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六年级.阅读.文言文阅读一.教师版(17页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小学语文.六年级.阅读.文言文阅读一.教师版(17页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4-06 22:22:42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王之涣审黄狗
唐代著名诗人王之涣,在文安县做官时,受理过这样一个案子。
30多岁的民妇刘月娥哭诉:"公婆下世早,丈夫长年在外经商,家中只有我和小姑相伴生活。昨晚,我去邻家推碾,小姑在家缝补,我推碾回来刚进门,听着小姑喊救命,我急忙向屋里跑,在屋门口撞上个男人,厮打起来,抓了他几下,但我不是他的对手,让他跑掉了。进屋掌灯一看,小姑胸口扎着一把剪刀,已经断气。
王之涣问:"那人长的什么样子?"
刘月娥说:"天很黑,没看清模样,只知他身高力大,上身光着。"
"当时你家院里还有别人吗?"王之涣又问。
"除了黄狗,家里没有喘气的了。"刘月娥答道。
"你家养的狗?"
 "已经养3年了。"
"那天晚上回家,你没听见狗叫吗?"
"没有。"
这天下午,县衙差役在各乡贴出告示,县官明天要在城隍庙审黄狗。
第二天,好奇的人们蜂拥而来,将庙里挤了个水泄不通。王之涣见人进得差不多了,喝令关上庙门,然后命差役先后把小孩、妇女、老头轰出庙去。庙里只剩百多今年轻力壮的小伙子。王之涣命令他们脱掉上衣,面对着墙站好。然后逐一查看,发现一个人的脊背上有两道红印子,经讯问,是刘月娥的街坊李二狗,正是他行凶杀人。

王之涣这次破案与审狗有什么关系呢? 

