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人教部编版八下历史《第二单元 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单元测试卷(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2019年人教部编版八下历史《第二单元 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单元测试卷(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1.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9-04-08 09:54:5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19年人教部编版八下历史《第二单元 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单元测试卷
一.选择题(共10小题)
1.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这一时期我国的政治建设最重要的成就是(  )
A.选举产生了新中国党和政府的领导人
B.召开了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C.确立了人民政协制度
D.颁布了《宪法》《民法通则》等法律
2.如图体现当时我国(  )

A.优先发展重工业 B.优先发展交通运输业
C.优先发展农业 D.优先发展社会文教
3.1953﹣1956年我国农业经济发展快速上升的主要原因是(  )
A.土地改革运动 B.农业合作化运动
C.“大跃进”运动 D.人民公社化运动
4.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起来的事件是(  )
A.新中国的成立 B.三大改造的完成
C.中共八大的召开 D.一五计划的实施
5.学者彼得?诺兰认为,任由经济发展,不采取任何调控措施是不合理的,“我一直深信中国在五十年代早期…选择了一条最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中国当时的选择是(  )
A.走上了由政府主导的计划经济发展道路
B.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大力发展乡镇企业
C.走上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D.推行对外开放政策,积极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和资本
6.中共八大的召开是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其主要原因是(  )
A.正确认识中国国情 B.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
C.坚持无产阶级专政 D.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7.每一个历史时期都有鲜明的历史印记,1956年~1966年是我国“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时期,下列哪一选项全面反映了这一历史阶段的特征(  )
A.遭到建国来最严重的挫折和失误
B.社会主义经济高速发展
C.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D.正确与失误、成就和挫折错综交织
8.从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涌现出的英雄模范人物,如焦裕禄、王进喜、邓稼先,到2010年感动中国的“雷锋传人”郭明义,他们身上体现出的共同精神有(  )
①艰苦奋斗精神
②无私奉献的国际主义精神
③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④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A.①②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9.下面是某同学围绕“文化大革命”制作的学习卡片,其中有一处与史实明显不符,此处是(  )
A.A B.B C.C D.D
10.“文化大革命”期间,我国国民经济虽然遭到巨大损失,但仍然取得了一些成就,以下属于这一时期取得的成就有(  )
①大庆油田、胜利油田
②第一颗氢弹
③兰新、兰青、包兰铁路
④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⑤首次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
A.①③④ B.①②③④ C.①②④⑤ D.②④⑤
二.填空题(共5小题)
11.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是   。
12.1953~1957年“一五计划“期间,我国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   (判断对错)
13.1956年底,我国的“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我国开始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判断对错)
14.“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让我国的经济实力和人民生活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判断对错)。
15.“向雷锋同志学习”是周恩来同志的题词。   (判断对错)
三.辨析题(共2小题)
16.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我国坚持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因此,该宪法是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判断对错)
17.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了。
错误:   改正:   。
四.材料题(共2小题)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2011年3月3日至14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和全国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在北京举行。5000多位代表委员聚首北京,审查。审议和讨论“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政府工作报告等一系列重要文件,共商国是,话民生,献计出力,坦诚直言。
材料二:宪法规定:我国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从而确立了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请回答:
(1)共和国历史上的第一部宪法诞生于哪一年?这部法律的性质是什么?
(2)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什么?县及县级以下人大代表是怎样产生的?
1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题。
材料一:1951年,中国现代化工业在工农业生产总值中占26.6%,重工业在工业生产总值中只占35.5%。
材料二:“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
(1)上述材料反映了当时中国的什么现状?
(2)为改变上述现状,我国政府作出了什么决定?这一决定中发展的重点是什么?
(3)这个决定的结果如何?
材料三:

(4)从材料三中可以看出“一五”期间主要重工业部门分布在哪里?试举两例说明。
(5)“一五”期间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说明了什么?



2019年人教部编版八下历史《第二单元 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单元测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10小题)
1.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这一时期我国的政治建设最重要的成就是(  )
A.选举产生了新中国党和政府的领导人
B.召开了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C.确立了人民政协制度
D.颁布了《宪法》《民法通则》等法律
【分析】本题考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
【解答】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会议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我国的政治建设最重要的成就。
故选:B。
【点评】掌握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相关知识。
2.如图体现当时我国(  )

