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38张PPT。民族文化 国之瑰宝 中国画
探 究 一1、为什么说中国画是民族文化的瑰宝?中国画在哪些方面有独特之处呢?哪一幅是中国画? 中国画简称“国画”,原来是泛指中国绘画,是为了区别明朝末年进入我国的西洋画而出现的概念。中国画是经过漫长的历史和文化演进而逐渐形成的,有其几千年的文明脉络和人文认知,其所蕴藏的文化内涵已成为中国人文化基因的一个组成部分,并深入到每个中国人的内心。中国画有着完整审美体系并具独特的审美内涵,它的艺术特征除了有“视觉艺术”的共性外,还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品格。它的笔墨纸砚,它的诗书画印,无不体现出中国文化的特色,体现出中国人的人文情怀。其造型讲究“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中国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能反映出我国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传统,彰显中华民族灿烂的文明历程,它是民族文化的瑰宝。
中国画独特的表现形式诗书画印
中国画造型讲求“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取之自然又不被动抄袭自然,强调主观精神与客观世界的内外相融,自由抒发胸臆,寄托高尚的精神。
中国画强调传统,但在统一的传承下又各具风貌、异彩纷呈,古老而充满活力。探 究 二 中国画的绘画工具材料
“文房四宝”(浙江湖州湖笔、安徽歙she县徽墨、安徽泾jing县宣纸、广东高要端溪端砚)浙江湖州湖笔安徽歙县徽墨 宋朝著名诗人张九成赋诗赞道:"端溪古砚天下奇,紫花夜半吐虹霓。 一、矿物颜料
1、朱砂
2、朱膘
3、银朱
4、石黄
5、雄黄
6、石青
7、石绿
8、赭石
二、植物颜料
1、花青
2、藤黄(有毒)
3、胭脂
4、洋红 你了解中国画颜料吗?探 究 三中国画有哪些独特的表现手段?
1、丰富多变的笔法和墨法 2 、诗书画印相映成辉的表现形式 3、独特的创作理念和美学追求 1、丰富多变的笔法和墨法
笔法:中国画笔的材质、形状、大小很大程度上决定绘画效果。 一般说硬豪宜勾线,软豪宜渲染,软硬兼豪适于画出多变的线面结合的效果。墨法:中国画的墨法千变万化
因调水的多少,可有深浅变化
因笔中含水的多少,有干湿变化
由于在笔的不同部位蘸zhan墨蘸水,又可产生一笔下去,自然分出深浅的效果
利用宣纸涉水的性质,可在墨上冲水、水上冲墨或色墨结合
( 最负盛名的水破墨、墨破水、色破墨、墨破色以及破墨、泼彩技法等等。 )
2 、诗书画印相映成辉的表现形式
中华民族的历史画家即是书法家又是诗人,用诗文隐寓自己的理想,抱负以及人格追求。
宋元以后,诗书画印相结合的形式逐渐形成,文化气息越发浓郁。
1 苏轼曾盛赞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虽未在画上题诗却已能使人从画中感觉出诗意。
2 黄公望在《六君子》所绘,“居然相对六君子,正直特立无偏颇”抒发了自己做人的主张。
3 王冕在“吾家洗砚池头树,个个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画家以淡墨画梅花,不求人赞美色泽艳丽,只求把高洁的清香流满人间的文人情怀。梅图衬托得高雅无比,画家清高豁达的内心,以高雅的审美趣味和精神享受。
传统中国画家除了深厚的文学修养、书法造诣之外、对题款和印章也有着深入的研究和特别的厚爱。 中国画的题跋印章是中国画独有的,也是区别西洋画的最大特点。 12 铃qian印与题款的用意大致相同,姓名章界定了画家对于作品创作者的身份和权限,而闲章多大为短语,多为点题之用,也有的暗喻画家的外世为人与艺术主张等。另外,红色的印章在以墨色为主的中国画中虽鲜明耀目,却因面积很小不会夺了作品的光彩,从形式上互为补充,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3 写在画作之后的文字,称为跋ba。跋一般是在作品完成装裱以后,画家或他人观赏时有感而发所写文字。
