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版】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单元检测

文档属性

名称 【解析版】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单元检测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5.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9-04-06 07:39:2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单元检测

一、选择题
1.《世界文明史》中说:“(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当希腊人正在探索物质世界的性质、印度思想家正在思考灵魂和神的关系时,中国的圣人正试图去发现人类的基础和贤明政治的根本原则。”导致中国思想家关注这一主题的主要原因是
A.社会的剧烈变动
B.“士”这一阶层的出现
C.统治者政策的引导
D.“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2.儒家经典强调:“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这段话体现的是
A.民本思想B.仁政思想C.礼法并重D.礼治为先
3.《韩非子·解老》:“凡法令更则利害易,利害易则民务变,民务变谓之变业。故以理观之,事大众而数摇之,则少成功;藏大器而数徙之,则多败伤;烹小鲜而数挠之,则贼其宰;治大国而数变法,则民苦之。是以有道之君贵静,不重变法。”由此可知
A.法家思想力图以变法推动社会进步
B.法家思想重稳定而不重变革
C.法家思想阻挠变法以维护自身利益
D.法家思想中蕴含着民本成分
4.《墨子·非攻下》有“至乎夏王桀,天有祜命,日月不时,寒暑杂至,五谷焦化”之论;《国语·周语上》有“昔伊洛竭而夏亡,河竭而商亡”之说。据此可知,春秋战国时期
A.气候变迁决定王朝兴衰
B.灾异影响政治生活
C.天人感应观念渗入儒学
D.礼乐文化根深蒂固
5.管仲指出“一国而两君,一国不可理(治理)也”;孔子主张“君君臣臣”;孟子认为“天无二日,民无二王”;荀子也提出“无君子,则天地不理,礼义无统”。这反映了当时
A.流派众多,文化活跃
B.君主专制,国家统一
C.政治失序,礼崩乐坏
D.阶层固化,等级森严
6.董仲舒再三强调君主在利益之上还有正义,在力量之上还有良心,在权力之上还有“天”在借鉴。宣传君主政令失误、不遵循道德、不行仁义,“天”就会以灾异示警,其实就是在权力已经无限的君主之上再安放一个权力更加无限的“天”。这带来的直接政治效果是
A.巩固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B.推动儒家思想成为正统
C.制约了君主的专制权力
D.形成“天人感应”的政治观
7.汉武帝时将《诗》《书》《礼》《易》《春秋》这五部书称为“五经”。汉末以来,长期变乱,儒家典籍散佚,文理乖错,且师说多门,章句杂。唐建立后,太宗下令召集当时一些著名的儒士共同撰修《五经正义》。唐太宗的做法旨在
A.确立儒学的正统地位
B.改变思想混乱的局面
C.适应“三教合一”的需要
D.提升社会文化水平
8.汉元帝曾下诏说:“盖闻贤圣在位,阴阳和,风雨时,日月光,星辰静,黎庶康宁……今朕恭承天地,托于公侯之上,明不能烛,德不能绥,灾异并臻,连年不息……天惟降灾,震惊朕师。治有大亏,咎至于斯。”这一史实表明汉元帝
A.促进了儒家思想的发展
B.缺乏应对灾害的手段
C.接受了“天人感应”学说
D.完善了中央集权制度
9.汉朝推行“以孝治天下”,对不赡养老人者,要在闹市执行死刑,并将犯人尸体展示在街头。对父母、祖父母等长辈不敬孝者也会被判重罪。子女杀戮父母、祖父母者,即使未遂,均判弃市(暴尸街头),殴伤长辈者同样也处弃市。这表明
A.孝道成为社会共识
B.经济发展促进道德提高
C.儒家伦理得到强化
D.专制皇权不断得到加强
10.理学强调通过道德自觉达到理想人格的建树,从而强化了中华民族注重气节和德操、注重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的文化性格。下列主张最能够体现这一理念的是
A.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
B.兼相爱,交相利
C.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
D.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1.宋人杨简任富阳主簿,断了一场卖扇子的官司。事办完后问陆九渊:“何为本心?”陆说:“适闻断扇讼,是者知其为是,非者知其为非,此即本心。”杨说:“止如斯耶?”陆大声说:“更何有也!”杨顿悟。由此可以推知陆九渊认为
A.实践是获取真相的重要手段
B.天理人伦存于人们的本心之中
C.读书明理是做人的基本准则
D.万物各有其理而万理终归为一
12.“是以《大学》始教,必使学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这段话意在强调
