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 辛亥革命
一、基本说明:
该内容属于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Ⅰ》中的第四单元第13课,是高一年级的教学内容,学时为一课时。
二、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剖析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
(2)掌握《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理解南京临时政府的革命性质;?
(3)正确评价辛亥革命。?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历史教材设置问题,循循善诱,促使学生思考问题、探究问题;?
(2)通过历史辩论等形式,提高学生主动学习历史的兴趣,让学生体验历史、思辨历史。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孙中山先生的革命事迹,引导学生树立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积极地投身于振兴中华的伟大事业中;?
(2)使学生认识到辛亥革命对中国近代化的巨大作用。?
(二)内容分析:
辛亥革命是近代旧民主主义革命的顶峰,是资产阶级三次救国方案中承上启下的行动,是20世纪中国历史的第一次巨变。本课是近几年高考历史及综合能力测试的热点,因此,在整个历史教学中有着很重要的地位。本课主要以辛亥革命的发展历程和对辛亥革命的评价为中心。教学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分析历史材料,理解革命爆发的背景和发展经过;要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促使学生主动探究辛亥革命的影响及评价。?
教学重点: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评价辛亥革命。?
教学难点:袁世凯篡夺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辛亥革命的局限性。?
(三)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处于知识与生活阅历增长的阶段,他们思维活跃,乐于表现。但受已有知识体系的影响,对教材的理解还只停留在感性认识的阶段,同时他们历史知识的储备、抽象思维以及认知水平还有待提高。
(四)设计思路
按照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和要求,遵循“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宗旨,围绕“问题探究法”逐步展开,加强学法指导,诱导先学后教,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把学习变成师生对话、自主探索和课程资源开发的过程,注重课前、课中、和课后问题的展示、探究和激发。用多媒体辅助法增加课堂容量,引导学生观察视频、地图及文字资料等,培养学生从各种历史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并以史为鉴,加强与现实联系(政治民主化、爱国教育、革命精神),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三、教学过程描述
【导入新课】
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一个世纪以来,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经历了三次历史性的巨大变化,产生了三位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人物: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第一次是辛亥革命,推翻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这是孙中山领导的”;“第二次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这是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在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的领导下完成的”;“第三次是改革开放,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奋斗。这是在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的领导下开始的新的革命。”(多媒体展示文字和孙中山等人的照片)
师:欲学习孙中山先生的革命精神,缅怀中山先生的丰功伟绩,就必须了解先生的革命事迹。其在1894-1912年革命活动主要是为了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今天就以先生这段时间内的重大活动为线索,一起来学习《辛亥革命》。
新课教学:
师:“辛亥革命”这个概念是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的,狭义的“辛亥革命”指的就是1911年爆发的武昌起义,1911年是农历的辛亥年(多媒体),广义的“辛亥革命”指的是(多媒体)。
师: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辛亥革命的全过程。
师:一场大规模的革命运动的爆发,往往需要一定的时间去积聚能量,而辛亥革命它就是经历了长达20年左右的酝酿和准备才爆发的。那么辛亥革命到底是如何去酝酿和准备的呢?请同学们阅读课本62页到63页的有关内容,思考归纳一下,呆会儿我找同学来回答。
(板书:一、酝酿和准备)
师:(引导)大家在归纳的时候,请注意从政治上、经济上、思想上、组织上、军事上等几个方面去归纳革命党人是如何去准备的。
(学生一边归纳,教师一边使用多媒体进行讲解)
师:
1、《辛丑条约》签订后,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民族危机大大加深,此时的清政府已完全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走狗。许多中国人普遍感到依靠清政府来挽救民族危亡已经是绝无可能了,只有一个办法,用打狗棒痛打它,用革命去推翻它!(多媒体)
2、清政府为了苟延残喘,此时也装模作样地进行了一系列所谓的“民主改革”,全是骗局,但是这些骗局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而随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力量也在不断地壮大。这为辛亥革命提供了经济和阶级基础。(多媒体)
师:革命党人还准备了什么呢?
(学生回答)
师:对,(多媒体)当时一大批革命知识分子,像章炳麟、邹容、陈天华等人,他们以上海、东京为主阵地,广泛宣传着资产阶级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学说,为辛亥革命提供了思想武器。(多媒体)
师:再看,还有什么?
