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 唐诗二首
卖炭翁
1.【读准字音】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伐薪( ) 绫( )
敕( ) 辗冰辙( )
翩翩( ) 两鬓( )
2.【把握节奏】 给下列句子划分朗读节奏。
(1)伐 薪 烧 炭 南 山 中
(2)可 怜 身 上 衣 正 单,心 忧 炭 贱 愿 天 寒
3.下列对诗歌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卖炭翁》一诗揭露了宫市的弊端带给劳动人民的不幸,表达了诗人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B.“把”“称”“叱”“牵”,几个简洁而有力的动词,形象地描绘出宫使如狼似虎般的蛮横掠夺。
C.“手把文书口称敕”中的“文书”是行政机构间互相往来的平行公文,而小太监手里却有“文书”和“敕”,这两个词表现了宫使的狐假虎威、巧取豪夺。
D.“牛困人饥日已高”七个字就直接写出了卖炭翁在雪地赶车行走的整个过程,形象地写出了卖炭翁卖炭的艰难困苦:路远、车重、雪厚、人苦。
4.“翩翩两骑来是谁”中的“翩翩”一词表现了宫使怎样的形象?
5.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6.分析“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两句,你从中读出了什么?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卖炭翁
白居易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7.卖炭翁“卖炭”是为了换得__________和__________。
8.下列对诗歌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是一首讽喻诗,也是一首叙事诗。诗的主题在于揭露唐朝宫市的公开掠夺性。
B.白居易是宋朝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他与唐代的李白、杜甫一样都是著名诗人。
C.全诗完整地记述了卖炭老人烧炭、运炭和卖炭的经过,刻画了卖炭翁受压榨受欺凌但敢于反抗的人物形象。
D.“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运用记叙,“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则运用说明,全诗笔法简洁,富有表现力。
课时作业
[24 唐诗二首·卖炭翁]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伐薪( ) 叱牛( ) 翩翩两骑( )
口称敕( ) 辗冰辙( ) 两鬓( )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系向牛头充炭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可怜身上衣正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翩翩两骑来是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手把文书口称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理解性默写。
(1)诗中描写卖炭翁外貌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刻画了卖炭翁虽然衣服单薄,但仍希望天气更冷一些,只为炭能卖个好价钱的复杂矛盾心理。
4.文学常识填空。
白居易,字________,号____________,______代诗人。《卖炭翁》描写了卖炭翁劳动果实被掠夺的遭遇,揭露了当时一种残酷的剥削方式——“________”的罪恶。
5.下列对这首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以外貌描写表现了卖炭翁的辛酸劳作。
B.“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以心理描写反映了卖炭翁悲惨的生活境遇。
C.“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以神态描写表现了卖炭翁的勇敢反抗。
D.“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以动作描写揭露了宫使凶残掠夺的面目。
6.学完本课后,班级拟开展“诗海泛舟”的综合性实践活动,请你积极参与并回答下列问题。
(1)请你向大家推荐自己最喜欢的诗人,从朝代、称号、诗风、代表作品及思想感情等方面对其进行介绍。
(2)请你以主持人的身份为这次活动设计一段结束语。(要求:至少引用一句古诗,不少于50字)
[2017·江西] 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问题。
山 行
[唐] 项 斯
青枥①林深亦有人,一渠流水数家分。
山当日午回峰影,草带泥痕过鹿群。
蒸茗气从茅舍出,缲丝声隔竹篱闻。
行逢卖药归来客,不惜相随入岛云。
【注释】①枥:同“栎”,落叶乔木。
7.下列对诗歌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描写了诗人山行时在村里村外的所见所闻。
B.首联呈现了一幅恬美、和谐的山村图,其中有景,有人,有村落。
C.颔联描绘了奇峰倒影的美姿和群鹿竞奔的景象。
D.颈联描写了烘茶的过程与抽丝的声音,展现出农事繁忙的景象。
8.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语言清新、细腻、贴切,读来如闻如见,引人入胜。
B.颔联以“回峰影”和“过鹿群”加以渲染,使所描绘的两幅画富有动态之美。
C.诗歌构思奇特,所写景物极不寻常。