A.优先发展重工业 B.优先发展交通运输业
C.优先发展农业 D.优先发展社会文教
【分析】本题是对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考查。旨在考查学生通过图表掌握历史史实的能力。识记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重点是优先发展重工业。
【解答】1953﹣﹣1957年是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建设时期,表格中的内容是《“一五计划”时期各部门投资比例》,分析数据可以看出,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对重工业的投资最大,原因是我国政府1953年制定并实施了第一个五年计划,重点就是发展重工业。
故选:A。
【点评】分析解读图表并掌握一五计划的内容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3.1953﹣1956年我国农业经济发展快速上升的主要原因是(  )
A.土地改革运动 B.农业合作化运动
C.“大跃进”运动 D.人民公社化运动
【分析】本题以1953﹣1956年我国农业经济发展快速上升的主要原因为切入点,主要考查农业合作化运动。
【解答】1953年国家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引导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1955年,全国掀起农业合作化的高潮,农民踊跃参加合作社。至1956年年底,国家基本完成了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促进了我国农业经济发展速度快速上升。1953﹣1956年我国农业经济发展快速上升的主要原因是农业合作化运动。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三大改造的相关史实。
4.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起来的事件是(  )
A.新中国的成立 B.三大改造的完成
C.中共八大的召开 D.一五计划的实施
【分析】本题考查三大改造。
【解答】三大改造是1953年年对农业、手工业改造的方式是引导农民、手工业者加入生产合作社,走合作化道路;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的方式是公私合营,实行赎买政策。1956年底,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故选:B。
【点评】重点识记三大改造的内容与影响。
5.学者彼得?诺兰认为,任由经济发展,不采取任何调控措施是不合理的,“我一直深信中国在五十年代早期…选择了一条最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中国当时的选择是(  )
A.走上了由政府主导的计划经济发展道路
B.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大力发展乡镇企业
C.走上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D.推行对外开放政策,积极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和资本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政府的调控作用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解答】B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大力发展乡镇企业是在1978年;
C走上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是在1927年;
D推行改革开放政策,积极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和资本是在1978年之后;
本题关键在于抓住材料中的“任由经济发展,不采取任何调控措施是不合理的”,即强调调控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因此结合中国在五十年代早期以及七十年代后半期之后的史实可知“最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指的是发挥了政府对经济的调控作用。
故选:A。
【点评】熟记政府对经济的调控。
6.中共八大的召开是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其主要原因是(  )
A.正确认识中国国情 B.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
C.坚持无产阶级专政 D.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中共八大的认识。中共八大正确认识中国国情,制定了当时的主要任务,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
【解答】根据所学可知,1956年,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指出,当前我国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党和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先进的工业国。这次大会对当时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的分析是正确的,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
故选:A。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和辨析能力。注意扎实掌握中共主要会议的内容、意义等。
7.每一个历史时期都有鲜明的历史印记,1956年~1966年是我国“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时期,下列哪一选项全面反映了这一历史阶段的特征(  )
A.遭到建国来最严重的挫折和失误
B.社会主义经济高速发展
C.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D.正确与失误、成就和挫折错综交织
【分析】本题考查了我国1956年~1966年历史阶段特征,知道这一时期的时代特征是正确与失误、成就和挫折错综交织。
【解答】题目给出的1956年~1966年间我国完成了三大改造、一五计划,并召开中共八大取得重大成果,确定了正确方向,但随后开始的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和文化大革命属于严重失误,这个时段的历史特征为正确与失误、成就和挫折错综交织。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综合归纳能力,需要全面分析相关时间段的重大事件,寻找共同之处,确定主题。
8.从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涌现出的英雄模范人物,如焦裕禄、王进喜、邓稼先,到2010年感动中国的“雷锋传人”郭明义,他们身上体现出的共同精神有(  )
①艰苦奋斗精神
②无私奉献的国际主义精神
③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④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A.①②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分析】本题考查了英雄模范人物及时代精神。探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涌现出的模范人物主要有“两弹元勋”邓稼先;“铁人”王进喜;“党的好干部”焦裕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楷模雷锋等。
【解答】从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涌现出的英雄模范人物,如焦裕禄、王进喜、邓稼先,到2010年感动中国的“雷锋传人”郭明义,他们身上体现出的共同精神有①艰苦奋斗精神③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④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他们的事迹不能体现②无私奉献的国际主义精神。探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涌现出的模范人物主要有“两弹元勋”邓稼先;“铁人”王进喜;“党的好干部”焦裕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楷模雷锋等,他们身上都具有爱国主义精神、艰苦创业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模范人物的事迹及体现出的时代精神。
9.下面是某同学围绕“文化大革命”制作的学习卡片,其中有一处与史实明显不符,此处是(  )
A.A B.B C.C D.D
【分析】本题考查文化大革命的相关知识。1966﹣﹣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给我国经济建设带来了重大损失。
【解答】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66﹣﹣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给我国经济建设带来了重大损失,拉大了我国和世界的差距。
故选:D。
【点评】知道“文化大革命”是一场领导人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人民带来深重灾难的内乱。
10.“文化大革命”期间,我国国民经济虽然遭到巨大损失,但仍然取得了一些成就,以下属于这一时期取得的成就有(  )
①大庆油田、胜利油田
②第一颗氢弹
③兰新、兰青、包兰铁路
④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⑤首次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
A.①③④ B.①②③④ C.①②④⑤ D.②④⑤
【分析】本题以“文化大革命”期间,我国国民经济虽然遭到巨大损失,但仍然取得了一些成就为依托,考查动乱中国民经济建设的知识点。注意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解答】“文化大革命”期间,我国国民经济虽然遭到巨大损失,但仍然取得了一些成就,属于这一时期取得的成就有②第一颗氢弹④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⑤首次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①大庆油田建成于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时期、胜利油田建成于文化大革命时期,③兰新、兰青、包兰铁路修建于一五计划时期。①③不符合题意。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文化大革命的相关知识。
二.填空题(共5小题)
11.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是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
【分析】本题考查新中国第一部宪法。
【解答】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也是真正代表人民利益的宪法。
故答案为: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点评】掌握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相关知识。
12.1953~1957年“一五计划“期间,我国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 × (判断对错)
【分析】本题考查了一五计划的相关史实。
【解答】1953~1957年“一五计划“期间,我国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但并没有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
故答案为×。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一五计划的相关史实。
13.1956年底,我国的“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我国开始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 。(判断对错)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解答】1956年,我国完成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标志着我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故答案为:
√。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信息和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分析判断能力。注意掌握三大改造的方式和意义。
14.“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让我国的经济实力和人民生活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 (判断对错)。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解答】“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党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过程中的一次“左”的失误,导致左的错误在全国泛滥,主要标志是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故答案为:
×。
【点评】本题旨在考查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判断分析的能力。
15.“向雷锋同志学习”是周恩来同志的题词。 × (判断对错)
【分析】本题考查毛泽东给雷锋同志的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
【解答】雷锋同志参加工作后,多次当选为劳动模范。1960年参军,两年多的时间里,立功三次,被评为模范共青团员和节约标兵。1962年8月15日因公殉职。“向雷锋同志学习“是毛泽东主席1962年2月的题词,号召全国人民学习雷锋的共产主义精神品质。
故答案×
【点评】考生对毛泽东给雷锋的题词比较熟悉,此题比较简单。
三.辨析题(共2小题)
16.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我国坚持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因此,该宪法是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 (判断对错)
【分析】本题考查了新中国第一部宪法的相关知识。
【解答】据所学知,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宪法规定我国坚持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一切权力属于人民,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故答案为:
√。
【点评】注意识记新中国第一部宪法的相关知识,特别是它的性质。
17.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了。
错误: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改正: 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三大改造完成的历史意义。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归纳和综合运用历史史实的能力。
【解答】1956年,我国完成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标志着我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故答案为:错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改正: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判断分析的能力。理解并识记三大改造的相关史实。
四.材料题(共2小题)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2011年3月3日至14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和全国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在北京举行。5000多位代表委员聚首北京,审查。审议和讨论“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政府工作报告等一系列重要文件,共商国是,话民生,献计出力,坦诚直言。
材料二:宪法规定:我国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从而确立了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请回答:
(1)共和国历史上的第一部宪法诞生于哪一年?这部法律的性质是什么?
(2)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什么?县及县级以下人大代表是怎样产生的?
【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共和国历史上的第一部宪法及这部法律的性质。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和概括能力。
(2)本题主要考查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及县及县级以下人大代表的产生。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归纳和综合运用历史史实的能力。
【解答】(1)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共和国历史上的第一部宪法,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也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
(2)据材料二“宪法规定:我国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从而确立了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可知,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县及县级以下人大代表是直接选举而产生的。
故答案为:
(1)1954年;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2)人民代表大会制;直接选举。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以及理解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的相关史实。
1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题。
材料一:1951年,中国现代化工业在工农业生产总值中占26.6%,重工业在工业生产总值中只占35.5%。
材料二:“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
(1)上述材料反映了当时中国的什么现状?
(2)为改变上述现状,我国政府作出了什么决定?这一决定中发展的重点是什么?
(3)这个决定的结果如何?
材料三:

(4)从材料三中可以看出“一五”期间主要重工业部门分布在哪里?试举两例说明。
(5)“一五”期间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说明了什么?
【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一五计划实行前当时中国的现状.
(2)本题主要考查一五计划.
(3)本题主要考查一五计划的结果.
(4)本题主要考查“一五”期间主要重工业部门的分布.
(5)本题主要考查“一五”期间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说明的问题.
【解答】(1)据材料一“1951年,中国现代化工业在工农业生产总值中占26.6%,重工业在工业生产总值中只占35.5%.”和材料二“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可知,这反映了我国重工业基础薄弱.
(2)为改变上述现状,我国政府作出了实行一五计划的决定,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尽快实现工业化.
(3)1957年一五计划任务超额完成,从此,我国开始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4)从材料三中可以看出“一五”期间主要重工业部门主要分布在东北地区;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鞍山钢铁公司;沈阳机床厂;飞机制造厂.
(5)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言之有理即可,如:说明采取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工业化方针是正确的;同时也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故答案为:
(1)反映了我国重工业基础薄弱.
(2)一五计划;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尽快实现工业化.
(3)1957年一五计划任务超额完成,从此,我国开始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4)主要分布在东北地区;例子: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鞍山钢铁公司;沈阳机床厂;飞机制造厂.
(5)说明采取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工业化方针是正确的;同时也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注意掌握我国实行的一五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