(学生回答)
师:对,(多媒体)兴中会是孙中山于1894年在檀香山(夏威夷)成立的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此后各种各样的革命团体像华兴会、光复会等等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同盟会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知识点。关于同盟会,我们要掌握些什么呢?(多媒体)
(以下在军事上和时机上的条件,依据教材讲解,此处略)
补充:㈠这些起义虽然最终都以失败而告终,但是这些起义沉重打击了清朝统治,就像锤子一样,一锤一锤地撼动着清王朝腐朽的统治根基,而且也为辛亥革命积累了宝贵的军事经验。
补充:㈠这些起义虽然最终都以失败而告终,但是这些起义沉重打击了清朝统治,就像锤子一样,一锤一锤地撼动着清王朝腐朽的统治根基,而且也为辛亥革命积累了宝贵的军事经验。
㈡四川的保路风潮跟辛亥革命有什么关系呢?(学生回答)
师:条件已经具备,时机已经成熟,革命该爆发了。
(板书:二、爆发:武昌起义)
(教师边讲解边使用多媒体)(课本的《历史纵横》要稍微提一下)
师:武昌起义的成功,像星星之火,点燃了全国各地革命烈火,各地革命党人纷纷起义。到11月下旬,全国有十几个省区宣布独立,清政府的统治土崩瓦解。随着清政府统治的瓦解,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任务也就摆在革命党人的议事日程上了,辛亥革命的高潮到来了。
(板书:三、高潮:中华民国成立)(多媒体)
师:请同学们阅读课本64页有关内容,找出中华民国成立的概况。
(多媒体)(学生填空)
师:(知识延伸)前面我们学习了英、法、美等国的有关历史,我们知道当资产阶级通过革命获得政权以后,往往都要颁布法律来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制度,来促进资本主义的发展。那么中华民国建立后,以孙中山为首的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颁布了什么呢?3、《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
出示《临时约法》的法律条文,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分析其内容、特点、性质及影响。此目重在引导学生进行理性分析,培养学生提取有效信息和论从史出的能力。?
第一章:“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第二章:“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国民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集会、结社、通信、信仰等自由”;?
第三章:“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
第四章:“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公布法律”;?
第五章:“内阁总理可以驳回总统的意见”;“总理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
第六章:“法官独立审判,不受上级官厅之干涉”。 ?
(1)第一、二章中体现了哪些资产阶级民主的思想??
(主权在民、自由平等)?
(2)第三、四、五、六章中的权力分工体现了什么思想? ?
(三权分立、责任内阁)?
教师总结,并进一步将问题推向深入:《临时约法》把人们对专制的痛恨和对民主的向往由理想转变成现实,以根本大法的形式肯定下来。请你联系所学知识想一想民主共和到底有什么魅力,值得这么多仁人志士为之奋斗终身,甚至不惜献出宝贵的生命??
引导学生分析约法的历史进步意义,并联系以前所学的雅典奴隶制民主、美国的民主共和制的作用进行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民主取代专制是历史进步的潮流,是人类政治创新的结晶,是人类历史上宝贵的政治文明遗产。?
教师总结:雅典的民主政治创造了奴隶制民主的颠峰,美国的民主政治成就了资本主义民主政治的典范,那么中国的民主政治命运又如何呢?由此自然过渡到下一目。?
(学生回答)(多媒体)
师:就像一部电视连续剧一样,紧随高潮而来的便是本剧的大结局.
(板书:四、结束: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
师:袁世凯为什么能窃取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他凭的是什么?
(多媒体)(让学生来读图)
师:接下来我们看看袁世凯是怎样一步步窃取果实的?(多媒体)
师:辛亥革命就这样结束了,下面我们来看看江泽民同志对辛亥革命的一段评价:
(多媒体)辛亥革命不愧为中国民主进程的丰碑。
(板书:五、历史功绩:中国民主进程的丰碑)
师:为什么说辛亥革命是中国民主进程的一座丰碑?(学生回答)(多媒体)辛亥革命的结局
师:就在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前后,辛亥革命正经历着最严峻的考验,中国的政局错综复杂。请大家看大屏幕上的示意图,了解当时复杂的政治形势。
(多媒体课件播放示意图)
清政府-----[任命]-------袁世凯----[支持]-------列强
革命党人----[施压]------立宪派和旧官僚
袁--进攻汉口和汉阳---政治讹诈
帝国主义--军事威胁--政治孤立--经济封锁
师:通过以上示意图,大家想一想,革命阵营承受着哪些压力?
