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历史必修二:1 发达的古代农业课件(39张PPT)+1视频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历史必修二:1 发达的古代农业课件(39张PPT)+1视频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9-04-08 07:01:59

文档简介

课件39张PPT。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剪纸是中国传统的民间艺术。农业生产是乡土生活的主要组成部分,剪纸也经常有表现这种劳动主题的。请思考:从图中可看出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是什么?中国古代的精耕细作技术是如何发展的? 主题一 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思考】下列图片反映了中国古代主要农业生产工具有哪些?形成了什么耕作方法?提示:石制、骨制、木制的耒耜。主要耕作方法是刀耕火种。1.原始农业
(1)起源:农业起源最早可追溯到距今一万年左右。(2)特点:
①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水稻和粟的国家。一、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②距今七八千年时,中国原始农业已相当发达。③原始农业的主要耕作方法是刀耕火种。2.商周农业有少量青铜农具,主要是木制的耒耜和石锄、石犁石器锄耕开沟排水,除草培土,用杂草沤制肥料,治虫灭害西周时期,农作物种类有粟、稻、
黍、稷、麦、桑、麻等(1)使人们的生活从频繁迁徙开始走
向定居(2)中国农业独立发展,自成
体系,奠定了中国古代农业社会的基础【思维点击】材料反映的主要耕作方式是什么?采取这种方式有何原因和影响?材料一 荆、扬南有桂林之饶,内有江、湖之利,左陵阳之金,右蜀、汉之材,伐木而树谷,燔莱而播粟,火耕而水耨,地广而饶财。
——《盐铁论》提示: 耕作方式:原始农业的“刀耕火种”。
原因:地广人稀,生产力水平低下。
影响:人们生活十分艰苦,也严重破坏了自然环境。【合作探究】双齿木耒刀耕火种(1)刀耕火种对人类生活会产生什么影响?为什么采用这一方式?
提示:耕作一两年后,地力下降,不得不经常迁徙。因为当时主要使用木耒等简单的生产工具。
(2)房屋的出现说明了什么?
提示:人们由经常迁徙逐渐走向定居生活。观察下列图片⑴最早在黄河、长江流域形成规模,形成北粟南稻格局;
⑵多元交汇,由多个中心向周边发展;
⑶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归纳总结】中国古代农业起源呈现出的特点1.“春初砍山,众木尽噘。至当种时,伺有雨候,则
前一夕灭之,借其灰以粪。明日雨作,乘热下种,
即苗盛倍收。”上述耕作方式是(  )
A.刀耕火种 B.铁犁牛耕
C.耜耕 D.耦犁
2.《三字经》里有“稻粱菽、麦黍稷,此六谷,人所
食。马牛羊,鸡犬豕,此六畜,人所饲”几句。中国人
最早养殖这“六谷”“六畜”的时代是(  )
A.原始社会末期    B.西周时期
C.战国时期 D.明朝时期 【对点训练】AB我国古代流传不少农业谚语,比如“立秋有雨,庄稼点头”“生地葱,熟地蒜,肥田芋,压平埠(意为提高产量)”“早田深水养,晚田一巴掌”“换田不如换种”等。主题二 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思考】这些谚语整体上反映了什么历史信息?
提示:这些谚语整体上反映了我国传统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1.精耕细作的含义精耕细作:指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采取先进的技术、措施进行细致的土地耕作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精耕细作是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特点,也是中国古代农业长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的关键因素。 二、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 铁犁牛耕垄作法都江堰耦犁、犁壁耕耙耱技术、
耕耙技术代田法、漕渠、白渠、
龙首渠翻车筒车高转筒车风力水车曲辕犁,犁评一年两熟、
一年三熟耧车一年一熟(完善)(农用动力革命,汉代逐渐普及)【思维点击】仔细观察图一、图二中两架犁的构造。图二中的耕犁名叫什么?它与图一中的犁相比有什么进步之处? 图一图二(1)曲辕犁。
(2)这种犁安装了犁评,可以调节犁耕的深浅,既简便又轻巧,能适应各种土壤和不同田块的耕作要求。至此,我国耕犁已相当完善,一直为后世沿用。积极:提高生产效率,促进农业发展,推动社会进步 。 局限:长期以来,没有革命性的进步。(1)从材质方面看,从最初的石、骨、木、蚌器等到后来的青铜、铁等金属农具。
(2)从制造工艺方面看,从打制到磨制再到冶炼、铸造。
(3)从牵引动力方面看,从人力操作到畜力再到自然力牵引。2.认识:1.改进:【合作探究】 我国古代农具是怎样逐步得到改进的?(提示:从材质、制造工艺、牵引动力等方面概括)如何认识古代农具改进的问题? 中国传统农业精耕细作特点的主要表现
1.农具不断改进:春秋战国的铁犁,没有犁壁,不能翻土作垄;西汉发明耦犁,后又出现犁壁;隋唐时期的曲辕犁既简便又轻巧,已相当完善。
2.耕作技术不断提高:从垄作法到代田法再到耕耙耱技术,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3.耕作制度日趋合理有效:从一年一熟制到一年两熟制再到一年三熟制,提高复种指数,极大地提高了土地利用率。
4.重视农业灌溉:各种灌溉工具和水利工程,历代层出不穷。【归纳总结】1.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是(  )
A.精耕细作 B.刀耕火种
C.男耕女织    D.铁犁牛耕
2.隋唐时期我国耕犁已相当完善,其表现是 (  )
A.耦犁的推广 B.耧车的发明
C.耕耙耱技术的形成 D.曲辕犁的出现【对点训练】DD提示: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思考】观察下图,同学们能得出中国古代农业的基本模式是什么特点?主题三 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1.时间:春秋战国时期
2.条件:铁犁牛耕推广应用;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3.特点:一家一户;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4.评价:
(1)地位: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我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
(2)进步性:农民具有生产积极性,为我国农业的精耕细作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3)局限性:受到封建地主阶级的沉重剥削,需要承担沉重的徭役,十分脆弱。影响小农经济发展的有利及不利因素。有利:
不利:重点暴政、战乱、土地兼并;天灾人祸