文言文常见词语指导
【阅读指导】
文言字词的一些特点
? ? 现代汉语是从古代汉语发展而来的,它们之间有很多共同的地方,一部分字词,如“山”“水”“牛”“田”“取”“弃”“追”“观”“美”“恶”“强”“弱”等,无论音、形、义,古今大体是一致的。但就语言文字的整体来说,因为时代相隔久远,而且语言文字本身也在不断发展,因此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又有很多差异。阅读文言文,首先要力求学握古今字词的差异。那末差异表现在什么地方呢?为了说明这个问忍我们先举一个例子:? ??
? ? 卫人嫁其子而教之日:“必私积聚。为人妇而出,常也;其成居,幸也。”其子因私积聚。其姑以为多私而出之。其子所以反者,倍其所以嫁。其父不自罪于教子非也,而自知其益富。(《韩非子》)
? ? 在上述一段文字中,“卫人嫁其子”的“子”,是指“女儿”;“出”,指“休弃”,即“被婆家逐回娘家”;“幸”,指“侥幸”;“姑”,不是现代汉语中通常指的“姑母”或“姑嫂’的“姑’,而是指“婆婆”;“反”,同“返”,解释为“回来”;“倍”,同“背”,解释为“违背”;“罪”,本是名词,这里作动词用,解释为“责备”;“知”,同“智”,也作动词用,解释为“认为聪明”。达段文字翻译成现代汉语是:
? ? 卫国有个人嫁女儿时教育她说:“一定要私底下积聚钱财。做人家媳妇而被逐回娘家,是常有的事;那些能成家立业,终身偕老的,是侥幸的事。”他的女儿因此私下积聚钱财。她的婆婆认为她积了很多私财而把她赶回娘家。卫人的女儿所以校友回家,是违背了她要出嫁的道理。她的义亲不责备自己对女儿教育的错误,瓦而自以为见识高明而能增如财富。
? ? 由此看来,比较正确地掌握了字词的音、形、义,就能弄懂弄通文言文的意思,否则常常会搞错。下面简要地介绍文言字词的一些特点。
? ? (一)通假字
? ? 在文言文中,有些字的读音和意义完全相同,只是形体不同而已,即甲等于乙,这两个字就叫通假字。在上述《韩非子 说林上》的一段文字中,“反”同“返”,“知”同“智”,就是通假现象。如:
??从——同“纵”,纵横的纵。
??生——同“性”,本性。
??疾——同‘嫉”,妒忌。
? ?(二)古今词义不同
? ? 有些词的意义,古今差异很大,有的甚至完全相反。如
“去”,古代通常解释为“离开”,而现代汉语中是指“到什么地
方去”。“去京”,意思是“离开京城”,现代汉语却是“到京城
去”,其他如:
? ?? ?? ???古义? ?? ?? ?? ?? ?? ? 今义
? ?走? ?? ?跑步? ?? ?? ?? ?? ?? ???行走
? ?快? ?? ?痛快? ?? ?? ?? ?? ?? ???迅速
? ?涕? ?? ?眼泪? ?? ?? ?? ?? ?? ???鼻涕
? ?妻子? ? 妻和子? ?? ?? ?? ?? ?? ?只指妻
? ?烈士? ? 刚正有节操的男子? ?? ???为革命事业牺牲的人
? ?牺牲? ? 祭祀的祭品? ?? ?? ?? ???为正义事业而献出生命
? ? (三)一词多义
? ? 现代汉语中也有一词多义的现氯但由于文言文单音比较多,因而这个问题比较突出。同一个词,不仅有好几个自跃而且可能分属不同的词类。到底哪一个解释最恰当呢呢就要纫纫琢磨、推敲了。如:
故:①原因,缘故。??“既克公问其故。”
②所以,因此。??“彼竭我盈,故克之。”
②事故。? ?? ???“王室多故。”
④故意。? ?? ???“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
⑥老交情。? ?? ? “君安与项伯有故。”
⑥本来。? ?? ?? ?“此物故非西产。’
以上各个词的解释并不是它们的全部用法。要掌握一词多义,孤零零地背几个现成的解释是不行的,关键在于多读文言文,接触多了,就不会陌生了。
? ? (四)词性的变化
? ? 文言文和现代汉语一样,它的词基本上是有定类的,同样可分名词、动词、代词、副词、形容词、数量词等等。名词主要作主语、宾语和定语;动词主要作谓语;形容词主要作谓语、定语和状语。但是有些词在句子中临时处在另一类词的位置上,起着另一类词的作用,这就叫做词的话用、词性的变化。例如:
① 驴不胜怒,蹄之。 (踢,名词作动词用)
② 春风又绿江南岸。 (吹绿,形容词作动词用)
③ 少时,一狼径去,一狼犬坐于前。 (犬坐,象狗一样蹲坐着。犬,名词作状语)
④ 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 (出产,收入,动词作名词用)
其他还有名词、动词和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这里不一一介绍了。??
在文言文中,文言实词占绝大多数,文言虚词只占一小部分。但这一小部分文言虚词,作用也很大,因为它用得很频繁而且解释也十分灵活,往往一个文言虚词理解错误,就会把整句整段的意思搞错。所以学习文言文,应把掌握虚词和实词看得同样重要。


目不见睫
楚庄王欲伐越,杜子①谏曰:“王之伐越何也?”曰:“政乱兵弱。”杜子曰:“臣患之(人)智②如目也能见百步之外而不能自见其睫王之兵自败于秦晋丧地数百里此兵之弱也庄足乔③为盗④于境内而吏不能禁此政之乱也王之弱乱非越之下也而欲伐越此智之如目也”王乃止。
1.给下列文字加上标点。

臣 患 之 (人) 智 如 目 也 能 见 百 步 之 外 而 不 能 自 见 其 睫 王 之 兵 自 败于 秦 晋 丧 地 数 百 里 此 兵 之 弱 也 庄 足 乔 为 盗 于 境 内 而 吏 不 能 禁 此 政 之 乱 也 王 之 弱 乱 非 越 之 下 也 而 欲 伐 越 此 智 之 如 目 也

2.本文段虽短,但不失为楚庄王、杜子两人之间的一场辩论会。
辩论的话题是
楚庄王支撑自己观点的依据是 (用自己的话回答)
杜子进谏时用了什么方法让楚庄王改变了主意:

