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六年级.写景记事阅读一.教师版(16页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小学语文.六年级.写景记事阅读一.教师版(16页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4-06 22:13:2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每当“六一”儿童节到来时,孩子们都兴高采烈地欢度着自己的节日。而记者近日在采访时却发现,很多少年儿童知道“六一”是自己的节日,但不知道儿童节的来历。有关专家呼吁,结合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让每一位儿童铭记“当年确定儿童节的时候,是因为世界上有无数的少年儿童在战争中被夺去了幼小的生命”这一来历是十分必要的。
在上世纪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1942年6月,德国法西斯枪杀了捷克利迪策村16岁以上的男性公民140余人和全部婴儿,并把妇女和90名儿童押往集中营。村里的房舍、建筑物均被烧毁,好端端的一个村庄就这样被德国法西斯给毁了。
为了悼念利迪策村和全世界所有在法西斯侵略战争中死难的儿童,反对帝国主义战争贩子虐杀和毒害儿童,保障儿童权利,1949年11月,国际民主妇女联合会在莫斯科召开执委会,正式决定每年的6月1日为全世界少年儿童的节日,即国际儿童节。
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于1949年12月23日作出决定,规定6月1日为新中国的儿童节,同时宣布废除中国国民党政府1931年起实行4月4日为儿童节的规定。
目前,各国政府普遍关注儿童的未来,保护儿童的权益。联合国1990年通过了《儿童权利公约》,我国是参与制定国和签约国之一。在批准《儿童权利公约》的同一年,我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这对保护少年儿童的权益起到了积极作用。(新华网何君)





