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齐齐哈尔第八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3月月考历史试题(word版)

文档属性

名称 黑龙江齐齐哈尔第八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3月月考历史试题(word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8.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岳麓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9-04-05 18:22:0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黑龙江齐齐哈尔第八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3月月考历史试题
命题人: 审题人:
一、选择题:(本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60分)
1.“西周的宗法制与‘领主分封’互为补充……是城邦奴隶制向统一的封建古代国家过渡的必然产物。”由此可见,宗法制
A.以分封制为政治基础 B.是古代城邦政治的产物
C.促进了统一国家的形成 D.标志着封建社会的确立
2.秦汉时期设立了朝议制度,凡遇军国大事,皇帝往往“下其议”于群臣,议定的结果,通常由宰相领衔上奏,最后必须经皇帝裁决,方能施行。这一制度
A.表明军国大事最终由朝臣议定 B.反映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C.起到了限制、监督皇权的作用 D.有利于皇帝决策时集思广益
3. 河南尹田歆的外甥王谌,以知人出名。田歆对他说:“如今应推举六名孝廉,多有贵戚书信相命,又不好违背,我想自己选一位名士以报效国家,你助我求之。”这体现了
A.地方无选官权 B.选拔官吏以品评为主
C.察举制的弊端 D.自上而下的选官方式
4.唐初以三省长官为宰相。高宗时,打破宰相任用资历限制,允许三省中四品以下官员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名义行宰相权,参预朝政。其目的是
A.重用人才,推行科举取士 B.分割相权,加强君主专制
C.分工协作,提高行政效率 D.缓和矛盾,抑制朋党之争
5.唐太宗曾对吏部尚书杜如晦说:“今专以言辞刀笔取人,而不悉其行,至后败职,虽刑戮之,而民已敝矣。”这句话意在强调
A.应严刑处罚失职官员 B.选官须注重才学
C.官员失职会危害民生 D.选官应注重品行
6.“诸侯惟得衣食税租,不与政事”的现象反映了
A.君主专制的削弱 B.宗法制的消亡
C.中央集权的加强 D.分封制的巩固
7.有人这样评论当时的政治制度:如果宰相制尚未废除,宰相就会用古代圣人贤君的德行来劝谏君主,君主就不会肆无忌惮。据此可知,他主张
A.限制君权 B.削弱相权
C.实行君主立宪制 D.废除三省六部制.
8.北宋初期,行使监察职能的御史弹劾官员时很少涉及宰相。至北宋中朝,御史则与宰相“分为敌垒,以交战于廷”。这种现象反映了
A.官僚内部斗争集中于相位之争 B.宰相位尊权重的传统开始改变
C.专制权力得到进一步强化 D.监察官员与宰相权力基本对等
9. 针对皇帝频频越过中书省直接向六部官员下达诏令的现象,有朝臣说:“事不出中书,是为乱政。”由此可知,该朝臣
A.反对中央集权 B.主张建立内阁
C.主张加强相权 D.反对三省六部制
10.自秦汉至明清,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经历了由郡县两级制到州郡县三级制再到省道府县四级制的演变。这体现了
A.中枢权力体系日趋完备 B.中央对地方控制的加强
C.各地经济联系日益密切 D.经济发展区域化程度提高
11.春秋时期齐国管仲采取“相地而衰征”的措施,鲁国实行“初税亩”,晋、楚、郑等国也进行了类似的税制改革。这些改革
A.实际承认了土地的私有权 B.造成土地兼并
C.促使租佃关系出现 D.使井田制完全瓦解
12.《荀子·王制》:“凡农之道,厚(候)之为宝”。《农书·粪田之宜》:“用粪犹用药也”。《吕氏春秋·上农》:“时至而作,竭时而止”。《齐民要术》:“麦黄种麻,麻黄种麦”。以上四则材料均反映了
A.中国古代农业根据节气来安排农业生产 B.中国古代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
C.中国古代农业发展尊重自然规律 D.中国古代农业注重因地制宜
13.《汉书·食货志》记载:“今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尊农夫,农夫已贫贱矣;故俗之所贵,主之所贱也;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这表明
A.朝廷重农,百姓抑商 B.上至朝廷下至百姓皆重农抑商
C.百姓皆重商轻农 D.重农抑商政策出现上下相背离倾向
14.《汉书.张汤传》记载:“(张)安世尊为公侯……夫人自纺绩,家童七百人,皆有手技作事,内治产业,累织纤微,是以能殖其货。”材料反映出西汉
A.私人纺织作坊颇具规模 B.民营手工业规模超过官营手工业
C.官营纺织作坊非常发达 D.政府鼓励民间手工业的发展
15.西汉成书的《九章算术》中有一题:“今有人持米出三关,外关三而取一,中关五而取一,内关七而取一,余米五斗。问本持米几何?答曰:十斗九升八分之三。”这则材料本质上反映了
A.秦汉时期科技发达 B.米是最主要的商品
C.市场管理不够规范 D.政府推行抑商政策
16.宋代人庄季裕著《鸡肋篇》记载:“江陵…真州…市中茶坊林立,徽人、晋人荟萃,五音杂语。……输之于边,数倍利之,骤富然。”这说明宋代
A.市坊界限被打破 B.地域商人已经出现
C.经济重心已转移到南方 D.城镇经济高度繁荣
17.宋代以后,“有力者无田可耕,有田者无力可耕”的情形比前代更为严重。导致这一状况的重要因素是
A.中央集权弱化 B.生产工具改进
C.土地政策调整 D.重农抑商强化
18. 宋人诗云:“东家打麦声彭魄,西家缫丝雪能白。……东家麦饭香扑扑,西家卖丝籴新谷。”诗中反映了宋代
A.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B.手工业仅在乡村发展
C.开始出现独立的手工业家庭 D.手工业者脱离农业生产
19.北宋东京(今开封)“通晓不绝”的夜市和“终日居此,不觉抵暮”的瓦子(文娱场所) 里,随处可见流连忘返的市民身影。这一生活图景表明
A.商业活动不受时间限制 B.市已遍布城内各处
