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战争 说课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越南战争 说课课件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449.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0-07-26 15:38: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34张PPT。越南战争
越南战争第一部分:基本说明
1.教学内容所属模块:高中选修3
2.年级:高二
3.所用教材出版单位:人民教育出版社
4.所属的单元(章节):第五单元 第2课 
5.学时数: 45分钟第二部分: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的设定
(一)目标制定的依据性分析
1.学生状态的分析:
高二学生的情商已有大大地提高,在必修模块中已学过美苏冷战,在前一课已学过冷战中的热战---朝鲜战争,所以对这又一次冷战中的热战----越南战争的分析能力肯定大大提高,更能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历史学科的学科功能与学科价值.
2.教学内容的分析
①本课所学内容对学生而言独特的发展价值:
我期待学生学完本课后从中可以得到以下感悟,从而更加关注人生关注社会:
A,人之所以痛苦,在于追求着错误的东西。
B,不要浪费一生去追求将来一定后悔的事物。
C,你可以用爱得到全世界,你也可以用恨失去全世界。
D,珍爱和平与生命,远离战争与灾难.
②本课内容的知识结构(二)目标内容
1.基础性目标:
对部分偏向理科的学生做到知道越南战争的前因后果就可以了,如果其中有对此课题特别感兴趣的学生,可以建议他们上网查阅,看越战纪实片加强理解.
2.发展性目标:
对部分选修文科的学生而言,不仅要求他们能将美苏冷战,朝鲜战争与本课内容相联系相比较之外,更要从中得出一些传统战争的特点,从而为后面学习与了解海湾战争的特点作铺垫,更能冷静而全面地思考美国的全球战略与冷战思维.二、教学准备
1.教学材料的准备及课件的制作:
已完成课件的制作
2.其他:
布置非寄宿生回家后上网查阅越南战争的相关资料并作出整理,以备上课时分组讨论的核心发言.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告知教学目标
1.内容:越南战争
2.活动:个体发言与分组讨论相结合
(二)复习旧知识
1.复习的内容及教学活动的方式:
复习提问:朝鲜战争与美苏冷战的关系如何?
你是如何理解的?
两至四个学生上讲台分别阐述
2.复习结果的期望:
通过复习旧知识,让学生更理性地感觉到朝鲜战争不是一件孤立的历史事件,它是美国全球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冷战中的热战.从而也可以以此很好地导入本节新授课.(三)呈现新知识:
1.新知识的内容及教师活动和相应的学生活动
流程如下:战火中的越南儿童流程一:展示第一张图片:疲惫绝望的美国士兵流程二:展示第二张图片:美国人的恐怖记忆流程二:展示第三张图片:材料:在美国人看来:
1,“越南战争也许是一场悲剧,美国本来是根本不应该闯进去的。”
2,“印度支那战争是美国历史上最大的军事、政治、经济和道义的错误。”
3,越南战争是“美国人的恐怖记忆”。
4,越南战争是“
败于媒体的战争”(当时的媒体如实宣传报道,和政府有些唱反腔,书149)5,越南战争是“最肮脏的战争”。流程三:学生阅读老师展现在屏幕上的以下材料,然后带着这些问题阅读课本,时间十分钟,其间可以就这些问题展开讨论.流程四: 学生推荐两位代表上台概述自己对下面问题的看法: 一个小小的东南亚农业国,为什么成了美国人最恐怖的回忆?成为了美国人的噩梦?设计意图与教学活动结果的期望:
我设计上面的程序是为了达到让学生在老师讲授新课之前能够先入为主,从整体上感知所学内容的大致框架与核心内容流程五:老师解释「印度支那」和支那这两个名词并呈现在屏幕上,以加深对课本第一个子目的理解
1,「印度支那」一词是音译自法「Indochine」,地理上印度支那是指中南半岛。
因为新航路开辟之后,欧洲人普遍认为亚洲只有两个国家,即中国和印度,所以对位于印度与中国之间并受两国文化影响的区域即中南半岛,称为印度支那。包括越南、老挝、柬埔寨三个国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是法国的殖民地.
