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 3.15《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历史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 3.15《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历史教案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50.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0-08-05 09:24:00

文档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第15课 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教学设计
所属学科:历史
适于的年级: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
1、 教材分析
本课选自北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三单元第15课。
秦汉文明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代中国以一个发达国家而闻名于世,也是从秦汉开始的。如果说,秦开创了统一国家的模式,那么汉则是将古代中国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大一统突出特点发展纵深的典型朝代。而本课所介绍的内容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位进一步扩大版图,发展和巩固大一统事业的皇帝——汉武帝。
本课内容是七年级上册中的一个教学重点,是中国古代史学习板块的重要内容。本课是由“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削弱封国势力”、“强化监察制度”三目组成,分别从思想文化和政治方面介绍了汉武帝是如何加强中央集权,使大一统帝国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的。
重点:通过了解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所采取的措施对汉武帝进行评价。
难点:对秦始皇与汉武帝加强中央措施进行比较,对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做出认同与评价。
2、 学情分析
学生们在对秦始皇如何加强中央集权统治史实已有所了解,所以学习此课的有关概念时已不生疏。
初一学生们对于古代政治制度理论兴趣不大,应将枯燥的内容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和多种形式的途径讲授清楚。
3、 教学目标及其对应的课程标准
课标要求本课完成“列举汉武帝大一统的重要史实,评价汉武帝”的任务。
知识与能力:了解汉武帝“罢黜百家,独有儒术”、颁布《推恩令》、强化监察制度的史实。探讨这些措施所起的作用,能正确评价汉武帝。
过程与方法:学会用分析、比较的方法对历史现象或历史人物进行比较,在学习过程中学会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得出结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知汉武帝是中国古代一位有着雄才伟略的政治家,知道儒家思想作为我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是从何时开始的。
4、 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来源:21世纪教育网]
要充分遵循课程改革的理念,关注学生的发展,发挥其主体作用,倡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教师要发展教学组织者、引导者的作用,力求营造和谐平等的师生研讨关系。21世纪教育网
本节课采用引导启发式教学方法,为学生提供一些阅读思考讨论的机会,让他们通过研读找到问题的答案,教师可适当的加以指导。
5、 教学过程
(1) 教学准备阶段
教师:制作与本课相关的教学课件。
学生:对”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的措施”内容进行复习。搜集汉武帝的有关信息。
(2) 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21世纪教育网
教师:同学们都看过《大汉天子》这部电视剧,它是介绍中国古代哪个皇帝的历史事迹的?
学生:汉武帝。
教师:电视剧是从艺术的角度来刻画古代人物的,而我们这节课是要从历史的角度真实地再现汉武帝的雄才伟略。
2、 学习新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教师:汉武帝之所以能施展雄才伟略,是因为西汉初年的几位皇帝的统治为他提供了丰厚的物质基础和有力的政治保证。
学生:通过观看录像,了解“刘邦建议”和“文景之治”的概况。
教师:汉武帝时,诸子百家各派学说仍旧活跃,思想领域不统一,不利于巩固中央集权。为能更好的施展雄才伟略,他召集各地学者,询问治国方法。21世纪教育网
其中一位叫董仲舒的学者提出:“凡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汉书.董仲舒传》”(大屏幕出示原文和译文)
让学生阅读后思考回答:“董仲舒向汉武帝提出了什么建议?”
学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教师:投影介绍董仲舒的生平,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学生思考回答:“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在当时起到了什么作用?
教师指导学生讨论得出结论:思想上的大一统适应政治上大一统的需要,有利于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的巩固,儒家学说被确立为专制的正统思想。但是,儒家思想独尊的局面,禁锢了人们的头脑,是文化专制的表现。
削弱封国势力
教师:出示西汉历史上有名的历史事件“七国之乱”和“金缕玉衣”资料,并介绍相关的内容。让学生思考“汉武帝之前”两汉的诸侯王势力发展的如何?
学生:势力膨胀,生活奢侈,对皇权构成威胁。21世纪教育网
教师:出现这种情况后,汉武帝是如何做的?
