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版】江苏省常州市2018-2019学年上学期高中一年级期末语文试卷

文档属性

名称 【解析版】江苏省常州市2018-2019学年上学期高中一年级期末语文试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5.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4-07 22:50:3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18-2019学年江苏省常州市上学期高中一年级期末
语 文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
第I卷(选择题)

评卷人 得分



1.下列各句中,字形和加点字的注音有错的一项是( )
A.凡在北国过冬天的人,大都知道图炉煮茗,或吃涮(shuàn)肉,剥(bāo)花生米,饮白干的滋味。(郁达夫《江南的冬景》)
B.摇曳(yè)着曙光那支温暖漂亮的笔秆(gān),用孩子的笔体写下:相信未来。(食指《相信未来》)
C.这个世界的启事在荒野----这也许是狼的嗥(háo)叫中隐藏的内涵,它已被群山所理解,却还极少为人类所领悟。(奥尔多·利奥波德《像山那样思考》)
D.“祥林嫂,你实在不合算。"柳妈鬼秘地说,“再一强(jiàng),或者索性撞一个死,就好了。”(鲁迅《祝福》)
2.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不以一眚掩大德”,是一位公正评价者应该有的品质与气度。
B.在《经典咏流传》的舞台上,陈彼得老先生的一曲《青玉案·元夕》荡气回肠,赢得了不绝如缕的掌声。
C.登临高地,探寻幽处,终至于心凝形释,宠辱皆忘,这大抵是失意文人墨客的自我救赎之路吧。
D.不论亲疏远近,但凡有利害关系,他便锱铢必较,一点情面也不给。
3.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中横线处的句子,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对于我们来说,问题不在于尽可能地多读和多知道,而在于自由地选择我们个人闲暇时能完全沉浸其中的杰作,领略人类所思、所求的广阔和丰盈,从而在自己与整个人类之间,建立起息息相通的生动联系,使自己的心脏随着人类心脏的跳动而跳动。这,归根到底是一切生活的意义,如果活着不仅仅为着满足那些赤裸裸的需要的话。_________(赫尔曼·黑塞《获得教养的途径》)
①倒是要使我们集中心智;
②使我们对无意义的人生视而不见,
③要帮助我们将自己的人生变得越来越充实、高尚,越来越有意义。
④不是要用虚假的慰藉来麻痹我们,
⑤读书绝不是要使我们“散心消遣”,
⑥而是正好相反,
A.⑤④②①⑥③
B.⑤①④②⑥③
C.⑥⑤②④①③
D.⑤⑥③④②①
4.下列各句中,没有使用比喻修辞的一项是( )
A.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朱自清《荷塘月色》)
B.得到灰云扫尽,落叶满街,晨霜白得像黑女脸上的脂粉似的清早。(郁达夫《江南的冬景》)
C.老贝尔曼是住在楼下底层的一个画家,年纪六十开外,有一把像米开朗琪罗的摩西雕像的胡子。(欧·亨利《最好的常春藤叶》)
D.柳妈的打皱的脸笑起来,使她蹙缩得像一个核桃。(鲁迅《祝福》)


第II卷(非选择题)

评卷人 得分

二、诗歌鉴赏
5.下列篇目,没有使用“借古讽今”或“借古喻今”手法来续写历史的一项是
A.《六国论》(苏洵)
B.《阿房宫赋》(杜牧)
C.《过秦论》(贾谊)
D.《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

