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奴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文档属性

名称 农奴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93.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0-07-26 16:25: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选修1 第七单元 第2课 农奴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第一部分:基本说明
1、教学内容所属模块:高中历史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2、年级: 高二年级
3、所用教材出版单位:人民教育出版社
4、所属的单元(章节):第七单元第2课
5、学时数:45分钟
第二部分: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的设定
(一)、目标制定的依据性分析
1.学生状态的分析
对于这一课的内容,除了上一节课交待了改革的背景外,学生的知识基础极为薄弱,初中教科书中只有简单描述。高二学生已经具备有一定的注意力水平,但本课的内容比较枯燥难懂,因此,要注意调动学生的学生兴趣,比如可采用图片、视频信息,培养学生从中获取信息的能力和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
本班学生个体间的差异大,认识能力、认识结构也相差甚远,学生在课前也没有养成预习的习惯,该班学生理解和掌握新知识的能力比较慢,因此,在这个班上课要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接受新知识,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到这种有明显差异和层次的学生对内容掌握的深度、难度和广度,适当调整教学难度、教学难点和教学方法;在课堂中进行提问时,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不同的问题,如对学习困难生的问题就应该把问题细化或是增加提示,这样才能使得大部分学生都能在课堂思考中获得成就感等。
2.教学内容分析
①本课所学内容对学生而言独特的发展价值
本课教材主要从三个角度介绍了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基本情况:改革的酝酿(前奏曲),改革法令的主要内容(核心措施),法令颁布的进步性与局限性(综合评价)。学习时应结合背景知识,加深理解措施及其影响。
本课引言是由文字概述、要言引用、主要问题设计和重要概念四部分组成。突出了改革的迫切性和复杂性。
②本课内容的知识结构:
(二)目标内容
1.基础性目标
①要求学生自学“改革的酝酿”,列举出亚历山大二世为改革所作的准备措施,并能把握这些措施内在的联系。
②学生通过收集、整理相关信息、史料,大略叙述二一九法令的主要内容并把握其内在逻辑联系
③通过识别、辨认事实并举出例子,能运用评价历史事件的方法辩证地认识到二一九法令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④通过阅读史料,学会从史料中“求得真的历史”,推断出农奴制改革具有欺骗性。
⑤引导学生整理本课知识结构,对本课形成系统化认识。
2.发展性目标
① 通过创设的情景,学会生成问题。
②结合课程资源,通过自学或与他人合作学习去解决问题,进行问题探究学习。
③联系国情,结合本节所学内容,学生能领悟到: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制度需要不断改革、完善,与时俱进;改革也是对阻碍生产力发展的落后制度进行变革的重要途径,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概述二一九法令的内容
教学难点:理解“二一九法令”的历史进步性和局限性
(四)教法、学法与教学手段
教法:情境导入法、问题探究法、讨论法 、论从史出
学法:分组讨论法、史论结合,辩证分析,合作学习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资料片、图片展示)
二、教学准备
1.教学材料的准备及课件的制作
影视资料、图片、历史材料、情境剧、训练题,制作课件
2.其他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告知教学目标
1.内容:概述“二一九法令”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历史进步性和局限性。
2.活动
学生自主阅读教材,教师通过提问,共同探讨,明确本课内容。
(二)复习旧知识
1.复习的内容及教学活动的方式
为了让集中学生注意力,使学生对本课有一个宏观把握,设置了情景导入,播放大国崛起之《寻道图强》片段,并设问:
农奴制改革在1861年是否很迫切?并根据上节课的内容,归纳总结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原因有哪些?
