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单元检测题
一、选择题
1.下列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使农民获得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
B. 适应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C. 土地私有,自负盈亏
D. 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形式
2.中共八大指出 :“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这意味着国家的主要任务已经由( )
A. 生产关系变革→实现国民经济恢复
B. 人民反封建→无产阶级反对资本家
C. 解放生产力→保护和发展生产力
D. 以工业化建设为中心→狠抓文化建设
3.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必须健全机制体制,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兴工农城乡关系,让广大农民平等参加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这是党在农业问题上的一个重要决策。从1949年至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农村经济形式的变化总趋势是( )
A. 封建土地所有制→农民土地所有制→社会主义公有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 封建土地所有制→社会主义公有制→合作社→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C. 封建剥削制度→个体小农经济→社会主义合作社→土地包给个人自负盈亏
D. 互助组→个体小农经济→社会主义合作生产→人民公社化
4.1984年,是中国对内改革全面展开,对外开放进一步加快的一年。下列对外开放的措施,属于这一年实施的是( )
A. 批准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设立经济特区
B. 开放包括宁波、温州在内的14个沿海开放城市
C. 批准设立海南省,划定海南岛为经济特区
D. 做出开发开放上海浦东地区的决策
5.习近平在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研讨班上明确指出,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有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两个历史时期,这是两个相互联系又有重大区别的时期。对“重大区别”的正确解读是( )
A. 经济发展模式有差异存在
B. 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功探索
C. 政治建设中的民主方式不同
D. 民主法制建设的不断完善
6.有专家指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没有走土地私有化的道路,而是实行家庭作业、统分结合、双层经营,既发挥了集体统一经营的优越性,又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该专家意在强调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
A. 属于计划经济体制的延续
B. 是土地私有制的变型
C. 符合当时中国农村的实际
D. 推动农业生产的巨变
7.有学者认为,1980年代中国农村改革为城市改革提供了有益的借鉴。此处的“借鉴”主要是指( )
A. 逐步废除人民公社体制
B. 极大提高劳动者积极性
C. 改变农村的经济社会形势
D. 适当分离所有权与经营权
8.1953年,中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其中农业改造的主要特征( )
A. 合作化
B. 人民公社化
C. 发展小农经济
D. 实行生产责任制
9.中国平均关税从2001年的15.3%降到了十年后的9.8%,进口管理进一步简化,提高了贸易便利化的程度,基本上取消了进口配额。导致以上变化的直接原因是( )
A. 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B.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C.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面临挑战
D. 亚太经合组织对中国进行制裁
10.1990年4月18日,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开发开放上海浦东,在我国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浦东的历史自此掀开新的一页。关于浦东的开放说法错误的是( )
A. 邓小平南方谈话解放了思想促使了浦东的开放
B. 浦东开放将使浦东成为长三角地区的经济龙头
C. 浦东的开放成为中国九十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
D. 可以尽快把上海建成为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
11.著名作家周立波1957年在《山那面人家》中说:“青春、健康,无挂无碍的农业社里的生活,同男子同工同酬的满意的工分……无一不是她们快乐的源泉。”这里的“农业社”是指( )
A. 农民的个体经济组织
B. 农业生产的合作组织
C. 人民公社的生产组织
D. 村的基层行政组织
12.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党政机关等社会集团消费额年均约为42.3亿元,而1958-1960年分别猛增至约56.0亿元、68.5亿元和81.8亿元。1960年8月,中共中央发出《中共中央关于大力紧缩社会集团购买力的指示》。这主要是为了防止( )