写景记事类文章阅读指导
【概念阐释】
所谓写景记事文章,就是以叙述事件为主,并在其中融入一些景物描写,继而来抒发作者的某种感情,某种思想以及某种感悟的文章。作者可以将自己的感情融入到所叙述的事件中,也可以将感情融入到所看到的景物中,文中既有对所寄托事物的具体描述,又有对所寓之于理和情的充分阐发。
【阅读技巧】
阅读写景记事类文章,要全面把握文章内容,理解作者在文章中所表达的爱憎情感哲理。具体的说:
一、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明确文章中心。
(1)从分析题目入手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文章的题目总能或显或隐地传达出文章的主题。有的文章题目就是文章中心思想最精炼的概括。有的题目虽然没在直拨点明主旨 , 但为我们分析、归纳中心思想指明了方向。
(2)从主旨句、关键句入手
文中有些句子直接告诉读者文章的中心意思,抓住这些点明主旨的句子就可抓住文章的中心 。这些句子常在文章的开头或结尾出现。许多文章往往开篇点题,分析开篇的语句、段落就可以迅速把握文章的中心。
(3) 从分析文中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入手
记叙文除以记叙为主外,还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如描写、议论、抒情等。记叙文中的议论、抒情句有画龙点睛的功效,我们要善于抓住这个“睛”“看”文章的中心意思。同时,从议论、抒情的句子中,可以直接看到作者感情的变化。
[记叙文的表达方式]:
记叙:作者对人物的经历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进行叙述和交代。它是记叙文的基础。
描写: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人物或景物。好的描写可以使记叙文逼真传神,生动形象。
抒情:抒发和表达作者的感情。
议论:作者对某个对象发表见解,表明自己的观点和态度。
说明:用简洁的语言真是的反映客观世界中的各种食物或事理。(记叙文中一般不常用)
(4) 从概括段意和分析人物、事件入手
有些文章的中心思想隐含在人物、事件或文章各部分之中,需要把文章各部分的大意连贯起来 , 加以综合概括,然后指出作者借以表达的思想、感情、 态度。概括段意是记叙文阅读的重要环节。有中心句的段落,最便捷的概括方法是直接摘取文段的中心句(中心句的位置多数在段首、段末,个别在段落的中间 )。有些文段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重要意思,把这些意思连接起来,概括组合出段意;有些段没有中心句,就要仔细阅读材料,抓住贯穿全段的中心内容,可用“本段叙述了什么事,描写了怎样的景”的方式来概括。
[答题技巧]:对于文章的主要内容的概括可以采用最常用的“六要素”法。即将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串联起来,特殊的时候可以省去时间和地点,只需要串联人物以及事件。
二、把握记叙的顺序,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条理和层次。
所谓记叙顺序,就是记叙事件时安排材料的先后顺序。记叙的顺序较常见的有:顺 叙、倒叙和插叙。
(1)顺叙。顺叙就是按人物的经历或事件发生、发展的先后顺序进行的叙述,是最常见、最基本的记叙顺序。顺叙可使事情的来龙去脉清晰地表现出来。要判断一篇文章是否采用了顺叙的记叙顺序,有两种方法:一方面可看文章是否按时间先后顺序来叙述,另一方面看文章是否以空间顺序来叙述。
(2)倒叙。倒叙顾名思义就是倒过来叙述,即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个最突出的片断提到前边,然后再从事件的开头按原来的发展顺序进行叙述。倒叙还有一种形式:先写眼前的事物。再由眼前的事物引出对往事的回忆,结尾又回到眼前的事物。恰当运用倒叙,能突出结果,造成悬念,使文章产生引人人胜的艺术魅力。我们阅读倒叙的文章要留意文中的“呼应”:一是开头的结局和回忆部分的结局前后呼应:二是开头写眼前事物,回忆结束后又回到眼前事物,形成首尾呼应;三是开头写的事件中某个最突出的片段。与回忆部分写到的这个片段前后呼应。我们还要留意文中由现实到回忆、由回忆到现实的过渡句(段),以此来把握文章的结构。
(3) 插叙。插叙就是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人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内容,然后再接着叙述原来的内容。插叙有以下两种常见的形式:
1、插入对有关事件、人物的回忆。
2、插入对人物、事物的介绍或某种情况的解释。
插叙的方法有多种:可以由作者直接插进来叙述、介绍;可以由文中人物的回忆、思念、想象等心理活动完成;也可以通过文中人物的对话、独自来进行。插叙的内容主要对中心内容起补充、解释或衬托作用,恰当地运用插叙的方法,可以使文章内容丰富充实,结构曲折有致。阅读插叙的文章,同样需要我们通过寻找过渡句(段)的方法来弄清插叙的起止位置。 插叙则是由于某种需
要,暂时把叙述的线索中断一下,或是插入有关另一件事情的叙述,或是插进对有关事情的追溯和回忆,叙述完了,仍按原来的线索继续叙述。插叙的作用是补充交代或说明,使叙述更加充分, 弥补单凭顺叙难以交代清楚的必要内容,使文章更充实、更周密,也使结构更紧凑。
倒叙与插叙有什么区别?首先,倒叙的内容是中心事件的一个组成部分,而插叙的内容只与中心事件相关。其次,倒叙文章中的回忆部分就是文章的中心事件,占据文章的主要篇幅,而插叙的内容只是在顺叙中途插入的为中心事件服务的一个片段。
[答题技巧]:但凡是题目涉及到了顺序一题,那么多数考到的是插叙,因为顺叙和倒叙对于学生来说比较容易把握,所以考到了也没有什么意义,而对于插叙,学生就有些难把握,因此就有考察的必要。因此学生必须牢记插叙及其作用,到时候遇到了相关的题,先想到插叙,再对应。
三、记叙文的人称
记叙文的人称。有第一人称,我、我们;第二人称你、你们;第三人称他、她、他们、她们。
