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时代的鲁迅
童年时代,鲁迅常跟母亲住到绍兴乡下安桥头外婆家里,后来又到皇甫庄大舅父家里寄居。安桥头、黄甫庄都在绍兴昌安门外水乡,宽狭纵横的河流静静地流过村边。 鲁迅喜欢到乡下去,他把那里看作是自由的天地,崭新的世界。因为在这里不仅可以免读深奥难懂的《四书》、《五经》,还可以同农民的孩子自由自在地生活在一起,到密如蛛网的河上去划船、捉鱼、钓虾,去欣赏带着点点渔火的水上夜景,或者到岸上去放鹅、牧牛、摘罗汉豆,呼吸清新的空气…… 每逢村子里演社戏的时候,鲁迅就和小伙伴们一起摇船儿来到半个在岸上、半个在湖里的戏台前面,看武功演员翻筋斗。
有时,他还和农民的孩子一起学演戏、扮小鬼。他们在脸上涂上几笔彩画,手握一杆杆钢叉跃上台去,愉快地玩耍着。农村,对少年时代的鲁迅是很有吸引力的。在这片自由的天地里,鲁迅不仅学到了许多社会知识和生产知识,还和农民家的小朋友建立了深厚的友谊,逐渐了解了农民勤劳、质朴的性格,同时也看到了旧社会阶段压迫、阶级剥削的血淋淋的事实。
鲁迅和农民的孩子常念诵的一首渔歌中,就有这样的悲惨的句子:“一日七升,一日八升,两日勿落(两天不下河打渔),饿得发白;一日七升,一日八升,两日勿落,要哭出声。”这些对鲁迅的思想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使鲁迅知道农民“是毕生受着压迫的,很多苦痛,和花鸟并不一样”。
文章内容理解指导
【阅读指导】
理解文言文的内容要注意以下几点:
1.在整体感知课文大概内容的基础上,逐段概括内容要点,然后“合并同类”,将课文分成几个部分,弄清各部分之间的联系,了解文章的结构特点,文章的内容和作者的思路也就把握住了。
2.注意文体特点,把握核心句和关键句。核心句指对主旨做出概括、提示的句子。把握了核心句就抓住了文章的主旨。关键句指那些在思路的展开、主旨的表现上起重要作用的句子。
3.结合有关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的生平领会作者的思想情感,评判文章的社会意义。
4.重视诵读。反复朗读,以至成诵,有助于理解文章内容和作者思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5.分析写法、品味语言。
(1)分析选材和剪材有什么特点。分析作者为什么选这些材料,哪些详写,哪些略写,详略安排对表现中心意思有什么作用。
(2)分析写人、写景、记事的方法。
(3)注意表达方式的运用。
(4)体会关键词语、句子的表达作用。
(5)深入体会语言中蕴含的感情。
【解题技巧】
小学阶段学生接触到的文言文多数是成语典故或者是寓言故事,所以里面所蕴含的道理以及哲理应该会相对容易一些。只要多注意平时一些成语的积累,成语意思的明晰,就很容易理解内容上的感情。
(一)凿壁借光
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衡能说《诗》,时人为之语曰:“无说《诗》,匡鼎来。匡说《诗》,解人颐。”鼎,衡小名也。邑人畏服之如是,闻者皆解颐欢笑。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邻舍有烛而不逮 不逮:不给他
B.衡乃与其佣作 佣作:雇佣劳作
C.而不求偿 偿:报偿
D.邑人畏服之如是 邑人:同乡
2.文中一个家喻户晓的典故是:( )
3.本文记述了有关匡衡的几个故事?读后你有什么感受?
【注释】
1.逮 :到,及 2.资给以书: 资助给
3.大学:大学问家
4.愿:希望
5.致:给 6.得:得到 7.书:读书
8.穿壁:在墙上打洞。 9.文不识:姓文名不识
10.遂:终于。 11.大姓:大户人家。
【译文】
匡衡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照明。邻家有灯烛,但光照不到他家,匡衡就把墙壁凿了一个洞引来邻家的光,让光照在书上来读。同乡有个大户人家叫文不识的,是个有钱的人,家中有很多书。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却不要报酬。主人感到很奇怪,问他为什么这样,他说:“我想借你家所有的书,把它们读遍。”主人听了,深为感叹,就把书借给他读。从此,匡衡努力学习,成了一个学问家。
【道理】
这篇寓言写了匡衡少年时读书的两件事,一件是凿壁偷光,一件是借书苦读。它赞扬了匡衡勇于战胜艰苦的决心,勤奋读书的精神;为我们树立刻苦读书的好榜样。
【答案解析】
1.A
2.凿壁偷光
3.三个故事:凿壁偷光、佣作求书、说《诗》感受:(略)
(二)酒以成礼
钟毓兄弟小时,值父昼寝,因共偷服药酒。其父时觉,且托寐以观之。毓拜而后饮。会饮而不拜。既而问毓何以拜:“酒以成礼,不敢不拜。”又问何以不拜,会曰: “偷本非礼,所以不拜。”
1.解释字词;
(1)寝: (2)因:
(3)时: (4)何以:
2.翻译:
(1)且托寐以观之。
(2)既而问毓为什么要行礼。
(3)你认为钟毓和钟会兄弟俩哪个更有道理?