A. 国家财政枯竭
B. 市场供应不足加剧
C. 群众生活受困
D. 党和政府形象受损
13.下图是深圳特区成立30周年的纪念图标,与深圳同时期建成经济特区的还有( )
A. 上海 B. 广州 C. 厦门 D. 海南
14.据徐中约《中国的奋斗1600~2000》引述:中国粮食生产年增长率从1957~1978年间的2.1%提高到1979~1984年间的4.9%。这一巨大变化的主要政策因素是( )
A. 实行农业集体化
B. 撤销人民公社,实行土地私有化改革
C. 袁隆平杂交水稻孕育成功
D. 普遍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5.它已成为上海新兴高科技产业和现代工业基地,成为上海新的经济增长点,也成为中国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它”指的是 ( )
A. 深圳经济特区
B. 浦东开发新区
C. 厦门经济特区
D. 海南经济特区
16.1952年和1953年,国家通过从各方面调集专业人员,提前一年毕业分配理工科大学生,采取大规模培训等办法,迅速壮大了中国的地质勘探队伍,其人数有二百多人发展到数以万计。这一措施旨在( )
A. 促进国民经济恢复
B. 完善地质勘探工作
C. 实现教育体制改革
D. 服务国家战略需要
17.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的增长过程也是对外贸易增长的过程,我国在扩大对外出口的同时,也进一步扩大国内市场的对外开放。观察下表,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出口总额一直大于进口总额
②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加快
③我国确立了“贸易立国、出口第一”的经济战略
④我国对外开放不断深入发展
A. ①② B. ②④ C. ①③ D. ③④
18.1959年5月中旬,时任中共中央副主席的陈云在写给毛泽东的信中提出:“说把生产数字定得少一点(实际是可靠数字),会泄气,我看也不见得。正如少奇同志在政治局讲的,定高了,做不到,反而会泄气。”并得到毛泽东的同意。这反映出的本质问题是( )
A. 人民公社化运动破坏了农业生产
B. “左”倾思想已引起了党的高度关注
C. 中国共产党已经认识到“大跃进”运动的错误
D. 中共中央开始调整经济建设方针
19.1992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关于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决定》,允许股票进入社会主义经济领域并在上海、深圳进行股票上市试点,试行外汇期货交易,开放边境城市及长江沿岸主要中心城市……这反映了当时的中国( )
A. 社会主义市场体系基本建立
B. 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形成
C. 市场经济改革明确成为目标
D. 计划经济开始转向市场经济
20.据统计,到1965年,我国社会主义性质的商业机构的从业人员由1957年的522.2万减少到302万人,减少42.1%。这一变化表明( )
A. 国民经济调整成效显著
B. 计划经济体制日益完善
C. 国家财政困难有所缓解
D. 国民经济结构走向平衡
21.下图为中国某时期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产值变化曲线图,其中①②③三条曲线,分别代表了( )
A. 轻工业、农业、重工业
B. 重工业、轻工业、农业
C. 农业、重工业、轻工业
D. 农业、轻工业、重工业
二、 综合题
22.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毛泽东统一了中国,给予人民一套新的道德观,提高了工农的地位,并在中国建立了一个廉洁的政府。……无论人们将毛泽东时代作何种评价,正是这个中国现代工业革命时期为中国现代经济发展奠定了根本的基础,使中国从一个完全的农业国家变成了一个以工业为主的国家。其实毛泽东的那个时代远非是现在普遍传闻中所谓的经济停滞时代。而是世界历史上最伟大的现代化时代之一,与德国、日本和俄国等几个现代工业舞台上的主要的后起之秀的工业化过程中最剧烈时期相比毫不逊色。如果没有毛泽东时代发生的工业革命,80年代将找不到要改革的对象。——加拿大记者马克·盖恩
材料二 1956年底,第一个到“红色中国”的北美记者、美联社的兰卡什尔在游历8000公里后,发表了关于中国的预见性报道:“中国就像一部由6亿个零件组装的超级机器,以最快的速度运转着。”兰卡什尔写道,“6亿中国人忘我地埋头苦干,要把他们落后贫穷的祖国建成一个现代化国家”。
——《“蚂蚁山”上的理想与奋斗》——西方媒体的六十年“中国故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毛泽东时代发生的工业革命是怎样开展的?有何成就?与西方的工业革命相比,毛泽东时代发生的工业革命有何特点?造成这一特点的历史原因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时中国这部“超级机器”高速运转中的成功与失误。
23.(节选)每个时代的中国人都有自己的“中国梦”。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二 人有多大胆,地有多高产。
三年超英,五年赶美。
一天等于20年,跑步进入共产主义。
你是英雄咱好汉,高炉旁边比比看,你能炼一吨,咱炼一吨半。
——某历史时期的宣传口号
请回答: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时期中国人的什么梦想?这一梦想的问题在哪里?
24.在世界经济现代化历程中,钢铁发挥了重要作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949年,我国钢产量仅为15.8万吨,1957年增至535万吨,1958年达到1 108万吨,但其中合格的仅有800万吨。
(1)1949-1957年,我国钢产量迅猛发展的原因是什么?
(2)1957-1958年,我国钢产量为什么差不多翻了一番?
(3)1949年以来我国钢产量的变化产生了什么影响?