学生:阅读教材回答采纳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
教师:请同学们阅读“什么是推恩令?”之后请一位同学到黑板前用图示法,进行复述讲解。
学生思考:“推恩令”实质是要干什么?(削弱封国势力)
教师:这一法令与汉景帝时出现的“七国之乱”形成对比,而“推恩令”巧妙在哪里呢?[来源:21世纪教育网]
学生:不费一兵一卒,不损寸土,削弱了封国的势力。
强化监察制度
教师:在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的另一个措施就是“强化监察制度”。
投影提问:21世纪教育网
①汉武帝加强监察制度的主要措施是什么?(设立司隶校尉和刺史,其目的是加强中央集权)
②他们的职能分别是什么? (主要是加强对京师百官,皇族和郡国官吏的监察)
学生:通过研读教材,解决问题,学习知识。
3、 课堂小结
出示“西汉疆域图”。
结合所授内容总结:除了在思想文化上、政治上的措施外,汉武帝还在经济上推行新农具、新的耕作技术,兴修水利、改革币制;在军事上,打击匈奴等。他的政绩是多方面的,他是中国历史上有作为的封建帝国。但同时他出击匈奴,大肆征兵,也给人民带来了痛苦。无论怎样,汉武帝时期版图扩大,中央集权空前加强,大一统帝国得到了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4、 课堂练习
超级联想:请在叙述中快速说出答案(利用最少的词条、最早判断出答案的为胜。)
(1)①他是中国古代王朝的一位杰出的皇帝
②他在位期间采取了一系列的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③从他统治时期开始,儒家思想开始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来源:21世纪教育网]
④他采取主父偃的建议,采用“推恩令”,巧妙地削弱了封国势力。 [来源:21世纪教育网]
(汉武帝)
(2)①他是西汉时期的思想家
②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③为汉武帝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 (董仲舒)
根据提示词条写出历史名称。
监察制度 中央 汉武帝 (司隶校尉)
5、 板书设计
建立:公元前202年 刘邦(汉高祖) 长安
西汉的统治 发展:“文景之治”
汉武帝推进 思想文化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大一统格局 政治上: 削弱封国势力,颁布“推恩令”
强化监察制度:设立司隶校尉、刺史
6、 评价
要积极发挥教学评价的激励和促进作用,以学生为中心,既要注意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跟踪评价,不吝啬鼓励的语言,又要注意对知识与技能的掌握程度给予适当评价。
练习题的设置是符合学生认知特点,可以分组回答,对于表现良好的集体给予充分肯定,课后可让学生对自己的当堂课表现填表做出评价。
过程评价 课前准备 课堂表现 练习掌握情况 作业完成情况[来源:21世纪教育网]
等级(ABC)21世纪教育网
7、 教学自我反思
本节课基本上完成了预定的课程三维目标,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力求以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为学生找到切实有效的学习途径。
教学过程中还应当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始终落实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为,使他们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作为组织者、促进者和欣赏者,要与学生共同分享学习中的各种体验,共同进步。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第15课 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教案
〖课程标准〗 列举汉武帝大一统的主要史实,评价汉武帝。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通过阅读课文,了解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颁布“推恩令”、强化监察制度的史实,进一步探讨这些措施所起的作用,并能正确评价汉武帝。
  过程与方法
  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学会利用教科书,提取教科书和其他资料中的有效历史信息,了解汉武帝的大一统是秦加强中央集权制的延续和发展,学会用比较的方法对比“秦皇汉武”对历史的影响。
  初一学生处于童年向少年过渡的阶段,从心理上喜欢表现自己,敢于表达内心的想法,通过参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历史短剧的表演、课堂讨论等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加深对历史知识的了解,并增强历史想像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使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巩固下来,儒家思想被确立为专制王朝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延续两千多年的思想基础。
