活动结果。(包括个人和集体多个奖项)
后续评价:课后完成并上交《我对工业革命的思考》 一文。
七、教学自我反思
设计本课时力争以学生为中心,以新的课程改革理念为中心来组织课堂教学,通过不同的活动从多方面发挥学生的潜能,拓展学生的活动空间。
通过编演课堂剧不仅提高了学生的编写、表演的水平,还通过道具、服装的制作和场景的布置锻炼了学生分工合作的意识,增强集体观念。同时,总体与小组的穿插合作也避免了一味的分组竞争带来的负面影响,效果很好。
附:《西游记》剧本
A旁白
B导游
C富家弟子
D游者
E旅店老板
A:19世纪60年代的某一天,C和D两人突发奇想,想到西方游玩,于是带了许多银子,便踏上了旅程。两人穿过西伯利亚,到达圣彼得堡,乘上“苏美尔号”蒸汽轮船,到达英国伦敦。初到那里的她们什么也听不懂,于是就在伦敦的街道上闲逛。
C:真冷啊!比我们雪花漫天的北方还冷。
D:这里的夷人真多,说的是一些鸟语,什么都听不懂,真是奇怪。
C:可不,这里的房子虽说整整齐齐一排排的,但还比不上我们的四合院。
D:就是就是,还有那些烟囱冒那么多的黑烟,呛死人了。
C:这的路还很不错,硬硬的,不知是什么做的。
D:哎,你看,那个人是不是我们大清国的?
C:不清楚,一起去问问吧!
D:喂,你是大清国人吗?
B:What?哦!我是,你们是大清国来的,怎么,对这儿的环境不是很习惯吧?
C:是,这里的夷人说些什么话,我们什么都不明白。
D:这次到这里来玩,真是扫兴。对了,你来这里多久了?
B:6年了,怎么?
D:我想,既然你住了这么久了,一定明白那些夷人说的是什么吧?
B:那是。
D:这样,我们给你银子,你来领我们到处走走,好吗?你先开个价。
B:行,100两纹银。
C:成交,这是给你的银子。
B:我先领你们去一下银行,把银子换成英镑,不然可是花不出去的。
D:当然可以,那我们就走吧!
A :她们把一部分银子换成了英镑,B带着她们来到一家旅馆的门口,D、C二人兴高采烈,因为她们看见了旅店的汉字招牌。
D:蓝天旅店,一看就知道是大清人开的,不错。
B:进去吧,我就住这里。现在也不早了,先好好休息吧。
C:好的。
E:Hello!Welcome!
B:Hello!
C:什么?
B:我是在打招呼说你好。
D:哦,你不是大清国人吗?
E:哦,我是,你们也是,又听到有人说家乡话,真是令人兴奋。
B:店家,这两位想在这里游玩几天,开一间三人间。
E:没问题,住多长时间?
D:7天吧,行吗?
E:当然。总共20英镑带饮食。
C:好,给你。
E:几位请走这边。
A:在她们吃过晚餐之后,陈琦本想睡觉的,但D和C没能让她如愿,并且还不停地缠着她问问题。
D:这儿的夷人还真奇怪,皮肤那么白,眼睛那么蓝,头发竟是黄色带卷的,还那么短。
B:谁叫这儿不是大清国,夷人毕竟有他们的特点嘛。
C:在这儿走了一圈,连个农夫都没看见。
B:这里没有农民,是被羊吃了。
D:哇,这的羊也真是厉害,还能把人吃了。
B:不是羊把人真吃了,而是养羊的夷人把农民的土地圈了去,种草养羊,农民要么就饿着,要么就改行,所以你们才见不到农夫。
C:那这的夷人天天吃羊肉了?
B:那也不是。
D:那养羊有哪门子好处呢?
B:这里纺织是不用棉花的,而是用羊毛,所以才会大规模养羊哦!
D:哦,原来是这么一回事。
C:还是先休息,明天再说吧!
B:好呀!困死我了。
A:第二天早晨,D和C很早就把陈琦从床上拉起来,一起出去吃了早点后,要求B带她们出去转转。
D:这儿的建筑真是奇怪,又不做饭,这时还冒烟。
B:不是,这是机器,在工作。
C:机器是什么玩意?
B:一会儿,我会带你们去参观的。
D:咦!
C:怎么了?
D:你看这的地上怎么有两条铁,真是想不通,这有什么用?哇!什么声音?这么大声?
B:快过来,蒸汽机车要来了。
D:哇,大怪物来了!
B:不是,那是供人乘坐的一种车。
C:哦,那我们坐坐吧。
A:她们花费了6英镑,坐上蒸汽机车时,D和C非常兴奋。过了十来分钟,她们在纺织工厂前下了车。
D:这里是干什么的呀?
B:这是家纺织工厂,我领你们参观参观。
C:当然好呀。
A:它们在工厂里呆了一个半时辰,看到了许多中国没有的纺织机器后,D和C大吃一惊,这里的织布机、纺纱机,工作效率快得惊人。看完之后,时间也不早了,于是她们就进了一家英国的餐馆吃饭。
D:这的工厂可真脏,但真是有趣。不知道这家餐馆有什么好吃的,我饿得能吃下一头羊。你帮忙点菜吧。
B:没问题。
A:在吃过饭之后,她们又回到了旅店。于是问题又如潮水般从D和C嘴里涌出来。
D:这儿有丝绸吗?
B:当然,我们这儿还有丝袜。
D:丝袜是干什么用的?
B:就是穿在脚上的。
C:哦,这夷人就是奇怪。
D:我想起来,坐船来时,那船是铁做的,就不怕沉下去。还发出很大响声。
B:那是蒸汽轮船,速度很快,对吧?
D:是,但还是怪可怕的。
A:D和C在英国伦敦呆了7天后,坐船到了圣彼得堡,穿过俄国,回到中国。之后,D写了一本书就叫《西夷见闻录》,却因为后来战事不断就失传了,所以写这篇“西游记”来记录一下。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教学活动标题:第4课为民族独立而战
所属学科或领域:历史
适用于的学段/年级:九年级
1、 教材分析
本课采用的是北师大版,九年级上册。
本节课主要教学内容是美国独立战争的原因、《独立宣言》的主要内容、战争艰苦的主要过程和最后的胜利。
重点:了解美国战争中的主要事情、说出《独立宣言》的主要内容及列华举顿的主要活动。
难点:初步分析美国独立战争的历史影响以及评价华盛顿在美国历史所起的重要作用。
二、 学情分析
课前调查学生对美国独立战争感性趣的程度,然后根据课程标准,让学生收集资料,充分利用课程资源,探讨美国的由来,培养学生主动探究问题的能力。
1、 教学/学习目标及其对应的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
简述《独立宣言》的基本内容,初步了解美国独立战争的历史影响。讲述华盛顿的主要活动,评价资产阶级政治家的历史作用。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独立战争的重大事件和《独立宣言》,列举华盛顿主要活动并评价其作用。
过程与方法
阅读教材编写独立战争过程提纲,逐步加强阅读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落后地区、民族的人民,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就能最终强大的敌人。
四、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
面向所有同学,使所有学生都能达到课程标准的规定和目标,在本学习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能力和特长,引导学生积极的去参加与教学过程,勇于提出问题,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方法。
五、教学或活动过程
(一)教学准备阶段
教师先做课前调查,然后根据课程标准让学生收集资料充分的利用过程资源,引导学生探讨出来,教师制作课件并布置学生预习本课内容:
1、美国独立战争的起因是什么?
2、战争的过程怎样?
3、结果如何?
4、美国独立战争有什么重大意义?
(二)教学或活动过程
1.导入新课
出示美国国旗,让学生观察:美国国旗有什么特点?上面的代表是什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杀上教师总结,感受和提问,如今美国是世界上头号强国,可多年前它曾是别的国家的殖民地,北美13个殖民地是如何摆脱英国的殖民统治而赢得独立的呢?
2.学习本课内容
一.来克星顿的枪声。
①.北美13个殖民地。
教师向学生介绍了13个殖民地的由来,引导学生阅读,分析美国独立战争的枪声.
②.来克星顿的枪声.
请学生讲来克星顿的枪声.
二.<<独立宣言>>的旗帜.
<<独立宣言>>发展的时间是什么时候 是谁起草的 它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他的发展标志是什么
三.”开国元勋”华盛顿.
①、华盛顿大陆军总司令.
②、萨拉托加战役.1777.10
教师指导讨论<<北美独立战争形势图>>,找出萨拉托加战役的置,然后结合地图讲述这次战役的背景,经过和结果,最后在指明:这次战役不仅增强了强国人民争取战争的胜利的信心,也未查过人民的抗争斗争创造了有利的国际条件.从此.美国独立战争由防御转入了进攻,他成为了独立战争的转折点.
③、美国独立战争结束.1781.10
④、英国正式承认美国独立.1783.
⑤、让学生分别讨论,用最简洁的方法写出独立战争的经过,(六件大事件)师生共同进行讲评,选出最佳提纲.
⑥、列举华盛顿的主要活动,并讨论他在美国历史上引起的作用
⑦、你以为美国独立战有什么重大意义
3、课堂小结
⑴、根据本书,指导学生概括归纳本课的主要内容。
⑵、质疑
4、课堂练习
我来填
⑴美国的开国元勋和伟大的政治家— ,领导美国人民取得了民主独立。又开大创了民主政治的先河。
⑵发生在1775—1783年的美国 ,是美国人民为争取已经独立而进行的一场艰苦的战争.
⑶打响了了北美人民抗英斗争的第一枪,标志着美国独立战争的开始.
我会选
⑷在独立战争中,此北美人民于何时开始有组织地进行反应斗争( )
A、来克星顿的枪声 B.第一次大陆会议
C. .第二次大陆会议 D. 萨拉托加战役
⑸美国独立战争的转折点是( )
A. 来克星顿的枪声 B. <<独立宣言>>的发表
C. 萨拉托加战役 D. 约克镇英军投降
⑹美国人民能摆脱英国的殖民统治区的独立,应感谢的是( )
A. 华盛顿 B.林肯 C.布什 D.康华利
⑺关于美国独立战争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是一次资产阶级革命,也是一次民族解放运动
B、来克星顿的枪声标志着美国独立战争的开始。
C、对欧洲和拉丁美洲的革命起到了推动的作用
D、推翻了斯图亚特王朝的殖民统治。
我来连
⑻请把下列时间与历史事件正确的连接起来
A、1776年 (1)萨拉托加战役
B、1775年 (2)《独立宣言》
C、1783年 (3)来克星顿的枪声
D、1777年 (4)英国正式承认美国独立
我能答
⑼你能说出美国独立战争对美国历史产生了什么影响吗?
5、板书设计
第四课为民族独立而战
开始:1775年来克星顿的枪声
建军:1775年任命华盛顿为大陆军总司令 赢得独立
英国的殖民压迫 建国:1776年发表《独立宣言》 为资本主义
转折:1777年萨拉托加战役 发展开辟了新道路
胜利:1781年约克镇英军投降
独立:1783年英国承认美国独立
六、评价
注:其他教师使用本课时的具体说明
练习题要由学生来回答,回答错误的地方也要由学生来纠正,最后由教师加以明确,此处评价重在调动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练习中,要面向全体学生,使所有学生都能达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目标。
七、教学自我反思
本节课我的突出特点是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使他们能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过程,在学习中勇于提出问题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比如,在学习美国独立战争的过程中,我引导学生学习教材内容找出独立战争中发生中六件重大事情并让学生分组讨论,用最简便的方法写出独立战争的过程,师生共同进行评讲,选出最佳提纲。同过活动不但培养了学生阅读能力和书面表达能里力,而且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八、教研员点评
本节课能够注重培养学生探究时学习,在学习美国独立战争的过程时,教师提出问题由学生自主学习,找出独立战争中发生的重大事情是,并写出独立战争的过程和提纲,师生共同讲评选出最佳提纲,体现出了历史课程改革应该有利于学生转变学生方式懂的 基本理念,倡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过程,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改变了学生死记硬背和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教学活动标题:追《根》溯“园”――走进美国黑奴的生存空间
――学习与探究之三
大连50中学 韩晶 所属学科:初中历史
适于年级:九年级
1、 教材分析
本课来源于北师大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21课。
本课的主题是以美国名著《根》为载体来展现美国近代社会的一角,体现美国黑人的解放斗争的艰辛、及其漫长的历程。理解美国黑人为争取自身权利而进行斗争的合理性和正义性。这是一节活动探究课,是学生在学习了《探险者的梦想》、《决定美国命运的内战》、《“解放者”的风采》中第一子目录“罪恶的三角贸易”三课的内容之后,了解了“非洲奴隶贸易”和“美国黑人奴隶制”,但对黑人奴隶的苦难与挣扎了解得不够,更谈不上审视当时的社会与罪恶的奴隶制了。而本课要求阅读并将其片断改编成课堂剧的美国文学作品《根》(亚历克斯 哈利著),完全以黑人为主人公,以黑人的生活为主要情节,形象地反映了黑人奴隶的悲惨生活与多舛命运。通过对这部作品的阅读和再创作,可以帮助学生完成对黑人奴隶制和当时社会的审视,进而还可以认识当今美国现实中种族歧视现象的根源,以及黑人为争取种族平等所做出的努力。安排这样一节活动探究课,充分体现了教材编者良苦的用心和独具的匠心。
二、学情分析
此内容是针对初三学生,他们的阅读、理解、分析问题能力已有一定的提高,尤其是学习了中国古代史、世界古代史中奴隶制度下的奴隶的悲惨生活有了初步的认识。在此基础上阅读《根》这部作品会对美国奴隶制度有更进一步的理解和认识。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意识到,阅读名著不应拘泥于情节的描写,他应是整个社会的面貌的一种体现。提高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三、课标要求
简述“三角贸易”的基本内容,了解资本原始积累的野蛮性和残酷性。
活动目标
知识与能力
阅读美国文学作品《根》,查找与美国奴隶制相关的资料,结合以前所学知识,了解近代非洲奴隶贸易的概况及其对欧美资本主义原始积累和发展的作用。
选取美国文学作品《根》中的部分片断,并将其改编成课堂剧“大种植园里的日子”,提高从文学作品和现实生活中整合史料的能力,提高表演、绘画、布置场景以及制作道具的能力,提高从文学作品的角度看“历史”和以历史的视野看文学作品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选取美国文学作品《根》中的部分片断,并将其改编成课堂剧“大种植园里的日子”,了解美国历史上黑奴的悲惨遭遇。通过思考、讨论、交流,审视罪恶的奴隶制和当时的社会。通过搜集、查阅有关资料,了解历史和现实中黑人为争取种族平等所做出的种种努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感受18世纪黑人奴隶的苦难生活,审视罪恶的奴隶制和当时的社会。
结合现今美国依然存在的种族歧视,追根溯源,了解美国历史上黑奴的悲惨遭遇,以及黑人为争取种族平等所做出的不懈努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树立平等、博爱的民族观念。
四、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
这一课的设计本着“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理念。通过发挥学生的才智,使历史课堂成为学生交流、展示与发展的广阔平台。这一课因为是活动课,因此,需要教师进行整体的设计。包括课前的准备和布置,课堂上节奏的把握与调整,最后的评价等。教师最好做主持人,也可由学生做,教师做主持人时,可以适时总结和指导,对学生的精彩表演给与及时的表扬和鼓励, 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和学习兴趣,而且可调节课堂气氛。在学生自评和互评的过程中,使学生学会反思,学会享受。取长补短,快乐学习。
五、活动过程 (一)教学准备阶段
教师准备
1.从http://www.rootschina. ( http: / / www.21cnjy.com / )下载《根》的电子图书到学校电子图书室,并保证学生阅读时间。
2.协助各小组拟定活动计划,指导小组进行准备。
3.准备数码摄影器材,指导摄影工作。
学生准备
1.到电子图书室阅读美国黑人作家作品《根》,写出读书笔记与心得体会,列出作品的树状家谱图。
2.观看根据同名小说改编的电视剧《根》,注意观察人物服饰、举止和家居陈设,聆听剧中人物语言和音乐,体会它们对表现主题的作用。
3.民主推荐与自我报名相结合,依据个人兴趣与特长,将全班学生分成五组。
4.以小组为单位,根据本小组的活动目标,进行第二阶段的准备。其中,三个小组的同学以小说《根》为蓝本,模仿电视剧《根》中的六部分进行处理加工:写剧本、找音乐、串台词、做道具,分工协作编排课堂剧“大种植园里的日子”。组长负责组织、协调和总结工作。第四小组的同学通过电子图书室、图书室等处搜集有关美国奴隶制的文献、法律、小说、电影等背景资料,搜集致力于美国黑奴解放事业的英雄人物及同学们所喜欢的黑人的事迹。布置演出场地,组织该课堂剧的讨论。第五小组(三人组成)在教师指导下学习摄影的一般技巧,掌握数码相机与网易拍的使用方法,活动过程中负责摄影工作。 (二)活动过程 1、导入新课 对欧洲殖民活动和美国独立战争的有关内容进行回忆。让学生在黑板上画出“三角贸易简图”作为本课学习的铺垫。 2、学习新课 编排课堂剧“大种植园里的日子”。首先欣赏根据同名小说改编的电视剧《根》,分析人物服饰、举止和家居陈设等,体会人物语言,然后按“噩运当头”“逃离雷诺兹”“破灭的挣扎”“岁月依旧”“重返家园”和“告别苦难”六部分编排课本剧。
表演后就“大种植园里的日子”进行讨论。其间进行灵活有效的评价 。 期间穿插大屏幕上用课件投出乔丹、阿里、惠特尼 休斯顿等人物的图片和资料,展现黑人风采。
六评价 评价表和使用说明
评价表使用说明:
评价表总分为100分。在活动中根据学生的表现情况及时记录,每一项不应超过该满分分值。
搜集资料项:搜集到的资料不论重复与否,一经被采用,每项就可得10分。如果资料实属精彩,可适当加分。
整合资料项:根据学生在编剧时的出力大小(如提出观点是否有价值)得分。
成果展示项:小组、个人分别对学生在制作、展示中的表现,以及成果质量进行评分。取小组和个人评分的均分为“合分”,合分累加即为总分。
七、教学反思 对于学生的表演,课前必须进行简单的彩排,纠正学生在表演时出现的不到位的做法。例如,背对观众现象,注意在舞台上动作应有适度的夸张和停顿,注意演员的表情要符合剧情,要投入等。学生的表演不当时,会出现哄堂现象,不能达到教学效果。本课的学习过程学生要了解,这样在欣赏课本剧时不会看演员表面的表演,而会就表演内容进行深入的思考。 八、【教研员点评】
这节活动课,紧密结合教材特点,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精心设计活动过程,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尤其有以下几个方面值得肯定:
1.强调学生的过程体验,重视学生的过程参与。在活动过程中,始终注意通过表演、展示、体验等方式,生成情感、能力与知识,使学习活动充满活力。
2.在整个活动过程中,善于充分发挥学生个体与集体的智慧与创造。不论课前还是课上,学生都是学习活动的主人。 3、.重视活动氛围的营造。通过背景音乐、插图、演讲录音等媒介的使用,不仅让学生感受了历史,又让他们受到了美的陶冶。
附录具体活动过程
一、演出课堂剧“大种植园里的日子”
第四小组同学提前布置教室:张贴根据哈利同名小说改编的电视剧《根》的六幅剧照,书写美国黑人领袖马丁 路德 金的一句话:“总有一天,地球上所有的人都会看到人与人之间的和平相处,宇宙的哀号将变成友爱的诗篇!”
