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 说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不以千里称(chēng)也
B.骈(pián)死于槽枥之间
C.食(shí)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D.其真无马邪(yé)
2.解释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
(1)食不饱,力不足( )
食之不能尽其材( )
(2)执策而临之( )
策之不以其道( )
3.下列句子中“之”的意义和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策之不以其道 B.食之不能尽其材
C.执策而临之 D.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夯基达标
4.按照要求默写句子。
(1)《马说》一文中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的句子是“ ”。?
(2)《马说》一文中点明了千里马悲惨遭遇的句子是“ , ”。?
课内品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5~8题。
马 说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一食或尽粟一石( )
(2)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
(3)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
(4)安求其能千里也( )
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2)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7.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
8.结合全文,谈谈成为“千里马”的必要条件是什么。
课外拓展
????类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9~14题。
沈宣词尝为丽水令。自言家大梁①时,厩常列骏马数十,而意常不足。咸通六年,客有马求售,洁白而毛鬣类朱,甚异之,酬以五十万,客许而直未及给,遽为将校王公遂所买。他日谒公遂问向时马,公遂曰:“竟未尝乘。”因引出,至则奋眄②,殆不可跨,公遂怒捶之,又仆,度终不可禁。翌日,令诸子乘之,亦如是;诸仆乘,亦如是;诸仆乘,亦如是。因求前所直售宣词。宣词得之,复如是。会魏帅李公蔚市贡马③,前后至者皆不可。公阅马,一阅遂售之。后入飞龙④,上最爱宠,为当时名马。
(选自《唐语林》)
【注释】①大梁:今河南开封,古时称大梁。②奋眄:举头斜视,不驯服的样子。③贡马:向皇帝进贡的马。④飞龙:指皇家。
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而意常不足( )
(2)度终不可禁( )
(3)亦如是( )
(4)会魏帅李公蔚市贡马( )
10.给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断句,停顿处用“/”画开。(限断两处)
他 日 谒 公 遂 问 向 时 马
11.下面句子的横线处省略了主语,根据文意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翌日, 令诸子乘之,亦如是。?
A.沈宣词 B.客 C.王公遂 D.李公蔚
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客许而直未及给,遽为将校王公遂所买。(提示:直,价值,价钱。)
13.在《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售”有以下两个义项:①卖出去;②买。“公阅马,一阅遂售之”中的“售”字,选用哪个义项才符合文意?选出正确的义项,并用自己的话简述理由。
14.韩愈的《马说》深刻阐述了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联系《马说》,结合本文,简述王公遂不能让所买之马成为名马的原因。
????表达交流
15.当今社会伯乐和千里马在推动社会发展方面谁更重要?请畅谈你的看法,可举历史和现实生活中的例子证明自己的观点。
????体验中考
16.(2017四川南充中考)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完成相关题目。
目前,腾讯推出“成长守护平台”微信公众号,家长绑定孩子的QQ及微信,即可查看孩子的游戏时间、消费记录,甚至还可以设置禁止一些游戏。如果孩子不听话,家长还可以“一键禁止所有游戏”。
某班据此开展了一次综合性学习活动——“我看‘成长守护平台’”,请你参加讨论并简要陈述看法。(不超过60字,含标点符号)
参考答案
知能演练·活用
夯基达标
1.C 解析 C项,“食”同“饲”,应读“sì”。
2.(1)吃/同“饲”,喂养 (2)马鞭/用马鞭驱赶
3.D 解析 A、B、C三项中的“之”都是代词,它。D项的“之”是助词。
4.(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2)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骈死于槽枥之间
课内品读