答案解析
1.【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判断选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建立在土地公有制(集体土地所有制)基础之上的,C项“土地私有”的说法错误,符合题干要求;A项表述准确,农民获得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不符合题干要求,排除;B项表述准确,不符合题干要求,排除;D项符合史实,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直到当今都在实施,不符合题干要求,排除。
2.【答案】C
【解析】中共八大召开于1956年,国民经济恢复已于1952年完成,排除A;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无产阶级与资本家的矛盾已经基本解决,排除B;D项表述不符合八大精神,排除。中共八大所提矛盾突出了我国生产力发展还很落后这一基本国情,其实质是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建立的情况下,也就是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党和全国人民的当前的主要任务,就是要集中力量来解决这个矛盾,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故选C。
3.【答案】A
【解析】据材料提到,从1949年至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农村经济形式的变化总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9年我国农村存在封建土地所有制,经过土地改革,变为农民土地所有制,经过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经过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变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故A正确。B项漏掉了农民土地所有制,故B排除。土地包给个人自负盈亏,没有突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故C排除。D项漏掉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故D排除。
4.【答案】B
【解析】1984年国家决定开放天津、上海、福州、广州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包括宁波、温州在内,故答案为B项。1980年批准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设立经济特区,排除A项;1988年批准设立海南省,划定海南岛为经济特区,排除C项;1990年做出开发开放上海浦东地区的决策,排除D项。
5.【答案】A
【解析】改革开放前中国经济发展模式是计划经济体制,改革开放前中国经济发展模式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故A正确;B、C、D不是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两个历史时期的最主要区别,排除。
6.【答案】C
【解析】据材料“既发挥了集体统一经营的优越性,又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统分结合、双层经营,适应了农村的生产力水平和中国国情,故C选项正确;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打破了计划经济体制,故A选项错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仍然坚持土地集体所有制,故B选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推动农业生产的巨变,故D选项错误。
7.【答案】D
【解析】A项错误,城市改革中没有废除人民公社体制;B项是改革带来的影响,不是改革的内容;C项不是城市改革的内容;D项正确,城市改革借鉴农村经验,政企分开,把企业的经营权和所有权分离,故本题答案选D项。
8.【答案】A
【解析】在新中国建立后的三大改造中,在农业上通过合作化进行改造,故A正确;人民公社化运动开展于1958年,排除B;小农经济是我国古代自然经济的主要特征,排除C;生产责任制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农村实行的经济体制改革,排除D。
9.【答案】C
【解析】本题的解题关键是掌握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这一史实。世贸组织(WTO)以开放、平等、互惠的原则,逐步调降各会员关税与非关税贸易障碍,并消除各会员在国际贸易上的歧视待遇。中国在加入之后,履行了以上义务,于是出现题干所述事实,故选择C项;中国对外开放格局形成于20世纪90年代,故A项不正确;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于21世纪初,与关税等信息无关,故B项不正确;中国加入亚太经济合作组织是在1991年,故D项不正确。
10.【答案】A
【解析】题干不是指的南方谈话,南方谈话提出于1992年,强调的是计划与市场的关系,故A项错误,符合题意。根据所学可知B、C、D均符合历史事实,故答案选A。
11.【答案】B
【解析】由材料中“1957年”、“同工同酬的满意工分”可知应为农业生产合作社时期。
12.【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59―1961年,中国经济出现三年严重困难。根据材料文字“党政机关等社会集团消费额”“1958―1960年分别猛增”“中共中央发出《中共中央关于大力紧缩社会集团购买力的指示》”可知,这主要是为了防止市场供应不足加剧。A项表述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表述符合题意,正确;C、D两项表述都不符合题意,均排除。
13.【答案】C
【解析】A项和B项不是经济特区;C项是和深圳一年被设为经济特区的,符合题意;D项是1988年才被设立为经济特区。
14.【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可知农业生产的迅速发展主要得益于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取代人民公社,实行包产到户,自负盈亏,提高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推动了农业的发展,排除A、B,D项正确。袁隆平杂交水稻孕育成功是1973年,排除。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D。