(课堂助理播放电视剧《根》的主题音乐,用简短的开场白宣布活动开始)
1.第一小组表演“噩运当头”与“逃离雷诺兹”。
(第五小组同学现场摄影、录像)
展示的场景如下:
16岁的昆塔 肯特和其他男孩一起,离开家人,跟随部落中德高望重的前辈在森林中学习生存技艺。笑声与青春活力伴随着他们的生活。
一天,肯特带着他的小狗外出时,不幸被詹姆斯奴隶转运站的英国奥哈尔上校的部队捕获,小狗被捕奴的猎狗咬死。
轮船上,昆塔 肯特和其他黑人遭到残酷的虐待,死亡的阴影笼罩着他的航程。
不愿当奴隶的昆塔一直想逃回非洲,两次出逃均被抓回。第二次出逃途中,被艾密司抓了回来,在烈日下遭到严刑拷打。艾密司强迫昆塔承认自己的名字叫托比。
(课堂助理以简短的语言承上启下,过渡到第二小组的表演)
2.第二小组演出“破灭的挣扎”和“岁月依旧”。
昆塔第四次出逃又失败了,这次,他被无情地砍去了右脚五个脚趾。黑人女奴贝拉精心照料他,使他重新站了起来。在费德拉的撮合下,二人结为夫妻。后来,由于贝拉的缘故,昆塔痛苦地放弃了人生中最后一次出逃的机会。
昆塔和贝拉的女儿凯丝已经16岁了。凯丝帮助黑人奴隶诺阿逃走。诺阿被抓,凯丝被卖给一个穷白人起家的庄园主马萨 摩拉。
20年后,凯丝的儿子切金 乔治(鸡仔乔治)成为两个孩子的父亲,他们依旧住在马萨 摩拉庄园。从母亲口中,乔治知道自己的父亲就是庄园主这个恶棍。
乔治和妻子玛蒂达省吃俭用,想方设法存钱,准备用十几年的时间买回家人的自由。儿子汤姆后来知道了这个秘密,也加入到这个行动中。
(课堂助理以简短的语言承上启下,过渡到第三小组的表演)
3.第三小组表演“重返家园”和“告别苦难”。
马萨 摩拉斗鸡破产。为了还债,切金 乔治去英格兰服役,条件是回来后成为一个自由人。
乔治用17年时间换得的自由证书,被镇上持种族歧视态度的白人看得一文不值。乔治和汤姆父子二人被深深刺痛。
乔治再次告别妻子和孩子们――他要为他们找回真正的自由。这时美国内战(南北战争)爆发。
美国内战结束后,奴隶制被废除。
汤姆一家获得自由后留守庄园,等待乔治归来。
乔治回来后,和汤姆一起惩罚了作恶多端的白人埃文 布伦。之后,全家起程到新的地方开辟自己的家园。
(表演在主题音乐声中结束)
(课堂助理以简短的语言承上启下,过渡到活动的第二部分――课堂思想交流)
二、围绕课堂剧“大种植园里的日子”展开思想交流
第四小组主持人:在欣赏我们自己编排的剧作时,我心中有说不出的兴奋。因为是我们用自己智慧的手笔,再现了美国黑人苦难挣扎的历程。接下来,我们进入对课堂剧“大种植园里的日子”的讨论阶段。
(第四小组五名同学和各小组主人公扮演者上前讨论)
同学甲:欣赏了这出课堂剧,我分明地感到了美国黑人奴隶制的残酷,也深切地感受到欧美资本主义是在赤裸裸的奴役和掠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昆塔本来是非洲一个自由的居民,却在17岁时被奴隶贩子捕获,沦为奴隶,后又被贩到美国,成了罪恶“三角贸易”的牺牲品。沦为奴隶的他不仅当牛做马、更姓换名,而且因逃跑被残忍地砍去了右脚五个脚趾。后来,自己的女儿也被人强行买走,真是令人心痛……
同学乙:我感到奴隶贸易是罪恶的,它不仅严重残踏了人的生命,还在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方面给非洲带来了不可估量的损失。据我们搜集到的资料,大西洋奴隶贸易,非洲总共损失了21 000万人,同时造成了政治大倒退、经济畸形发展和伦理道德被摧残的恶果……
同学丙:看到同学们为了表演而仿造的对付奴隶的刑具,我感到不寒而栗。
同学丁(昆塔扮演者):在表演的过程中,我好像真的成了被人任意践踏、任人买卖的奴隶,有时真不想演下去……
同学戊:昆塔家族争取自由的路是漫长而艰难的。昆塔一生未能逃出奴隶的牢笼,他的孙子(外孙)乔治几乎耗尽了一生,才得到了自由,可他们只得到了名义上的自由,并没有得到完全的平等。在现今的美国社会中,种族歧视现象依然存在着。我认为要实现真正的自由与平等,黑人还有一段相当长的路要走……
在马丁 路德 金《我有一个梦想》的演讲录音中,讨论结束。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第17课电气时代的来临
大连市第37中学 王玉红
所属学科或领域:(世界历史)
适于的学段/年级:(九年级上册)
1、 教材分析
就世界史的范围说,从16世纪起,人类历史进入了近代时期,这是资本主义制度产生、确立、发展和走向成熟的时期。近代时期包含了手工工场时期、蒸汽时代和开始进入电气时代等三个发展阶段。大致从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初西方先进资本主义国家发生了第二次工业革命,近代史由此进入新的时代即电气时代。
本课讲述的就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电气时代兴起的历程。教科书从人类对电认识的过程和电力取代蒸汽作为主要能源以及电的一系列重要发明三方面阐述了电气时代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化。能源领域的巨变和围绕电的发明是本课的主要内容,难点是认识电器的广泛使用对提高人类社会生活质量的重要作用。
1、 学情分析
基于学生已经学习了第一次工业革命,学生对科技革命对人类发展的重要作用有了初步的认识。但是课文中的隐性知识内容,学生不易理解,因此需要教师进行阐述解释。以更多的现实生活中的例子激发学生的理解力,形成共识。
1、 教学/学习目标及其对应的课程标准
知识与能力
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基本概念、内容及特点。
了解人类对电的认识过程和应用历史,培养理解能力。
讲述爱迪生发明电器的故事,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说明电作为新能源给人类生产和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
过程与方法
利用课文中的小字、史料、插图充分展示课文中有关电气时代的特征和科学家的贡献。
小组分工合作积极收集有关电和电器对现实生活的影响等方面的资料,感受电和电器给人类生产和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从中学会合作,学会交流,加强学生的调查研究能力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了解电气时代的来临给世界带来的深刻变革,进一步加深认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认识人类文明的演进和人类社会的发展,都是在生产力进步的基础上实现的。
学习爱迪生等科学家坚忍不拔的毅力和勤奋好学的精神,以及勇于创新、不畏艰难、不惜为科学献身的精神。
1、 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
以导为主的教学法,读、讲、议结合。采用多媒体手段,显示和学生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家用电器图像,以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
五、教学或活动过程
(一)教学准备阶段
1.课前教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确定组长、发言人、时间控制员等,明确分工。
2.教师将准备的资料制作成多媒体课件。
3.教师根据课文内容设计三个调查主题,让学生自主选择一个进行调查:
(1)人类认识电的过程;
(2)爱迪生发明创造的故事和成就;
(3)家庭使用电器的情况及感受。 4.学生课前主动查找资料,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收集整理,制作课件。在准备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来,对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可分配一些他们力所能及的任务,从中树立他们的学习自信心。
(二)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创设情境
每当同学们打开电灯读书、打开电视看节目,或者使用微波炉的时候,我们都需要什么呢?(学生发言)
请学生再举几个日常生活中常发生的类似的例子。
那么电这个奇妙的东西是谁发现的呢?它的发现把我们带进了一个什么时代?它对我们的生产和生活又产生了什么影响?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探讨这些问题。
2.学习新课
一、 人类对“电”的认识
其实人类最初对“电”的认识是从天空中的“闪电”获得的,知道它是一种会发光、发热、伴有声响、可以杀人毁树的力量,由此产生了“雷公”“电母”的传说。那么,人类对电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怎样的过程呢?请同学们阅读课文的小字部分,并结合自己的课外调查做一个简单的介绍。
第一小组学生介绍人类对电的认识过程。
教师从学生的介绍中注意引导归纳人类认识电的过程:摩擦生电―雷电―电磁感应―电池的发明―发电机、电动机的发明―发电站的建立―电力的广泛应用。
利用学生介绍的材料帮助学生形成两点认识:
(1)有时人类对某种自然现象或规律的认识要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特别是在科学技术还不是很发达的情况下。但每一项科学技术的发现或发明都是在继承和发展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实现的,是一个承前启后、不断探索、不断发展的过程。
(2)科学研究对生产不仅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还有正确的指导作用。
二、能源领域的巨变
1. 第二次工业革命发生的条件。
人类从认识电到广泛使用电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而人类开始进入到电气时代则由发生在19世纪下半期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启大门的。那么为什么在19世纪最后几十年时间里能够发生重大的科技革命和工业革命呢?请各个学习小组的同学展开讨论。(学生讨论,教师参与学生的讨论,并注意点拨学生充分运用本学期所学的相关知识进行论证)
师生共同归纳:
当时世界上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政治制度的完善、政治的稳定带来了经济繁荣,从而使人们有条件潜心研究科学,使自然科学有了新突破。第一次工业革命促进了自然科学的大发展,自然科学有了新的突破,这就为新的科技革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将这些成果运用到工业生产中去,从而引发了第二次工业革命。
通过讨论,学生进一步认识到:科学研究对生产不仅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还有正确的指导作用。
2.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定义及主要内容。
提醒学生阅读课文相关内容,明确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定义和主要内容。
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归纳:
1870年以后,科学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各种新技术、新发明层出不穷,并被迅速应用于工业生产,大大促进了经济的发展,这就是第二次工业革命。当时,科学技术的突出发展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即电力的广泛应用、内燃机和新交通工具的创制、新通讯手段的发明与应用。(教师提醒学生内燃机和新交通工具的创制、新通讯手段的发明与应用这两个内容在下一节课中学习,本节课重点了解电力的广泛应用)
3.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
教师提醒学生注意课本中的一句话:“第二次工业革命是以电为核心的革命。”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明确电力的广泛应用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最大特点和亮点。)
三、围绕“电”的发明
电力的应用,引发了一系列改变人们生产和生活条件的发明与创造。其中,美国科学家爱迪生的成就最为突出。
1. 发明家爱迪生。
爱迪生是同学们很熟悉的一个发明家,他的很多发明创造都和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请第二小组的同学给大家介绍爱迪生发明电器的故事,并向全班同学展示他们所收集到的爱迪生的发明成就。
在学生讲述的基础上,教师指出,爱迪生只上过三个月的学,却对人类贡献这么大,他成功的“秘诀”是什么呢?他的发明创造都是他一个人努力的结果吗?他的经历对我们有什么启示?(学生小组开展讨论)
教师出示爱迪生的一段话:“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再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帮助学生开展讨论。
师生在讨论中加深认识:爱迪生的成功主要归功于他的勤奋、创造性才能和他所依靠的集体的力量。一个人的成功不会从天而降,努力才有回报。
2. 电器的使用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从20世纪初开始,电成为西方国家生产和生活不可或缺的能源,电熨斗、洗衣机、电风扇、电冰箱等家用电器相继进入家庭,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生活,西方国家率先进入了电气化时代。那么我们国家的人民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大规模使用电器的呢?我国比西方国家在电气化方面落后了多少年?请第三小组给我们介绍他们的调查结果。
(教师鼓励各小组的成员就自己在生活中使用电和电器的感受积极参与发言,从中加深理解电气化对提高人类生活质量的作用。)
教师小结: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显著特点就是电力的广泛应用,电动生产资料和生活用具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迅速地改变着社会上生产与生活的面貌。由于使用电力,其他工业部门也快速发展起来,特别是钢铁行业的发展,使人类在材料领域告别了棉花时代,进入到钢铁时代。电气化和钢铁时代的到来标志着现代工业的崛起。
能力拓展:今天我们通过学习知道了电力广泛使用的史实,了解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认识了电器的广泛使用对提高人类社会生活质量的重要作用。那么,假如现代人离开了电,又会发生什么事情呢?
(教师出示有关2003年8月14日美国、加拿大部分地区停电的图文资料)
提问:从发生在我们今天现实生活中的停电事故,同学们得到什么启发?(学生讨论)
教师引导学生共同参与讨论,并进行总结,可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
1. 电力的使用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作用。
2. 人类是否只能一味地依赖电力这一能源?
3. 你对能源的开发有什么建议?
3.课堂小结
教师启发学生围绕板书总结本课的知识点。
4.板书设计
第二次工业革命(19世纪末—20世纪初)
背景:政治制度稳定,经济繁荣。
人们潜心研究,产生新技术革命。表现:新能源的发现和应用。
新机器和新产品的创制。
新交通工具的出现。特点:以电力为核心的革命,人类进入电气时代。围绕电的发明:发明大王爱迪生—电灯、留声机等。
电带来的影响
六、评价
将三个小组的课堂表现以对抗表的方式展示出来,鼓励学生会有更出色的成绩。
七、教学自我反思
学生对电报和电话的发明也十分感兴趣,教师以知识展拓的方使用录像片向学生介绍这方面的内容效果会更好一些。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教学设计:九年级上册
第14课避免革命的改革
大连市第三十四中学 孙骄阳
所属学科或领域:历史
适于的学段/年级:九年级
一、教材分析
本课选自北京师范大学按照新课程标准编写的九年级上册历史教材,第14课避免革命的改革,这一课介绍的是俄国的农奴制改革。本课被编排在第三单元“近代社会的发展与终结”中。
本课重点:俄国农奴制改革的主要措施和它为什么会使俄国开始走上近代化,即资本主义的道路,以及这种社会转型方式所遗留的诸多问题。
本课难点:如何评价这种和平的(即非暴力的)社会变革方式。
突破本课难点的必要基础就是深刻分析和理解本课的重点。
二、学情分析
进入初三的学生已经具备了比较高的观察力和分析综合能力,思维非常活跃,喜欢探究。能独自或合作搜集整理资料并提取历史信息进行分析判断。初三的学生已经可以在了解历史现象时产生比较有深度的思考和感悟。
三、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讲述俄国废除农奴制法令的主要内容,认识农奴制改革的历史作用。
知识与能力
知道农奴制改革的历史背景,了解农奴制改革的主要内容,培养学生读书、查阅资料的能力。
认识农奴制对俄国社会的影响,提高客观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指导学生编写课本剧、表演课本剧,培养学生搜集资料、整理资料以及表演的能力。
通过情境,培养学生客观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切身的体会,感悟改革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它可能会给社会带来阵痛,但从历史的发展来看,它将使国家变得更为和谐有力。
通过与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巨大成就对比,认识到在当今世界形势下,改革开放才是强国之路。
四、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
教学理念
正确处理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的关系。在历史教育中,知识与能力从来是不可分的,要培养能力,就要通过历史知识来培养,而学习历史知识的目的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能力,只是过去为了应试的需要,在知识传授的过程中削减了能力培养的内容,让学生去死记硬背一些记忆性的知识,而忽视了其中的能力培养。
历史与现实是不可分割的,一定要始终有“史为今用”的理念,要让学生通过学习历史、了解历史,得到经验和启示,为现实生活服务。
教学方法
谈话法、演示法、讨论法、活动法等。
五、教学或活动过程
(一)教学准备阶段
教师
搜集整理出相关资料,并适当增减以备课堂教学所用;制作教学课件;准备相关图片;指导学生课堂剧编排表演等。
学生
搜集整理相关资料;参与编写、表演课堂剧等。
(二)教学或活动过程
本课教学活动用一课时完成,这是一个完整的活动。教学活动准备和实施过程中事先要对学生进行分组(每组都包括不同能力的学生)本课重点在于引导学生通过了解俄国农奴制改革,进而深入分析和理解其作用和局限性,深刻体会俄国农奴制改革对我们国家改革开放和学生个人发展有何启示。
1、 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改革”和“革命”两个词意思一样吗?有什么不同呢?
生:(自由回答)
师:同学们说的是不是准确呢?现在我们就一同到历史的长河中寻访俄国那段改革的岁月来寻找答案吧!
2、讲授新课
师:俄国曾是一个强大的国家,当历史的车轮进入近代后,它的命运又会怎样呢?让我们一同走进改革前的历史。
生:(表演课堂剧《昔日帝国沉浮记》,反映俄国1861年改革的历史背景)
师:如今的俄国已经面临着一场危机。有请记者为我们做现场报道。
生:(结合农奴受尽地主的欺辱,人们反抗等图片背景,由一个学生介绍克里木战争后俄国的社会现状,指出俄国在酝酿着一场将颠覆王权的革命)
师:感谢前方记者的精彩报道。临危继位的沙皇亚历山大二世面对时局焦急万分,他怎么办呢?
生:(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并小组讨论后自由发言)
师:沙皇亚历山大二世为了避免人民自下而上的革命,不得已决定进行自上而下的改革。对于这样的一场改革你想知道些什么呢?请同学们在自己所在小组中进行交流,看看通过你们的共同努力能不能解决。不能解决或仍有疑问的请做好记录,看其他组的同学能否成功解答。
生:(组内成员之间互相提出问题、解答问题)
师:(巡视,个别指导。提醒学生把仍有疑问的问题做好记录)
师:现在同学们通过共同的努力,对俄国农奴制改革有了深入的了解。但也提出了很多问题,我们一起来听一听、想一想,用我们的智慧和细心来攻破它们!
(组织学生小组分别说出疑问或问题并指名由其他哪一组来解答,视解答质量给予加减分,指名小组未回答出或回答不全面的其他小组可以补充,视质量加分,不扣分)
生:(按规则发言和解答,在教师的引导下重点解决经济和政治上改革的表象和实质之间的差异)
师:亚历山大二世曾说过这样一段话:“请你们相信,凡是能做到得我都为你们做到了!”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呢?(引导学生认识改革的实质,进而深化改革内容中渗透出对改革实质的理解)
生:(自由发言,得分计入小组总分)
师:你是如何评价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呢?
生:(学生结合教材和查找的资料自由发言,谈及改革的作用和局限性。得分计入小组总分)
小结
(小组竞赛,填写本课的知识网络图,填对加分,填错不扣分)
师:今天的俄国之旅大家确实收获颇丰,尤其是俄国农奴的悲惨遭遇更是令我们印象深刻。虽然俄国通过1861年的改革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但俄国农奴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老师相信大家通过学习本课知识,一定能成功的编写出一个反映俄国农奴制改革前后农奴生活的剧本(题目自拟,作为作业)
六、评价
由课代表即时纪录学生课上的表现得分,体现在班级历史学科的记分册上。课上最后2分钟各组记分员按惯例认真填写老师设计的评价表,宣布最佳小组和最佳个人。
七、教学自我反思
本课教学内容相对较少,知识点集中,所以将按活动课的思路来设计。通过组织、指导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活动,力求将改革前后俄国社会各阶层的现状、利益冲突等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这样成功的避免了以常规课的形式展开教学比较枯燥,无法使学生深入理解农奴制改革的背景、过程和对俄国社会发展深远影响的问题出现。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第22课《引领时代的思考》教学设计
大连中山实验学校 夏青
所属学科或领域:历史
适于的学段/年级:(九年级)
一、教材分析
本课的来源于北师大出版社九年级历史上册
世界近代史是资本主义制度产生、确立和发展的历史,这个时期不但在经济上取得了全所未有的成就,而且在政治制度和思想理论上也取得了巨大进步,在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上更取得了辉煌成果,人类社会进入到一个全面发展与进步的新时代。在思想理论方面,出现了许多反映时代特点和社会发展方向的理论观点、流派和代表人物,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思想家是17——18世纪启蒙运动中的如伏尔泰、孟德斯鸠和卢梭。
重点 启蒙运动的兴起与启蒙思想的基本内容,文艺复兴与启蒙运动的异同点。
难点 理解思想解放运动同社会进步之间的关系。
二、学情分析
通过前三个单元的学习,学生对资本主义制度产生、确立和发展的历史已有了初步的了解,知道从文艺复兴开始的一系列重大变革使资本主义逐步发展、完善并走向成熟。这种发展伴随着不断的斗争,近代社会因此长期处于动荡与混乱之中。教师如果以此为基础,巧做点拨,指导学生从整体上认识启蒙运动中伏尔泰、孟德斯鸠和卢梭等人的理论观点及其意义,则不难在突出重点的同时突破难点。而几个属于记忆层次的目标,可以充分信任学生能通过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等形式达成。当然,教师适时的点拨与强化也必不可少。
三、教学/学习目标及其对应的课程标准
知识与能力
了解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等人的思想主张。
概括启蒙思想的基本内容,培养分析概括能力。
通过教材中的材料题,培养学生从教材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比较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的异同点,学习比较历史现象的方法。
通过搜集有关启蒙运动的图片,举办图片展览,学会搜集、整理资料和举办资料展览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启蒙运动的影响,初步认识思想解放与社会进步之间的关系。
课程标准
了解伏尔泰、卢梭等人的基本主张。初步认识思想解放与社会进步之间的关系。
四、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
遵循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本,采取启发导学式、多媒体教学手段等教学方式通过学生自行处理教材和相关资料,进行学习与探究,帮助引导学生利用搜集整理的资料。通过大家,的分工合作与积极配合,以及多种形式的展示加深了解伏尔泰、卢梭等人的基本主张,初步认识思想解放与社会进步之间的关系。同时通过回顾法国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日本明治维新、中国戊戌变法的历史,加深对启蒙运动影响的认识。
五、教学或活动过程
(一)教学准备阶段
教师准备:指导学生预习教材内容;指导学生进行课前准备;搜集资料,制作课件;设计、编制教学方案。
学生准备:
1.预习教材内容,概括要点,提出疑难问题。
2.回顾文艺复兴运动的基本主张,与卢梭等人的主张相比较,并整理成简洁的书面材料。
3.查找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等人的思想主张和生平事迹。
4.查找启蒙运动的历史背景、社会影响、历史作用等相关资料。
5.根据本课内容自编课本剧,提前演练。
6.其他学生感兴趣的相关内容的准备。
(二)教学或活动过程
1、导入新课
2004年11月21日是18世纪法国启蒙运动的旗手伏尔泰诞辰410周年纪念日,法国各界举行了形式多样的纪念活动,以缅怀这位法兰西优秀的诗人、文学家、哲学家和历史学家。在伏尔泰主要作品中,他根据元代杂剧《赵氏孤儿》改编的剧本《中国孤儿》赫然在目,伏尔泰生前对中国文化的喜好与偏爱在中法互换文化年举办之际再度被世人传为美谈。让我们一同走进本节课,去领会“引领时代的思考”。
2.学习新课
一、冲出思想的牢笼
师:同学们请您们回忆,在中国近代史上经历了几次思想解放运动?
学:思考并回答
师:对,那么你们知道在世界史上又经历了几次思想解放运动吗?请同学们快速浏览本课第一段,在重点部分勾画标注,也可小组内讨论交流。
学:快速阅读并归纳
师:指导学生归纳近代推动社会进步的四个思想解放运动。
师:文艺复兴运动是欧洲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沉重打击了封建势力,促进了近代资本主义的发展。启蒙运动和自由主义思想、科学社会主义思想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社会生活。
下面我们就详细了解一下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启蒙思想运动。
二、理性的追求
师:多媒体展示问题:
1. 启蒙运动产生的背景
1. 启蒙运动的核心思想
1. 理性主义的含义
1. 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重点掌握伏尔泰
1. 启蒙运动的作用
学:自主学习,同时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对这些问题进行了解、探究
师:学生自学期间给予指导。
学:概括出启蒙思想运动背景
A西欧资本主义工商业迅速发展B自然科学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为思想解放提供了依据C封建专制制度使人民群众的利益不断遭到侵犯和剥夺,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D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学:启蒙运动的核心思想是理性主义。
学:所谓理性,就是用科学知识来认识事物,对事物进行合理的分析、思考、判断和处理。启蒙思想家认为人类应该根据自己的理性去行事,用人的思考和判断去观察问题和解决问题。批判教权主义、专制主义,以达到资产阶级所号召的消灭专制王权、贵族特权和等级制度,实现所追求的政治民主、权利平等和个人自由。
师:近代思想理论和发展过程,是一个不断被阻碍又不断冲破阻碍的历史过程。一批批伟大的思想家以其深刻的理论成果,成为人类社会前进的思想先驱。在启蒙运动中出现了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三位思想上的先驱,下面我们就先来了解一下其中一位思想家伏尔泰的政治观点是怎样的?你怎样评价?