5.(1)有时 (2)通晓 (3)等同,一样 (4)怎么
6.(1)喂马的人不知道它是千里马,所以不按照千里马的喂养方法喂养它。
(2)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
7.解析 抓住能体现作者情感的语句,结合文章托物寓意的手法来理解。
参考答案 反映了当时的社会不重视人才,不善于发现和任用人才的现实。
8.解析 结合千里马的遭遇和被埋没的原因来提炼。
参考答案 要有千里马的才能,要有展示才能的机会,要有能识别人才、欣赏人才的伯乐。
课外拓展
9.(1)满足 (2)估计,推测 (3)这样 (4)买
10.解析 首先要疏通句意,然后根据句意再进行分析判断。这句话的意思是:过了几天,沈宣词去拜见公遂,问起当时那匹马。此句中,“他日”表示时间,后面有“谒”和“问”两个动作,因此应在“他日”和“公遂”后面断开。
参考答案 他日/谒公遂/问向时马
11.C 解析 联系上文“公遂怒捶之,又仆,度终不可禁”,或者下文“因求前所直售宣词”,不难判断出这里省略的主语应为“王公遂”。
12.解析 注意括号内对“直”的提示。同时还要抓住关键词“许”(答应)、“遽”(就)等,注意将所省略的部分补充出来,还要注意后半句的被动句式(即“为……所……”表被动),翻译力求意思正确,语言通顺。
参考答案 客人答应(把马卖给沈宣词),但(沈宣词)还没来得及给钱,马就被将校王公遂买走了。
13.解析 结合上下文情节进行词义推断并阐释理由。上文提到王公遂与沈宣词都不能驯服此马,下文“李公蔚市贡马”并得到了马,故应为“买”之意。
参考答案 此处的“售”是“买”的意思,从“李公蔚市贡马”“后入飞龙”等可知李公蔚是买马的,从“一阅遂售之”可见李公蔚买马的果断、坚决。
14.解析 要注意题干中“联系《马说》”的要求。即要在文中寻找王公遂“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的相关语句。比如“竟未尝乘”“公遂怒捶之”“度终不可禁”“因求前所直售宣词”,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即可。
参考答案 韩愈的《马说》告诫世人,要发掘良马的潜能,首先要深谙马的习性,懂得如何驾驭,但王公遂买马后一直“未尝乘”,在骑马失败后,还“怒捶之”,最后转手卖了,可见他不懂策马之道,更没有能力发掘良马的潜能,使其成为名马。
15.示例 我认为千里马更重要。因为社会发展需要人才,而千里马正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巨大动力。试想如果没有爱迪生发明电灯,我们寻找光明的眼睛不知还要在黑暗中徘徊多久;如果没有比尔·盖茨对网络的贡献,我们怎能足不出户而知天下事?如果没有兢兢业业群策群力的科学家,我们怎能有“嫦娥一号”“嫦娥二号”的升空?
16.解析 可以反对也可以赞同,不管怎样都要理由充分,而且能自圆其说,理由和观点要一致。如果反对这种做法,就要从学生的自由和家长的教育方式方面入手回答;如果赞同这种做法,就要从“成长守护平台”的好处方面回答。
示例 (1)反对(或不需要)。“成长守护平台”实际上是监视学生玩游戏,对学生不信任。家长要与孩子多沟通,培养其自制力,而不是“一键禁止”。
(2)赞成(或需要)。中小学生缺乏自觉性,容易沉迷网络,需要外力严格要求。“成长守护平台”解除了家长的后顾之忧,真正守护着学生的成长。
《马说》教案
教材解读
“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某些问题的看法。《马说》是韩愈《杂说》系列作品中的第四篇,大约写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当时,作者25岁即已高中进士,初登仕途,却一直不得重用,心情郁郁,所以怀有“伯乐不常有”之叹。本文正是以良马喻人才,通篇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以千里马不遇伯乐喻贤才难遇明主,对统治者埋没人才、摧残人才,进行了讽刺、针砭和控诉,愤懑不平之情和穷困潦倒之感充溢其中。寓意委曲深致,文气矫健挺拔,有尺幅千里之势。
教材编排这篇文章,意在让学生学习名家名篇,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理解中国古代文人用文字来抒写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不平,同时引发学生对当代伯乐和千里马关系的思考。
教学目标
1.正确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领会文章的寓意。
3.学习本文采用托物寓意的手法来表述自己观点的写法。
4.引导学生认识到只要人才保持良好的心态,坚信“天生我材必有用”,持之以恒,就能实现自己的宏图大志。
重难点突破
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理解作者的情感。
难点:学习本文采用托物寓意的手法来表述自己观点的写法。
教法与学法
教法:
1.诵读品味法:读品结合,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还课堂以朗朗书声,通过读对学生进行美的熏陶,以培养学生热爱优秀文化的品质。
2.自主学习法:贯彻“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引导学生自学,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中享受成功的喜悦。
3.创造性学习法:利用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大胆创新的精神,在课堂上展开讨论,让学生的思维进行碰撞,闪耀出智慧的火花。
