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二首》名师教案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认识3个生字。
3.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人的情感,感受诗歌传达的节日氛围。
教学重点: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认识3个生字。
教学难点:
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人的情感,感受诗歌传达的节日氛围。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话说传统节日。
同学们,在我们伟大祖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流传下来很多的传统节日:你知道有哪些吗?
学生自由表达。
预设:春节 元宵节 寒食节 清明节 端午节 七夕 中元节 中秋节 重阳节 冬至 腊八节
2.走近作者
预设: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汉族,临川人,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诗人、词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3.同学们,让我们跟随着诗人一起走进中国传统节日,感受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文化吧!读一读课题。
二、学习生字
出示生字:屠 符 溢
1.领读生字,注音拼读。
2.观察每一个生字的特点!看一看谁最先记住这些字。
3.进行生字组词。
4.图片识字:桃符 屠苏
三、整体感知
1.反复读,将诗读通顺、读流利,读出一定的节奏和韵律。
诵读古诗想一想这两首诗词,分别描写了哪些传统节日?
出示朗读要求:
(1)读准字音,把诗句读通顺。读出节奏。
(2)画出难理解的字、词。
(3)找出诗中说到的传统节日风俗。
4.依次出示诗歌,指导学生读好节奏。
预设:
元日
[宋] 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阳关曲·中秋月
[宋]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
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
明月明年/何处看。
5. 反复读,将诗读通顺、读流利,读出一定的节奏和韵律。
四、朗读诗歌
1.诵读古诗想一想这两首诗词,分别描写了哪些传统节日?
预设:
春节 中秋节
学生根据图片想象情景。
2.小组合作朗读诗歌,读出诗中的节日。
(1)《元日》描写的是什么传统节日呢?你在诗中读到了哪些风俗?
(2)《中秋月》描写的是什么传统节日呢?你在诗中读到了哪些风俗?
小组同学说一说自己对古诗的理解。
3.小组合作朗读诗歌,读出诗中的传统节日,感受其中风俗。
4.出示图片,配图朗读。
五、了解诗意
1.选择一首你最喜欢的诗歌说一说诗歌的意思。并且说一说你是怎样理解的。
预设:
(1)参考课后注释。
(2)借助工具书。
(3)加入自己的想象。
六、诗词赏读
1.赏析《元日》
(1)出示诗句: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1)这两句诗中描写了哪些节日习俗呢?
预设:放鞭炮、喝屠苏酒、换对联。
(2)你能不能感受到春节的文化气息呢?
(3)曈曈:太阳刚出来时光辉灿烂的样子。
(4)抓住关键词,理解诗中意。
预设:在噼噼啪啪的爆竹声中,送走了旧年迎来了新年。人们饮美味的屠苏酒时,又有和暖的春风扑面而来,好不惬意!天刚亮时,家家户户都取下了旧桃符,换上新桃符,迎接新春。
(5)讨论:你的家乡在春节还有哪些传统习俗啊?
预设:吃饺子 守岁 穿新衣……
2.赏析《中秋月》
(1)出示诗句:
暮云收尽溢清寒,
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
明月明年何处看。
(1)这两句诗中描写了哪些节日习俗呢?
预设:赏月 团圆
(2)你能不能感受到中秋的节日氛围呢?
(3)溢:充满而流出来。
玉盘:比喻洁白晶莹的圆月。
(4)抓住关键词,理解诗中意。
预设:夜幕降临,云气收尽,天地间充满了寒气,银河流泻无声,皎洁的月儿转到了天空,就像玉盘那样洁白晶莹。我这一生中每逢中秋之夜,月光多为风云所掩,很少碰到像今天这样的美景,真是难得啊!可明年的中秋,我又会到何处观赏月亮呢?
(5)讨论:你的家乡在中秋节还有哪些传统习俗啊?
预设:吃月饼 吃团圆饭……
七、班级展示
1.多种方法背诵古诗,分享背诵方法!
2.赛诗会:
比赛规则: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读出诗歌的韵味!评选出诵读冠军。
3.你还知道哪些我国的传统佳节呢?在这样的节日里,你的家乡有哪些习俗。
4.自由组成小组,先商量一下,打算了解那些传统节日,怎么了解,用什么方式记录,然后开展活动。
预设:问问长辈 表格记录……
5. 关于描写传统节日的古诗,说一说,大家来交流一下.
学生展示自己收集到的诗歌。
6.老师这里还有几首古诗也是关于美景的,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品一品。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到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元夕》欧阳修 元宵节
七夕今宵看碧宵,牵牛织女渡河桥。 ——林杰《乞巧》七夕节
八、巩固提高
1.打开“基础训练/阅读训练-《古诗二首》”,一起来闯关吧!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6 /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