生:伏尔泰是启蒙运动的开拓者,他的思想体系中成就最大的是反对天主教会的思想。他认为宗教迷信和教会统治是人类理性的主要敌人。一切社会罪恶都源于教会所散布的蒙昧主义,造成社会上普遍的愚昧和宗教狂热。
伏尔泰注意运用各种形式与教会和宗教狂热斗争,其中悲剧和诗是他最有力的武器。,他宣扬理性、科学、信仰自由和宗教宽容思想,发挥了巨大的战斗作用,产成了深远的历史影响。
师:在启蒙思想运动中,除了伏尔泰,孟德斯鸠提出并发展了“三权分立”的学说,卢梭提出了社会契约论和人民主权论,卢梭也是当时最激进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家。
师:启蒙运动有什么样的影响?
生:启蒙运动为法国大革命作了思想准备;它的政治作用,不仅对法国,而且对欧美其他国家的资产阶级革命运动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对马克思主义的产生也有间接影响。
师:你能说出世界历史上哪些国家的革命或改革受到了启蒙思想运动的影响?
学:讨论并回答
师:法国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日本明治维新、中国戊戌变法这些重要的历史世界都或多或少受到了启蒙运动的影响。
三、对自由权利的追求
师:请大家课下自由阅读 “对自由权利的追求”这一目。
学:课下自由阅读
师:请比较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的异同点。(给予适当的指导)
学:小组讨论、自由交流
师:根据学生回答,从背景、中心内容、影响三个方面概括总结出二者异同点
3.课堂小结
在人类近代文明的历史上,理论常常是行动的先导。18世纪发生于法国的启蒙运动是继文艺复兴之后的又一次大规模的思想解放运动。伏尔泰是这场思想解放运动的杰出代表。这场思想解放运动最终导致了法国大革命。同时伏尔泰的影响不仅局限于法国,美国人杰弗逊、富兰克林也深受其影响。伏尔泰的许多思想后来成为美国政治传统的一部分。因此,我们不难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一切深刻的社会革命或变革需要长期而深刻的思想理论准备,思想解放是新社会产生的号角。
4.课堂练习
一、选一选
1.法国的思想启蒙运动发生于
A.16世纪 B.17世纪 C.18世纪 D.19世纪
2.下列观点中,属于伏尔泰的观点是
A.强调资产阶级的自由和平等 B.反对由开明的君主执政
C.批判天主教会的黑暗和腐朽 D.批判封建专制制度
二、想一想
3.法国思想启蒙运动蓬勃兴起的历史背景。
4.法国思想启蒙运动的历史作用。
三、说一说
5.说出法国思想启蒙运动的三位代表人物及其主要观点。
四、拓展探究
6.伏尔泰说:“一切享有各种天然能力的人,显然都是平等的;当他们发挥各种动物机能的时候,以及运用他们的理智的时候,他们是平等的。”你怎样评价伏尔泰的这一观点?
7.收集一些相关图片,举办一个“启蒙运动”图片展,加深对启蒙思想家的认识。
8.依据中外近代历史的基本史实,说说历史上的思想解放运动对社会进步所起的作用。
5.板书设计
第22课引领时代的思考
文艺复兴运动
世界史上四次思想解放运动 启蒙运动:
兴起时间:17-18世纪
兴起的原因:
核心及含义:理性主义
代表人物及主要思想 伏尔泰 批判封建专制制度及其
精神支柱天主教会
孟德斯鸠:三权分立学说
卢梭:社会契约论 人民主权说
作用:
自由主义运动 19世纪
社会主义运动 19世纪
六、评价
采用论文检测法,让学生写一篇关于本课四个思想解放运动中任何一个运动的小论文,因为这一方面内容比较容易搜集。教师可给学生提供材料和参考书目,并提出写作建议:对这个解放运动作一简介,这个思想解放运动的作用,对我们现在有什么启示等等。教师认真批改和评价,选出优秀的论文在课堂上宣读,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七、教学自我反思
本课属于思想文化史,内容比较理性、抽象的实际,所以在设计上主要采用"启发导学式教学"、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方法, 而对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目标的实现上就显得略有欠缺,所以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可增加“让学生结合社会生活和自身实际谈启蒙思想家的可贵品质”这类问题的设置,以实现思维的拓展,从而达到情感升华"。
八、教研员点评
对教学设计写出简要点评,简明扼要说明该教学设计的亮点或优点,不足或建议。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教学活动标题:第9课古老印度的抗争
所属学科或领域:初中历史
适于的学段/年级:九年级上册
1、 教材分析
本课选自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的初中历史教材九年级上册第9课
印度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古代印度曾经创造了辉煌的成就.但是,步入近代以后,随着西方资本主义的经济的发展,印度也开始 成为西方资本主义列强侵略的对象.古老的传统的社会开始面临着西方现代文明的冲击,19世纪中期,面对英国的殖民侵略,印度人民进行了顽强的抵抗,1857_1859年爆发了全民族大起义.尽管这场起义最终失败,但它显示了印度人民英勇反抗的精神,沉重的打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
本课内容由三个子目组成,即“传统社会的变迁”“贪婪的殖民者”和“顽强而悲壮的反抗”,前两个子目是后一个子目的背景、原因。由于古代印度传统的政治、经济特点和外族的入侵,影响了古代印度的发展,造成了印度的落后,最终导致英国、法国、荷兰对印度的侵略。“顽强而悲壮的反抗”是印度人民为反抗西方国家的侵略而进行的斗争。大规模的民族起义,显示了印度人民不畏强暴、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重点:是知道英国对印度进行了侵略扩张的史实,了解印度人民顽强而悲壮的反抗英军的史实,概述章西女王的英勇事迹,培养学生初步形成 历史正义感和热爱和平的观念。
难点:了解英国殖民侵略给英国带来的影响,理解资本主义侵略扩张的本质。
1、 学情分析
本课时间和空间跨度较大,学生难于把握。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课程资源,让学生查阅资料,了解克莱武、章西女王等人物的主要事迹,从中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从而达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目标。
1、 教学/学习目标及其对应的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
讲述英国殖民者克莱武在印度疯狂掠夺的史实,认识殖民扩张和掠夺是英国最早成为资本主义工业强国的重要条件之一。
概述章西女王领导反抗殖民统治斗争的主要事迹,体会殖民地国家和人民反抗殖民侵略的正义性。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讲述英国殖民者克莱武在印度疯狂掠夺的史实。了解英国在印度的殖民掠夺给英国和印度带来的影响。认识殖民扩张是英国最早成为资本主义工业强国的重要条件。知道1857―1859年印度民族大起义。概述章西女王领导反抗殖民统治的主要事迹。
过程与方法
查找相关资料,了解古印度的文明史,比较东西方文明的差异,认识东西方文明在交融碰撞时,古老印度受到西方现代文明的冲击。阅读课文,了解17―18世纪英国对印度的殖民侵略和掠夺的情况,认识英国的殖民扩张给印度和英国带来的影响。查阅有关资料,了解章西女王及印度人民反抗殖民统治的主要事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查找资料,回忆古印度的史实,体会古代印度是一个古老而文明的国。学习英国殖民掠夺的史实,认识殖民扩张的本质。通过讲述章西女王的英勇事迹,体会殖民地国家和人民反抗殖民侵略的正义性和合理性,初步形成历史正义感和反对侵略、热爱和平的历史责任感。
1、 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
历史教育的关键并不仅仅在于让学生记住多少历史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各种有效的方法和途径,使学生学会认识历史的方法,养成正确历史思维习惯,从而为学生的人格、个性的健康发展和学习的潜力的发掘提供坚实的基础。
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进行正确的引导,辅以多媒体、挂图等教学手段,形成形象、直观、生动的教学场景,利用学生喜闻乐见的课本剧的形式来增强课堂效果。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以学生自学、探究为主,贯之以讨论法、辩论法等。
1.教学方式灵活多样,既要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
2.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历史与现实的结合,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去感悟历史,从而形成反对侵略战争,热爱和平的思想观念。
3.中外历史有机地结合,使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形成振兴祖国的历史责任感。
五、教学或活动过程
(一)教学准备阶段
学生的课前准备
1.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印度的古文明史和印度人民抗英斗争的主要事迹。
2.编练三组舞蹈:藏族舞、新疆舞、印度舞。
3.预习课文,提出问题。
4.编排历史剧:“克来武在孟加拉国库”。
教师的课前准备
1.制作多媒体课件
课件由本课的知识结构和地图、图片组成。相关的地图有:《世界地图》《印度民族大起义形势图》;图片有《印度战乱》《欧洲殖民者在印度孟加拉建立的商站》《反英大起义中的印度土兵》《章西女王》《英国殖民者统治下的印度饥民》等。
2.了解学生预习、准备的情况。
(二)教学过程
1、创境导入
请学生上台表演三组舞蹈,第一组舞蹈为中国的藏族舞,第二组舞蹈为中国的新疆舞,第三组为印度舞,其他学生根据舞蹈的动作和特征进行判断,辨别这三组舞是属于什么类型的舞蹈。学生判断后,教师对表演的学生和发言的学生给予表扬,并用多媒体展示《世界地图》,请学生在地图上找出印度,并说出印度的地理位置,随后提问:你知道的古印度文明史有哪些?学生根据已学过的知识和查阅的相关资料进行回答。学生回答后,教师进行概述:古印度是亚非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印度人民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创造了辉煌的文明史,如阿拉伯数字、佛教等,都是其文明的表现。但在近代史上,由于西方殖民主义的侵略扩张,印度的文明发展进程被中断,而印度人民为了争取民族的独立和自由,不断地进行英勇而顽强的抗争。由此引入新课:古老印度的抗争。
2、合作探究
一、传统社会的变迁
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印度战乱图》,请学生仔细观察,并判断在古代印度历史上出现了什么社会现象?学生很容易判断出:战乱频繁,社会极度动荡。随后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自学教材:
1. 古代印度战乱频繁的原因是什么?
2. 古印度的传统社会是怎样变迁的?
3. 古印度的政治、经济有何特点?
学生回答:(略)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进行归纳、总结:在古代印度,政治上的种姓制度和经济上的封建土地私有制是这个社会的传统特征。从10世纪起,印度就不断遭到外来势力的侵略和攻击,社会动荡不安,政权不断更迭。古老印度的传统社会也随之不断变迁:13世纪,突厥人在印度建立了德里苏丹国;16世纪,蒙古人建立了莫卧儿帝国。正是由于长期的纷争和动荡,从而造成了印度的落后,印度社会由盛转衰。
请学生结合当代的国际形势思考、讨论:你认为现存国际上是否存在外来入侵的情况?请举列说明,对此,你有何看法?
学生在讨论时,教师进行正确引导,培养学生反对战争、热爱和平的观念。
过渡:当古老的印度开始走向衰落时,欧洲资本主义开始兴起并得到迅速的发展。17世纪,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英、法、荷开始入侵印度,那入侵的情况怎样呢?下面我们来学习“贪婪的殖民者”。
二、贪婪的殖民者
1. 东印度公司的建立。
请学生阅读“每课一得”,了解东印度公司建立的情况和在侵略印度的过程中所充当的角色。
学生了解后,教师强调东印度公司是英国在印度建立的殖民机构,它参与了对印度的侵略和掠夺。
2.克莱武在印度的主要活动。
(1)让学生相互交流查阅的资料,并对克莱武的主要活动进行介绍。
学生介绍后教师明确指出:克莱武是英国在印度进行大肆掠夺和野蛮扩张的代表,他的行为充分暴露了西方国家进行殖民侵略的本性。
(2)学生表演历史短剧,重现克莱武带领英国士兵在孟加拉国库抢劫金银钱财的情景。
(3)教师在屏幕上投影克莱武的表白,并让学生阅读:“在我的脚下有富裕的城市,在我们手中有雄强的国家,在我一个人的面前打开了充满了金条银锭、珍珠宝石的宝库。我统共取了20万英镑。诸位先生,直到现在,我还奇怪自己为什么那么客气呢?”
随后教师提问:殖民者进行殖民扩张的本质是什么?学生根据查阅的资料、历史短剧和克莱武的表白得出:掠夺财富。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你怎样看待克莱武等殖民者的行为?(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 英国殖民扩张所造成的影响。
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英国的殖民扩张对英国、印度分别有哪些影响
讨论完毕后,把全班学生分成A、B两个队,A队代表英国,B队代表印度。两队的队员各自站在所在国的立场上就殖民扩张所带来的影响进行辩论,在辩论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同时让学生树立起对受侵略、受奴役的国家给予同情和对殖民者进行谴责的思想感情。
在学生辩论之后,教师引导学生对英国的殖民扩张行为进行评价,并归纳总结:英国对印度的侵略最初是进行野蛮的掠夺,随着工业革命的展开,便以武力为后盾,掠夺原料和市场,进行资本输出。到19世纪英国已经侵占了整个印度。英国对印度的疯狂掠夺和剥削,给英国带来了大量的财富,这些财富迅速的转化为生产资本,成为英国资本主义发展的重要资金来源,同时,英国还通过大量掠夺印度的生产原料、劳动力,向印度倾销大量商品,使印度沦为英国的原料产地和销售市场,大大地促进了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在侵略的同时,殖民者也把欧洲的商业经济和工业活动带到了印度,这些都对传统的印度社会产生了毁灭性的冲击。
除了英国外,荷兰、法国等国家也先后来到印度,进行殖民掠夺。
让学生思考:在中国近代史上,中国的命运与印度有哪些相似之处?其根源是什么?(培养学生的比较分析能力和形成振兴祖国的历史责任感)
过渡:英国殖民者不仅掠夺财富,还大肆欺压民众,引起了印度全社会的不满,终于在1857年爆发了民族大起义。
三、顽强而悲壮的反抗
1.学生根据自己在预习时遇到的困惑进行自由提问:
(1) 印度的土兵是一支什么样的军队?为什么要抗击英国的殖民统治?
(2) 印度的封建王公贵族为什么要加入起义的行列?
……
2.教师根据学生所提出的问题,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并进行分析:
19世纪上半叶,英国为了加快国内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对印度进行疯狂的殖民掠夺和奴役,给印度人民,特别是广大农民和手工业者等社会下层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同时也损害了部分印度封建王公贵族的利益,使印度各阶层同英国殖民者的矛盾十分尖锐,反抗英国殖民统治的民族大起义在全国酝酿起来。英印军队中印度土著雇佣兵是当时印度唯一有组织的力量。这些给英国殖民者当兵的印度土兵,大部分来自破产的农民和手工业者,多数是受生活所迫才受雇于英国殖民者。英国殖民者为加强对土兵的控制,干涉他们的信仰,触犯他们的种姓,削减他们的薪饷,激起广大土兵的强烈不满。他们多次举行武装起义,成为印度人民反抗英国殖民统治的核心力量……
3.教师以提问的方式让学生了解印度民族大起义的基本历史知识。
(1) 印度为什么会发生民族大起义?
(2) 起义的导火线是什么?
(3) 起义中的英雄人物是谁?
(4) 起义的结果怎样?
学生回答以上问题后,教师给予鼓励式的点评,并请学生讲述章西女王的主要事迹,从中分析出章西女王的抗英斗争体现了那些精神,应该怎样向她学习。(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学生讲述、分析之后,教师进行概述:
章西女王是印度历史上有名的女英雄,她英勇而顽强地抗击英国殖民者的侵略,体现了印度人民抗击侵略、不畏强暴、追求自由的精神,它的爱国主义精神深深地震撼着一代又一代人的心……
4.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探究印度民族大起义失败的原因。
学生讨论后相互交流,教师进行引导并归纳出:
(1) 英国殖民者残酷镇压;
(2) 掌握起义领导权的封建王公叛变投敌;
(3) 起义组织分散,缺乏统一领导;
(4) 起义军采取的战略方式不当,失去了作战的主动权。
1857 ―1859年的印度民族大起义失败了,没有达到推翻英国殖民统治的目的,但它却给英国殖民者以沉重的打击,迫使英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来加强对印度的统治。这次起义打乱了英国的侵略部署,间接地支援了其他亚洲国家的斗争。
3、拓展升华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你对“古老印度的抗争”有何看法?它给了我们什么启示呢?
2.请查寻资料和关注时事新闻,了解当今印、巴之间“克什米尔问题”的由来和发展动态,你对“克什米尔问题”的发展趋势有何评价?
4、自主检测
一、选择:
1、 建立东印度公司,以私营公司名义对印度殖民侵略活动的是哪个国家?()
A、法国 B、德国 C、 英国 D、美国
1、 英国从印度殖民地主要获取了大量的()
A、财富和生产原料 B、奴隶 C、生产技术 D、 市场
1、 1857年印度爆发“土兵”大起义,反对殖民侵略者()
A、英国 B、美国 C、法国 D、西班牙
4、1857 年,印度民族大起义的导火线是()
A、东印度公司的建立 B、西班牙殖民者的残暴统治
C、莫卧儿王朝分崩离析 D、涂油子弹事件
二、材料分析
材料一、在我的面前打开了充满珍珠宝石的宝库。我统共取了20万英镑。直到现在,我还奇怪自己为什么那么客气? ——克莱武
材料二、这种悲惨的景况,在商业史上是无与伦比的。棉织工人的白骨使印度平原都白成了一片。 ——英国驻印度殖民总督本克丁
材料三、我深信,地球上任何时候的任何一个文明政府,也没有比1765—1784年的东印度政府更为腐败、更为背信弃义、更为凶恶的了。
——英国议员威廉.富拉邓
1、材料一中克莱武所说的“充满珍珠宝石的宝库”指的是什么?
2、三则材料共同反映了一种什么情况?
3、这种情况导致了什么结果?
5、板书设计
第9课古老印度的抗争
一、传统社会的变迁
1. 古代印度的政治、经济特点
2. 印度社会的动荡
二、贪婪的殖民者
1.东印度公司的建立 (英国对印度的殖民侵略)
2.克莱武在印度的主要活动 (英国对印度的殖民侵略)
3.英国的殖民扩张所造成的影响
三、顽强而悲壮的反抗
1.原因
2.概况
3.影响和启迪
六、评价
学生在学习本课的过程中,对自己的进步、学习成果以及不足予以充分的自我评价,对自己在学习历史方面的特长等状况有了记忆部的了解,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自己作为学习者的了解,也有助于学生认识学习目标控制学习进程,增强历史学习的责任感。
利用课上的讨论和材料分析等活动了解了学生对历史的直观认识,考察了学生综合运用历史一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了学生历史一学习的兴趣,加强 学生的综合能力以及发展学生的良好的个性。
七、教学自我反思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说的任何事都是对的,这是天经地义的,没有任何可以怀疑的,因为教师就是权威!教师就是整个课堂的主宰者。所谓的“教学”就是教师教,学生学,以一种单传输的方式存在的,教师就如同一个装满知识的容器。于是,今年给这批学生向脑子里倒,明年再给另外一批学生往脑子倒,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常有这样的现象,教师在前面讲的可谓是声情并茂,热火朝天,但一看学生却是无精打采或强颜欢笑,为什么!因为你所讲的并不是学生心中所迫切需要的,这滴水不是学生所想要的,虽然你给学生倒了好几杯,但却没有学生所想的那一滴,这岂不是一件很悲哀的事情! 于是,教师越教,学生就越不会学,越不爱学,学生只能无条件的服从于教师的教,在课堂上教师所追求的是"一刀切""齐步走",全然不顾学生,在意识中仅仅是把学生看成盛水的杯子或水桶,在教师的这种自以为是的"教"中,学生的主体性没有了,独立品格也没有了,就如同一幅漫画所形容的:每个学生都类似于克隆人般,言谈举止同出一辙,毫无个性可言,长此以往,后果何堪!其次,教师所拥有的不应仅仅是"一桶水",而应是"常流水" 正所谓"学高为师,师正为范"唯有"学高"才能有资格做老师,当然这里的"学高"并不是说你的学历非得是大本才能教小学,而是说你本身必须要具有一定的知识量,能正确的指导学生如何主动探究,从而获取知识,即教师自己先得有"水",这"水"不一定非得比学生多,因为随着科技的发展,各种传播媒体的大量涌现,尤其是网络的普及,人类的知识量正在以平方的速度增长,学生在某一方面所具有的知识也许远远的大于我们教师所有的知识量,尤其是对于一些新生事物,更是如此.在此种情况下,我们所拥有的那"一桶水"必须不断地更新,否则就将变成一桶死水,那么每年我所从事的工作,仅仅是在机械的重复.因此曾广为流传的那句话所体现的仍是传统的教育观念,没有体现学习者自身的主动性。随着时代的发展,可以肯定的说,今后学生所需要的每一滴水,仅靠教师原有的知识和能力,是不行的。 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在此过程中,学生将是教师式的学生,教师也将是学生式的教师." 课程改革需要我们教师做学生,我们唯有通过不同的途径,不断的学习新的知识,接触新的事物,培养新的能力,向他人虚心好问,这里的“他人”不是权威,而是我们可以学习的一切,包括我们的学生,不断的往自己的“那桶水”注入新的活力,从而力争使自己的那桶水成为"常流水",才能让学生得到学生所想要的,所渴求的那"一滴水",也许学生想要的并不在我们的“常流水”中,但是我们可以让学生在这其中学生到寻找知识的方法,共同寻找,唯有这样的,我们教师才能真正担当起课改的重任。 新的课程改革对每个人都是一个挑战,改革需要人们的热情,更需要冷静的思考与科学的态度,在改革的过程中,我们会感受到参与的乐趣,也会有遇到问题时的困惑,更会有解决问题的艰辛,但既然选择了教师,就应该努力的去转变已有的观念,从一滴水做起,让一滴又一滴鲜活的、知识的水珠,汇成一条潺潺流动的小溪,托起祖国明
八、教研员点评
该教学设计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充分利用课程资源和现代教学手段,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历史的兴趣。在整个设计中,围绕“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讨问题,从而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在设计中,还利用克莱武、章西女王等历史人物的主要事迹,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悟人生的价值所在。对课外作业的安排,引导学生关注当今社会的热点问题,并进行评价,使历史与现实有机地结合起来,达到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目标的要求。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教学活动标题:第11课开辟时代的“宣言”
西岗34中刘春华
所属学科或领域:历史
1、 适于的学段/年级:九年级
1、 教材分析
本课来源于北师大历史教材九年级上第11课
本课主要是关于国际工人运动范畴。
重点: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活动,《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难点:《共产党宣言》诞生的历史条件及宣言的有关理论。
本课是本单元的第4课,本单元的主题是近代社会的确立与动荡,而作为动荡的一种表现形式之一就是国际工人运动,尤其马克思、恩格斯及他们的伟大著作《共产党宣言》为世人所关注,因此他的地位也是非常重要的。
学情分析
初三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分析问题的能力,但是这种能力需进一步加强,这已学生主动参与意识少微弱一些,需要教师不断的给予激励
三、教学/学习目标及其对应的课程标准
知识与能力
简述英国宪章运动的基本史实,明确宪章运动是欧洲早期资本主义发展弊端的必然产物。
讲述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活动,明确马克思主义诞生是时代的产物。
掌握《共产党宣言》的核心内容,了解《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
过程与方法
通过搜集资料并对资料和史实进行分析与归纳,以此来培养学生对资料的整合能力,培养学生全面客观地看待历史问题。
通过搜集关于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生平资料及小故事,熏陶和培养自己的性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欧洲工人觉醒的学习,培养自身敢于向非正义势力做斗争的勇气和精神。
通过对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科学理论及其革命活动的介绍,学习他们不计个人利益得失而奋斗献身的精神和对人类历史发展做出的伟大贡献。
四、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
通过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使课程内容在和谐融洽的氛围下完成,教师只是起到引领作用,培养学生的探究式、小组协作意识,小组竞争意识以及创设情景,深入体会历史
计划采用什么教学评价表以达到良好教学效果?
