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王》教学实录
文/魏志强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位伟大的女性——杨绛。
(板书:杨绛)
屏显:
杨绛,生于1911年。她是清华学者,一代才女,中国最高贵的女性之一。
她是《围城》作者钱钟书的夫人。他们夫妇都是建国初期中国最有学问的高级知识分子。
(生读)
师:老师需要大家记住的是“她是中国最高贵的女性之一”,为什么这样说呢?今天,我们就走进她的《老王》,感受她的高贵。
(板书:老王)
师:我们一起读一下《老王》的第一句话。
屏显:
我常坐老王的三轮。他蹬,我坐,一路上我们说着闲话。
(生读)
师:从这句话中,你得到了哪些信息?
生:我知道老王是个车夫。
生:我觉得作者和老王关系很好。句中说我“常坐老王的三轮”,一个“常”字说明我们的关系不一般。
师:这个同学很会读书。
生:“我”和老王的关系很融洽。我是从“闲话”这个词看出来的。陌生人一般说的是客气话,上下级一般说的是套话、官话,只有亲近的人才常说说闲话。
师:你是一个对生活很有感悟的学生。“我”与老王关系的亲近、融洽,请大家尝试用朗读体现出来。
(生轻柔缓慢地读)
师:大家评价一下,她读得怎么样?
生:她读得很有感情。
生:我觉得“常”字应该重读。
师:那你来给大家示范一下。
(生读)
师:这样效果就更好了。同学们请记住:重读是表达感情的很好方式。老师认为有一个地方还可以处理的更好。
屏显:
他蹬,我坐。
大家想一下这个地方,应该如何朗读?
生:应该更轻柔,更缓慢。
师:对,中间有一个逗号,表示我们的停顿稍长。大家再尝试读一下,看能感受一种怎样的氛围?
(生读)
生:一种很和谐的氛围。
生:一种很随意的氛围。
师:对。老王是一个车夫,怎么能与杨绛这位大师有这样深厚的情感?请大家认真阅读课文,思考下面两个问题。
屏显:
1、请用简洁的词语分别概括老王的生活状况和性格特点。
2、“我”与老王为什么会有如此亲密的关系?
生阅读课文,思考。
师:现在我们一起交流一下。先来说探讨第一个问题。
生:我认为老王的生活状况可以用一个“贫”来概括,他的性格特点可以用“善”来概括。
师:说一下你的理由。
生:老王靠着活命的仅仅是一辆三轮车,住在一座塌败的房子里。但是他经常帮助我们一家。
生:我觉得老王的生活状况,可以用一个“难”字来形容,他靠蹬三轮维持生活,而且眼睛有病,所以很少有人敢坐他的车。他的性格是“老实”,他经常受人欺负,被人看不起,但他经常帮助杨绛一家。
生:我用“穷”字来概括老王的生活。他的性格特点应该是“善”。很穷的他还经常送钱钟书不要钱,还送杨绛香油和鸡蛋。
生:我想一个词就可以概括老王的生活状况和性格特点。这个词就是“璞”。左边的“王”字旁表示老王的姓,右边下面是“美”字少了一横,象征着老王一只眼睛看不见,但他依然是美的,美在他的心灵。上面是一个“业”字,象征他是一个敬业的人。他为我们家送冰,送钱钟书先生,都不要钱,或者少要钱。
(众生鼓掌)
师:大家说的非常好,都有自己的见解。下面跟大家分享一下我的认识。我用“苦”和“善”两个词分别概括老王的生活状况和性格特点。
屏显:
老王:苦 善
师:我们先来看老王的“苦”。
屏显:
他靠着活命的只是一辆破旧的三轮车。(独干)
有人说,这老光棍大约年轻时候不老实,害了什么恶病,瞎掉一只眼。(独眼)
问起那里是不是他的家。他说,住那儿多年了。(独居)
师:请大家认真读第一句,说一说哪一个词能体现老王的生活状态。
生齐:活命。
师:我能不能把这个词换成“生活”?
生思考,沉默。
师:你们的生活状态是什么?
生齐:生活。
师:那能不能比较一下两个词的区别了?
生:“活命”仅仅是活着。“生活”不仅仅是“生”,是“活”,还是在享受生活中美好的东西。
师:你很好地理解了这两个词。老王啊,仅仅是活着呀。
请大家读第二句,看看这个句子前后有无逻辑关系?
(生读)
生:我觉得没有逻辑关系。
师:“年轻时不老实”导致“害了什么恶病,瞎掉一只眼”,是谁的观点?
生齐:有的人。
师:什么样的人?
