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历史必修二:13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课件(4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历史必修二:13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课件(41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9-04-08 19:44:2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41张PPT。第13课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一带一路”建设是我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实行全方位对外开放的重大举措、推行互利共赢的重要平台。作为新时期对外交往的顶层设计,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将开创我国对外开放的新格局。 请思考:
我们为什么要实行对外开放?对外开放的格局是怎样形成的?主题一 经济特区的创办【思考】在建设者的开拓下,深圳有何变化?提示:作为最早的经济特区,深圳迅速从一个边陲小镇发展为现代化城市。拓荒牛表现深圳建设者的开拓精神1.创办:
(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先在深圳、珠海试办“出口特区”。
(2)1980年,正式定名为“经济特区”,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成为第一批经济特区。
(3)1988年,设立海南省,划出海南岛设置海南经济特区。厦门汕头深圳珠海海南经济特区是指国家划出一定的范围,在引进外资、减免税收等方面给予特殊优惠,以此引进外资、外国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推动国家经济的发展。
2.特点:(1)国家给予特区较大的经济管理权限。
(2)特区建设以吸收和利用外资为主。
(3)实行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导的多元化经济所有制形式。
(4)经济活动以市场调节为主,对外商投资给予优惠和方便。3.意义:珠海厦门 (1)经济特区是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排头兵”。 昔日深圳今日深圳 (2)对沿海地区实行外向型经济战略,具有探索和示范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深圳人创下了230多项“全国第一”:物价改革、打破铁饭碗、 股份制试点、证券市场、企业产权转让、国有土地使用权有偿转让、“小政府、大社会”的管理、住房制度改革、对外企实行国民待遇、社会保障…… (3)特区的改革,为全国提供了宝贵经验。【思维点击】1979年4月,邓小平同志与当时的广东省委书记习仲勋同志谈话。他说:“……在你们广东划出一块地方来,也搞特区。过去陕甘宁边区就是特区。中央没有钱,你们自己搞,要杀出一条血路来。”特区主要“特”在哪里?设立经济特区的目的是什么?
提示:“特”: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经济体制。
目的:更好地吸收和利用国外的资金、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以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特区是个窗口,从特区可以引进技术,获得知识,学到管理,管理也是知识。特区成为开放的基地,不仅在经济方面、培养人才方面使我们得到好处。
——邓小平《办好经济特区,增加对外开放城市》提示:因素:既便于利用外资、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设备,发展新兴工业,又可利用当地劳动力资源的优势,发展出口加工业。
作用: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发展外向型经济,使特区成为我国对外开放的窗口和基地等。【合作探究】从影响工业布局的因素考虑,我国设立经济特区的因素是什么?根据材料概括特区的设立对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所起到的积极作用。 【拓展延伸】 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背景1.20世纪70年代国际形势走向缓和。
2.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1.十年“文化大革命” 使中国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急需恢复和发展。
2.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改
革开放伟大国策已经制定。
3.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已经形成。国际背景:国内背景:提示:(1)区域范围不同:前者限于内地,后者限于统一后的港澳台地区。
(2)政策范围不同:前者只是在经济上享有特殊政策,在别的方面与其他地区相同;后者除外交权和国防权外,按照基本法规定可以行使其他权力。【拓展延伸】经济特区与特别行政区的区别1. 1982年初,中央电视台开始播出英语教学节目《跟我学》,这是我国第一部原版引进的英国BBC情景会话节目,一开播便红遍全国。导致这一时期全民学外语热潮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
A.改革开放的实行      B.香港、澳门的回归
C.经济特区的建立 D.广电事业的发展
2.改革开放后,中央政府根据一些地区的历史和现状设立了特区。右图所示两个特区最主要的区别是( )
A.文化传承不同
B.政治体制不同
C.经济模式不同
D.生活方式不同【对点训练】CB【思考】下图所示地区属于对外开放的什么体系?主题二 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开辟提示:环渤海经济开放区1.开放沿海港口城市: (2)开放的城市: (1)时间: 1984年。天津、上海、福州、广州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 (3)目的:加快利用外资、引进技术的步伐。 到1992年,沿海经济开放区已从南到北连成片,形成了沿海经济开放地带。(2)结果: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地区。(1)地区:①进一步深化了对外开放。
②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对促进本地区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带动内地开发,都有深远影响。(3)意义:2.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1)设立:在沿海和其他地区的开放城市中建立。
(2)目的:引进外资,生产高新技术产品或加工出口产品。
(3)特点:汇集了优秀人才和先进技术,知识密集。
(4)意义:是学习先进管理经验、提高管理水平的重要场所,是了解国际行情的重要窗口。3.建立经济技术开发区:国际舆论曾高度评价当代中国的开放举措,“开放整个海岸,意味着实际开放半个中国”,它是35年来中国政府“采取的最大胆行动”。
请回答:这个“最大胆行动”指的是什么?