五、教学或活动过程
(一)教学准备阶段
教师:搜集资料与制作课件(利用PowerPoint制作课件,利用相关动画与影像资料)。
学生:搜集关于马克思、恩格斯生平的资料及其小故事。
(二)教学或活动过程
1. 导入新课
从英国开始的工业革命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社会财富,那么工人获得了解放了么?工作条件、工资待遇、生活水平、人生的自由安全和权益又没有得到相应的保障呢?今天我们一起来了解——开辟时代的宣言
2.学习新课
一、欧洲工人的觉醒
利用多媒体展示三组画面:
第一组:英国在1740年与1800年生铁产量增长对比表。
第二组:英国纺纱厂成排的工房
第三组: 《摩登时代》片断
教师:通过这一系列的图片和影视资料你有什么感受?
设计意图:通过感性的图片与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感受工人的悲惨处境。
学生:各抒己见
教师:工业革命使社会财富不断增加,但工人并没有因为使用了机器而减轻了繁重的劳动,相反,工人的劳动强度加大,时间加长,工作处境恶化还常常面临失业的危险。如果你是那个时期的一位工人你会怎样摆脱自己的贫困的命运?
学生:捣毁机器、殴打工厂主、集会、罢工
教师:但是所有的这些都遭到维护资产阶级利益的国家政权的暴力镇压,这使广大的工人阶级认识到:要想从根本上改善自己的处境,必须改变政治上的无权地位,为此他们展开了反对资产阶级的政治斗争,其中尤以英国的宪章运动影响最大。
展示《英国宪章派的集会》
教师:工人阶级究竟想取得哪些政治权力,他们的愿望能否实现呢?同学们就这一问题作一下现场报道。
设计意图:通过现场报道,学生更加清晰的了解英国的宪章运动的具体情况。
学生:小组之间共同讨论,推选代表担当小记者。
学生甲:我是新华社的记者——白杨,我现在所处的地点是英国伦敦,这里自1936年开始至今宪章运动已经经历了两次高潮了,这一次可能又是一次高潮。现在我采访一位工人看看他又什么样要求?我想知道你们这次运动的目的何在?
学生已:我们只是想取得我们应有的政治权力
学生丙:我们要求有获得选举权、参与管理国家权力,反对资本家的剥削。
学生甲:工人们的要求能否能否实现呢?我们拭目以待。
学生丁:我是新华社的记者——白杨,这里为你揭开宪章运动的后续报道。经历风风雨雨的宪章运动从1936年一直持续到1958年是欧洲规模最大、时间最长的一次早期工人运动。宪章运动多次迫使英国政府和资本家向工人让步,沉重打击了资产阶级的统治,但是由于宪章运动队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认识不清,缺乏科学理论作为指导,因此仍然以失败而告终结,我们期盼早日能有科学理论对工人运动进行科学指导。
教师:通过小记者的报道我们了解英国的宪章运动,在当时确实有很多人在研究如何消除社会弊端,并设计出美好的社会蓝图,但他们的美好社会无法实现,他们被称为“空想社会主义者”,而为这一理论做出贡献的是卡尔.马克思和弗里德里希.恩格斯,他们被称为时代风云中的两颗巨星。
2、 时代风云中的两颗巨星
多媒体展示卡尔.马克思与弗里德里希.恩格斯的画像,指导学生进行小组讲故事比赛活动,并公布小组评比标准。
“我心目中的革命家”故事评比会
学生:合理整合所搜集的资料,每组选出代表讲马克思、恩格斯的故事,一般为一到两个。通过讲故事,加深学生对马克思、恩格斯的了解,锻炼表达能力,同时受到情感教育。
设计意图:通过讲故事的比赛,培养了学生收集资料整理资料的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
教师:注意把握时间。学生讲完后进行小组评比,同时利用学生所讲故事中的有效信息,可提出问题:马克思、恩格斯的主要革命活动有哪些?我们应该向他们学习什么?
设计意图:进一步感受伟人的伟大精神。
师生互动,理清线索,明确马克思、恩格斯对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的贡献等。可多媒体展示他们的名言。
三、《共产党宣言》
多媒体展示:《共产党宣言》的书影以及《共产党宣言》名句摘录:
让统治阶级在共产主义革命面前发抖吧。无产者在这个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锁链。他们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
――《共产党宣言》 教师:引导学生对本目内容提出想要了解的问题。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提出的问题不要偏离主题和脱离学生的实际。
学生:对大家提出的问题互相解答,教师参与其中,进行正确的指导和归纳。本目内容理论性强,通过此方法可以从问题入手,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课程标准所要求的目的。
教师总结:《共产党宣言》的核心内容是:分析了阶级和阶级斗争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巨大作用;提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美好理想;号召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共同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
《共产党宣言》是第一部较为完整、系统地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的伟大著作,它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开辟了国际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的新局面,成为世界无产阶级的锐利思想武器。(总结内容可通过多媒体展示)
3、 课堂小结
教师可与学生共同围绕三维目标进行总结
4.课堂练习
1)以《共产党宣言》为纲领的革命组织是 ( )
A.国际工人协会 B.第二国际 C.正义者同盟 D.共产主义者同盟
2)辨析题:欧洲历史上规模最大、时间最长的工人运动是巴黎公社革命
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让统治阶级在共产主义革命面前发抖吧。无产者在这个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锁链。他们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
材料二:它的精神至今还鼓舞着、推动着文明世界全体有组织的正在进行斗争的无产阶级。 ——列宁
请回答:
(1)材料一出自哪一著作?作者是谁?(4分)
(2)该著作是哪一组织的纲领?它的问世标志着什么?(4分)
5.板书设计
动荡——欧洲工人的觉醒:英国宪章运动——时代风云的两颗巨星——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
六、评价
这节课主要通过小组竞赛的形式,最终评出最佳的小组和最需努力的小组,最佳小组课以有机会要求最需努力小组在下课之前表演一个节目。通过这种方式刺激了小组协作意识的同时活跃了课堂气氛
通过小记者现场报道,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七、教学自我反思
这节课主要通过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使课程内容在和谐融洽的氛围下完成,教师只是起到引领作用,学生的探究式、小组协作意识很强。学生担任记者现场报道宪章运动的新闻,展示了学生的落落大方仪态,而且更为重要的是他们对这一课的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都能轻松掌握。
八、教研员点评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教学活动标题:第10课“解放者”的风采
西岗34中刘春华
所属学科或领域:历史
1、 适于的学段/年级:九年级
1、 教材分析
北师大历史教材九年级上册
本课是处于这册第二单元近代社会的确立与动荡下,主要是介绍殖民扩张和殖民地人民的反殖斗争
本课的重点:三角贸易和玻利瓦尔领导的反抗殖民统治的斗争。
难点:“三角贸易”
殖民扩张和殖民地人民的繁殖斗争是近代社会动荡的一种表现形式,因此也是本单元的一个重要的学习内容。
2、 学情分析
初三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分析问题的能力,但是这种能力需进一步加强,这已学生主动参与意识少微弱一些,需要教师不断的给预激励在
三、教学/学习目标及其对应的课程标准
知识与能力:
1、掌握“三角贸易”的路线与贸易内容。
2、说出玻利瓦尔在拉美独立运动中的主要事迹。
3、简要了解拉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独立运动。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习罪恶的“三角贸易”,阅读《三角贸易航路图》,划出“三角贸易”的路线,并标注内容。
2、搜集有关玻利瓦尔的资料,采用谈话法在师生、同学间以“我最欣赏玻璃瓦尔的品质”为题展开交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三角贸易”的学习,了解贩卖黑奴获得巨额利润是殖民者获得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主要来源之一。认识殖民主义的罪恶。
2、体会玻利瓦尔领导殖民地国家和人民争取独立、自由的精神。
四、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
教师处于主导地位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处于主体作用,教师主到引导学生的主体主动参与到教学的每个角落。采用讲授法、讨论法、图示法教学方法,学法主要由课堂剧表演、阅读法、图示法和小组讨论法
采用小组竞赛教学评价方式以达到激励学生学习热情的效果
五、教学或活动过程
(一)教学准备阶段
教师:《三角贸易航线图》《拉丁美洲独立运动形势图》《波利瓦尔画像》关于波利瓦尔和三角贸易的一些相关的文字。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收集与本课有关的资料(可分小组收集并整理),课下编排课本剧教
(二)教学或活动过程
1. 导入新课
我们学习了美国的建立,请同学们思考一下,北美独立战争的性质如何?有什么影响?(学生回答)教师小结归纳后,指出北美独立战争对与其毗连的拉丁美洲产生了积极的影响,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拉丁美洲爆发了轰轰烈烈的独立运动。
拉丁美洲这一时期为什么会爆发独立运动?独立运动的状况如何?结果怎样?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共同来探讨和学习本课内容。
2. 学习新课
1、 罪恶的“三角贸易”
投影:独立前的拉丁美洲图)
教师:随着新航路的开辟,最早走上殖民扩张道路的是哪两个国家?
学生:西班牙、葡萄牙
教师:出示地球仪:这两个国家在拉丁美洲的殖民地分布范围如何?让学生指出来。
学生:指出相应位置。
教师:拉丁美洲指今天美国以南的所有美洲地区。这一地区长期沦为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地,以西班牙语和葡萄牙语为官方语言,而这两种语言都是从拉了语演变而来,因此,这一地区被称为拉丁美洲。17世纪时,荷兰、英国和法国也在拉丁美洲占据了一些地方。当然,十七八世纪时,拉丁美洲的绝大部分地区仍处在西班牙和葡萄牙的统治之下。
教师:“三角贸易的背景是什么?”、“三角贸易内容与实质是什么?”“三角贸易的航线有哪些?结果如何?”前后四人唯一组讨论,推选代表把你们小组的讨论结果展示出来,教师提供相关地图以及有关“三角贸易”的补充材料。
设计意图:培养小组的协作意识和重新组织、概括材料的能力以及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应适时进行指导点拨。
学生甲:三角贸易背景:由于西班牙、葡萄牙在拉美地区数百年的殖民统治,大量的印弟安人被屠杀或劳累致死,因此需要补充、增加拉美殖民地劳动力。
学生已:课堂剧《悲惨的命运》
第一幕:欧洲殖民者购买或猎取黑奴
第二幕:贩奴船的悲惨遭遇
第三幕:黑奴拍卖会
第四幕:欧洲殖民者的荣耀返航
学生丙:展示亲自动手画的一个“三角贸易”的路线和贸易内容简图,
欧洲
烟草、黄金
白银 武器和廉价
美洲 工业品
黑人
非洲
解说:16世纪,欧洲殖民者为补充和增加美洲殖民地的劳动力,开始从非洲向美洲贩运黑人。他们带着廉价工业品从欧洲出发,到非洲购买、换取甚至直接猎取黑人,用船运到美洲、卖给种植园主充当奴隶,然后带着满船的黄金、白银和欧洲需要的经济作物返回欧洲,由于这种交易的全程航线呈三角形,因此史称“三角贸易”。
学生丁:后果:这一灭绝人性的行为持续了百年,使非洲丧失了难以计数的人口,许多黑人在运往美洲的途中丧生。与此同时为美洲的开发补充了大量的劳动力,为欧洲的资本主义的发展积累了大量的资金。
教师:及时点评,指导学生看书中关于猎捕黑奴和贩奴船的平面示意图让学生体会三角贸易的野蛮性和残酷性。
设计意图:进一步深化三角贸易的历史意义。
教师:殖民者的到来与黑奴的贩卖使拉丁美洲的人种构成十分复杂。殖民者在拉美的残暴统治,引起了当地除欧洲人以外的所有人的强烈不满与反抗,并由此引发了西属拉美殖民地的独立运动。在独立运动中的主要领导人中,“解放者”玻利瓦尔最为著名。
设计意图:过渡
二、“解放者”的征程
教师:我们一起来看玻利瓦尔肖像,从他的肤色我们可以判断他是白种人,那么为什么土生白人能成为拉美独立运动的领导者?”
设计意图:引出拉美独立运动的背景。
学生:分析讨论拉美人种的构成。
教师:展示绘制金字塔式简图表示不同人种的社会地位,得出土生白人特殊的社会地位。
教师:玻利瓦尔领导拉美有几个国家独立?
学生:利用“拉美独立运动形势图”进行分析
教师:如果我们要想把波利瓦尔介绍给你的同龄人,你应该说些什么?
学生:讲述玻利瓦尔的主要事迹。
教师:指导学生分小组讨论“如果一个人忘掉了他的家庭首先属于国家,其次才属于他个人……那么他就不能算是好公民,不能得到尊重。——波利瓦尔 你同意波利瓦尔的观点吗?为什么?”
教师:总结出他把国家利益置于个人利益之上的高贵品质。
设计意图:体会玻利瓦尔领导殖民地国家和人民争取独立、自由的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精神。
三、独立的潮流
教师:“到19世纪30年代,拉美有多少个国家独立,它们分别有哪什么?”
学生:阅读并结合“拉美独立运动形势图”说明。通过图得知拉美第一个独立国家,并沿着图讲出其他独立的国家。
教师:引导加强记忆。
3、课堂小结
本节内容讲“解放者”的风采指谁的风采?成就在哪里?学生讨论,教师根据学生讲的内容进行总结。
4.课堂练习
1)、 南美洲有一个国家叫玻利维亚,它是为了纪念历史上哪一位英雄的?(有南美各国足球俱乐部冠亚军参加的足球联赛冠名为“解放者杯”,这是为了纪念南美的解放者)
A圣马丁 B伊达尔哥 C 彼德罗 D玻利瓦尔
2)、拉丁美洲独立运动主要打击的殖民国家是
A英国和法国 B西班牙和葡萄牙 C英国和美国 D法国和葡萄牙
3)、新航路开辟后,在拉丁美洲没有被西班牙侵占的国家是
A秘鲁 B阿根廷 C巴西 D哥伦比亚
4、在贩奴活动中受益最大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拉丁美洲指的是美洲自墨西哥以南的广大地区
B新航路的开辟后,这一地区几乎都论为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地
C从1816年到1862年多数西属拉丁美洲地区都建立了独立的国家
D这一地区之所以成为拉丁美洲,主要是因为说拉丁语的古论部首先发现了这一地区
5.板书设计
板书:
欧洲
烟草、黄金
白银 武器和廉价
美洲 工业品
黑人
非洲
实质
资本原始积累的残酷
“解放者”的征程
独立
玻利瓦尔
30年代
六、评价
这节课主要通过小组竞赛的形式,最终评出最佳的小组和最需努力的小组,最佳小组课以有机会要求最需努力小组在下课之前表演一个节目。通过这种方式刺激了
刺激了小组协作意识的同时活跃了课堂气氛。
七、教学自我反思
这节课主要通过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使课程内容在和谐融洽的氛围下完成,教师只是起到引领作用,学生的探究式、小组协作意识很强。学生制作的三角贸易的是示意图形象、生动、不拘一格,学生的展示也是落落大方,而且更为重要的是他们对这一课的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都能轻松掌握。课本剧的内容需要教师适当在课下给与有效的指导。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第15课决定美利坚命运的内战
西岗新华实验 王洪杰
〖课程标准〗
讲述林肯在南北战争中的主要活动,说出《解放黑人奴隶宣言》主要内容,理解美国南北战争在美国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知道美国内战前南北方不同的经济制度是引发战争的根本原因。
讲述林肯在南北战争中的主要活动,形成正确评判历史人物在历史进程中地位和作用的能力。
了解《宅地法》和《解放黑人奴隶宣言》两个法令,并能说出后者的主要内容。
理解美国南北战争在美国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
通过表演历史短剧和记者采访等方式来了解美国的黑人奴隶制度。
将收集的资料进行归类处理,了解林肯这一历史人物。
观看《乱世佳人》录像,从感性上体验和了解历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林肯这一历史人物,学习他坚忍不拔的意志和坚持不懈的奋斗精神。
通过观看录像,感受战争的残酷性,引导学生珍爱和平。
通过本课学习,认识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基本观点,树立历史进步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林肯在美国南北战争中的活动,《解放黑人奴隶宣言》的内容。
难点 南北战争在美国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教学准备〗
教材分析
19世纪六七十年代,工业革命开始向世界范围扩展,西方资本主义的生产力有了巨大发展,工业资产阶级的力量也迅速扩大起来。在这种情况下,为了扫清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上的障碍,不同的国家面临着不同的历史任务。像美国这样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主要是完成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没有完成的任务。本课分为三个子目,分别是“工厂主和种植园主的冲突”“废除奴隶制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两种制度的决战”。第一子目旨在说明美国内战爆发的根本原因;第二子目主要说明林肯当选总统直接导致了内战的爆发,是美国内战的导火线;第三子目则是介绍了战争的爆发、经过、结果和意义。
学情分析
初三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在思维上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他们对现在美国社会中黑人的情况有一定的了解,很容易对美国的历史发展产生认同。
〖教师准备〗
1.查阅资料,为学生提供相关的书目或网络。
2.制作多媒体课件。
3.与学生共同制订评分标准,并选好各小组记分员。
〖学生准备〗
1.收集林肯及反映美国黑人奴隶制度的有关资料。
2.预习课文,在教师指导下编演历史短剧。
〖教学方法〗
运用多媒体课件,通过阅读、讲故事、小组竞赛、编演历史短剧等方式进行探究式学习。
〖教学过程〗
课前,学生按兴趣分为两大组:挑战组和必胜组,各组指定记分员。
导入新课
师:记分员做好准备。首先请同学们认识几个人物:屏幕显示华盛顿、林肯、富兰克林.罗斯福、布什。
生:抢答所示人物的名字。(记分员按组记分)
(设计意图:开课便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引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师:2002年2月,美国有线电视台公布了一项美国历史上41位总统的最新排名,林肯名列榜首,你知道为什么吗?今天,老师将带着你们穿越时空隧道,回到140多年前的美国,去感受那场触目惊心的南北战争,相信从那里,你们将得到一个满意的答案。(屏幕显示标题)
(设计意图:创设语言情境,导入新课)
师:前面,我们学习了美国的独立战争。78年后,美国又发生了一场内战,即南北战争。关于这场战争,你们想了解什么?
生:(自由发言)
(设计意图:发挥学生主动性,引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师:归纳起来,这节课,我们将从六个方面了解这场战争:根本原因、导火线、爆发、经过、结果和意义。
一、工厂主与种植园主的冲突
师:美国独立前,南北双方走的是不同的发展道路,独立后,美国建立了种植园奴隶主和资产阶级联合执政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政府。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这两种制度。
挑战A:介绍北方的经济特点。
必胜A:介绍南方的经济特点。
挑战B:讲述北方的政治特点(突出民主)。
必胜组:小组同学表演“种植园主的一天”(突出黑人奴隶的悲惨生活)。
师:表演非常精彩。美国独立后,一些人到西部谋生,美国政府也积极向西拓展领土。(展示领土扩张图,讲述美国领土扩张的过程,让学生分析其特点)
(设计意图:增强学生的识图能力,将地理学科和历史学科的相关知识有机结合起来,体现学科间的相互渗透,同时让学生形成空间概念)
师:随着领土的扩张,美国在西部建立了许多新州,于是出现新的矛盾。
两组合作:(表演“国会中的一幕”,突出矛盾的焦点是黑人奴隶制的存废问题)
(设计意图:关注基础差的学生,给他们展示自我、树立自信的机会)
师:看来,南北双方的矛盾已经到了不用战争手段就无法解决的程度。究竟是什么引发了这场战争呢?
生:(答略)
二、“废除奴隶制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
师:为什么林肯当选为总统就引发了一场战争呢?他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呢?需要你们自己来揭开这一神秘的面纱。(大屏幕展示林肯人物图像)下面,同学们根据大屏幕上所显示的三个方面:坎坷的经历、非凡的口才、宽容的性格。对自己收集的资料进行归类、整理,最后,谈一谈林肯的个性品质对你的成长有什么启示?
生:(小组合作,将所收集的资料加工处理,进行汇报展示。谈体会)
(设计意图:提高学生加工处理信息并进行归类的能力;进行情感教育,学习林肯坚忍不拔的意志和坚持不懈的精神)
师:听了刚才同学们的介绍,令我不解的是为什么这样一个人会遭到一部分美国人――南方奴隶主的反对呢?
生:(答略)
师:对,他的当选,意味着种植园奴隶主把黑人奴隶制向西扩张的希望完全破灭,也意味着奴隶制面临着灭亡的前景。事实上,林肯并不是一个彻底的废奴主义者(大屏幕出示林肯的一段话)。尽管如此,南方奴隶主还是迫不及待地在里士满另建了一个政府,并于1861年4月发动叛乱,南北战争开始。
三、两种制度的决战
师:同学们带着问题阅读教材,了解一下战争过程。大屏幕出示习题:
1.为什么初期北方连连失利而最后取得了胜利呢?你认为北方取得胜利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
2.形势是如何扭转的?
