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课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东(课件:37张PPT+教案+试卷)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十八课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东(课件:37张PPT+教案+试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4-06 08:54:25

文档简介












             18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东
1.【读准字音】 给下列加点字和多音字注音。
棱角(  )       虔诚(  )
恭顺(  ) 蠕动(  )
懈怠(  ) 敦实(  )
吁 煞
2.【辨清字形】 根据拼音写汉字。
huò(  )然 蜿yán(  )
quán(  )卧 端xiánɡ(  )

3.【识记词义】 请把下列词义或词语补充完整。
(1)安营扎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风云变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接踵而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形容景象或事物的面貌清清楚楚地出现在眼前。
(5)________:随随便便,不放在心上。
(6)马路上,________的车辆像一条长龙。
(7)庙门外都是从洛阳城附近来的百姓,熙熙攘攘,________。,

4.下列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本文选自《藏北游历》,是一篇游记散文,记述了作者跟随摄制组在各拉丹东游览的经历。
B.本文以作者的所见所感为线索,表达细腻,情感丰富,极富感染力。
C.本文多处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描写了雪域高原的壮美景色。
D.本文语言诙谐,具有讽刺性。
5.文中为什么多次提到“我”的身体状况?


6.各拉丹东的冰塔林有什么特点?






7.“我”在整个行程中都遭遇了哪些困难?



阅读下面的选文,回答问题。
①第二天,仍随大部队进入冰塔林。在滑极了的冰河上一点点挪动,时而也需爬行——人们越发有经验了,在有坡度的地方,就翻身滚将起来——终于过了冰河,我便半卧在砾石滩上仔细寻找起来,看有没有贝壳、植物之类化石,或者古人类生活过的痕迹,可是很遗憾,没有。而我似乎已经衰竭,心想碰巧哪一口气上不来,就长眠于此吧。
②见我再也没力气返回了,杰巴他们开着车过来,接我过这一段冰河。
③拍电影的那一伙不知又发现了什么新大陆,久久不回来。不甘心在车里闷坐,又挣扎着去那座冰河中间的砾石堆。过午的太阳强烈,冰面疏松多了,有流水漫溢出来。此刻除了风声,还有一种声音轻易便可辨别出来。那是坚冰之下的流水之声,它一刻不停,从这千山之巅、万水之源的藏北高原流出,开始演绎长江的故事。
8.选文第①段中第一个破折号有什么作用?





9.选文中作者写到“而我似乎已经衰竭,心想碰巧哪一口气上不来,就长眠于此吧”,这样写是不是显得作者很悲观?为什么?




10.理解选文第③段画线句的含义。

课时作业
18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东]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棱角(lénɡ)   虔诚(qián)
蜿蜒(yán)  锐不可当(dānɡ)
B.卖弄(nònɡ)  恭顺(ɡōnɡ)
演绎(yì)  大煞风景(shà)
C.帐篷(penɡ)  懈怠(dài) 
蠕动(rú)  气喘吁吁(xū)
D.蜷卧(quán)  确凿(záo) 
敦实(dūn)  参差不齐(cēn)
2.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屏风  草坝  接踵而至  风云变幻
B.骨骼  裸露  安营扎寨  气势磅礴
C.豁然  酝酿  精雕细刻  穿流不息
D.缓慢  琼瑶  光彩夺目  漫不经心
3.2017·南充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唱着毕业的骊歌,回眸初中生活的阴晴雨雪,七彩校园里回响着我们青春的誓言和浓浓的师生情谊。
B.中国不仅有发展“一带一路”这一宏大倡议的决心,也有实现这一美好蓝图的能力。
C.据业内专家估计,仅在我国,未来5年内大数据人才缺口就将超过130万人以上。
D.由于电影《摔跤吧,爸爸》以真情动人,使它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深受广大观众赞誉。
4.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头痛,恶心,双脚绵软,呼吸困难——典型的缺氧反应,外加新伤剧痛。
B.老远喊我:“都到这地方了,不到处转一转,多亏呀!”
C.时而也需爬行——人们越发有经验了,在有坡度的地方,就翻身滚将起来——终于过了冰河,我便半卧在砾石滩上仔细寻找起来,看有没有贝壳、植物之类化石,或者古人类生活过的痕迹,可是很遗憾,没有。
D.本文选自《藏北游历》。(中国藏学出版社2007年版)

5.综合性学习。
夏令营开展“用地图说家乡”活动,请根据下图拟写一段150字左右的发言稿,向来自全国各地的营员介绍衢州。
要求:①用一个比喻,让人记住地图的形状;②用一个主题词,凸显家乡的特点。