3.在你的学习、生活中有没有类似于文中楚庄王“目不见睫”一样的毛病,请举例说明。

【注释】
伐:攻打;睫:眼毛;愚:担心,担忧
患:忧虑;谏:劝谏;明:眼睛明亮,引申为明智。
智之如目也:智力和见识就像眼睛一样
庄蹶:战国时期农民起义领袖,以楚庄王时代不同,是寓言假托。
庄蹻:楚国的大盗,实为人民起义领袖。
【译文】
楚庄王想要讨伐越国 (?http:?/??/?baike.baidu.com?/?view?/?298380.htm" \t "_blank?),庄子劝谏道:“大王为什么要讨伐越国呢?”楚庄王说:“因为越国政事混乱,军队软弱。”庄子说:“我深为此事担忧。智慧如同眼睛,能看到百步之外,却看不到自己的睫毛。大王的军队被秦、晋打败后,丧失土地数百里,这说明楚国军队软弱;庄蹻在境内做强盗,官吏无能为力,这说明楚国政事混乱。可见楚国在兵弱政乱方面,并不比越国强,您却要讨伐越国。这样的智慧如同眼睛看不见眼睫毛一样。”楚庄王便打消了伐越的念头。
【寓意】
难的不是认识别人,而是认识自己,人贵有自知之明。
【答案解析】
1.臣患之智如目也,能见百步之外而不能自见其睫。王之兵自败于秦、晋,丧地数百里,此兵之弱也;庄跻为盗于境内,而吏不能禁,此政之乱也。王之弱乱,非越之下也,而欲伐越,此智之如目也。
2.王之伐越何也?
因为越国政事混乱,军队软弱。
用举例对比的方法
3.略。


(一)阅读《王冕僧寺夜读〈宋学士文集〉》,回答下列问题。
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知。
1.结合文意,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窃入学舍?????????????????????????②辄默记???????????????
③儿痴如此?????????????????????????④恬若不见?????????????
2.翻译下列句子。
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
??
3.与“依僧寺以居”中的“以”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或以为死,或以为亡?????????????B.必以分人
C.属予作文 (?http:?/??/?www.lesun.org?/?zuowen?/?" \t "_blank" \o "作文?)以记之?????????????????D.以刀劈狼首
4.从本文中可以看出,王冕后来之所以成为著名的画家、诗人,其根本原因是。

【注释】
(1)诸暨:县名,今属浙江省,现诸暨市 (?http:?/??/?baike.baidu.com?/?view?/?102005.htm" \t "_blank?)。
(2)牧:放牧
(3)陇:通“垄”,田埂。
(4)窃:偷偷地,暗中,悄悄地。
(5)诸:许多。
(6)辄:就。
(7)亡:丢失。
(8)蹊田:践踏田地,指踩坏了庄稼。
(9)挞:用鞭子、棍子等打人。
(10)痴:入迷。
(11)如此:这样。
(12)听:听任。
(13)已:完毕。
(14)去:离开。
(15)潜:暗暗地、悄悄地走。
(16)执策:策通“册”,书本。执策:拿着书。
(17)长明灯:佛像前昼夜不熄的油灯。
(18)达旦:到早晨,到天亮。
(19)狞恶可怖:狰狞凶恶,令人害怕。 狞,凶恶。
(20)恬:神色安然,满不在乎的样子。
(21)会稽:古地 
【译文】
王冕是诸暨县人。七八岁时,父亲叫他在田埂上放牛,他偷偷地跑进学堂,去听学生念书。听完以后,总是默默地记住。傍晚回家,他把放牧的牛都忘记了。王冕的父亲大怒,打了王冕一顿。过后,他仍是这样。他的母亲说:“这孩子想读书这样入迷,何不由着他呢?”王冕由是离开家,寄住在寺庙里。一到夜里,他就暗暗地走出来,坐在佛像的膝盖上,手里拿着书就着佛像前长明灯的灯光诵读,书声琅琅一直读到天亮。佛像多是泥塑的,一个个面目狰狞凶恶,令人害怕。王冕虽是小孩,却神色安然,好像没有看见似的。
【答案解析】
1.(1)窃:偷偷的 (2)辄:总是(常常) (3) 痴:入迷 如此:这样 (4)恬:安静的样子
2.七八岁时,父亲叫他在田埂上放牛,他偷偷地跑进学堂,去听学生念书。听完以后,总是默默地记住。
3.C
4.其根本原因在于王冕幼时读书专心致志,好学不倦,并且达到入迷的程度。