D.诗歌结尾流露出了诗人归隐山林的想法,意味深长。
答案详解
1.xīn líng chì niǎn piān bìn
2.(1)伐薪烧炭/南山中
(2)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3.[解析] D “牛困人饥日已高”七个字作者并没有直接写卖炭翁雪地赶车行走的艰难过程,但是却形象地表现了卖炭翁卖炭的艰难困苦:路远、车重、雪厚、人苦。
4. “翩翩”本意是轻快的样子,这里表现了宫使得意忘形、骄横无理的样子,与卖炭翁为生活操劳的凄惨的个人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揭露了唐代“宫市”的罪恶。
5.本诗表达了诗人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对宫市的罪恶的揭露与抨击。
6.衣衫单薄不能暖身,却希望炭能卖个好价而期待着天寒。明知挨冻却甘愿受苦,可以看出他的生活是多么窘迫!这反映出社会给劳动人民生活带来的重压。作者的爱憎也在此句中分明地体现出来。
7.身上衣 口中食
8.[解析] A B项,白居易是唐代诗人;C项,卖炭翁不敢反抗;D项,“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运用的是描写。
【作业】
1.xīn chì jì chì niǎn bìn
2.(1)同“值”,价格。(2)值得同情。(3)轻快的样子。(4)指皇帝的命令。
3.(1)满面尘灰烟火色 两鬓苍苍十指黑
(2)可怜身上衣正单 心忧炭贱愿天寒
4.乐天 香山居士 唐 宫市
5.C
6.(1)[解析] 根据自己的喜好和对诗人的了解来组织答案,符合要求即可。
[答案] 示例:杜甫,字子美,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圣”。其诗沉郁顿挫,饱含忧国忧民之情。他的诗显示了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后人称为“诗史”。其诗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表现了诗人关心人民疾苦的博大胸怀和崇高理想。
(2)示例:亲爱的同学们,今天我们举行的“诗海泛舟”活动圆满结束了。在这次活动中,同学们表现得很踊跃,最后我们用两句古诗与大家共勉吧:“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希望大家能用自己的勤奋和汗水浇灌自己的理想之花,独领风骚。
7.[解析] D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D项,颈联并没有直接描写烘茶的过程。
8.[解析] C 诗人选取一片枥林、一条小溪、几户人家,以及“山当日午”“草带泥痕”“回峰影”“过鹿群”等,这都是极普通常见的事物,并非“极不寻常”之物。
24 唐诗二首
第1课时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1.诵读并默写本诗。
2.结合诗人的时代背景,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3.品味文章语言,感受诗中所描述的社会现实,体会诗人的情怀。
4.感受杜甫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培养关心他人、爱国爱民的优秀品德。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知道杜甫是我国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在一般人看来,这样伟大的诗人生前一定过着非常舒适、安逸的生活,身居华屋,锦衣玉食。可事实远非如此。“文章憎命达”,无数脍炙人口的传世之作,恰恰是作者苦难生活和悲惨命运的产物。对诗人杜甫来说,更是这样。他不仅没有过上安稳的生活,甚至于饱受战乱带来的饥寒之苦,我们今天将要学习的这篇文章——《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就是他在这种情景下的真实写照。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走近作者,了解作品背景
1.走近作者。
杜甫,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字子美,世称杜工部。杜甫历经盛衰离乱,饱受艰难困苦,他被称为“诗圣”,写出了许多反映现实、忧国忧民的诗篇,诗作被称为“诗史”。他的诗多沉郁顿挫,其代表作有“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等。
2.背景资料。
759年岁末,杜甫一家辗转流浪到了成都,在亲友的帮助下,在成都西郊的浣花溪畔盖了一所茅屋。两年后的一个秋天,一场大风把茅草给卷走了。杜甫一家只好在风雨淋漓中度过了一个难堪的不眠之夜。此情此景,杜甫感慨万端,写下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首不朽的诗篇。
安史之乱是中国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由唐朝将领安禄山与史思明背叛唐朝后发动的战争,是同唐朝争夺统治权的内战,唐由此由盛转衰,这次战乱使社会遭到了一次空前浩劫。《旧唐书·郭子仪传》记载:“宫室焚烧,十不存一,百曹荒废,曾无尺椽。中间畿内,不满千户,井邑榛荆,豺狼所号。既乏军储,又鲜人力。东至郑、汴,达于徐方,北自覃、怀经于相土,为人烟断绝,千里萧条。”几乎包括整个黄河中下游,一片荒凉,广大人民皆处在无家可归的状态中。
目标导学二:反复朗读,整体把握诗歌体裁及内容
1.初读诗歌,说说这首诗歌在形式上有什么特点。(从字数、音韵、句式等方面回答)
明确:全诗篇幅较长,诗歌竟然长达二十四句;本诗为七言诗,以七言为主,也夹杂九言;本诗押韵,但是并不是一韵到底,韵脚换了很多个。
2.介绍歌行体。
3.已经确定了本首诗是歌行体,按照歌行体的叙事性特征,我们能否猜测本诗可能记叙了一件什么事?