生:那些爱看别人热闹的人。
生:那些爱造谣的人。
师:我们的社会不乏一些看客。他们的谈资和快乐往往都建立在对别人的痛苦和恶意的中伤上。老王的眼睛残疾已经是一种不幸,但人们对他的侮辱和中伤更是一种不幸。请大家读第三个句子,看一下杨绛的问与老王的答是否一致?
生:不一致。杨绛问的是:那里是不是他的家;老王答的是:住那儿多年了。
师:言外之意——
生:那不是他的家。
师:为什么?
生沉思。
师:看这句话:有个哥哥,死了,有两个侄儿,“没出息”,此外就没什么亲人。你读出来什么?
生:老王一个人生活,没有亲人。
师:家要有什么?
生:要有亲人,有亲情。
师:所以老王说自己只是住在那。没有亲人,没有亲情的地方,即使是华美的宫殿,它也不是家。老王独居,他没有亲人,没有亲情的温暖;老王独干,靠一辆破烂三轮车活命,还常常有政治上的惶恐;老王独眼,身体上残疾,更要遭受人格上的侮辱。怎一个“苦”字了得。但这样的老王依然是善良的。请大家认真阅读投影上的三句话,说一说对哪些词语感受最深?
屏显:
1、老王抱着冰上三楼,代我们放入冰箱。他送的冰比他前任送的大一倍,冰价相等。(送冰)
2、老王帮我把默存扶下车,却坚决不肯拿钱。他说:“我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送人)
3、他的好香油,他的大鸡蛋(送鸡蛋、送香油)
生读,思考。
生:对老王送的冰比他前任的“大一倍”感受最深,体现出老王的诚实善良。
生:我对第一句中的“代”字感受最深,“代”说明把冰抱上三楼,放入冰箱并不是老王的责任,而是老王主动替我们干的,这更体现了老王的善良。
生:我对第二句中的“坚决”一词感受最深,老王自己非常的穷,靠一辆三轮车来活命,杨绛给他钱,他还坚决不要,替杨绛一家着想,体现出他的善良。
生:我对第三句中的“好香油”和“大鸡蛋”感受深刻,杨绛在鸡蛋和香油前面分别加上了修饰性的词语,体现出这些东西的珍贵。
师:这几位同学的发现非常好。同学们,今天,我们看香油和鸡蛋非常的平常,但是在当时物资匮乏的时代,这却是来之不易的。即使到了80年代,香油、鸡蛋在我们这,也是奢侈品了。老师记得当时倒完香油后,都要在香油瓶口舔一下,就是一滴也不能浪费,可见他的宝贵。孤苦的老王,在自己贫困的情况下,还大方地帮助杨绛一家足见他的善良。
在文中“苦”和“善”的岂止老王一个人,还有谁呢?
生齐:还有杨绛一家。
师:请结合课文来分析。
生:我觉得杨绛一家也是善良的。第一段说:我常坐老王的车。老王的一只眼睛瞎了,很少有人去做他的车。而杨绛一家却常常坐,实际上是为了照顾老王。
师:你的发现很好。
生:并且杨绛坐老王的车,每一次都给老王钱。虽然老王每一次都不想要,但她还是给。
生:老王送来香油和鸡蛋时,杨绛也给了老王钱。
师:杨绛每次都用钱来回报老王的帮助,我们读出了杨绛一家的善良,但对于老王却是一种伤害。
生迷惑。
师:大家记住这个细节,我们一会再分析。请大家继续发言。
生:我认为杨绛一家的善良还体现在她的女儿身上。老王有夜盲症,她的女儿给他大瓶的鱼肝油。我觉得鱼肝油在当时应该是很难弄到的,并且是大瓶的,更体现出了他们对老王的照顾。
师:大家分析的非常到位。杨绛一家的苦有体现在什么地方呢?
生:文中有一句:“他哑着嗓子悄悄问我:‘你还有钱吗?’”。说明杨绛一家经济条件也不好。
师:这句话从侧面写出了杨绛一家的经济状况也非常的差。
生:“他从没看透我们是好欺负的主顾,他大概压根儿没想到这点。”从这句话中,我看出老王善良的同时,也看到杨绛一家当时经常受别人的欺负。
师:你能在平淡的语言中发现隐藏的意思,很棒!文中还有一句很平淡的话语:“文化大革命”开始,默存不知怎么的一条腿走不得路了。真的不知怎么吗?我们来看“助读资料”。
师动情朗读
屏显:
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钱钟书、杨绛夫妇此时也被打为“反动学术权威”,戴高帽,挂木板,受批斗,剃成阴阳头,被驱到大街上游行,最后被发配去扫厕所……
1971年,钱钟书夫妇的女婿王德一,因不愿意去诬陷别人,上吊自杀。
1972年,钱钟书夫妇由干校回家,遭到住在他们家的“革命男女”的毒打、迫害,被迫离家逃走,在外过了三年的流浪生活。
师:老王是苦的,杨绛一家也是如此,“文革”中,他们经受着身体和精神的侮辱和打击。苦难中挣扎的人们相互的关心、帮助,彼此给对方以温暖。所以,他们之间的关系融洽就可以理解了。我们的第二问也迎刃而解了。
众生点头,表示赞同。
师:但文章的最后一句却是这样的: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愧怍”什么意思?