  通过学习汉武帝的大一统是两汉强盛的顶点,经济上的发展是大一统的物质基础,认识统一是促进国家强盛的重要原因。〖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根据“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原则,评价历史人物或事件应建立在一定的史实基础之上,因此,了解汉武帝为推进大一统所采取的政策措施是学习的重点。
  难点 对秦始皇与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进行比较,恰如其分地对汉武帝进行评价是本课的难点。         〖教学准备〗
  1. 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历史短剧。
  2. 介绍学生阅读《中华五千年》《中国古代史常识》等有关通俗历史读物;将学生分成“秦皇”“汉武”两个小组,到图书馆或网上查寻、收集和整理有关史料,为辩论作好准备。                                    〖教学方法〗 表演法,讨论法,比较法,讲授法。                                     〖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  我们学习了有关秦朝的历史,大家回忆一下,秦始皇采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有哪些? 学生:(略)
  教师用电脑投影显示以下四点措施:
  (1)在中央,设立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在地方,废分封,立郡县。
  (2)车同轨,书同文:统一车辆形制,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
  (3)“焚书坑儒”。
  (4)御匈奴,筑长城。
  教师:从这些史实来看,秦始皇的功劳的确不小。秦始皇和汉武帝常常被后人相提并论。下面我们来欣赏一首配乐诗(投影毛泽东的诗词《沁园春 雪》)。
  诗中为什么把汉武帝与秦始皇相提并论呢?(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导入新课。
  用投影仪打出汉武帝的人物图像,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图中的这个人物就是汉武帝,他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呢?你对汉武帝知道多少?下面由前后两桌组成一个小组讨论并交流一下自己预先收集的有关汉武帝的材料……
  然后由两个到三个小组的代表发言,谈谈对汉武帝的认识。各组最好不要重复有关内容。
  各小组代表发言略。
教师:(指人物图像说)汉武帝生于公元前156年,死于公元前87年,他在位54年,一生做了很多影响深远的大事,下面我们就来探讨一下这方面的历史。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汉武帝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物质基础和前提条件
  教师:秦朝末年发生了哪两场战争,它给社会带来了什么影响?
  学生:秦末农民战争和楚汉战争。推翻秦朝的残暴统治,但农业生产也因战争遭到严重破坏。
  教师:那么,西汉初年是怎样恢复和发展生产的呢?
  学生:(可看课本回答。略)
  教师:西汉初年,统治者采取休养生息的政策来恢复和发展生产。什么叫“休养生息”政策呢?所谓“休养生息政策”,是指经过长期的战乱之后,统治者不搞劳民伤财、严刑酷法的统治,改用宽刑薄赋的政策,保养民力,增殖人口,以达到恢复和发展生产的目的。特别是汉文帝和汉景帝在位的时候,更是降低田租,经济得到较快的发展,历史上把汉文帝、汉景帝的统治称为“文景之治”。经过汉初六七十年的恢复和发展,到了汉武帝的时候,经济发展了,积累了雄厚的物质基础,为推行各项政策提供了有力的物质保证。
  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原因
  秦始皇和汉武帝时,封建统治阶级对思想文化的统一进行了不断的探索。
  教师:秦始皇曾经以哪一学派的思想为统治思想呢?
  学生:以法家的思想为指导。
  教师:汉朝初年,刚经历战争不久,国家贫穷。因此,统治者采取“无为而治”的思想,以适应休养生息政策需要。到汉武帝的时候,国力强盛,诸子百家的各派人物还很活跃,诸王门下聚集许多宾客,常常批评皇帝的政策,指责中央这也不好那也不对。继续采用“无为而治”的思想,已不适合形势发展的需求。当时的统治者迫切地感到,要适应封建专制王朝的统治需要,必须采用一种新的思想体系。于是,汉武帝为此而征求大臣的意见。
  学生表演历史短剧“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学生预先编排好)请四个学生到讲台上来,其中一个扮演汉武帝(生A),另三个各扮演当时的法家(生B)、道家(生C)、儒家(董仲舒,生D)的代表人物,分别说明自己的主张及理由。
  生A:众爱卿,朕今天让你们给寡人出出主意,究竟采用什么思想来统治国家可永保江山呢?
  生B:启奏陛下,恕臣直言,用法家的思想治国最好。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现在有些人目无国法,不把皇上放在眼里,整天说三道四,这样下去,对国家不利。制定严厉刑法,对乱说者治罪,看今后谁还敢诽谤皇上?
