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宗教改革》岳麓版选修1 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欧洲宗教改革》岳麓版选修1 学案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6.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岳麓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0-08-04 08:58: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欧洲宗教改革
●目标诱导
学习本课时,应掌握中世纪天主教的地位,认识欧洲宗教改革的必要性,知道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主张,理解欧洲宗教改革的实质,简述欧洲宗教改革的主要内容,分析欧洲宗教改革的历史作用,解决好如下问题:
1.马丁·路德改革的历史条件是怎样的?导火索是什么?路德的宗教主张有哪些?
2.加尔文对宗教改革的贡献有哪些?
3.英国王权与天主教会是怎样决裂的?英国的宗教改革有何独特之处?
4.罗马天主教会为抵御新教的攻势,采取了 哪些应对措施?
5.为什么要实行宗教宽容?德国、法国是如何实行宗教宽容的?
6.欧洲宗教改革有何历史意义?
●点拨引领
1.宗教改革的背景。
16世纪首先在德国爆发,随后迅速席卷西欧的宗教改革是一场大规模的、意义深刻的社会政治运动。它由新兴资产阶级所发动,得到广大农民和城市平民强有力的响应,个别国家的君主大力支持,部分下级贵族也积极投入,对封建的天主教会展开了猛烈的冲击,促使天主教会发生分裂,涌现了反映资产阶级要求的基督教新教派。中世纪西欧的罗马天主教会是封建地主阶级的精神统治工具,它给封建制度披上了神圣的外衣,为封建统治辩护;天主教会也是各国最有势力的封建领主,它拥有天主教世界地产的1/3;教会还是各国的特权组织,成了西欧国家实现政治统一的障碍。因此,恩格斯指出:“要在每个国家内从各个方面成功地进攻世俗的封建制度,就必须先摧毁它的这个神圣的中心组织。”西欧各国的天主教会都直接受罗马教廷支配,是“国中之国”。大主教、主教、神甫和僧侣都不受当地政府的管辖,拒绝向世俗政权效忠。13世纪,当教皇的权利发展到顶峰时,他甚至可以肆意干涉各国的内政,可以将皇帝或国王放逐,并且可以解除该国臣民对该国君主的效忠誓约,如果他认为某国的法律损害天主教会的利益,它也可以宣布该项法律无效,禁止人们服从。在这种情况下,独立于世俗政权之外的天主教会就成为中央集权发展道路上的严重障碍,把教会置于王权的控制之下已成为时代的要求。天主教会的腐败和搜刮,引起各阶级阶层的强烈不满,这是16世纪宗教改革爆发的直接原因。宗教改革运动之发生,也得利于文艺复兴。16世纪的宗教改革实质上是早期资产阶级的反封建斗争,它为西欧资本主义因素的进一步发展开辟了道路。
2.对《九十五条论纲》意义的认识:实际上否认了教皇的神权;拉开了宗教改革的序幕。[来源:21世纪教育网]
3.加尔文与日内瓦神权共和国21世纪教育网
加尔文被誉为欧洲改教时期的第二位伟大人物,地位仅次于德国的马丁路德。他所著的基督教要义是改教运动时期的经典作品。加尔文是法国人,却在日内瓦建立了一个有影响力的教会行政机构。他的成就在基督教历史中占有一定的地位。
其实加尔文只是日内瓦一个教会的牧师。但在他的引导下,日内瓦全城都变为一个完全基督化的城市。人民的生活在教会法庭的监督下显得有规律。在加尔文的影响下,城市内的污秽地方得以清除。他又注意贫苦的人民,为他们谋取福利。
