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第三单元 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11课 从局部战争走向全面战争
战争的扩大和转折
——第二次世界大战过程鸟瞰(生死较量血与火)[来源:21世纪教育网]
学 案
【学习目标】 高考资源网
课程标准 热点提示
了解国际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和各大战场重要战役等史实,认识反法西斯国家是怎样通向胜利之门的? 1.国际反法西斯同盟是怎样建立的?2.第二次世界大战有哪些战场,情况怎样?3.反法西斯同盟是怎样最终打败法西斯的?
【知识梳理·当堂检测】
知识梳理 当堂检测
一、较量时间:1939年—1945年二、较量场所1.欧洲战场(1)西线战场A.1939年10月:波兰沦陷B.英法按兵不动:奇怪战争、静坐战争C.1940年4月:德国突袭丹麦,向北欧发动进攻,丹麦不战而亡。6月,挪威也被德军占领。D.1940年5月10日:德国打破“西线无战事”的局面,对荷、比、卢、法等西欧国家发动进攻,英国组织了敦刻尔克大撤退。E.1940年6月10日:意大利向法国进攻,不久德军占领巴黎,法国投降,与德国签订停战协定。F.德国进攻西欧宣告绥靖政策破产,张伯伦在一片谴责声中下台,丘吉尔出任首相,从此英国走上了坚决抗德的道路。 [来源:21世纪教育网]J.法国投降后,希特勒向英国发起和平攻势,遭到拒绝后,发动了以空战为主的“不列颠战役”,遭到了发动战争以来的首次失败。(2)东南欧战场A.1941年5月:德意把战火烧至东南欧,控制了整个巴尔干半岛。至此,希特勒已经统治了欧洲14个国家,完成了东侵苏联的战略准备。B.一直坚持武装斗争,最后主要依靠之间的力量赶走了侵略者的国家:南斯拉夫和阿尔巴尼亚: (3)苏德战场A.开始时间:1941年6月22日B.方式:不宣而战C.概况a.初战严重失利:德军仅用三个月就占领基辅、包围列宁格勒、逼近莫斯科。b.1941年9月到1942年初:莫斯科保卫战,打破了德军陆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标志着“闪电战”的破产。c.1942年7月到1943年2月:斯大林格勒战役,双方在城内进行消耗战,德军共损失约150万人,力量严重削弱,被迫转入战略防御。该战役不仅是苏德战场的根本转折点,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转折点。(4)第二战场A.时间:1944年6月6日B.登陆地点:诺曼底C.结果:第二战场成功开辟,8月,盟军占领巴黎,解放了整个法国。D.法国败降后,国防部副部长戴高乐在伦敦发表《告法国人民书》,建立“自由法国”委员会,领导法国人民进行反法西斯斗争,最后和盟军一道解放了巴黎。2.北非战场(1)时间:1942年21世纪教育网(2)双方行动A.德军:有“沙漠之狐”之称的将领隆美尔不断发动攻势,攻入埃及,威胁开罗和苏伊士运河。B.英军:在阿拉曼发动反攻,大败隆美尔,将德、意军队赶出埃及。从此德军在北非再无反攻之力。阿拉曼战役成为北非战场的转折点。3.亚太战场(1)中国战场A.九一八事变后:开始了抗击日本法西斯侵略的斗争,在极其不利的国际环境下孤军奋战。B.七七事变后:中国战场始终抗击和牵制着日本陆军主力和相当一部分日本空军、海军力量。日军未能与德军配合进攻苏联,苏联避免了两线作战,日军未能马上武力南进,推迟了太平洋战争的爆发。C.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战场对日军的牵制和消耗,有力地支援了盟军在欧洲和太平洋地区的作战,减轻了盟军的压力。D.总的损失:中国军民伤亡人数3500 万以上,直接经济损失1000多亿美元,间接经济损失5000亿美元。[来源:21世纪教育网]E.战果:消灭日军155万人。(2)东南亚战场:在占领之初,日本法西斯以“从白人统治下解放亚洲”的旗号进行欺骗,不久,日本法西斯的残暴统治和野蛮掠夺让人们认清了它的真面目,反日斗争随即展开。(3)太平洋战场A.