3.这场战争的转折点是什么?
生:(出示南北双方力量对比表格。小组讨论,归纳分析,相互交流)
师:(与学生共同探讨、分析,适时点拨,查漏补缺)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生:各小组分别选派一名同学朗读《宅地法》和《解放黑人奴隶宣言》这两个法案,看哪一小组读得流利。一名同学进行记者采访:如果你是一名普通的美国公民或黑人奴隶,你有什么感受或者会有什么行动?
生甲:作为一名普通的美国公民,我非常高兴,因为几年内,我将拥有一块儿属于自己的土地。
生乙:作为一名黑人奴隶,我非常兴奋,我将从此获得人身自由。
生丙:我要去参军,支持林肯政府去打败南方奴隶主政府。
……
(设计意图:通过朗读,加深对这两个法案内容的了解;采取记者采访的方式,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觉,激发学习历史的兴趣)
师:采访了这么多同学,给大家的共同感受是这两个法案极大地调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同时也提高了林肯的威信,使他在1864年总统大选中再次当选。下面我们来感受一下当年战争的场面(播放录像《乱世佳人》中的一段有关战争的场面),并回答以下问题:这部影片是根据哪一部文学作品拍摄的?从影片中你能看出哪一方取得了优势?你有什么感受?
生:(欣赏影片并回答问题,通过感性认识,体会战争的残酷性)
师:形势的发展越来越有利于北方,特别是葛底斯堡战役成为南北战争的转折点。最后,这场战争终以南方的失败而告结束。那么,南方奴隶主甘心失败吗?
生:(讲述林肯被刺的故事)
师:(大屏幕预设习题)
1.我们在学习美国内战的根本原因时了解到,美国北部资本主义在发展过程中遇到了一些阻碍因素,现在这一问题解决了吗?这对美国的政治经济有什么影响?
2.如果战争的结果是南方奴隶主取得了胜利,想像一下,现在的美国会是什么样?
(这一目是本课的难点,将其分解为一个个小问题,学生比较容易理解;通过想像,引申思维,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使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这场内战确实是决定美利坚命运的战争)
生:(小组讨论、分析、交流)
师:(引导、归纳、总结)有人说,在美国历史上,林肯必将与华盛顿齐名。你认为呢?
生:(自由发言)
(设计意图:提高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课堂小结
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或者体会?
生:(畅所欲言,可从知识的角度,亦可从情感的角度)
巩固练习
出示课件,各小组选择本组喜欢的小动物,点击其中的一个,将点击出的问题,作为本组的必答题。抢答题的规则:答错要倒扣分。
(设计意图:用综艺节目中带有挑战意味的游戏方式代替传统教学中僵化的反馈模式,容易消除学生消极被动的心理,提高竞争、合作意识,集中学生的精力,在挑战与刺激中完成反馈)
教学评价
师:按照惯例,先进行自我评价。然后,各组选派代表,对其他两组的表现进行评价,综合刚才各组所得分数,选出本节课的最佳表现小组。
生:(完成自我评价和小组互评)
师:本节课,同学们表现都非常出色,可最佳小组只能评选一个,另一个小组同学不要气馁,希望你们在下一节课有出色的表现。
(设计意图:充分发挥教学评价的激励、诊断、促进等功能,促进学生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的提高)
布置作业(二者任选其一)
1.点击思维: 如果不是林肯当选为总统,还会不会发生美国内战?为什么?
2.历史与现实:一百多年前的美国内战中就已经颁布了《解放黑人奴隶宣言》,你认为现在的美国黑人获得真正意义上的解放了吗?为什么?
(设计意图:充分尊重学生个性的发展。通过“点击思维”,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和历史想像能力。通过“历史与现实”,让学生关注社会现实,认识到历史就在身边;同时,学会用历史的眼光看待现实问题)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教学活动标题:第7课与哥伦布同舟远航
——学习与探究之一
所属学科或领域:历史
适于的学段/年级:九年级上册
1、 教材分析
本活动课描述北师大版九年级上册第7课的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内容。
在人类探索自然的历史上,毫无疑问,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与加加林首航太空,与美国人首次登月航行,具有同等的意义。将哥伦布的航行置于15-16世纪的世界大探险时代,或者视野更开阔一些,将它置于人类历史的长河之中加以宏观考察,就会更清楚地了解15-16世纪哥伦布等一大批航海家和探险家所建树的丰功伟绩,对人类历史发展的重大影响和意义。
二、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具备探究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能力。学生围绕主题,从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出发,进行探究学习,具备收集和整合资料的能力,具有组织、表演、绘图、动手制作的技能,从整体的角度去观察世界的能力。
三、活动目标
通过亲身参与,用联系的观点,从整体的角度,去观察世界,感受历史。从现实中发掘历史,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比较历史,学会探究性的学习方法。培养组织、表演、绘图和动手制作等技能。
四、教师把本课分三个活动来学习和探究
制作道具、编演课堂剧;新航线的绘制和“开辟”小竞赛;15-16世纪欧洲航海与郑和下西洋影响的巨大差异及其原因初探。指导学生按个人特长以自愿的原则分组,制定活动记录表,对学生参与活动的全过程进行了解和评价。
五、活动过程
(一)教学准备阶段
1、活动准备
收集有关哥伦布航海活动的资料,包括设备、地图、人员、物品、旅途见闻等,进行整理组合。节选内容丰富、情节曲折的部分,运用多种艺术手段编排成课堂剧。 根据剧情需要自制简单的道具。准备刻刀、纸板、橡皮泥、竹签等材料。熟悉这一时期开辟的新航线、出现的新地名、居民名及相关资料。调查这一时期我国明朝初期的相似、相关的史实,收集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对比。
2、活动建议
分组用准备好的纸板、橡皮泥等材料,结合有关资料,制作“多桅帆船”的模型。组织一次“航海集会”。结合当时实际,运用发散性思维,为这次航海提供各具特色的准备工作,以达到相互启发、相互借鉴的目的。表演课堂剧。用多种艺术手段展现哥伦布船队某段航海经历及沿途的风土人情等。绘制15世纪末到16世纪初开辟的几条新航线,试一试看你能否构思出几条更新的航线来。探寻“印第安人”“西印度群岛”“美洲”这些称呼来历的资料,并相互交流所知道的其它类似称呼。从我国明朝社会的各种资料中寻找哥伦布航海活动留下的痕迹。将欧洲的这次航海活动同郑和下西洋进行比较,并就其影响的巨大差异展开讨论,探究其根源。
3、活动说明
15、16世纪的地理大发现,打破了世界各地区文明相对孤立、相互隔绝的状态,是世界走向政体化的关键步骤。通过本届活动课,学会从整体角度去观察历史,从现实生活中寻找历史,在活动才与体验历史。
资料1:
这种船是葡萄牙人首先设计的,一般有两三根桅杆,装有三角帆,后来又增添第四根桅杆,加了横帆,以便顺风行驶。船身稍圆,船首和船尾向上翘起,顶端各有塔楼。这种船不像老式大船那样笨重,体积不大,排水量小,速度较快,逆风便于驾驶。哥伦布所乘的就是典型的这种船。他出航时的三艘船,最大的长33米多,就是他自己乘坐的船,本图是一艘仿制品,最小的只有它的一半长。本图中的船现停泊于西班牙港口。
资料2:
哥伦布试图发现从欧洲西航到东方的航道,不料却发现了美洲大陆,他由此而对世界产生了当时人所料想不到的巨大影响。他的发现,开启了到新世界探险和殖民的时代,也是人类历史发展的重要转折点。他为欧洲人开辟了两个新大陆,为日益增多的欧洲人口找到了新的安家落户之地,也为欧洲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矿产和原料资源。他的发现,致使美洲印地安人文明的毁灭。最终,它导致了在西半球出现了一系列与土著印地安人完全不同的、对旧世界产生了巨大影响的新的国家。
哥伦布的主要事迹已广为人知。1451年,他出生在意大利的热那亚。长大后,他当上了船长,并成了技术娴熟的领航员。随着时间的推移,他逐渐相信从欧洲向西航行,最终可以到达东方。他说服了西班牙王后伊莎贝拉资助他的航海计划。
1492年8月3日,哥伦布率领船队离开西班牙。他们首先到达的是非洲海岸线以外的瓜纳哈尼岛,之后离岛继续向西航行。这是一次漫长的旅程,水手们开始动摇、惧怕,纷纷想回家。哥伦布却一直坚持,终于在1492年10月12日,大陆出现在他们面前。
次年3月,哥伦布回到西班牙,受到了极为隆重的接待。此后,他满怀希望,穿越大西洋,连续进行了3次航行,试图找到直接到达中国和日本的航道。他坚持己见,并且相信自己已经找到了通往东亚的航道。后来人们才知道,实际上,他并没有实现他的夙愿。
伊莎贝拉曾对哥伦布许愿。他可以作为任何一块地所发现的土地的总督。但是,作为行政长官,他是一个失败者。他不但被免职,并且被押解回西班牙。回国后,他旋即被释放,但此后再也没有得到过任何行政职务。那种认为他死于贫困的传言是没有根据的。他在1506年去世时,还很富有。
很显然,哥伦布的首次航行,在欧洲历史上具有革命性的影响,对美国的影响尤为巨大。每一个小学生都知道1492年的含义。然而,把哥伦布置于本排行榜的显著位置,有些人提出异议。
其中一种反对意见认为,哥伦布不是发现新大陆的第一位欧洲人,北欧航海家利夫·埃里克森先于哥伦布几个世纪,到达美洲大陆。也许在埃里克森与哥伦布之间,还有其他的欧洲人穿越大西洋。历史地看,埃里克森相对来说并不重要,因为他的发现既没有被传播开来,也没有引发欧洲和美洲的任何变化。相反,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消息很快传遍整个欧洲。接捷而来的,是对新大陆的一次又一次的探险,对这块土地的殖民与征服活动由此开始。
与本书中的大多数人一样,哥伦布做的事情别人也可以做到,如果没有他,也会有其他的人。15世纪的欧洲处于躁动之中--贸易正在不断扩大,探险活动不可避免。其实,葡萄牙人才是在哥伦布以前,寻找到通往印度新航道的人。
看起来美洲大陆迟早会被欧洲人发现,即便是迟些时日,也不会太久。但是,如果美洲大陆在1510年由法国人或是英国人发现,而不是1492年由哥伦布发现,情况将会大不一样。不管怎样,是哥伦布发现了美洲大陆。
另有一种意见认为,在哥伦布航行之前,15世纪的许多欧洲人已经知道地球是圆的。几个世纪以前,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对此就有过论证,他的假设在15世纪被受过教育的欧洲人接受。但是,哥伦布并不是以证明地球是圆的而著称,他的功绩在于发现新世界。不论是15世纪的欧洲人还是亚里土多德,都不曾知道新大陆的存在。
哥伦布的个人品质并不令人钦佩,他十分贪婪。事实上,他在说服伊莎贝拉赞助他的计划时曾遇到麻烦,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贪婪地讨价还价。此外,他对待印地安人凶狠残暴。当然,以现在的道德标准来评价哥伦布,也许有失公允。本排行榜的衡量标准不是道德是否完善,而是对人类历史影响的大小。因此,哥伦布理应被排在本排行榜的显著位置。
郑和下西洋与新航路开辟的比较:
郑和当时所用的宝船,长四十四丈,宽十八丈,载重约千吨,可载千人,郑和的船队一般有大小船只二百多,人数为两万七千多,其中宝船约四十;而哥伦布1492年航行时,只有三只船,九十人,船只最大载重不过百吨。从中的确可以说,郑和所达到的高度是当时欧洲无法企及的。但这些数字在吸引了人们的视线的同时,并没有真正揭示出郑和下西洋的价值所在。
郑和与哥伦布,同样是沿着前人所没有走过的航路航行,同样到达了一些之前本国历史中没有记载的地区,但所得到的评价有着明显的区别。郑和在东南亚有着极大的声誉,关于郑和的祠堂、庙宇等当地纪念物,至今犹存。上世纪九十年代初,马来西亚的一位副总理访问中国,指名要求拜谒郑和墓,可见郑和在当地影响之大;而美洲目前尚没有发现当地人为哥伦布修建的具有类似意义的纪念物。
其中关键是二人所扮演的角色不同。郑和到达一处,首先去拜访当地的国王或首领,表达友好之意。双方互赠礼物,介绍彼此风俗、文化等方面的情况,事实上进行着经济文化的交流。郑和的宝船,既可以用来向东南亚各地送去明朝的礼物,运回他们回赠的物品,也负责护送东南亚各地使节到中国进行友好交流或者朝贡。当时东南亚在经济上是较为落后的,郑和虽然率领的只是一支船队,但在军事上处于强势地位。当时有些国家觊觎宝船上的财物,企图袭击船队却大败而回,足以证明了这一点。至于当时处于强盛期的明朝,更不是当时的东南亚各国所能相比的。实力上的悬殊,并没有使郑和表现出盛气凌人,而是发展平等基础上的友好交流,这无疑更容易获得东南亚各国的认同,他们也因此对郑和表示出尊敬,并流传至今。可以说,郑和成为明朝与东南亚交流的大使,他给当地带来的是经济的发展,文化的繁荣。2003年4月,纪录片《郑和下西洋》摄制组到斯里兰卡追寻当年郑和船队的遗迹时,在斯里兰卡的国家博物馆碑厅发现了一块石碑。这块石碑是1409年郑和二次下西洋时,在斯里兰卡南部城市高尔所立。碑文用中文、泰米尔文和波斯文三种文字写成,其中列有郑和在斯里兰卡佛寺布施金银玉器等财物的详细清单,此间国家博物馆馆长表示,“碑厅里陈列的石碑大多是西方殖民者来斯里兰卡时立的,碑文里讲的是对斯里兰卡的占领、殖民。只有这块古老的中国石碑,讲的是对斯里兰卡的布施和友谊。”这无疑证实了郑和当年的善意。
哥伦布到达美洲后,很不幸,对美洲当地印度安人民来说,这是灾难的开始。掠夺,屠杀,贩卖,使得当地人民遭受了长达几个世纪的痛苦。我们无法得知哥伦布发现美洲后,是否考虑到如何处理与当地人的关系,但他给当地人带来的灾难是难以抹杀的。尽管我们可以用时代、历史的必然来解释当地遭受的一切,尽管哥伦布对欧洲而言是作出了巨大贡献,但无论如何当地印第安人是不会因此接受哥伦布的。欧洲的先进与美洲的落后之间的反差,转化为欧洲对美洲的殖民,哥伦布事实上宣告了这一过程的开始。
中国的对外经济文化交流,从汉朝已经有了明显的开始。但主要是通过丝绸之路等进行来经济交流的,中国文化虽然可以借助汉唐时的丝绸之路,宋朝的海运来传播,但这种传递是以西方和朝、日为主,而且商人能否真正完成文化传递的任务显然值得商榷。可以说,在明朝以前,中国文化真正影响到的,大多是中国周边地区和国家。当郑和下西洋之后,中国人才开始真正的了解东南亚各国,也是从那时起,中国人大批向东南亚移民。伴随着中国人的进入,他们带去了中国的习俗、文化,并且随着他们在当地扎根而实现了文化的传递。正是从郑和下西洋之后,随着明朝与东南亚的官方、民间交流,中华文化真正辐射当地,使东南亚成为“汉文化”影响区。哥伦布发现美洲后,大批欧洲移民涌入美洲,西方文明以一种野蛮的姿态进入当地,当物质文明摧毁了当地的生活方式之后,西方文化强制性的渗透当地,他们的胜利是以当地文明的几乎毁灭为前提的。
在港口城市马六甲,有座三宝山,山上有三宝庙、三宝亭,三宝亭门柱有幅对联:“五百年前留胜迹,四方界内显英灵”,记载了后人对郑和的怀念;而有关哥伦布的纪念物,最为人知的是哥伦布纪念柱,但它位于西班牙马德里的哥伦布广场上。关于郑和和哥伦布的地位和功绩,我们无意分出高下,但后人纪念他们方式、地点的不同,已经宣告了彼此的不同。
4、课后作业
欧洲的航海活动给整个世界带来了深远的影响,你能通过查阅资料、上网等形式,找出出欧洲的航海活动在政治经济领域给我国的明朝带来了那些变化?
