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单元检测题
一、选择题
1.19世纪末,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办厂的限制,主要原因是( )
A. 帝国主义提出了扩大市场的要求
B. 洋务企业利润的刺激
C. 民族资产阶级要求发展经济
D. 甲午中日战争后清政府财政危机加剧
2.漫画反映历史,下图是反映中国近代重大历史事件的一幅漫画,从中可以提取的正确信息是( )
A. 封建小农经济完全解体
B. 洋务运动引进西方科技
C. 封建制度开始走向衰落
D. 资本主义萌芽开始产生
3.1896年,清朝政府下令:“多以广开矿产为方今济急要图,当通谕各省将军督抚,体察各省情形,酌度办法具奏。”这一谕令反映出当时清朝政府( )
A. 思想保守,阻碍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B. 出卖矿产资源,维护列强在华利益
C. 应对时局,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D. 强化中央集权,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4.下图是发行于1881年的“开平矿务局股份票”,经一些学者考证,认为它是中国存世最早的老股票。此股份票实质上反映了( )
A. 中国民族工业在西方列强的挤压下发展艰难
B. 清政府财政陷入困境无力继续支持洋务事业
C. 民间资本已成为洋务企业的主要资金来源
D. 洋务派民用企业具有一定的资本主义因素
5.鸦片战争后不久,我国自然经济趋于解体的情况最为明显的地区是( )
A. 环渤海地区 B. 五口通商地区 C. 黄淮地区 D. 成渝地区
6.国内“工商业经济困难,每苦于周转不灵,有待夫金融界之放款。但金融界以本身资力不厚,虽愿放款而效果不宏。财政部有鉴于此,决定充实中央、中国、交通三大银行资本”,作为“国民经济建设运动之一种”。由此可以看出,当时中国处于( )
A. 清末“新政”时期
B. 南京临时政府时期
C. 北洋军阀政府时期
D.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
7.1889年,张之洞在《筹设炼铁厂》写道:“臣愚以为华民所需外洋之物,应悉行仿造,虽不尽断来源,亦可渐开风气。……在我多出一分之货,则少漏一分之财。积之日久,强弱之势必转移于无形者。”材料表明兴设炼铁厂的初衷之一是( )
A. 辅助官办军事工业
B. 满足人们生活需求
C. 加快民族工业发展
D. 维护民族经济权益
8.郑观应在《盛世危言》中说:“洋布、洋纱、洋花边、洋袜、洋巾入中国,而女红失业;煤油、洋烛、洋电灯入中国,而东南数省之桕树皆弃为不材。”该材料从本质上表明( )
A. 商品输出是列强侵华的主要方式
B. 列强侵华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
C. 列强侵略导致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D. 西方侵略造成中国社会矛盾日趋激化
9.下图从中国轮船吨位方面反映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状况(单位:吨)。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
A. 全面抗战运输物资的需要
B. 帝国主义放松对华经济侵略
C. 中华民国政府加强经济建设
D. 美国货大量涌入导致远洋运输发展
10.嘉兴民丰纸厂是一家历史悠久的民族企业,1948年,民丰账面资金一度达到480亿元,但其生产经营却到了崩溃与破产的边缘。出现这种奇怪的经营状况的最直接原因是( )
A. 国民政府滥发纸币
B. 日本人的掠夺政策
C. 官僚资本的经济控制
D. 美国商品大量涌入
11.下图为某学生绘制的“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曲线图”。该图中有一处明显错误,它是( )
A. A—B段 B. D—E段 C. C—D段 D. B—C段
12.1932年,南京国民政府准备实行废银两改银元的金融改革。据资耀华回忆:当时银号、钱庄坚决要求慎重处理,新式银行则一直要求早日实行,而外资银行则明确表示赞成。1933年4月1日,废两改元的法令正式实施。这一政策最终能得以出台,究其根源在于( )
A. 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变动的客观要求
B. 中国民族工业迅猛发展的迫切需要
C. 西方列强统一中国金融市场的努力
D. 民国政府控制金融、巧取豪夺的图谋
13.1914年12月,民国政府农商部向各省发出饬文称,“一战”“未始非工商发达之转机,凡各省种种实业,俱应切实整顿,所有大小工厂悉予竭力维持,一面趁外货入口稀少之时,改良土货,仿照外货”。政府发表该饬文旨在( )
A. 反对世界大战 B. 倡导民主科学 C. 宣扬实业救国 D. 维护领土主权
14.下列企业与中国第一家近代轮船公司性质不同的是( )
A. 上海发昌机器厂 B. 江南制造总局 C. 安庆内军械所 D. 开平煤矿
15.下表为1913~1936年中国按经济类别划分的出口商品(%),对下表的分析不准确的是( )