第一人称即以当事人的身份来叙述,便于直抒胸臆, 有一种亲切和真实感。第三人称即以第三者的身份来叙述文章中的人物、事件、场景等,它不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能多方面自由叙述。有的文章中运用第二人称,这样好像与当事人面对面交谈, 使文章显得更亲切,也使得情感的表达更加强烈。
[答题技巧]:对于人称这一题,只要牢记各人称的好处,在答题的时候对号入座即可。
四、记叙文中的描写、议论和抒情等表达方式
记叙文除以记叙为主外,还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如描写、议论、抒情等。分析表达方式,主要看作者是怎样把它们巧妙结合,熔于一炉,恰到好处地运用的。
(1).记叙文中的描写一是人物描写,包括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细节描写等,以此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二是景物描写,包括社会环境描写和自然环境描写,一般用来交代背景,渲染气氛,表现人物性格,起烘托人物心情、推动情节发展等作用。
(2).记叙文中恰当地穿插议论往往使文章锦上添花,起到画龙点睛、揭示文章中心、深化文章主题的作用,尤其是文章末尾的议论。就是段与段之间用上一两句议论,也能起到承上启下的妙用。
(3). 记叙文中的抒情有直接抒情,也有间接抒情。直接抒情是在记叙的基础上直接抒发自己对事 物的思想感情。间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寄情于人、事、物,在叙述描写的字里行间自然渗透作者的感情。阅读时要注意在情景交融、情事结合的内容中去接受美的熏陶。
总之,叙事类文章要抓住事件的起因、经过、结 果;写人类文章要把握文章所刻画人物的特点、故事情节的发展、作者的感情变化及表达的感悟等;写景散文要抓住浓墨重彩描写的景物、表达作者情感的句子,弄清写作主旨。解题时要认真审清题干,确定信息筛选的标准,按照规定的范围、角度,逐句逐段,找准相关的信息部位,确定具体语句,淘汰无用信息句筛选、提取有用信息, 并按题目要求摘出语句、调整顺序、整合文中的有用信息,准确表述。
五、环境描写作用题
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所处的具体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描写。其中,社会环境是指能反映社会、时代特征的建筑、场所、陈设等景物以及民俗民风等。自然环境是指自然界的景物,如季节变化、风霜雨雪、山川湖海、森林原野等。
(1)自然环境: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季节、气候以及景物等,对表现人物身份、地位、行动,表达人物心情,渲染气氛都具有重要作用。
(2)社会环境:指的是对特定的时代背景及人物生活环境的描写。它所描写的范围可大可小,大至整个社会、整个时代,小至一个家庭、一处住所。描写的内容可以是室内陈设、当地的风土人情和时代气氛等。社会环境的描写应具有浓郁的地域风土特色。
[答题技巧]:遇到环境题,先分清楚是自然环境还是社会环境,然后按照四方面的作用答题,即(1)环境方面: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或地点;②暗示社会环境,如背景、习俗、思想观念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等;③渲染气氛,奠定基调。(2)人物方面:①烘托心情;②表现身份、地位、性格等;③暗示命运。(3)情节方面:①暗示或推动情节的发展;②为后面情节的发展作铺垫或制造悬念;③作为情节发展的线索。(4)主题方面:①揭示主题;②深化主旨。
六,词句的赏析以及含义题
词句赏析题有一个共同特征—夸。要夸这词句好在哪。此外,还应当根据鉴赏的方向不同,对其进行更为详细的划分,一般说来可以分为三个角度:其一,要求考生鉴赏词句的语言特色。即要求考生答出词句的精彩之处。有修辞则答修辞。其二,要求考生鉴赏词句在篇章结构上的作用。即要求考生答出词句对于组织文章有何帮助。其三,要求考生鉴赏词句在内容上的深意。当一个句子在语言、结构上并无独到之处,但却有话外之意、弦外之音时通常为此角度。另外,值得提醒的是,有时考题并未对具体角度作出要求,则此时为“综合性赏析”。即符合哪个角度,就按照其方法进行分析。
[小学常见修辞方法]
(1) 比喻: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
(2) 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3) 夸张:突出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 排比:条理清晰,节奏鲜明,增强语势,长于抒情。
(5) 对偶:形式整齐,音韵和谐,互相映衬,互为补充。
(6) 反复:强调某种意思,强烈抒情,富有感染力。
(7) 设问:自问自答,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8) 反问:态度鲜明,加强语气,强烈抒情。
[结构上的几种常见作用]
总领全文,引起下文,承上启下,过渡作用,总结全文,点明中心,深化主旨,为下文作铺垫,为下文埋下伏笔,首尾呼应,照应开头,
[答题技巧]:对于语句的赏析,有修辞的先考虑到修辞,没有修辞的再落实到具体的字,然后先答表面的优美,再到结构上的作用,最后到深层次的感情。
七、联系自己或现实生活实际,感悟生活,开放思维。
这类题分为评说题,体验题,推理和想象题。评说题就是对文中主人公的性格进行分析,或者对文中某一现象进行评价,对于此类题,可以简单说出人物性格,评价也要首先说出自己的观点和态度,对应进行简单分析自己所持观点的原因。体验题就是把自己看成是某个人物,推理题就是揣摩文章中人物的心理活动,在做揣摩题的时候,一定要以第一人称的口吻去答题。
[答题技巧]:这类最后开放性试题千万不要因为不知道说什么就空着不答,只要有自己的想法,简单说几句成文的基本上就可以得分。所以一定要看清题目的要求,对应做出自己相应的回答。