评卷人 得分

三、文言文阅读
6.下列古诗文的句内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
A.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荀子《劝学》)
B.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韩愈《师说》)
C.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D.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苏洵《六国论》)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日月湖
(明)张岱
宁波府城内,近南门,有日月湖。日湖圆,略小,故日之;月湖长,方广,故月之。二湖连络如环,中亘一堤,小桥纽之。
日湖有贺少监祠。季真朝服拖绅,绝无黄冠①气象。祠中勒唐玄宗《饯行)诗以荣之。季真乞鉴湖归老,年八十余矣。其《回乡》诗曰:“幼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孙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八十归老,不为早矣,乃时人称为急流勇退,今古传之。季真曾谒一卖药王老,求冲举之术②。持一珠贻之。王老见卖饼者过,取珠易饼。季真口不敢言,甚懊惜之。王老日:“悭吝未除,术何由得!”乃还其珠而去。则季真直一富贵利禄中人耳。《唐书》入之《隐逸传》,亦不伦甚矣。
月湖一泓汪洋,明瑟可爱,直抵南城。城下密密植桃柳,四围湖岸,亦间植名花果木以萦带之。湖中栉比者皆士夫国亭,台榭倾圮,而松石苍老。石上凌霄藤有斗大者,率百年以上物也。四明缙绅,田宅及其子,园亭及其身。平泉木石,多幕楚朝秦,故园亭亦聊且为之,如传舍衙署焉。屠赤水娑罗馆亦仅存娑罗而已。所称“雪浪”等石,在某氏园久矣。
清明日,二湖游船甚盛,但桥小船不能大。城墙下趾稍广,桃柳烂漫,游人席地坐,亦饮亦歌,声存《西湖》③一曲。
注:①黄冠:借指道士。②冲举之术:延年益寿的办法。③《西湖》:一支明代南曲。
7.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祠中勒唐玄宗《饯行》诗以荣之 勒:刻,雕刻
B.乃时人称为急流勇退 乃:竟然
C.持一珠贻之 贻:赠给
D.故园亭亦聊且为之 聊:无聊、
8.下列诗歌蕴含的生活感悟与作者从平泉木石上获得的感悟不一致的一项是( )
A.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刘禹锡《乌衣巷》)
B.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李白《越中览古》)
C.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韦庄《台城》)
D.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调虽自爱,今人不多弹。(刘长卿《听弹琴》)
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二湖连络如环,中亘一堤,小桥纽之。
(2)悭吝未除,术何由得!
(3)湖中栉比者皆士夫园亭,台榭倾圮,而松石苍老。
10.请写出季真的姓名,作者认为《唐书》把他放入《隐逸传》“不伦”的理由有哪些?


评卷人 得分

四、句子默写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________,池鱼思故渊。(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
(2)人生如梦,________________。(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3)落木千山天远大,________________。(黄庭坚《登快阁》)
(4)________________,铁马秋风大散关。(陆游《书愤(其一)》)
(5)同心而离居,________________。(《江南采芙蓉》)
(6)________________,任重而道远。(《论语·泰伯》)

评卷人 得分

五、名著阅读
12.名著阅读
(1)林黛玉来拜见贾母,哭了一顿。不一时,三个奶嬷嬷并五六个丫鬟,簇拥着三姐妹来了。其中“身量未足,形容尚小”的是________,“削肩细腰,长挑身材,鸭蛋脸面,俊眼修眉,顾盼神飞”的是________。接着是凤姐出场。然后,曹雪芹借_______的视角来写贾宝玉的出场,原来宝玉是一位十足的美男子。
(2)小说《边城》中,翠翠初遇傩送时,傩送说了一句________,这句话后来频频在文中出现,成了贯穿他俩情感的线索。两年间,________(节日)“城中舞龙耍狮子的镇筸兵士,还各自赤裸着肩膀,往各处欢迎炮仗烟火”给翠翠留下来热闹的印象,但是不如那个端午来得甜美。过了两年,又到了端午节,也有提起了去年那只肥鸭子,翠翠故意说不记得,爷爷提到的送肥鸭子的人是_______。