[2017·常州]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观秦兵马俑
①车驶过秦始皇陵,骊山巍峨,扑人眉宇。一个高高的土丘上长满了郁郁葱葱的石榴树,田地里长满了青青的蔬菜,间或能看到青翠茁壮、逗人喜爱的麦苗。
②西安是一个最容易让人发思古之幽情的地方。看到半坡,我自然就想到了蒙昧远古的祖先,想到汉族公认的始祖轩辕黄帝。骊山当然让我想到周幽王和骊姬。始皇陵里埋着妇孺皆知的秦始皇,而茂陵是雄才大略的汉武帝的陵墓。至于唐代,那遗迹更是到处可见。抬头一看,低头一想,无一不让你想到唐诗辉煌的黄金时代,想到那些显赫的诗人与脍炙人口的诗句。走过灞桥,我怎会不想到当年折柳赠别的名句和真挚不舍的友情呢?一看到终南山,那“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的吟咏之声,就在我耳边响起。一走过渭水, 那“秋风生渭水,落叶满长安”的诗句马上把我带到了长安的深秋中,凉意袭人。而“云里帝城双凤阙,雨中春树万人家”把春雨中千树万树枝头滴着红雨的杏花带到我眼前,湿意阵阵。大明宫“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①”,我仿佛亲眼看见当年世界首都长安的情景,大街上熙熙攘攘,在黄皮肤的人群中夹杂着不少皮肤或白或黑、衣着怪异、语言奇特的外国学者、商人、僧侣、外交官……
③总之,在我乘车驶向秦俑馆的路上,我眼前幻影迷离,心头忆念零乱,耳旁响着、嘴里吟着美妙的诗句,纵横八百里,上下数千年,浮想联翩,心潮腾涌。我既愉快,又怅惘;既兴奋,又冷静,中间还夹杂一点似乎是骄傲的意味。
④就这样,转眼之间,我们到了秦兵马俑馆。
⑤我们先参观了大厅旁边的一间小厅。中间陈列着一辆铜车、四匹铜马。四匹铜马神采奕奕,仿佛正在努力拉着铜车奔驰。一个铜军官坐在车上,驾着这四匹马。看到这样精致绝伦的艺术国宝,人们都不禁啧啧称叹,我心中那一点骄傲的意味不由得浓烈起来了。
⑥走进大厅,那真是硕大无比,目测至少有几个足球场大。站在栏杆旁边向下面的大坑里望去,那兵俑和马俑都成排成行地站在那里。将军俑、铠甲武士俑、骑马俑等等,好像都聚精会神地站在那里,静候命令,一个个秩序井然,纪律严明,身体笔直,纹丝不动。兵俑中间间杂一些马俑,也都严肃整齐,伫立待命。我原以为,这些兵俑都是一个模子里塑制出来的,千篇一律。但是仔细一看才发现,他们的面部表情几乎都不相同:有的像是在微笑,有的像是在说话,有的光着下颌,有的留着胡子,个个栩栩如生,神态各异,没有发现一个愁眉苦脸的。我简直难以想象,当年的艺术家是怎样塑制这些兵马俑的。这不叫它是宇宙间一大奇迹又叫它什么呢?
⑦我的思潮又腾涌起来,眼前幻象浮动,心头波浪翻滚。我仿佛看到前排坑道里的兵俑和马俑一齐跳动起来。兵俑跑在前面,马俑紧紧地跟在后面,有的兵俑骑上马俑,他们都在将军俑的率领下,奋勇前进。后排坑道里那些还没被完全挖出来的兵俑和马俑,有的只露出了头,有的露出了半身,有的直着身子,有的歪着身子,也都在那里活动起来。那高低不平的地面在我眼中忽然变成了海浪,汹涌澎湃。兵俑和马俑正从海浪中挣扎出来,奋勇地向前。他们一飞出大厅,看到山河大地花团锦簇,人民意气风发,都大为惊诧与兴奋。他们边说边飞,浩浩荡荡,飞向骊山,飞向天空。
⑧这八百里秦川可真是一块宝地啊!几千年来,我们多少代人在这里胼手胝足②,辛勤耕耘,才收拾出如今这样的锦绣河山。现在在秦俑馆内,外国朋友,男女老幼,穿着五光十色的衣服,说着稀奇古怪的语言,其数目远远超过国人。作为一个中国人的我,那油然而生的骄傲感与幸福感,现在更加浓烈起来了。
⑨我依依不舍地离开了秦俑馆。此时天色已晚,骊山山顶隐入薄薄的暮霭中,周围一片宁静。那浩浩荡荡的兵马俑队伍大概已经飞越了骊山,伴随着我的心飞掠过八百里秦川。
(摘自《季羡林散文选》,有删改)
[注] ①冕旒:这里代指古代帝王。②胼手胝足:手脚上因劳作而结满了老茧。
6.通读全文,依据文章内容,完成下面的表格。

游踪 所见(所想) 所感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丰富的历史遗迹,灿烂的诗歌文化 似乎有一点骄傲的意味
秦兵马俑馆小厅 (2)__________ 骄傲的意味浓烈起来了
秦兵马俑馆大厅 规模宏大,形态各异,飞奔向前 (3)__________
7.简要分析第④段在结构上所起的作用。




8.联系上下文,赏析第③段中画线句子的语言特色与表达作用。



9.文章标题为“观秦兵马俑”,但作者为何一开始详写了车行途中的所见所想所感,而并没有直接写“观秦兵马俑”?请结合文章主旨作简要阐释。




10.下列对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①段的景物描写为全文定下了充满活力、兴奋昂扬的情感基调。
B.第②段末尾的省略号隐含的意思是:在西安,引发思古幽情的历史遗迹与脍炙人口的诗歌还有很多。
C.第⑥段末尾画线句强调的意思是“不知道到底要怎么称呼、评价那些兵马俑才恰当”。
D.刘禹锡“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与第②段画线诗句的意境是不同的。






