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升初语文课程.阅读理解(二).教师版(25页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小升初语文课程.阅读理解(二).教师版(25页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3.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4-06 11:37:1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十一学校小升初会考查学生对简单文言文的阅读理解能力,因此需要特殊练习。主要考察:理解文言文中重要字词的含义;能够借助注解理解字词的含义,读懂简短的文言文,能够说出具体语句的含义;了解常见古诗文作者及其作品,以及作品风格;;能够理解文言文的意思,并能读懂其中蕴含的道理;对文言文表达的意思,能够表达自己的理解与感悟。


简单文言文的阅读理解
【目标要求】
1.了解简单的通假字特点并掌握一些常见的通假字。
2.能够理解文言文中重要字词的含义,并能够借着注解理解字词的含义。
3.能够正确的翻译词语和句子.
4.能正确的分析理解文章内容和中心,并能够表达自己的理解语感悟
【知识回顾】
1.通假字
通假字在文言文中是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指的是古书上有些音同或音近的字可以借用的现象,凡两个读音相同或相近、意义也相通的词,古代可以写这个,也可以写那个。
2.虚词
文言文虚词中有一些特殊现象,要特别注意。
(1)兼词。兼词是兼有两个词的意义和作用的单音词。它所兼的两个词属于两个不同的词类,如:“诸”放在句中时等于“之于”,如“投诸渤海之尾”(《愚公移山》);放在句末时等于“之乎”,如“不只有诸?”
(2)用单音词代替双音词。文言中有些原为两个单音词(有的两个都是虚词,有的一个是虚词,另一个是实词),发展到白话变为一个双音虚词。遇到这种情况,如果用现代语意去解释就会错,例如:“吾祖死于是”(《捕蛇者说》)的“于”是“在”,“是”指“捕蛇这件差事”,不同于白话的连词“于是”。此外还有“无论”“可以”“从而”“其实”虽然“等,都不要简单地用现代汉语意去解释。
3.正确翻译词语、句子
文言文翻译应力求做到准确、流畅,因此,文言文翻译要讲究一定的方法。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种。一是直译法,直译就是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语序进行直接翻译。而是意译法,意译就是根据原文词句的意思来翻译,不作逐字逐句的翻译。三是增补法,此法适用于文字省略句式,翻译这种句式,只有把省略成分补出来,才能使语句通顺,意思明了。四是语序移位法,由于文言倒装句的语序不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五十原词保留法,古汉语中的人名、地名、官名、度量衡单位、年号、帝名、朝代等词语,译时均可保留原词,不必翻译。六是删除法,有些文言虚词只有某种语法作用,而无实在意思,译时可删除。
4.正确分析理解文章内容和中心
“理解”是比“了解”更高一个梯度的要求。这就要做到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理解文章写了什么人和事,进而理解其中所阐发的道理。二是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在了解文章的语言、内容的基础上,进而分析其阐述的道理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三是能够用原文(而不仅是自己的话)来回答文章内容方面的问题,这就必须在理解了原文关键的语言、内容和做出词语筛选后才能准确回答。多了词或句,漏了关键性的词语就不能准确表达。
【试题精讲】
读古文,完成练习。
画蛇添足
楚有祠者①,赐其舍人卮(zhī)②酒。舍人③相谓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④,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吾能为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其卮,曰:“蛇固⑤无足,子⑥安能⑦为之足?”遂⑧饮其酒。为蛇足者,终之⑨其酒。
【注释】
①祠者:主持祭祀的人。 ②卮:古代的酒器。 ③舍人:王公贵族家中的门客。 ④引酒且饮之:拿起就来将要喝。 ⑤固:本来。 ⑥子:你。 ⑦安能:怎能。 ⑧遂:于是。 ⑨之:失掉。
1.“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这句话用现在的话怎么说?

2.下面句子中的“之”分别指的是什么?
一人饮之有余( )
吾能为之足( )
3.文中画“ ”的句子是 句。这句话改为陈述句应该是:

4.读了这篇古文,你想对那个“画蛇添足”的门客说:

5.从这个故事中,你得到什么教益?

答案:
1.蛇本来就没有脚,你怎么能给它画上脚呢?
2.之:指酒。之:指蛇。
3.反问句。蛇固无足,子不能为之足。
4.从不要违背事物的原理,多此一举的角度来说话。
5.作任何事都要尊重事情的本来面目,不能多此一举。
分析:
作答前应留意文后的注释,通过注释理解文章内容。原文是成语画蛇添足的文言故事,如果学生理解画蛇添足的意思便可以很容易理解文章内容,并给出答案。


一、阅读成语词典中关于“望洋兴叹”的解释,然后完成下列练习。
望洋兴叹
望洋:仰视的样子。兴,发出。原指在伟大事物面前感叹自己的渺小。现多比喻做事时因力不胜任或没有条件而感到无可奈何。
《庄子·秋水》中说:“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
1.“望洋兴叹”中的“兴”应读作 ,意思是 。
2.词典一般会对成语的出处或典故转述。“望洋兴叹”成语出自 ,读读画线句子想想,故事的主人公是 。
3.用“ ”画出该成语所比喻的意思。
4.根据词典的解释,请你判断下面的句子中用“望洋兴叹”是否确切。
(1)“啊,大海有这样大雅!跟他比,我实在是太小了。”河伯望洋兴叹。( )
(2)“哎,这么简单的题目,我肯定得100分!”我情不自禁望洋兴叹。( )
二、阅读古文语段,回答问题。
王戎七岁①,尝与众小儿游②,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③,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④。
【注释】①王戎盎:字睿冲,西晋琅琊临近(今山东省)人,惠帝时,累官尚书令,司徒。 ②众小儿:许多小孩儿。 ③走:跑。 ④信然:确定是这样。
1.王戎与许多小孩玩耍时看到了什么?

2.“诸儿竞走取之”的意思是:

3.从这个故事中,你获得什么启发。

三、读古文文段,回答问题。
昔人有睹雁翔者①,将援弓射之曰:“获得烹②。”其弟争曰:“舒雁③烹宜,翔燔宜④。”竞斗而讼于社伯⑤。社伯请剖雁烹燔半焉。已而索雁⑥,则凌空远矣⑦。
【注释】
①昔:从前;睹:看见。 ②烹:煮。 ③舒雁:鹅。 ④翔雁:大雁,飞雁;燔:烧,烤。 ⑤讼:告状;社伯:土地神。 ⑥已而:完成,结束了。索:寻找。 ⑦凌空远:从空中飞远了。
1.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将援弓射之。

(2)竞斗而讼于社伯。

(3)已而索雁,则凌空远矣。

2.兄弟两人为什么事“竞斗”?结果怎样?

3.假如你在场,你会对兄弟俩说些什么?

4.这个故事告诉人们一个什么道理?

答案:
一、
1.xīng,发出。
2.《庄子·秋水》 河伯
3.现多比喻做事时因为不胜任或没有条件而感到无可奈何。
4.(1)确切 (2)不确切
二、
1.看到大路边上一棵李树上果子多,把枝条都压弯了。
2.许多小孩争先恐后地去摘取果子。
3.做事不能盲从,要多观察,多思考。
三、
1.(1)就要拉弓搭箭射大雁。 (2)争吵不休,并去土地神那儿告状, (3)完了以后寻找大雁,那只大雁早就凌空飞远了。
2.为射下大雁后是煮着吃还是烤着吃而争斗;结果大雁飞走了。
3.我会说:“先别争吵,把大雁射下来后再讨论,也不晚嘛。”
4.先努力做出成绩,再考虑如何享受。
5 /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