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中考历史热点专题(七):大国崛起之英、法、美、俄 课件(3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19年中考历史热点专题(七):大国崛起之英、法、美、俄 课件(32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07.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9-04-07 22:44:0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32张PPT。专题七:大国崛起之英、法、美、俄 专题概述 《大国崛起》是由周艳执导的12集历史题材电视纪录片,于2006年11月13日在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首播。 该片记录了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日本、俄罗斯、美国九个国家相继崛起的过程,并总结了国家崛起的历史规律。 随着《大国崛起》在中央电视台的热播,大国崛起问题成为中考命题的热门话题,命题的形式往往考查某一大国崛起的历程。本专题以英法美俄的崛起为例,复习其走向大国的历程,探讨大国崛起的规律。专题七 大国崛起一、各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方式专题七 大国崛起二、各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中颁布的重要文件:专题七 大国崛起之英国篇三、英国的崛起之路
1.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1)根本原因:封建专制统治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发展。
(2)开始标志:1640年议会重新召开。
(3)领导阶级:资产阶级和新贵族。
(4)重要文献:《权利法案》(《权利法案》颁布的目的:为了限制国王的权利。作用:标志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统治在英国确立。)
(5)历史意义:
①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②确立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为发展资本主义扫清了道路。③推动了世界历史进程。
2.英国与三次工业革命
(1)第一次工业革命:18世纪60年代开始于英国;英国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机”、瓦特改良蒸汽机、史蒂芬孙发明火车机车;19世纪上半期,英国完成工业革命。
(2)第二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美国、德国工业产量超过英国。
(3)第三次工业革命:世界上第一只克隆哺乳动物——克隆羊“多利”诞生在英国。专题七 大国崛起之英国篇3.英国与两次世界大战
(1)第一次世界大战:一战前,英国与法国、俄国组成三国协约。“一战”以协约国的胜利告终,英国是战胜国之一。一战后参加了巴黎和会,签署了《凡尔赛和约》。
(2)第二次世界大战:
①“二战”前夕,英推行绥靖政策,促使法西斯德国侵略野心日益膨胀,加速了“二战”的爆发。
②“二战”全面爆发后,英国遭到德国的轰炸,张伯伦被迫下台,丘吉尔任首相,领导英国人民同法西斯斗争。
③1942年1月1日,美、苏、中、英等26国签署《联合国家宣言》,标志世界反法西斯联盟成立。
④1944年6月,美英盟军诺曼底登陆,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反法西斯战争进入最后决战阶段。
⑤1945年2月,美、英、苏三国召开雅尔塔会议。
4.英国与世界政治格局
(1)凡尔赛—华盛顿体系:英、法、美三国操纵巴黎和会,签署了《凡尔赛和约》,构成了重建欧洲、西亚和非洲的凡尔赛体系。美、英、日三国操纵华盛顿会议,签署了《九国公约》,构成了重建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华盛顿体系。专题七 大国崛起之英国篇(2)两极格局:英国加入到北约组织。
(3)多极化趋势:英国是欧盟的成员国,欧盟成为促进世界格局多极化的重要力量。
5.其它与英国相关的史实
(1)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文学巨匠莎士比亚著有《罗密欧与朱丽叶》、《哈姆雷特》等。
(2)“三角贸易”中,英国人后来居上,打败西班牙、葡萄牙,成为“三角贸易”的主要经营者。18世纪后半期,英国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殖民地国家,号称“日不落帝国”。
(3)英国建立东印度公司对亚洲国家进行殖民侵略。英国对印度进行疯狂的殖民掠夺时,克莱武率军将侵占地洗劫一空。
(4)英国科学家牛顿是近代自然科学奠基人之一,他的主要贡献:发现了运动三大定律,万有引力定律,建立完整的力学理论体系,对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影响最大。
(5)英国科学家达尔文著《物种起源》,提出“进化论”思想。“生物进化论”沉重打击了封建神权统治的根基。
6.英国最早成为资本主义工业强国的几个重要条件:
(1)英国较早进行资产阶级革命。(2)英国率先进行并完成工业革命。(3)英国占据了世界上最多的殖民地。(4)英国是“三角贸易”的主要经营者。(5)英国在近代自然科学领域居于领先地位等。专题七 大国崛起之美国篇四、美国的崛起之路
1.美国独立战争(1775—1783年) (1)根本原因:英国的殖民统治压制了北美资本主义的发展。 (2)开始标志:来克星顿的枪声(1775年)。 (3)转折点:萨拉托加战役(1777年)。 (4)领导人:华盛顿 。 (5)重要文献:1776年7月4日发表《独立宣言》,标志美国的诞生。 (6)性质:既是民族解放战争,又是资产阶级革命。 (7)历史意义:美国独立战争结束了英国殖民统治,实现了国家独立,确立了比较民主的资产阶级政治体制,有利于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对以后欧洲和拉丁美洲的革命也起了推动作用,是美国第一次资产阶级革命。?