11.本文语言生动形象,充满情趣。请运用一种或几种修辞手法,为三峡写一段生动形象的导游词。 




答案详解
1.lénɡ qián ɡōnɡ rú dài dūn xū yù shā shà
2.豁 蜒 蜷 详 篷 蓬 砾 烁
3.(1)原指军队搭起帐篷、修起栅栏住下,现泛指军队或其他团体建立临时驻地。
(2)像风云那样变化不定。比喻事物的变化或局势多变、复杂。
(3)形容人或事物一个又一个接连不断地到来。
(4)历历在目 (5)漫不经心 (6)川流不息 (7)络绎不绝
4.[解析] D 本文语言的特点是风趣、幽默,但并没有讽刺性。
5.文中多次提到“我”的身体状况,一是为了突出各拉丹东的环境恶劣,二是为了表现工作人员的顽强毅力和坚持不懈的精神品质。
6.“整座冰塔林就由许多冰的庄园冰的院落组成,自成一天地”,“是琼瑶仙境,静穆的晶莹和洁白”,“挺拔的,敦实的,奇形怪状的,蜿蜒而立的。那些冰塔、冰柱、冰洞、冰廊、冰壁上徐徐垂挂冰的流苏,像长发披肩”。
7.①在海拔六千米的草坝子上呼吸困难,手背生起冻疮,肩背脖颈疼痛得不敢活动,连夜高烧,不思饮食;②在冰塔林摔了一跤,折断了尾椎骨;③在海拔六千米以上的高原,头痛,恶心,双脚绵软,呼吸困难。
8.补充说明我们过冰河的方式。
9.不是;作者是用自己的亲身感受来描写冰河、雪域高原给人带来的感受,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10.这句话有两层含义,表层含义是冰河下面的水流就是长江的源头,这一刻不停的流水孕育了奔腾千里的长江;深层含义是这长江的源头不仅孕育了长江,更孕育了长江沿岸的文化,孕育了中华民族,流露出作者对长江源头各拉丹东的崇敬和赞美之情。
【作业】
1.[解析] B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字音的能力。B项,“弄”应读“nong”,“煞”应读“shā”。
2.[解析] C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字形的能力。C项,“穿流不息”应为“川流不息”。
3.[解析] B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病句的能力。A项,“回响”与“情谊”搭配不当,删去“和浓浓的师生情谊”;C项,“超过”与“以上”重复,删去“以上”;D项,缺少主语,删去“由于”或者“使”。
4.[解析] D 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标点符号的能力。D项,应将句号放到句尾。
5.示例:亲爱的朋友们,大家好!我带来一株三叶草,它就是我的家乡衢州。瞧,三个叶片分别是开化、江山、龙游,中心是常山、柯城、衢江。三叶草是幸运的象征,我的家乡是幸运之城:拥有六千年的漫长历史,她是幸运的!沐浴孔宗南迁的儒风,她是幸运的!经受战火的洗礼与劫难的考验,古城墙上开出新的花朵,她是幸运的!衢州这株幸运草欢迎您!来衢州,享幸运!
6.[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解答这道题可以依据文章的游览顺序进行归纳,(1)所感“似乎有一点骄傲的意味”在第③段,所以游踪应在这之前的内容中,因此可以总结出是行驶在秦兵马俑馆的路上,作者的感触颇多;(2)地点是“秦兵马俑馆小厅”,在第⑤段,由此提炼出答案;(3)的目标段落在⑥~⑧段,作者所见的是“秦兵马俑规模宏大”,所感应从文中“作为一个中国人的我,那油然而生的骄傲感与幸福感,现在更加浓烈起来了”提炼“骄傲感和幸福感”。
[答案] (1)驶向秦兵马俑馆的路上 
(2)精致绝伦的艺术国宝 
(3)骄傲感和幸福感浓烈起来了
7.[解析] 本题考查文章段落的作用。“就这样,转眼之间,我们到了秦兵马俑馆”,使读者由前面作者在路上的感想而进入到秦兵马俑馆,引起下文对秦兵马俑馆的叙述。
[答案] 承上启下。
8.[解析] 本题考查文章的语言特点。“眼前幻影迷离,心头忆念零乱”“纵横八百里,上下数千年”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意义对称,由此很明显可以看出使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耳旁响着、嘴里吟着”“浮想联翩,心潮腾涌”连用四字词语,又使句子读来朗朗上口且有气势。
[答案] 语言特色:对偶的运用,使句子形式整齐、节奏分明、声调和谐。表达作用:增强了语言气势和音韵的美感。
9.[解析] 本题考查作者的写作意图。开头写车行途中的所见所想所感,是为了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后文看到“秦兵马俑”,作者有了更强烈的自豪感,文章主旨“对秦兵马俑队伍的赞叹与喜爱”贯穿了文章后面的文字,凸显了作者的骄傲感和幸福感。
[答案] 文章详写了车行途中的所见所想所感,为后文见到秦兵马俑的骄傲和幸福蓄势,将作者的这种油然而生的骄傲感和幸福感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10.[解析] C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第⑥段末尾画线句“这不叫它是宇宙间一大奇迹又叫它什么呢”是因为前文中所说“我简直难以想象,当年的艺术家是怎样塑制这些兵马俑的”,由此可以推测是对当年艺术家水平之高的赞叹。
11.示例:
大家好,欢迎来到美丽的长江三峡。长江是我国第一大河,它从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沱沱河起步,纳百川千流,自西向东,横贯中国腹地,全长6 300多公里。它满载四季浪歌,永不停息地直奔东海。长江是仅次于南美亚马孙河和非洲尼罗河的世界第三大河,它是孕育中华民族古老文明的摇篮。它流经四川盆地东缘时冲开崇山峻岭,夺路奔流形成了壮丽雄奇、举世无双的大峡谷——长江三峡。
长江三峡东起湖北宜昌市南津关,西至重庆市奉节县白帝城,由西陵峡、巫峡、瞿塘峡组成,全长193公里。它是长江风光的精华,神州山水中的瑰宝。古往今来,它始终闪耀着迷人的光彩,令无数中外游客为之倾倒。
多情的三峡风光,热情的三峡人民,大美三峡欢迎您!