  生C:陛下万岁!臣以为法家的建议不可取。俗话说: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商纣王及秦朝的历史就是前车之鉴,用道家思想来治国最好,先辈一直用道家思想治国,才有今天的成就。既然道家的思想这么好,那就继续采用道家思想为妙。
  生D: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皇帝乃是天子,既是上天的儿子,那就是奉上天的命令来统治人间的,皇帝是至高无上的,谁对皇帝说三道四就是对上天的冒犯,会遭到上天惩罚的。用儒家思想治国最好,用儒家思想来教化百姓。百姓就会安分守己,天下可以太平。而道家思想让人们没有约束,会说三道四,对天子不利。法家思想太残酷,不能体现皇上的爱民之心,儒家思想治国,既体现皇上的仁慈,又教化了百姓。臣以为要巩固统治,必须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
  生A:董爱卿言之有理,马上给朕起草诏书告示天下: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掌声鼓励)
  教师:谢谢这几位同学的精彩表演。董仲舒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呢?他出生于公元前179年,死于公元前104年,是西汉著名的哲学家。少年时他勤奋好学,博览群书,精通儒术,曾经是汉景帝时的“博士”(传授经学的官员),汉武帝即位后,受到重用,提出不少建议,但不久称病辞职,专心著书立说。下面我们来看一段材料:(投影材料)
  凡不在六艺(即六经,是六部儒家经典《诗》《书》《礼》《乐》《易》《春秋》)之科、 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董仲舒向汉武帝提出了什么建议?
  学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推崇孔子的儒家学说,禁止其他各派学说的发展。
  现在请大家思考一下,董仲舒倡导的儒家学说与春秋战国时的儒家思想相比,有何不同?
  学生:(略)
  教师:(归纳指出)董仲舒以先秦儒家思想为基础,实际上是综合了先秦时期其他各家思想,对儒家学说进行了改造和阐发,把神权、君权、父权、夫权贯串起来,渗透一些迷信思想,创立了神学化的儒学思想体系。
 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历史评价
  教师: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我们应怎样评价呢?请大家谈谈自己的看法。
  学生发表各自不同意见。
  教师:(归纳总结)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黜”就是废除、禁止的意思。把儒学思想作为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确立了儒家学说在封建统治中的正统地位,适应了当时社会的需要。汉朝初年,国家贫穷,用道家为主的统治思想治国,适合当时社会的发展,对恢复生产起到很好的作用。但到了汉武帝的时候,经济发展了,各地分封势力也随着壮大起来,影响到中央集权,社会矛盾发生了变化,因此,统治思想也要跟着变化。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现思想上的大一统,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儒家思想被确立为专制王朝的正统思想后,一直延续了两千多年。汉武帝为确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的推行,大力推行儒学教育,多次下诏求贤,并在中央设立太学,在地方设立官学,用儒家思想来培训官员,教化百姓。从此,研读儒学的风气一天一天兴盛起来。但是儒家思想独尊的局面,缺乏争鸣,使学术上死水一潭,从而禁锢了人们的头脑,这实际上是一种文化上的专制。
  教师:与此同时,各地的诸侯势力也在一天天膨胀起来,对皇权构成了严重威胁。应该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
削弱封国的势力
削弱封国势力的必要性
  投影“西汉金缕玉衣”插图。
  教师:这是西汉中山靖王刘胜的葬衣――金缕玉衣,这件金缕玉衣说明了什么呢?
  学生:用金缕玉衣作葬品,说明诸侯很富有,生活上奢侈腐化。
  教师:“西汉金缕玉衣”一方面体现我国古代手工艺术的高超,另一方面也说明了诸侯王的生活奢侈腐化。一些诸侯王在封国内各自为政,不听天子诏令,出入公然使用天子礼仪车驾,时刻图谋举兵夺取皇位,尤其是汉景帝时吴王刘濞凭借地利之便,富比天子,就有篡夺皇位的野心。为此,汉景帝推行了削藩政策,但因操之过急,引起“七国之乱”,最后虽然平定了叛乱,但却没有消除祸根。
  汉武帝吸取前人的经验教训,采用主父偃的建议,通过颁布“推恩令”来解决这个问题。
  “推恩令”的内容
  教师:请说出“推恩令”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学生(从课本可找出):规定诸侯王除了让自己的嫡长子继承王位外,还可以推“私恩”,把王国封地分给自己的各个子弟,皇帝又加封这些弟子为诸侯。新封的诸侯国归中央直接统辖的郡进行管理。
  结果:削弱了封国的势力
  教师:“推恩令”与“削藩”相比,“推恩令”政策巧妙在哪里呢?