(二)阅读《范仲淹有志于天下》,回答下列问题。
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乃至被谗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常自诵曰: “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1.给下列句中加点的字注音并释义。
①啖粥而读???义:??????????
②辄以水沃面?义:??????????
③食不给?????义:??????????
④乃至被谗受贬???义:??????????
2.“每以天下为己任”的正确译句是(????)
A.?每天把天下大事作为自己的责任。
B.?常常把治理国家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责任。
C.?常常把天下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任务。
D.每天把治理国家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责任。
3.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

②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

4.这段文字的层次已在文中划出,请简要归纳层意。
①?????????????????????????????????????????????????????????????????????? ???
②??????????????????????????????????????????????????????????????????????? ??
③????????????????????????????????????????????????????????????????? ?????
5.“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范仲淹所作《岳阳楼记》中的名句,与该文一样,此句在本文中起了???????????????????????的作用。
【注释】
1.孤:丧父的孩子
2.再适长山朱氏:改嫁到长山姓朱的人家。
3.世家:家世。
4.之:到,往。
5.南都:指应天府,即今河南商丘。这里的南都学舍为当时著名学舍。
6.适:嫁。
7.既:副词,不久,后来。 
8.去:离开。
9.尝:曾经。
10.给:供应
11.日昃(zè):太阳偏西之时。
12.或:有时,或者。
13.昏怠:昏沉困倦。
14.辄:就。
15.沃:浇,引申为“洗”。
16.啖:吃。
17.谗:说人坏话。
18.六经:指《诗》、《书》、《礼》、《乐》、《易》、《春秋》。
19.慨然:形容慷慨激昂。
20.每(以天下为己任):常常
21.既(仕):考取功名后
22.或:有时候
【译文】
范仲淹两岁的时候就失去父亲,家中贫困没有依靠。他年轻时就有远大的志向,常常把治理国家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责任。他发奋读书,有时晚上困了,就用冷水冲头洗脸。有时连饭也吃不上,就喝粥坚持苦读。做官以后,常常情绪激动的谈论天下大事,奋不顾身。以至于有谗言而被贬官,由参知政事降职作邓州太守。范仲淹刻苦磨炼自己,吃东西不多吃肉,妻子和孩子的衣食仅自给自足罢了。他经常朗诵自己作品中的两句话:“读书人应当在天下人忧虑之前先忧虑,在天下人快乐之后才快乐。”
【答案解析】
1.吃,就,供应,说人坏话。
2.D
3.有时晚上困了,就用冷水冲头洗脸。
妻子和孩子的衣食仅自给自足罢了
4.范仲淹小时候发奋读书的事迹
当官后被人陷害被贬
范仲淹刻苦磨练自己
5.点明中心的作用