六、评价
本课较为成功。通过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学生课堂上的表现,并予以记录,学生对历史学习的能力和成效得以体现。
七、教学自我反思
了解学生在历史学习各方面的发展水平以及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为教师今后教学工作的改进提供经验和教训,有助于因材施教;同时,为学生了解自己提供事实依据,有助于学生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八、教研员点评
这些活动形式新颖,很容易吸引学生。尽管课堂剧的角色是模拟的,但毕竟可以让学生“设身处地”感受哥伦布以及航海队勇于开拓、不畏艰难的人格魅力,在活动参与中领略美洲大陆的风土人情。学生必须迅速、大量地阅读有关资料,进行深入准确的分析整理,准备有理有据的发言。这有助于他们获取和占有资料信息,提高独立思考的能力。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第18课叩响现代文明的大门
大连市37中学 王玉红
所属学科或领域:(世界历史)
适于的学段/年级:(九年级上册)
1、 教材分析
1870年前后开始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将自然科学的新发展同工业生产紧密地结合起来,取得了巨大的成果,并将世界由“蒸汽时代”推进到“电气时代”。
本节课主要讲述了第二次工业革命中交通领域的重要发明,并从经济、政治、文化等角度分析了第二次工业革命产生的影响。本课教学重点在于通过对发明家们的创造活动的学习,结合自己的实践,体验勤奋踏实、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发展自己的各项能力,学会自主学习,学会合作学习,分析并认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科学论断。
1、 学情分析
本课是第17课学习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继续,知识内容相对较少。但其中蕴涵的丰富的、深层次的内容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的很好的素材。
三、教学/学习目标及其对应的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
知道本茨和莱特兄弟的发明活动。
了解汽车和飞机两种交通工具的发明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知道本茨和莱特兄弟的发明活动。
能够列出本茨和莱特兄弟的重要发明,培养归纳能力。
了解汽车和飞机两种交通工具的发明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收集本茨和莱特兄弟等发明家的小故事,相互交流并讨论他们为什么能够取得成功。
用表格归纳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汽车、飞机的发明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的社会面貌和生活方式。
通过分析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认识科学技术地第一生产力。
4、 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
资料收集法、讨论法、作品演示法。
五、教学或活动过程
(一)教学准备阶段
1.课前教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确定组长、发言人、时间控制员等,明确分工。
2.收集整理资料。
3.教师根据课文内容设计三个调查主题,让学生自主选择一个进行调查:
卡尔·本茨的主要发明活动;
莱特兄弟的主要发明活动;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二)教学或活动过程
1.导入新课
复习提问第一次工业革命的主要发明及影响,然后指出:如果说第一次工业革命是从棉纺织业开始,以蒸汽机使用为标志,以资本主义工厂制度的确立为完成的话,那只是完成工业进步的第一步飞跃。接着而来的第二次工业革命,是从重工业的变革开始,以电力的应用为标志,以产业结构的巨大变化告终的。
2.学习新课
〖内燃机的发明与改进〗
第一次工业革命中发明了哪些新交通工具?(汽船、蒸汽火车)这些交通工具以蒸汽机为动力,取代了以畜力、风力等为动力的马车、帆船。交通工具革新的重要前提是动力系统的革新。本课学习汽车、飞机的发明,首先了解新的动力系统――内燃机的发明。
内燃机的工作原理是怎能样的?课前要求同学们查找资料,访问老师,了解这方面的科学知识。现在要求同学们来介绍相关知识。
内燃机是让燃料直接在机器内部燃烧来产生动力。当活塞向外运动时(第一个运动),燃料与空气的混合气被吸入汽缸。当活塞向内运动时,(第二个运动)混合气被压缩到最高点,火花引发爆炸,推动活塞向外运动(第三个运动,也是做力冲程)。当活塞向内运动时(第四个运动),废气被排出。此后,整个运动周而复始。
最先发明的内燃机以煤气为燃料。煤气内燃机燃值较低,并且产生煤气使用不方便。而19世纪70年代以后石油开采、提炼技术都有很大发展,所以后来用汽油、柴油取代煤气成为燃料。因此内燃机经历了煤气内燃机到汽油、柴油内燃机的发展过程。
〖非凡的轮子与翅膀〗
动力系统的革新带来交通运输业的革命。与现代生活密切相关的汽车、飞机出现了。我们享受这些现代物质文明,不能忘记发明家的辛勤劳动。老师要求同学们课前收集发明汽车、飞机的各位发明家的有关资料。现在请同学们分别介绍,比一比哪一组收集的资料最充实、介绍得最好。
课前同学们在收集资料中,老师适时指导,并且老师也应准备相关资料。
卡尔 本茨是德国工程师。制造了世界上第一辆实用的内燃机汽车,被称为“汽车之父”。第一辆本茨汽车于1885年制成,只有三轮,时速13~16千米,现保存于慕尼黑科技博物馆中,并标有说明“这才是第一辆汽车”。1893年制造出第一辆四轮汽车,1899年制造出第一辆赛车。
亨利 福特是美国企业家。1893年自己动手制造了一辆汽车,他驾车行驶1600千米,然后卖得200美元。1903年创办福特汽车公司,1927年资产达7亿美元,一度垄断美国汽车生产。
莱特兄弟是美国飞机发明家。他们观察鹰在空中保持平衡的飞行情况,从中得到启发,1900―1902年他们制造了三架双翼滑翔机,并做了飞行试验,进行了大量的航空理论和实验探索。1903年12月,他们设计的“飞行者1号”飞机制造成功。第一次飞行12秒,飞行距离159.7米,离地1米多。1905年制造出“飞行者3号”,续航时间超过半个小时,这是世界上第一架实用的飞机。
汽车、飞机成为我们现实世界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们给我们日常生活带来了哪些影响 (引导大家认识到交通的发展,缩短了时间与空间的距离,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极大的方便,满足了人们生活的需要。)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第二次工业革命前,世界历史处于近代社会。第二次工业革命完成后,人类历史迈入现代社会的门槛。我们可以从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来分析。请第三小组的同学来给我们介绍。
政治上: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繁荣。一些大企业凭借资金、技术优势,在竞争中壮大,生产和资本高度集中,发展成为垄断组织。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进入垄断资本主义时代。资产阶级集中精力发展经济,缓和阶级矛盾,社会趋于相对稳定。
经济上:第二次科技革命,使一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工业总产值超过农业总产值,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工业重心由轻纺工业转为重工业,使工业生产从棉花时代发展到钢铁时代。
文化上:随着经济繁荣和政治改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开始走上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的道路,与之相应的文化也发生变化,看电影、听留声机播音、欣赏爵士乐……成为时尚,人民的精神生活不断丰富。
军事上:最尖端的科学技术往往最先用于军事。随着汽车、飞机的发明,坦克、装甲车、战斗机等开始使用于战场。战争由“冷兵器”时代完全发展到“热兵器”时代。
第二次科技革命的迅猛发展,出现了电气、化学、石油等新兴工业部门,出现了塑料、绝缘物体、人造纤维等新兴工业产品。汽车、飞机的发明,电话、电报的出现,使交通领域信息传递方面发生了深刻的革命。所有这些,使社会财富迅速增加,极大改善了人们的生活。所有这些,都是生产力快速发展的充分体现。因此我们说,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由于生产力的发展,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资本主义新阶段。但资本主义制度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根本矛盾没有改变。
3.课堂小结
请学生围绕板书进行小结。
4.板书设计
重大发明创造 本茨: 内燃机汽车
福特: 流水线作业
莱特兄弟: 飞机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第一次燃遍全球的战火
庄严
所属学科或领域:历史
1、 适于的学段/年级:(初三)
1、 教材分析
本课属于世界近代史部分“第一次世界大战”学习主题,该主题主要围绕“三国同盟”“三国协约”、萨拉热窝事件、凡尔登战役四个知识点展开对第一次世界大战发生的原因、过程、结果的学习,使学生对一战有个深刻的了解和认识。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性质和结果是重点。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空前规模的大搏斗大厮杀,正确认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原因、性质和影响,有助于揭示帝国主义战争发生发展的规律,进而找到制止战争,保卫世界和平的途径。
二、学情分析
学生对战争话题比较感兴趣,对美伊战争也有感性认识,初三学生的认知、兴趣、情感等多为感性的体验,依次基于已有的经验,引导学生认识战争的灾难性,体会和平的宝贵,有利于学生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华。
三、教学目标及其对应的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讲述萨拉热窝事件的主要过程,认识突发事件对人类和平的威胁。以凡尔登战役为例,认识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巨大灾难。
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节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了解萨拉热窝事件;凡尔登战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性质、结果。
过程与方法:通过引导学生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根本原因、性质、影响等问题,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帝国主义两大军事侵略集团军备竞争不断升级和各种矛盾日益激化的必然结果,是一场非正义的帝国主义掠夺战争。引导学生认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原因、性质和危害,揭露帝国主义战争发生发展的规律,明确战争与革命的关系,进而找到制止帝国主义战争,保卫世界和平的途径。
四、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
通过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性质,掌握全面分析历史问题的思维方式。通过历史地图的运用,学会识读历史地图的方法。
主要由学生收集相关信息,在教师引导下分析信息,从而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对战争进行感性认识和情境体验,协助学生进行理性的分析。
五、教学或活动过程
(一)教学准备阶段
教师准备:
课前指导各小组进行课前准备,协助学生准备活动资料,制作相关课件。
学生准备:
阅读课文内容,查找相关资料。
(二)教学或活动过程
1.导入新课
(展示幻灯片)放飞和平鸽的优美图片
充分利用多媒体的优势,先声夺人。营造视觉和听觉的强烈感受,感受和平。
2.学习新课
(展示幻灯片)本课标题
看到题目,同学们会对题目产生怎样的疑问?‘
学生们会反映很热烈,问题会很多,各种类型的都有,将他们提的问题分类,就是为什么会爆发一战? 战争的过程如何?结果怎样?这样三个问题。学生自己提问,形式新颖,利用学生的求知欲贯穿本课,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教师在其中只起引导的作用
展示幻灯片)漫画《德国向英国的霸权发出挑战》 回忆上节课内容
(展示幻灯片四)对漫画的提问
(展示幻灯片)一战爆发的背景
学生回答教师点拨
漫画,更加强烈的调动起学生的兴趣,恰当的提问又引导学生自己分析了当时的背景。
最后老师可将学生的分析加以概括注重对知识的全面正确掌握
(展示幻灯片)萨拉热窝事件图片
请同学用最精炼的语言概括什么是萨拉热窝事件。
锻炼学生的准确表达历史事件的能力
评价普林西普刺杀行为,不全面和准确的地方教师引导,明确目的是爱国的,行为是恐怖主义,后果很严重。
(展示幻灯片)一战爆发的形式示意图、一战中运用的先进武器的照片、凡尔登战场影片,请学生进行观看、凡尔登战役的残酷性和转折性。
结合教师的描述,学生产生感性认识。
利用多媒体和教师语言的描述设学生身临其境的感受到战争的残酷
(展示幻灯片)俄国十月革命
引导学生认识十月革命的作用
(展示幻灯片)一战的后果
绝大多数学生对战争的灾难性后果感受强烈,
通过教师强调,培养学生全面正确看待问题的能力,正确看待一战
(展示幻灯片)新时代的曙光
绝大多数学生对战争的灾难性后果感受强烈,但容易忽略新时代的曙光。
3.课堂小结
(展示幻灯片)最后以一段精美影片表达我们和平的心声。
通过强烈的对比,形成参照,更加珍惜我们现在来之不易的和平。
4.课堂练习
统一练习:完成课自我测评及导航的内容。
提高练习:谈谈你怎样看待这场战争的?
5.板书设计
六、评价
小组进行自评、互评、师评,以鼓励性评价为主,选出本课的优胜小组。
七、教学自我反思
本堂课从设计到实施都充分的体现新课改精神 ,以学生为主体,体现学生的参与和活动。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加以点拨,学生形成自己的观点自由辩论,从而得出自己认为合理的答案,而不是教师强加给学生的,这样才真正的是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八、教研员点评
时间:1914—1918
主要战场:欧洲
重大战役:1916年凡尔登战役
新式武器:坦克、飞机、远程大炮、潜艇等
性质:帝国主义国家之间为争夺殖民地和势力范围
而进行的战争
萨拉热窝事件
导火线
第一次世界大战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教学活动标题:第8课改变世界面貌的蒸汽革命
所属学科或领域:历史
适于的学段/年级:九年级上册
1、 教材分析
本课选自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的初中历史教材九年级上册第八课
本课在整个近代史的教学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学生通过第一单元的“跨入近代社会的门槛”的学习,了解了欧美主要国家的资产阶级革命是第一次革命发生的前提,以便利于学生学习本课“改变世界面貌的蒸汽革命”第一次工业革命 。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进行和后果,能为后面的第三、第四单元的学习奠定基础。正因为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发生,英法等率先进行工业革命的国家,迫切需求大量的原料和广阔的市场,加紧了对外的殖民扩张,促使 美、俄、日等国进行了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运动,推动了国际工人运动的发生等等。
重点:珍妮机的发明、瓦特制成改良的蒸汽机是本课的重点;
难点是工业革命的后果。确定珍妮机的发明为本课的重点,是因为珍妮机的发明和应用,使人类参加劳动的手被解放出来,使人类在物质生产 领域开始从手工劳动向机器生产过渡,成为工业革命开始的标志。确定瓦特制成改良的蒸汽机为本课的重点是因为瓦特通过对蒸汽机的改进,提高了蒸汽机的热效率,并且瓦特又把蒸汽机和工作机联系到一起,使人类完成了以“热”力代替人的体力的革命性飞跃,把人类带入了蒸汽时代。“蒸汽力”的使用,也是第一次工业革命最重要的特征。
1、 学情分析
初三学生已经具备了自主探究能力和一定的思考和处理问题的能力,思维有了一定的的深度和广度,加深了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的理解。喜欢独立思考,敢于大胆的提出自己的看法和意见。
1、 教学/学习目标及其对应的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
讲述发明珍妮机的故事,了解英国工业革命开始于一系列工作机的发明;知道瓦特改进蒸汽机的史实,认识蒸汽机在大工厂生产中的作用;简述发明“旅行者号”机车的基本史实,认识铁路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巨大影响。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机、瓦特改进蒸汽机、史蒂芬孙发明火车机车的基本史实,认识蒸汽机在大工厂生产中的作用以及铁路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影响,理解工业革命的后果,培养辨证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对课文的问题进行思考,展开讨论,合作学习,多层面、多角度地探究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课后组织学生参观校办工厂,加对工业革命历史作用的认识和理解。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懂得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培养刻苦学习、热爱科学的精神和创新精神。
1、 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
本课内容较抽象,但是资料容易收集。所以发动学生收集资料,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同时,为了说明人的智慧在机器发明和科技发展过程中所起的重大作用
1.启发、讨论、竞赛式教学方法:在具体操作中,教师注意“启”的适度性原则,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通过学生的讨论,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和团结合作意识。通过学生抢答竞赛的方法,提高学生的热情。
2.多媒体、多信息渠道教学方法的应用:从影音、展示平台等多角度切入情境,使学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五、教学或活动过程
(一)教学准备阶段
教师准备
1.根据教学内容制作相关的教学课件。
2.上网查找相关的影像和图片资料。
3.为学生提供相关的网址和图书资料。
学生准备
1.学生分组合作查找与本课相关的资料。
2.将平时的小灵感写下来、画下来或者制作成小器具准备展示。
备课说明
1.本课内容较抽象,但是资料容易收集。所以发动学生收集资料,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同时,为了说明人的智慧在机器发明和科技发展过程中所起的重大作用,将学生分成两大组:机器组、人类组。 将本课内容分成三大部分:人与劳动、人与机器、机器与发展。
2.在学习兴趣浓厚的班级可以引导学生分角色用第一人称的口吻分组介绍。
(二)教学过程
1、自主参与
引导学生从衣服的质地、成衣工序和成衣方式说起,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轻松、兴奋入题。
2、自主探究
一、珍妮机的故事
提问:你知道人类历史上第一台纺纱机器是什么时候、在哪个国家、由谁发明的?引导学生带着问题阅读学习、解决以上问题,然后师生共同确认:人类历史上第一台纺纱机是1765年由英国织布工哈格里夫斯发明的,命名为珍妮机。
引导学生知道有关珍妮机的基本史实后,点拨以下两个问题:
①你了解英国吗?(引导学生从政治、经济两方面谈18世纪的英国)珍妮机的问世是不是偶然发现?为什么?借此加强学生对前后所学历史知识的紧密联系,引导学生系统理解历史知识,并留给学生自主思维的空间。
②珍妮机问世后在英国生产领域引起怎样的广泛影响?在学生找到答案的基础上,明确指出棉纺织业珍妮纺纱机的发明是英国工业革命的起点,点燃了机器的发明和使用的星星之火。能不能成燎原之势?请同学们想一想,如果当时珍妮机在中国被发明出来,情况会怎样?为什么?引导学生自由畅谈。最后教师结论:工业革命发生在18世纪60年代的英国棉纺织业,是英国政治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
二、瓦特与蒸汽机
引导学生从珍妮机发明的历史中回到现实,从身边熟悉的工厂机器谈起,最早的机器是棉纺机器,随后各行各业形形色色的机器诞生了,机器诞生的价值是更大限度地创造社会财富,推动时代进步,其关键是机器能转起来,是什么力量驱动机器的转动呢?学生的答案可能是多样的(如人力、风力、水力、电力等等),教师可根据学生的答案灵活应变,巧设悬念,自然地将学生带回到二百多年前瓦特与蒸汽机的改良,帮助学生理解“蒸汽时代”。
采用谈话法教学处理这一重点目内容。从蒸汽机改良前后驱动机器的动力及其利弊开始对话,从师生对话中使学生感受瓦特改良蒸汽机的时代价值,激发学生意气风发的积极情感。在此基础上,教师进一步大胆揣测学生心理,也许有些同学心想:“我要是生活在二百多年前多好啊,说不准我也像瓦特先生一样有伟大的发明,将人类带入一个新时代”。教师质疑后,学生的声音可能有两种:一种是认可,一种是不一定。教师在引导的基础上确认:也不是所有的生活在二百多年前与瓦特同龄的人个个都像瓦特那样有伟大的发明,瓦特之所以有伟大发明虽然是时代的产物,但跟他个人努力分不开。指导学生阅读,完成动脑筋问题。
三、火车的诞生
调动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想象一下当时英国工厂的生产情景:轰隆隆的机器声不分昼夜,各种各样的商品堆积如山,步履蹒跚的人力畜力车辆能不能满足机器生产运输的需要?应该怎么办?教师层层推进地提出问题后,引导学生循序作答,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在学生知道有关轮船、火车发明的基本史实后,教师点拨两个问题:①指导学生读火车想象图,启发学生对图像和现代火车的印象形成对照,明白事物发展都有一个渐进过程。②组织学生讨论:史蒂芬孙发明“旅行者号”机车后,铁路交通得到迅速发展。目前我们的生产和生活无时无地不在享受火车为我们提供的便利,除此以外,铁路给人类社会还带来了哪些影响?教师参与讨论,主要由学生自由发挥。
四、解释工业革命的影响
3、拓展升华
学生谈学习本课的感想和自己在生活中一闪即逝的灵感,并将这些灵感用图文或者实物的方式呈现给大家。
4、自主检测
选一选
1、第一台真正意义上的机器是()
A、飞梭 B、珍妮纺纱机 C、水力纺纱机 D、 蒸汽机
2、下列交通工具中以蒸汽为动力的是()
A、哥伦布航海时的船只 B、史蒂芬孙的“火箭号”机车
C、富尔顿的“克莱蒙号”轮船 D、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的飞机
3、下列属于工业革命给是带来的影响的是()
A、产生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两大阵营 B、手工工场时代过渡到大工厂时代 C、社会生产力突飞猛进 D、拉开资产阶级革命得时代
连一连
请将下列机器或发明同发明者连接起来
火车机车 史缔芬孙
汽船 哈格里夫斯
珍妮纺纱机 富尔顿
改良蒸汽机 瓦特
读一读
市场总是在扩大,需求总是在增加。甚至工场手工业也再能满足需要了。于是,蒸汽和机器引起了工业生产的革命。
——《共产党宣言》
阅读后请思考,与手工工厂比较而言,这里的“革命”体现哪里?
5.板书设计
第8课 改变世界面貌的蒸汽革命
1、“解放”手的发明—珍妮纺纱机
2、蒸汽的推动力—瓦特改良蒸汽机
3、呼啸而来的火车时代—史蒂芬孙
六、评价
选一选
1、第一台真正意义上的机器是()
A、飞梭 B、珍妮纺纱机 C、水力纺纱机 D、 蒸汽机
2、下列交通工具中以蒸汽为动力的是()
A、哥伦布航海时的船只 B、史蒂芬孙的“火箭号”机车
C、富尔顿的“克莱蒙号”轮船 D、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的飞机
3、下列属于工业革命给是带来的影响的是()
A、产生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两大阵营 B、手工工场时代过渡到大工厂时代 C、社会生产力突飞猛进 D、拉开资产阶级革命得时代
连一连
请将下列机器或发明同发明者连接起来
火车机车 史缔芬孙
汽船 哈格里夫斯
珍妮纺纱机 富尔顿
改良蒸汽机 瓦特
读一读
市场总是在扩大,需求总是在增加。甚至工场手工业也再能满足需要了。于是,蒸汽和机器引起了工业生产的革命。
——《共产党宣言》
阅读后请思考,与手工工厂比较而言,这里的“革命”体现哪里?
7、 教学自我反思
我在讲授本课时,以课标为依据并对教材大胆进行重组,注意激发学生对科技的求知欲,将历史与现实紧密结合,同时注意中外历史的衔接,为学生勾勒一幅蒸汽革命的画卷。
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增加课堂容量,增加学生活动时间,生动形象地再现历史,符合初中学生的心理认知特点。
教学过程中,教学方式、学习方式丰富多样,注重突出教师的组织引导作用,实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学习,充分发挥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学中也注意学科之间的相容性,资源共享,教学过程采用板块进行,使教学过程井然有序。
八、教研员点评
本课的教学从教育教学理念、教材分析、教学流程、教学方法等方面看都充分体现了课程改革的精神,能够在教学过程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让学生主动地去收集资料、选取资料,寻求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同时,注重学生的感受,通过学生的思考,将生活中的经验在集体思维的碰撞中升华。从整个学习过程来看,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路人和指导者。
本节课最大的特色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将教材内容“人性”化,使之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和思维方式,引起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在得出“取人之长,补‘机’之短”的结论时,明白人类智慧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从而培养学生良好思维品质和创新的欲望。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教学活动标题:第1课向人性扼杀者宣战
所属学科或领域:初中历史
适于的学段/年级:九年级上册
一、教材分析
本课来源:北师大版教材九年级上册
本单元主题:跨入近代社会的门槛。14—16世纪,在欧洲出现了意义深远的文艺复兴运动,使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解放。此后,世界历史在欧洲的推动下,开始迈入近代社会的门槛。
重点:在学生初步认识文艺复兴对欧洲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所起的作用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文化的进步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
难点:从对但丁的《神曲》、达·芬奇的艺术成就和莎士比亚的主要作品的了解来体会文艺复兴的实质。
二、学情分析
1.初三学生表现出精神上追求独立性,喜欢用自己的眼睛来认识发现世界,他们的认知水平也在不断地提高,并且具备了一定的思维推理能力。
2.初三学生对于课改理念有了一定的认识,具备了一定的查阅材料、处理信息、小组合作、研究处理教材信息等能力。
3.学生对但丁、达·芬奇、莎士比亚有一定的了解,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
三、教学/学习目标及其对应的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
知道《神曲》,复述达·芬奇的主要活动,初步认识文艺复兴对欧洲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所起的作用。知道莎士比亚的主要作品。说出《最后的晚餐》的作者和艺术风格。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但丁《神曲》创作的历史背景、主要内容、风格特点、历史作用和艺术成就等基本内容。
讲述达·芬奇的主要成就和艺术风格,了解莎士比亚的主要作品。
了解文艺复兴运动的基本情况和主要作用,初步认识文艺复兴对欧洲资本主义的产生所起的作用。认识文化的变革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
通过体会课文中恩格斯对但丁的评价,了解《神曲》的基本内容及历史作用。
通过查阅有关达·芬奇的主要生平、历史活动、历史影响等资料,了解其主要成就。通过搜集古今有关对《最后的晚餐》的介绍,体会这幅作品的艺术风格。
通过搜集有关莎士比亚的资料来了解其主要作品。
通过讨论文艺复兴的本质来认识文化与社会发展变化之间的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文艺复兴及主要人文学家的了解,知道人性的张扬对历史发展的推动作用,并从他们的作品中体会世界文明的伟大成就,培养面向世界的国际意识。
四、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
依据《历史课程标准》,通过问题设计,情景再现,有目的的启发诱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地去探究。努力营造一个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主动求知的民主、宽松的学习环境,提供充分的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与技能,重视教学过程的学生的参与性、探究性,使学生在主动探究中体验学习的快乐,成功的喜悦。更好地体现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让课堂成为交流、展示、发展的平台,在教学中建立民主、平等和合作伙伴的新型师生关系。
本课需要多媒体的支持,将图片、动感地图、讨论题、板书、练习题通过多媒体展现出来,既直观又省时。
本课的教学评价,采取学生自评和互评形式,教师不参与评价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
五、教学过程
(一)教学准备阶段
教师准备
1.认真研究课程标准,了解文艺复兴的有关知识。从对但丁的《神曲》、达·芬奇的艺术成就和莎士比亚的主要作品的了解来体会文艺复兴的实质。
2.认真研究阅读教材和教学参考资料,确定本课的教学方法为活动调控法,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适时加以调控,搜集和网上下载所需要的材料和图片。
3.用PowerPoint 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
学生提前做好预习,小利用课余时间,通过各种途径(如阅读课文,到图书馆通过互联网)获取有关欧洲文艺复兴的知识,搜集有关但丁、达·芬奇、莎士比亚的资料,并将这些资料下载整理。
(二)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屏幕出示但丁、达·芬奇、莎士比亚的图片
提问:对于他们,同学们有哪些了解呢?
(学生可能会说出他们的身份、作品等)
但丁、达·芬奇、莎士比亚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巨人,文艺复兴是怎么回事?为什么说但丁、达·芬奇、莎士比亚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巨人呢?今天我们来学习《向人性扼杀者宣战》。
通过图片导入给学生以直观形象性;学生对这三个人物有一定了解,以已知知识和学生感兴趣的内容为切入点导入,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2.学习新课
一、文艺复兴运动
让学生阅读课文,之后自由针对本目内容提问,其他学生进行解答。
(学生可能提问“人性扼杀者”是指?为什么说教会扼杀人性?文艺复兴的内容是什么?当时的欧洲人认为,自然界是没有思想、意志和情感的,而人类是万物的灵长。今天,人类在这方面的认识有什么变化?文艺复兴的影响?等问题)
教师鼓励学生大胆提问,大胆释疑,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由教师的教转为学生主动的学,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真正的主人。教师注意及时引导启发学生和适时鼓励,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针对学生的提问及回答,教师可适时补充,如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文艺复兴的核心是人文主义。文艺复兴的实质是代表新兴资产阶级反对封建统治,要求自由的愿望等。
二、《神曲》中的人性
出示恩格斯的话 :“(但丁)是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如何理解?(同桌交流)
引导学生不仅要对《神曲》这一作品进行教学分析,更重要的是文艺复兴是人类历史上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的角度等理解其深刻内涵,充分认识其结束中世纪、开启近代历史的意义。
学生通过思考讨论问题,学生由被动听课转为主动探索,形成一定的思维力,通过使用教材史料,培养学生理解历史的能力。
三、多才多艺的文化巨人
学生自由讲述搜集的有关达·芬奇的故事,从中凸现达·芬奇的多才多艺和其刻苦学习、持之以恒的精神。
出示《最后的晚餐》,让学生对画中人物进行描述
出示《蒙娜丽莎》,你认为“蒙娜丽莎神秘的微笑的含义是什么?”