  学生:“削藩”政策遭到诸侯起兵反对,而“推恩令”不但没遭到诸侯的反对,却使原来的王国被分割成许多个小诸侯国,实力大大减弱,从此再也无力与中央抗衡;而得到封地的诸侯子弟,又对皇帝感恩戴德。汉武帝不费一兵一卒,不损寸土,就巧妙地削弱了诸侯王的势力 。
  教师:汉武帝还颁布法令,禁止读书人与诸侯王交往,防止他们培植自己的政治势力。公元前122年,汉武帝又借口诸侯王所献酎金的斤两、成色不合规定,废诸侯106人,此后,还以种种罪名废去一些诸侯,到汉武帝末年,汉初所封王国铲除殆尽。
  如果各地有不服从命令的官员,汉武帝怎么知道呢?
 强化监察制度
  汉武帝是如何强化监察制度的呢?
  学生回答略。
  在中央,设司隶校尉;在地方,设刺史
  教师:司隶校尉和刺史的职能是什么?
  学生:司隶校尉负责监督和检举京师百官以及皇族的不法行为。刺史负责监督地方官员,抑制和打击地方豪富。
  教师:秦朝有哪个职官与司隶校尉的职能相似?
  学生:御史大夫。
  投影出“西汉疆域图”。
  教师:(指出)汉武帝将全国划分为13个监察区域,称为“十三州部”,每个州派遣刺史一人进行监督。刺史虽然官品很低,权力却很大,他有权监察郡国长官,如果发现官吏有欺瞒中央等行为,可以直接奏报皇帝,加以制裁。
教师:另外,汉初继承秦朝的制度,设立丞相,丞相乃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位高权重,汉武帝是如何限制丞相权力的呢?
  学生回答略。
  教师:汉武帝起用一些出身低微的亲信官史,任命他们为侍中、常侍中,让他们参与商议军国大事,以削弱丞相的权力,从而改变了汉初以来丞相位高权重的局面。
  汉武帝采取这些措施起到什么作用?
  学生: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皇权。
  教师:我们学习了秦始皇和汉武帝的历史,对汉武帝有了更多的了解,下面全班分两组来评价秦始皇和汉武帝,看这两人谁的历史功绩更大?
  学生活动:采用抽签的方式进行分组,各小组出一位裁判,制定简单的竞赛评分规则(从表达流畅程度、逻辑严密程度、史实是否充分、合作精神的体现等方面来评价),然后展开辩论,辩论中可以互相提问题。
  教师作活动总结,宣布结果,给双方以鼓励性评价。
  教师:这次辩论,答案没有谁对谁错之分,重要的是开阔了同学们的视野,体验了历史人物的角色,学会如何对重要的历史人物进行实事求是的评价。同时通过课前收集查找整理资料,使自己的能力得到了锻炼。因时间有限,课堂上辩论到此为止,课后可以继续探讨。
  本课小结
  学生谈:通过这节课我是怎样学习的,学到了什么,有何体会。(略)
  教师:(归纳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汉武帝通过采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颁布“推恩令”,削弱封国势力,强化监察制度等措施,巩固了秦始皇创立的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儒家思想从此成为专制王朝的正统思想,推进了大一统的格局。通过评价汉武帝,我们初步掌握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
  课堂练习
  选择题:汉武帝颁布“推恩令”是为了()
  ① 维护皇帝的权威② 恩赐亲戚③ 巩固统一④ 加强中央集权
  A.① ③B.① ②C.① ② ③D.① ③ ④
  课后作业
  撰写小论文――《我看汉武帝》。                                            〖教案说明〗
  本节课需要在事先布置学生收集整理资料、编排好小品的基础上进行,以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同时把多媒体与传统教学手段相结合;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法,关注学科知识的联系与比较,体现知识与能力并重原则。        〖教案点评〗
  1. 采用多种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课前布置问题,收集查阅资料,编演小品,为学生参与教学做了准备,为改变学生被动听讲局面创造了条件。课中学生的主要活动有角色表演,小组讨论交流,全班的辩论,学生自谈收获体会等。尤其是辩论的设计,把活动推向了高潮,激发了学生积极参与教学的热情和智慧。
  2. 设置了具有较高思维含量的辩论题,调动了学生思维深层次地参与教学。秦皇汉武,哪一位的功绩更大?这是具有开放性的问题,有较大的思维空间,既能引发学生的兴趣,也能让学生有话可说,有理可辩,“跳起来摘桃子”,这样的辩论,无疑能提高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3. 精心设计了多媒体教学课件,课件展示了各种形式、丰富多彩的信息资料,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历史体验和感性认识,活跃思维,增进学生学习的热情。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第15课 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