(一)阅读《薛谭学讴》,回答下列问题。
薛谭学讴
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行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谭乃射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秦青弗止。??( )????????????????????
②响遏行云。??(????? )?????????
2.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用法、意义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B.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C.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也相同??????????????????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也不同
3.翻译:谭乃高压求反。
译文:?????????????????????????????????????????????????????????? ???????????
4.这个故事给你以怎样的启示?
答:???????????????????????????????????????????????????????????????????? ???????
5.薛谭身上有无可取之处?如果有,是什么?
答:?????
【注释】
(1)讴①(动)唱歌②(名)歌曲
(3)穷:用尽,用完。
(4)谓:以为、认为。
(5)技:本领
(6)遂:于是
(7)辞:告辞;
(8)归:回去
(9)弗:没有 
(10)止:阻止
(11)饯:用酒食给人送行或设宴送行。
(12)郊:在城外大道旁
(13)衢(qu):大路,四通八达的路郊衢:郊外的大道边
(14)悲:悲壮的
(15)振:振动
(16)遏(è):阻止。
(17)谢:道歉。
(18)反:通假字,通“返”,返回。
【译文】
薛谭向秦青学习唱歌 (?http:?/??/?baike.baidu.com?/?view?/?459026.htm" \t "_blank?),还没有学完秦青 (?http:?/??/?baike.baidu.com?/?view?/?1248426.htm" \t "_blank?)的技艺,自己就以为学完了,于是便告辞离开。秦青没有劝阻他,在城外大道旁给他送行,秦青打着节拍,高唱悲歌。那歌声使树木振动了,使空中的飞云停住了。薛谭听了后便向秦青道歉并请求能回去继续学习唱歌,从此一辈子不敢再说回去的事了。
【寓意】
这篇古文告诉人们学习是永无止境的,千万不可有成功就骄傲自满的心态,不要浅尝辄止 (?http:?/??/?baike.baidu.com?/?view?/?79369.htm" \t "_blank?)的学习,学习必须虚心、持之以恒;犯错误不要紧,知错就改才是最重要的!
【答案解析】
(二)1.①不,没有②阻止?
2.D
3.薛谭于是(向秦青)道歉,要求回来(继续学习)。
4,人们学习是永无止境的,千万不可有成功就骄傲自满的心态,不要浅尝辄止 (?http:?/??/?baike.baidu.com?/?view?/?79369.htm" \t "_blank?)的学习,学习必须虚心、持之以恒;犯错误不要紧,知错就改才是最重要的!?
5.有。是他那知错能改,变骄傲为虚心的态度。

(二)阅读《不记人过》,回答下列问题。
不计人过
吕蒙正①相公,不喜计人过。初参知政事②入朝堂,有朝士③于帘内指之曰:“是小子亦参政耶?”蒙正佯为不闻而过之。其同列④怒,令诘其官位姓名,蒙正遂止之。罢朝,同列犹不能平,悔不穷问。蒙正曰:“一知其姓名,则终身不能忘,固不如无知也。不问之何损?”时人皆服其量⑤。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3分)
①不喜计人过?(??????)
②蒙正佯为不闻而过之(?????)???????????
③是小子亦参政耶(???????)?
④同列犹不能平(???????)
2.下列句子中的“之”所指的对象是谁?请用直线对应连接起来。(2分)
①有朝士于帘内指之曰???????????? A.同列
②蒙正遂止之????????????????? ??B.朝士姓名
③不问之何损??????????????? ????C.吕蒙正
3.翻译:时人皆服其量。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 ____ _
4.请简要谈谈你对“不计人过”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注释】
⒈相公:古代对宰相的称呼。
⒉参知政事:副宰相。
⒊朝士:有资格入朝廷的中央官吏。
⒋同列:同在朝廷做官的同事。
⒌穷问:彻底追究。穷,穷尽,完结。问,追究。
⒍量:度量,气量。
⒎过:过失。
⒏止:制止。
⒐穷:彻底。
⒑记:记着。
⒒是:这。
12遂:于是就。
13诘(jie):追问,责问。
⒕ 固:还
【译文】
宰相吕蒙正不喜欢记着别人的过失。刚担任副宰相,进入朝堂时,有一位同朝官员在朝堂帘内指着吕蒙正说:“这小子也当上了副宰相呀?”吕蒙正装作没有听见走过去了。吕蒙正的同事非常愤怒,下令责问那个人的官位和姓名。于是吕蒙正制止了(同事的行为),不让(那位同事)查问。下朝以后,他的同事们仍然愤愤不平,后悔当时没有彻底追究。吕蒙正则说:“一旦知道那个人的姓名;就终身不能忘记,因此还不如不知道那个人的姓名为好。(况且)不予追究,对我来说又有什么损失呢?”当时的人都佩服吕蒙正的度量。
【寓意】
在日常生活中,对别人应该宽宏大度,有不记个人得失的胸怀。
【答案解析】
1.过失,假装,这,同在朝廷做官的同事。
2.①C ②A ③B
3.当时的人都佩服吕蒙正的度量。
4.略

