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18张PPT。 第23课 领先世界的科学技术
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七年级上册讲义【内容标准】 讲述祖冲之推算圆周率的史
实,了解中国古代的数学成就。
知道《水经注》《齐民要术》
等重要著作。
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
知道祖冲之推算圆周率的史实。
知道《水经注》《齐民要术》是中国古代地理学、农学的重要著作。过程与方法
收集资料,设计活动,了解三位科学家的成就,培养获取历史信息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讨论三位科学家取得成功的原因,培养综合分析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将本课主要内容制作成表格,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我国古代科学家的成就,增强民族自豪感。
学习这些科学家们注意实践、刻苦钻研的科学精神。二、教材分析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人口的南迁,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发展,北方的民族汇聚又推动了北方经济的发展。南北经济的发展,促进了这一时期科技文化的繁荣。
本课介绍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我国的科技成就。这一时期的科技上承秦汉,下启隋唐。在很多方面超越了前代,又为隋唐时期科技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本课具体讲述了三位著名的科学家及各自的科学成就。这些成就不仅在当时领先世界,在今天仍产生重要影响。
教学重点:
通过学习,体会到古代科学家们对科学不懈追求的精神,认识到科研和学习都需要求实的态度、勤奋的精神和亲身的实践,形成勇于实践、乐于探究的学习态度。
教学难点:
分析科学家们取得成功的共同因素,认识刻苦钻研和实践的重要性。三、学情分析 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本课知识内容的学习并不难。而且在数学和语文课上,学生已经知道了祖冲之和郦道元,对他们的成就也有所了解。这些都有利于本课的教学。
但由于学生对所学内容已有接触,若课堂上再以教师讲授为主,不仅学生兴趣不大,也难以让他们感受到科学家们不懈追求、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针对学生们爱展示自我的特点,我将全班分为三个小组,每组选择一目内容,收集资料、组织活动。在活动方面,我给予了一些建议,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活动。在活动中还要注意不能只有少数学生表演、其他学生当观众。要让全体学生都积极参与,每一个学生都发挥自己的特长,在整个活动过程中,不仅增长了知识,也培养了能力。
1.结合现实,导入新课
2.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分组活动。将全班分为三个组,每组选择本课一目内容,借鉴电视栏目的形式,设计活动并演示。
思考探究。探讨科学家们成功的共同原因。
3.课堂小结:学生制作表格总结本课内容。
4.活动探究四、教学过程 以学校所在城市——著名的科教城合肥导入。
请学生说说知道合肥在科技方面有哪些成就。(领先世界的有科学岛上的托卡马克装置、科大讯飞语音系统等等)
由今天合肥的科技成就导入我国古代的科技成就。课堂活动《跟我学》《面对面》《读书时间》活动过程小组选出一人担任主持人、一人扮演祖冲之、一人讲述祖冲之计算圆周率的故事。
主持人向大家简要介绍祖冲之的成就。
学生上台讲述祖冲之计算圆周率的故事。
祖冲之向大家演示计算的方法,所有学生按照这种方法进行计算。
主持人总结。大家谈感想和启示。活动过程小组成员收集关于贾思勰和《齐民要术》的资料,经过阅读、分析,提炼出一些问答。
小组选出两位同学,一位扮演主持人,一位扮演贾思勰。其他同学扮演现场观众进行提问,另两组的同学也可以进行提问,由扮演贾思勰的同学进行回答。回答不出的内容可由组内其他同学代答。
可提问的问题
为何要研究农学?
如何写成这本书?
这部书包含了哪些内容?
