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印 度
一 世界第二人口大国 热带季风气候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学会运用地图说出印度的首都、位置、地形和河流等自然环境特点。
2.学会运用图表,说出印度的气候特点,分析水旱灾害频繁的原因。
3.学会运用资料,说出印度的人口特点,分析人口众多的优势和劣势。
[过程与方法]
学会获取图示信息的步骤和方法,从而提高分析和概括地理事物或现象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从印度人口问题的严重性,进一步懂得人类必须自觉控制人口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树立正确的人口观。
2.通过对治理印度水旱灾害的讨论,激发学生了解自然,适应自然的情感,培养人地关系协调发展观。
【教学重点】
印度的人口特点及人口众多的优势和不足。
【教学难点】
分析印度水旱灾害频繁的原因。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合作探究法等。
【教具准备】
1.教师准备:搜集资料、图片,制作多媒体课件。
2.学生准备:搜集有关印度的图片、风俗资料、水旱灾害新闻资料。
【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
1.播放歌曲
播放孙燕姿的歌曲《神奇》,同时展示幻灯片“印度的舞蹈”“印度妇女的装束”。
同学们听到这首歌,看到这样的画面,会想到哪个国家?——印度
印度古称“天竺”(《西游记》中所说的“西天”)
那么,印度是一个怎样的国家,与中国的国情有哪些相似之处呢?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神奇而古老的国家。
2.图片展示
你知道这些图片展示的是哪个国家吗?你了解其文化背景吗?下面让我们一起进入这个古老而神秘的国家,探究其中的奥秘。导入新课。
3.资料展示
印度遭遇百年旱灾。网友:地球真的不适合我们居住了吗?
据英国《每日邮报》2017年5月25日报道,近日,网上流传着一则视频,视频中的一头大象在印度泰米尔纳德邦乌蒂镇的公路边吃垃圾,只因该地区遭遇了百年一遇的旱灾。旱灾发生后,野生动物们不得不铤而走险来到居民区袭击人类,甚至以垃圾为生。当地司机称经常看到大象在公路边活动。
视频中,一头大象正津津有味地吃着垃圾,却不知其中很有可能含有致命的有毒物质。在过去几个月内,当地动物的死亡率不断上升。
印度为什么如此干旱呢?分析印度的气候特点。导入新课。
4.创设情景
展示《西游记》动画图片,让学生解说介绍图片,把学生带入情境。西天取经的路上发生了一个个生动有趣、惊心动魄的故事。现实中虽然没有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这样的人物,但是在历史上,唐僧确有其人,他的真名叫玄奘。大家知道他到哪里取经吗?去古印度。今天就让我们跟着唐代高僧玄奘一起去西游印度,了解一下印度的习俗文化。
讲授新课
1.欣赏图片,感受印度文明。
展示宗教文化图片和生活图片,了解印度宗教文化知识。介绍典型图片。他们为何要去印度取经呢?因为印度是佛教的发源地,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
承接: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近印度的街头,展示人头攒动的图片,过渡到人口。
2.小组合作,分析印度人口问题。
(1)读世界人口居前六位国家图和印度人口增长趋势图,你能获取哪些信息?
问题引导:从人口数、总趋势、每间隔10年增加人口数有什么特点。
这些信息说明了什么问题。
(2)展示人口文字资料,阅读资料你能获取哪些信息。
目前,印度的人口还在以较快的速度增长。
让学生分组讨论印度人口众多的优势和劣势,教师归纳总结。
提问:印度人口这么多,政府就没有采取措施吗?导入印度控制生育计划,让学生自主阅读材料。
20世纪70年代,为了控制人口数量,印度政府开始推行控制计划生育,鼓励一对夫妇只要两个孩子。政府对不多于两个孩子的夫妇在就业、教育、住房和医疗等方面给予照顾,退休后提供退休金。但是,印度的计划生育计划只在城市收到了一定的效果;在广大的农村,多生子女现象依然非常普遍。
活动
运用材料,归纳印度人口众多的优势和劣势
(1)阅读材料,归纳印度人口众多的优势,填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印度每年新增劳动力1 800万人左右,劳动力资源丰富,价格低廉。
印度是世界上主要的稻米、小麦、甘蔗生产和消费国之一。
印度是全球几大移动电话市场之一。2008年,移动电话用户达到3.5亿人。
优势1:劳动力丰富、价格低廉。
优势2:消费群体庞大、消费市场广阔。
(2)阅读表7.2,说说印度众多人口对资源和经济发展的压力。
压力:说明人口众多,不仅人均耕地面积和粮食产量较少,影响粮食供给,而且还导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严重低于世界平均值,影响经济发展。
(3)分析图表,谈谈印度人口问题给中国带来的警示。
小结:人口的增长应该与资源、环境相协调,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
承接:印度众多的人口生存在怎样的自然环境下?
