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版】人教版历史必修二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单元检测

文档属性

名称 【解析版】人教版历史必修二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单元检测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6.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9-04-05 07:41:2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单元检测

一、选择题
1.有位学者评论新中国的某一历史事件是“改变了近千年来小农经济在我国的主导地位,实现了农村土地经营管理体制的历史性变革。”这场“历史性变革”是
A.建国初期的土地改革运动
B.农业合作化运动
C.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人民公社化运动
2.在实施“一五”计划的同时,中国进行了大规模的社会主义改造,以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实现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这表明,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造
A.受到了斯大林模式的影响
B.顺应了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
C.推动了多种经济形式的发展
D.初步奠定了中国工业化基础
3.《历代经济变革得失》中说,“在中国经济史上,私营企业在1956年的集体消亡是独一无二的事件。……在百年现代化历程中,这是第五次,也是最彻底的国进民退”。导致私营企业“集体消亡”的直接因素是
A.土地改革的进行
B.三大改造的完成
C.一五计划的实施
D.人民公社的建立
4.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农村经历了从“干部敲破钟,社员不出工”到“不用敲钟,农民赛着往前冲”的巨大变化。发生这一变化主要是因为()
A.农业合作社有利于农民发家致富
B.人民公社体制适应了当时生产力的发展
C.“大跃进”激发了农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5.20世纪50作代中后期到60年代中期,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特征是
A.国民经济的曲折发展
B.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C.国民经济停滞
D.国民经济高速增长
6.“第一是停止批邓,人心大顺;第二是冤案一理,人心大喜;第三是生产狠狠抓,人心乐开花。”体现此“隆中三策”的会议是
A.中共八大
B.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C.中共十四大
D.中共十五大
7.下图是我国某地城乡居民年人均收入表,图中城乡差距最小的年份出现的原因是

A.农村改革已全面展开,城市改革刚刚起步
B.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谈判影响着企业的发展
C.对外开放格局已经形成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即将建立
8.1982年党的十二大提出了“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原则;1987年党的十三大报告指出:“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的体制,应该是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体制。”以上认识的变化
A.表明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起来
B.科学阐述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
C.反映经济体制改革逐渐走向深入
D.扫除了中国入世体制上的障碍
9.1985年,国务院在《关于国有企业工资改革问题的通知》中规定,企业工资总额同经济效益浮动的比率,一般是上缴税利总额增长1%,工资总额增长0.3%-0.7%,最多不得超过1%,这一规定的主要目的是()
A.保证职工收入逐年提高B.拉开职工收入的档次
C.鼓励企业提高经济效益D.有效控制企业工资总额
10.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指出:“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在这一思想指导下,我国进行的探索是
A.发展外向型经济
B.学习西方先进技术
C.进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D.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1.新中国经济建设发展的历史,是一部工业化不断推进的历史。下列建设成就按时间先后排序,正确的是
①石油实现自给 ②沈阳第一机床厂建成投产
③京九铁路实现通车 ④北京地铁开始运营
A.①②④③ B.②④①③ C.②①④③ D.②①③④
12.学者刘迎秋在《我国从大国走向强国的战略思路》中写道:"当前,中国经济发展已经站在了一个新的起点上,我国年度国民经济活动总量已经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主要得益于
A.1978年改革开放的决策
B.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
C.计划经济体制的确立
D.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
13.1981年底,经过调查研究,国家相关部门认为,扩大出口创汇存在三大问题:一是外贸垄断体制,二是产品质量低,三是出口亏损。为解决这些问题,他们提出了若干建议,其中包括
A.对国营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革
B.在广东等省市设立经济特区
C.争取早日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D.扩大外贸企业的经营自主权
14.前上海副市长赵启正对某一重大措施评价说:“(它)实现了以点带面,壮大上海,带动周边的战略效果,是经济学理论‘点轴开发模式’的典型案例。”这是指
A.开放港口城市
B.开辟经济开放区
C.浦东的开发开放
D.开放长江三角洲地区
15.德国两位经济学家说:“在20世纪最后二三十年里……中国在赶超中给人印象最深的进步应主要归功于中国人的机敏和勤劳,但也应归功于中国再次向外部世界开放了它的经济。中国经济体制中的这些基本变化将使发展新的、可信赖的制度变得必要。”这里“基本变化”不包括
A.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
B.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
C.现代化股份制企业制度的建立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建立
16.1990年我国出口总额达到了621亿美元,对外贸易实现了顺差,改善了自1984年以来连续逆差的状况。到1991年6月底,国家外汇储备已上升到330亿美元。这一变化反映了当时中国
A.经济结构渐趋于合理
B.已形成典型的外向型经济
C.现代化建设成效显著
D.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