A. 上表反映出该时期民族工业还很弱小
B. 上表反映出民族工业总体上增长缓慢
C. 上表反映出一战期间民族工业获得了较快增长
D. 上表反映出民族制造业比较发达
16.近代中国的民族工业呈现出“一流价格,二流设备,三流产品”的不正常现象,其中的主要原因是( )
A. 缺少必要的资金
B. 缺乏先进的投资方式
C. 劳动力素质较低
D. 设备和技术受制于外国
17.下面是19世纪后期我国创办的商办企业统计表。对于此表格反映的历史现象解读错误的是( )
A.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
B. 甲午战争后列强对华大量资本输出
C. 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D.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迎来“短暂春天”
18.1881年,广东南海知易徐赓陛下令:“各省制办机器,均系由官设局,安明办理,平民不得私擅购置”,并以机器缫丝厂“男女混杂,易生瓜李之嫌”、“夺人之生业”为由,查封各处缫丝厂。材料表明( )
A. 政府努力规范商办企业
B. 政府保护商办企业的发展
C. 商办企业缺乏法律保护
D. 政府淘汰不良企业
19.据时人(1846年)记载:“……近日洋布大行,价才当梭布三分之一。吾村专以纺织为业,近闻已无纱可纺。”“时人”所说的“吾村”应位于我国( )
A. 西北地区 B. 西南地区 C. 京津地区 D. 东南沿海
20.1947年,上海《大公报》连载了漫画《三毛流浪记》,三毛对当时中国市场上到处充斥着某国商品感到疑惑不解,这种外国商品来自( )
A. 日本 B. 英国 C. 美国 D. 苏联
二、 综合题
2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国今日根本之危机,全在经济之残破。以致国民生活日益困穷,而民族之命运,亦因之岌岌危殆,不能生存于二十世纪之今日。
(一)……活泼农业金融、流畅农产运销,悉以合作社为基础,指导并改进之,以达到粮食自给自足为初步目标。
(四)……赞助政府实施征工制度,鼓励民众参加义务劳动。尤以开发交通道路,修治水利,培植森林,开辟垦地为征工之基本工作。
(五)……对于一般工业,由政府分别保护并奖励之。
(八)……由政府执行健全货币政策与汇兑政策,而人民衷诚拥护之。
——蒋中正《国民经济建设运动之意义及其实施》(1935年)
材料二 1937年3月……宋子文宣布大萧条已经结束:“没有理由认为中国已经脱离了所有困难,不可否认,过去18月的事实说明,整个国家的境况……都已经有了彻底的改变和改善。”总之,正像陈光甫所回忆的:“我要说,从1936年一直到1937年战争爆发之前,是标志性的两年。”
——[日]城山智子《大萧条时期的中国》
材料三 到1936年,帝国主义资本在华资本已达42.8亿多美元,控制了中国生铁产量的96.8%,原煤产量的55.7%,发电量的55%,棉布产量的64%,外洋航运吨位的83.3%,国内航运吨位的63.1%。1937年,帝国主义直接经营和控制经营的铁路已占到全国铁路总里程的90.7%。
——严志才《评南京国民政府的“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材料四 时人评论说:“统制蚕丝的结果,是在通过茧商,使农民负担重税……是在勒令小行闭歇,使富商大贾垄断居奇。”……另外,南京国民政府提倡国货的各项举措,为国货开拓了市场,但政府直接介入经营,不利于市场的公平竞争。
——刘兰兮《南京国民政府的市场管理与经营》
材料五 国民党政府进行经济建设的部门很多,但真正用于经济建设的资金很少,在全国财政开支中只占极小的比重。如有数可查的1933~1936年的4年中,全国财政支出总计40.18亿元,其中经济行政费和“国营事业资本”,合计3.64亿元,仅占总额的9%。这些资金包括拨给实业部、交通部、铁道部、建设委员会、全国经济委员会等部委及其所属各机构和事业实体的行政费用、1934年扩充中央银行资本的7500万元,以及原在军务费内支出的国防建设费等,真正用于经济建设的经费,极其有限。
——刘克祥《中国近代经济史(1927~1937)》
请回答:
(1)根据材料概括蒋介石所倡导的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背景、基本内容及其特征。
(2)根据材料和所学,简要分析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对中国产生的影响。
(3)结合材料和所学,分析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没有达到预期效果的原因。
2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长江深入中国内地,而且很大的轮船从海上可直接沿长江的主要河段上溯而行。长江流域的广大地区也依靠长江与外界便捷地来往。……谁拥有了长江流域这个中华帝国的中心地带,谁就具有了最可观的政治权威。出于这些原因,外部海上国家应积极、有效地对长江流域施加影响。
——摘编自马汉《海权论》(1890年出版)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马汉提出“应积极、有效地对长江流域施加影响”的理由;为应对列强侵略,清政府在维护海权方面采取了什么对策?结果如何?