2.复习结果的期望
通过回顾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原因,明确俄国改革的迫切性,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三)呈现新知识和促进新知识的理解
1.新知识的内容、教师活动和相应的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促进新知识的理解
一、“改革的酝酿”
问题探究法:通过阅读95页,进行引导探究和生成性教学探究(即请学生课堂主动提问),使学生事先对所授课内容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产生一些疑问,以激发探究的兴趣。
1、本阶段引导探究的问题是:
亚历山大二世为进行改革是从哪些方面进行准备的? (思想、组织)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总结:
改革的酝酿的表现:
历史基础:沙皇亚历山大一、尼古拉一世均颁过改革法令
   思想基础:借助报纸舆论宣传,化解改革阻力
   组织基础:成立各层次专门的委员会,讨论、草拟改革方案
   个人力量:亚历山大二世吸取经验教训,坚持推行改革
2、角色扮演法,让学生根据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分别扮演 政府、农民、地主等不同派别,根据各自阶级和阶层的利益提出辩论的各种方案。辩论完毕后,请学生思考:如果你是亚历山大二世,你认为当时情况下,哪个方案更具操作性 为什么其他两个方案不合适
3、本阶段生成性教学探究的问题,教师预测到的主要有:
(1)亚历山大二世是如何上台的?他上台时俄国国际地位的下降表现在哪些方面?
(2)亚历山大二世是站在地主的立场还是农民的立场?
(3)秘密委员会的委员们代表的阶级是什么?
二、“二一九法令
“二一九法令”的内容是教学重点,要深入学习,可通过整理相关信息、史料,要求学生能够大略叙述出该法令的核心内容,并把握法令的内在逻辑联系(政治、经济、组织)和目的。在学习这一目时,就要为评价该法令的进步性与局限性作好铺垫。
  1、“二一九法令”的主要内容
(1)请学生阅读教材96页及97页的第一段,归纳总结出“二一九法令”的能力,以此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从材料中搜集有用信息的能力。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学会记忆的办法:关键字词记忆法:人身、份地、赎金、管理——>管金身份。再组织学生记忆、背诵,强化并当堂检测知识。
①下列改革方案中,最符合俄国历史发展需要的是(此题注意引导学生审题,
关键点在于俄国历史发展需要什么)
A、增加对农奴和土地的控制 B、解放农奴得到赎金投资工业
C、分给农民土地,但农民需要服役 D、把土地分给农奴,不需要农民服役
② 年, 签署了废除农奴制的法令和宣言。历史上把这些法令统称为“ ”,又称解放法令。它宣布:自法令公布之日起,农奴获得了 ;规定土地归属 所有,但农民可以 一块份地。(此题可由全班学生一起朗读直接做完))
(2)这些内容存在什么样的内在逻辑联系?(适合尖子生的问题。是从政治、经济、组织三个层面进行规定的)
(3)学生在学习本目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在课堂中与其他同学合作探究解决问题。本阶段生成性教学探究的问题,教师预测到的主要有:
(1)为什么二一九法令还规定土地仍然归属地主所有?
(2)农民还要承担哪些临时义务?
(3) 法令规定“每个男劳动力前两年每年必须服40天的劳役”,为谁做劳役?给政府还是给原地主?
三、“进步与局限”
为了突破教学难点,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识别、辨认事实并举出例子,去认识到二一九法令的进步性和局限性,以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原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并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改革的进步性: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为了将枯燥的知识点形象化,先播放视频资料:《改革后俄国的工业发展》,创设情景并结合材料和教科书以及过去教给学生的评价历史事件作用、影响的方法(教师板书出来),归纳改革的进步性:提示学生从改革的目的着手,分析当时的影响时从农民、农业、俄国三个角度,对封建、对资本主义两个层次进行,最后由教师归纳总结。
2、改革的局限性:
(1)学生阅读材料,予以归纳总结出改革的局限性,以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历史学习方法和学习的自主性。
材料一:沙皇亚历山大二世说: “到处都在谣传,说我要给农民自由,这是不正确的,你们也可以把这一点向周围所有的人说。我不想对你们说,我完全反对这样做。我们生活在这样一个世纪里,所有这些事还是将最终发生的。但是,遗憾的是,农民和他们的地主之间存在着敌对情绪,并因此发生了许多不服地主管束的事情。本人深信,迟早我们会解决这种状况。我想,诸位同我的意见是一致的,那就是从上面解决要比由下面来解决好得多……我不愿农民过得优厚,但我要防止俄国暴动。我认为,我们把农民同土地割裂会点燃俄国。假使要我签字连同土地一起解放农奴,我宁肯把手指砍掉。”