【注释】
1.托:假装
2.酒以成礼:酒是用来完成礼仪的
3.寝:睡觉
4.因:趁机
5.时:当时
6.何以:为什么
7.觉:醒
8.值:当……时
9.且:尚且,暂且
【文言知识】释“觉”。上文“其父时觉”中的觉,不是指“发觉”,而是指“醒”,句意为当时他们的父亲醒过来了。又,文言文中的“睡觉”,指睡后醒来。又,“盗半夜入室,主人未觉”,意为小偷半夜入室,而主人为醒。
【参考译文】
钟毓 兄弟小时候正赶上父亲午睡时,趁机一起偷喝药酒。他们的父亲当时睡后醒来,姑且装睡看看他们要干什么。钟毓行礼后喝酒,钟会喝酒不行礼。随后父亲问钟毓为什么要行礼,钟毓说:“酒是完成礼仪的,不敢不行礼。”又问钟会为什么不行礼,钟会说:“偷本来就不是礼仪,所以不行礼。”
(三)常羊学射
常羊学射于屠龙子朱。屠龙子朱曰:“若欲闻射道乎?楚王田于云梦,使虞人起禽而射之,禽发,鹿出于王左,麋交于王右。王引弓欲射,有鹄拂王旃而过,翼若垂云。王注矢于弓,不知其所射。养叔进曰:“臣之射也,置一叶于百步之外而射之,十发而十中。如使置十叶焉,则中不中非臣所能必矣!”
【注释】
1.于:向 2.道:道理
3.田:同“畋”,打猎
4.云梦:古代胡泽名,泛指春秋战国时楚王的游猎区 5.使:让
6.虞人:古代管山泽的小官吏 7.起:赶
8.发:跑出来 9.交:交错
10.鹄:天鹅 11.旃:赤鱼的曲柄旗
12.垂云:低垂下来的云 13.注矢于弓:把箭搭在弓上。注,附着
14.养叔:名养由基,楚国善射者 15.置:放
1.解释字词:
(1)于:
(2)道:
(3)之:
(4)射:
2.翻译:
(1)置一叶于百步之外而射之。
(2)如使置十叶焉,则中不中非臣所能必矣!”
3.这则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是:
【参考译文】
常羊跟屠龙子朱学射箭。屠龙子朱说:“你想听射箭的道理吗?楚国国王在云梦打猎,派掌管山泽的官员去哄赶禽兽出来射杀它们,禽兽们跑出来了,鹿在国王的左边出现,麋在国王的右边出现。国王拉弓准本射,有天鹅掠过国王的赤色旗,翅膀大得犹如一片垂云。国王将箭搭在弓上,不知道要射谁。养叔上奏说道:”我射箭的时候,把一片树叶放在百步之外再放箭,十发箭十发中。如果放十片叶子,那么能不能射中就很难说了!”
【答案解析】
1.于:向 道:道理 之:代“禽” 射:射箭时
2.(1)把一片树叶放在百步之外再放箭
(2)如果放上十片叶子,那么能不能射中就很难说了!
3.做任何事情都必须专心致志,集中一个主要目标。如果三心二意,左顾右盼,那就任何事情也做不成。
(一)阅读《请君入瓮》,回答下列问题。
请君入瓮
周兴与丘神勣(绩)通谋,太后命来俊臣鞫②之。俊臣与兴方推事③对食,谓兴曰:“囚多不承,当为何法?”兴曰:“此甚易耳!取大瓮,以炭四周炙④之,令囚入中,何事不承!”俊臣乃索大瓮,火围如兴法,因起谓兴曰:“有内状推⑤兄,请兄入此瓮!”兴惶恐,叩头伏罪。
【注释】:①瓮(wèng):大坛子。②鞫(jū ):审讯犯人。③推事:研究事情。④炙(zhì ):烧烤。⑤内状:宫内递出的状辞。推:追究,检举。
一、解释加点的词。
1、俊臣与兴方推事对食( )
2、囚多不承 ( )
3、当为何法 ( )
4、因起谓兴曰 ( )
二、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之”。
1、太后命来俊臣鞫之
2、以炭四周炙之
三、翻译下列句子。
1、兴曰:“此甚易耳!取大瓮,以炭四周炙之,令囚入中,何事不承!”