评卷人 得分

六、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而的两篇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语料1
冬夜
艾芜
冬天一个冰寒的晚上。在寂寞的马路旁边,疏枝交横的树下,候着最后一辆搭客汽车的,只我一人。虽然不远的墙边,也蹲有一团黑影,但他却是伸手讨钱的。马路两旁,远远近近都立着灯窗明灿的别墅,向暗蓝的天空静静地微笑着。
那蹲着的黑影,接了我的一枚铜板,就高兴地站起来向我搭话,一面抱怨着天气:“真冷呀,再没有比这里更冷了!……先生,你说是不是?”
看见他并不是个讨厌的老头子,便也高兴地说道:“乡下怕更要冷些吧?”
他捶了几下胸口之后,兴奋地接着说道:“是的,是的……乡下冷,你往人家门前的稻草堆上一钻就暖了哪……这街上,哼,鬼地方!……”
接着他便说到壮年之日,在南方那些山中冬夜走路的事情。他说晚上在那些山里,只要你是一个正派的人,就可以朝灯火人家一直走去,迎着犬声,敞开树阴下的柴门,大胆地闯进。对着火堆周围的人们,不管他男的女的,用两手向他们两肩头一分,就把你带着风寒露湿的身子,轻轻地放了进去。烧山芋和热茶的香味,便一下子扑人你的鼻子。抬头看,四周闪着微笑的眼睛,欢迎着,毫没有怪你唐突的神情。你刚开口说由哪儿来的时候,一杯很热的浓茶,就递在你的下巴边上。老太婆盼咐她的孙女,快把火拨大些,多添点子柴,说是客人要烘吸他的身子;你暖和了,还不觉得疲倦的话,你可以摸摸小孩子的下巴,拧拧他们的脸蛋,做一点奇怪的样子,给他们嬉笑。年轻的妈妈,一高兴了,便会怂恿他的孩子把拿着要吃的烧山芋,分开一半,放在你这位客人的手上。如果你要在他们家过夜,他们的招待,就更来得殷勤些。倘若歇一会,暖暖身子,还要朝前赶路,一出柴门,还可听见一片欢送的声音:“转来时,请来玩呀!”老头子讲着讲着,给冷风一吹,便又咳嗽起来,我听得冷都忘记了,突然老头子忘形地拉着我问道:
“先生,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哪?……这里的人家,火堆一定烧得多的,看窗子多么亮哪……他们为什么不准一个异乡人进去烤烤手哩?”
搭客汽车从远处轰轰地驰来了,我赶忙摆他的手,高声说道:“因为他们是文明的人,不像那些山里的……”
再跳进通明的汽车里,蓦地离开他了。但远的南国山中,小小的灯火人家里面,那些丰美的醉人的温暖,却留在我的冬夜的胸中了。
(有删改)
语料2
北京折叠
郝景芳
转换开始了。整个世界开始翻转。大地在升起。老刀观察着地面的走势,抓住土里埋藏的金属断茬,很快被带到空中。
折叠城市分为三层空间。大地的一面是第一空间,五百万人口。翻转后的另一面是第二空间和第三空间。五百万人享用二十四小时,七千五百万人享用另外二十四小时。
老刀从小生活在第三空间。做了二十八年垃圾工,他还没找到可以独自生存的意义和最后的怀疑主义。有人对老刀说:“我还是劝你最好别去。那边可不是什么好地儿、去了之后没别的,只能感觉自己的日子有多操蛋。没劲。”但他没有办法……他被整个攀爬弄得头晕脑胀,胃口也不舒服。他忍住呕吐,在地上趴了一会儿。
翻转结束了。太阳缓缓升起,天边是深远而纯净的蓝,蓝色下沿是橙黄色,有斜向上的条状薄云。他从来不知道太阳升起竟然如此动人。
……
走到园门边上,他才发现有两个小机器人左右逡巡。小机器人忽然发出嘀嘀的叫声,转着轮子向他驶来。很快,从最近的建筑中走出三个男人。老刀紧张极了,他想退出去,已经太晚了。一个三十几岁的男人走在最前面,一到跟前就用一个小银盘上上下下地晃。
“没记录。”男人将手中的小银盘向身后更年长的男人示意,“带回去吧?”
年长者带老刀进入一个房间。“你是第三空间来的吧?他顿了一下,又说,“你叫我老葛吧,我原来也是第三空间的。咱也算半个老乡。”
老刀长长地出了口气,心里感叹万幸。他于是把自己到第一空间的始末讲了一遍。
老葛于是也不见外,把他自己的情况讲了。他从小也在第三空间长大,父母都给人送货。十五岁的时候考上了军校,后来一直当兵,文化兵,研究雷达,能吃苦,技术又做得不错,赶上机遇又好,到了第一空间一个支持性部门,专给政府企业做后勤保障。
老葛在小国桌上摆了几碟子菜,又拿来半瓶白酒和两个玻璃杯,倒上。直到这时,老刀才发觉自己的饥饿。他只想快点咀嚼,牙齿的速度赶不上胃口空虚的速度。吃得急了,就喝一口。这白酒很香,不辣。老葛慢悠悠的,微笑着看着他。