这部书有何意义?活动过程小组选出一人担任主持人。其他同学扮演郦道元的“粉丝”(书迷)。
主持人简要介绍郦道元和《水经注》。
“书迷推荐”。每一位发言的书迷都要说出各自的推荐理由,从一个或几个方面介绍本书。
“美文赏析”。主持人带领大家共同赏析《水经注》中描写三峡景色的名段。
学生活动结束后,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再引导学生探讨这几位科学家取得成功的共同原因。
想一想课堂小结请同学们根据本节课所学内容制作表格。活动与探究收集有关农业的谚语和歌谣。
描述家乡的地理环境。
学习了本课之后,你最深的感受是什么?请将你的感受表述成文,并和同学互相交流。
课件32张PPT。第23课 领先世界的科学技术
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七年级上册课件课堂活动《跟我学》《面对面》《读书时间》跟我学follow me3.1415926﹤ ﹤3.14159127?数学
机械制造
天文历法
祖冲之的成就算 筹学习内容:用算筹表示数字。
(算筹可用牙签或火柴棍等代替)动动手动动手请用算筹进行以下计算。(任选一题)
365+2007=
150×105=
1250÷5=
2008-500动动手用算筹、割圆术计算圆周率选择最简单的圆内接正四边形 ,计算边长。祖冲之计算到了24576边形。 了解了计算圆周率的过程,大家有什么感想要对祖冲之说吗? 说一说 面对面face to face《齐民要术》 贾思勰可提问的问题
为何要研究农学?
如何写成这本书?
这部书包含了哪些内容?
这部书有何意义?资料贾思勰,益都(今属山东)人。出生在一个世代务农的书香门第,其祖上就很喜欢读书、学习,尤其重视农业生产技术知识的学习和研究,这对贾思勰的一生有很大影响。他的家境虽然不是很富裕,但却拥有大量藏书,使他从小就有机会博览群书,从中汲取各方面的知识,为他以后编撰《齐民要术》打下了基础。 资料贾思勰著《齐民要术》的目的:
“治国之本,在于安民;安民之本,在于足用。”(贾思勰)
他著书的目的是在劝导政府和官吏重视农业生产,为 “平民”谋求“资生之业”,让人民安居乐业,使国家强盛起来的强烈愿望。 资料 贾思勰是怎样写成这部书的?
“采捃经传,爰及歌谣,询之老成,验之行事。”(贾思勰)
注意吸收前人的研究成果。引用古书156种,引用《诗经》30多条。
注重劳动人民的生产经验,经常请教有经验的老农,注意收集农谚,引用农谚30多条。
亲自参加生产实践,并耐心细致地观察。资料《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古、最完整的一部农书。“齐民”指平民,“要术”是谋生的主要技术。顾名思义,《齐民要术》是平民百姓谋生的主要技术。全书92篇,分10卷,约11万字。
在书中,贾思勰建立了较为完整的农学体系,对以实用为特点的农学类目作出了合理的划分。书中介绍了选种、浸种、施肥、轮作等精耕细作的方法;传授了一些谷物、蔬菜、果树和林木的栽培经验;记述了家畜、家禽、鱼、蚕等的饲养技术。从农副产品的加工、酿造到家畜、家禽的疫病防治,几乎对农业生产所涉及的各个方面都作了较为详细、清晰的论述。这一农学体系,为后人编篡农书所沿续。 资料《齐民要术》反映了中国古代丰富的生物学知识。19世纪英国著名生物学家、进化论的创立者达尔文在他的《物种起源》名著中曾提到:“我看到一部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清楚记载着选择原理。”这里说的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即指《齐民要术》。
此书更于北宋天圣年间被官刊颁发给劝农使者,以指导农业生产。而早在唐末时,此书已传入日本。现今世界上已有多种译本出版,并有不少研究此书的著作。 知识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时间书迷推荐推荐作品——《水经注》推荐《水经注》的理由是一部著名的地理著作。
是极具价值的历史资料。
是文学艺术的珍品。
严谨的治学态度。