15.【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浦东新区已成为上海新兴高科技产业和现代工业基地,成为上海新的经济增长点,也成为中国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故B项正确;A、C、D项是经济特区,是20世纪八十年代设立的,所以答案选B。
16.【答案】D
【解析】1953年我国开始实行“一五”计划。“一五”计划的重要任务是优先发展重工业,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初步基础,因此需要大批工业战线的技术人才,故答案为D项。1952年国民经济恢复工作已经完成,排除A项;B、C项不是主要目的,排除。
17.【答案】B
【解析】根据图表,1985、1989这两年的进口总额大于出口总额,故①错误;图表中对外出口额和进口额的增长,反映了我国对外开放的程度越来越高,说明中国经济融入世界的程度加深,反映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故②正确;“贸易立国、出口第一”的经济战略是二战后日本提出来的,中国并未提出过这一战略,故③错误;进出口额的增长,说明我国对外开放不断加深,故④正确,选择B项符合题意。
18.【答案】B
【解析】真正认识到“大跃进”运动错误,是在1960年八字方针提出时,故C项错误;生产数字的高低与人民公社没有直接的联系,故A项错误;“正如少奇同志在政治局讲的,定高了,做不到,反而会泄气”,“大跃进”时浮夸风的“左”倾思想已经引起刘少奇、陈云、毛泽东等的关注,故B项正确;“开始调整经济建设方针”是在1960年,故D项错误。
19.【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92年6月社会主义市场体系尚未建立,计划经济也未开始转向市场经济,A项和D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是反映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形成的问题,选项B就是不符合题意的,排除;材料的信息是反映中国要建立市场经济,反映中国正在把市场经济改革明确成为目标,C项符合题意,正确;故本题选C。
20.【答案】A
【解析】1960年中央提出调整国民经济的八字方针,精简机构,出现社会主义性质的商业机构的从业人员减少的现象,故A正确;B、C、D项与材料无关,排除。
21.【答案】D
【解析】中国是农业大国,建国后其产值相对较高,且农业产值变化幅度不大,符合曲线①;“一五”计划时期,中国优先发展重工业,1958年发起“大跃进”运动,推动了该时期重工业产值迅速增加, 1960年八字方针出台,调整失调的国民经济比例,其产值迅速回落,符合曲线③;选择D项符合题意。
22.【答案】(1)开展:制定和实施“一五”计划(走工业化道路);
成就:①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厂 ②长春“一汽” ③沈阳机床厂 ④沈阳飞机制造厂(任答两点即可)
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
原因:(半殖民地半封建时代)旧中国重工业基础薄弱(或旧中国没有完整的工业体系;工业畸形发展等)
(2)成功:中共“八大”召开,正确分析国情,制定正确任务。
失误:总路线;“大跃进”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
【解析】(1)本题共8分4小问,由此可知每问简要回答即可。第一小问“毛泽东时代发生的工业革命是怎样开展的”即从宏观上回答中国如何实现工业化的,联系所学知识,可知通过计划经济,五年计划,苏联援助等;第二小问中国工业化的成就,列举1953-1976年间的工业成就即可;第三小问分析关键在于找到特点的观察角度,可从工业化的途径(计划与市场)或工业化的结果—经济结构的角度分析;第四小问造成这一特点的历史原因是什么?联系所学知识,对前述特征予以解释即可。
(2)“当时中国这部“超级机器”高速运转中的成功与失误。”也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探索中成功或失败的经验,联系所学知识予以回答即可。
23.【答案】(2)时期及梦想:“大跃进”时期(或说50年中后期)快速改变中国落后的面貌,实现共产主义的梦想;
问题:片面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忽视客观经济规律。
【解析】(2)第一小问时期与梦想,根据材料二“人有多大胆,地有多高产”等关键信息,可以归纳为“大跃进”运动时期人们迫切改变落后现状的心情;第二小问问题,结合所学,可以从夸大主观能动性和忽视客观经济规律方面归纳。
24.【答案】(1)民族独立、社会安定;“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
(2)“大跃进”运动。
(3)影响:为我国工业化建立了初步基础;1958年的全民大炼钢铁浪费了不少资源、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解析】(1)根据材料“1949年,我国钢产量仅为15.8万吨,1957年增至535万吨,1958年达到1 108万吨”可知,1949——1957年我国钢产量迅猛发展。这是因为我国实现了民族独立,社会环境较为安定,这为经济建设提供了前提条件。“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这也是钢产量迅猛发展的原因之一。
(2)根据材料“1957年增至535万吨,1958年达到1 108万吨”可知,1957-1958年,我国钢产量差不多翻了一番。这是因为从1958年开始,我国掀起了“大跃进”的高潮。“大跃进”片面要求大办工业,追求工业建设的高速度,各地迅速组织起大炼钢铁的运动。所以1958年我国钢产量有了大幅度增长。
(3)1949年以来,我国钢产量迅速增加,使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为社会主义的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但另一方面,优先发展重工业,也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1958年的全民大炼钢铁造成了人力、财力、资源的极大浪费,严重影响了人们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