不一会儿,两人都有点醉。他们趁着醉意,聊了不少以前的事,聊小时候吃的东西。老葛最喜欢吃酸辣粉和臭豆腐,在第一空间这么久都吃不到,心里想得痒痒。老葛说起自己的父母,他们还在第三空间,他也不能总回去。他希望老刀帮他带点东西回去,弥补一下他自己亏欠的心。昏黄的灯光中,老刀想起过去一个人游荡在垃圾场边缘的所有时光。
老刀看了看时间,还有三个小时转换。他收拾了一下心情,该走了。
猎户座亮星映在镜面般的湖水中。老刀坐在湖水边上,等待转换来临。他看着夜色中的园林,猜想这可能是自己最后一次看这片风景。他并不忧伤留恋,这里虽然静美,可是和他没关系,他并不钦羡嫉妒。他只是很想记住这段经历。夜里灯光很少,比第空间遍布的霓虹灯少很多,建筑散发着沉睡的呼吸,幽静安宁。他觉得自己似乎接近了些许真相,因而见到命运的轮廓。可是那轮廓太远,太冷静,太遥不可及。他不知道如果只是看清楚一些事情,却不能改变,又有什么意义,他知道自己仍然是数字。
再回到第三空间,那里的城市居民只过了平常的一场睡眼,不会有人发现老刀的离开。老刀去了老葛家,将老葛给父母的两盒药带给他们。两位老人都已经不大能走动了,一个木讷的小姑娘住在家里看护他们。
老刀踱回自己租的房子。摇篮里,糖糖刚刚睡醒,正迷糊着揉眼睛。他看着糖糖的脸,疲倦了一天的心软下来。他想起最初在垃圾站门口抱起糖糖时,她那张脏兮兮的哭累了的小脸。他从没后悔将她抱来。她笑了,吧唧了一下小嘴。他觉得自己还是幸运的。
(有删改)
13.试比较两篇文章在语言风格上的差异。
14.两篇文章都塑造了底层人的形象,请简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
15.两篇文章都描写了“文明世界”,试简析下面两处文中画线句的作用。
(1)马路两旁,远远近近都立着灯窗明灿的别墅,向暗蓝的天空静静地微笑着。
(2)夜里灯光很少,比第三空间遍布的霓虹灯少很多,建筑散发着沉睡的呼吸,幽静安宁。
16.两篇文章都向读者展现了“不平等”的世界,试探究两篇文章的寓意。
17.有人对这个世界的不平等感到沮丧甚至恼怒,有人则发誓要改变这个世界的不平等,还有人提议要坦然面对这个世界的不平等……对此你有何看法?请结合自己的阅读经验和生活体验,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题目自拟,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2018-2019学年江苏省常州市上学期高中一年级期末
语 文 答 案
1.B
【解析】
【详解】
此题考查识记字音与辨析汉字字形的能力。这类题,需要学生加强平时的记忆与积累,同时也要多注意同音字、易错字、多音字的辨析能力。字形题,音同、音近和形近易混淆字是考查的重点,除了注意平时多积累,还要掌握做题的技巧,排除法是较好的方法。B项,“笔秆”应为“笔杆”,“杆”读gǎn。故选B。
2.B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此类题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及词语的意思从三个方面综合考虑分析,即成语的基本义、感彩和语境。需要注意色彩不明、断词取义、对象误用、谦敬错位、功能混乱、不合语境、望文生义等错误使用类型。A项,“一眚掩大德”,一个小的缺点掩盖了他的大功绩。此处使用符合语意。B项“不绝如缕”,形容局势危急或声音细微悠长。此处对象误用,形容掌声不恰当。C项“心凝形释”, 指思想极为专注,简直忘记了自己身体的存在。此处使用符合语境。D项“锱铢必较”,形容非常小气,很少的钱也一定要计较。也比喻气量狭小,很小的事也要计较。此处使用恰当。故选B。
【点睛】
正确运用成语,要弄清楚一下几种类型的错误:一、看成语含义与前后文的修饰限制成分是否协调;二、看成语意思与所处的语境是否吻合,是否造成大词小用或小词大用;三、看成语的褒贬感彩是否适合所在的语境;四、看成语适用的对象、范围和场合是否造成张冠李戴;五、看成语运用是否因望文生义而误用;六、看成语是否因画蛇添足而造成前后内容重复。
3.B
【解析】