  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目标:“文景之治”;休养生息政策;王国问题的解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2.思想教育目标:
  (1)西汉初年,统治者吸取秦亡教训,实行休养生息政策,使西汉成为中国历史上空前繁荣昌盛的封建帝国。
  (2)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从思想上使秦始皇创立的封建的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巩固下来,使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3.能力培养目标:
  汉武帝的大一统是秦中央集权制的延续和巩固。培养学生对比、综合历史现象的能力。
  重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难点:对汉武帝“大一统”措施的理解及评价。21世纪教育网
  教学思想:注重知识的前后联系与对比分析,从而初步培养学生通过分析历史现象得出历史结论的能力。[来源:21世纪教育网]
  课前准备: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分别负责搜集有关汉初的分封和西周分封,休养生息政策和“文景之治”,汉武帝“大一统”的措施等资料。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短命王朝,它迅速灭亡的原因是什么?秦朝灭亡了,但是,秦朝开始确立的中央集权制度并没有因此而终止,它在汉朝又获得了更加深入和广泛的发展。而在这个过程中,汉武帝的作用最为突出。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一课。
  请学生看课前提示,了解将要学习的内容。
  一、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
  1.西汉的建立(前202年)
  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史称西汉。刘邦就是汉高祖。
  2.休养生息政策
  请学生阅读这部分内容,然后归纳休养生息政策的概念、原因、措施和作用。
  3.文景之治
  教师出示相关的减轻租税的竹简图片和资料。或者请学生讲述“缇萦救父”的故事。
  二、汉武帝的大一统[来源:21世纪教育网]
  教师首先解释什么是大一统,即中央加强对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各方面的统一领导,形成高度中央集权的政治局面。汉武帝时能实现大一统,决非偶然,如果没有从高祖到“文景之治”,近半个世纪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奠定了雄厚的经济基础;如果没有景帝时平定七国之乱,奠定了巩固的政治基础,恐怕大一统的局面是不可能出现的。大一统的局面出现,也和汉武帝这个具有雄才大略的皇帝的统治措施密切相关。
  1、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关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内容,可以在学生讲完后,教师可以进一步提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背景,如何评价这一措施。锻炼学生学习在历史情境中思考问题。
  2、削弱封国势力
  教师首先请学生介绍汉初的分封情况,再展示中山靖王刘胜的豪华墓葬,引导学生自学“七国之乱”和“推恩令”的内容。在学生阅读的基础上,教师提出问题供学生讨论。
  (1)汉初的分封和西周的分封有何不同?二者所起的作用怎样?
  教师提示学生回忆西周的封国情况,提出讨论:西汉封国与西周封国的异同。
  相同点:
  a.分封目的:均为巩固中央政权。21世纪教育网
  b.分封对象:均为亲属或功臣。
  c.封国的权利和义务:在封地上享有很大的权利,实际上形成独立的王国。都要服从天子或皇帝的命令。
  d.封国行为:最后均有叛乱。
  不同点:封国的结果:[来源:21世纪教育网]
  a.西周:由于周王室衰落,形成了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与战乱的局面。
  b.西汉:对于王国叛乱进行了坚决的镇压,解决了王国问题。
  结论:不管是西周还是西汉,分封的目的都是为了巩固统治,当中央政权强大时,能够控制封国,稳定统治,但当中央政权衰落时,将无力控制封国,其统治也将难以维持。
  (2)“七国之乱”之前各诸侯国的发展状况如何?这种局面对西汉的统治是否有利?汉景帝是怎样解决这一问题的?