提示: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思维点击】【合作探究】请同学们在课本59页地图上找出14个沿海港口城市的位置,并思考: (1)这些城市发展经济具有哪些有利条件??
(2)沿海港口城市的开放对我国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哪些积极的影响? 提示:
(1)①较雄厚的工业基础,经济效益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②交通方便,具有较大的外运港口;并且同内地铁路相连,是中国重要的贸易口岸。
(2)成为经济繁荣、技术先进的综合性工业基地和沟通国内、面向世界的现代化港口城市。主权被严重侵犯,被迫开放、屈辱妥协在坚持国家主权的前提下,主动地、平等地开放 适应列强发展的需要,反映了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政策吸收发达国家的先进科技,更好地增强我国自力更生的能力,全面促进我国经济与社会的发展丧失主权,严重阻碍我国民族工业的发展;使中国成为资本主义经济的附庸有力地促进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完善分析近代的“开放”和当代对外开放的异同【归纳总结】1. 以引进外资、高新技术、加工出口产品为主,具有人才、技术、知识密集特点的地区是( )
A.经济特区 B.经济技术开发区
C.沿海经济开放区 D.沿海经济开放地带
2.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沿江开放港口城市、沿边开放城镇、内地省会开放城市的开放体系。环渤海地区属于这一体系中的
( )
A.经济特区 B.沿海开放区
C.沿海开放城市 D.沿边开放城镇【对点训练】BB提示: 1990年上海浦东的开发和开放。【思考】20世纪90年代,中国政府提出对外开放的沿
海、沿边、沿江、沿路的“四沿战略”。其中“沿江”
战略的目标是推动长江流域的全面开放。实施“沿江”
战略的重要举措是什么?主题三 浦东的开发和开放1.时间:1990年。2.目的:(1)以浦东开发开放为龙头,进一步开放长江沿岸城市。(2)尽快把上海建成为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3)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经济的新飞跃。3.条件:(1)依靠上海长期积累的经济和社会文化基础。(2)凭借独特的地理优势、交通优势、人才和产业优势。(1)浦东新区已成为上海新兴高科技产业和现代工业基地;(2)成为上海新的经济增长点;(3)成为中国20世纪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4.意义:浦东创下了许多“全国第一”中国第一座现代化的垃圾发电厂
全国第一个保税区──外高桥保税区
全国唯一一个以“金融贸易”命名和定位的开发区
──陆家嘴金融贸易区
全国第一家知识产权法庭
第一个法律援助中心
第一个“110”电话报警系统
第一台“999”市民救助电话……浦东如果像深圳经济特区那样,早几年开发就好了。开发浦东,这个影响就大了,不只是浦东的问题,是关系上海发展的问题,是利用上海这个基地发展长江三角洲和长江流域的问题。
——邓小平《视察上海时的谈话》(1991年1月28日)提示:标志:浦东的开发与开放。目的:进一步发展上海,利用上海这个基地发展长江三角洲和长江流域的经济。【思维点击】根据材料,指出20世纪90年代,我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的重要标志。中央作出这一重大决策的目的何在?材料 我国的对外开放是区域开放、梯次递进、逐
步扩大。二十多年里,从经济特区开始,我国对外
开放区域已从沿海延伸到广大内陆,形成全方位、
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格局。【合作探究】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回答,我国对外开放局面形成的特点是什么?有何作用?提示:
特点: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循序渐进、由点到面。
作用:对外开放对发展社会主义经济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对外技术交流和贸易打开了新局面;进出口贸易总额不断增加,社会主义经济更加蓬勃发展。深圳汕头厦门珠海海南 秦皇岛天津大连烟台连云港青岛南通上海宁波温州福州湛江北海广州珠三角闽三角长三角环渤海地区经济
特区沿海开