生齐:惭愧。
师:谁对谁感到惭愧?
生齐:杨绛对老王。
师:为什么?
生沉默。
师:请同学们朗读“有一天,我在家听到打门……我不能想象他是怎样回家的。”请同学们读出老王的状态,读出老王的来意。
生朗读,思考。
师:这部分主要写了老王给“我”送鸡蛋和香油。这些句子写出了老王当时的状态。
屏显:
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
他面如死灰
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翳
分不清哪一只瞎
哪一只不瞎
说得可笑些
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
就像我想像里的僵尸
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
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
点名学生朗读
师:这部分我们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来读?
生:缓慢、低沉的。
师:请你再用缓慢、低沉的语调将这一部分读一下。
生重读。
师:效果显然好多了。同学们,文字都是有感情的,大家在朗读时,一定要把里面的情感呈现出来。
读了这段文字,你能说说老王怎么了?
生:老王病了。
师:仅仅是病了吗?
生:老王已经病入膏肓了。
师:“病入膏肓”这个成语用得非常好。病入膏肓的老王来干什么了?
生:来送香油和鸡蛋。
师:还想干什么?
生沉思。
生:还想对我表示感谢。
生:还想与我告别。
师:还想干什么?
生茫然。
师:好,我们先把这个问题放一下。老王来到这里他得到的是什么?
生:是钱。
师:老王得到钱以后是怎样回答的?
生齐:“我不是要钱”。
师:其实“钱”贯穿在我与老王交往的始终。
屏显:
老王 杨绛
车费减半 我们当然不要他
“我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 我一定要给钱
“我不是要钱。” 不过你既然自己来了,
就免得托人捎了。
师:两个善良的人都在用钱来表达对对方的关心,可是杨绛竟然不知老王的心思。
屏显:
“我不是要钱。”
“我不要钱。”
生:第二句就是表达不要钱的意思。第一句说不要钱,可能要别的?
师:很好。其实第一句是有潜台词的:我不要钱,我要的是——
那老王要的是什么呢?
众生无语
师:下面请大家看一篇文章。希望大家从中找到答案。
屏显:
乞 丐
屠格涅夫
我在街上走着……一个乞丐--一个衰弱的老人档住了我。
红肿的、流着泪水的眼睛,发青的嘴唇,粗糙、褴褛的衣服,龌龊的伤口……呵,贫穷把这个不幸的人折磨成了什么样子啊!
他向我伸出一只红肿、肮脏的手……。他呻吟着,他喃喃地乞求帮助。我伸手搜索自己身上所有口袋……。既没有钱包,也没有怀表,甚至连一块手帕也没有……。我随身什么东西也没有带。
但乞丐在等待着……他伸出来的手,微微地摆动着和颤动着。
我惘然无措,惶惑不安,紧紧地握了握这只肮脏的、发抖的手……。
“请别见怪,兄弟;我什么也没有带,兄弟。”
乞丐那对红肿的眼睛凝视着我;他发青的嘴唇微笑了一下,--接着,他也照样紧握了我的变得冷起来的手指。
“那儿的话,兄弟,”他吃力地说道,“这也应当谢谢啦。这也是一种施舍啊,兄弟。”
我明白,我也从我的兄弟那儿得到了施舍。
生读。
师:大家从中找到答案了吗?交流一下。
生:老王想得到的是尊重。
生:老王想得到的是亲情。
生:老王想得到的是关心。
生:老王想得到的是兄弟般的待遇。
师:对,老王也许就是想来说句闲话,就是想来喝口水,就是想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想去体会一下被关心,被尊重,被当做亲人的一种感觉。可我呢?给他的还是钱,直到多少年以后,杨绛才反思那是对老王的一种侮辱。
屏显:
我却拿钱去侮辱他
师:同学们,其实善良和关心有时并不一定是用钱来衡量,一份尊重,一份关心,一份精神的安慰可能更加重要。
众生点头。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很幸运,我们认识了两个伟大的人物。一个生活在贫困之中,依然关心着别人;一个给予了别人帮助,但却依然反思自己的不足。我们应该向他们学习,坦然地面对生活的苦难,真诚无私地帮助别人,冷静睿智地自我反思。
下课之前,向大家推荐杨绛的《我们仨》,希望大家课下认真阅读,在此感悟大师的风范。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