学生探究路径参考:
生1:从外部来讲,革命阵营受到来自于袁世凯和帝国主义列强方面的强大压力。
生2:从内部来讲,混进革命阵营内的立宪派和旧官僚趁机向革命党人发动政治进攻。
生3:从受压途径讲,革命阵营直接遭受到袁世凯北洋军的军事进攻和列强的军事威胁、外交孤立与经济封锁。
生4:除此之外,革命阵营还受到袁世凯的政治讹诈。
师:面对如此复杂的局面,孙中山采取了怎样的对策呢?
生:孙中山在内外的压力下,放弃了军事抵抗北洋军的主张,同意袁世凯提出的谈判条件:袁世凯赞成共和,孙中山保举他为临时大总统。
师:孙中山的这一承诺,对当时中国政治形势产生了一正一负的效应。大家知道这一正一负的效应是什么吗?
生1:正面的效应是指袁世凯在得到孙中山的保证后,逼清帝退位。1912年2月,清朝末代皇帝宣统帝退位,清王朝统治中国的历史结束了。
生2:负面的效应是指在清帝退位的第二天,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的职位,临时参议院选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这样,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就被袁世凯篡夺了。袁氏篡果了。
师:根据这一正一负的效应和辛亥革命后中国的社会状况,人们对辛亥革命的结局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认为辛亥革命成功了,另一种说法则坚持辛亥革命失败了。
(辩论赛)
正方1:辛亥革命是一场成功的革命。
反方1:辛亥革命是一场失败的革命。
??说成功,是指直接结果上说的,政体变化---思想上解放--经济上发展--及国际影响
? 说失败,是指最终结果,袁氏篡果了,共和国此后在中国名存实亡;没改变社会性质[双半];没改变双反的革命任务。事实上,辛亥革命对中国广大农村影响不大,这从鲁迅先生写的关于这时前后的小说就能反映出来。他的小说就在不断揭露着这时国民的劣根性,人物典型就是华老栓、阿Q等人。
正方2:我方认为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可以说基本实现了三民主义的目标。因此说它是成功的。
反方2:我方认为辛亥革命的最终目标是挽救民族危亡,使中国走上独立、民主和富强的道路。尽管辛亥革命赶跑了清朝的皇帝,建立了中华民国,但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状况并没有改变。因此说它是失败的。
正方3:这里面要弄清楚一个问题,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任务是什么呢?列宁曾说资产阶级革命的任务只有一个,就是扫除、摒弃并破坏旧社会一切桎梏。从这个标准看,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封建统治,还扫除了清王朝在政治、文化教育和社会生活上的一些陈规陋习,颁布了许多发展资本主义的措施。难道这不足以证明辛亥革命的成功吗?
反方3:我方则认为衡量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成功与否是看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是否完成。辛亥革命的果实最终落于袁世凯之手,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状况依旧。尽管辛亥革命对中国旧体制有触动,但谈不上根本变革,它没有使中国走上独立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怎么谈得上成功呢?