3.图说印度——位置、邻国、地形
(1)看图描述印度的地理位置。
(2)看图找出印度的邻国。
(3)看图总结出印度的地形分布特点。
引导学生从半球位置、纬度位置、海陆位置描述地理位置特点。
引导学生找出印度的陆上邻国巴基斯坦、中国、尼泊尔、孟加拉国、缅甸,以及隔海相望的国家斯里兰卡,并说明这些国家分别位于印度的什么方位。
引导学生找出主要的地形区,进而归纳地形分布特点。
承接过渡:在印度的国土上生存着12.1亿人口。众多的人口成为了印度的一大负担。下面我们一起了解一下印度的另外一大负担——自然灾害。
4.刨根问底——分析印度水旱灾害频繁的原因。
播放洪涝灾害视频资料。资料反映了哪种灾害,带来哪些后果?影响印度自然灾害除了洪涝还有旱灾。
提出问题:为什么印度水旱灾害频繁?
小组合作探究:水旱灾害频繁的原因。展示气候类型分布图、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冬季风、夏季风示意图。
问题引导:
(1)印度以哪种气候类型为主,其气候特点是什么?
(2)读图7.39“南亚每年1月、7月盛行风向”,思考
①印度雨季和旱季的盛行风向有何差别?
②西南季风的几种变化情况,并填表。
水灾
旱灾
西南季风的变化
来得早,退的晚,风力强
来的晚,退的早,风力弱
小结:受西南季风的影响,印度的降水极不稳定,使得印度水旱灾害频繁。
5.出谋划策——针对水旱灾害
角色扮演(讨论完成):如果你是印度的官员,怎样才能最大程度地减少水、旱灾情?
课堂拓展
通过对印度的学习,中国和印度有哪些相似之处?两国的发展有什么可以相互借鉴的吗?
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印度是佛教的发源地,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根源,同时也是世界第二人口大国,是一个水旱灾害频繁的国家。
【板书设计】
二 印度的粮食生产 迅速发展的服务外包产业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知道印度主要的粮食作物和印度的粮食生产状况。
2.能利用地图说明印度主要粮食作物分布与地形和气候的关系。
3.运用资料分析印度服务外包产业的特点及发展。
[过程与方法]
学会运用文字、数据、图表等资料,分析归纳印度粮食作物分布、软件外包产业分布的规律和特点,增强从图上获取地理信息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资料了解印度的两次“绿色革命”对农业生产和环境的影响,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
2.通过印度服务外包产业的发展和对国民经济的影响,理解发展中国家如何根据国情找到适合的发展之路。
【教学重点】
1.印度主要粮食作物及其分布与地形和气候的关系。
2.印度的软件外包产业。
【教学难点】
印度主要粮食作物及其分布与地形和气候的关系。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合作探究法等。
【教具准备】
1.教师准备:搜集资料、图片,制作多媒体课件。
2.学生准备:搜集有关印度的软件产业等信息。
【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
1.材料展示
印度人的主食是大米及面食,烹调方式有炒、煮、烩三种,喜加入各种香料,尤其是辛辣类香料。印度食素者特别多,而且社会地位越高的人越忌荤食。根据教规,印度教教徒和锡克教教徒不吃牛肉,伊斯兰教徒不吃猪肉……
结合材料分析印度主要粮食作物导入新课。
2.图片导入
你知道这两种印度主食的原料是什么吗?与印度的粮食生产有什么关系?导入新课。
3.图片导入
你知道下图是当今世界哪一经济组织的标志吗?你知道中间的字母“I”代表哪一个国家吗?你知道这一个国家为什么被称为“世界办公室”吗?
以“金砖国家”为切入点,联系印度的服务外包产业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食以粮为先”,印度是世界第二人口大国,要解决众多人口的吃饭问题,粮食生产就显得尤为重要,印度是怎样充分利用自然条件,趋利避害发展农业生产的呢?