2.美国南北战争(1861—1865年) (1)根本原因:南方奴隶制阻碍了北方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
(2)南北矛盾的焦点:奴隶制的废存问题。 (3)导火线:林肯当选为美国总统。 (4)领导者:林肯。 专题七 大国崛起之美国篇(5)重要文献:《解放黑人奴隶宣言》。
(6)性质:美国历史上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 。
(7)历史意义:维护了国家统一,废除了奴隶制度,扫清了美国资本主义发展的又一障碍,是美国的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
3.罗斯福新政(1933年) (1)背景: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引起了政治危机。 (2)目的:直接目的是为了消除经济危机,根本目的是为了巩固资产阶级的统治。 (3)特点: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 (4)内容:中心措施是颁布《国家工业复兴法》,对工业进行调整;以及对农业、金融业的调整、兴建公共工程。 (5)历史意义:
①美国经济得到了恢复,人民生活得到改善。
②资本主义制度得到调整、巩固与发展。
③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得到加强。
④美国联邦政府的权力明显增强。
⑤罗斯福新政开创了资本主义国家干预经济的先例。专题七 大国崛起之美国篇4.二战后美国经济的发展
(1)20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经济持续发展,西部和南部发展尤为迅速。
(2)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初,由于经济危机,经济地位下降,美国政府调整经济政策,经济形势有所好转但债务负担加重。
(3)20世纪90年代,美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进入新经济时代(又称知识经济时代),新经济的主要特征为信息化和全球化。
5.美国与三次工业革命
(1)第一次工业革命:美国人富尔顿发明汽船。
(2)第二次工业革命:美国和德国走在前列。美国的成就:“发明大王”爱迪生研制成功耐用碳丝灯泡、莱特兄弟制成飞机。对美国的重大影响:第二次工业革命使美国工业产量跃居世界第一位。
(3)第三次科技革命:起源于美国。1945年世界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诞生。
6.美国与两次世界大战
(1)第一次世界大战:“一战”初美国宣布“中立”。1917年,美国对德宣战。1921-1922年召开了华盛顿会议,签署了《九国公约》,首次把侵略的目光瞄向了远东和太平洋地区。专题七 大国崛起之美国篇(2)第二次世界大战:
①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美国海军基地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美国对日宣战。
②1942年1月1日,美、苏、中、英等26国签署《联合国家宣言》,标志世界反法西斯联盟成立。
③1944年6月,美英盟军诺曼底登陆,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反法西斯战争进入最后决战阶段。
④1945年2月,美、英、苏三国召开雅尔塔会议。(分区占领德国;战后成立联合国;苏联在结束欧战三个月内参加对日作战。)
⑤1945年8月,美国在日本广岛、长崎投下两颗原子弹。
7.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
(1)冷战政策:“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标志冷战的开始。冷战主要表现在政治上——“杜鲁门主义”出台,经济上——推行“马歇尔计划”,军事上——成立北约组织。
(2)两极格局:北约和华约的成立标志两极格局形成。
(3)多极化趋势: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标志两极格局结束,世界政治格局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专题七 大国崛起之法国篇五、法国崛起之路
1、启蒙运动:(从法国开始)
(1)时间: 17至18世纪。
(2)核心思想:启蒙运动的核心思想是理性主义 。(理性主义:主张用科学知识来认识客观事物,对其进行合理的分析、思考、判断和处理,坚决反对“信仰高于知识”的宗教思想。)
(3)反对目标:推翻封建专制制度和天主教会统治。