第18课??在长江源头格拉丹东
教学目的:
1.积累语言,了解格拉丹东的特点。
2.理解课文基本内容。
教学时间:2课时
第1课时
教学目的
????1.积累语言。
2.理解课文基本内容。
教学内容与步骤
情景激趣:
马丽华,当代女作家,山东济南人,中共党员。长期从事《西藏文学》编辑工作。著有长篇报告文学《青藏苍茫——青藏高原科学考察五十年》,散文集《追你到高原》、《终极风景》、《西藏之旅》,长篇散文《藏北游历》、《西行阿里》、《灵魂像风》,《走过西藏》等。曾于1992年、2001年两次获得西藏珠穆朗玛文艺奖,1994年获庄重文文学奖,1997年《走过西藏》获全国优秀畅销书奖,2011年以长篇小说《如意高地》获第四届老舍文学奖。?
蓝天白云,雪山草地,冰川大河,是西藏特有的自然景观。作者马丽华在西藏工作近三十年,足迹踏遍大半个西藏,写下了许多介绍西藏的文章。1987年3月上旬,作者跟随电影摄制组走进各拉丹东,领略到壮美的雪山和奇异的冰塔林的景色,写下了这篇游记。
长江发源于“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脉各拉丹东峰西南侧。“各拉丹东”,藏语为“高高尖尖的山峰”,神秘的雪域高原,令人向往,充满未知与挑战,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长江的源头去探险吧!?
探究生趣
第一步,泛读课文。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求用着重号标出重要词语,用横线标出文章的线索、文眼等,用序号标出意义段,用波浪线标出抒情或议论的文字。批注自己的阅读感,列出不懂之处,在此基础上校正读音,积累语言,理解结构:
一、校正读音,积累语言
裸露?lù 黧lí黑???砾lì 石 劲jìng旅 腈jīng纶 熠熠yì??
气势磅礴:形容气势非常雄伟浩大。
接踵而至:指人们前脚跟着后脚,接连不断地来。形容来者很多,络绎不绝。?
历历在目:历历:清楚,分明的样子。指远方的景物看得清清楚楚,或过去的事情清清楚楚地重现在眼前。?
蠕动:指爬行的昆虫;泛指像虫类爬行的样子。?
熠熠:闪烁的样子。
二、理解结构
第一部分(1-3段):时间,概况,艰苦的旅行。
第二部分(4-6段):冰塔林的景色和“我”摔跤的遭遇。?
第三部分(7—13段):写“我”受伤后在各拉丹东的经历。?
第四部分(14、15段):各拉丹东孕育了长江,滋养了人类。
总结固趣:
这篇游记,作者采用时间顺序和旅行的进程记下了在长江源头的见闻和感受,我们领略了壮美景色的同时,也感受了雪域高原的巨大威力,作者的体验更强烈显示了爱国的思想感情。
布置作业
深入阅读课文,并对课文作个性理解。
?
第2课时
教学目的
????深入理解课文。
教学内容与步聚
情景激趣
?
探究生趣
第二步,精读课文,深入探究
一、指导学生理解散文的要素
㈠作者是怎样描写各拉丹东的冰塔林的?试结合课文内容具体分析。?
明确:作者由远及近,采用“移步换景”的方法展现了冰塔林神奇、壮美的特点。?
“鲜有人迹的冰雪世界”“坚冰丛莽”“巨大的冰谷”“冰雪劲旅”“冰的庄园冰的院落”“琼瑶仙境”这些句子都表现了冰塔林奇美的特点。)
㈡作者多次写到自己在高原上的疼痛、恶心,甚至觉得“要死了”,这些内容与文中的写景有什么关系?产生了怎样的表达效果??
明确:作者多次写到自己在高原上的疼痛、恶心,甚至觉得“要死了”,是为了反衬各拉丹东的壮美景色和冰塔林的神奇,更好地表达了自己对大自然美丽景色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㈢如何理解“而我似乎已经衰竭,心想碰巧哪一口气上不来,就此长眠吧”中“我”的心态?
明确:作者在《藏北游历》序言中说,自己对于这片雪原高原,“是一个逗留太久,热情也持续得太久”的人。在西藏期间,“足迹和心迹都轰轰烈烈地进行着”。她和这块大陆感情至深,已和这片土地融为一体,死亡何尝不是一种回归?这时死亡也没有了恐怖色彩。
各拉丹东,给人一种从未有过的心灵震撼,有一种吸引力,在它面前,人浑然忘我。在这种忘我的精神境界中,作者感悟到生命是一种永恒,也是一种不朽,从而能坦然面对死亡。