任务1 了解印度粮食作物的分布及发展。
(1)填一填:印度主要的粮食作物有哪两种?读“印度粮食作物分布图”“印度地形图”和“印度年降水量图”,完成下列表格内容。
粮食作物
分布地区
地形
降水
(2)议一议:印度粮食作物生产与自然条件的关系。
学生活动:学生先依据学习任务自主学习,然后以小组为单位交流,形成共识。小组选派代表展示交流成果,其他小组补充、完善。
教师活动:教师对学生交流、展示的情况进行评价,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回答情况,预设强调、释疑、总结。
①出示“印度小麦和水稻分布图”“印度地形图”和“印度年降水量分布图”,引导学生分析印度粮食生产与自然条件的关系,让学生知道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生产的重要性。
②释疑解析:印度粮食作物生产与自然条件的关系。
影响农业生产的自然要素主要是地形和气候。
印度耕地面积广,雨热同期,发展农业生产条件优越。小麦和水稻对土地和降水的需求量是有差异的。
③总结归纳:印度通过“绿色革命”大大提高了粮食产量,改善了生态环境,但由于人口众多和自然灾害频发,要改变农业生产落后的局面任重而道远。
(承转过渡)印度不仅是农业大国,工业发展也很迅速,尤其是以软件开发为主的服务外包产业发展迅速,因此印度被形象地称为“世界办公室”。
任务2 了解印度的服务外包产业发展情况。
(1)想一想:印度软件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优势条件有哪些?服务外包产业有哪些特点?对印度经济发展有什么影响?
(2)议一议:阅读“印度软件外包产业中心的形成年代与分布图”,思考分析:20世纪80年代的软件外包产业中心有哪些城市?最初出现在这些地方的原因是什么?找出20世纪90年代、21世纪印度新出现的软件外包产业中心,说说印度软件外包产业的空间分布有什么变化?
学生活动:学生先依据学习任务自主学习,然后以小组为单位交流,形成共识。小组选派代表展示交流成果,其他小组补充、完善。
教师活动:教师对学生的交流展示情况进行评价,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回答情况,预设强调、释疑、总结。
①检查学生对印度发展软件产业的优势条件、产业特点以及对印度经济发展的影响等问题的掌握情况。
②出示补充材料,让学生加深对印度软件服务产业的认识。
③释疑强调:印度软件产业中心的分布及变化特点。由发展初期集中分布在科技发达的大城市,到向大城市周围的小城镇扩散,新发展的中心布局在交通便利、环境优美的沿海地区。引导学生认识印度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特点,认识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重要性。
④补充材料,让学生了解印度“硅谷”班加罗尔在印度的地位。
⑤总结归纳:印度是发展中国家,由于人口众多,其经济发展水平还较为落后,但未必所有产业都是落后的,印度在计算机软件开发利用、航天技术及其应用、核电技术应用等方面的成就,充分说明了抓住尖端技术的开发研究、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是发展中国家赶超发达国家的最佳途径,印度的经济发展经验值得我国借鉴学习。
任务3 拓展延伸、合作探究
探究问题:
(1)印度20世纪60年代以前,大部分时间粮食短缺,需要从国外大量进口,结合所学知识请你说一说,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2)假如你是印度的农业部长,你认为如何趋利避害促进粮食的稳产高产?
学生活动:学生讨论交流后,选派代表交流展示,其他小组补充、完善。
教师活动:学生展示后,教师评价、鼓励,释疑点拨。该问题是本课重难点内容的一个整合。既要看到印度经济发展的成就,也要会分析存在的现实问题及原因,通过分析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和途径,进而形成因地制宜发展经济、人类发展要与环境协调一致的可持续发展观念。
任务4 反思总结、构建体系
(1)学生自己总结本节课的收获与得失,尝试构建知识结构,教师选派1至2名学生展示汇报。
(2)教师点评学生的总结归纳成果,并加以整合,出示知识结构(板书设计)。
课堂总结
投影显示本课歌诀,进行课堂总结,让学生快乐记忆,快乐学习。
西南季风送雨露,早来晚走水灾苦。
人口增长太迅速,经济压力较突出。
因地制宜种作物,绿色革命改技术。
班加罗尔在南部,信息软件通印度。
作业布置
完成本课时同步学习。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