深沉的爱国情怀。资料《水经注》记述大小河流1252条,共30多万字。《水经注》以水道为纲,详细记叙了所经地区山岳、丘陵、破泽位置、关塞亭障、城邑兴废沿革,以及土壤、植被、气候、水文,兼及历史事件、人物、风俗民情,甚至神话传说,内容极其丰富,是6世纪前我国最全面而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作。
即使在今天,《水经注》仍具有极高的实用价值。侯仁之教授曾利用它复原了北京周围古代水利工程,研究了毛乌素沙漠的历史变迁。我们可以运用它来研究古代水道变迁,湖泊湮废、地下水开发、海岸变迁、城市规划、历史时期气候变化等等诸多课题。 古今河流名称对比
河水——黄河
江水——长江
淮水——淮河资料知识性强的专著往往忽略了文学性、可读性,但《水经注》的文字却生动流畅,绘声绘色。或用白描,或施浓彩、疏落有致,都能创造出各自不同的意境。文章清丽隽永,充满诗情画意。
《水经注》中的词汇生动传神,丰富多彩。仅就描写的瀑布来说,所用的词汇就有:泷、洪、悬流、悬水、悬涛、悬泉、悬涧、悬波、颓波、飞清等,真是变化无穷。
《水经注》开创了山水游记的先河,对后代的影响很大。唐代李白、杜甫的诗篇里,都可以看到〈水经注〉的影子。唐代山水名家柳宗元的《永州八记》是脍炙人口的名作,但一些评论者指出这是受了《水经注》的影响和启示,可见《水经注》在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
资料郦道元能取得如此成就,离不开他严谨的治学态度。
为了写成《水经注》,他搜集了大量文献资料,引书多达437种,辑录了汉魏金石碑刻多达350种左右,还采录了不少民间歌谣、谚语方言、传说故事等。
他注意吸收前人成果,但并不完全迷信古人,总是对所得各种资料进行认真的分析研究,并亲自实地考察,寻访古迹,追末溯源,采取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通过文献分析和实地考察,郦道元一方面印证了古书的记载,从而对地理景观有更深切的体会;另一方面,他还通过实地考察,更正了许多古籍的错误和前人的讹传。 资料 郦道元生活在一个南北政权对立的时代,但他向往祖国统一。因此《水经注》记载的地理范围并不为北魏疆域所限,对于当时南朝统治下的自然山川、人文地理,郦道元也都着力描述。《水经注》利用属于全国的自然因素——河流水系来作纲,打破了当时人为的政治疆界的限制,完全以自然山川为界,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一城一邑,无不倾注着作者的热情和挚爱,充分体现了他大一统的思想。由此说明郦道元是一位爱国主义者,他所著的《水经注》是一部爱国主义著作。
美文赏析《水经注》片断长江三峡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迭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泝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青倒影。绝巘多生柽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水经注》中对三峡的描写美文解读 本段以简练精确的文字“素、绿、怪、悬、清荣峻茂”,描绘了长江三峡的形势和四季景色。那连绵不断、隐天蔽日的重岩叠蟑,那奔腾浩荡、一泻千里的夏日江水,生动地表现出祖国山川的壮美雄奇;而那春冬之时的“素湍绿潭”、“悬泉瀑布”和“清荣峻茂”的山水草木,以及秋日晴初霜旦的寒林肃涧,却又显示了祖国山光水色的清幽秀丽。祖冲之、贾思勰、郦道元为什么能在科学道路上取得成功?个人因素
热爱科学
刻苦钻研
亲身实践想一想 社会因素
经济的发展对科技进步起到了推动作用
课堂小结请同学们根据本节课所学内容制作表格。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领先世界的科技成就活动与探究收集有关农业的谚语和歌谣。
描述家乡的地理环境。
学习了本课之后,你最深的感受是什么?请将你的感受表述成文,并和同学互相交流。
课件22张PPT。温故知新请用简洁的语言向我们介绍两人的成就。历史小诊所小强:作为中国人,你知道中国的四大发明有什么吗?
小明:当然知道,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
小强:那你知道纸是什么时候有谁发明的吗?