㈣赏联系上下文,品味下列句子,思考并回答下列的问题。想一想,这些句子在表达方面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1.?“这一派奇美令人眩晕,造物主在这里尽情卖弄着它的无所不能的创造力”。这里的“眩晕”和“卖弄”是什么意思?传达了作者怎样的感受?
明确:“眩晕”指美景多得让人目不暇接,令人陶醉的意思。“卖弄”指故意展现。这里表达了景物带给自己的强烈震撼以及对自然神奇伟力的赞美,极大地丰富了文章的内涵)
2.“风声一刻不停地呼啸,辨不清风何来何往,仿佛自地球形成以来它就在这里川流不息,把冰河上的雪粒纷纷扬扬地扫荡着,又纷纷扬扬地洒落在河滩上、冰缝里。”删去加点的部分,全句的表达效果会有怎样的变化?
明确:删去后,不能表现大自然的风是亘古存在的,不能表现冰窟的历史悠久。
3.“端详着冰山上纵横的裂纹,环绕冰山的波状皱褶想象着在漫长的时光里冰川的前进和后退,冰山的高低消长,这波纹是否就是年轮。”作者是怎样描写冰山的裂纹和皱褶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作者采用联想和想象的手法描写大自然的形成之前,引发人们思考生存和意义。)
㈤读了这篇游记你有什么样的感悟??
感悟(1)各拉丹东终年冰雪覆盖,是长江的源头,景色神奇、壮美。各拉丹东孕育了长江,是生命之源。读后,我们心中不由产生了对它的向往、崇拜、热爱之情。?
感悟(2)各拉丹东雪山圣洁、坦荡,读文如临其境,身心豁然圣洁,灵魂也得到了升华,是内在体验的深化和生命质量的提高。
第三步,选读相关内容,个性解读,读写结合
学法指导: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知识等对作品作个性解读。
课堂探究:
一、个性解读
1.你对本文还有哪些与众不同的理解?
?
2.学了本文你有哪些与众不同的收获?
?
二、读写结合。
学法指导:找出文中最主要的写作手法,体现作者是如何表达的,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1.你认为文中最主要的写作手法是什么?作者是如何运用的?有怎样的表达效果?对你的写作有怎样的借鉴作用?
明确:议论抒情写感受,给读者以强烈的共鸣。
游记要写出游览过程中的所见所闻,其中还会渗透作者的感情。文中作者远望冰塔林的景物,“巨大的冰谷里,一列小小身影”,融汇着作者的主观情感,感叹人在自然奇景面前的渺小。?
“这一派奇美令人眩晕,造物主在这里尽情卖弄着它的无所不能的创造力”,直接发表议论,表达景物带给自己的震撼以及对自然神奇伟力的赞美。?
移步换景巧观察,避免平铺直叙?
本文采用“移步换景”来观察描写景物,如“在它的脚下安营扎寨”“在各拉丹东以东……草坝子上”“我们把车停在冰河上”“从砾石堆上四面张望”等,移步换景,思路清晰,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2.借鉴本文融入情感与移步换景的观察方式写一篇游记。
布置作业:
?????预习《登勃朗峰》,要求能概述文章内容,拟出不懂或有质疑之处。
?
趣味教学资料
各拉丹东简介
各拉丹东雪山是长江三源之一沱沱河的发源地,也是我国最具特色的冰川雪山之一,位于唐古拉山中段,藏语意为“高高尖尖之山峰”,海拔6,621米,为唐古拉山脉之主峰。
长江的源头有正源当曲,西源沱沱河,北源楚玛尔河。各拉丹东雪山是西源沱沱河的发源地,也是我国最具特色的冰川雪山之一。同时,各拉丹东雪山冰川的伸缩变化,非常明显地揭示了当地乃至青藏高原和全球气候的变迁,极具科研价值。
各拉丹东突耸于青海省西南部青藏边境,系由一大片南北长达50余公里,东西宽约30余公里,攒聚约50余条巨龙般之山岳冰川群所组成,位于东经?9l°,北纬33.5°,海拔662l米。
各拉丹东冰峰西南侧之姜根迪如冰川为沱沱河的发源地,末端海拔高5395米,由冰川、冰斗融水汇成一股宽约3公尺,深约0.2公尺之小溪流,北流9公里至巴东山下接纳朵恰迪如岗雪山群之冰川融水后,流经长约15公里之谷地,继续北流,分流成宽6公尺与4公尺之两条小河,小河两侧谷地尚有众多瓣套状之水网,此即沱沱河之上源。