2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海上(松江地区)官、民、军、灶,垦田几二百万亩;大半种棉,当不止百万亩。……壤地广袤,不过百里而遥,农亩之入,非能有加于他郡邑也。所繇共百万之赋,三百年而尚存视息者,全赖此一机一杼而已。非独松也,苏、杭、常、镇之币帛,嘉、湖之丝纩,皆恃此女红末业,以上共赋税,下给俯仰。若求诸田亩之收,则必不可办。——明代徐光启《农政全书》卷五《蚕桑广类·木棉》
材料二 (19世纪晚期)洋布、洋纱、洋花边、洋袜、洋巾入中国,而女红失业;煤油、洋烛、洋电入中国,而东南数省之桕树不为材;洋铁、洋针、洋钉入中国,而业治者多无事偷闲。此其大者。尚有小者,不胜枚举。所以然者,外国用机器,故工致而价廉,且亦成功;中国用人工,故工本而价贵,且成功亦难。华人生计,皆为所夺矣。——郑观应《盛世危言》
材料三 作为传统产棉区的太湖流域东部,到1919年,仅常熟、嘉定、上海、宝山、南汇、奉贤、川沙、崇明八县的棉田面积,合计就达367万亩。原本棉花产量有限的浙东沿海地区,也是“海滨沙地皆棉田也,每岁所收,为出口一大宗。” ——陈国灿《论江南农村市镇的近代转型》
材料四 江浙两地的农民因为地理的优势和便捷,进上海、南京和杭州等大城市做工的不在少数,而去当时的上海,则是流动目的地的首选之地。据统计,从1912年到1932年,20年间,仅在苏南颇具实力的荣家企业从2家增至21家,工人数也从1 334人增至33 416人,而其中绝大多数来自江浙两省农村。对此,时人评论说:“中国工人多……致远方男女来谋食者日繁有徒,虽离家不计也。”——仲富兰《试论近代江浙农村人口流动与习俗变革》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明代江南地区经济结构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二、三,概述江南经济出现的新局面。从国际分工的角度看,这样的新局面体现了世界经济怎样的发展趋势?导致这一趋势的主要国际因素是什么?
(3)材料四中江浙地区农民从业状况出现什么现象?并分析造成这一变化的历史因素。
(4)综合上述材料,指出明中后期至民国时期江南地区经济在中国经济转型中所处的地位。
24.资本主义萌芽问题是我国史学工作者着力最多、争议最大的重要问题之一,有关这一问题的讨论还对上世纪九十年代的中国现代化问题的大讨论产生了重大影响。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国封建社会内的商品经济的发展,已经孕育着资本主义的萌芽,如果没有外国资本主义的影响,中国也将缓慢地发展到资本主义社会。
——毛泽东《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材料二 一种观点可称为内因论,即认为中国现代化延误的主要症结在于中国传统文明的落后性、制度的独特性、中国历史发展的停滞性等内在弱点。“传统——现代性”的对立是这种解释的分析框架。从20世纪初马克斯·韦伯关于中国儒学阻碍资本主义兴起的观点一直到当代的西方现代化理论,都为这一研究取向提供了理论支持。
——摘编自《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延误——一项比较现代化研究》材料三 从情感基础来说,这种“资本主义萌芽情节”可以说是一种特定时期中国人们的民族心态的表现。……如果我们尊重事实,不把资本主义视为中国历史发展的一个必经阶段,我们自然也就不必到历史中去苦苦地寻找中国资本主义的起源了。
——摘编自李伯重《资本主义萌芽情节》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两个方面简要说明外国资本主义如何影响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2)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这种‘资本主义萌芽情节’可以说是一种特定时期中国人们的民族心态的表现”这句话的理解。
答案解析
1.【答案】D
【解析】《马关条约》规定的赔款白银2亿两,加上3 000万两的赎辽费,加剧了清政府的财政危机。为了扩大税源,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办厂的限制。
2.【答案】B
【解析】西方先进技术与东方封建制度嫁接说明中国引进西方科技巩固封建统治,即洋务运动。
3.【答案】C
【解析】注意材料中的时间“1896年”,材料反映了甲午战争后,为了扩大税源,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4.【答案】D
【解析】开平矿务局是官督商办的洋务企业,并非民族工业,故A项错误;清政府陷入财政困境只是表象,不能反映实质,故B项错误;授予民间商人股权,并不能反映民间资本就是洋务企业的主要资金来源,故C项错误;实行股权的做法带有资本主义因素,反映了在西方的影响下,中国经济发展的近代化趋势,故D项正确。