【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与运用的连贯的能力。做此类题时,注意上下句的联系、衔接和呼应,做到话题统一,句序合理,衔接和呼应自然。此题中,整个句段的主题是“读书的益处”,分析各个选项排在第一位的句子,可知,⑥不适合放在句组的开头,故排除C项。①句的“倒是”与⑤句的“绝不是”衔接;之后④句的“不是”,②句紧跟④句之后;⑥句“而是”转折,最后是③句阐明观点。⑤①④②⑥③的组合,语意表达连贯,衔接最恰当。故选B。
【点睛】
排序题中的标志性语言有:
①互相呼应关联词语:复句中的分句与分句之间有并列、转折、递进、选择、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若注意不到这一特点,将破坏分句问的逻辑联系,并造成结构混乱、语序不当,从而影响句意的连贯。
②暗示性词语:换句话说、同时、与此同时、与此相反、反过来说、首先、其次、再次、先前、后来、过去、现在、将来、总之、综上所述、由此看来、诸如此类、所谓、例如……
③能串联文意的指代性词语、副词以及表时间、地点的词语。
④重复出现的关键词语等。
4.C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把握修辞手法的能力。本题涉及比喻和拟人手法。比喻就是打比方,就是根据联想,抓住不同事物的相似之处,用浅显、具体、生动的事物来代替抽象、难理解的事物。比喻使人容易理解,能变抽象为具体,深奥为浅显,还能使人产生联想和想象。A项,“没精打采的”运用了拟人手法,“是瞌睡人的眼”运用的是比喻的修辞手法。B项“晨霜”白得像“脂粉”,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C项,老贝尔曼的胡子,像“摩西雕像的胡子”,这是同类事物的比较,不是比喻。D项,柳妈的脸像核桃,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根据以上分析,C项没有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故选C。
5.D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主题和表现手法的能力。这类题要在理解全诗意思的基础上,对诗歌的主题思想、意象及意境、表现手法、语言以及作者的情感等方面加以综合考虑。A项,《六国论》(主题)将北宋与六国相类比,要“为国者”从六国的命运中接受历史教训。运用了借古讽今的手法。B项,《阿房宫赋》(杜牧)借古讽今,希望当朝统治者以史为鉴,不要重蹈历史覆辙。C项,《过秦论》(贾谊)“过秦”的目的是劝谏西汉统治者施行仁政,以防重蹈秦始皇因施暴政而迅速灭亡的覆辙。D项,《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江山的感情,也表现了对古代英雄人物的仰慕缅怀之情。没有使用“借古讽今”或“借古喻今”的手法。故选D。
【点睛】
鉴赏诗歌表达技巧题,要遵循以下答题步骤:①明确说出运用的手法是什么?(托物言志、用典、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借古讽今、抑扬、想象、联想、渲染、象征等);②结合诗句阐释说明诗人运用了这种手法的依据(找到能体现该手法的关键诗句,并进行描述性说明);③分析运用的效果(此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或刻画了什么形象,或表现了什么主旨)。
6.C
【解析】
【详解】
此题考查把握文言文语句句内停顿的能力。把握文言文语句的句内停顿,需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对不能断开的结构要研究前后语句的含义及联系,看看断在哪里语意才能明白,词语前后的联系往往都有标志可寻,只要抓住了这些标志,就可以轻松断句。A项停顿错误,应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B项停顿错误,“师道之不传也久也”句,停顿应在“也”的后面,“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句,停顿应在“也”的后面。C项句内停顿正确。D项停顿错误,“封”与“礼”后面跟的是宾语,不能有停顿。故选C。