通过以上两幅画作,你有何感想?
可得出达·芬奇是旷世奇才、擅长描画人物表情及达·芬奇的画作体现了人文主义思想和反封建神学的思想等。
通过讲故事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提高学习历史的兴趣,渗透人生价值观教育;通过观察图及对问题的思考,培养学生观察力和运用史料理解历史人物的能力。
四、文学巨匠莎士比亚
学生把搜集的有关莎士比亚资料在课堂上分小组讨论,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说出莎士比亚的代表作品。
本环节促使每一个学生主动、积极、愉快地参与活动,给学生以交流的平台,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小组派代表说影视剧《哈姆雷特》的观后感。
给学生自主表达的机会,加强对莎士比亚《哈姆雷特》作品的理解。
小组讨论:文艺复兴是复古还是创新?
小组合作讨论,培养合作交流能力,结合本课内容予以归纳,培养分析归纳能力,突破难点。教师要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
3.课堂小结
让学生谈谈学习本课的感受和了解的内容
4.课堂练习
(1)你认为文艺复兴运动在哪些方面解放了当时人们的思想?它对当时的社会进步有什么意义?
(2)弗兰西斯·培根指出:“知识就是力量。”你认为这个观点对吗?为什么?
5、板书设计
第1课 向人性扼杀者宣战
人文主义思想
但丁——文艺复兴的先驱
《神曲》
文艺复兴运动 达·芬奇——文化巨人
《最后的晚餐》、《蒙娜丽莎》(14—16世纪)
莎士比亚——文学巨匠,《奥塞罗》《李尔王》
《哈姆雷特》《麦克白》
六、评价
希望每个学生做好课前准备,人手一份自己搜集整理的资料,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学生通过学习本课能知道《神曲》,复述达·芬奇的主要活动,初步认识文艺复兴对欧洲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所起的作用,知道莎士比亚的主要作品,说出《最后的晚餐》的作者和艺术风格。
本课通过小组活动,上课发言,思维创新,回答自我测评来评价学生
七、教学自我反思
本课的教学设计改变了以往“我教你学——教师主体模式”而转向“你学我导——学生主体模式”
在文艺复兴运动一目中,教师改变了填鸭式的教学模式,而是主动地想学,大胆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使整个课堂才变得鲜活,有生机。而教师为学生营造了积极民主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的民主参与能力,师生在共享教学民主的愉悦中教学相长。
教师从一个“指导者”变成了“引导者”, 集中精神倾听学生意见来鼓励他们自主表达自己的观点,及时肯定学生学习的进步。如最后“文艺复兴是复古还是创新”这个问题,教师鼓励学生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体现教师对学生意见的重视和尊重。
本节课精心设计了几个问题,如“你认为蒙娜丽莎神秘的微笑的含义是什么?”“文艺复兴是复古还是创新?”学生通过思考讨论这些问题,从被动听课变为主动探索,形成一定的思维力和创造力,探究精神、创新意识才能不断地强化。
总而言之,本课是对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的一个尝试,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要针对问题,热情鼓励,让学生感受到积极的情感体验,不断强化学生探索、研究的兴趣和意识,引导学生走向成功之路。
八、教研员点评
本课积极转变了教师角色,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了学生主体作用,取得了良好要的教学效果,尤其以下几点值得肯定。
1.对教材处理大胆创新,不拘一格,务求最佳组合,依据课标要求学生实际和本人特点,创造性地处理教学内容,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如本课被设计成一节以活动为主的课,学生搜集、整理材料的能力、组织协调与合作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都得到了有效的锻炼,参与表现的意识得到了培养。
2.设计理念“让课堂成为交流、展示、发展的平台”新颖,体现出课改精神,并在课堂中得到很好的体现。
3.教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从文艺复兴代表人物的代表作品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从人文主义者张扬人性的作品中,培养了学生的历史进步意识。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第24课文学艺术的大师
初三历史
第四十九中学 孙玉晶
1、 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主要介绍了世界近代史上文学艺术领域的三位大师,“天才的艺术家”—文学巨匠托尔斯泰,“用生命作画的人”—画家凡·高和“乐坛雄师”—伟大音乐家贝多芬。这三位大师是文艺复兴以后涌现的一大批文学艺术家的杰出代表。
17—19世纪是欧洲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的时期,资产阶级通过革命或改革,建立了资本主义制度。资本主义的先进性和残酷性决定了这一时期世界文化的迅速发展,出现了一大批文学艺术大师。他们的作品体现了时代特点和积极的不屈的向上精神,批判、揭露丑恶的社会现象,很多作品堪称人类历史文化艺术的瑰宝。
重点难点:本课重点是近代历史上文化领域的三位大师和他们对世界文化的贡献。本课难点是学生主要结合所学知识,联系时代特点和文学艺术家的生平,学会如何欣赏艺术品,感受作品的思想和精神。
2、 学情分析
本课属于文化领域中的内容。学生对这方面的知识经过三年的学习有一定的基础。学习本课要有对艺术美的鉴赏能力,有会查找资料的能力,有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通过本课学习更加加深学生对艺术的审美能力。对命运的抗争精神,对生活更加的热爱。
3、 教学/学习目标及其对应的课程标准
1、 知识与能力
知道19世纪俄国著名作家托尔斯泰一生中创作了许多长篇小说,其中最著名的有《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和《复活》。
知道凡·高是荷兰伟大的画家,他的代表作是《向日葵》。通过欣赏《向日葵》,说出它的艺术风格,提高对艺术美的鉴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知道贝多芬是德国历史上的伟大的音乐家,他创作的交响乐《英雄交响曲》是音乐史上最伟大的作品之一。通过搜集贝多芬音乐作品及《英雄交响曲》的音乐背景资料,欣赏交响乐《英雄交响曲》,提高搜集资料的能力、对世界名曲的鉴赏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2、过程与方法
学生阅读课文,结合图片和引文,正确说出托尔斯泰的主要作品,《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以及作品的批判现实主义的特点。
学生欣赏课文所提供的凡·高代表作《向日葵》,了解其艺术风格。进行小组讨论,体会画家用生命和灵魂创作作品,使精神和艺术达到完美的统一。谈谈欣赏所得。
学生课前搜集贝多芬的音乐作品(录音、录像、光盘或其他音乐资料),阅读课文,了解贝多芬伟大而不平凡的一生,举行小型的贝多芬音乐作品《英雄交响曲》鉴赏会,感受作品那感人肺腑、催人奋进的心灵震撼力,谈谈我们应该学习贝多芬的哪些精神。
列表写出三位文学艺术大师的姓名、文学艺术领域、国家和代表作,以巩固知识、提高概括能力。
4、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学生通过学习托尔斯泰敢于揭露俄国社会的黑暗、政府官吏的腐败和教会的虚伪,以及他对劳苦大众的同情和对农民教会的热心,体会作品批判现实主义的特点、培养对社会现实问题的关注,敢于同社会邪恶势力和不公平现象斗争的勇气,关注和同情弱势力群体的人文精神。
学生通过欣赏《向日葵》,体会作者用生命和灵魂创作以及为艺术而献身的精神,从小培养热爱生活、善待人生、善待生命的意识以及对事业执著追求的精神。
通过小组讨论,感受贝多芬虽身处逆境,却发出“我要扼住生命喉咙”的呐喊的那种坚强毅力,坚信顽强的毅力可以克服成长道路上的一切艰苦,相信自己能取得成功,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四、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
依照《课程标准》,在历史教学中,应体现以人为本思想,教师转变教学方式。树立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激励老师积极进取的评价机制,以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采用灵活多样的评价方法。注重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的全程评价、充分发挥历史教学评价的教育功能。
5、 教学或活动过程
(1) 教学准备阶段
教师课前,通读教材,准备好资料、查找资料、课前布置学生到图书馆或从自家藏书中查阅三位大师的相关材料。阅读或浏览一部托尔斯泰的作品。欣赏一幅凡·高的《向日葵》。欣赏一段感兴趣的 贝多芬的音乐作品。
(2) 教学或活动过程
1、 导入新课
播放《英雄交响曲》,问学生这是谁的作品?学生答:贝多芬。在世界近代史上出现了许多著作的文学艺术大师。他们给我们留下了大量传世之作。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那个时代,去了解,贝多芬、托尔斯泰和凡·高。
2、 学习新课
[“天才的艺术家”]
可采用读书指导法进行教学。
带着问题认真阅读课文。
问题设置:
托尔斯泰作品有什么风格特点?
托尔斯泰作品艺术表现领域是否广阔?
托尔斯泰作品语言给我们以什么启示?
为什么说托尔斯泰是:“心理指导大师?”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肯定托尔斯泰的文学,肯定托尔斯泰的文学成就和地位。并请学生列举托尔斯泰的作品,越多越好。要求学生记住托尔斯泰的主要作品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并请三位学生分别介绍这三部小说。通过作品体会托尔斯泰作品的批判现实主义特点。
最后由学生思考回答:
托尔斯泰有哪些可贵的品质?
从而培养对社会现实问题的关注,敢于同社会邪恶势力和不公平做斗争。
[“用生命作画的人”]
本目在教学时可采用读书指导法和讨论法进行教学。
指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文,提出在书中可以找到答案的问题:
凡·高是哪个国家的人?
他对绘画艺术的贡献是什么?
凡·高的作品有什么风格特点?
他的最著名的作品是什么?
学生回答,老师总结。
展示放大的《花瓶中的14朵向日葵》学生在欣赏的同时,老师可以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讨论:
凡·高为什么喜欢画向日葵?
你是否喜欢《花瓶中的14朵向日葵》?为什么?
从而提高学生对艺术美的鉴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善待人生、善待生命,对事业执著的追求和坚强的毅力。
[“乐坛雄狮”贝多芬]
可采用活动法和材料收集法进行教学
举行小型的贝多芬音乐作品鉴赏会:
(1) 利用学生提供的音像资料播放交响乐《英雄交响曲》。
(2) 由一位学生介绍贝多芬伟大而不平凡的一生。
(3) 由一名学生介绍作品的背景资料。
(4) 然后学生各抒己见畅谈作品感人肺腑、催人奋进的心灵震撼力。
(5) 谈谈我们应该学习贝多芬那些精神?
(6) 再欣赏《命运交响曲》,体会那顽强不屈与命运抗争的精神。
3、课堂小结
本课学习的是近代史上文化领域的三位大师和他们对世界文化的贡献。让学生完成表格,写出三位文学艺术大师的姓名、领域、国家、代表作品及特色。
4、课堂练习
(1) 贝多芬最重要的贡献是什么?
我们应该学习他的那些精神?
(2)分别说出托尔斯泰托尔斯泰,凡·高和贝多芬的艺术成就与特色
5、板书设计
第24课 文学艺术的大师
文学大师: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
文艺巨匠:
6、 评价:
根据课程标准,评价的方法应具有科学性、灵活性和实践性。针对这一节课的评价。或采用活动法和测验法。对学生进行评价,如:制作三位大师的历史图表、历史知识小竞赛。通过课堂上的练习题,来测验学生掌握课程度。学生对三位大师,对世界文化的贡献。回答得很好。谈应该学习贝多芬那些精神,也谈得很好。通多检测,可以看出这节课教学目标达到了,效果比较好。
七、教学自我反思
教师在上每节课时,都会有自己的感受,或愉悦,或平淡,或痛苦,或气愤,在不同的情绪中,往往蕴藏着宝贵的经验教训。这节课在三年三班上时,感觉非常惬意与喜悦。因为平时上课不听讲,很爱讲话的肖楠和张成同学,居然在这节课上,从始至终保持积极状态。后来,我仔细回忆每个细节,不禁豁然开朗;课前导课,我提到 贝多芬,肖楠、张成对贝多芬感兴趣,在下面接了我的话茬,我没有批评他倆,而是让学生给他俩鼓掌,肖楠和张成脸上洋溢着被肯定的自豪感。那堂课上的表现与以往大相径庭。潜心贯注的听讲,争先恐后的发言,面红耳赤地讨论。针对他们的变化课堂上共响起四次掌声,它缓解课堂的紧张气氛。就像润滑剂一样,使枯燥的知识变的有趣。使学生感觉像做游戏一样,在愉快中获得了知识。寻找闪光点、真诚赞美、赏识激励,这一条作为宝贵的工作经验被我收入行囊,并在以后的工作中运用,通过我的历史教学实践,总结教学反思,使我真正体会到反思对一个教师我成长的重要性。
【教研员点评】本课仍属于文化史范畴,而且需要师生共同准备更多的资料,让学生在学习中品味艺术的魅力,在教学中,教师“以人为本”的理念得到较好的体现,但需要注意的是不能在教学中只侧重某一方面而忽视本课的主要目的。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第23课《构建科学殿堂的巨匠》教学设计
大连市中山区实验学校 夏青
所属学科或领域:(历史) 适于的学段/年级:(九年级)
一、教材分析
本课来源于北师大版九年级历史上册
世界近代史是资本主义制度产生、确立和发展的历史,这个时期不但在经济上取得了全所未有的成就,而且在政治制度和思想理论上也取得了巨大进步,在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上更取得了辉煌成果,人类社会进入到一个全面发展与进步的新时代。
在科学技术上取得的成就超过了以往所有时代的总和。这一时期产生的科学巨匠之多、成果之丰硕、影响之深远都是空前的,牛顿、达尔文和爱因斯坦是其中的突出代表。
重点 通过自行处理教材和相关资料,去感受探究学习、多渠道学习的过程。
难点 围绕主题整理、归纳、提炼有效信息。
二、学情分析
经过了两年多历史课的学习,学生们已经逐步掌握了学习历史的方法,培养了一定的自主探究的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也更善于对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分析。对于世界史,他们的学习兴趣也是很浓厚的,教师应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在提供可查阅的网站和书目的同时,更要注重指导学生独立搜集、整理和运用历史资料,并鼓励学生采用多种方式来展现自己的学习成果,鼓励他们充分发挥团结合作的团队精神,注意同组组员之间的科学合理的分工。
三、教学/学习目标及其对应的课程标准
知识与能力
知道牛顿的科学巨著《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及其建立的牛顿力学体系。牛顿被称为“现代科学之父”。了解达尔文在1859年发表的《物种起源》一书及提出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进化论观点。知道爱因斯坦提出的“相对论”是人类文化宝库中极为重要的成果。培养学生归纳、概括、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上网或查阅图书,搜集牛顿、达尔文和爱因斯坦等人的资料。通过故事会、模拟学术交流报告会、开办科学展览馆等形式,增加对这些科学家的了解。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多种形式的交流汇报,培养学生搜集整理资料、归纳概括、合作学习等的习惯和方法。通过对这些伟大的科学家取得成就的原因探讨,分析自己存在的不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牛顿、达尔文和爱因斯坦等科学家的科学成就的了解,使学生树立继承和发展人类优秀文化成果的观念,以及为科学而献身的精神。通过对牛顿、达尔文和爱因斯坦的名言的阅读,学习这些科学家的谦虚、勤奋、珍惜时间等可贵精神,确立严谨的治学态度。
本课属于科技文化史内容,学生通过物理课、生物课的学习或阅读课外读物对牛顿、达尔文和爱因斯坦这些科学家都有一定程度的了解,但是牛顿、达尔文和爱因斯坦等科学家的成就是有专业性的。要想通过一节课的时间将其讲清、讲透,既不可能,也不是课标所要求的,因此可以采用学习与探究课的形式,旨在通过学生的积极参与、主动探究、合作学习来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课程标准
简述牛顿、达尔文和爱因斯坦等人主要成就,认识科学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四、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
遵循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本,通过学生自行处理教材和相关资料,进行学习与探究,帮助引导学生利用搜集整理的资料。通过大家的分工合作与积极配合,以及多种形式的展示,如故事会、模拟学术交流报告会、开办科学展览馆等形式,加深对牛顿、达尔文和爱因斯坦等科学家的科学成就的了解,以及他们谦虚、勤奋、珍惜时间、为科学而献身等可贵精神。
五、教学或活动过程
(一)教学准备阶段
将本课的内容布置给学生预习,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自由结成学习小组,确定小组学习的共同目标,即选择、确立本组研究的主题,然后进行角色分配,进行工作分工,使每一成员负责的任务成为其他成员完成相应任务的基础。由组长组织、组员参与,共同制定研究方案,由此确定各成员的分工。教师向学生提供相关网站和书目,指导学生通过网络或图书馆查找关于牛顿、达尔文和爱因斯坦等科学家的资料。从课前资料的搜集、准备过程开始,教师即应提供尽可能的指导和帮助,特别应注重指导学生充分合理地运用所收集到的资料,鼓励学生充分发挥团队精神以及同组组员之间的科学合理的分工。针对学生的热情和进步,教师一定要给予及时的鼓励和赞扬,让他们乐于去探究、主动去探究,提高学习历史的兴趣。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邀请物理老师和生物老师来课堂上共同探讨和参与学生的探究学习活动。
基于本课的相关资料比较丰富,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将学生和教师收集的关于牛顿、达尔文和爱因斯坦等科学家的文字、图片、视频等资料进行汇总整理,根据实际情况指导学生或由教师来制作相应的课件或网页,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直观、形象、生动的特点。
(二)教学或活动过程
1、导入新课
你读过美国喜爱历史并对其有较深入研究的物理学家麦克 哈特(M Hart)的著作——《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100名人排行榜》吗?哈特从百科全书所录近万人中,根据对历史进程影响的大小、范围、时间的长短等因素,选择了100位历史人物,并依据这些因素按顺序进行了排列。其中本课提及的牛顿、爱因斯坦、达尔文分别被哈特列在第2位、第10位和第16位。虽然哈特的这种选录和排列顺序本身就是不甚科学和严谨的,但无疑的是这些人物都对世界历史进程产生过重大或较大的影响。让我们一同走进科学殿堂,去领略科学巨匠的风采。
2、学习新课:
第23课 构建科学殿堂的巨匠
一、现代科学之父-牛顿
师:关于科学家,我们已经了解了不少,人们也力图根据科学家的贡献判断出其中最杰出者。美国曾经邀请50多位在全世界受到尊敬的科学家推举有史以来世界上最杰出的科学家。在全部推选名单中,只有一个人的名字出现在每一份名单上,而且大多是名列榜首。同学们知道这位科学家是哪位吗?
师:这位科学家就是牛顿。
师:牛顿在科学上的贡献是多方面的,请同学们根据教科书介绍一下他有哪些开创性的贡献呢?(将关于牛顿的文字、图片、视频资料展现给学生。)
生:他发表了科学巨著《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提出了物体机械运动的三大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从而形成了牛顿力学体系。人们将牛顿力学体系的建立作为近代科学形成的标志。(师生通过问答、讨论的方式归纳出牛顿所取得的成就)
师:在物理课上,我们学到了很多关于牛顿的理论,牛顿所创造的概念至今仍然指导着我们的物理学思想,牛顿在我们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是巨大的。
师:哪位同学能讲述一下关于牛顿的小故事。
生:通过课前收集的资料进行讲述。
师:同学们讲得都非常好。牛顿的名言和事迹我们已经了解了不少,作为我们青少年应该像牛顿学习些什么?
学:回答
二、物种起源的探索者
师:对于人类的起源,大家知道有几种说法吗?
生:“上帝造人”“女娲造人”“人类是由猿猴进化来的”
师:你相信那一种?
生:各抒己见。
师:大家都有自己的想法。同学们知道刚刚提到的“人类是由猿猴进化来的”观点就是达尔文提出来的。达尔文从宏观的角度观察生物界的发展变化,创立了生物进化论。此理论在科学上和思想上有什么意义呢?
生:看书、小组讨论交流
师:在学生进行思考、归纳后告诉学生,达尔文提出的生物计划观点,特别是提出“人是由猿猴进化来的”的观点,遭到了一直鼓吹“上帝造人”观点的封建教会实力的不断攻击。正是科学家赫胥黎(简单介绍中国史中学到的关于赫胥黎的内容)等人不断地从科学的角度为达尔文的观点辩护,才使其为大众所接受,并被严复翻译介绍到中国,成为资产阶级革命的有利思想武器。不仅如此,达尔文的进化论第一次将生物学放在了科学基础之上,使人类在思想上发生了飞跃。同时为生物学家和其他科学家的科学研究奠定了思想基础。
三、现代物理学的泰斗
师:同学们在物理课上都学到了一些牛顿的经典物理学理论,牛顿的经典物理学能否解释电磁学方面的问题?
生:讨论
师:19世纪末,电磁学方面一系列的新发现,新实验同牛顿的经典物理学理论发生了矛盾,物理学出现了危机。当时有许多科学家企图通过对原有的理论进行修补来维护经典理论的框架,但是爱因斯坦敏锐的意识到,只有对物理理论的基础进行根本性的改革,才能解决这一危机。
师:爱因斯坦在总结前人实验事实的基础上,于20世纪初建立和发展起来了关于物质运动与时间空间关系的相对论。
请同学们看书介绍一下相对论,并讲述自己在物理课上学到的或在生活中遇到的实例。
生:相对论建立了新的时空观和高速物体的运动规律,对以后物理学的发展具有重大作用。相对论分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两部分。并举实例。
师:相对论的提出,从此使人们开始认识到:宇宙中的一切,连时间和空间这样过去被认为是永恒的东西,也不是绝对不变的,而是随着物体运动而变化的。相对论首先引起了物理学思想的重大革命,第一,相对论否定了牛顿力学体系的绝对空间和绝对时间观念,时间、空间和物质运动是辩证的统一。时间、空间随着物质的运动而发生变化。第二,揭示了万有引力的物质基础,即万有引力是由物质的存在与分布使时间与空间的性质不均匀而引起的。相对论更重大的影响是为马克思主义提供了自然科学方面的基础,再次证明了物质第一的观点;证明了马克思主义是真正的科学理论,是真理。但是,这是否就说明牛顿力学体系是错误的呢?