5.【答案】B
【解析】最明显的地区应是外国列强侵略比较早的地区,即东南沿海的五口通商地区。这些地区自然经济解体较快。
6.【答案】D
【解析】抓住题干中“作为国民经济建设运动之一种”的信息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提出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故A、B、C项错误,D项正确。
7.【答案】D
【解析】“在我多出一分之货,则少漏一分之财。积之日久,强弱之势必转移于无形者”说明张之洞兴设炼铁厂主要是抵制列强的经济侵略,与辅助官办军事工业、满足人们生活需求和加快民族工业发展无关,故A、B、C项错误;对外国经济的入侵的抵制,体现了维护民族经济权益,故D项正确。
8.【答案】C
【解析】 由材料外国纺织品的输入导致“女红失业”,煤油等产品的输入导致“桕树皆弃为不材”,可以看出中国的自然经济在外国的侵略下逐渐解体。
9.【答案】C
【解析】本题反映的是国民政府统治初期民族资本主义获得发展的历史现象。全面抗战是在1937年以后,故A项排除;帝国主义放松对华经济侵略是在一战期间,故B项不符合题意;国民政府统治前期采取了币制改革等相关措施推动了民族工业的发展,故C项正确;美国货大量涌入是在解放战争时期,故D项排除。
10.【答案】A
【解析】 由材料“嘉兴民丰纸厂是一家民族企业”,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受到官僚资本主义、封建主义、帝国主义的压迫。又由材料“1948年”可知处于新中国成立前夕,国民党政府经济濒临崩溃,为了维持经济,滥发纸币直接导致了严重的通货膨胀,从而导致了“民丰账面资金一度达到480亿元,但其生产经济却到了崩溃与破产的边缘”的奇怪经营状况。
11.【答案】B
【解析】A—B段反映出民族工业的兴起,呈现上升趋势,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D—E段中1927—1937年即国民政府前期民族工业较快发展,应该呈现上升趋势,故B项错误,符合题意;C—D段反映出民族工业19世纪末的初步发展,以及一战期间的短暂发展,呈现上升趋势,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B—C段反映出民族工业19世纪80年代前后的发展,呈现上升趋势,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12.【答案】B
【解析】材料中国民政府前期的币制改革遭到旧金融机构的反对而受到新式银行和外资银行的赞成,其得以实施应该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选择B项。A项中的社会经济结构变动是在鸦片战争后;C项是外因;D项是在抗战时期官僚资本急剧膨胀的产物。
13.【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凡各省种种实业,俱应切实整顿,所有大小工厂悉予竭力维持,一面趁外货入口稀少之时,改良土货,仿照外货”说明强调的是实业救国,故选C项正确。倡导民主科学是1915年新文化运动,故排除B项,A、D项材料没有反映。
14.【答案】A
【解析】中国第一家近代轮船公司是轮船招商局,属于洋务企业,江南制造总局、安庆内军械所、开平煤矿均属于洋务企业,而上海发昌机器厂属于民族工业,选择A项符合题意。
15.【答案】D
【解析】表格反映出制成品出口比重低,说明民族制造业不发达,同时也说明民族工业弱小,故D项说法不正确,符合题意。A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B、C项可以从表格数据中获得认识,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16.【答案】D
【解析】 材料反映的民族企业缺乏竞争力的原因中,资金、投资方式、劳动力素质不是主要原因,资金可以积 累、投资方式可以效仿、劳动力可以培训,但由于外国的严格限制,中国企业长期缺乏核心技术是难以改变的,这是出现上述不正常现象的主要原因。
17.【答案】D
【解析】注意材料中的时间,本题正确答案选D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迎来“短暂春天”是在一战期间。
18.【答案】C
【解析】广东地方政府查封各处缫丝厂的理由,都是其阻止商办企业发展的借口,并非出于规范的目的,故A项错误;因此可见政府法令阻碍了商办企业的发展,故B项错误;商办企业缺乏法律保护,往往会受到政府政策的影响,故C项正确;依据材料无法推断这些企业是否为不良企业,故D项错误。
19.【答案】D