学法:
1.自主学习法:借助工具书和注释,在自己领悟的基础上与学习伙伴合作疏通文意,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朗读法: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培养语感,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3.合作探究法:利用合作、讨论、探究的方法,了解韩愈的生活经历,理解有才之人怀才不遇的痛苦,从而更深刻地感受到文中洋溢的强烈不平和悲愤之情。
教学准备
教师:韩愈图片、课文朗读录音、多媒体课件及有关资料。
学生:1.熟读课文,解决生字词。
2.初步感知文意,查阅相关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第一阶段:激情导入,学情诊断
1.激情导入。
同学们,你们有过不被人赏识的经历吗?我觉得自己做得已经很好了,可是怎么就没有人鼓掌或者夸奖呢?大家肯定都有过这样的经历。现在,给大家一个说心里话的机会,畅所欲言吧.(学生畅所欲言)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古文,看它是否说出了你们的心声。(板书课题:马说)
【设计意图】以谈话的方式,激发学生的说话欲望,使他们对将要学习的课文产生兴趣。
2.作家作品。(多媒体出示)
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是“唐宋八大家”之首。字退之,河阳(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汉族。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破骈为散,扩大文言文的表达功能。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著有《韩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等等。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
3.写作背景。(多媒体出示)
《马说》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795-800)之间。韩愈初登仕途,不得志。曾经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但结果是“待命”40余日,而“志不得通”,“足三及门,而阍人辞焉”。尽管如此,韩愈仍然声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依附于宣武节度使董晋、武宁节度使张建封幕下,终未被采纳。作者25岁已高中进士,但一直得不到重用,于是写下《马说》,借“伯乐”和“千里马”的故事抒发内心的不平之气。
第二阶段:自主探究
1.听课文朗读录音,正音正字,注意停顿节奏和重音。
(1)正确识记字音。
骈(pián)死于槽枥(lì)之间 才美不外见(xiàn)
食(sì)之不能尽其材
(2)指导朗读,注意重音、停顿、情感。举例:
①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指名学生朗读第1段,教师范读,读出痛惜之情,然后全班齐读。
②请学生读第2段,注意重音、停顿、情感: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教师范读,读出愤慨之情,然后学生齐读。
③请学生读第3段,注意重音、停顿、情感: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教师范读,读出感叹之情,然后学生齐读。
2.领读:由教师带领全班学生一句一句地读,体会文中11个“不”字的语气。
3.学生对照课文注释小声读,体会句中关键字词表达的感情。
4.男女学生各一名代表朗读,针对学生的朗读情况,学生自评,教师适当点拨。
5.译读积累:借助工具书和注释,独立圈点、总结出文中的重点词句。教师提示学生研究“策、其、食”的不同用法。
(1)注意积累下列重点词。(多媒体出示句子,师生共同解决)
①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即使)(一起)
②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吃)(有时)
③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同“饲”,喂)
④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犹,尚且)(同样)(怎么)
⑤策之不以其道(用鞭子驱赶)(正确的方法)
⑥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拿着)(鞭毛)(面对)
(2)重点句子翻译。
①马之千里者。
日行千里的马。(之,定语前置的标志)
②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想与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办不到,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③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大概是不识千里马吧!