(4)主要内容:
①反对 封建专制度,强调资产阶级的自由和平等;②猛烈抨击天主教会的罪恶。
(5)代表人物:伏尔泰是法国启蒙运动的开拓者和最著名的思想家之一,伏尔泰把教皇比作“两足禽兽”,把教士比作“文明的恶棍”。孟德斯鸠提出了“三权分立”学说(他认为:行政权、立法权、司法权应该分开,否则就会产生独裁和专制)。卢梭主张“每个人生而自由、平等 ”。
(6)性质:欧洲第二次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
(7)意义:不仅把人们从宗教神学和封建专制的禁锢中解放出来,还为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提供了锐利的思想武器。专题七 大国崛起之法国篇2、法国大革命(最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
(1)经过:1789年7月14日,巴黎人民举行起义,攻占了巴士底狱,法国大革命从此开始。制宪会议颁布了《 人权宣言 》,处死了国王路易十六。1794年“热月政变”,标志着法国大革命的结束。
(2)《人权宣言》内容:
①人生来就是而且始终是自由平等的。②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3)法国大革命的影响:① 彻底摧毁了法国封建专制制度。②传播了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思想。
3、拿破仑时代
(1)1799年发动“雾月政变”,夺取政权,建立起法兰西第一帝国,拿破仑成为资产阶级的皇帝。
(2)对内:颁布了《 拿破仑法典 》,巩固了资产阶级统治,该法典后来成为欧洲各国资产阶级立法的范本,是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民法典。
(3)对外战争:
①前期维护国家利益,多次打败欧洲的反法同盟军队,打击了欧洲的封建势力。
②后期发动侵略战争,损害了别国和人民的利益。1815年拿破仑在滑铁卢战役中战败。专题七 大国崛起之法国篇4、一战
(1)三国协约:一战前帝国主义国家要求重新瓜分殖民地和势力范围英、法、俄组成三国协约(拼盘式的)军事集团,对抗三国同盟的威胁。
(2)凡尔登战役:凡尔登位于法国东北边境,1916年法德双方投入近百万人,战争进行得极为惨烈,人们已经很难找到一块没有遭到炮弹袭击的土地,历史上称为“凡尔登绞肉机”,用以形容战争的残酷性。
5、一战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巴黎和会——《凡尔赛和约》——凡尔赛体系
(1)时间和地点:1919年1月—6月巴黎和会在法国巴黎凡尔赛宫召开。
(2)操纵国和目的:分赃和称霸世界。会议由英国、法国和美国三国操纵。
(3)结果:1919年6月,战胜国与德国签订了《 凡尔赛和约 》。和约构成了重建欧洲、西亚和非洲国际新秩序的“凡尔赛体系”。
(4)《凡尔赛和约》内容:
①阿尔萨斯和洛林交还法国,莱茵河东岸50千米内不得设防,承认波兰独立。
②德国的海外殖民地交给战胜国进行“委任统治”。(最能体现一战瓜分殖民地和势力范围的性质)专题七 大国崛起之法国篇③废除德国的普遍义务兵役制。
④德国应支付大量战争赔款。
(5)评价: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从而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埋下了祸根。
6、二战
(1)绥靖政策《慕尼黑协定》:二战前,英法等西方大国推行绥靖政策,纵然了法西斯侵略。1938年9月,德、意、英、法四国政府的首脑在德国的慕尼黑举行会议,签订了《慕尼黑协定》,协定规定捷克斯洛伐克必须在10天之内把 苏台德区 等地割让给德国。《慕尼黑协定》是 绥靖政策 政策发展到 顶峰 的标志。
(2)诺曼底登陆:1944年英美联军在法国诺曼底登陆,开辟欧洲第二战场。该战役是二战期间规模最大的两栖作战行动,代号为“霸王计划”,二战进入最后决战阶段。
7、二战后:
(1)冷战:以美国为首,英、法、意等国家在华盛顿签署《北大西洋公约》,建立北约组织。
(2)欧盟:1993年,法、英等12个欧共体成员国签订的“马约”生效,欧洲联盟成立。1999年欧洲单一货币欧元启用。欧洲正朝经济政治一体化目标迈进。专题七 大国崛起之法国篇8、(重要补充)1964年,中法建交。法国成为西方大国中第一个同中国建立正式外交关系的国家,突破了美国“冷战”政策对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包围,这对于中国加强同西欧的关系是一个重大突破。2014年是中法建交50周年,习近平主席访法,提出君子和而不同的主张。(相关考点链接:1955年在亚非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总理提出“求同存异”的外交方针。)
?