各拉丹东峰周围自然景观奇特壮观。东季,这里是冰雪的世界,山上山下,银装素裹,夏秋季节,烈日炎炎,冰消雪融,山下天然草原上盛开着五颜六色的野花,紫嫣红,草原上点缀着成群的牛羊。
各拉丹东位于格尔木市唐古拉山乡境内。唐古拉山脉最高峰。藏语意为“高高尖尖的山峰。
各拉丹东南北长50公里,东西宽30公里,除主峰各拉丹东峰外,海拔6000米以上的山峰还有40余座,冰川覆盖面积790.4平方公里,有冰川130条。雪线高度北坡5570米,南坡侧各有一条弧形冰川,南支姜根迪如冰川,长12.8公里,宽1.6公里,尾部有5公里长的冰塔林,是长江西源沱沱河的发源地;北支冰川长10.1公里,宽1.3公里,尾部有2公里长的冰塔林,冰桥、冰草、冰针、冰蘑菇、冰湖、冰钟乳等构成千姿百态的冰塔林世界。
有野牛、野驴、藏羊羚、雪鸡等珍禽异兽和水晶石,周围为优良的天然草场。是探险旅游、登山、猎奇、科学考察的理想之地。各拉丹东冰山群属于山岳冰川,高达六七十米的冰塔林,银盔白甲,高耸入云,一座挨一座,有的象撑天玉柱,有的如摩天水晶楼,有的似宝剑寒气凌凌直刺云天,有的锋如奇塔异峰千姿百态,冰塔林中,有高高耸起的冰柱,有玲珑剔透的冰笋,有形如彩虹的冰桥,有神秘莫测的冰洞,还有银雕玉琢的冰斗、冰舌、冰湖、冰沟……神工鬼斧,冰清玉洁,简直是一座奇美无比的艺术长廊。夏秋季节,山上银装素裹,山下野花烂漫。各拉丹东冰峰附近海拔六公里以上蕴藏的冰山水晶石,被称为“江源瑰宝”。
各拉丹东冰川地段是青藏铁路全线气候最恶劣、地质条件最差、施工难度最大的区段。斜坡湿地广布,高地温、高含冰量冻土地段较长,冻胀、融沉作用强烈;安多以南分布有岛状冻土和深季节冻土。东春季节气温很低,寒风凛冽,七八月份天气稍微转暖时,雨水丰富,飘过一片云彩来,不是雨雪就是冰雹。从唐古拉山口开始,青藏铁路不再与公路平行,而是取道无人区,直插西藏自治区的安多县。各拉丹东冰川海拔5231米,是青、藏两省区天然分界线,也是青藏线109国道的最高点。唐古拉山顶终年积雪不化,数十条远古冰川纵横奔泻,可谓“近看是山,远望成川”。这里还可以看到神秘莫测的一日四景。往返的游客,大多数在此停留、拍照、观景。翻过大唐古拉山口,前面的还有一处海拔5010米的小唐古拉山口。过后即进入西藏境内的羌塘高原,两旁雪山连绵,蓝天草原相映,牛羊象珍珠般洒落绿野。此处空气含氧量只有水平线的六成,一般乘客路过唐古拉山口,会有明显的高原反应。铁路在唐古拉山越岭地段是一条最高海拔5072米、比青藏公路最高海拔低159米且地质条件相对较好的线路。唐古拉车站设计为三股道,属于客货两用的综合车站,是青藏铁路全线海拔最高处的中间站,同时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火车站,候车室内配备有大型制氧设备。青藏线3352公里处的109道班(即21工区),海拔近5100米,管辖着唐古拉山垭口的维护,是整个青藏公路从格尔木到拉萨三十六个工区中最高的一个,被誉为“天下第一道班”。
各拉丹东攀登历史
1985年,日本京都大学学术登山队到达江源,攀登各拉丹东峰,有6人登顶成功;
1986年,中美联合长江科学考察漂流队到达姜古迪如冰川,并竖立了“长江源头”石碑。1991年,清华大学登山队攀登该峰,未登顶;
1992年,台湾一支队伍,到达姜古迪如冰川;
1992年,两支分别来自韩国及日本的队伍,未登顶;
1994年8月1日,清华大学苗来生,成为第一个登顶格拉丹东的中国人;
1994年8月,北京大学登山队,11人成功登顶;
2002年5月,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登山队,到达6500米高度;
2004年7月,清华大学登山队,到达5900米高度;
2006年8月,中国人民大学登山队6名队员登顶;
2010年7月,两岸清华大学联合登山队17名队员登顶;
2015年7月,西藏马卡鲁探险,队员3人,协作4人,共7人登顶,成为第一次登顶成功的商业团队;
2015年8月,厦门大学登山队,13人成功登顶。




