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 对外开放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过程与方法
利用教材有关对外开放地区的地图,理解并掌握“经济特区一沿海开放城市一沿海经济区一内地”的对外开放格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让学生明白对外开放,推动了我国的经济快速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极大提高,使学生感受到对外开放则兴,闭关自守则衰的道理,理解我国继续扩大开放的意义
重点难点
重 点
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对外开放的格局
难 点
理解经济特区的作用和影响
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由歌曲引入本课)
“一九七九年那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地崛起座座新城,奇迹般地聚座座金山……”
引导学生思考:
回顾历史说说一九七九年在中国历史上有什么重要影响?
“有一位老人”老人是谁?他有哪些丰功伟绩?
“画了一个圈”又指的是什么?这个圈后来怎么样?
学生根据已学历史知识,讨论交流,教师明确:
一九七八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大会作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之后,改革开放之风吹遍祖国大地。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9课 对外开放》,了解哪一段光辉的历史。
新课探究
一、经济特区的建立
经济特区的建立
史料一:1979年4月邓小平首次提出要开办“出口特区”,后于1980年3月,“出口特区”改名为“经济特区”,并在深圳加以实施。按其实质,经济特区也是世界自由港区的主要形式。
史料二:1979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同意在广东省的深圳、珠海、汕头三市和福建省的厦门市试办出口特区。1980年5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决定将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这四个出口特区改称为经济特区,截至目前中国大陆地区共有7个经济特区。中国经济特区诞生于70年代末,80年代初,成长于90年代。经济特区的设置标志中国改革开放进一步发展。
引导学生思考:
1、对外开放的背景怎样?
一九七八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决定实行改革开放,中国迈开了对外开放的步伐。
2、经济特区是谁提出来的?中央决定在哪里进行?前哨站在哪里?
经济特区最早是由邓小平同志(一位老人)提出的。提出后,国务院同意在广东、福建两省试点,先后建立了四个特区---深圳、珠海、汕头(广东)、厦门(福建)。首先在深圳实验,深圳成为我国经济特区的“窗口”。
拓展:结合深圳的地理位置,想一想,为什么在深圳试点?
深圳位于沿海,交通便利,且紧邻香港地区,是重要的侨乡,便利于吸引侨资……同时,国家给予特殊的政策,因此深圳很快发展起来,(正如歌词中所唱的那样:神话般地崛起座座新城,奇迹般地聚座座金山……)
3、结合课本,说说经济特区和“特”在哪里?
特: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特殊的经济管理体制……
建立经济特区的作用
史料一:经济特区是体制改革的试验场,1985年,邓小平同志指出:深圳是个试验,经特区还是一个试验,“我们的整个开放政策也是一个试验,从世界的角度来讲,也是一个试验,”。
史料二:经济特区是对外开放的窗口和基地。1984年,邓小平同志说:“特区是个窗口是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识的窗口,也是对外政策的窗口。从特区可以引进技术,获得知识,学到管理,管理也是知识。特区成为开放的基地,不仅在经济方面、培养入才方面使我们得到好处,而且会扩大我国的对外影响。
引导学生思考:建立经济特区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产生了哪些重大影响?
学生结合课本内容讨论、交流后回答,教师明确:
可以利用外资、引进技术,提高产品质量,增强产品竞争力
可以利用外商销售渠道,适应国际市场需要惯例,从而扩大出口,增加外汇收入
有利于引进先进技术,了解世界经济信息(技术的窗口)
有利于学习现代经营管理经验,培养管理人才(管理的窗口)
可以扩大我们走向世界的通道,开辟世界了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窗口(对外政策的窗口)
对外开放领域的扩大
探究与分享:
材料一:1980年,中央决定建立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经济特区。1988年建立海南岛经济特区。
材料二:1984年,国务院批准,14座城市被定位为首批对外开放的沿海城市,分别是大连、秦皇岛……北海。
材料三:1985年,中央在北京召开长江、珠江三角洲和闽南厦漳泉三角地区座谈会,提出把上述三个“三角”区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建议,1990年上海浦东开发区建立。
材料四:1992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又决定五个沿岸城市,东北、西南和西北地区十三个边境市县,十一个内陆地区省会城市实行沿海开放城市的政策。
1、结合内容与材料:说说我国开放的过程是怎样的?
设立四个经济特区,拉开开放序幕,-------点(沿海)
开放大连、天津……北海十四个沿海城市形成---线(沿海)
设立三角开放区 -----面
1992年……十一个内陆省会实行开放城市政策-----内地
教师总结:
对外开放大体经历了六个段,从试办经济特区,到开放沿海开放城市扩大开放领域到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地区,到沿江、沿边、扩大内陆省会城市,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
2、拓展:1940年鸦片战争后,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签订,中国被近开放了多个口岸。十一届三中会会中央作出改革开放的决策,从沿海到内陆,中国也开放了多个口岸,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格局。近代前期的对外开放和新时期的对外开放有什么不同?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后回答,教师明确:
1:背景不同:近代前期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当前已处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2:国家行使主权情况不同:近代前期的反动政府仰人鼻息,国家无法独立自主;现在的人民政府完全掌握着国家主权,已经赢得独立自主
3:内容不同:近代前期的对外开放实际上是被列强逼迫出来的,虽然有自救自强的内容,但是更重要的是便利列强进入并控制中国市场;现在的对外开放是遵循着平等互利的原则,扩大对外贸易,吸引外资,引进先进的技术、设备和经营管理方法,加快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
4:影响不同:近代前期的对外开放使我的经济状态畸形,只能依附于列强,它不但没有改变中国落后面貌,反而引发一系列政治问题,使中国始终陷于屈辱之中;现在的对外开放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特征,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处在“起飞状态之中,已经取得许多令世界各国刮目相看的辉煌成就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探究与分享:
史料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史料二:加入WT0,使得中国对外开放上升到前所有的新水平,以开放促改革,以改革促进一步开放的大趋势已经形成。
教师提出问题: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背景是什么?
学生思考回答:对外开放加速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步伐,促进了我国对外贸易和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
教师提出问题: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有什么影响?
学生思考回答: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这为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开辟了新途径,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开拓了新空间。
课堂总结:
今天,通过学习,我们了解了我国对外开放的过程,明白了我国对外开放的格局,对外开放推动我国经济的发展,加强了与世界的联系。今天中国的成就,与改革开放的关系紧密,这也证明了改革开放是完全正确的,这是一条强国之路,是一条富国之路,是中华民族的振兴崛起之路。
课堂板书:
第9课 对外开放
一、经济特区的建立-----四个特区建立
二、对外开放领域扩大----格局形成
三、加入世界贸易组织----2001年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