2、因起谓兴曰:“有内状推兄,请兄入此瓮!”
四、来俊臣请周兴入瓮,是采用了什么方法?
【译文】
周兴和丘神勣合伙谋反,太后让来俊臣来审讯他。来俊臣趁着跟周兴一边吃饭一边研究事情的当口,对周兴说:“犯人大多不肯招供,应当采取什么办法?”周兴说:“这很容易,拿一个大坛子,用炭火在周围烤,让犯人进到里边,什么事敢不承认!”“来俊臣于是找来一个大坛子,按周兴的方法周围升起炭火,站起来对周兴说:“宫内有人递出状辞检举你谋反,请兄进到这大坛子里去吧!”周兴惊恐万状,连忙叩头认罪。
【答案解析】
一、1、正在,正当 2、承认 3、应当 4、于是,就
二、1、代词,代周兴 2、代词,代囚犯
三、l、周兴说:“这很容易!拿一个大坛子,用炭火在周围烤,让犯人进到里边,什么事敢不承认!”
2.于是站起来对周兴说:“宫中有人递出状辞检举你,请你进到这大坛子里去吧!”
四、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二)阅读《马价十倍》,回答下列问题。
马价十倍
有人卖骏马者,比三旦立市,人莫知之。
往见伯乐曰:“臣有骏马欲卖之,比三旦立于市,人莫言,愿子还而视之,去而顾之,臣请献一朝之费。”伯乐乃还而视之,去而顾之,一旦⑤而马价十倍。
注释:①选自《战国策?燕策》。《战国策》,西汉末年刘向校正编订。共三十三篇,记载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着重记录了谋臣的策略和言论。刘向,除编订《战国策》外,还编有《说苑》等书。②比:副词,接连地。③还:通“环”环绕。④朝:早晨。⑤一旦:一天。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1)、往见伯乐曰 ( )
(2)、愿子还而视之 ( )
(3)、去而顾之 ( )
(4)、伯乐乃还而视之 ( )
2、与“去而顾之”中的“去”的意义不同的一项是( )
A、去死肌 B、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C、则有去国怀乡 D、黄鹤一去不复返
3、从下面选出与“去而顾之”中的“而”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B、学而时习之
C、峨冠而多髯者 D、出淤泥而不染
4、本不懂得货色,而“名家”说好就认为好,人云亦云,这样不加分析地盲目地虚推、崇拜对吗?请谈谈你的看法。
【译文】
有个卖骏马的人,接连三天在市场上站着卖马,结果没有一个识马的。 他前去拜见伯乐,说道:“我有一匹骏马想要卖掉,可是接连三天在市场上站着卖,没有人来问一声,我希望您去围着马转一圈看看,离开的时候再回过头来看一看,我愿意献给您一早晨的费用。”伯乐于是去市场上环绕着马看了一圈,离开的时候又回头来看了看,结果一天之中马的价钱涨了十倍。
【答案解析】
1、(1)、拜见 (2)、尊称对方,您 (3)、回头看 (4)、于是
2、A 3、B 4、不对。应该有自己的独到见解。
(一)阅读《欧阳公事迹》,回答下列问题。
欧阳公事迹
欧阳公四岁而孤,家贫无资。太夫人以荻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
1.文中“教以书字”的“书”的含义,跟下面哪一句中的“书”相同?( )
A.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
B.惟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
C.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D.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
2. 翻译句子。
①欧阳修四岁而孤。
②惟读书是务。
3. 就本文而言,欧阳修值得我们学习的精神是
4. 欧阳修的成功,除了他自身的努力之外,还有一个促进他成长的原因是
【注释】
1选自《欧阳公事迹》,题目为编者所加。
2欧阳公:指欧阳修。欧阳修,北宋文学家,史学家。
3孤:幼年丧父。4资:财务,钱财。
5太夫人:指欧阳修的母亲。6荻(dí):芦苇杆。多年生草本植物,与芦苇相似。