6.交流探究:或翻译全文,或交流重点词可,或提出质疑。
【设计意图】此环节教学利用自主探究、教师点拨的方法,使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真正成为了课堂的主角。
第三阶段:合作探究
分组梳理文言现象,遇到疑难之处可小组讨论探究解决;若仍不能解决,则由师生共同解决。分组梳理后,展示探究的成果。
汇总后,多媒体出示:
1.通假字
(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2)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3)食之不能尽其材。
(4)其真无马邪?
2.一词多义
策之不以其道 食不饱,力不足
(1)策 (2)食
执策而临之 一食或尽粟一石
故虽有名马 虽有千里之能
(3)虽 (4)能
虽有千里之能 安求其能千里也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虽有千里之能
(5)而 执策而临之 马之千里者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6)之
策之不以其道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3.古今异义
(1)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古义: ;今义: )
(2)安求其能千里也(古义: ;今义: )
明确:1.(1)“食”同“饲”,喂 (2)“见”同“现”,显现; (3)“材”同“才”,才能、才干; (4)“邪”同“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2.(1)马鞭,这里是动词,用马鞭驱赶;名词,马鞭。
(2)动词,吃;名词,饭.
(3)表假设,即使;虽然.
(4)名词,才能,能力;能愿动词,能够。
(5)表转折的连词,但是;表修饰的连词;表承接的连词。
(6)助词,的;结构助词,定语后量的标志,无义;代词,它,在本文中代指千里马;音节助词,不译。
3.(1)古义:这样的;今义:判断动词,是。(2)古义:怎么;今义:安全。
【设计意图】此环节教学旨在引导学生通过合作学习、探究解决疑难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梳理、归纳的习惯。
4.当堂背诵课文并整理笔记。
第四阶段:检测小结
1.解释句中加线的词。
(1)不以千里称也 (2)一食或尽粟一石 (3)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2.下列句子中“之”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
A.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B.骈死于槽枥之间
C.马之千里者 D.虽有千里之能
3.用原文相关语句填空。
(1)有一位名人曾说过:“世上不是没有美,面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由此我们可想到《马说》中的一句话: , 。
(2)表明愚妄无知、平庸浅薄的统治者对千里马的不公正的待遇的句子是:
, 。
(3)表明作者对千里马被埋没而感叹的句子是: ? 。
4.请用一个成语概括千里马的处境或遭遇,这个成语是 。
检测小结答案
1.(1)著称; (2)有时; (3)犹,尚且;等同,一样。
2.C 解析:C项中的“之”为定语后置的标志,其余都是结构助词“的”的意思。
3.(1)千里马常有 而伯乐不常有
(2)策之不以其道 食之不能尽其材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3)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4.怀才不遇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理解作者的情感和文章所要表现的主旨。
2.学习托物寓意的写法。
教学过程
第一阶段:复习导入
检查文学常识、课文背诵、重点词的解释及句子的翻译。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韩愈的《马说》。现在请大家跟老师一起回忆上节课的内容。
多媒体展示问题,学生抢答:
1.本文的作者是 代文学家 ,世称“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2)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3)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4)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3.点名背诵课文。
明确:1.唐 韩愈 韩昌黎
2.(1)只能辱没在马夫的手里,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槽里。
(2)饲养马的人不懂得它有日行千里的能力而像普通的马来喂养它。
(3)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不可能,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4)它鸣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
【设计意图】设计这个环节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回忆上节课所学的主要内容,也有利于学生巩固旧知。抢答这种学习形式的开展可激发学生的学习习兴趣,便于其顺利进入下一个阶段的学习。
第二阶段:自主探究
1.让学生把自己想象成韩愈,齐读全文,读出感情,读出节奏。
2.师生对话,思考、解答下面的问题:
(1)这是一匹怎样不幸的千里马?请你有感情地朗读出相关内容。
明确: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教师点拨:这里要读出什么样的感情?——惋惜。
(2)这是一个怎样无知的食马者?请你结合下面的提示找出相关内容,并有感情地朗读出相关内容。(多媒体出示问题)
喂养的方法——
驾驭的方法——
对马的了解——
对马的感叹——
明确:
喂养的方法: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之不能尽其材)
驾驭的方法:策之不以其道。
对马的了解: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对马的感叹:“天下无马!”