小明:我记得是东汉的蔡伦发明。
请你诊断:小明的回答正确与否?为什么?第23课领先世界的科学技术学习目标一、讲述祖冲之推算圆周率的史实
二、知道《水经注》、《齐民要术》动一动同学们通过阅读课文获取历史信息后,动手制作三国两晋南北朝科技成就表格或图示。包括:成就是什么?谁的成就?成就的意义是什么?取得成就的因素有哪些?相关连接祖冲之 《齐民要术》 地理学成就
贾思勰(xie) 圆周率 数学成就
郦道元 《水经注》 农学成就一、祖冲之和圆周率3.1415926< ?<3.1415927第一个将圆周率计算到小数点计算到第七位的人,比欧洲早了约1000年 祖冲之,生活在南朝,年轻时候没有上过什么学校,也没有得到什么名师指教.但经过刻苦勤奋的学习,他在数学、天文历法、机械制造等领域都有卓越的贡献,成为我国南北朝时期的一位杰出的科学家. 祖冲之你知道祖冲之的突出成就都有哪些吗?他在前人刘徽创造的用割圆术求圆周率的科学方法基础上,运用开密法,推算出圆周率数值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这是当时世界上最精确的数值。近千年后,到1427年,才被中亚数学家阿尔·卡西更精确的推算所替代。刘宋孝武帝大明年间(457~464),祖冲之完成了大明历。"大明历"中首次运用岁差测定每一回归年的天数,结果跟现代科学测定的只相差50秒。祖冲之还有许多发明创造,如齐永明六年(488)在覆舟山下的"乐游苑"中装置的水碓磨,用机械开动的千里船,改造的古代指南车。俄罗斯莫斯科大学和中国长城科技工业园有祖冲之塑像。? 二、贾思勰和《齐民要术》我国现存第一部完整的农学著作 小麦套西瓜,抱个金娃娃。
但得立春晴一日,农民不用力耕田。
月中但得震三卯,棉花豆买定丰收。
清明风若从南起,预报丰年大有收。
立夏东风疾病少,晴逢初八结果多。
雷鸣甲子庚辰日,蝗虫成灾损稻禾。
夏至风从西北起,蔬菜瓜果受煎熬。
立秋无雨空堪忧,万物从来一半收。
处暑若逢天下雨。纵然结果也难留。农业生产的谚语和歌谣三、郦道元和《水经注》魏晋南北朝时期科技成就简表数学家、
天文学家、
机械制造家
南朝在数学领域求得比较精确的圆周率:
3.1415926-----3.1415927之间
领先世界近1000年。
农学家北朝著《齐民要术》
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业科
学著作,在世界农学史上占有重要
地位 。
地理学家北魏著《水经注》
是一部综合性的地理专著。
三位科学家在科学的道路上取得成功能给你什么启示? 魏晋南北朝时期科学技术为什么会取得巨大成就?
三个方面超秦汉,
数学农学和地理:
祖冲之算圆周率,
点后七位无人比,
《齐民要术》贾思勰,
农学著作排第一,
郦道元写《水经注》,
优秀著作属地理。祖冲之 《齐民要术》 地理学成就
贾思勰(xie) 圆周率 数学成就
郦道元 《水经注》 农学成就连连看课堂练习1、下列关于圆周率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最早把圆周率计算到小数点后第七位的是刘徽 ②最早把圆周率计算到小数点后第七位的是祖冲之 ③我国数学家把圆周率计算到小数点后第七位,比欧洲人早约1000年 ④我国数学家把圆周率计算到小数点后第七位,比欧洲人早约1600年 A、①②③④ B、②③ C、②④ D、①③
B课堂练习2、我国现存第一部完整的农书《齐民要术》的作者是 ( )
A.郦道元 B.贾思勰
C.王叔和 D.葛洪
3、下列著作中,属于郦道元的著作的是: ( )
A.《论衡》 B.《水经注》
C.《齐民要术》 D.《脉经》B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