生:(讨论)
师:(根据学生回答归纳总结)牛顿力学是人类在低速运动时代关于运动规律的认识,在低速运动的情况下,这些认识依然是正确的。爱因斯坦说过,要是没有牛顿的发现,他自己的研究都是不会成为可能的。
师:今天我们主要学习了三位科学家的成就,他们在各自的领域了都取得了非凡的成就,作为我们学生应该向这些科学家学习那些优秀品质呢?
学:回答
师:对啊,科学是无止境的,只有具备顽强拼搏的毅力,敏锐的观察力,吃苦耐劳的精神才能取得成功。
3.课堂小结:
科学成就所带来的文明,是一代又一代科学家们经过无数次思考、试验和不懈的追求之后才来到人间的。没有科学家的发现,就没有现代人类文明。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归根结底是生产力的发展和进步。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我们在历史课学习中,要从科学技术发展的历程中汲取科学精神的丰富成果,从本质上领会科学技术的真正魅力。
4.课堂练习
一、练一练
1. 牛顿在许多科学领域都取得了划时代的成就,其中最重要的是
A.数学 B.天文学 C.光学 D.力学
2.科学巨著《物种起源》的作者是
A.牛顿 B.达尔文 C.爱因斯坦 D.严复
二、说一说3.说出下列三位科学家的名字和其主要成就。
三、连一连4.将下列相对应的内容连在一起。
“现代科学之父” 爱因斯坦 万有引力定律
物种起源的探索者 达尔文 相对论
现代物理学的泰斗 牛顿 生物进化论
四、想一想
5.下列三句话分别是哪一位科学家名言?
①.如果我看得远,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们的肩上。
②.完成工作的方法是爱惜每一分钟。
③.我没有什么特别的才能,不过喜欢寻根刨底地追究问题罢了。
拓展探究
6.收集.牛顿、达尔文、爱因斯坦等科学家的相关资料,举办“我最崇拜的科学家”主题故事会。
5.板书设计
科学殿堂的巨匠 近代科技革命成功原因: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是大前提
思想自由是大因素
科学家们的个人因素
近代科学家的突出表现: 牛顿
爱因斯坦
达尔文
六、评价
采用观察法、小组内部评议和自评法,组织学生到学校机房或者阅览室等场所,规定在一定时间内查阅指定的资料,然后在小组内集中展评查阅结果。由小组内成员对其查找的资料,根据其数量和质量进行评议,也可以让收集者本人进行评议。教师进行巡视并观察学生的行为。最后,教师进行活动讲评,将评议结果计入个人成长档案中。
七、教学自我反思
本课属于科技文化史内容。学生通过物理课学习或阅读课外读物对牛顿,达尔文、爱因斯坦这些科学家有一定程度的了解,但是他们所了解的大部分都是些表面化的东西,而要想通过一节课来使学生全面的了解他们也不现实,所以如何将最重要的知识传授给学生,成为此课的关键。所以课前教师要求学生通过网络或图书查找关于这些科学家的资料,以讲故事、讨论、多媒体展示的方式讲授本课,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由于受主观、客观条件的限制,(如有的学生家里没电脑、没有现成的资料可查)没有达到最佳的课堂效果,将在以后的教学中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学校实际条件加以改进。
八、教研员点评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弹《命运》论《英雄》
————贝多芬作品弹奏与赏析
大连市实验中学 高云凤
所属学科:历史
使用年级:九年级
1、 教材分析
本课属于世界文化史部分,它是对第五、六课法国大革命历史和第二十四课文学艺术大师贝多芬知识的一个综合。本次活动使学生知道在历史学习中汲取艺术营养,在艺术作品中感受历史。本课的重点是了解《英雄交响曲》《命运交响曲》这两部伟大作品的创作背景,从而能比较深刻的欣赏和理解它们。难点是如何让贝多芬人生经历和他的伟大作品感染学生,使学生产生共鸣,给学生以启迪。
2、 学情分析
初三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已有两年多了,由感性认识到理性的认识已有所学习,对社会存在决定意识也能理解。尤其在语文课上、音乐课上对贝多芬已有所了解。如果课前充分准备加上老师的正确引导定会收到好的效果。
3、 教学目标
1、知道贝多芬的《英雄交响曲》,初步理解作者创作这一作品的历史背景。
2、培养在历史学习中汲取艺术营养、在艺术作品中感受历史的能力与意识。
3、了解贝多芬的成长历程和精神世界,并给自己以启迪。
4、培养追求、欣赏高雅艺术的能力与意识,尝试体会艺术作品中的思想涵。
5、培养收集、查阅各类资料的能力。
四、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
本课以活动课的方式进行授课,让学生通过收集资料、登台表演、作品交流等多种形式,来获取知识,提高技能和情感体验,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主,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索精神,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
4、 活动过程
(1) 准备阶段
1、 学生分为“英雄”和“命运”两大组。推选出大组的组长。每一个大组再分出三个小组,分别负责收集贝多芬生平资料,收集介绍作品的资料,进行配乐演出准备。推选出小组组长。
2、 收集有关贝多芬的生平、代表作品的文字和音像资料,着重了解其成长历程和《英雄交响曲》《命运交响曲》两部作品。
3、 查阅贝多芬时代欧洲大陆的相关历史资料,如启蒙运动、法国大革命、拿破仑的对外战争等,以帮助了解其作品背景和内涵 。
4、 根据乐曲旋律表达的主题,创作相应意境的散文、诗歌、舞蹈和绘画作品等,并积极准备进行表演。
5、 问题讨论:
“英雄组”:(1)《英雄交响曲》的创作背景、意图和思想内涵。
(2)在贝多芬的思想里,什么样的人物才能被称为“英雄”
“命运组”:(1)《命运交响曲》的创作背景、意图和思想内涵。
(2)贝多芬是如何应对自己的命运的?
大组讨论,准备在课堂上交流。
6、 在探究活动中,个人就自己感触最深的某一点写一篇200字左右的心得,如:贝多芬艰难的成长历程,其坚强、坚定、自尊、自信、崇尚自由民主、热爱大自然、热爱生命、积极创新的思想境界,某一最感动自己的作品等。做好在课上交流的准备。
7、 展示成果:
文字成果:(1)贝多芬的生平、思想和作品介绍。
(2)问题讨论的成果。
(3)个人感想。
作品成果:散文、诗歌、电子作品。
(2) 活动过程
1、 导入新课
播放《命运交响曲》,大屏幕打出“一个不幸的人,贫穷,残疾,孤独,有痛苦造成的人,世界不给他欢乐,它却创造了欢乐来给予世界!他用他的苦难来铸成欢乐,好似他用那句豪语来说明的——那时可以总结她一生,可以成为一切英勇心灵箴言的:“用痛苦换来的欢乐。” ——罗曼·罗兰)这是罗曼·罗兰对谁的评价?(学生回答出贝多芬)贝多芬被誉为乐坛中的普罗米修斯,是通过音乐把“自由、平等、博爱”之火“盗”向人间的乐圣。他用音乐表达了自己强烈的爱憎之情,奏出了历史的悲壮与苍凉。这里就让我们从他作品中去感受艺术的魅力,去挖掘那个革命年代厚重的历史沉积,去了解那个与命运抗争的英雄吧!
2、 一个同学介绍贝多芬的生平,用大屏幕把主要的经历演示出来。(包括主要作品),突出介绍贝多芬的优秀品质,让学生讲一些贝多芬的小故事。
3、 播放《英雄交响曲》《命运交响曲》的录音和录像。“英雄组”“命运组”先后做作品分析、汇报问题讨论的成果、进行散文诗歌朗诵表演,以及他们对作品的感悟。
4、 进行感想交流。每组推出2—3位同学发言。
5、 开展课堂讨论: (1)你认为贝多芬是“英雄”吗?就贝多芬而言,“英雄”是否战胜了“命运”?(2)你认为“英雄”与“命运的关系是什么?”
6、 配音乐朗诵赞美贝多芬的诗。
7、 课堂小节:本次活动,使我们知道了可以在历史写习中汲取艺术营养,在艺术作品中感受历史。在活动中,我们初步了解了贝多芬的成长历程和精神世界,了解了《英雄交响曲》《命运交响曲》这两部伟大作品的创作背景,从而比较深刻地欣赏和理解他们。正是有了贝多芬这样的人生经历和他的不懈追求,再加之那革命的创业的年代,才有了这样伟大的作品。贝多芬的成功给了我们很多启迪。今天,我们的祖国也正处在开拓创新、艰苦创业的年代,也是一个需要人才、人才辈出的年代。未来的人生旅程起步于同学们的今天。《英雄》就是那些战胜《命运》并不断挑战自我的人。
5、 评价
1、 通过本课的学习写一篇心得体会。
2、 准备一些时代感较强的音乐、美术作品。如:抗日战争时期的歌曲等。让学生理解。
七、教学反思
这节课根据课程标准要求开展的历史活动课。课前同学们都能按布置做了准备,参与幅度很大,完成了课标的目标。同时存在的不足:有的同学在准备自己的发言,却忽略了其它他同学发言和表演;有的同学在下面评论发言的同学,忽略了后边发言的同学的内容;还有的同学临场惧场,发挥欠佳。在以后的活动课上加以改进。
【教研员点评】本课是活动课,需要师生分工、共同合作完成。在这课中,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将学生们分组布置任务,然而“分工不分家”,学生们的才能得到了展示,教师的引导也比较到位,但需要注意的是对全体学生的关注和评价,不能只侧重于课堂气氛。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教学活动标题:第2课探险者的梦想
所属学科或领域:历史
适用于得学段/年级:九年级
1、 教材分析
本可采用的北师大版,九年级上册。
本科介绍了世界近代史上的地理大发现---开辟新航路的情况。14-16世纪,欧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新航路地开辟证明了地圆学说,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社会的到来。但是,它也为欧洲开辟了殖民掠夺道路,带来了血与火的殖民扩张,使欧洲资本主义的触角伸向世界各地。
重点:探险家的梦想是什么?梦想又没有实现
难点:如何正确认识和评价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2、 学情分析
本课涉及的地理知识,人物及图片较多,因此在教学中要重点加强对学生识图,读图的指导,同时结合所学的地理知识,使学生更深入、更快捷的理解和掌握课文内容。
3、 教学/学习目标极其对应的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
复述哥伦布的主要活动,初步认识新航路开辟对欧洲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所起的作用。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四位航海家的探险活动并分析新航路开辟的积极和消极作用。
过程与方法
补充探险的有关资料,分析探险家们共同具备的心理素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到新航路开辟既需要知识和技术,更需要勇气、决心和团结合作精神。
四、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
教师在教学重视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和参与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并通过小组内合作探究,得出正确结论.
五、教学或活动过程
(一)教学准备阶段
事先布置学生预习,查阅有关哥伦布和麦哲伦的资料,并思考一下问题:
1 15-17世纪,欧洲许多冒险家为什么要去海外探险?
2 他们的探险活动有哪些?
3 这些探险活动产生了什么后果?
4 对世界历史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产生了怎样的作用?
(二)教学或活动过程
1、 导入新课
15世纪是西方资本主义的萌芽和大远航时期,欧洲许多冒险家多次进行海外探险,今天让我们一起从起因、靖国、结果等方面来关注欧洲“探险者的梦想”。
2、 学习新课
一 、欧洲以外的诱惑。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
新航路地开辟开始于何时 欧洲人进行海外探险活动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还有什么其它原因?当时已经具备了哪些进行海外探险的有利条件?
教师出示地球仪,并指导学生看教材中的插图“航海仪器:罗盘针、沙漏和星盘”,增强教学的直观性。
二、哥伦布的发现
事先布置学生预习,查阅有关哥伦布的资料,并思考一下问题:
1、哥伦布的发现是什么?
2、他成功的因素有哪些?
3、哥伦布说:“黄金是财富,谁占有黄金,谁就能获得它在世界上所需的一切。同时也就取得把灵魂从炼狱用拯救出来,并使灵魂重寻天堂之乐的手段。”这句话反映了当时欧洲人怎样的心态?这种心态与哥伦布每到一地,就宣布哪里是西班牙的殖民地,进行抢劫于掠夺活动有什么关系?
1、小组讨论:
2、有人说哥伦布是杰出的航海家,也有人说它是强盗,是疯子,你是怎样想的?如果让你于哥伦布对话,你会对他说什么?
三、首次环球航行
在哥伦布进行美洲探险的前后,其他航海家的航行路线。将学生分成四个小组,小组间进行抢答竞赛,看那个小组找得准,找得快,并对优胜小组给与鼓励。
讨论:你认为应当如何评价麦哲伦?新航路地开辟有何影响?
3、课堂小结:
根据板书,指导学生概括归纳本科所学的主要内容。
质疑
课堂练习
我来填
1、15-16世纪,欧洲许多冒险家多次进行海外探险,其中横渡大西洋,到达过古巴、海地等地的是
2、在新航路开辟的过程中,首先寻求新航路的国家是( )
A.西班牙和葡萄牙 B. 葡萄牙和英国
C.西班牙和意大利 D.英国和法国
3、为什么西方史学家习惯上把15-17世纪中期称为“地球大发现时代”( )
A. 因为文艺复兴运动推动了文化科学的发展
B. 因为麦哲伦完成了环球航行
C. 因为郑和下西洋到达了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
D. 因为这一时期欧洲的航海家开辟了新航路,世界逐渐成为一个相互影响、相互联系的紧密整体
4、对于欧洲人开辟新航路影响最大的一向是( )
A. 造纸术 B. 火药 C. 指南针 D.印刷术
5、如果你去哥伦布发现的“新大陆”旅游观光,你最有可能看到下列那种自然景观( )
A. 广阔的草原上奔跑着的羚羊
B. 茂密的森林
C. 浩瀚的沙漠
D.雄伟的珠穆朗玛峰
我能辨
6、从15世纪开始,欧洲各国相继开始了持续200多年的海外探险,考察,寻找黄金和侵略扩张活动,史称“新航路开辟”。( )
7、哥伦布先后到达了巴哈马群岛、古巴、海地等地,后来还到达了亚洲的印度。( )
8、西印度群岛是印度西部沿海一些岛屿的总称。( )
我能答
我来评价麦哲伦?
4、 板书设计
第2课 探险者的梦想
新
航 ┎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
欧洲以外的诱惑—→ 路 ├迪亚士发现好望角 → 打破孤立
地 ├达伽马到达印度 → 殖民扩张
开 ┖麦哲伦环球航行
辟
六、评价
注:其他教师使用本课时的具体说明
练习题要由学生来回答,回答错误的地方也要由学生来纠正,最后由教师加以明确。此处评价中在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练习中来。要面向全体学生,使所有学生都能达到课程标准规定的目标。
7、 教学自我反思
本节课我成功的地方在于让学生实现预习课文并搜索相关资料,了解哥伦布的探险经过,针对哥伦布探险的动机,西行的思想基础及其探险过程中所作所为在课堂上进行讨论、分析。同时,有指导学生在《新航路开辟示意图》上找出四位航海家的航海路线,让学生在找出后用自己的语言将其表述出来,通过这项活动及培养了学生的识图,读图 能力,又培养了用口头陈述历史问题的表达能力。
本科不足之处是对抵押时,达伽马、麦哲伦航行探险的有关资料补充的太少,不利于学生了解探险的艰难,因此在探险的共同具备的心理素质这一问题的分析时有些不够顺畅。
8、 教研员点评
这篇教学设计体现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注重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和方法,鼓励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和交流合作学习历史,培养发现历史问题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养成探究式学习的习惯,使学生学会学习。本课的亮点是教师指导学生在《新航路开辟示意图》上查找四位航海家的航海路线,学生们的热情很高,尽管有的学生赵的航路不对,但仍然热情不减,学生回答,并由学生修正,整个课堂气氛活跃,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不足之处在于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语言有些单一,没有做到对不同层次的学生,不同问题的回答给于不同的评价。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第19课缔约结盟的狂潮
庄严
所属学科或领域:历史
1、 适于的学段/年级:(初三)
1、 教材分析
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各国的经济发展是不平衡的,列强围绕着争夺世界霸权和殖民地展开了激烈斗争,本课主要讲述了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原因、过程,两大军事集团形成后,激烈争夺巴尔干半岛的控制权,使巴尔干成为欧洲战争的“火药桶”,军事集团的形成严重威胁了世界和平,最终导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重点是理解两大军事集团形成所造成的严重后果。难点是认识欧洲列强结成军事同盟的目的。
1、 学情分析
初三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判断推理和理解能力,对事物的内在关系的理解也提高了。喜欢独立思考,用小组竞赛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战争又是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并对美伊战争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对本课有求知欲和好奇心。
三、教学目标及其对应的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简述“三国同盟”“三国协约”的组成国及相关条约等重要史实,了解欧洲两大军事对抗集团形成的严重后果。
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节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或掌握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矛盾的根源和实质;帝国主义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
过程与方法: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培养学生正确判断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能力,学会抓矛盾主要方面的方法。通过引导学生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根本原因、性质、影响等问题,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矛盾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帝国主义战争的根源是深植在帝国主义的经济和政治的基础之上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帝国主义两大军事侵略集团军备竞争不断升级和各种矛盾日益激化的必然结果,是一场非正义的帝国主义掠夺战争。
四、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
通过阅读、分析英德矛盾,德、奥、意同盟条约等史料,学会从历史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并运用史料分析问题的方法。通过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性质,掌握全面分析历史问题的思维方式。通过历史地图的运用,学会识读历史地图的方法。采用启发式,注重分析综合,从整体上做出结论,揭示帝国主义本质和规律。通过分析掌握矛盾论的基本方法,认清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根本原因。
五、教学或活动过程
(一)教学准备阶段
教师准备:
课前指导各小组进行课前准备,协助学生准备活动资料,制作相关课件。
学生准备:
阅读课文内容,查找相关资料、编演课本剧等。
(二)教学或活动过程
1.导入新课
教师导读课文,教材分三个小目来介绍一战前的世界局势,同学们要围绕教材中的材料重点解决好几个问题:两大军事集团形成的原因、参加“三国同盟”“三国协约”的六个国家及相互的利益冲突,两大军事集团形成后对世界局势与和平的影响,关注巴尔干地区问题的历史由来。可分小组进行自我探究,然后交流学习成果,其他同学进行补充或置疑。
2.学习新课
根据自学,把学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先在小组内部进行交流,解决的不满意或解决不了的问题记录下来,在班级交流。各小组学习小组探究学习交流,可以彼此置疑或补充。教师适时进行引导补充。
(1)帝国主义国家间矛盾的根源和实质
师: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的趋势如何?
师: 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是资本主义高速发展的时期,但资本主义各国的经济发展是不平衡的。这种发展的不平衡导致资本主义各国的实力对比发生了变化。
师:随着后起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原来的序列被打破,产生了新的动荡的帝国主义大国间的关系。与实力对比变化相反,各帝国主义对殖民地和势力范围的占有状况未变,还都是按旧的力量对比划分的。这样矛盾就产生了。作为帝国主义筵席上的迟到者——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决不满意仅仅得到一些残羹剩饭,他们要求按照新的实力对比重新瓜分世界。
是几个大国都想争夺霸权,即争夺领土。这正是帝国主义国家间矛盾的根源,也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
师:在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的作用影响下,帝国主义国家间围绕着争夺殖民地、争夺霸权,展开了激烈的斗争。
师:由于矛盾的变化,欧洲关系出现了新的转折。这个转折的特点是出现了新的分化组合。各帝国主义大国出于自身的利益拉帮结派寻找盟友,重新组合,导致帝国主义两大军事侵略集团的形成。
生:在教师引导下,思考并得出结论
(2)一国主导的“三国同盟”
生:讲述或图示“三国同盟”形成过程
师:在三国同盟中,哪一个国家起主要作用?三国为什么要签订同盟条约?,(由此引导出“一国主导”这个中心词)
(3)拼盘式的“三国协约”
生:尝试角色扮演,再现历史场景
扮演德、奥、意、法、英、俄六国的代表,表演两个军事集团之间的矛盾斗争,再现历史的纷争。通过角色的扮演,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培养参与意识,进一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消化。教师给予鼓励。
师:英国和法俄在历史上素有争斗。而且英国一贯执行的传统外交政策是“光荣孤立”。一向奉行“均势政策”的英国,为什么会抛弃前嫌,与法俄握手言和呢?其主要原因是什么?
生:(思考并谈自己的看法)
师:其主要原因是英德矛盾的发展,是由于争夺世界殖民地和市场的原因而决定的。从欧洲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过程看,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洲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矛盾对它的形成有什么影响?
师:无论是同盟国还是协约国都是在复杂、曲折分化与改组的矛盾过程中形成的强盗集团。两大军事集团的最后形成,就为第一次世界大战作好了组织上的准备。
师:(指导学生观察地图进行分析)从地理位置来看,两大军事集团成员国的分布有何特点?这一特点对未来战争会产生什么影响?
帝国主义列强在建立军事同盟的同时,加紧了扩军备战活动。疯狂的扩军备战,加剧了世界的紧张局势,一场大战的爆发迫在眉睫。
(4)火星四溅的巴尔干
师:巴尔干成为列强争夺重点的原因是?
生:地理位置重要;民族众多,矛盾复杂;土耳其的衰败。
师:东方问题包括了列强争夺巴尔干的斗争,巴尔干人民反对土耳其统治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巴尔干成为欧洲战争的“火药桶”,小规模战争不断发生,最终世界大战之火在此引燃。
3.课堂小结
由学生来完成,总结本课主要的知识点,明确世界大战迫在眉睫。
4.课堂练习
统一练习:完成课自我测评及导航的内容。
提高练习:分析两大军事集团形成过后对世界和平的危害。
5.板书设计
六、评价
小组进行自评、互评、师评,以鼓励性评价为主,选出本课的优胜小组。
七、教学自我反思
本课涉及到的列强各国复杂的矛盾斗争,对于一些基础知识,学生比较欠缺,接触较少,因而主要利用地图、通过探究学习、自学与补充资料相结合,并利用角色扮演、互动答疑等手段,把课堂留给学生,教师进行引导。通过学生的主动学习达到课程标准要求。
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经济的不平衡
三国协约
世界霸权
殖民地
意大利
德国
奥匈
法国
英国
俄国
三国同盟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