A.知行合一 B.致良知
C.格物致知 D.心外无物
13.有学者认为,宋明理学所强调的义理,表现出一种想要摈弃汉唐训诂之学而直接面向经典、回复圣人之道的气势,颇有一点“文艺复兴”的味道。该学者的依据是宋明理学
A.强调三纲五常教化作用
B.突出儒学的伦理道德
C.注重强化封建神学思想
D.束缚并压制人和人性
14.无数儒家先哲曾留下若干睿智的言论。下列人物组合与表中引文顺序完全吻合的一组是甲:“亲吾父以及人之父,以及天下人之父”,要“视天下为一家,中国犹一人”。乙:“工商皆民生之本”“天下为主,君为客”。丙:“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丁:“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
A.朱熹、王夫之、顾炎武、黄宗羲
B.程颐、朱熹、李贽、黄宗羲
C.王守仁、黄宗羲、董仲舒、顾炎武
D.王夫之、程颢、王守仁、顾炎武
15.顾炎武说:“今之君者人人而疑之,事事而制之,科条文薄日多一日,而又设之监司……有司之官凛凛焉救过之不给,以得代为幸,而无肯为其民兴一日之利者。”这反映出
A.专制制度强化导致事务繁杂
B.机构膨胀导致地方负担过重
C.中央权重地方官责任心缺失
D.官员之间互相推诿效率低下
16.王守仁认为:人心一点灵明是天地鬼神万物的主宰,决定天地鬼神万物的隐显存亡变化,天地鬼神万物是人心一点灵明的派生物,是人心的形体,这种思想
A.与荀子的思想同出一辙
B.过分强调人的主观作用
C.是老子思想的继承发展
D.同李贽的思想相辅相成

二、材料解析题
1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国自古即重视对民众的教化,以至从中央到地方均有专人掌管教化。士人希望统治者贯彻儒家“民惟邦本”的理念,做到轻徭薄赋、使民以时、爱惜民力,为民请命成为优秀士人的重要任务。早在先秦,儒家便提出“从道不从君,从义不从父”的原则,主张“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不争于父,臣不可不争于君”,中国古代士人的社会批判不少是直接正面地向君主提出的……概言之,作为社会基本价值、准则的自觉维护者,中国古代优秀士人从未放弃社会批判的责任。
——摘编自张锡勤《论中国古代士人的使命感》
材料二 ……对道德重建进行了思考与探索。康有为在《论语注》中提出了“德贵曰新”的思想,主张价值观念变革要适应时代潮流。梁启超在《释“革”》等文中又提出了“新道德”、“道德革命”的主张,批评“今世士大夫谈维新者,诸事皆敢言新,惟不敢言新道德”。严复提出了“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的启蒙三民主义,“新民德”的立意即在进行道德重建、道统重构。谭嗣同在《仁学》一书中号召冲决“三纲五常”的网罗,成为近代史上首位激烈挑战传统道德的思想家,又致力于重建新仁学体系,重建新时代的道德准则。革命派也提出了“道德革命”、“三纲革命”、“家庭革命”等口号。
——摘编自命祖华《清末新型知识群体:从传统士大夫到现代知识分子的转型》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思想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末知识分子的思想变化及其原因。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代)儒家思想经过了改造,更强调人民对待政府要像子女服从父亲一样。做皇帝的人被罩上神圣的光环,再次明确地强调“天命”,即诸神眷顾并支持皇帝及其一切行为,直到他们表示不再支持为止。表示不支持即让蛮族打败帝国的军队,让起义者造反成功,或者让皇帝对各地失控。
——【美】菲利普.J.阿德勒等《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 理学家提出“理”作为宇宙万物的本源,它以儒家的礼法、伦理思想为核心,吸收佛道思想中的精粹,形成了析理精微、论证明确的哲学体系,这是两汉的粗糙儒学所无法比拟的。理学家以儒家“圣人”为最高境界,充分肯定人的现实生活、道德精神的意义;它摒弃佛道所宣扬的彼岸世界,不相信灵魂不灭、轮回转世之说,而力求在现实世界中实现崇高的理想,所以它是一种理性主义的哲学。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材料三 浙东学派,从南宋到明清,经过永嘉学派、永康学派、金华学派,从叶适,到王阳明,到黄宗羲,一脉相承,形成了一整套的经济思想和经济伦理。比如“永康学派”的代表人物陈亮提出的“义利兼顾”的思想,……余姚人王阳明进一步提出“四民异业而同道”的经济伦理,到了黄宗羲更是明确地提出了著名的“经世致用”、“工商皆本”的思想。
——王耀成《宁波帮的经营理念》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改造后的儒家思想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理学的主要特征。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浙东学派代表人物黄宗羲的君主政治观和经济发展观,并分析其思想特点。