(三)阅读《晋人好利》,回答下列问题。
晋人好利
?晋人有好利者,入市区焉。遇物即攫之,曰:“此吾可羞也,此物可服也,此吾可资也,此吾可器也。”攫已,即去。市伯随而索其直,晋人曰:“吾利火炽时,双目晕热,四海之物,皆若己所固有,不知为尔物也。尔幸予我,我若富贵当尔偿。”市伯怒,鞭之,夺其物以去。旁有哂之者,晋人戟手,骂曰:“世人好利甚于我,往往百计而阴夺之,吾犹取之白昼,岂不又贤于彼哉?何哂之有?”
1.?解释加点字词在文中的意思:
已( )?????????索( )???????
予( )????甚于( )
2.下列句子句式与众不同的一句是(???????)。
A.?不知为尔物也。???????????????B.?我若富贵当尔偿。
C.?世人好利甚于我。?????????????D.?何哂之有?
3.选出括号里字词在句中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
A.(若)皆若己所固有??????????我若富贵当尔偿
B.(之)遇物即攫之?????????????旁有哂之者
C.(于)世人好利甚于我????????岂不又贤于彼哉
D.(固)皆若己所固有??????????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4,翻译下列句子
吾利火炽时,双目晕热,四海之物,皆若己所固有,不知为尔物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就短文最后晋人的话,发表一下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注释】
(1)攫(jué):夺取。
(2)羞:通“馐”,美好的食品。这里当动词用,意为“吃”。
(3)市伯:管理市场的官吏。
(4)直:通“值”。
(5)哂:shěn,讥笑。
(6)戟手:戟,(于“机”同音)。竖起中指和食指如戟形,这是指骂人是侮辱人的动作。
(7)甚于:比……严重。
(8)索:索要
(9)去:离开。
(10)予:给
(11)幸:敬词,表示对方这样做是使自己感到幸运的。
【译文】
有个喜欢钱财的晋国 (?http:?/??/?baike.baidu.com?/?view?/?268539.htm" \t "_blank?)人,到市场上去。遇到东西就去夺取它,说:“这我可以吃,这我可以穿,这我可以用,这器皿我可以装东西。”夺取完后就离开。管理市场的官吏赶过来让他交钱,那晋人说:“我特别贪心的时候,两眼发晕冒火,天下(或四海之内)的东西,好像本来全都是我的,不知道是别人的东西。希望你把这些东西给我,我如果升官发了财会还给你的。”官吏发怒了,用鞭子抽打他,夺回他抢去的东西走了。旁边有人讥笑他,那晋人伸出手指着他骂道:“世人贪图利益比我更严重,往往千方百计地暗中争夺利益,我还是在白天拿东西,岂不是比他们要好吗?有什么好讥笑的?”
【寓意】
好利是人类普遍本性,最好的做法当然是“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http:?/??/?baike.baidu.com?/?view?/?1007466.htm" \t "_blank?)。”但表面君子风范,说起廉洁慷慨激昂,而暗地里却贪得无厌,为利益费尽心机者,实在还不如文中的晋人。因为他们多了一条更为卑劣的品行----------虚伪!
【答案解析】
1.完,索要,给,比……严重
2.D
3.C
4.我特别贪心的时候,两眼发晕冒火,天下(或四海之内)的东西,好像本来全都是我的,不知道是别人的东西。
5.好利是人的本性,但是晋人是光明正大的夺人东西,而那些暗地里贪赃枉法的官员们,更虚伪。晋人最后一句话道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官员腐败欺压人民的社会背景。