明确:“……为……所……”是一个被动句式。茅屋被风吹破,风卷走了屋上的茅草。全诗可能写了一件风卷茅草并由此产生的联想的事。
4.细读课文,初步感知诗歌的大意,并给每个自然段拟写四字小标题,体会作者当时的复杂心情。
明确:(1)狂风屋破,茅草乱飞。(焦灼苦痛)
(2)群童抱茅,倚杖自叹。(愤懑无奈)
(3)屋漏衾裂,彻夜难眠。(忧思不绝)
(4)愿现广厦,大庇寒士。(忧国忧民)
总结:第一段写面对狂风破屋的焦虑;第二段写面对群童抱茅的无奈;第三段写遭受夜雨的痛苦;第四段写期盼广厦,将苦难加以升华。前三段是写实式的叙事,诉述自家之苦,情绪含蓄压抑;后一段是理想的升华,直抒忧民之情,情绪激越轩昂。前三段的层层铺叙,为后一段的抒情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如此抑扬曲折的情绪变换,完美地体现了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
目标导学三:品味语言,升华文章情感
第一段赏析:
1.在本诗中,作者是怎样描写秋风的?写出了秋风的哪些特点?
明确:作者用“怒号”一词描写秋风,将秋风拟人化,富有强烈的感彩,其后又用一“卷”字,更突出风之大,风之猛烈和无情。
2.作者用一系列动词,如“飞”“洒”“挂”“飘转”“沉”等来描写风吹茅草的情景,这样写的好处在哪里?
明确:一个“飞”字一个“洒”字,不仅写出了秋风之大,还写出了风卷茅屋的凌乱。“挂”是挂在长林梢上的,“飘转”者皆“沉”于塘坳,不难想象,茅草于风中是沉缓飘动,而诗人的心又十分急切,一急一缓之中突出了诗人眼见茅屋被风卷去的无可奈何。
第二段赏析:
茅草被卷走了,如果拾起来,还可以修理茅屋。可这时一群顽童把草抱走了。这时诗人着急说道:“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这两句话很值得体味,杜甫写此诗时只有49岁,为什么用一个“老”字?他把顽皮的孩子比喻为盗贼,是否又过于严重了?
明确:“老”字并不是指年龄老,而是写心情,诗人经受战乱之苦,未老先衰,心力交瘁。抱草的孩子也是穷人家的孩子,心忧天下的杜甫不可能不知道,因此,“盗贼”一词是杜甫的激愤之词,但他不是生孩子们的气,而是生社会的气,怨愤动乱的社会造成人民贫困。
第三段赏析:
作者是怎样描述寒冷和秋雨的?