参考答案
1.A
“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中国的圣人试图去发现人类社会的基础和显明政治的根本原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时正处于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时代。原有的社会秩序被打破,新的社会秩序尚未建立,各种思想活跃在当时的社会舞台上,剧烈的社会变动促使“圣人”们迫切地寻求社会政治安定的方法,这是思想家关注这一主题的最主要原因,故选A;“士”阶层属于奴隶主贵族阶层,并非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排除B;春秋战国时期并没有因统治者政策的引导而导致中国的思想家关注视角的变化,主要是由于社会剧烈变动转型中的需要,故C项错误;“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是中国思想家关注的具体表现,并不是主要原因,故D项错误。
2.B
同时强调“礼(等级秩序)、义(仁义)、信(诚信)”的只能是儒家思想,而儒家思想的核心即是“仁”,ACD三项都不能明确而直接地体现这一核心。
3.D
“治大国而数变法,则民苦之”说明法家不主张过分变法,体现出为民的思想,D正确;材料中主张不过分变法,A错误;法家主张变法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B和C错误。
4.B
根据材料“昔伊洛竭而夏亡,河竭而商亡”可翻译为伊水和洛水干涸导致夏朝灭亡,黄河干枯而导致商朝灭亡,据此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灾异影响政治生活,B选项符合题意。气候变迁决定王朝兴衰说法错误,A选项排除。天人感应是西汉董仲舒提出来的,与材料时间不符合,C选项排除。材料体现的是神权色彩,未体现礼乐文化,D选项排除。
5.C
本题实际上考查的是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背景。由材料可知,管仲、孟子都认为一国不能有两君,天无二日,这说明了当时政治秩序混乱;孔子主张等级,荀子认为礼义遭到了破坏,这说明了当时礼崩乐坏,所以答案选C。除了管仲是法家外,孔子、孟子、荀子都是儒家,因此不能说明流派众多,所以排除A;当时是属于春秋战国时期,还没有建立起君主专制,实现国家的统一,所以排除B;材料并没有体现到阶层的固化,排除D。
6.C
本题考查阅读史料,理解分析的能力,材料反映的是董仲舒的“天人合一”、“天人感应”思想,一面认为君主代表天来统治天下,人们必须服从君主的统治;另一方面又认为君主必须遵循天道,实行仁政。由此分析可知这一思想的直接目的就是要求皇帝施行仁政,以此来制约君主的权利。所以正确答案为C。
7.B
根据材料“长期变乱,儒家典籍散佚,文理乖错,且师说多门”和唐太宗主张编写《五经正义》可知,唐太宗主张改变思想混乱的局面,B选项符合题意。西汉董仲舒的新儒学确立儒学的正统地位,与材料无关,A选项排除。材料未体现儒佛道三教合一,C选项排除。儒家思想主要是为封建统治者服务,是为了加强思想控制,维护社会稳定,提升社会文化水平不是唐太宗的主旨,D选项排除。
8.C
根据“天惟降灾,震惊朕师。治有大亏,咎至于斯”可知,汉元帝认为上天降灾,多次警告,是治国有过,罪有应得,符合“天人感应”学说,故C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汉元帝认为天降灾祸,是因为治国有过,体现了天人感应,无法体现发展儒家思想,排除A;汉元帝认为天降灾祸,是因为治国有过,材料并非强调缺乏应对灾害的手段,排除B;材料反映的是天人感应,与完善中央集权制度无关,排除D。
9.C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儒家思想强调忠孝,汉朝推行“以孝治天下”,使儒家的伦理道德得到强化,C选项符合题意。材料强调的是汉朝以孝治天下的政策,并未成为全社会的共识,A选项说法错误。材料强调的儒家思想对政策的影响,未体现经济发展与道德的关系,B选项说法错误。材料强调的汉朝统治者借助儒家思想维护自身统治,未体现专制皇权不断加强,D选项排除。
10.A
A选项“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是理学家张载的名言,其主要内容就是寻找天地间的大道,为百姓找到安身立命的方法,体现出了儒学家的社会责任感,故符合题意正确;B选项是墨家的代表名言表示要互相友爱互相得利,而非理学家强调的理想人格,故不符合题意错误;C选项强调人民要屈服于君主,而君主要服从于天,这符合汉朝董仲舒的“天人观”,故推知并非宋明理学,不符合题意;D选项是孔子对于“仁”的阐述之一,强调的是人与人之间相处的关系,而非理学家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故错误。
11.B
试题分析:由题干中陆九渊说的“是者知其为是,非者知其为非,此即本心”可知他认为天理人伦存于人们的本心之中,故选B。ACD并未在材料中体现出来,故排除。
12.C