用法:
题款用印要与作品风格相互协调。工细的作品要题写工整的字体,字体伊稍小;粗放的作品题字宜富于变化 ,字体可稍大。当然这里的大小也要相对画幅尺度,视不同情况灵活掌握。
用印也很讲究,姓名章钤在题款后面,以至三方为好,多则俗气。图章要白文、朱文搭配,以篆zhuan书入印为佳。闲章用在画上方者称“引首”,用在下角称“压脚”或“押角”。闲章更不可滥用,否则就破坏了画面的整体美感。
印泥要用专门的书画印泥。3、独特的创作理念和美学追求1 形似
2 不求形似
3 似与不似之间国画创作最初是追求形似,《历代名画记》载有晋人陆机《士衡论画》说:“宣物莫大于言,存形莫于画。”到了东晋顾恺之《魏晋胜流画赞》提出“迁想妙得”,就从单纯写形上升到追求形体意外的神采。《历代名画记》记唐代张璪zao说:“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至北宋苏轼论画名句“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把只看画得像不像等同于小孩子的欣赏水平。到清代,这种看法就更有发展,石涛认为必须“深入物理”,才能“取尽物态”,以求达到’物我交融’的境界。
(顾恺之 洛神赋图)
古代画家在崇尚“师造化”之后,又进入“天人合一”的境界。这个境界产生了“不求形似”的美学思想。最具有代表性者是元代倪瓒,他说自己的画“不过逸笔草草,不求形似”。“逸”有超凡脱俗之意,指画画随心所欲,强调主观感受,不刻意追求像什么。明代王绂fu在《书画传习录》中说:不求形似者,不似之似也。”清代恽yun寿平主张“不似求似”, 强调“不似似之“。
(倪瓒 春江独钓图)
历代画家关于似与不似议论了几个朝代,到底有什么深层含意?近代几位大师进一步作了发挥,陈衡恪ke在《中国文人画之研究》中指出:文人画不求形似,正是画之进步.”指出从发展的眼光来看,不单纯追求画像,是在追求更深更远烦人东西。齐白石说绘画“贵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太像了只能给没有鉴赏水平的人看,完全不像就是骗人。 也说:“绝似物象者,此欺世盗名之画;绝不似物象者,往往托名写意,鱼目混珠,亦欺世盗名之画。”黄宾虹的话与齐白石的看法接近一致,即太像和太不像都不是理想的作品。那么,怎么才算好画呢?黄宾虹说:“求其绝似又绝不似于物象者,此乃真画。”以上这些论述,经过历史验证,已深入人心,中国画造型始终遵循这一原则,无论山水、人物、花鸟,都是这样。
画出山水气韵深动却不真似;画出人物情态传神,却与真人有异;画红花墨叶,鲜丽却不失雅韵。正是这“不似之似”,充分体现了中国画的特色。
(黄宾虹 浅绎yi山水四屏)
中国画始终坚持以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为创作理念,追求造型传神、气韵生动,使得中国画能够自立于世界艺术之林而熠ye熠生辉。课外知识拓展 中国嘉德2010春拍近现代书画,张大千晚年巨幅绢画《爱痕湖》经过近60轮叫价,以人民币一亿零八十万元的成交,这是中国近现代书画首次突破亿元价。
2009年,八大山人传世名作《仿倪云林山水》以8400万元人民币高价成交。
2009年,宋徽宗《写生珍禽图》在经过150余次的叫价后,以6171.2万元的高价成交。 齐白石作品以重磅袭来之势令市场为之撼动——2011年5月22日的中国嘉德春拍中,齐白石的《松柏高立图·篆书四言联》以4.255亿元出现。齐白石俨然成为中国近现代书画的“代言人”和价格标杆。有行家认为,齐白石在近现代书画大家中有最广泛的认知度和影响力,其作品雅俗共赏。1.毕加索的油画《拿烟斗的男孩》以1亿416万美元的天价售出,一举刷新绘画作品拍卖的世界记录,成为目前世界上最昂贵的画。
2.文森特·凡·高1890年创作的《加歇医生的肖像》,在1990年以8250万美元的价格售出。
“一幅作品的市场价值首先要看它的作者在美术史上的地位,然后看这件作品在他本人的创作当中是不是一个很好的作品,是不是代表作。有时候很好的画家也有很差的作品,比如有些是应酬的作品、随意的作品或者是习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