C.文娱活动多由官府经营 D.坊与市已没有区别
20.据宋人《东京梦华录》记载:汴京“即早辰桥、街、巷口,皆有木竹匠人,谓之杂货工匠,以至杂作人失,道士僧人,罗立会聚,候人请唤,谓之罗斋。竹木作料,亦有铺席, 砖瓦泥匠.随手即就。”材料反映宋代的民营手工业
A.开始出现明显的行业分工 B.产品与市场联系日益加强
C.以家庭手工业为主要形态 D.出现以雇佣为特征的个体生产
21.明朝张翰称:“善为国者,令有无相济,农末适均,则百工之事,皆足为农资,而不为农病。顾低昂轻重之权,在人主操之尔。”这段话反映的经济主张是
A.农业仅赖百工 B.百工亦为本业
C.农工比重适当 D.农工任其消长
22.明初,明太祖曾下令规定:“农民之家许穿绸纱绢布,而商贾之人却只许穿绢布,不许穿用绸、纱,如果农民之家有一人为商贾,亦不许穿绸纱”。此规定
A.是为了宣扬节俭之风 B.表明了社会经济贫困
C.有利于杜绝奢侈浪费 D.体现了重农抑商思想
23.据学者统计《资治通鉴》中发表过重农言论或推行过重农措施的封建君主有52人之多。君主之所以如此重视,主要是因为中国古代的小农经济
A.兴衰关系着农民能否实现温饱 B.是传统社会最基本的经济模式
C.稳定与否关系到封建政权安危 D.是封建政府赋税收入的唯一来源
24.唐代律法中规定:“诸工作(工匠工作)不如法者,笞四十……工匠各以所由为罪,监当官司,各减三等。”此材料反映了
A.政府对官营手工业管理严格 B.唐朝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C.政府限制民间手工业的发展 D.官营手工业在唐朝兴起
25.据南宋《叶适集》记载:“自汉至唐,犹有授田之制……至于今,授田之制亡矣。民自以私相贸易,而官反为之司契券而取其直。”据此可知
A.宋代土地所有权流转合法化 B.均田制是汉唐的主要土地制度
C.宋代土地兼并激化社会矛盾 D.宋代政府立契券保护商品经济
26.元朝人曾作《木棉歌》:“秋阳收尽枝头露,烘绽青囊翻白絮,田妇携筐采得归,浑家指作机中布。大儿来觅襦,小儿来觅裤。”该诗歌反映了元朝 A.家庭手工业的发展 B.官营手工业的发展
C.农民生活富足 D .丝织业发展迅速
27.据康熙年间的《归安县志》载:“归安诸乡统力农,修蚕绩,极东乡业织,南乡业桑菱,西乡业薪竹,北乡……菱湖业蚕,捻丝为绸尤工。”这表明当时的归安县
A.较早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B.农业生产的区域性分工明显
C.农业和手工业出现了分离 D.不再坚持“重农抑商”政策
28.西汉时期,业主开垦荒地而获得土地,并无买卖交易发生,但业主也要模仿土地买卖文契,刻石立碑,说土地是由“东王公”“西王母”“山公”“土公”等杜撰的神话人物手中买来的。此现象表明汉代
A.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B.政府鼓励土地买卖
C.尊重业主对土地的所有权 D.政府禁止开垦荒地
29.明清时期,在浙江杭嘉湖地区,普遍出现了改田治地(田一般用来种植粮食作物,地种植经济作物)的现象。下表是明后期到清康熙二十年后田地面积升降的变化情况。下列对表中信息表述正确的是
杭州府 湖州府 嘉兴府
田减少量 30顷 79顷 1354顷
地增加量 184顷 28顷 1560顷
A.田少地多说明当时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B.地的增加说明农业商品化发展迅速
C.改田治地体现了“重农”思想加强 D.田的减少反映了传统性农业的发展
30.明清时期,山西祁县一带流传着“有儿开商店,强如坐知县”“生子可作商,不羡七品空堂皇”的谚语。这表明
A.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B.当时已经形成地区性的商帮
C.晋商发展影响人们的价值观念 D.政府放弃了重农抑商的政策二、材料题:(31题20分,32题20分,共计40分)
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
材料一 清朝康、雍、乾长达一个多世纪中,社会总体稳定。清政府取消了人头税,根据耕地面积确定税额,减轻了下层百姓负担。农业上普遍采用了轮作、复种、多熟等农作制。玉米、甘薯等耐寒、耐旱、高产作物不断推广,人们将林木覆盖的山地和草原广为开垦。人口从清初的1.8亿增加到鸦片战争前夕的4亿之众,引起了一系列变化:一些地区“游手好闲者更数十倍于前”“田地贵少,寸土为金”;水土流失和草原沙化现象凸显;农业人均收益递减,各地民变此起彼伏。
——摘编自李龙潜《明清经济史》材料二 为解决人口压力,康有为认为,“西北诸省土旷人稀,东三省、蒙古、新疆疏旷益甚,人迹既少……早谋移徙”。严复则认为兴办现代实业较垦荒辟田有效得多。到民国时期,有人认为,“人口增加是无止息的,食料的增加是越来越困难的。即使我们能开垦荒地、改良农业、增加生长,总是赶不上人口增加的快”;至于工业化一途,因需要大量投资,短期内难以搞成。因此很多人认为,解决人口问题的“治本方法”是
“迟婚与节育”。
——据《康有为全集》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中期人口膨胀的原因及其影响。(11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学者缓解人口压力的主张,并加以简要评价。
(9分)
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
材料一 自春秋战国至唐代,国家和政府设市于都邑之中,市处于城中特定位置,以墙围住并与居民隔开,设有市师、肆长、质人等分掌市内各项事务。《唐六典》记载:
“凡市,以日午击鼓三百声,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声而众以散”
——《中国古代的市和市井市肆》材料二 有人说,东京比汉唐的京都,民户增加十倍。……十字大街,每五更点灯,天明即散,叫作“鬼市”。马行街北至新封丘门大街,两边民户、铺席、诸班直军营相对。遍布内外城的商店铺席外,还有定期的集市贸易。
——摘编自范文澜《中国通史》材料三 草市是民间“自为聚落”、私相贸易的集市,宋代在商品经济发达和交通方便的地方出现各种集市,如“山市、河市、庙市”等,解决了农民“买食用盐茶农具” 问题。“民计每岁种食之外,余米尽以贸易”(叶适《水心文集》),明州农民,同时“为工、为匠、为镊、为负贩”。草市镇内小儿学、义塾、镇学的兴办日益增多,有的还建立了书院。
——傅宗文《宋代的草市镇》
(1)根据材料一,指春秋战国至唐代“市”的特点。(8分)(2)根据材料二,分析宋代的“市”与前代相比发生了什么变化。(4分)
(3)比较材料一、三,回答“草市”与“市”的区别,并说明“草市”出现的意义。(8 分)