最温暖的墙
①我的朋友是一位中学教师,她的职业性质决定了她要经常与粉笔打交道。当粉笔灰尘雪花一样把她的世界装点得银装毒裹的同时,也消然腐蚀着她手指。
②到了冬天,天冷的时候,她的手指常常被冻裂了,一堂课板书下来,疼痛不已。上课前擦的润肤油,不到几分钟的时间就被粉笔灰吸得一干二净。为了减轻疼痛,下课后她经常用热水袋焐住冰凉疼痛的手指。
③有一堂课,她需要板书一黑板内容,写到一半的时候,她手上的裂口流出很多血,染红了手中的粉笔。坐在前排细心的学生发现了老师手上的血。那点点血迹像梅花一样,竞将白色的粉笔点缀得分外引人注目。
④她拿出纸擦掉上的血,继续书写。不专心上课叽叽喳喳说话的学生见状后不再说话。教室里安静极了,只听见粉笔头在黑板上轻轻发出的沙沙声,就像秋天的叶子,一片一片凋落在草地上发出的轻微声音。
⑤第二天上课,她一走进教室,发现学生们的眼神和往常不一样,有一种期待、一种激动,那种神情意味深长,就像捉迷藏的孩子希望自己的秘密不被人发现。班长喊起立,全班学生向老师问好,他们并没有把目光放在老师身上,眼睛全盯头讲台上的粉笔盒。这让她感到很蹊跷,莫非今天是什么特殊的日子?当她粉笔盒里拿出粉笔准备书写时才发现,那些粉笔整整齐齐全部穿上了外套,一根根粉笔被五颜六色的彩纸裹了起来,像花园里多彩的花枝。
⑥老师以为学生们是开玩笑的,准备撕掉包裹粉笔的彩纸时,学生们异口同声地喊:老师先不要撕,请先看看那些字!那纸上有字!
⑦细看纸上,密密麻麻写着:“老师,天冷了,我们看到你板书时手上流血,就用纸把粉笔包起来。这样你写字时手就不会疼了!”在那些粉笔中有一支很特别,没有包纸,被一个硬壳的彩色笔筒包着。拿起来仔细一看,原来是一个已经用尽,可以随意拧着伸缩的唇膏筒!这是多么富有诗意的独特创意啊!这些纯真的孩子,把母亲用来化妆的唇膏筒也给拿来了。
⑧几十双眼睛盯着老师。她的眼睛湿润了,泪水像地下泉水,慢慢地涌了出来。她微笑着向学生道谢。转过身,书写。粉笔灰像雪花一样飘落,竞在这寒冬的教室显得格外的婆娑和妩媚,弥散着温馨。握着那细细的粉笔,她感觉握着的不是一支粉笔,而是一双双温暖的小手,一支支有力的撸桨,在爱的海洋里划呀划。他们用簿簿的一张纸,在寒冬,给老师筑起了一堵最温暖的墙。此刻,她的心里涌动着一种说不出的力量。她知道,那些孩子的心,像细微的炭火一样,默默燃烧着……
(选自《意林文汇》2007、1,略有改动)
1、请用一句话概括出这一感人故事的内容,并说说题目“最温暖的墙”的含义。