明确: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了秋雨的细密连绵,所谓“雨脚如麻未断绝”,更可怕的是“床头屋漏无干处”。面对寒冷,作者更是无可奈何,说“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由此可见其生活境遇的窘困。
第四段赏析:
1.赏析名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明确:诗人从个人“长夜沾湿何由彻”的痛苦,一跃联想到风雨中千千万万衣食无着落的穷苦百姓,从沉思中振作起来,发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呼喊,表现了诗人推己及人、舍己为人、关心人民疾苦的博大胸怀和崇高理想。
2.你从本诗中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仿照示例用诗中的句子描绘一下。
示例:舍己为人——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示例:(1)年老体弱——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2)生活贫困——布衾多年冷似铁。(床头屋漏无干处)(3)忧心国事——自经丧乱少睡眠。(4)关心天下“寒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三、板书设计
可取之处 反复诵读诗歌是理解诗意和情感的基础,注重从诵读入手,精讲多读,以读带品。品读时,要求读出作品的节奏韵味,把握作品的感情基调,读出诗人所表达的内在感情。
不足之处 体验情感环节教师的引导性较强,希望下次学生能独立思考。
第2课时 卖炭翁
1.了解与本课有关的文学常识及本课的写作背景,朗读、背诵全诗。
2.学习《卖炭翁》中的人物描写与对比手法的运用。
3.体会《卖炭翁》一诗的讽喻含义,感受诗人对以卖炭翁为典型代表的广大劳苦人民的同情及对“宫市”的憎恶。
一、导入新课
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中一个空前鼎盛的时期,经济的发展,国力的强盛,有力地促进了唐代文学的繁荣,而诗歌作为唐代文学的主流,更是大放异彩。可以说,唐代是中国古典诗歌的黄金时代。这一时期,不仅诗歌的艺术风格、流派多样化,而且艺术形式也很完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白居易的一首新乐府诗《卖炭翁》。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那《卖炭翁》作者是为何事而作呢?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走近作者,了解作品背景
1.作者简介。
白居易,字乐天,唐著名诗人,晚年自号香山居士,在诗歌上一向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文章应该为了反映时代而写,诗歌应该为了反映现实而作),这首“为事”所作的诗歌——《卖炭翁》,是白居易讽喻诗中的杰出诗篇。
2.讽喻诗有什么特点?
特点:从不同角度揭露社会的黑暗,抨击官僚残害人民的罪行,同情被压迫的人民,是白居易最为看重的一类诗歌,是为民而作的诗歌,体现了白居易“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现实主义创作精神。《卖炭翁》一诗直接点明了本诗的讽刺目的:揭露了宫市给人民带来苦难,对统治者掠夺人民的罪行给予有力鞭挞和抨击。
3.介绍“宫市”。
宫市为什么会给人民带来苦难呢?什么是宫市?从字面上理解,宫是皇宫,市是买、采购的意思,所谓宫市,是指派宦官(也叫“太监”)到市场上去购买皇宫里需要的物品。派出去的宦官,就叫宫使,即皇帝的使者。本来,为皇宫采购物品,是由官吏负责的,但到中唐时期,宦官专权,横行无忌,连这种采购权也被他们夺去了,宦官以宫使的身份到市场上去为皇宫购买物品,实为掠夺。
目标导学二:理清结构,分析人物形象
1.这是一首叙事诗,我们说叙事诗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要素,那本文的叙事要素是什么呢?
明确:地点——市南门外。
人物——卖炭翁、黄衣使者、白衫儿。
事件——记叙了卖炭翁烧炭运炭以至被掠夺的经过。(板书:烧炭—运炭—抢炭)
2.开头一句交代卖炭翁伐薪烧炭的地点在哪里?为什么要这样交代?
明确:地点是在长安附近的终南山上。为下文埋下伏笔,说明路远,下雪天的山路必然难行。
3.“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从什么角度刻画卖炭翁?为什么这样写?
明确:外貌描写。着重从颜色加以点染,“满面尘灰”指脸上的颜色,“苍苍”(灰白色)指头发耳边鬓角的颜色。“烟火色”“十指黑”说明烧炭艰辛。这样写形象逼真地刻画了老人悲苦的形象,表现老人烧炭的艰辛,说明炭的来之不易。
4.“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从什么角度刻画卖炭翁?