小农经济抗天灾人祸的能力弱1)工具、水利改进
2)农民生产积极性高
3)政府重农政策
4)安定的环境小农经济和自然经济区别和联系:原始社会和商周时期不是小农经济而是自然经济。春秋战国后的自然经济等同于小农经济。
提示:小农经济的基本特征“自给自足”中的“足”并非富足,而是指自耕农的生产目的是满足自家的基本生活需要和交纳赋税,生产的东西很少在市场上进行交换。【思维点击】自给自足就是生活富足吗? 材料 “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去县百余里,桑麻青氛氲。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县远官事少,山深人俗淳。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材料反映的是怎样的生产方式?它有什么特点?提示:生产方式:“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特点: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精耕细作;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思维点击】【合作探究】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春不
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
冻。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
养孤长幼在其中。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
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当具。
——[西汉]晃错《论贵粟疏》思考:材料中生产者在国家经济中有何地位?处境如何?为什么?提示:
地位:小农经济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小农是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
处境:农民处境艰难,小农经济非常脆弱。
原因:农业生产规模小,生产资料有限,遇上水旱灾害或急征暴敛容易破产。(1)表现特征不同: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而自然经济是相对于商品经济而言的。
(2)出现时间不同:自然经济早在原始社会就已存在,小农经济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归纳总结】小农经济与自然经济的区别生产规模所有制结构产业结构生产模式经营方式生产目的地域水平历史地位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地主土地所有制为主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铁犁牛耕,精耕细作“男耕女织”,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缴纳赋税,少量用于交换多样性、不均衡性和互补性农业在封建经济体系中占据主导地位【归纳总结】中国古代农业的8个特点1.唐诗《田家》云:“倚床看妇织,登垄课儿锄。”这反映了中国古代 (  )
A.农耕技术的先进 B.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C.富裕安逸的生活方式 D.家庭手工业发达
2.唐代诗人李绅作《悯农》二首,其中一首为“春种一
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这反映
出小农经济具有 (  )
A.分散性  B.封闭性  C.脆弱性  D.落后性BC【对点训练】发达的古代农业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起源概况影响铁犁牛耕的发展:四个阶段灌溉技术的演变特点:四个特点 耕作技术的进步:三个方面条件地位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两个阶段四个方面1.距今七八千年时,中国原始农业已相当发达。下列
培植的农作物能够论证这一结论的是(  )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D2.(2018?全国Ⅲ?T24) 据考古报告,从数十处战国以前的墓葬中发现了铁器实物,这些铁器不少是自然陨铁制作而成,发现地分布情况见图7。据此可知,战国以前
( )
A.铁制农具得到普遍使用
B.新疆地区与中原联系紧密
C.我国的冶铁技术已经相当普及
D.铁器分布可反映社会发展程度
图7D3.右侧邮票所体现的古代小农经济的特征是(  )
A.男耕女织
B.铁犁牛耕
C.集体劳作
D.刀耕火种A4.(2018?江苏高考·T5)明清时期,江南“桑蚕之
利,厚于稼穑,公私赖焉”。在太湖流域,地主催
收田租常不在秋收之后,却在农户蚕丝收获之际,
俗称“蚕罢米”。这说明,当时江南地区( )
A.小农经济已经开始瓦解
B.农耕技术呈现衰退趋势
C.农户收入多赖家庭副业
D.地主剥削程度有所减轻C【学思之窗】 你耕田来我织布,
我挑水来你浇园。
寒窑虽破能避风雨,
夫妻恩爱苦也甜。
这是人们耳熟能详的黄梅戏《天仙配》中《夫妻双
双把家还》选段。剧情主要讲述的是董永和七仙女的爱
情故事。当他俩为雇主服役期满后,夫妻在归程中憧憬
着幸福美好的生活。上面的戏词反映了他们的心声。(1)董永和七仙女所向往的生活是什么样的?
(2)这段戏词反映了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什么特点?
提示:(1)向往男耕女织的生活。
(2)反映出我国古代农业生产自给自足的特点。★【本课测评】
中国古代以农业立国,试总结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提示:(1)从时间上讲,中国农业起源早、独立发展、自成体系,并且农业技术居于世界领先地位。(2)从农业技术上讲,中国农业强调精耕细作。对于生产工具、耕作方法不断改进,为农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3)从耕作方式上讲,中国农业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是我国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学习延伸】 据估计,宋朝耕地面积为5.6亿亩,明朝增加到
8.5亿亩,清朝又增至11亿~12亿亩。在新增加的耕
地中,不少是“瘠卤沙冈”“陡绝之地”。这些土
地被外国人视为很难开发利用的“边际土地”。
请你谈谈开发这些“边际土地” 对当时的社会经济生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我们今天应该吸取什么样的经验教训? 提示:(1)影响:开发“边际土地”是由于人口增
加太快,在农业科技发展水平低的情况下,为了养
活这么多人口,只能采取垦荒的方式。不过,当时
的垦荒导致了水土流失、环境恶化。
(2)经验教训:我们今天一是要控制人口的增长,
二是要提高农业发展的科技水平。人生的成功不过是在紧要处多一份坚持,
人生的失败往往是在关键时刻少了坚持。人生的成功不过是在紧要处多一份坚持,
人生的失败往往是在关键时刻少了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