2、理解句子
(1)从我的朋友冬天不顾开裂流血、忍痛板书等细节,可看出这是一位怎样的老师?


(2)举例说说文章是怎样来表现孩子们的顽皮、懂事、富有爱心的可爱性格的?


3、理解含义
(1)老师为什么要“撕掉包裹粉笔的彩纸”?孩子们又为什么不让撕?


(2)最后一段说“此刻,她的心里涌动著一种说不出的力量”,请问这是一种什么力量?

4、第一段画线句使用了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是什么?


5、第七段画线句说“这是多么富有读音的独特创意啊”,假如你也是这个班上的一员,你怎样表达对老师的关爱?




【答案解析】这是一篇写景记事散文,围绕老师在给学生上课板书来展开文章,中间穿插了一些景物描写,以便更好的抒发情感。1、为了不让老师的手被粉笔的灰尘腐蚀,学生用纸裹住了粉笔,在寒冬里,给老师送云关怀,犹如一堵挡住寒风的墙。题目“最温暖的墙”包含着学生对老师的敬爱之情,点明文章中心,升华了主旨。2、(1)这是一位爱岗敬业、默默奉献、热爱学生的好老师。(细节描写能反映出某种情感和品质,抓住细细节描写,结合文章中心,归纳出人物品质)(2)不专心的上课叽叽喳喳说话的学生见状后不再说话,学生们的眼神和往常不一样,有一种期待、一种激动。有的孩子把母亲的化妆的唇膏筒也拿来裹粉笔。3、(1)因老师不明白孩子们用纸裹住粉笔的用意,以为是开玩笑。撕了粉笔灰尘就会腐蚀到老师的手,体现了孩子们对老师的爱戴。(2)她被孩子的可爱打动了,心灵受到了振动,精神受到了激励,要努力工作。
4、运用了比喻的修辞。将粉笔灰比作雪花,形象的写出了粉笔灰的多和纷纷扬扬,为下文老师的手被粉笔灰腐蚀了作铺垫。
5、老师是辛勤的园丁,作为班上的一名学生,在经受着老师谆谆教导的同时,也不应忘记老师为我们所做的付出。只要是对老师有帮助的一些想法都可以算是表达对老师的关爱。例如:可以用黑板笔代替粉笔之类的。答案不唯一,言之成理即可。




(1) 阅读《绿叶似锦》一文,回答下列问题。
绿叶似锦
生活中有许多事情像浮萍一样随波逝去,也有的像树根一样牢牢地扎在人们的心田里,每当我翻开纪念册时看到里面夹着一片绿叶,就深深地怀念起我的启蒙老师———叶老师。
那时,叶老师20多岁,文文静静的,她很喜欢绿叶,在她的书里经常可以看到用绿叶做的书签。我还记得一次,我看到了一片面性宽大的绿叶,就把它送给叶老师,“叶老师,您怎能么这么喜欢绿叶呢?”我迫不及待地问。叶老师笑了笑,反问:“你喜欢吗?”“我不喜欢,我爱花!”叶老师听了我的回答,沉思了……突然,她给我讲了一个感人的故事:一位小女孩患了重病,自己觉得马上就要主开人间。她望着窗外的常青藤,不由地自语:“青藤上最后一片叶子落下时,我就要离开人间了。”人们都为她伤心。这一件事补线个年迈多病的画家知道了在一个雷电交加的夜晚,抱病挥笔画下了一片碧绿晶莹的绿叶,把它牢牢地挂在树上,小姑娘每天望着它,坚强地活下来了。听叶老师娓娓的讲述,我悟出了她喜欢绿叶的真正原因。
小学毕业时,叶老师送我一张精致的卡片,上面镶嵌着一片绿叶,绿叶上抄着一段名言:花的事业是尊贵的,果实的事业是甜美的,让我们做叶的事业吧,因为叶的事业是谦逊的。
此后,我一直珍藏着这张卡片,像是珍藏着叶老师的一片心。
1,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第2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2.老画家在雷电交加之夜画了一副什么图画?其寓意是什么?


3.短文的开头和结尾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


4. 文章中“一片绿叶”有什么含义?


5.倘若文中的“我”就是你,毕业时你会给叶老师留下什么样的赠言呢?请写下来。



[答案解析]:
1,绿叶使病重的女孩坚强地活了下来,所以叶老师喜欢绿叶。
2,老画家画了一片碧绿晶莹的叶子;让生命之树常青。
3,开头:点明中心,吸引读者,引起下文。结尾:与开头首尾呼应,总结全文,揭示主题。前后呼应,使文章结构完整,内容紧凑。
4,绿叶代表着生命,代表着希望。绿叶不仅给那个重病的孩子带来了生的希望,也是老师对学生的希望,希望学生像绿叶一样谦逊地做人。
5,可以从感恩的角度赠言;也可以把自己从老师身上得到的启示作为赠言,言之成理即可。