爆发a.背景:日本法西斯早就确定了向东南亚扩张的计划,法国败降后开始实施,美国等国家对日本实施冻结财产和禁运钢铁、石油等措施,成为日本夺取东南亚的最大障碍。为了顺利实施南进计划,日本把矛头指向了美国的太平洋舰队。b.标志着:1941年12月7日,日军偷袭美国海军基地珍珠港,成为太平洋战争的导火线。c.影响:珍珠港事件震惊了美国朝野,孤立主义情绪一扫而光。12月8日,美国、英国对日宣战。接着,中国等20多个国家向日本宣战。日本的盟国德国、意大利等也向美、英宣战。二战真正成为全球性的战争。B.扩大:日本兵分多路,大举进犯东南亚,不到半年就占领了中国的香港以及菲律宾、马来亚、印度尼西亚、缅甸等广阔地区。C.转折:1942年6月,美、日在中途岛附近海面进行大海战,日军惨败,丧失了制空权和制海权,失去了战略进攻能力,中途岛海战成为太平洋战争的转折点。D.瓜岛之战:美、日双方在瓜达尔卡纳尔岛展开了长达半年之久的争夺,日军损失惨重,不得不撤离。三、戮力同心1.背景:法西斯在全球肆无忌惮地侵略和扩张给世界带来了灾难,严峻的形势迫使反法西斯力量逐渐从分散走向联合。2.经过(1)1941年3月:在罗斯福总统的敦促下,国会通过《租借法案》,授权总统以租借的方式向受到法西斯侵略的国家提供各种军事援助,美国实际上与英国结盟。(2)苏德战争爆发后:丘吉尔发表声明,表示全力支持苏联抗击德国,共同打败法西斯。罗斯福也宣布将向苏联提供援助。(3)1941年8月:罗斯福和丘吉尔在大西洋一艘军舰上会晤,签署了著名的《大西洋宪章》,宣布不承认法西斯侵略造成的领土变更,表达了摧毁法西斯暴政和恢复世界秩序的决心。随后,苏联发表声明表示支持。(4)太平洋战争爆发后:1942年1月1日,美、苏、英、中等26个国家在华盛顿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决心共同对法西斯作战,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最终形成。3.意义:不同社会制度、不同种族、不同宗教信仰的国家都集合到了反法西斯的大旗之下,极大地鼓舞了各国人民的斗志,反法西斯力量大大增强,国际力量对比的不利局面从根本上扭转,为最终打败法西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四、巨人碰头碰头背景碰头地点碰头时间碰头结果1943年,反法西斯力量在各个战场取得了胜利,为了加速战争的进程,早日取得战争胜利,相继召开重要会议,共商大计。开罗21世纪教育网[来源:21世纪教育网]21世纪教育网1943年21世纪教育网21世纪教育网美、英、中三国签署《开罗宣言》,宣布对日作战的目的是制止和惩罚日本的侵略,日本必须无条件投降,日本窃取的东北、台湾、澎湖列岛等中国领土必须归还中国。[21世纪教育网[来源:21世纪教育网]德黑兰1943年美、英、苏三国决定在西欧开辟第二战场,代号“霸王战役”。1944年第二战场开辟后,反法西斯联盟东西配合,相互支援,使德军腹背受敌。1945年初,苏军收复了全部沦陷的国土,越出国境,横扫盘踞在东欧的德军,逼近德国。美、英、法等国军队从西面攻入德国。在德国败局已定之时,美、英、苏三国首脑再次会晤。雅尔塔1945年商谈对德处理政策和安排战后世界事宜。根据雅尔塔会议以及其他一系列会议确立的战后世界秩序,成为雅尔塔体系。波茨坦1945年美、英、苏三国首脑着重讨论战后世界安排问题。美、英、中三国发表《波茨坦公告》,敦促日本立即无条件投降,重申《开罗宣言》的条件必须实施。五、困兽弃斗1.意大利(1)北非战事结束后:盟军进攻意大利(2)1943年8月中旬:盟军占领西西里岛,意大利发生政变,墨索里尼被捕,法西斯政权被推翻。(3)1943年9月:意大利投降,轴心国集团开始瓦解。2.德国(1)1945年4月:美、苏军队在柏林附近的易北河胜利会师。苏军发动柏林战役,攻占柏林,希特勒走投无路,自杀身亡。(2)1945年5月8日:德国签订无条件投降书,欧洲反法西斯战争结束。3.日本(1)1945年8月A.美国:向广岛和长崎各投了一颗原子弹,日本伤亡惨重。B.苏联:对日宣战,出兵中国东北,歼灭驻扎在那里的关东军。C.中国:向日军发动全面反攻。