明确:心理描写。天冷可自己身上“衣正单”,总该盼天气暖和吧,可老人却“愿天寒”,希望天更冷些。因为老人知道:天暖,炭就贱了;天寒,炭价就会更高一些。为了炭价高一点,他宁愿自己受冻。这种矛盾反常的心理活动,深刻地揭示了卖炭老人的悲惨处境。
目标导学三:感受对比,体会作者情感
文章多处使用了对比,既有卖炭翁自身的对比,又有卖炭翁与宫使的对比,请从文章中找出这些句子,并说说各自的作用。
明确:(1)“一车炭,千余斤”与“半匹红纱一丈绫”对比,写出宫市掠夺的残酷。
(2)“牛困人饥”与“翩翩两骑”对比,反衬出劳动者与统治者境遇的悬殊。
(3)“衣正单”与“愿天寒”对比,强烈对比之中写出了卖炭翁为生活所迫的悲苦无奈,“可怜”两字倾注了无限同情,催人泪下。
小结:白居易写作《新乐府》是在元和初年,这正是宫市危害最深的时候。他对宫市十分了解,怀着对人民深切的同情写出了这首感人至深的《卖炭翁》。《卖炭翁》是白居易《新乐府》五十首诗歌当中的一首。它描写一个烧木炭的老人谋生的困苦,揭露了唐代宫市的罪恶。但《卖炭翁》的意义远不止对宫市的揭露。诗人在卖炭翁这个典型形象上,概括了唐代劳动人民的辛酸和悲苦,在卖炭这一件小事上反映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不平。读这首诗,我们所看到的不仅仅是卖炭翁一个人,透过他,仿佛有许许多多种田的、打鱼的、织布的人出现在我们眼前。他们虽然不是“两鬓苍苍十指黑”,但也各自带着劳苦生活的标记;他们虽然不会因为卖炭而受到损害,但也各自在田租或赋税的重压下流着辛酸和仇恨的泪水。《卖炭翁》这首诗不仅在当时有积极意义,对于今天的读者也有一定的教育作用。全诗通过卖炭翁辛劳烧炭、艰难运炭上市、炭被宫使掠夺的悲惨经过,借卖炭翁的不幸遭遇,为百姓鸣不平,用卖炭翁的形象反映广大劳动人民的辛酸和痛苦,打击中唐的弊政之一“宫市”以及统治阶级对劳动人民的残酷剥削。
三、板书设计
可取之处 本文的教学目标在此次教学过程中很好地实现了,学生对诗歌的描写方法和对比手法的运用掌握得不错,这种以学生理解分析为主导的教学方式比较适用于较浅显的诗文篇目。
不足之处 学生们在这样无忧无虑的生活环境中,还不能很好地理解本文所反映的深刻的社会情感和现实意义,需要加强他们的情感体验,明白现在的美好安稳的生活来之不易,要学会珍惜。
24 唐诗二首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1.【读准字音】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三重茅( ) 挂罥( )
塘坳( ) 布衾( )
庇护( ) 突兀( )
倚杖( ) 俄顷( )
广厦( ) 口燥( )
2.【把握节奏】 给下列句子划分朗读节奏。
(1)八 月 秋 高 风 怒 号
(2)公 然 抱 茅 入 竹 去
(3)秋 天 漠 漠 向 昏 黑
(4)安 得 广 厦 千 万 间
3.《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作者由__________________这件事,联想到风雨中千千万万居无定所的穷苦百姓,表现了诗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博大胸怀和崇高理想。
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全诗通过对屋破漏雨情节的描写,反映了诗人在战乱年代的贫困生活和关心天下寒士的美好愿望。
B.语言朴实准确、形象生动,并带有很强的感彩,是这首诗的一大特色。
C.全诗将记叙、描写、抒情三者融为一体,用忧国忧民这条感情线索把它们交织在一起,意境深远。
D.这首诗属于古诗中的近体诗。
5.漫漫长夜,杜甫无法入眠,他在想“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结合全诗内容,说说杜甫是一个什么样的诗人。
6.诗人说:“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杜甫写此诗时只有49岁,为什么用一个“老”字?是否用得不准确?