二、材料解析题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加快,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城市化进入高速发展阶段。2002年我国政府提出实施积极的城市化战略,走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多样化城市道路,逐步形成合理的城市体系。
——《改革开放三十年·农村与城市》
材料二 英国“圈地运动”的深入发展源于工业化需求而非城市扩张需求,面对大量因失地进入城市“打工”的农民,英国采取了很多措施。在改善社会环境方面,先后颁布了《工厂法》《矿井法》《十小时工作法》《公共卫生法》;在住房方面,英国政府在1868年和1875年两次颁布《工人住宅法》,拆除贫民窟,建设廉租房。日本在城市化进程中十分重视农民的利益,一方面为进城农民提供与城市居民相同的社会保障和市民身份,另一方面严格要求企业对劳动者进行保障,采用近乎“终身雇用制”的方式,确保农民进城后不会陷入困境。
——摘编自高云才《城市化不能“大跃进”》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促进城市化的举措。
(2)根据材料二,概括英国、日本在城市化进程中的相似之处。据此,谈谈你对城市化的认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的发展不再只是中国自己的事,中国的命运不再完全由中国内部决定,对外关系的重大事件不仅成为古代中国和近代中国的分界线,而且在中国整个近代时期,又往往成为区别不同历史阶段的标志,如洋务阶段、抗战阶段……这是中国近代化和工业化的一大特征。
——摘编自张振鹍《中国近代史开端与近代中外关系》
材料二 计划经济国家是在西方发达国家已经基本实现工业化的背景下才开始工业化进程,走了一条由国家计划推动、优先发展重工业、以粗放型增长方式为主、过分追求高速度……片面强调自力更生的工业化道路。新型工业化道路则是克服传统工业化道路的缺陷和不足,以信息化带动,力求产业结构优化……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对外开放和由政府导向的、市场推动型的工业化道路。
——摘编自向琳等《论中国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材料三 先行工业化国家的增长模式发生了先前未曾预料到的变化,由依靠资本和其他资源的投入转为依靠人力资本(人的知识和能力)的积累和经济效率的提高,是另一种工业化增长模式。
——摘编自吴敬琏《中国应当走一条什么样的工业化道路》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近代化和工业化的一大特征”是什么,并说明这一特征对中国近代化与工业化进程产生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指出实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基本方式,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建国以来党和政府在“工业化道路”策略上的变化。
(3)结合所学知识,以20世纪90年代的美国为例,简要评析材料三中的“另一种工业化增长模式”。