7. D
8. D
9. (1)两个湖连在一块就像一个圆环,中间隔着一道湖堤,小桥像纽带一样跨在上面。
(2)吝啬的毛病没有除去,长生的办法从哪来呢!
(3)湖中麟次栉比的都是官人们修的园亭,楼台都已倾斜破败,而松树石头依然苍翠悠久。
10. 季真名字是贺知章。贺知章为人旷达不羁,好酒,有“清谈风流”之誉,《隐逸传》里却说他是一个追求功名利禄之人,这显然与事实不符,因而《唐书》把他放入《隐逸传》中显得不伦不类。
【解析】
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意义的能力。文言实词应该用规范的现代汉语词语予以解释,并且要根据该词在某句子中的切实意义给予恰当的解释,以使句子前后语气通畅、意义明白正确为标准。具体分析时,还要结合着具体语境分析。D项解释错误,“聊”,应理解为“姑且”。故选D。
8.此题考查把握并以及比较文章主题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在整体感知文本的基础上理解文章主旨,然后与选项中所列的诗歌的主旨进行分析比较,找到符合题目要求的选项。本文对《日月湖》的历史掌故的记述,意在感慨时移世易,人生多变。刘禹锡《乌衣巷》、李白《越中览古》、韦庄《台城》与本文的主旨接近。刘长卿《听弹琴》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抑郁自伤之情,与本文的主旨有所不同。故选D。
9.此题考查对文言文语句的理解和翻译能力。首先要理解句子大意,在此基础上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同时注意字字落实。翻译后的句子要通顺,不能出现病句。此题翻译时需要注意的有:(1)亘,隔着;纽,像纽带一样连接着。(2)悭吝,吝啬;术,指长生的方法。(3)倾圮,倾斜破败;苍老,苍翠悠久。
10.此题考查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进行比较分析,做出判定。本题有两问,第一问简单,根据文本内容较容易发现,季真,即贺知章。第二问,《隐逸传》里的故事真假难辨,说贺知章是一个追求富贵利禄的人,与事实不符,所以作者认为《唐书》把他放入《隐逸传》是不伦不类的。
【点睛】
掌握正确的阅读文言文的方法——遵循三个步骤:
第一步:初读全文,整体感知,把握大意。要求集中心思,稳住神,快速地浏览一遍。初步明确“什么时间、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谁说了什么话”等等,读懂个大概即可,因为高考作为选拔性的考试,要一遍把他全部读懂,很少人能够办到。
第二步:细读题目,认真研读字、词、句,在这一步阅读中,要根据题干得要求,结合各选项的具体内容,一一落实,理解要求作答的字、词、句、段在文段的位置,运用课内所学的知识(实词、虚词、活用、句式等),解决完成较为容易的题目;
第三步:再读全文,加深理解。这一步是要解决较难的题目,加深对文意的理解,又纠正前两步中出现的偏差,是一步深入和复核的过程。