2,支那:起初是对中国的尊称, 《辞海》解释:“梵语谓中国为支那。”例如地图上的中印半岛亦称为“印度支那”。
甲午战争(1894年)以后,“支那”这个称号,便在日本流行起来了。当时日本政府在正式场合把中日甲午战争称为“日清战争”,而一般的民间报刊,则称为 “日支战争”,是因为日本自甲午战争取胜后极为自大,蔑视中国,遂按西方说法,改称大清为支那,直到二战失败后才称中国.那段时间里,支那二字是带有明显的对中国的贬意,跟中国人说日本人为倭寇,称韩国人为棒子,印度人为阿三一个性质.东南亚、台湾、欧美等地的华人普遍使用「中南半岛」一词,主 要是因为中国抗日战争时期,「支那」发展成为侮辱中国的词语。如“支那猪”
流程六:向学生介绍一些背景材料,以加深对课本第一个子目的理解,
材料: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印度支那三国是法国殖民地,大战期间被日本占领。日本投降后,法国为恢复对印度支那地区的殖民统治,于1945年9月派兵侵入越、老、柬,三国人民被迫进行了长达9年的抗法救国战争。1954年5月7日,越南人民取得奠边府战役的胜利,从根本上改变了印度支那战场形势,对迫使法国签订停战协定起了决定性作用。流程七:运用材料突破对课本第一子目中的的艾森豪威尔的“多米诺骨牌理论”的理解
多米诺骨牌效应:
看例子:
1,头上掉一根头发,很正常;再掉一根,也不用担心;还掉一根,仍旧不必忧虑……长此以往,一根根头发掉下去,最后秃头出现了。哲学上叫这种现象为“秃头论证”。
2,往一匹健壮的骏马身上放一根稻草,马毫无反应;再添加一根稻草,马还是丝毫没有感觉;又添加一根……一直往马儿身上添稻草,当最后一根轻飘飘的稻草放到了马身上后,骏马竟不堪重负瘫倒在地。这在社会研究学里,取名为“稻草原理”。
所以,多米诺骨牌效应告诉我们:一个最小的力量能够引起的或许只是察觉不到的渐变,但是它所引发的却可能是翻天覆地的变化。 流程九:请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简化对艾森豪威尔的“多米诺骨牌理论”的理解
简言之: “多米诺骨牌理论”就是要求美国与苏联在全球争夺中间地带,是美国全球战略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流程十:请走读生中上网查阅过越南战争的学生代表上台概括分析越南战争爆发的的背景
老师再概括,板书以下内容在黑板上或展示在屏幕上:一,越南战争的背景(原因)----本课重点
1,国际大背景:美苏冷战,这又是一次冷战中“热战”.2,越南国内的背景:(1)、越南民主共和国展开抗法斗争,并于1954年与法国达成《日内瓦协议》,以北纬17度线为临时军事分界线;(2)、1955年美国扶植吴庭艳成立越南共和国,建立亲美的政府,越南分裂;
(3)、南越人民掀起反对吴庭艳政权的祖国统一斗争,并得到越南北方的支援;流程十一:
老师提问:同学们能用与战争有关的美国总统来概括战争的经过吗?
同学们能够归纳出以下内容,同时可以用生生互动的方式来强化对课本知识的理解 .越南战争由---
艾森豪威尔总统酝酿:(同学们看书上:)
肯尼迪总统发动:(同学们看书上:特种战争)
约翰逊总统升级:(同学们看书上:局部战争)
尼克松总统结束:(同学们看书上:“战争越南化”,也就是重新采用越南人打南人的方法,同时宣布撤军流程十二:老师将下列内容展示在屏幕上或板书:
二,战争的过程:
1,战争的酝酿:艾森豪威尔
2,战争的发动:肯尼迪,代号“绿色贝雷帽”,特种战争
3,战争的分水岭与战争的升级:约翰逊
(同时解释书上内容:东京湾事件(或北部湾事件)---这是美国在蓄意有限度地扩大战争)
4,战争的结束:尼克松总统,“战争越南化”
流程十三:老师在屏幕上呈现以下材料,同时请同学们根据这些材料思考:
美国在越南战争中打得如何?
材料1: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
         ----《孙子兵法 虚实篇》
意思是:善于打仗的人,能调动敌人牵起敌人的鼻子跑而不是被敌人调动被牵起鼻子跑.