7以:用……办法8书:写。
9闾(lǘ)里:街坊,乡里,民间。10士人家:读书人家
11或:有时。12因: 借:……机会。
13惟读书是务:即“惟务读书”。务,致力,从事。14文字:文章
【译文】
欧阳修先生四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家境贫寒,没有钱供他读书。太夫人用芦苇秆在沙地上写画,教给他写字。还教给他诵读许多古人的篇章。到他年龄大些了,家里没有书可读,便就近到读书人家去借书来读,有时接着进行抄写。就这样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只是致力读书。从小写的诗、赋文字,下笔就有成人的水平,那样高了。
【答案解析】
1.D“写”的意思
2.欧阳修四岁就成了孤儿。
只把读书当成唯一的事情。
3.不因环境的困苦而消沉,反而刻苦发奋,与生活抗争。
4.欧阳修母亲的深明大义,即使条件艰苦,也要把欧阳修培养成才。
(二)阅读《覆巢之下安有完卵》,回答下列问题。
覆巢之下安有完卵
孔融被收,中外惶怖。时融儿大者九岁,小者八岁。二儿故琢钉戏,了无遽容。融谓使者曰:“冀罪止于身,二儿可得全不?”儿徐进曰:“大人岂见覆巢之下复有完卵乎?”寻亦收至。
〔注释〕:①孔融被收:建安十三年,融因触怒曹操,坐弃市(被判死刑)。
②中外惶怖:朝廷内外非常惊恐。中外,指朝廷内外。
③二儿故琢钉戏:两个儿子仍然在玩琢钉游戏。琢钉,古时一种儿童游戏。
④罪止于身:罪责仅限于自己一身。意思是不涉及家属。
⑤二儿可得全不:这两个孩子可不可以保全他们生命?
⑥亦收至:捕他们的人也到来了。
一、解释加点的词。
1、孔融被收 ( )
2、冀罪止于身 ( )
3、二儿可得全不 ( )
4、寻亦收至 ( )
二、翻译下列句子。
1、大人岂见覆巢之下复有完卵乎?
2、二儿故琢钉戏,了无遽容。
三、写出出自本文的成语并说明它的比喻义
【译文】
孔融被逮捕,朝廷内外非常惊恐。当时孔融的儿子大的九岁,小的八岁。两个儿子还和原来一样在玩琢钉游戏,一点害怕的样子都没有。孔融对使者说:“希望罪责仅限于自己一身,两个儿子可以保全性命吗?”他的儿子从容地进言说:“父亲难道见过倾覆的鸟巢下面还有完整不碎的鸟蛋吗?”不一会儿逮捕他们的人也到来了。
【答案解析】
一、1、逮捕 2、希望 3、同“否” 4、不久
二、1、父亲难道见到过倾覆的鸟巢下面还有完整不碎的鸟蛋吗?
2、两个儿子仍然在玩琢钉游戏,一点害怕的样子都没有。
三、覆巢无完卵。比喻整体遭殃,个体不能幸免。
(三)阅读《曹植聪慧》,回答下列问题。
曹植聪慧
曹植年十余岁,诵读《诗》、《论》及辞赋数十万言,善属文。太祖尝视其文,谓植曰:“汝请人邪?”植跪曰:“言出为论,下笔成章,顾当面试。奈何请人?”时邺笔立成,可观。太祖甚异之。
1、解释下列词语。
①顾:( )
②悉:( )
③将:( )
④诸:( )
⑤援: ( )
2、翻译下列句子
①善属文
②奈何请人
③太祖甚异之
3、理解:“可观”的意思是什么?
4、默写《七步诗》。
【文化常识】
文学家曹植。曹植是曹操的儿子,字子建。他从小颖悟,从上文看,十多岁时读过的书已相当多,而且文章也写得不错了。因富于才学,早年曾受曹操宠爱,一度欲立为太子,于是引起了其兄曹丕的忌恨。曹丕称帝后,曹植更受猜忌,郁郁而死。他的诗歌多为五言,前期少数伤口反映了社会的动乱与自己的抱负,后期则表现自己的苦闷心情。今有《曹子建集》。
【注释】
①《诗》、《论》:指《诗经》和《论语》。
②赋:古代的一种文体。③太祖:指曹操。
④论:议论。⑤邺:古地名,在今河南境内。
⑥铜雀台:曹操在邺城所建的亭台。
【译文】
陈思王植,字子建。曹植十多岁的时候,就可以背诵《诗经》《论语》等几十万字的文章及其他诗词歌赋,善于文章写作。太祖曹操 (?http:?/??/?baike.baidu.com?/?view?/?1719.htm" \t "_blank?)曾经看他的文章,对曹植说:“你请人代笔写的吗?”曹植跪下说:“我的言论是自己的观点,写出来就成文章了,您可以当面考我,为什么还要请别人呢?”当时邺城铜雀台刚刚建成,曹操让所有的儿子都到台上,让他们以铜雀台为题写一篇文章。曹植挥笔马上就完成了,而且文章十分有文采。曹操对他的才华感到十分诧异。
【答案解析】
1.只要,都,命令,自己,拿
2.善于文章写作;
为什么还要请别人呢?