  实际上,他成为日内瓦政治、宗教的最高领导人。日内瓦的教会和政府组织都是按照加尔文的设想组织起来的。教会设立四种职务:长老、牧师、教师、执事。长老一般是富有的市民,由世俗信徒选出,负责监督每一个人的生活。牧师为神职人员,负责解释圣经,并实行圣礼。教师负责学校的领导工作,宣教事业和讲授圣经。执事是由信徒选举产生的不脱产的协助长老和教师的教会管理人员,主管慈善机构,负责救济和医疗工作。教会的权威机构是长老会,或称宗教法庭,每星期四举行一次例会。政府的最高机构是大议会和小议会,由市民选举产生。教会机构和政府机构虽有分工,前者负责宗教信仰与思想道德等精神生活,后者负责世俗事务,但实际上二者已结合成一体,不仅人员交叉,而且职责也难截然划分。日内瓦成了一个地地道道的神权共和国。
4.英国国教确立的艰难历程
1543年,英国议会通过《至尊法案》,宣布英王是英国教会的唯一的、至高无上的首脑,拥有纠正错误、镇压异端、处理教会事务的一切权力。宣布切断与教皇的一切来往,凡否认国王为英国教会最高首脑者,均处以叛国罪。1537年亨利八世还批准英文版《圣经》在英国发行。英国人从此可以自由阅读圣经了。
在英国断绝与罗马教廷的联系之后,英国路德教派和其他教派又开始活跃起来,他们天真地相信英国已真的称为新教国家了。面对群众运动的复活,亨利八世的宗教思想又回潮了。他又回到天主教的立场上来,声称天主教的任何信条都是金科玉律,不能变更。并宣布以恐怖手段惩罚宗教不同意见者。据统计,亨利八世在位期间,因宗教问题被处以极刑者达数千人之多。
亨利八世的儿子爱德华六世在位期间(1547—1553),政府 为英国国教制订的教义条文带有明显的新教性质。
但是,爱德华六世短命而且无后,死后由亨利八世的公主玛丽都铎嗣位(1553--1558)。玛丽本人是一个虔诚的天主教徒,她废除了父亲及异母弟在位时的宗教立法,恢复了英国国教与罗马教廷的上下级关系。玛丽女王以极其残酷的手段惩罚新教徒,在她在位期间,有300个新教分子被处死,大主教克兰默竟被处以火刑。她因此有”血腥的玛丽”之称。
玛丽无后,王位传给她的异母妹伊丽莎白。伊丽莎白在位(1558--1603)期间,英国教会在教义及实践方面最后固定下来。断绝了英国教会与罗马教会的关系,再一次把英国教会置于王权的控制之下。1563年议会制定的《三十九项信条》把圣经定为信仰的唯一准则,坚持“信仰耶稣即可免罪”的原则。伊丽莎白女王采取严酷的措施去强迫所有的英国人都遵从她在宗教上的这些决定。信奉天主教者,处以极刑。成立宗教法庭,专门审判异教徒。
5.宗教改革和文艺复兴的区别
从核心内容上看: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家宣扬资产阶级人文主义世界观,肯定人性,反对神权,以把人从神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为最终目的;宗教改革中,马丁·路德和加尔文主张“信仰得救”和简化宗教仪式,建立适应时代要求的新教,但最终还承认神的存在。 从形式上看:文艺复兴是在“复兴”古典文化的形式下,宣扬资产阶级世界观;马丁· 路德和加尔文的宗教改革是资产阶级披着宗教外衣的一场反封建的社会运动。 从实质和影响看:文艺复兴是新兴资产阶级在意识形态领域里的革命,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马丁·路德和加尔文的宗教改革不仅是思想领域内的反封建斗争,更是在宗教外衣下的新兴资产阶级反对以罗马天主教会为代表的封建统治阶级的政治运动,为资产阶级夺取政权开辟了道路。[来源:21世纪教育网]
6.学习本节内容应注意认清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新兴资产阶级的成长是推动宗教改革的根本动力,而资产阶级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实际上是后来政治上夺权以促进资本主义发展的前奏。
学习建议:学习本课时,还应注意理解基督教、天主教、东正教、新教、因信称义、先定论、《至尊法案》、《九十五条论纲》、耶稣会、宗教宽容等概念。
[来源:21世纪教育网]
21世纪教育网
●感受历史