参考译文:
宁波府城里面,靠近城南门的地方,有个日月湖。日湖是圆形的,稍微小点,所以叫“日湖”;月湖是长形的,面积稍大,所以叫“月湖”。两个湖连在一块就像一个圆环,中间隔着一道湖堤,小桥像纽带一样跨在上面。
日湖边上有贺少监(贺知章,做过少监的官职)的祠堂。贺知章的塑像身着宽长的朝服,一点都没有黄冠(戴黄帽子的人,指诗人)的架势。祠堂中刻着唐玄宗为他写的《饯行》诗,表示他的荣耀。贺知章请求回鉴湖老家养老,当时已经八十多岁了。他的《回乡》诗说:“幼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孙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八十才告老回家,不算早了,当时人却称他是急流勇退,世代相传。贺知章曾经拜访一个卖药的姓王的老者,求延年益寿的方法,拿一个珍珠送给他。老者看见卖饼的人路过,就用珍珠换了饼吃。贺知章不好意思开口,非常懊恼悔恨。老者说:“吝啬的毛病没有除去,长生的办法从哪来呢!”于是把珍珠还给他走了。这么说贺知章只不过是一个追求富贵利禄的人了。《隐逸传》写进《唐书》,也算是很不伦不类了。
月湖一湖浩荡的湖水,明亮闪耀惹人可爱,直通南城。城下面种植的桃树柳树密密麻麻,不满在湖岸四周,中间也种植了名花果木来穿插。湖中麟次栉比的都是官人们修的园亭,楼台都已倾斜破败,而松树石头依然苍翠悠久。石头上的凌霄藤有像斗一样大的,大概是活了百年以上了。四明一代的官宦世家,田宅留给后代,园亭自己享用(意思是死后埋葬于此)。喷泉树木石头,大多暮楚朝秦(经常变换风格),所以园亭也姑且这样,就像驿馆衙门。屠赤水娑罗馆也只剩下娑罗一个了。所谓的“雪浪”等石头,在其中一家的园林里面很久了。
清明时节,两个湖里的游船非常多,但桥太小所以船都不大。城墙下走得稍远一点,桃花烂漫柳树成荫,游人席地而坐,一边饮酒一边唱歌,有一首歌被录入《西湖》里面。
11.羁鸟恋旧林 一尊还酹江月 澄江一道月分明 楼船夜雪瓜洲渡 忧伤以终老 士不可以不弘毅
【解析】
【详解】
此题考查考生对古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默写分句子默写和情境默写两种类型,要求考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本题属于简单的上下句默写,注意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别字。本题默写时需要注意以下易错字的书写:羁、尊、酹、澄、弘。
12.惜春 探春 林黛玉 “小心被河里的大鱼吃掉” 春节 天保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学名著知识的识记能力。学生对教材中及课后推荐的名著要有一定的了解和识记,对名著里主要的知识点要记牢,有条件的话要阅读原著,杜绝不看原著,只看内容梗概的做法。(1)根据阅读小说《红楼梦》的积累可知,文中“身量未足,形容尚小”的是惜春;“削肩细腰,长挑身材,鸭蛋脸面,俊眼修眉,顾盼神飞”的是探春;观察视角是林黛玉。(2)根据阅读小说《边城》的积累可知,翠翠初遇傩送时,傩送说的一句话是“小心被河里的大鱼吃掉”;“城中舞龙耍狮子”是在春节里;爷爷提到的送肥鸭子的人是天保。