D.东南亚:举行大起义。E.日本大势已去,8月15日宣布投降。(2)1945年9月2日:日本正式签订无条件投降书,第二次世界大战正式结束。 【2—1】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后,德国之所以先进攻英法,主要是由于( )A.受《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束缚B.苏德矛盾尚未完全激化C.苏联对德国推行和好政策D.苏联强大而英法比较软弱 【2—2】1940年12月,罗斯福发表“炉边讲话”时说:“过去两年的经验已无可怀疑地证明,任何国家都不能姑息纳粹……我们知道,一个国家只有以彻底投降为代价才能与纳粹和平。”下列哪个国家的史实证明了罗斯福的这一论断( )A.英B.法C.波D.苏【2—3】在20世纪的军事史上,曾经有过多次空袭战,其中第一次大规模空袭战且发动空袭的一方遭到失败的是发生在“二战”中的( )A.苏德战场B.西欧战场C.北非战场D.亚太战场【2—4】中国战场进行百团大战时,欧洲战场正在进行( )A.不列颠之战B.莫斯科保卫战C.诺曼底登陆战D.斯大林格勒保卫战【2—5】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下述四次战役的时间顺序是( )(1)莫斯科战役(2)诺曼底登陆(3)不列颠之战(4)阿拉曼之战A.(3)(4)(1)(2)B.(1)(4)(3)(2)C.(3)(1)(4)(2)D.(1)(3)(4)(2)【2—6】1944年6月,美英等盟军在法国诺曼底登陆,开辟欧洲第二战场,此前欧洲最重要的战场是( )A.波兰战场B.法德战场C.意大利战场D.苏德战场【2—7】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使德军陷入苏军和英美盟军夹击中的军事行动是A.西西里岛登陆B.诺曼底登陆C.阿拉曼战役D.斯大林格勒战役【2—8】太平洋战争爆发的最主要原因是( )A.日本推行“大东亚共荣圈”计划B.美日在亚太地区的矛盾激化C.美英等国对日本实行贸易禁运D.配合德国进攻苏联【2—9】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英的联合行动有( )(1)发表《大西洋宪章》(2)组织阿拉曼战役(3)开辟欧洲第二战场(4)实现易北河会师A.(1)(2)B.(1)(3)C.(1)(2)(3)D.(1)(2)(3)(4)【3—1】罗斯福说,德日“把不帮助轴心国家的一切民族和国家都当作全体轴心国的共同敌人,这就是他们简单而明确的总战略。所以,只有类似的总战略才能抗衡它”。罗斯福所说的“类似的总战略”是指( )A.美国通过“租借法案”帮助被轴心国侵略的国家B.英美发表《大西洋宪章》,结成共同反对“纳粹暴政”的联盟C.美国对日本和德国等轴心国家宣战D.所有对轴心国家作战的国家结成世界反法西斯联盟【3—2】1942年1月,26个反法西斯国家在华盛顿签署《联合国宣言》,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联盟最终形成。推动该联盟成立形成的事件有( )(1)开罗会议的召开(2)《大西洋宪章》的发表(3)丘吉尔、罗斯福声明援助苏联(4)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的胜利A.(1)(4)B.(2)(3)C.(1)(2)(3)D.(2)(3)(4)【3—3】下列有关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形成的表述,正确的是( )(1)苏德战争的爆发加速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2)1941年8月,罗斯福和丘吉尔联合发表《大西洋宪章》(3)日本偷袭珍珠港之后,美国逐渐改变了以往的“中立”态度(4)1942年初,美、英、苏、中等26个国家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A.(1)(3)(4)B.