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省会城市沿江和沿边开放城市概述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历程【归纳提升】对外开放格局的特点提示:1.全方位:我国从沿海到沿江、沿边、内地,对世界所有类型的国家开放。 2.多层次:对外开放经历了由东到西、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由沿海到内地逐步推进的过程,形成了全国性的以沿海开放地带、沿江开放地带、沿边开放地带和内陆省会城市为代表的多层次对外开放格局。 3.宽领域:我国不仅在经济领域对外开放,也在科学、教育、文化等领域开放。1. 1990年初,邓小平说:“……机会要抓住,决策要及时,要研究一下哪些地方条件更好,可以更广大的开放。比如抓上海,就算一个大措施。”为此,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的决定是( )
A.开发和开放浦东 B.建立深圳特区
C.在上海举办世博会 D.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2.它被认为是中国从“市场开放阶段”过渡到“规则或制度开放阶段”的重大的战略举措,是我国的第二次“改革开放”。它是指(  )
A.开放浦东 B.中国加入APEC
C.中国加入WTO D.成立上海合作组织【对点训练】AC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背景形成过程特点建立经济特区开放沿海港口城市建立沿海经济开发区内 地沿江和沿边开放城市多层次、有重点、点线面结合
的全方位开放格局初步形成。20世纪90年代:浦东开放开发(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国际国内1.1980年,我国设立了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经
济特区。它们主要“特”在 (  )
A.特殊的历史时期    B.特殊的地理位置
C.特殊的社会制度 D.特殊的经济体制
2. 1980年珠海是一个普通小县城。20世纪90年代发展
成为环境优美的现代化城市,并获得联合国“国际改
善人居环境最佳范例奖”。珠海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
是(? )
A.毗临港澳???B.政策扶持??C.科技领先??D.资源丰富DB3.从1988年起,中国先后在一些开放城市中,划出一定的区域建立经济技术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 )
A.具有人才、技术、知识密集等特点
B.在发展外向型经济方面,成为全国排头兵
C.仅分布于沿海开放城市
D.是我国经济发展速度最快、最富裕、最发达的地区A4.我国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是通过一系列的措施而实现的。下列排序正确的是 (  )
①设立沿海开放城市 ②设立沿海经济开放区
③设立经济特区 ④开放内地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① C.③①②④ D.③④①②C5.(2018·海南文综·12)1949年后很长一段时间,
中国人出境多限于公务。80年代中国出境旅游兴起,
旅游目的地逐步由东南亚扩大到世界各地,据统计
2017年出境游超过1亿人次。这一变化主要反映的是
我国( )
A.进出口贸易增长 B.改革开放成效显著
C.公务出境人数减少 D.人民文化水平提高B国家为什么决定首先在广东、福建两省实行对外开放?
这个举措有什么战略意义?提示:(1)原因:
①水陆交通方便,与港澳邻近,便于连接国际市场。
②工业基础雄厚,科学技术进步,农业条件好,乡镇企业发达。
③有广阔的经济腹地作为依托。
④海外华侨、外籍华人中有许多人的祖籍在这里。
(2)意义:
①深圳等经济特区本身实现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②促进毗邻地区的经济发展,发挥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对加速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有重要意义。【学思之窗】【本课测评】我国对外开放格局是怎样逐步形成的?
提示:(1)根据我国幅员辽阔、地区经济差距大的特点,我国的对外开放是区域开放、梯次递进、逐步扩大。
(2)改革开放以来,从经济特区开始,我国对外开放区域已从沿海延伸到广大内陆,形成多层次、全方位、宽领域的开放格局。【学习延伸】
  以小组为单位,搜集一个经济开发区发展情况的图片,配上解说词,举办小型展览,展示我国对外开放的成就。 世界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