参考答案
1.B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土地改革运动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与材料中“改变了近千年来小农经济在我国的主导地位”不符,故A项错误;广大个体农民组织起来,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与材料中“实现了农村土地经营管理体制的历史性变革”相符,故B项正确;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仍然是土地公有制,与材料中“实现了农村土地经营管理体制的历史性变革”不符,故C项错误;人民公社化运动是在农业合作化运动之后,与材料中“改变了近千年来小农经济在我国的主导地位”不符,没有涉及小农经济,故D项错误。
2.B
据材料“实施—五计划的同时.中国进行了大规模的社会主义改造,以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造是伴随—五计划社会主义建设的,顺应了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故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斯大林模式的影响,故A项错误;材料也无法体现社会主义改造推动多种经济形式的发展,故C项错误;—五计划的完成初步奠定了中国工业化基础,故D项错误。故选B。
3.B
主要考查三大改造。解答此题关键是时间“1956年”。结合所学,1956年底,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成为中国唯一的所有制形式,私有经济被消灭。分析选项,B项符合题意;ACD三项与题意不符。所以应选B。
4.D
根据所学内容可知,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经历的巨大变化主要是由于改革开放以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结果。农村合作社、人民公社体制和“大跃进”运动都是在改革开放以前,不是促成这一巨大变化的因素,故排除A、B、C项;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变了“大锅饭”体制,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从而带来农村的巨大变化,故选D项。
5.A
1957年——1965年是我国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进行探索的时期,是在探索中前进,有失误,也有成绩,故A项正确。B是在1949年—1952年底,C项是在文革期间,D项是在1978年之后,BCD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
6.B
材料中“批邓”、“冤案”等都是文化大革命遗留下来的问题,解决这一问题并将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会议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因此本题选择B选项。A选项错误,中共八大是召开在文化大革命之前;C、D选项错误,中共十四大已经处于改革开放新时期。
7.A
本题主要考查准确解读图表信息的能力。由图片中的信息可知:城乡差距最小的年份出现于1981年,此时农村已全面展开改革,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刚起步,故选A项;B项发生于2001年、C、D两项均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晚于题目中的时间“1981年”,故排除。
8.C
“由“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到“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的体制,应该是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体制”材料中对市场的认识不断深化。说明改革的步骤将逐步深入,故C项正确。A表述错误,21世纪初市场经济体制基本确立;科学阐述二者关系的是92年的南巡讲话,故B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出D项。所以答案选C。
9.C
本题考查的是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知识点,旨在考查解读材料、正确认知的能力。根据材料信息,抓住关键信息“1985年《关于国有企业工资改革问题的通知》企业工资总额同经济效益浮动的比率”进行思考。根据教材相关知识可知,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是增强企业的活力,而国有企业工资改革的目的是鼓励企业提高经济效益,进而增强企业活力,C项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A项“职工收入逐年提高”的说法具有片面性,排除;B项材料信息没有提及,排除;D项不符合材料主旨和题意,排除。故选C。
10.D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强调了社会主义建设要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其中当然也包括资本主义所创造的文明成果,仔细比较备选项,ABC三项均符合题意,但都包含在D项之中,所以D项最符合题意。
11.C
是1963年;②是1957年;③是1996年;④是1969年,依据时间排序,C项正确。
12.A
中国经济的迅速腾飞开始于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会议作出了把党和国家工作的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战决策,从而使中国走上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故答案为A项。B、D项分别是中国经济总量增加的外部与内部有利因素,但都不是最主要的,排除;C项发生于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后,计划经济体制后来阻碍了中国的经济发展,排除。
13.D
“一是外贸垄断体制,二是产品质量低,三是出口亏损”题干所述的这些问题,是外贸企业在1981年面临的,要想改变实际上需要进行改革,而改革的核心就是要扩大其经营自主权,从而调动其积极性,故选D;股份制改革和加入世贸组织都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事情,不符合题干所述时间,故排除AC;B在当时已经实现,所以也不符合题意。
14.C
根据材料中的关键信息“上海”“带动周边”“点轴开发”等由此可判断是浦东的开发开放,故C项正确。A项太笼统排除;BD两项不符合“以点带面”“点轴开发”模式,排除。
15.D
A项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开始于1984年,符合题目限定的时间范围,且属于“基本变化”,故排除A。B项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始于1978年,符合题目限定的时间范围,且属于“基本变化”,故排除B。C项现代化股份制企业制度的建立于1994年,符合题目限定的时间范围,且属于“基本变化”,故排除C。D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建立于21世纪初,不符合题目限定的时间范围,故选择D。
16.C
“对外贸易实现了顺差”“国家外汇储备已上升到330亿美元”表明90年代后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显著提高,反映出我国现代化建设成效显著,故C正确;材料无法体现“经济结构”是否合理,排除A;材料只是表明对外贸易实现了顺差,并没有到“外向型经济”的程度,C错误;21世纪初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D时间不符合题意,错误。
17.(1)举措: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
(2)相似之处:农村人口迁往城市,城市人口增加、城市规模扩大;政府重视农民的市民化,保护农民利益。认识:城市化与工业化密切相关;城市化应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
【详解】(1)根据材料一“走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多样化城市道路”,可以得出我国政府的城市化战;再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乡镇企业的发展、改革开放来回答。
(2)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整体的叙述可以得出,农村人口迁往城市、城市人口增加、规模扩大;根据材料二“面对大量失地进入城市‘打工’的农民,英国采取了很多措施”和“日本在城市化进程中十分重视农民的利益”可以概括出政府重视农民市民化,保护农民利益。第二小问,设问开放,言之成理即可,可以从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关系、城市化的正确理念、政府的作用等方面思考。
18.(1)特征:中国的近代化、工业化受到外力因素的影响。影响:使中国的近代化与世界市场的形成历程紧密相连;近代化进程艰难曲折,由表及里。
(2)方式: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变化:由注重速度和数量转变为注重效益和质量;由不重视环境转变为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由国家计划推动转变为市场推动;由优先发展重工业转变为产业结构的协调和优化。
(3)评析:这一工业化增长模式是指“新经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革命的推动下,美国出现了以知识经济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的经济增长模式;虽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经济周期性波动,但推动了美国经济的持续增长,给其他国家的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模式。
【详解】本题考查近现代中国的工业化道路和美国的“新经济”,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分析能力和结合所学有关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从材料中的“中国的发展不再只是中国自己的事,中国的命运不再完全由中国内部决定”等信息可以看出,“中国近代化和工业化的一大特征”是受到外力因素的影响。这一特征对中国近代化与工业化进程产生的影响,可以联系所学,从与世界市场的形成历程紧密相连和进程艰难曲折等方面来回答。
(2)从材料中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则是克服传统工业化道路的缺陷和不足,以信息化带动,力求产业结构优化”可以看出,实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基本方式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建国以来党和政府在“工业化道路”策上的变化,可以根据材料中的“走了一条由国家计划推动、优先发展重工业、以粗放型增长方式为主、过分追求高速度”“以信息化带动,力求产业结构优化……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对外开放和由政府导向的、市场推动型的工业化道路”等信息,并结合所学有关内容来回答。
(3)从材料中的“转为依靠人力资本(人的知识和能力)的积累和经济效率的提高”并结合所学可知,“另一种工业化增长模式”是指20世纪90年代美国的“新经济”。对“新经济”的评析应当联系所学,从“新经济”是一种新的经济增长模式、推动了美国经济的持续增长、也给其他国家的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模式等方面来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