2018—2019学年度下学期3月考试历史试卷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C D C B D C A C C B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A B D A D B C A A D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C D C A A A B C B C
31.(1)原因:统一与稳定;耕地面积增加;精耕细作;高产作物的推广;税收制度的变革。
(6分)
影响:人地关系紧张;土地过度开发,环境破坏;贫困化,社会矛盾加剧。(5分)
(2)主张:向人口密度低的地区移民;发展实业吸收劳动力;增加耕地,改良农业生产;节制生育。(5分)
评价:可以总体评价,也可以就主张分别评价。
总体评价:多角度提出缓解人口压力的方法,为后世提供了借鉴;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4 分)分别评价:康有为的主张是缓解人口压力的传统方法,但向生态环境脆弱地区大量移民不可行;严复的主张符合时代发展方向,但当时条件尚不具备;节制生育有可取之处,但未认识到人口因素的积极方面。


32. (1)特点: 由政府设置于城中;与居民区分开;经营位置、交易时间有限制;政府重视对市场的管理。(8 分)
(2) 变化:打破坊市界限;突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4分)
(3) 区别:“市”设于城中,“草市”形成于商品经济发达和交通便利的地方;“市”为政府所设置,“草市”为民间自发兴起的集市。(4 分)
意义:方便百姓日常生活;带动农村商品经济发展;促进手工业技术的发展和文化的传播等。(4 分)
1



高一历史月考试题 第1页(共6页)


PAGE
高一历史月考试题 第页(共6页)


5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