(二)阅读《晨》一文,回答下列问题。

刘白羽
①淡淡的朝阳刚把树梢照亮。顺了石柱攀缘到三层楼上来的老藤树比来时茂盛多了,有些柔韧的枝蔓伸展开来,带着绿叶,向人轻拂,似在表达它的欣快之感。在露珠晶莹的树叶丛中,一只小蝉用稚哑的嗓门,轻轻嘶叫。愈来愈明亮的阳光却显示:将要来临的又是十分炎热的一天。但,不论回头将怎样火热,甚或会从燠(yu)热之中来一阵风掣电闪,现在这早晨却如此清新、宁静。
②如若仔细地分析一下,这清晨之可爱究竟在何处呢?是这清凉,是这朝露,是这潮湿泥土的芬芳,是这云霞烂漫的宁静。是的,我想是这一切。但更重要的是,它是一个新的起点。在一个人的生活之中,不知要经历多少曲折复杂的道路——他焦灼,困难,轻松,欢乐。而千千万万早晨之中的每一个早晨,当它到来的时候,都使你感到第一次和它接触一样新鲜。它永远那样清新澄碧,而又永远那样鼓舞人意。人们在日常谈论中,常常用“朝气”与“暮气”这两个极端相反的字眼,评判一人一事,来说明那是生气勃勃的,还是气息奄奄的。这个“朝气”就是从永远给人清新之感的早晨发展而来的。朝气——使人想到:精力充沛,双眸明亮,两颊鲜红,向新的未来迈开脚步。也许这未来之中充满莫可测的事变,而那早晨总还是那样令人欣喜,令人振奋,以无限情意督促人们起步。
③今天早晨就是这样可爱,我望着它就像第一次看到早晨。那几片朝云,给阳光照得像嫩红的玫瑰花瓣一样轻柔、绰约、缥缈、悠然。病中,我常常感觉到:愈是在困苦的时候,愈觉得清晨之可贵。因为我们送走了芙,而又开始了新一天的生活。这一天的逝去与一天的来临,便标志着人生又迈出了新的一步。我现在浸沉于晨光的快感之中,我思索着,这个清晨像什么?很像早霞中升起来的一片白帆,也就是每一个早晨都在我们生活的航道上升起的白帆。它是那样洁白,它是那样漂亮,但它标志着永远向前,而且标志着坚定不移的方向。
④在我沉思默想时,不知不觉的,那一片片的云由红色而变得发白发亮,像给强烈光线照得透明的、轻柔的羊毛卷一样,它们朝着蓝天远处冉冉飞去,就如同白帆朝远天航去一样。
⑤突然,一切一切,偌大的天空和地面都变得出奇的宁静,蝉声没了,人声没了,那赫然闪耀的宇宙中充满一种庄严肃穆之感。一个真正的早晨开始了。

1.第①段依次描写 、沾满露珠的藤树的绿叶、 等景物,表现了早晨的“清新、宁静。

2.第②段和第③段,把清晨比作“新的起点”、“生活的航道上升起的白帆”有什么含义?


3.文末为什么说“一个真正的早晨开始了”?请结合上文,谈谈你的理解。


4.你认为这篇文章只是描写清晨的景物吗?请谈谈你的认识。


【答案解析】
1.淡淡的朝阳 轻轻嘶叫的小蝉 清新 宁静
2.①鼓舞人意,促人起步;②启发人们在人生的道路上朝着坚定不移的方向前进。
3.①新的一天生活开始了;②人生的奋斗开始了;③由对清晨景物的描写联想到新的生活的开始,表达了作者渴望投入新生活的激情。
4.这篇文章不只是描写清晨的景物,同时还融入了作者对人生和生活的思考与认识。