(四)阅读《割肉相啖》,回答下列问题。
割肉相啖
齐之好勇者,其一人居东郭,其一人居西郭。卒然相遇于涂,曰:“姑相饮乎?”觞数行,曰:“姑求肉乎?”一人曰:“子,肉也;我,肉也;尚胡革求肉而为?于是具染而已。”因抽刀而相啖,至死而止。勇若此不若无勇。
1.解释加点字词:
其( )??? 涂???( )???姑?( )???子( )
2.“觞”在句子“引觞满酌”中作本义( )讲,但在文中“觞数行”一句中词性发生了改变,应作( )讲为妥。
3.文中表明作者态度的一句话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4.联系生活实际就“什么是真正的勇敢”这一话题谈一点感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注释】
(1)郭:城墙。这里指城。
(2)卒然:突然。卒同“猝”,突然。
(3)姑:姑且。
(4)觞数行:喝了几杯酒。觞,shāng,酒杯;行,háng,巡行,轮流喝一次叫一行。
(5)求肉:找一点肉吃。
(6)革:更。
(7)尚胡革求肉而为:为什么还要另外买肉呢?
(8)具:准备。
(9)染:豆豉酱。
(10)啖:啖dàn,吃。
(11)若:像。
(12)涂:通“途”,路途中
【译文】
齐国的好赌勇的人,其中一个人住在城的东郊,一个人住在城的西郊,突然在路上相遇时说道:“喝两杯怎么样?酒过数巡,其中一个人说了:“还是弄点肉吧?”其中一个人说:“您的肉,我的肉都是肉啊,还干吗要另外找肉呢?”于是准备好了调料,便抽出刀互相割肉吃,到死才停止。像这样的勇敢,还不如不勇。
【寓意】
我们做人要做一个有思想、有作为的人,不要盲目追求勇敢或做没有意义的盲目崇拜,否则会闹出笑话,严重的话还可能会受到伤害,后果将不堪设想。
【答案解析】
1.其中,通“途”,路途中,姑且,您
2.酒杯,本文中名词作动词,喝酒
3.勇若此不若无勇。
4.略。联系生活联系课文寓意即可。



智慧乐园






















日积月累
有关四大名著的歇后语之《西游记》
1.蛇头上苍蝇——自来的衣食(第28回妖怪) 
2.乍入芦芋——不知深浅(第32回孙悟空)  
3.皮笊篱——一捞个罄尽(第39回孙悟空)  
4.糟鼻子不吃酒——枉担其名(第39回猪八戒)  
5.磨砖砌的喉咙——又光又溜(第47回众僮仆) 
6.尖担担柴——两头脱(第57回猪八戒) 
7.吃了磨刀水的——秀气在内(第67回孙悟空) 
8.狗咬尿泡——空欢喜(第71回作者) 
9.铁刷帚刷铜锅——家家挺硬(第77回作者)  
10.大海里翻了豆腐船——汤里来,水里去(第81回猪八戒)
11.和尚拖木头——做出了寺(第83回哪吒太子)  
12.贩古董的——识货(第86回小妖)  
13.苍蝇包网儿——好大面皮(第87回葛仙翁) 
14.三钱银子买个毛驴——自夸骑得(第93回沙僧) 
15.皮肉粗糙,骨骼坚强——各有一得可取(第93回猪八戒)
课后小记






文言文阅读一

课前预习

知识串讲

例题解析

赏析小练

课后作业

  断箭
断箭——不相信自己的意志,永远也做不成将军。
  春秋战国时代,一位父亲和他的儿子出征打战。父亲已做了将军,儿子还只是马前卒。又一阵号角吹响,战鼓雷鸣了,父亲庄严地托起一个箭囊,其中插着一只箭。父亲郑重对儿子说:“这是家袭宝箭,配带身边,力量无穷,但千万不可抽出来。”
  那是一个极其精美的箭囊,厚牛皮打制,镶着幽幽泛光的铜边儿,再看露出的箭尾。一眼便能认定用上等的孔雀羽毛制作。儿子喜上眉梢,贪婪地推想箭杆,箭头的模样,耳旁仿佛嗖嗖地箭声掠过,敌方的主帅应声折马而毙。
  果然,配带宝箭的儿子英勇非凡,所向披靡。当鸣金收兵的号角吹响时,儿子再也禁不住得胜的豪气,完全背弃了父亲的叮嘱,强烈的欲望驱赶着他呼一声就拔出宝箭,试图看个究竟。骤然间他惊呆了。
  一只断箭,箭囊里装着一只折断的箭。
  我一直刳着只断箭打仗呢!儿子吓出了一身冷汗,仿佛顷刻间失去支柱的房子,轰然意志坍塌了。
  结果不言自明,儿子惨死于乱军之中。
  拂开蒙蒙的硝烟,父亲拣起那柄断箭,沉重地啐一口道:“不相信自己的意志,永远也做不成将军。”
  温馨提示:自己才是一只箭,若要它坚韧,若要它锋利,若要它百步穿杨,百发百中,磨砺它,拯救它的都只能是自己。









1 of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