7.怎样看待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崇高理想?
阅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回答问题。
8.“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这几句诗运用的表达方式是________,句中“飞”“渡”“洒”“挂罥”“飘转”这几个动词,写出了狂风对茅屋的________。
9.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考点聚焦
分析诗歌的主旨
考点解读:对古代诗歌的鉴赏有两个要求,一是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二是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由此看来,古代诗歌鉴赏的考点即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感情(主旨),而思想感情(主旨)又是诗词的“灵魂”,所以对诗歌思想感情的考查,往往在试题中占有很大比重,并且对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考查,都可以牵涉或落脚到对思想感情的考查。从这个意义上说,如要把握好一首诗歌的思想感情(主旨),那么在古代诗词鉴赏这个专题中,就可以获得一个不错的分数。
答题思路:分析、解答主旨题往往需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①涉及的文化常识、生活常识、历史典故、神话传说和自然现象;②某一诗句的大意或内涵;③诗人的思想倾向、政治主张、志向追求、生活经历等;④时代背景、社会现实等。,答题模式:这首诗(词)写了……,抒发了作者……的情感,寄寓了作者……的思想。
10.除了这首诗外,你还知道哪些诗人留下了“忧国忧民”的名句?试写出两句。
课时作业
[24 唐诗二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怒号(háo) 挂罥(juàn) 塘坳(ào)
B.布衾(qīn) 庇护(bì) 突兀(wù)
C.恶卧(è) 倚杖(yǐ) 俄顷(é)
D.断绝(jué) 茅屋(máo) 三重茅(zhònɡ)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卷我屋上三重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高者挂罥长林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忍能对面为盗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俄顷风定云墨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秋天漠漠向昏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安得广厦千万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划分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
何 时 眼 前 突 兀 见 此 屋,吾 庐 独 破 受 冻 死 亦 足
4.下列各组加点词的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八月秋高风怒号 高者挂罥长林梢
B.秋天漠漠向昏黑 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C.自经丧乱少睡眠 自李唐来
D.安得广厦千万间 风雨不动安如山
5.判断下面的句子所运用的修辞手法。
(1)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
(2)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
6.根据要求,完成题目。
小瓯在温州江心屿看到一处石头上的题字,很喜欢,便拍下照片(见图1)与家人分享。请你以小瓯的身份,参考图2,从下面选项中选择一位亲人向他(她)介绍。
A.爷爷
B.上小学的妹妹
要求:①根据选择的对象,得体、清晰地介绍;②至少包含内容、字体特点两方面;③正确书写汉字,准确使用标点,规范运用语言;④120字左右;⑤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等。