  (3)汉武帝推行的“推恩令”比景帝的“削藩”哪个更好?“推恩令”的实施起到了什么作用?
  3、强化监察制度
  汉武帝非常重视人才,学生可根据材料介绍一两个下层人物,突出汉武帝不拘一格选拔人才。
  在重用贤才的基础上,汉武帝又大力加强监察制度。请一位同学讲述有关汉武帝对待官员的故事,让同学们体会汉武帝的专权。
  4、西汉的鼎盛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汉武帝时期西汉走向鼎盛的原因。可以提示学生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和汉武帝本人等角度进行分析。最后,请学生简要描述西汉极盛时期的疆域。
  课堂小结
  教师启发学生进行课堂小结,在学生总结的基础上,一定要特别点明汉武帝的“大一统”是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这种中央集权制度,对此后2000多年的中国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课后作业:21世纪教育网
  写一篇分析中央集权制度对今日中国的影响的小论文。
  教案点评:
  本课教学设计采用了教师指导学生活动的探究式教学方式。
  在教学中,教师充分发动学生,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学生体会历史情境,思考并表达各自的见解。
  在解决“大一统”这个重点和难点问题时,教师通过安排学生展示课前准备的资料,提出问题引发讨论,引导学生分析汉武帝推进“大一统”的措施及其历史意义。教师在教学设计中注意了课前准备和课后活动,使课堂教学获得了双向延伸,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
1.汉高祖采取休养生息政策的客观原因是( )21世纪教育网
  A.社会十分贫困 B.秦朝灭亡教训
  C.大臣陆贾的建议 D.刘邦远见卓识
  答案:A
  分析:对于初一的学生而言,教师一定要讲清主观与客观的区别。客观原因是指独立存在于人的意志之外的原因。选项B、C、D都是属于自我意识方面的原因,即主观原因。
  2.西汉“大一统”这一历史概念的核心是( )
  A.“大一统”即管辖疆域的大统一
  B.由董仲舒发挥儒家学说而提出
  C.皇帝即天子,代表天统治人民,天下臣民皆听命于皇帝
  D.适应休养生息政策的需要
  答案:C
  分析:“大一统”的含义是中央加强对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统一领导,而形成高度中央集权的政治局面。明确他是西汉统治者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措施,就不难选出正确答案。 [来源:21世纪教育网]
  选题角度:
  第一题是一道最佳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汉初社会历史背景的了解,以及对休养生息政策的客观原因的理解能力。同时,此题也考查学生对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的区别能力。
  第二题也是一道最佳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大一统”这一历史概念理解能力。同时,此题也考查学生对“大一统”与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之间的关系的理解能力。
活动主题
  议一议,人们为什么总把“秦皇汉武”并称。
  活动目的
  通过组织讨论,比较秦始皇和汉武帝的历史作用,找出它们之间的共同点。
  活动准备
  从第三者13课完成的《我看秦始皇》小论文中了解秦始皇的事迹。
  每个同学通过各种途径查找有关汉武帝的事迹。
  活动过程
  利用《我看秦始皇》小论文,讨论秦始皇对我国历史的贡献。21世纪教育网
  利用汉武帝的事迹讨论汉武帝对我国历史的贡献。
  找出秦始皇与汉武帝的相同点。两人都是我国封建时代的重要的君主;都采取了创新的制度来巩固中央集权;这些制度对后世影响巨大且对封建社会历史起了推动作用;“秦皇汉武”是中国历史上大一统的象征。所以人们总把“秦皇汉武”并称,例如毛泽东同志在其诗词《沁园春.雪》中写有“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的诗句。[来源:21世纪教育网]
  活动总结
  在学生课堂讨论和发表意见的基础上,教师作总结,并简要说明应当如何对重要历史人物的主要业绩进行实事求是的评价。[21世纪教育网21世纪教育网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