试题分析:“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用功学习时间长了,一旦通达就一切明朗(彻底明白)了,那么事物的外表,里内,精粗,我全知道,而我心中全部的事情将没有不明白的,这个说的就是格物,也就是知道事物的本质及所有,这属于宋明理学格物致知的认识论,故选C。
13.D
根据材料“摈弃汉唐训诂之学”“回复圣人之道”,可以看出,宋明理学强调义理是为了突出儒学的伦理道德,故答案为D项。三纲五常是汉朝董仲舒新儒学思想,与宋明理学所强调的圣人之道不符合,排除A项;B项不符合宋明理学的内容,排除;C项是宋明理学带来的消极影响,不能说宋明理学强调义理就是为了束缚并压制人和人性,排除。
14.C
“视天下为一家,中国犹一人”是王阳明的思想,“天下为主,君为客”是黄宗羲提出,“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是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是顾炎武思想,C正确;A、B和D项人物思想不符合,排除。
15.C
试题分析:在顾炎武看来,“人人而疑之,事事而制之”原因,在于地方和社会未得到充分发展;而地方和社会得不到充分发展的原因,在于君主有私心,要把一切权力收归己有,所以中央的权力过重。材料中还提到“有司之官凛凛焉救过之不给,以得代为幸,而无肯为其民兴一日之利者。”,可见在中央集权下,地方缺乏自主性,官员不肯为民争利,也就是责任心缺失,故选C。材料强调的是中央集权,排除A项;题干没有提到地方负担重,故排除B项;题目也没有将官员之间的推诿,故排除D。
16.B
王守仁认为“人心一点灵明是天地鬼神万物的主宰,决定天地鬼神万物的隐显存亡变化”属于主观唯心主义,过分强调人的主观作用,故B正确;荀子主张人定胜天和“天行有常”,属于唯物主义,排除A;老子的思想以“道”为宇宙本体,属于客观唯心主义,与王守仁的主观唯心主义不同,排除C;李贽反对理学家的空谈,大胆地向正统思想发出挑战,D不符合题意,排除。
17.(1)特点:以儒家思想为主,重视道德教化;强调民本,为民请命;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2)变化:挑战传统道德规范,提出重建新道德体系;重视借鉴西方文化中的道德资源;民族意识增强。
原因:民族危机不断加深;西方文化传入;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详解】(1)根据“士人希望统治者贯彻儒家“民惟邦本”的理念,做到轻徭薄赋、使民以时、爱惜民力,为民请命成为优秀士人的重要任务”、“中国古代优秀士人从未放弃社会批判的责任”可知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思想主要以儒家思想为主,重视道德教化,提出以民为本,具有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2)根据“对道德重建进行了思考与探索”并结合所学可知,清末知识分子挑战了传统的道德规范,提出重建道德体系,并借鉴了西方的道德思想,民族意识增强。根据“主张价值观念变革要适应时代潮流”并结合所学可知导致出现这样变化的原因主要是近代列强侵华,民族危机严重,加之西方文化的传入,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都促成了这样的变化。
18.(1)外儒内法,兼采各家思想;儒学独尊,思想专制;宣扬“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神化皇权,带有神学倾向。
(2)吸收佛道思想,由“粗糙”趋向“精微”,完成儒学的理论化和思辨化;关注现实;更加重视孔孟之道。
(3)君主政治观:反对君主专制,主张君臣平等。经济发展观:反对重农抑商,主张“工商皆本”。思想特点:对传统的儒学进行批判性继承。
【详解】(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新儒学特点是外儒内法,兼采各家思想;儒学独尊,思想专制;根据材料“做皇帝的人被罩上神圣的光环,再次明确地强调“天命”,即诸神眷顾并支持皇帝及其一切行为,直到他们表示不再支持为止”可知新儒学宣扬“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神化皇权,带有神学倾向。
(2)根据材料“它以儒家的礼法、伦理思想为核心”可知理学更加关注孔孟之道;根据材料“吸收佛道思想中的精粹,形成了析理精微、论证明确的哲学体系”可知理学特征是吸收佛道思想,由“粗糙”趋向“精微”,完成儒学的理论化和思辨化;根据材料“充分肯定人的现实生活、道德精神的意义”可知理学关注现实生活。
(3)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黄宗羲的君主政治观:反对君主专制,主张君臣平等。根据材料“到了黄宗羲更是明确地提出了著名的“经世致用”、“工商皆本”的思想。”可得出经济发展观:反对重农抑商,主张“工商皆本”。根据材料“南宋到明清,经过永嘉学派、永康学派、金华学派,从叶适,到王阳明,到黄宗羲,一脉相承,形成了一整套的经济思想和经济伦理。”可知黄宗羲思想特点:对传统的儒学进行批判性继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