教师点拨:这里要读出什么感情?——讽刺和批判。
(3)阅读下面的资料,探究问题。(多媒体出示)
材料一:
韩愈从19岁到23岁参加了三次科举考试,均以落榜告终。25岁时进行第四次科考,终于考中了进士。考中进士后不能立即做官,还需通过“仕考”。韩愈从26岁到28岁考了三年,年年不中。韩愈曾经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但结果是“待命”40余日,而“志不得通”。
材料二:
①25岁中进士。
②文起八代之衰,位列“唐宋八大家”之首。
③有大量诗文作品:《马说》《师说》《进学解》《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④是一代语言巨匠,其语句形成成语的有:一视同仁、异曲同工、垂头丧气、袖手旁观、弱肉强食、落井下石、牢不可破、杂乱无章、名存实亡、再接再厉……
⑤留下大量名言: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师:看了这两则材料,同学们觉得韩愈是千里马吗?(学生齐答)那为什么会有和千里马相似的遭遇呢?那么《马说》到底是在说谁呢?(齐答:说的是韩愈自己)这篇文章名义上是在写马,其实是在写人。请同学们完成下面的问题:
(多媒体出示)
千里马比喻
食马者比喻
伯乐比喻
这种写法叫做:
讨论后,明确:千里马比喻人才;食马者比喻不识人才、摧残人才的统治者;伯乐比喻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的明主;这种写法叫作借物喻人、托物寓意。
【设计意图】本环节教学力求让学生深入文本,一步步理解内容和写作手法;拓展的材料既丰富了课堂内容,又可引导学生知人论世,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第三阶段:合作探究
1.体会情感。
(1)作者借千里马的遭遇,表达了什么情感?
讨论后,明确:作者采用了托物寓意的手法,把浅薄愚妄的统治者比作“食马者”,把人才比作“千里马”,将能发现、赏识、任用人才的人比作“伯乐”,表达了作者对统治阶级不能识别人才,摧残人才,甚至埋没人才的不满,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2)课文三个自然段都用“也”结尾,作者表达的情感是否一样?如有不同,不同在哪里?
讨论后,明确:不同。第1自然段的“也”是陈述语气,表达了对千里马被埋没的惋惜、沉痛之情;第2自然段的“也”带有反问语气,表达了对摧残人才的统治者的痛恨,对千里马的无限同情;第3自然段的“也”是感叹语气,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懑和对不识人才、摧残人才的统治者的批判、讽刺。
(3)这篇短文仅一百余字,多次提到“千里马”,却不显得啰嗦。作者提到“千里马”的方式有哪几种?各具有怎样的效果?
讨论后,明确:首先描绘千里马不遇伯乐的可悲遭遇,字里行间充满了作者的痛惜之情;接下来描述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表达了作者的愤怒谴责之情;最后总结了不识马的人“不知马”的表现,深刻嘲讽之情跃然纸上。
2.语言赏析。
师:本文语言流畅,讲究文采,特别是排比、反问句式的运用,增强了文章气势。请你结合具体语句加以赏析。
讨论后,明确:如“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连用四个“不”字,道出了食马者的无知。又如用“策之不以其道……‘天下无马”’来刻画食马者的浅薄愚妄。“安求其能千里也”和“其真无马邪”两处反问,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有志难酬的愤懑心情。
【设计意图】通过深入剖析文章,使学生体会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欣赏了富有特色的语言,也提高了自身的鉴赏能力。
第四阶段:拓展延伸
讨论:1.当今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怎样才能做到多出人才,人尽其才?