材料2:提出实行“迂直之计”必须掌握的三条基本作战原则:
不了解敌国的计谋,不能与之交战;
不了解地形险阻,不可以轻易行军;
没有当地的向导,不应深入敌国。
材料3:在越南战争中,美军开赴到越南本土,长期“致于人”,陷入了人民战争的重重包围之中,前后多年陷于泥潭而不能自拔,内外交困,难以为继,最终不得不灰溜溜从越南撤军,以失败收场。完善的美军装备流程十四:师生共同概括在越南战争中美国所犯的作战错误:
1、不知道向谁宣战:
2、不易捕捉歼灭敌人:因为
找不到敌人
堵不住敌人
打不着敌人
追不上敌人
3,对方全民皆兵,又有“胡志明小道”支援,美国却是远离本土作战,不能做到知已知彼。流程十五:分析战争的影响,老师板书
三,越南战争的影响----本课难点
方式---
首先:老师提示可以从多个方面来分析越南战争的影响,采取五大组分别阐述一个方面的影响的方式来进行.
最后:老师可以用屏幕展示材料的方式让同学们阅读揣摸老师整理出来的越南战争的相关影响的内容.
1,对世界的长远影响:
(1)是分水岭:越南战争是冷战中的热战,它宣告了殖民侵略道路的最终覆灭,所以它是民族独立与和平发展之间的一个分水岭。
(2)是方向标:战争之初,作为战争的发起者,美政府不曾料到这场战争竟会如此难打。战争持续时间之长使美国的力量和意志受到双重削弱,动摇了其二战结束以来的绝对优势地位,从而直接促成了20世纪70年代美苏两极间的攻守之势发生逆转。与此同时,西欧和日本全面复苏,中国迅速崛起,对世界两极格局形成冲击,所以它是国际社会朝着多元化发展的方向标。 。
(3)唱响了主旋律:越南战争的结局告诉世人:战争的负面影响是绝对的,长期的,深刻的,确定的,因此它也唱响了和平与发展的主旋律。2,对中国的影响: (1),中国是北越最主要的支持者和援助者。出于地缘政治的考虑,也加上意识形态的因素,中国给予了越南超过二百亿人民币的援助,客观上加剧了中国经济的负担。统一后的越南并未成为中国可靠的盟友,出于担心国家利益受到柬埔寨极端政治势力和中国的损害,越南倒向了苏联。在1979年,因为越南入侵柬埔寨,破坏了地区均势,中国出兵越南,导致中越战争。
(2),越战使得美国总统在未建立外交的情况下第一次访华,并促使中国重回联合国,并被大多数国家所接受。为今后中国的改革开放创造了先决条件。
(请结合回忆朝战对中国的影响)
3,对越南的影响:课本上
(1),统一:
(2),灾难:
4,对美国的影响:
(1),内政:经济中的危机、政治上的反常、社会的动荡和心灵的创伤。
(2),外交:调整对外政策,尼克松主义应运而生(必修内容中已学)
5,对美苏争霸态势的影响:苏攻美守
(四)促进新知识的理解
1.“促进理解”的内容及教学活动策略
(1)“促进理解”的内容:尼克松主义
(2)教学活动策略:回顾查阅必修内容的相关知识点,如美苏争霸态势的转变,美国对华政策的转变等
2.教学活动结果的预期:
做到前后知识的有机联系,了解尼克松主义也是美国全球战略的有机组成部分.
四、完善策略
1.对教学目标、方式方法的理想化思考:
去年十月我们学校的高三老师外出学习.我在南开中学听了一堂<红军长征>的课,上课后老师就说了一句话:同学们下面就让我们来重走长征路.接着同学们踊跃上台发言,而且多数同学有稿子,有的同学是讲的长征的团队精神,有的是讲的长征的完整经过,而且在黑板上能画出路线图,有的是讲的红军的少数民族政策,并能得出:长征的胜利也是党的民族政策的胜利这样的结论.同学们群情激昂,慷慨陈词,
生动而实在.这样的课堂就是我理想中的课堂.但现实却是残酷的,因为我们农村中学实行的是寄宿制,同学们不可能拥有能每天上网查阅资料的教学资源,新课改下,学生自身拥有教学资源的多少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老师对教学目标、方式方法的思考,在教学资源越落后的地方,老师不得不穿新鞋走老路:尽可能多地给学生多传授些知识与信息.新课改的不公平性以经济的发达与否的方式体现了出来,这就是为什么走在新课改前列的都是些发达的地区,如江苏,上海,海南等.
2.对教学内容、教学资源选择的优化思考:能达到化繁为简,传授知识,指点迷津的效果为最佳境界,这是这次培训过程中我们班主任刘老师对我们说的,我感受最深.确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