(2)(3)(4)C.(1)(2)(4)D.(2)(4)【4—1】下列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通过的国际文件,中国政府代表参加签字的有( )(1)《联合国家宣言》(即“26国宣言”)(2)《开罗宣言》(3)雅尔塔协定(4)《波茨坦公告》A.(1)(2)(4)B.(2)(3)(4)C.(2)(4)D.(1)(2)(3)(4)【4—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盟国召开代号为“公共交通起讫点”的会议,杜鲁门认为它“只是一次炒冷饭,是一次把已有的协定付诸实施的会议”。杜鲁门指的是( )A.开罗会议B.德黑兰会议C.雅尔塔会议D.波茨坦会议【5—1】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同盟国反意大利法西斯的重大事件不包括( )A.发动阿拉曼战役B.召开德黑兰会议C.发表《大西洋宪章》D.登陆西西里岛【5—2】1943年北非战场结束后,美英盟军下一步的重大行动是( )A.开辟欧洲第二战场B.在西西里岛登陆C.在易北河苏军会师D.进行柏林战役
参考答案:
【2—1】D
【2—2】B
【2—3】B
【2—4】A
【2—5】C
【2—6】D
【2—7】B
【2—8】B
【2—9】B
【3—1】D
【3—2】B
【3—3】C
【4—1】A
【4—2】D
【5—1】B
【5—2】B
【典题解悟】
开辟欧洲“第二战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一个重要问题。苏德战争爆发后,苏联要求盟国跨越英吉利海峡在法国开辟第二战场。英国首相丘吉尔以兵力不足和气象条件对渡海作战影响较大为由一再推迟。读图5回答下列问题:
(1)英吉利海峡常年受 (风带)的影响。
(2)不同季节英吉利海峡气象有什么变化,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变化?对渡海作战有什么影响?(提示:气压带和风带季节移动过程中,风与气压的强弱也发生变化。)
(3)从1943年至第二战场开辟期间,反法西战争在政治和军事方面有哪些重大进展?为什么在这种形势下英美最终开辟了第二战场?
【解析】本题是一道糅合了有关历史和地理知识于一体的小跨度综合题,考查学生知识迁移以及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第(1)问,涉及地理知识,学生必须对相关知识熟稔掌握,方可作出正确的回答。第(2)问,地理知识和历史知识有机结合,实际上是要学生回答为什么欧洲第二战场的开辟是在夏季,而不是冬季,个中原因绝非偶然,远非人力所能左右的。选择在夏季登陆,也是尊重科学,珍惜生命的一个表现。第(3)问,属于历史知识框架内部的整合,侧重于从政治军事方面考查第二战场在此时而不是在彼时开辟的原因。回答时要重点分析当时战争形势变化对美英统治者决策的影响。
参考答案:
(1)西风
(2)夏季半年南北温差小,气压梯度力变小,西风强度减弱,海上风浪变小,较利于渡海作战。冬季半年情况恰好相反导致风浪大,不利于渡海作战。
或答:冬季半年南北温差大,气压梯度力变大,西风强度增强,海上风浪变大,不利于渡海作战。夏季半年情况恰好相反导致风浪小,较利于渡海作战。
1943年,整个反法西斯战争形势发生了根本性的转折。1944年,苏军在苏德战场发起了一连串的进攻战役,收复了大片西部领土,向国境以西挺进,这加快了反法西斯战争的进程,但也引起了某些西方政治家的担忧。同年6月,英美最终开辟了第二战场。
(3)进展:苏军取得斯大林格勒战役胜利,苏德战场出现转折;苏军大举反攻,矛头直指德国本土。盟军在北非战场取得重大胜利;意大利投降,轴心国集团开始瓦解;开罗会议和《开罗宣言》;德黑兰会议规定苏美英三国在对德作战中一致行动,决定在欧洲开辟第二战场。
原因:军事力量对比有利于同盟国,希望尽早结束战争。力图限制苏联影响,争取在战后欧洲取得有利地位。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