专题启示
1、民族的独立是国家发展的重要前提。
2、国家统一是一个国家发展的根本保证。
3、要坚持改革开放,勇于创新。
4、要善于引进和学习外国先进技术;努力发展教育,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5、自由、平等是人类社会不断进步的表现。
专题七 大国崛起之俄国篇六、俄国崛起之路
1、俄国农奴制改革(1861年改革)
(1)背景: 农奴制 严重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克里木战争的惨败,激化了国内矛盾。
(2)内容:1861年,沙皇亚历山大二世 颁布了废除农奴制的法令。
①农奴在法律上是“自由”,地主再也不能买卖农奴和干涉他们的生活。(实质:为资本主义工厂提供了大量的自由劳动力。)
②农民在获得人身自由的同时,还能以“赎买”的方式分到一块耕地。
(3)评价:
①性质:是沙皇实行的 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②影响:废除了 农奴 制,使俄国缓慢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 的道路。沙皇的专制制度没有发生根本的改变,沙皇俄国的近代化步伐仍然沉重而缓慢。
③实质:1861年改革,是一场沙皇政府和地主勾结起来对农民的双重敲诈和掠夺,农民背上了沉重的包袱。专题七 大国崛起之俄国篇2、一战
(1)三国协约:一战前帝国主义国家要求重新瓜分殖民地和势力范围英、法、俄组成三国协约(拼盘式的)军事集团,对抗三国同盟的威胁。
(2)1917年,一战期间俄国爆发十月革命,新生的苏俄政权退出一战。
3、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探索
(1)列宁在社会主义建设方面所做的探索:新经济政策。
A、背景:1917年 列宁 领导了十月革命,世界上第一个 社会主义 国家诞生,无产阶级第一次取得了胜利。十月革命后,由于国内外反革命势力的联合反扑,苏俄政府被迫实行“战时共产主义” 政策(①实行余粮收集制,②工业国有化,③取消自由贸易;目的是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打败敌人)。
B、新经济政策:1921年,列宁领导的苏俄开始实行新政策,到1925年,苏联国民经济恢复工作基本完成。
内容:
①实行粮食税。②退还一部分收归国有的企业,让国内外资本经营。
③实行自由贸易,允许商品生产,恢复商品货币关系。
意义:新经济政策把社会主义同市场、商品货币关系和资本主义直接联系起来,这是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一大创举,体现了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本国国情)出发的思想。(新经济政策“新”的含义)(启示:改革和建设要从本国的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专题七 大国崛起之俄国篇(2)斯大林在社会主义建设方面所做的探索:斯大林模式
A、1928-1937年两个五年计划成就: 苏联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苏联由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发展成为世界一流的工业化强国。
B、政治成就:1936年,苏联颁布新宪法,这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苏联的建立,也标志斯大林模式的形成。
C、斯大林模式特点:
①政治方面(高度集权):党、政不分,国家所有决策权集中于斯大林个人之手。民主与法制匮乏,家长制和个人崇拜作风盛行。(典型事例:“肃反”运动)
②经济方面(计划经济):排斥市场调节和价值规律,强调用行政手段干预经济,把一切经济活动置于指令性计划之下。长期重视重工业,忽视农业。
D、正确评价斯大林模式
①积极作用:使苏联快速跻身于工业化强国的行列,为后来取得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②消极作用:①政治上高度集权,阻碍了民主与法制建设。②经济上计划经济,长期重视工业,忽视农业和轻工业,造成经济部门发展严重失调,阻碍了经济的持续发展,人民生活长期的不到改善。(所以说:苏联像一个跛足的巨人)③妨碍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充分发挥。专题七 大国崛起之俄国篇4、二战
① 扩大:1941年6月22日凌晨,德军按照“巴巴罗萨计划”,分三路向苏联发动突然的全面进攻,第二次世界大战规模进一步扩大。
② 联合: 1942年1月1日,中、美、英、苏等26国代表在华盛顿共同签署了《 联合国家宣言 》,宣言的发表,标志着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最终形成。
③ 转折点:1942—1943年,斯大林格勒战役,最终以苏军的胜利宣告结束,从此苏军开始了全线反攻。斯大林格勒战役不仅是苏德战场反攻的开始,而且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转折点 。