——摘自《苏联史》
材料二:视频资料《改革后农民生活仍贫困》
材料三:“臭名昭著的“解放”事实上是对农民进行残酷的掠夺,是对农民实行一系列的暴力和一连串的侮辱” ----列宁
(2)为了培养学生正确的史学观和辨别历史史实的能力,引用一些材料展示不同观点,识别不同材料对农奴制改革的评价,理解不同史料的观点及其所代表的利益集团。
材料一: 见教材98页的学习延伸中的材料一
材料二: 见教材98页的学习延伸中的材料二
材料三:“农民未能正确理解陛下赋予他们的权利,他们还希望获得绝对的自由,并完全占有贵族的土地。……对农民说这种期望是没有根据的,一切劝导都不能动摇他们的信念;农民根本不相信地主会对他们作出任何让步……怀疑他们的所作所为都只是为了维护个人利益;只有采取强制和严厉的手段,才能使农民相信地主的要求是合法的。”
学生阅读完材料后,教师引导学生生成问题:到底什么是真实的?哪一个的说法更接近事实呢?农民是如何认识1861年改革的?他们的这种认识是符合客观事实的,还是自己凭空的猜想?结合史实说明农民的怀疑是符合客观事实的。(以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能力)
3、学生在学完本目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在课堂中与其他同学合作探究解决问题。本目生成性教学探究的问题,教师预测到的主要有:
(1)教科书上说:改革“是在封建地主的主持下进行的”,那么,亚历山
大二世也是封建地主?他应该是封建皇帝吧?
(2)既然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为何又是保护地主阶级利益的?还给发
展中的资本主义带来不良影响?
(3)农民发现受骗后,1861-1863年间两千多起的农民暴动,为何没有能形
成一股强大的势力推翻沙皇政权?
课堂小结
1、展示本课“简单”的知识结构,使学生的认识系统化,整理本课知识结构,对本课形成系统化认识(要求学生能以改革的准备、时间、内容、简单评价四个方面概括、串联全课内容)。
2、在本阶段引导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层面的问题,恰当地简单地联系中国现在的第三轮改革进行比较,继续引导学生形成以下认识:
(1)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制度需要不断改革、完善,与时俱进。
(2)改革也是对阻碍生产力发展的落后制度进行变革的重要途径,是历史
发展的必然要求。
(3)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人类社会的主题。
(4)发展是主流,改革是手段
3、以列宁“1861年诞生了1905年”的命题,引出下一课。
(余下的时间预留给课堂上生成性问题探究)
巩固练习
1、亚历山大二世改革的主要目的是(   )
A、发展资本主义  B、废除农奴制度
C、化解日益激化的矛盾、巩固统治  D、满足农奴的要求
2、下列关于农奴制改革后农奴权利的表述,正确的是(   )
A、农民无偿地得到一块份地   B、农民不再受村社的严格管理
C、农奴在法律上获得了人身自由 D、自法令颁布之日起,农民即可赎买份地
3、1861年俄国农奴掉改革的主要进步作用是
A、造成了资本的集中    B、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自由劳动力
C、强化了中央集权     D、扩大了国际市场
4、1861年改革成为俄国历史上一个重要转折点,主要是因为改革(   )
A、是在封建地主主持下进行的   B、使农民获得土地,提高了生产积极性
C、在法律上废除封建地主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D、动摇了俄国封建生产关系,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
课后延伸
  为了强化学生对本课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设计了课后延伸。    
要求学生根据本节课的内容,分组设计剧本,并进行表演。要求在表演过程中必须能反映改革前后各阶层的心理变化和实际变化。
四、完善策略
1、对教学目标、方式方法的理想化思考
本课教学要力争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等方式,把学习历史的过程更多地变为学生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过程。学生在教师创设的开放式教学模式下,以问题探究为纽带,力争使学生从历史情景中和角色扮演中获取知识,体验历史,以便培养学生自主意识及理性思考的能力。
2、对教学内容、教学资源选择的优化思考
本课内容理论性较强,可运用的材料和资料较多,如何大胆取舍材料,来引导学生突破重点和难点,还需要进一步思考和探索。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