(1)阅读下文,回答下列问题。

你从山鸟啾鸣中醒来,山泉为你奏响晨起的交响。山梁上的霞光映红了你的脸庞,一枝新绿已伸进你的窗棂。春,已经走进你的小学堂。
清泉,从你的窗下叮咚叮咚地流淌。抓起一块毛巾,浸进山泉,冰凉冰凉。贴在脸上,呵,泉水的香甜浸入了你的胸膛:整个世界,如同山花一样清香。你慢慢地慢慢地吮吸、吮吸……吮吸……朝阳,就在你脚板下的石隙水缝中荡漾。“老——师——好——”一声合唱的问候,在山上传响。你习惯性地微笑着抬起头,望着不见人影晨岚飘渺的山林,开始了一天的歌谣:“你——们——好——”你知道,他们还有半个小时才会来到。
阳光洒满校园,窗前的老槐树下,挂着半爿钢管,得到命令的同学,骄傲地敲响上课的号角:“当,当当,当当——”那声音有山泉的清脆,有上学路上的急促,有爬树捣鸟窝的轻松……你知道,这口小小的钟,可能是最后一次完成它的交响乐章。音乐报铃器昨天就安装好了,今天,还有远程教育工程的34寸大彩电、VCD要送来。过不了多久,一台电脑还会来安家。
窗外,绿树婆娑。窗内,书声朗朗。“同学们,下面请根据电视老师提出的要求,开始自读课文……”“26,麦哨……呜卟,呜卟,呜……”孩子们学着电视伙伴的样子,坐直了身子,读了起来,声音格外的清亮。你喜欢将课文结合时令来上,你说更贴近孩子们的生活。下课了,小小的泥巴操场,飞奔着快乐的身影,回荡着“呜卟,呜卟……”的乐章,昨天下午放学时布置了,每人只能带一根麦苗杆做麦哨。
山里的春天,来了,漫山遍野是浅绿嫩黄。太阳在密林中穿行,热烈地散发着内心的感情;喜鹊、画眉、黄莺……在林间跳跃,唱吟,欢快地抒发着心中的情意;孩子们在小小的操场上嬉戏,尽情地释放着童年的欢笑……欢乐在脚下飞驰,笑声在哨声中洋溢,你说,这才是教书……
乡村,一个人的小学堂,你守着的教室外高高飘扬的五星红旗,阳光里,鲜艳;山风中,舒展;欢笑中,灿烂……
1.给短文加个合适的题目。

2.联系上下文理解下面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漫山遍野:
晨岚飘渺:
3.本文主要是按 顺序写的。
4.细读第二,三自然段,概括出每个自然段的大意。
第二段:
第三段:
5.品味加点句子:“一个人的小学堂,你守着教室外高高飘扬的五星红旗,夕阳里,鲜艳;晚风中,舒展;欢笑中,灿烂……”你从这个句子中体会到了什么?


6.回味全文,写出你心中的感受吧!


【答案解析】
1.春,来到小学堂。(答案不唯一)
2.漫山遍野:山上和田野到处都是嫩黄浅绿色;晨岚飘渺:早上,山间的雾气隐隐约约、若有若无的样子。
3.时间顺序
4.第二段:清晨的美景令人陶醉,老师在等待学生的到来。
第三段:乡村学校的落后条件有了很大改善。(答案不唯一,言之成理)
5.体会到一位乡村老师独自坚守在小学校园里,在那里默默奉献,为孩子们带来了欢乐,带来了春天般的希望。(答案成理即可)
6.略。(答案不唯一)

(2)阅读《我要启程了》一文,回答下列问题。
我要启程了。
妈妈,你却哭了。
我要启程了。昨天黄昏时我告诉你,说天边飞过一队大雁,你默默凝视着我,为什么目光里竟闪过一丝黯然?今天早上,我把自己在雁阵里的位置指给你看,你却哭了,问:“为什么不能晚点儿......比如说明天......”
心永远属于你,妈妈, 翅膀不属于巢。我要启程了,因为我是雁。
我要启程了。小木屋里昏黄的油灯,整整亮了一夜。你坐在我的床头,就像守护我小时候那只旧摇篮。一定是想起了那些雨横风狂的夜晚,想起了那裹在黑暗里的严寒,想起了你怕雷声的小雏雁是怎样颤颤着紧偎在你的身边......一定是想起了你曾注入给他的一切,生命、青春、和勇敢;想起了他给你带来的一切,幸福、未来和尊严......一定是想起了那条路,那条你没能飞完的路,又要由一双更有力的翅膀,铺向金秋的蓝天......是的,一定是想到了这一切,因为妈妈哭了。
我要启程了。是怕打湿我的双翼吧,你转过身,悄悄地擦去泪珠,又最后叮嘱我,别忘了回家的路......
放心吧!妈妈。无论我要飞多高多远。也无论这飞翔里有多少风暴,多少艰难,只要有你的祝愿,就没有什么能把我的翅折断,我也就一定能为你衔回绿色,衔回绿色的春天!
我要启程了。再见吧,妈妈。
再见吧,我的巢......
1.给加点的字注音。
(1)黯然( ) (2)依偎( )
2.“裹”字查字典时用部首查字法,应查( )部,再插( )画。
3.在文中横线上填上一个恰当的关联词。
4.“为什么不能晚点(A)……比如说明天(B)……”(A)(B)两处省略号的作用分别是什么?
(A)
(B)
5.“我要启程了”在文中是什么意思?