④协调: 1945年2月,美、英、苏三国首脑罗斯福、丘吉尔、斯大林 在苏联的克里木半岛举行会议。会议的主要内容有:①共同打败德国后,分区占领德国。②战后成立联合国。③苏联承诺在结束欧战的三个月内,参加对 日作战。
5、冷战期间(1947—1991年雅尔塔体系)
(1)对外——美苏争霸
A、背景:二战后, 美国经济、军事实力急剧膨胀,成为世界头号资本主义强国。与此同时,苏联力量也逐渐壮大,国际地位大大提升,东欧一些国家跟随苏联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之间矛盾日益加深。专题七 大国崛起之俄国篇B、冷战概念: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提出了用除 直接军事进攻以外的一切手段和敌对行动来遏制共产主义。(共产主义是指以苏联 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
C、对峙阶段:北约和华约成立。1949年,以美国为首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立,1955年,以苏联为首的“ 华沙组织 ”成立,标志着以美苏为首的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局面的形成。
D、冷战结束:1991年,随着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华约正式解体,两极对峙局面瓦解,“冷战”结束。
(2)对内——苏联赫鲁晓夫改革和戈尔巴乔夫改革
A、赫鲁晓夫改革(把苏联改病了)
①背景:斯大林模式重视工业、忽视农业的做法,使苏联工农业发展极不协调,整个国家就像一个跛足的巨人,改革迫在眉睫。
②内容:
经济上:把农业作为改革的突破口,削税,提价,增加投入,大规模开垦荒地,种玉米。对工业施行“手术”。
政治上:反对个人崇拜,对历史上的冤假错案进行平反。
③效果:只是对斯大林模式的小修小补,并没有取得实质性的突破。
④失败根本原因:没有彻底摆脱斯大林模式政治上高度集权,经济上计划经济的模式。专题七 大国崛起之俄国篇★启示:①改革要从国情出发,实事求是。②要遵循客观规律,走科学发展的道路。③要勇于改革,大胆创新。
B、戈尔巴乔夫改革(把苏联改死了)
①背景:赫鲁晓夫改革之后,苏联片面追求超级大国地位,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经济结构进一步畸形。
②内容:
经济上:提出了社会经济“加速发展战略”。
政治上:提出了“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思想,主张由“一党政治”向“多党政治”过渡。
③效果:经济发展每况愈下,市场严重供应不应求:思想混乱,党和中央政府的控制能力被弱化。
④ 启示:①改革要切实关注民生,惠及人民。②要时刻紧密团结在党中央的周围。③要坚持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6、苏联解体
(1)过程:
①戈尔巴乔夫改革:经济每况愈下;政治主张由“一党政治”向“多党政治”过渡,苏共的领导地位和中央政府的控制能力被弱化。专题七 大国崛起之俄国篇②《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条约》。1991年《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条约》公布,它意味着苏联将由原来的联盟变成一个松散的邦联国家,各加盟共和国脱离苏联趋势加强。
③ “八一九事件”。1991年8月19日,苏联发生“八一九事件”,之后叶利钦掌握了政权,政权性质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④《阿拉木图宣言》。1991年12月“独联体”成立,苏联解体。雅尔塔体系宣告结束,世界政治格局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
(2)原因:
①直接原因:戈尔巴乔夫改革。(有人说:赫鲁晓夫改革把苏联改病了,戈尔巴乔夫改革把苏联改死了。)
②根本原因:斯大林模式的弊端,人民生活长期得不到改善。
★启示:
①改革要关注民生,让人民切实享受到改革的成果。
②在勇于改革,大胆创新的同时;改革要做到从国情出发,实事求是。专题七 大国崛起专题训练:
一、随着电视专题片《大国崛起》在中央电视台的热播,大国崛起问题一时成为社会议论的热门话题,阅读以下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1851年5月1日,来自世界25个国家的商界、政界代表人物参加在伦敦召开的万国博览会开幕式。万众喧腾中,前来剪彩的英国女王维多利亚反复使用一个词语,来表达自己的兴奋情绪:荣光、荣光、无尽的荣光。
材料二: 过去的西洋文明史是外国人引进的,从今以后,我们日本人要用自己的手将西洋文带入国内。东西方人民风俗不同,思想自相悬殊,各国相沿的习惯历数千百年之久,纵使利害十分明白,也不该骤然生搬硬套。
材料三: 1894年,美国的工业总产值跃居各大国之首,成为世界第一经济强国。这一年,距离这个新国家的诞生仅仅118年,距离这片新大陆被发现也才400年。400年来,它从欧洲汲取营养,发展自己;118年来,它创造了自己的发展模式。专题七 大国崛起材料四:
?