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登 高①
[唐] 杜 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②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③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注] ①这首诗写于安史之乱后的夔州。②渚:水中的小洲。③百年:犹言一生。
7.阅读中间两联,完成题目。(4分)
(1)发挥想象,用生动的语言描绘第二联所展示的画面。
(2)第三联从多个方面写出了诗人的悲苦,请简要说出其中的两种。
8.最后一联抒发的情感与《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相似,但抒情方式不同,请加以分析。(4分)
答案详解
1.chóng juàn ào qīn bì wù yǐ qǐng shà zào
2.(1)八月/秋高/风怒号
(2)公然/抱茅/入竹去
(3)秋天/漠漠/向昏黑
(4)安得/广厦/千万间
3.茅屋被秋风吹破 推己及人 忧国忧民
4.[解析] D 这首诗是古体诗。
5.杜甫是一个忧国忧民的诗人。他在诗中不只是写自己的不幸,而且推己及人,想到在这风雨之夜,普天之下还有很多人像他一样处于困苦的境地。这正是诗人的伟大之处。
6.“老”字体现的是诗人的心情,能够表现出诗人经受战乱之苦,未老先衰,心力交瘁的状态,所以用得准确。
7.杜甫生长在一个官僚地主家庭,儒家的仁爱思想对他的影响非常大,使他从小就立下“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理想。由于仕途不顺,生计窘迫,他有更多的机会接近下层人民,关心民生疾苦,从而写出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样的悲愤之语,以及《兵车行》、“三吏”“三别”这些反映社会现实的诗篇。他晚年客居成都,靠朋友接济为生,但忧国忧民之心不减。他因“茅屋为秋风所破”一事感叹的不只是身世之悲,更有忧国忧民的博爱情怀。杜甫的感情是真挚的,是不容置疑的。
8.描写 肆虐
9.这首诗叙写了秋风破屋,群童抱茅,屋漏雨如注,诗人长夜难眠的情景,表露出诗人宁愿“吾庐独破”,受冻致死,也要得到“广厦千万间”,使“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博大胸襟和崇高理想,表达了诗人推己及人、关心人民疾苦、忧国忧民的感情。
10.示例:①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离骚》)②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白马篇》)
【作业】
1.[解析] D “重”应读“chónɡ”。
2.(1)多层茅草。(2)挂着,挂住。(3)狠心如此。
(4)一会儿。(5)阴沉迷蒙的样子。(6)哪里能得到。
3.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4.[解析] C A项,两个“高”分别为“深”“上下距离大”的意思;B项,两个“向”分别为“接近”“朝向,面对”的意思;D项,两个“安”分别为“哪里”“安稳”的意思。C项的两个“自”意思相同,都解释为“自从”。
5.(1)对偶 (2)比喻
6.示例一:爷爷,今天我在江心屿看到一处石头上的题字,是启功先生的笔墨,您看,上面有“诗之岛”三个大字、落款和一个印章。“诗之岛”是用行书写的,三个字竖着排列,字的大小不一,笔画有粗有细,结构疏密得体,整体看来修长清秀,舒展流动,古韵悠长。您是不是和我一样喜欢呢?
示例二:妹妹,这是江心屿一处石头上的题字,右边竖着写的三个大字是“诗之岛”,这三个字是行书,笔画有粗有细,笔画之间有点勾连。你再看,左下方有“启功题”三个小字和一个印章,告诉我们这三个大字是启功先生写的。他写得真好,下次带你去看看。
7.(1)示例:落叶飘零,无边无际,纷纷扬扬,萧萧而下;奔流不尽的长江,汹涌澎湃,滚滚而来。
(2)客居他乡;离家万里;多病缠身;孤独登高;漂泊无依。
8.[解析] 本诗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所抒发的情感相同,但方式有别,本诗借“繁霜鬓”“停浊酒杯”的描写,间接表现了自己的愤懑之情;《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则情溢于外,直接抒发忧国忧民的情怀。
[答案] 都抒发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前者间接抒情,委婉含蓄;后者则直抒胸臆,情感外露。
你能说出杜甫的一些诗歌吗?