6.“我的巢”在文中指( ),这里使用了( )的修辞手法。
7.你是怎样理解“只要有你的祝愿,就没有什么能把我的翅膀折断,我也就一定能为你衔回绿色,衔回绿色的春天”这句话的?


【答案解析】
1.àn wēi 2.衣 12
3.但。
4.(A)表示说话断断续续。(B)表示省略所说的话。
5.离开妈妈,去磨练自己,开始独立生活。
6.家,比喻。
7.只要有妈妈的爱,我就会克服重重困难,获得成功。


(3)阅读《一枝红杏》一文,回答下列问题。
一枝红杏
有个孩子无意中把一颗杏核埋在墙脚下边。杏树苗居然冲破坚硬的壳和多石的土地,向蓝天露出笑脸。不久,这个孩子发现了这孤孤单单的杏树。
“嘻,这是什么树苗,把它的尖儿掐了,看它能长成什么怪样!嘻,嘻!”
杏树受了伤害,却没有死,在掐去尖儿的地方长出两枝小杈。
这是什么东西 怎么到墙脚下来了 孩子的父亲觉得奇怪 不由分说 用斧头从根部砍断杏树
杏树流着泪在雪中过了一个严酷的冬天。春天一到,它又抽出芽来。当它到了开花的年龄的时候,孩子的爷爷又觉得碍眼,便锯去了几个枝杈。
掐尖、斧砍、锯杈都没有熄灭杏树心中的火焰。当一个春天又到来的时候,杏树终于长到大墙的外边。开出鲜艳的花朵。
很多小鸟来赏花,它们望着杏树伤痕斑斑弯曲的身躯,不觉“啊!”地惊叫一声。“你靠什么力量活下来了,又开出这样美丽的鲜花?”
杏树回顾着自己走过的艰辛道路,深思很久,最后深情地说:“希望,还有信念。”

1. 给第四自然段加上合适的标点符号。
2.这篇文章主要采取的修辞手法是什么?有什么好处?
 
                                
3.是什么原因造成“杏树伤痕斑斑弯曲的身躯”?
         
    
4.杏树能活下来并开出美丽的鲜花是依靠
5.读了这篇短文,你有什么 感受,结合你自己的实际谈下感受。



【答案解析】
1.这是什么东西 ,怎么到墙脚下来了 ? 孩子的父亲觉得奇怪 ,不由分说 , 用斧头从根部砍断杏树。
2.主要采取的是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想象的说明了红杏从破土到开花的艰难过程,更好的表达了文章的中心。
3.小孩、父亲、爷爷对杏树的做法。
4.依靠希望和信念。
5.本文的主旨就是人要和杏树一样有自己的希望和信念,围绕这个主旨,结合自己实际谈看法,言之成理即可。



写景记事文章相对于写人记事和摹景状物文章要难理解一些,不是单纯的只有写景或者抒情,有较长篇幅的记事,在记事中穿插一些景物描写,所以重点要把握事情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并且也要很好的理解写景的作用,请同学们牢记各题型的答题方法,在以后的练习中,熟练运用,这样,在做记叙文的时候,就能得心应手了。

























红海位于非洲东北部与阿拉伯半岛之间,形状狭长,从西北到东南长1900公里以上,最大宽度306公里,面积45万平方公里。红海北端分叉成二小海湾,西为苏伊士湾,并通过贯穿苏伊士地峡的苏伊士运河与地中海相连;东为亚喀巴湾。按海底扩张和板块构造理论,认为红海和亚丁湾是海洋的雏形。据研究,红海底部确属海洋性的硅镁层岩石,在海底轴部也有如大洋中脊的水平错断的长裂缝,并被破裂带连接起来。非洲大陆与阿拉伯半岛开始分离在2千万年前的中新世,目前还在以每年1厘米的速度继续扩张。红海两岸陡峭壁立,岸滨多珊瑚礁,天然良港较少。整个红海平均深度558米,最大深度2514米。红海受东西两侧热带沙漠夹峙,常年空气闷热,尘埃弥漫,明朗的日较少。降水量少,蒸发量却很高,是世界上水温和含盐量最高的海域之一。8月表层水温平均27至32摄氏度。


写景记事文章

课前预习

例题精讲

例题解析

课堂小练

课后练习

编者后语

智慧乐园



16 of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