?
?
请回答:
(1)阅读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7—19世纪在英国发生的哪些大事促使英国成为世界大国?
?
?(2)历史是奔腾不息的洪流,事件就是影响沧浪前进的沙石。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出当时日本“将西洋文明带入国内”的事件是什么?这一事件对亚洲造成了怎样的重大影响?
?
?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你认为19世纪后半期有哪两件大事为美国成为“世界第一经济强国”奠定了基础? 答:①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建立了君主立宪制;②率先开始了工业革命;③“三角贸易”使英国成为最大的殖民帝国。答:①明治维新,②民治维新后,日本走上了一条对外殖民扩张的道路,成为亚洲和平的一个新威胁。答:美国内战、第二次工业革命。专题七 大国崛起答:①政治方面要加强民主与法制建设,维护国家统一,②经济方面要勇于改革、大胆创新,要解放思想,深化改革等。(4)阅读材料四的图片,大国的兴衰交替让人唏嘘不已,其中的经验教训同样震耳发聩。列宁的什么措施使苏联恢复了被战争破坏的经济?斯大林的什么做法让苏联由一个落后的农业国,一跃成为世界的工业化强国?赫鲁晓夫和戈尔巴乔夫都竭尽全力想重振苏联往日的雄风,结果却每况愈下,根本原因何在?
?
?
?
?(5)结合世界上大国崛起的现象,请你从政治和经济方面谈谈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启示。
答:①新经济政策,②斯大林模式,③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斯大林模式政治上高度集权,经济上计划经济的模式,长期重视工业,忽视农业,人民生活长期得不到改善。专题七 大国崛起二、(2014江苏)国家强盛和民族发展需要独立、改革、创新。独立后的美国经历多次改革,成为当今世界上惟一的超级大国,在国际事务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列宁曾说:“现代的文明的美国的历史,是由一次伟大的、真正解放的、真正革命的战争开始的。”
材料二 美国在19世纪60年代成为了单一的、联合的、强大的国家,这奠定了美国在20世纪成为世界第一强国的基础。如果美国在当时分裂成了两个或者更多的国家,或者北方没有赢得胜利,这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所以,这场战争对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材料三 英国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凯恩斯在1933年末给罗斯福的信中曾说:“如果你在现行制度范国内试验成功,各国将进行新的更雄心勃勃的实践,而我们也可以把你任总统之日起,作为一个新的开端。”
材料四 从 20 世纪 90 年代开始,在经济全球化形势下一种以知识经济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的经济增长模式推动了美国经济实现了长达十年的连续增长。因此,人们认为美国经济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专题七 大国崛起请回答:
(1) 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真正革命的战争”指的是什么?它为美国资本主义发展扫除了什么障碍?
??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美国面临的“分裂”危险是通过什么战争解决的?废除了什么制度?
??
(3)材料三中的“试验”是指美国历史上的什么改革?此次改革有何显著特征?
?
(4)材料四中“全新的时代”指的是什么?这种经济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答:①新经济时代,②信息化和全球化。答:①美国独立战争,②英国殖民统治。答:①美国内战,②黑人奴隶制度。答:①罗斯福新政,②开创了资产阶级政府大规模干预经济生活的先河。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