2.《马说》中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如果你是千里马,你是否一定要得到伯乐的赏识呢?请谈谈你的看法。
学生畅所欲言,教师适当引导,鼓励有创意的表达。
答案示例:1.当今社会需要创新型人才。国家和社会要鼓励人们创新、创造,善于发现人才,并重用、赏识人才,给他们施展才能的机会。
2.杜牧虽然怀才不遇,却成就了万世诗名;刘禹锡虽然身居陋室,安贫乐道的美德却流芳百世;东坡居士虽然常遭贬谪,却修炼出了空前绝后的乐观豁达;韩愈虽然没有遇到伯乐,但是,他用他的诗歌,他的文章,他一生的言行,告诉我们——如果有一天,我们真的怀才不遇就做自己的伯乐!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调动了学生的知识储备,加深了学生对于中国古代文人怀才不遇的整体印象,从而认识到这是个时代的悲剧。然后再联系到今天的生活,拓宽了其对人才的认识,也更好地实现了本文的情感目标。
板书设计
23.马说
韩愈
伯乐不常有——不以千里称也(痛惜)
食马者不知——安求其能千里也(愤怒)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嘲讽)
11 / 11
马说 韩 愈
韩愈简介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现在河南孟州)人,唐代散文家、诗人,散文尤其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倡导者,是“唐宋八大家”之首。自谓郡望(郡里的显贵家族)昌黎,世称韩昌黎,谥号“文”,又称韩文公,官至吏部侍郎,故又称韩吏部。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
“说”:
是古代的一种议论体裁,是一些文人志士对事对物有感而发,宣泄心中郁闷,托物寓意的一种体裁。“马说”即谈马、论马。
朗
读
时
刻
读准字音
读得流畅
语速适当
节奏准确
分析文段一:
1、本段表达了作者什么观点?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3、本段文字说明了什么?
伯乐对千里马的重要作用。
2、没有伯乐,千里马命运如何呢?
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
里称也。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 不常有。
千里马
伯乐
决 定
分析文段二:
1、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是什么?
食不饱
2、本段文字从侧面讽刺了喂马者?
无能、无知、目光短浅。
3、“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
千里也?”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
对千里马命运的惋惜,对食马者的讽刺。
分析文段三:
2、本段哪句话能体现作者的写作目的?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3、本段表达出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1、哪些语言能体现食马者的无知和浅薄?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 不
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对人才埋没的愤懑之情
韩愈不仅将自己对千里马的同情挥洒在描绘千里马遭遇的字里行间,他那复杂的情感还寄托在文中每段段末的那三个内涵丰富的“也”字上。
第一段末“也”
流露出无限痛惜的感情。
第二段末“也”
反问,有愤怒、谴责的强烈语气。
第三段末“也”
既有痛切,又有对无知的饲马者的嘲讽。
理解分析
1.本文用“伯乐”“千里马”“食马者”分别比喻什么?
2.本文通篇不离千里马,难道只是说“马”吗?
托物寓意
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最终被埋没,揭露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的现象,也表达作者怀才不遇有志难酬的愤慨心情。
千里马——人才(被埋没摧残、怀才不遇明主的人才)
伯 乐——识才之人(让人发挥作用的封建统治者)
食马者——昏庸的统治者
这篇《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这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他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很可惜有“忧天下之心”的他,终未被采纳。后来又相继依附于一些节度使幕下,郁郁不得志,再加上当时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有才能之士不受重视,所以他有“伯乐不常有”之叹。
作者想通过千里马的遭遇,暗示封建统治阶级既不识人才又不重视人才,致使大批人才终生被埋没。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渴望被赏识、重用的心理。
如果你怀才不遇,你会学下列哪位古人?说出原因。
A.韩愈 怀才不遇写文学章
B.苏秦 悬梁刺股发愤成材
C.韩信 另寻明主创大业
D.陶渊明 归隐田园其乐悠悠
活动迁移
《马说》中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如果你是千里马,是否一定要得到伯乐的赏识呢?请谈谈你的看法。
大
家
谈
有了伯乐,才有了千里马,难道伯乐是千里马的唯一出路吗?谁是谁的上帝?
如果我们把人生的裁夺权寄于伯乐,那么伯乐会不会因为手握特权而枉断优劣?
那么谁还必须要为千里马负责?
比照“是金子总会发光”的名言,我们是不是可以说“是千里马总会驰骋”?
祝同学们成为驰骋于生活中的一匹千里马!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