第2页


问:长江的发源于哪里?
发源于青藏高原唐古拉山主峰各拉丹东的西南侧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东
马丽华

马丽华,一级作家、编审,现任中国藏学出版社总编辑。著有长篇报告文学《青藏苍茫——青藏高原科学考察五十年》,散文集《追你到高原》、《终极风景》、《西藏之旅》,长篇散文《藏北游历》、《西行阿里》、《灵魂像风》,《走过西藏》等。1997年《走过西藏》获全国优秀畅销书奖,2011年以长篇小说《如意高地》获第四届老舍文学奖。
结合资料,了解作家作品
各拉丹东介绍
各拉丹东雪山是长江三源之一沱沱河的发源地,也是我国最具特色的冰川雪山之一,位于唐古拉山中段,藏语意为"高高尖尖之山峰",海拔6,621米,为唐古拉山脉之主峰。
各拉丹东冰川地段是青藏铁路全线气候最恶劣、地质条件最差、施工难度最大的区段。斜坡湿地广布,高地温、高含冰量冻土地段较长,冻胀、融沉作用强烈;安多以南分布有岛状 冻土和深季节冻土。冬春季节气温很低,寒风凛冽,七八月份天气稍微转暖时,雨水丰富,飘过一片云彩来,不是雨雪就是冰雹。
各拉丹东峰周围自然景观奇特壮观。冬季,这里是冰雪的世界,山上山下,银装素裹,夏秋季节,烈日炎炎,冰消雪融,山下天然草原上盛开着五颜六色的野花,姹紫嫣红,草原上点缀着成群的牛羊。


棱角léng jiǎo 骤然zhòu 虔诚qián 恭顺gōng 蠕动rú 凄凉qī
懈怠xiè dài 敦实dūn 蜿蜒wān yán 消长zhǎng 衰竭shuāi jié 漫溢 yì
演绎 yì 摄制shè 帐篷zhàng
磅礴páng bó 霹雳pī lì 砾石lìshí 眩晕xuàn yūn 腈纶jīng lún
1.生字注音
诅咒zǔ zhòu 冰凌líng 静穆jìng mù 冻疮chuāng 蔚蓝wèi 蜷卧quán
褶皱zhě 豁然huò 黧黑 lí
安营扎寨 zhài 风云变幻huàn
接踵而至zhǒng 历历在目lì lì
川流不息xī 漫不经心màn jīng
卖弄:一般是指有意显示、炫耀(自己的本领和长处
豁然:形容开阔或通达。
娇贵:看得贵重,过度爱护。
熠熠:闪烁的样子,形容闪光发亮。
端详:仔细地看。
演绎:一种推理方法,由一般原理退出关于特殊情况下的结论。
敦实:粗短而结实。
懈怠:松懈懒散。
恭顺:指恭敬顺从。
蠕动:指爬行的昆虫,泛指像虫类爬行一样地动。
虔诚:恭敬而有诚意(多指宗教信仰)
解释词语
接踵而至:形容人或事物一个又一个接连不断地到来。
安营扎寨:原指军队架起帐篷、修起栅栏住下。现泛指军队或其他团体建立临时驻地。
秋高气爽:形容秋季晴空万里,天气清爽。
气势磅礴:形容气势雄伟壮大。
风云变幻:像风云那样变化不定,比喻局势复查,变化迅速,难以预料。
气喘吁吁:形容呼吸急促,大声喘气。
精雕细刻:形容创作艺术品时的苦心刻画。也比喻认真细致地加工。
历历在目:指远方的景物看得清清楚楚,或过去的事情清清楚楚地重现在眼前。
川流不息:形容行人,车马等像水流一样连续不断。
漫不经心:随随便便,不放在心上。
大煞风景:损伤美好的景致,比喻败坏兴致。
感知全文
根据课文的内容,梳理作者的游踪,并分析作者游览过程中的所遭、所见、所感。请同学们看书5-7分钟,并用不同符号标出各类信息。
本文主要使用什么手法来写景记事的?
移步换景
"移步换景"是游记最常用的一种写作手法。是指不固定视点(即立足点和观察点),按照地点的转移和一定的视角,把所看到的不同事物叙述和说明下来。移步换景法一般适合于游记或参观记,描写景物时,人走景移,随着观察点的变换,不断展现新画面。
如柳宗元的《小石潭记》(小溪—小石潭—潭西南—潭四面)
那么作者一行人走过了哪些地方?试作梳理。
山脚冰塔林
草坝子上
砾石堆上
接近冰山
置身冰窟
进入冰塔林





由此可见本文写作使用了 顺序。
空间
除此外,文章还使用了 顺序,从 可看出。
时间
第二天
感知全文,理清线索
时空为顺序
以作者跟随摄制组探险的两天行踪为线索


(3--11)
写初见各拉丹东的景象。
详写第一天在不同地点所见的景象和感受。
(1-2)


(12--15)
略写第二天再次进入冰塔林的经过。
移步换景
标示出作者经历的句子,说说在各拉丹东源头,作者一行人遇到了哪些困难?
驻地条件艰苦
高原反应
发烧疼痛
摔跤
隆冬将尽
气候严寒
自然环境险恶
行走困难
一、寻找 ,贴近作者
作者行踪

第一天
驶向格拉丹东
在草坝子上安营
接近冰山、冰塔林
置身冰窟
(渐趋恶化)
身体状况
尚属正常
高原反应
发烧疼痛
摔伤 恶心
呼吸困难
我要死了
第二天
再入冰河
似乎已经衰竭 没力气、挣扎
所至
时空顺序
思考:本文大量写游览过程中所遇的困难,有何作用?
1、侧面表现格拉丹东环境的恶劣以及景观的独特;
2、表现游览者的坚强与乐观,使游览带上了苦难美和悲壮美的色彩;
3、作为暗线推动情节的发展。
作者在游览过程中见到了什么?又有何感受?
第一天
格拉丹东山脚