【解析】鸦片战争后,五口通商,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的自然经济在外国经济侵略的影响下,逐渐走向解体。
20.【答案】C
【解析】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为换取美国支持其打内战,与美国签订了《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从而美国商品大量涌入中国。
21.【答案】(1)背景:中国受到大萧条的冲击;日本大举侵华,民族危机不断加深。
内容:振兴农业;提倡征工;促进工业;调整金融。
特征:国家干预经济。
(2)影响:缓和了大萧条给中国带来的危机,促进了民族工业的恢复和发展;为抗战奠定了物质基础。
(3)原因:政府对经济建设投入的资金过少;政府对农民征收的赋税过重;政府直接介入经营,扰乱了市场的秩序;帝国主义依然把持着中国的经济命脉;从根本上看是由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决定的。
【解析】(1)背景:牢牢抓住1935年这个时间点。从材料中归纳国内国外的背景,力求全面。内容:依据材料得出涉及农业、工业、就业、金融。特征:类比罗斯福新政得出国家干预经济。
(2)影响:应结合所学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作答。
(3)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没有达到预期效果的原因可以类比为民族资本主义得不到有效发展的原因。从社会性质、政府措施以及政策的副作用等角度作答。
22.【答案】理由:第二次工业革命促使列强急需寻找海外商品市场和资本市场;长江介于中国南北之间且沟通海洋,长江流域在地理上具有特殊战略地位;控制长江流域进而可以从政治、经济上控制中国,维护其政治、经济特权。
对策:开始整顿海防,建立新式海军。
结果:北洋舰队全军覆没,失去制海权;《马关条约》的签订便利了列强侵略势力深入长江腹地,攫取财富;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解析】第一小问结合马汉提出“海权论”的时代背景及中国长江流域的特殊战略地位进行思考。第二小问的“对策”从洋务运动重视海防并建立新式海军方面进行说明,“结果”联系甲午中日战争的结局及影响进行说明。
23.【答案】(1)特点:坚持粮食生产的同时,以经济作物(或棉花)为主(或经济作物在农产品中的比重越来越高);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纺织业在经济生活中的地位日益重要。
(2)局面:传统手工业陷入困境(或西方工业品大量涌入);棉花出口增多(或日益成为列强的原料产地);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趋势:逐渐形成“中心——边缘”的经济格局(或工业化国家生产的工业品销往全世界,非工业国家生产的原料不断运往工业化国家)。
因素:两次工业革命;资本主义国家的对外扩张(或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进一步发展)。
(3)现象:流入城市做工。因素:城市化进程加速;民族工业(纺织业)的发展;思想观念的变化。
(4)地位:领先地位。
【解析】本题主要通过新的情境材料考查明朝中后期以来中国江浙一带经济纵向和横向的发展变化。第(1)问,关键是要读懂材料,提炼材料所反映的信息,语言组织能力要求较高。第(2)问,要从工业革命对中国的经济影响的角度回答,体现了历史考查中外关联的能力要求。第(3)问,直接对材料所反映的现象进行概括即可,对原因的分析可从城市化进程、民族工业的发展及近代以来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角度进行作答。第(4)问,要注意把江浙地区经济的变化放在近代中国经济转型的角度进行分析。
24.【答案】(1)说明:列强通过侵略战争签订不平等条约,掠夺了中国的大量主权和领土,并通过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等手段对中国进行经济掠夺,打断了中国自身发展的进程。
(2)理解:近代西方资本主义确立了对世界的统治,资本主义成为先进文明的体现。鸦片战争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兴起,在反侵略的潮流下普遍认为若西方不侵略,中国也可以同西方一样进入资本主义时代。
【解析】(1)比较简单,注意从政治、经济两个方面回答即可。
(2)答案相对开放,须答出中国在近代的发展与西方资本主义的侵入有一定的关系,但这不起决定性作用,不一定是中国最终的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