曹操对他的才华感到十分诧异
3.“可观”也就是可以观看,那么另外一层含义就是说文章写得特别的好,十分有文采的意思。
4.略
(四)阅读《杨亿巧对》,回答下列问题。
杨亿巧对
寇莱公在中书。与同事戏作对子:“水底日为天上日”,未有对,而会杨大年适来白事,因请其对,大年应声曰:“眼中人是面前人。”一坐称为好对。
1、解释下列词语
①为( )
②应声? ( )
2、翻译下列句子。
会杨大年适来白事?
3、理解:杨大年对的对子好在哪里??
【文化常识】
对“对子”。对“对子”是古代启蒙教育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如“黑”对“白”,“天”与“地”。“白萝卜”对“紫葡萄”,其中“白”与“紫”均为表示色彩的形容词,而“萝卜”与“葡萄”又都是连绵词,所以这样对是合格的。若将“紫茶壶”对“白萝卜”就不行,因为一则“茶壶”不是连绵词,二则“茶壶”不能吃。对好“对子”,有利于日后作诗填词中运用对偶句。如文天祥在《过零丁洋》诗中说:“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这对偶句写得极好。对“对子”现在还有用,如写春联、鉴赏楹联等。
【注释】
①寇莱公:即寇准,北宋著名政治家,封莱国公。
②中书:即中书省。寇准时任宰相。
③杨大年:杨亿,当时的文学家。
【译文】
寇准在中书省。和同事们嬉戏做对子,他说:“水底日为天上日。(水底中的太阳是天空中的太阳)”没有人能对出,恰好杨亿来报告事情,于是别人请他对对子。杨亿接着说:“眼中人是面前人。(眼睛里面的人是面前的人)”所有在座的人都称这是好对子。
【答案解析】
1.是,接着刚停的话音回答。
2.恰好杨亿来报告事情
3.对偶工整,意思相近。
智慧乐园
日积月累
最快的船: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李白);
最害羞的人: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白居易):
最多的愁: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
最消瘦的人:
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李清照);
最憔悴的人: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
最忧愁的人: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李白);
最差眼力的人: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欠阑珊处(辛弃疾);
最深的情: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
最高的楼: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李白);
最大的瀑布: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
最大架子的人:
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李白);
最深的雪:
夜来城外三尺雪,晓架炭车碾冰辙(白居易);
最长的头发: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
最穷的妇人: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白居易);
最长的脸:
去年一滴相思泪,今年刚流到腮边(苏东坡)
课后小记
文言文阅读四
课前预习
知识精讲
例题解析
课堂小练
课后作业
百米悬崖洞穴中的棺木是如何放置进去的?古越族人为何要将先人安放于洞穴之中?什么人才能享受此种“殊荣”……江西龙虎山千年崖墓之谜至今仍未能有人破解。7年前,江西鹰潭市龙虎山旅游管理部门曾向全球悬赏:破解龙虎山崖墓之谜,可获奖金30万元。此后,国内外众多专家学者、古谜探险家及旅游好奇者,纷纷聚集江西龙虎山,推测论证、模拟实验,以解谜悬。遗憾的是,7年过去了,谜仍未解,奖仍未发。
被誉为“中国道教第一山”的国家4A级龙虎山旅游景区,位于江西鹰潭市郊西南16公里处,应天山、上清宫、正一观等六大景区拱抱出的源远流长的道教文化,独具特色的碧水丹山和千古未解的崖墓之谜。在悬崖峭壁上的垒垒洞穴内,散布着200多座崖墓群,岩洞大小不一,里面陈放棺木形式各异,都在距水面10至80米之间。上世纪70年代末,江西考古工作者曾清理了18座崖墓,发掘棺木37具,出土了大量距今2600多年前的文物,但无法确定葬俗葬法。近些年来,随着科考、探险、旅游的深入,人们对“地壳变化”、“洪水涨落”、“筑土架台”等数十种猜测、实验都予以否认。使得龙虎山崖墓之谜,更是笼罩在神秘的迷雾之中。由中美两国专家研究的仿古木绞车也未能作出完全的解答。为揭开千年悬棺之谜,有人提出每年增加奖金10万元。如此建议被采纳,那么解谜之奖今年已达100万。
15 of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