在草坝子上
接近冰山、
冰塔林
置身冰窟
第二天
再入冰河
观景立足点
景物特征
写景手法
远眺雪山
变幻莫测、有雕塑感
简笔勾勒
砾石堆四顾
冰峰晶莹
冰河辽阔
冰天浩茫
大笔涂抹
靠近冰山近看
图案多样、神奇
简要概述
细看,
联想并想象
晶莹闪耀
形态多样
永恒之美
凝聚历史
细致描写
由眼前景
联想历史
感受永恒
半卧细察
冰面疏松
流水漫溢
简要概述
所见


气势磅礴的密云来去匆匆,形如金字塔的各拉丹东主峰难得在云遮雾障中一现尊容
面向各拉丹东威严的雪峰行了跪拜大礼,虔诚而愚蠢


冰塔林


冰塔林
那些冰塔、冰柱、冰洞、冰廊、冰壁上徐徐垂挂冰的流苏,像长发披肩。

太阳强烈,冰面疏松,有流水漫溢
再读再品,体察所感
第一天

第二天
格拉丹东
在草坝子上
接近冰山、
冰塔林
置身冰窟
再入冰河
感叹雪山的雄伟神秘
担心影响心态,敬畏雪峰
赞美自然,凄凉、无奈
感到温暖,思绪飞扬,被自然震撼
欣慰活在格拉丹东近旁


敬畏自然,豁达乐观
请用一两个词来形容作者游览各拉丹东时的心态。


如何理解“不见自然生物痕迹,但今天的确有人活在格拉丹东的近旁”?
格拉丹东环境很恶劣,而人也很伟大;这种“伟大”不是征服,而是“活在近旁”的敬畏。
主旨归纳
本文是一篇游记。作者按时间顺序和旅行的进程记下了在长江之源各拉丹冬的见闻和感受,描写了各拉丹冬的壮美景色和冰塔林的神奇,表达了敬畏大自然、热爱西藏的感情。
作者由远及近,采用“移步换景”的方法展现了冰塔林神奇、壮美的特点。
课文中,“鲜有人迹的冰雪世界”“坚冰从莽”“巨大的冰谷”“冰雪劲旅”“冰的庄园冰的院落”“琼瑶仙境,敬慕的晶莹和洁白”,这些句子都表现了冰塔林奇美的特点。
1.作者是怎样描写各拉丹冬的冰塔林的?试结合课文内容具体分析?
探究思考
2,作者多次写到自己在高原上的疼痛、恶心,甚至觉得“要死了”,这些内容与文中的写景有什么关系?产生了怎样的表达效果?

作者反复叙写自己糟糕的身体状况,从侧面写出了各拉丹东自然环境的艰险,突出了本文“所至”和“所见”的独特性。随着身体状况越来越糟糕,作者对各拉丹冬的感受与理解却越来越细致,想象也越来越富有诗意。这样写,使读者体会到作者的乐观与坚强,也让文章显得亲切、真实、可信。作者在痛苦中探索,也使文章染上苦难美和悲壮美的色彩。
语言赏析
1.这一派奇美令人眩晕,造物主在这里尽情卖弄着它的无所不能的创造力。
(这里的“眩晕”和“卖弄”是什么意思?传达了作者怎样的感受?)
“眩晕”指美景多得让人目不暇接,令人陶醉的意思。“卖弄”指故意展现。这里表达了景物带给自己的强烈震撼以及对神奇伟力的赞美,以及基于人与自然的对比而产生的对自然的敬畏。
拟人手法
2.风一刻不停地呼啸,辨不清它何来何往,仿佛自地球形成以来它就在这里川流不息,把冰河上的雪粒纷纷扬扬地扫荡着,又纷纷扬扬地洒落在河滩上、冰缝里。
(删去加点部分,全句的表达效果会有怎样的变化?)
删去后,全句就只是对眼前景物的描写,缺少了对大自然漫长历史和永恒运动的想象。没有了想象,景物就没有了神韵。
3.端详着冰山上纵横的裂纹,环绕冰山的波状皱褶,想象着在漫长的时光里,冰川的前进和后退,冰山的高低消长,这波纹是否就是年轮。
(作者是怎样描写冰山的裂纹和皱褶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作者这样写能让读者联想到眼前景物“背后的故事”----大自然漫长、反复的变化,并由此认识到:这冰山冰川其实 是大自然历史的一部分。
联系上下文,赏析语言
1,阳光使这位身披白色披风的巨人变化多端……富有雕塑感。
这个句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格拉丹东比作“身披白色披风的巨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终年白雪覆盖的各拉丹冬巍峨高大,棱角分明。
2,远方白色金字塔的各拉丹东统领着冰雪劲旅,天地间浩浩苍苍。
用了拟人手法,将各拉丹冬置身于天地茫茫的背景中,表现了各拉丹东的气势磅礴。
写出了冰林经历阳光和风千万年来不间断地切割雕凿,终于形成现在这雄奇壮美的景色,过程虽缓慢但却从未停止,静止中涌动着生命的力量。
3永恒的阳光和风的刻刀,千万年来漫不经心地切割着,雕凿着,缓慢而从不懈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