13. 艾芜的《冬夜》描写的处于文明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冷漠,具有鲜明的抒情风格和浪漫情调;郝景芳的《北京折叠》将一个科幻故事在平铺直叙中娓娓道来。
14. 《冬夜》里的老头,天真,开朗,朴实,乐观,热爱家乡,有一股孩子气。《北京折叠》里的老刀,朴实,易满足,助人为乐,有同情心。
15. (1)这是环境描写,运用拟人手法,把冬夜的冷与别墅里的暖形成对比。表达了文明世界里,人们之间的冷漠。
(2)这是环境描写,运用拟人手法,把第三空间与第一空间进行对比,表现了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中,人们的生存条件存在着巨大差距。
16. 艾芜的《冬夜》含蓄地批评了城市的现代文明,表达了作者对真挚淳朴的人间真情的赞美和向往。郝景芳的《北京折叠》对中国城市化进程中阶层区隔固化和贫富悬殊的严肃思考,影射了众多的社会民生问题和当下的社会现状。
17. 【例文】 社会需要公平
社会的健康发展,所需的条件便是——公平。
植物的生长,需要雨水的浇灌;病人的好转,需要营养的支持;社会的发展,也必须在公平的要求下,才能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公平是什么?公平不意味着平均主义,不是追求人人相同,而是追求人人平等。即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同时不同的社会贡献应获得相应的报酬。就如同两个农民,一个农民非常勤劳,于是他的耕地获得了极为可观的收获,而另一个农民,因懒惰而导致庄家被害虫摧残,最终颗粒无收。付出多少便收获多少,使勤劳的人,有才能的人,做出巨大的贡献的人,获得他们应有的奖励,这便是公平。
公平有什么意义?仍是拿那两个农民为例,那个勤劳的农民因获得满意的成绩,自然会继续努力,以获得更大的丰收,而那个懒惰的农民如果希望改变现状,定然也会效仿另一个农民,改变自己,最终两个农民都能够进步。社会的公平能够激励一个人,使他能为了“丰收”而努力,而若社会上的千千万万的人都能够如此,社会的发展必然是蒸蒸日上。
但如果社会是不公平的,那么后果便很严重了。欧洲两极分化严重而导致的工人起义,中国平均主义而导致的人民公社化运动,无不证实了社会的不公平不仅仅不会对社会发展有好处,甚至是会使社会倒退的。由此看来,公平的确是社会所需的。
但当今的中国,不公平的现象可谓是屡见不鲜。中国的科学家一年的收入甚至是不够家庭的正常花销,但娱乐界明星的身价却是过亿的。但仔细想想,对中国发展真正有益的科学家还是娱乐明星呢?也难怪如今许多中国小孩的梦想已从“成为一个科学家”转变成“我要当明星”了。若这种显而易见的,赤裸裸的不公平再横行下去,恐怕以后的中国人都不会想着去为国家做贡献,而是为了万贯家财去当舞台上逗人一乐的小丑了,那么中国人又如何发展呢!
公平是国家发展的前提和要求,为做到公平,当权者也应当制定出更为完善的社会制度,否则社会如何在畸形的分配制度下发展呢?
【解析】
13.此题考查学生对不同文本语言风格的分析和概括能力。此类题具有一定的综合性,从考查的范围来看,既涉及全篇,又侧重局部;从考查的角度来看,既有对内容的探究,也有对艺术特色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结构,然后明确主旨,关注手法,做出准确判断。艾芜的《冬夜》描写的是在特定环境下特定人的生活,语言具有鲜明的抒情风格和浪漫情调;郝景芳的《北京折叠》虽是一个科幻故事,却能在平铺直叙中娓娓道来。结构文本分析即可。
14.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分析人物形象首先应结合着文中叙述性的语句,从身份、地位、修养、气质等总体上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然后根据小说中描写这个人物的言行举止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直接提取或概括即可。《冬夜》里的老头,叙述在南方那些山中冬夜走路的事情时,充满着惬意和向往之情,表现了他开朗,朴实,乐观;“先生,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哪?”表现了他的淳朴和天真。《北京折叠》里的老刀,“这白酒很香,不辣”表现了老刀易于满足;“他并不忧伤留恋,这里虽然静美,可是和他没关系,他并不钦羡嫉妒”表现了老刀的朴实;给老葛父母带药,表现了他的言而有信和助人为乐品质。结合文本分析即可。
15.此题考查理解重要句子含义和作用的能力。理解句子有几种方法:抓住关键词语理解;联系上下文理解句意;指出手法,分析句子;根据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的写作目的理解句子。(1)这是环境描写,“灯窗明灿的别墅”“向暗蓝的天空静静地微笑着”,运用拟人手法,把冬夜的冷与别墅里的暖形成对比。表达了文明世界里贫富的差距和人们之间的冷漠。(2)这是环境描写,“建筑散发着沉睡的呼吸”运用拟人手法,写出了第一空间人们生活的惬意,突出了第三空间与第一空间的差距,表现了人们的生存条件存在着巨大差距的现实。
16.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主题、探究文章寓意的能力。答题需要在阅读文章内容,分析鉴赏人物形象,把握文章主题的基础上,探究文章的寓意。具体解答需要结合语句及上下文情节加以分析。艾芜的《冬夜》刻画了一位生活在现代文明社会中底层人民的生活状况,主人公“老头”过去在冬夜走路,受到陌生家庭的招待,可在现在的文明社会中,他却没人理会。故事含蓄地批评了城市的现代文明,表达了作者对真挚淳朴的人间真情的赞美和向往。郝景芳的《北京折叠》是一篇科幻小说,通过处在城市第三空间的老刀的奇遇,表达了对中国城市化进程中阶层区隔固化和贫富悬殊的严肃思考,影射了众多的社会民生问题和当下的社会现状。
17.此题考查学生把握材料作文的能力。这类题,要求学生首先要读懂作文材料,继而进行立意分析,列出几则立意,最后结合题目要求及自身积累,选择适合自己写作的最佳角度进行写作。
【立意】
本题的材料是两篇小说,两篇小说都表现了社会的不公平。在当今社会,尽管公平正义已是主旋律,但不可避免还会存在着这样那样的“不公平”,如何对待这些所谓的“不公平”?是立意的主要依据。参考立意:①社会需要公平;②“锦上添花”不如“雪中送炭”;③建设文明社会,任重而道远。
【素材】
本题可以选择一些关于公平正义的名人名言作为道理论据的素材。陈胜:“苟富贵,无相忘。”《礼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莎士比亚:同一的太阳照着他的宫殿,也不曾避过了我们的草屋:日光是一视同仁的。
【结构】
本文宜采用“引、议、联、结”的结构模式进行。引:从材料引出论点;议:根据提出的论点,运用材料,展开议论;联:联系历史、联系现实、联系自我,进行深入论证,深化主题;结:总结文章,对论述的问题进行深化或拓展,照应开头。
【点睛】
材料作文写作策略:
(1)引:恰当地引用材料,开头既要引述材料,在论证时还要回扣材料(不能全部照抄),对材料进行分析后,或摘要或概述,三言五语即可。
(2)议:是对材料中提供的信息进行分析议论,对人物关系的分析,对结果的预测,对原因的追问等,目的是为了提出观点做铺垫,这部分不能太长,百字左右即可。
(3)提:提出论点(或观点),文字简炼,一两句话就可以,观点明确。
(4)联:这是文章的关键,可由材料推开去,可联系历史人物、历史故事,可联系现实生活,今人今事;可以正面举例也可以反面证明;可以摆事实,也可以讲道理.最少要举两个例子,一古一今或一正一反,多角度多侧面得把中心论点阐述得深刻有力,三四百字即可。
(5)深:深入分析。怎样深入分析?分析原因,说明好处(或危害),找出症结。
(6)结:收敛全篇,总结全文,宜对论述的问题有所深化,不要故作惊人之语,强调精炼有力,不要画蛇添足。

此卷只装订不密封

班级 姓名 准考证号 考场号 座位号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