1. 宗教改革前夕的德意志21世纪教育网
15、16世纪时,德意志的纺织、采矿、印刷、造纸等工业都有显著发展,也出现了手工工场。商业相当繁荣,从东方运到意大利再转往北欧的商品,需要从德意志过境。但由于封建割据,德意志没有形成统一的国内市场。在政治上,封建割据,交通不便,关卡林立,币制庞杂,局面混乱。经济的分散性不利于政治统一,政治不统一又影响经济发展,德意志的社会矛盾十分复杂,矛盾的集中点就是天主教会。
在德意志,教会和世俗诸侯掌握着最大的权力。他们的领地俨然是独立王国,但是他们之间也有矛盾。世俗诸侯不满德意志教会的横行无忌,他们不但反对财富流向罗马,还觊觎教会的巨大财产。骑士阶层已经日渐没落。随着火药和步兵作用的增大,他们的地位已经大大下降,收入不多,甚至债台高筑。他们既反对诸侯的专横跋扈,也嫉视教会的富有。市民阶层,即富裕的手工业者、商人、新兴的工场主,受教、俗诸侯的压迫,不满教会的特权,嫉妒它的财产,其中的激进派要求用“廉价教会”代替想尽办法压榨勒索的封建教会。城市中的平民群众,如破产的手工业者、帮工、日工、广大农民,生活十分困苦。境况尤其悲惨的是农民。遭受着教、俗封建主、商人、高利贷者的层层盘剥,肩负着什一税、地租、人头税、战争税、死亡费、结婚费、财产转移费和劳役的繁重负担,面临者挖眼、割鼻、截指、断手等刑罚的威胁。地方起义不断爆发。教士集团内部情况也不一致。上层人物行为堕落,生活腐化,为人们所深恶痛绝。低级教士出身平民,收入微薄,他们对于上层人物同样心怀不满。德意志的一切矛盾都围绕着宗教剧烈地发展者。一场风暴正在酝酿之中。
解析:从材料可以看出,在德国,民族压迫,阶级压迫,宗教压迫交织在一起,这就是为什么宗教改革首先在德国爆发并发展成大规模的农民战争的原因。21世纪教育网
2.加尔文的先定论
按照加尔文的观点,谁是“选民”,谁是“弃民”可以通过上帝的呼召体现出来。人在现世生活中的成功与失败,就是“选民”“弃民”的标志。先定论以宗教学说的形式,反映了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的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地理大发现以后,出现了世界市场的扩大,商业的剧烈竞争和早期的殖民扩张。新涌现出来的巨大经济力量,使个人感到畏惧,不能不受它的支配。但另一方面,资产阶级积极竞相追求利润,胜利者产生了优越感,增加了自信力,认为自己肯定是上帝的“选民”。这样就鼓舞了新兴资产阶级的进取精神。
“加尔文的信条正适合当时资产阶级中最果敢大胆的分子的要求。……加尔文的教会体制是完全民主的、共和的; 既然上帝的王国已经共和化了,人间的王国难道还能仍然听命于君主、主教和领主吗?……加尔文教却在荷兰创立了共和国。”——恩格斯
“当路德的宗教改革在德国已经蜕化并把德国引向灭亡的时候,加尔文的宗教改革却成了日内瓦、荷兰和苏格兰共和党人的旗帜,使荷兰摆脱了西班牙和德意志德国的统治,并为英国发生的资产阶级革命的第二幕提供了意识形态的外衣。”——恩格斯
解析:加尔文的宗教主张比路德更激进,把信仰解释城先定论,鼓舞了新兴资产阶级的进取精神。为以后的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意识形态方面的依据。
3.阅读建议21世纪教育网
有条件的可以阅读吴于廑等主编的《世界史·近代史》,或查阅人教网(http://www.),http://等网站。
●习题点拨
1.宗教改革运动的发动者是马丁路德;导火索是天主教会兜售赎罪券。21世纪教育网
2.新教认为信徒得救,既不靠教皇,也不靠圣礼和善功,信仰上帝即可得救;信仰的唯一依据是《圣经》。
3.新教三大派别:路德教、加尔文教、英国国教。路德教起源于德国,创始人是马丁·路德,加尔文教起源于瑞士,创始人是加尔文,英国国教起源于英国,创始人是亨利八世。
21世纪教育网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