望岳
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
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
造化钟神秀 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 决眦入归鸟
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
浑欲不胜簪
春望
门泊东吴万里船
绝 句
窗含西岭千秋雪
一行白鹭上青天
两个黄鹂鸣翠柳
好雨知时节 当春乃发生
春夜喜雨
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 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 花重锦官城
杜甫(712-770),字子美,因居少陵,自称少陵布衣、少陵野老,因其做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称杜拾遗、杜工部,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有《杜工部集》,与李白并称“李杜”。杜甫生活在唐王朝由盛转衰之时,其诗反映社会动乱和人民疾苦,被称为“诗史”。 诗风“沉郁顿挫”,语言精炼传神,对后世诗人影响极大,他被誉为“诗圣”。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杜甫,字_____,_______(朝代)的_____________(派别)。
后人称其本人为“________”,也有称_______。他的诗作被称为________。
请列举他的几首杰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子美
唐朝
现实主义诗人
诗圣
杜拾遗
诗史
《春望》
《望岳》
《春夜喜雨》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诗歌背景
公元759年岁末,杜甫一家辗转流浪到了成都,在成都西郊的浣花溪畔找了一块荒地,盖了一所茅屋,总算有了一个栖身之所。
两年后的一个秋天,一场大风把茅草给卷走了。杜甫一家只好在风雨淋漓中度过了一个难堪的不眠之夜。此情此景,杜甫感慨万端,写下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首不朽的诗篇。
“歌行体”
歌行,古代诗歌的一种。汉魏以下的乐府诗,题名为“歌”或“行”的颇多,二者虽名称不同,其实并无严格区别。后遂有“歌行”一体。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富于变化。
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怒 号 挂 罥 长 林 梢 庇 护
突兀 布衾 三 重 茅 沉塘坳
飘 转
zhuǎn
俄 顷
广 厦
shà
qǐng
xiàn
sāng
丧 乱
见 此屋
háo
juàn
cháng
bì
wù
chóng
qīn
ào
例:八月/秋高/风怒号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风雨不动/安如山。
再读课文,读准节奏
三读课文,体会情感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本诗,说说诗歌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提示:
1、 借助注释、查阅资料、翻译课文。
2、 抓情节 入情境 试抓关键词
拟写各段小标题
秋风破屋
群童抢茅
夜雨湿屋
心情苦痛
无可奈何
忧思不绝
惨 悲 哀
风
雨
白天
黑夜
屋外
屋内
事
人
自己
推己及人
天下寒士
愿
广厦千万间
现实
水到渠成
理想
关心民生 忧国忧民
全诗描写自己饱经离乱、困苦凄凉的生活,体现自己要让天下寒士得到欢乐的情怀,由己及人,感人至深,特别是最后一段集中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崇高思想境界。
小结
拓展延伸
你能说出杜甫其它有关爱国的诗句吗?
杜甫忧国忧民的诗歌名句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
任何一个诗人也不能由于他自己和靠描写他自己而显得伟大?,是因为他们的痛苦和幸福的根系深深地伸进了社会和历史的土壤里,因为他是社会、朝代、人类的器官和代表。
--〔前苏联〕别林斯基
登 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蜀 相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诗歌诵读
卖炭翁
白居易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自号香山居士,是杜甫之后,唐朝的又一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是唐代诗人中作品最多的一个。他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倡导了“新乐府运动”。以讽喻诗最有名,他的诗,语言通俗易懂,被称为“老妪能解”。《卖炭翁》是一首叙事讽喻诗。
作者简介
写作背景
这首诗是白居易《新乐府》五十首中的第三十二首,作于元和四年(809)。题下自注:“苦宫市也”,“宫”指皇宫,“市”是买的意思。一是指百姓苦于宫市的巧取豪夺;二是指宦官的恶行,败坏了宫市之名,毁了皇家的声誉。既为民生叫屈,又为皇上担忧。自唐德宗贞元(785—805)末年起,宫中日用所需,不再经官府承办,由太监直接向民间“采购”,谓之“宫市”,又称“白望”(言使人于市中左右望,白取其物)。太监常率爪牙在长安东市、西市和热闹街坊,以低价强购货物,甚至不给分文,还勒索“门户钱”,百姓深受其害。韩愈《顺宗实录》一语道破:“名为宫市,其实夺之。”
学习目标
朗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
比较分析,走近卖炭翁形象。
综合鉴赏,感悟文章主旨与诗人情怀。
卖炭翁
[唐]白居易
卖炭翁, 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诗歌朗读:
一、 整体感知
1、诗歌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请用现代文讲述这个故事。
二、再读课文,比较卖炭翁和宫使的人物形象,请结合具体诗句简要分析。(提示:分别从外貌、动作、心理描写的句子进行比较分析)
三读课文,体会人民之苦、宫市之恶,感悟诗人情怀
归纳主旨
诗人通过卖炭翁的遭遇,深刻地揭露了“宫市”的腐败本质,对统治者掠夺人民的罪行给予了有力的鞭挞与抨击,讽刺了当时腐败的社会现实,表达了作者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有很强的社会典型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