正方4:对方辩友说辛亥革命没有从根本上触动中国社会,这种说法是错误的。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尽管后来出现了封建复辟现象,但都是昙花一现;《临时约法》颁布,让人民获得一定的民主权利;临时政府颁布的法令和措施,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引起了中国社会风气的变革。这些就是辛亥革命对中国社会的根本触动。
反方4:我方不赞同对方观点。让我们用史实看看辛亥革命后中国混乱的政局吧:袁世凯上台、刺杀宋教仁、破坏责任内阁制、废除《临时约法》、复辟帝制。这些现象的出现,说明辛亥革命所建立的民主共和只不过是一块“空招牌”,根本就没有成为当时中国政治生活中的主流。至于对方说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风气有了进步,这也是局部现象,广大农村几乎没有什么变化。
师:(小结)刚才正反双方的辩论,非常精彩。根据大家的辩论,我把辛亥革命的意义和历史局限性归纳如下:第一,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制度,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权利。第二,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第三,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条件。第四,推动了近代亚洲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第五,辛亥革命并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
?? 启示:20世纪初,中国革命要取得胜利的因素:要有彻底的反帝纲领;要有彻底的反封建纲领,要取得农民的支持;要有坚强的革命政党;要有自己的武装力量[军队]。这几方面辛亥革命均有严重的缺陷和不足,故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在中国不能取得胜利,根本原因在于资产阶级自身的局限性[软弱妥协],进而要说明共和国道路在中国走不通这个道理。
四、小结
刚才,通过大家的努力,我们学习了辛亥革命酝酿、爆发、发展和结局的全过程。接下来,小结一下。
辛亥革命是近代历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因为它对封建体制的冲击、对风俗习惯的革故鼎新与激浊扬清都是空前的,尽管它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最根本的任务,但是它留下的经验和教训成了一笔宝贵的财富,为薪火相传的后来者——中国共产党提供了极好的借鉴。下节课我们就学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
★创新能力
例1.(2006年北京)下列关于孙中山的民族主义主张在今天仍具现实意义的是( )
①“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② (中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③ “驱除鞑虏之后,光复我民族的国家”④ “异种残之,外邦逼之,民族主义……殆不可以须臾缓”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本题是一道组合型选择题,考查孙中山先生的民族主义思想的现实意义,可以运用排除法解答,题肢①联合世界各族人民,推动本国的发展和题肢②实现国内民族平等和民族和谐都具有积极现实意义。
答案:A
例2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实现了20世纪中国第一次历史性巨变,是因为这次革命
A.推翻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 B.确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
C.给予了人民充分的民主与自由权利 D.结束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殖民统治
解析:本题属于概念型选择题,关键要抓住“历史性巨变”几个字。作为一次革命给社会带来的重大影响主要体现在政治方面是否结束了旧的政治制度、经济上是否建立了新的经济形态和思想上是否建立了与新的政治、经济相适应的思想文化。辛亥革命虽然没有推翻中国的封建制度,但它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即结束了旧的政体。
答案:A
例3.“不用掐,不用算,宣统不过两年半;今年猪吃羊,明年种田不纳粮。”该民谣表达了人民群众的愿望是( )
A.推翻清朝统治 B.实行《天朝田亩制度》
C.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 D.进行土地改革
解析:本题属于材料型选择题。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弄懂“猪吃羊”的意思。“猪吃羊”暗示1911年,旧历辛亥猪将消灭帝国主义侵略势力,“羊”谐“洋”;“明年种田不纳粮”反封建的要求。这则民谣采用讖语的形式,生动的表达了辛亥革命前的革命愿望。
答案:C
例4 “从实力上讲,孙中山比起洪秀全来,相差不知几千万里了,而偌大的清帝国,不亡于洪、杨,却被孙文的几个口号叫垮了,何哉?”最确切的回答是
A.清政府舆论管制不成功 B.三民主义符合历史潮流
C.革命成功重在舆论宣传 D.洪秀全不注意斗争策略
解析:本题属于因果型材料选择题。20世纪初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当时世界的主流是资本主义。清政府被辛亥革命推翻,正说明了三民主义所代表的资本主义思想适应历史潮流。
答案:B
开阔视野
华侨对辛亥革命做出四大贡献
其一,华侨是革命组织的发起者。中国民主革命的先驱孙中山本人就是华侨,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华侨也是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的先驱。据统计:兴中会三百成员中的二百多位是华侨;在日本东京成立的同盟会在海外华侨中首先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工作。
其二,华侨是舆论宣传的鼓动者。为了发动广大华侨参加革命,把他们的爱国思想引上正确的轨道,孙中山一方面亲自到各地宣传,同时也依靠和发动华侨知识分子积极办 报,宣传革命,与保皇派展开斗争。如:温哥华华侨筹办的《大汉日报》,新加坡华侨筹办的《图南日报》,以及南洋同盟会的机关报《中兴日报》等。华侨还创办 了许多书报社,宣传革命思想。
其三,华侨是经费方面的支撑者。华侨对辛亥革命经费上的支持是巨大的,承担了辛亥革命活动的大部经费,包括历次起义枪支弹药、伙食、革命组织的活动费、创办报刊以及孙中山等领导的活动费、旅差费等。
其四,华侨是武装起义的参与者。很多华侨直接参加了武装起义。据统计,从一八九五年到一九一一年,由孙中山直接、间接发动了十多次武装起义,每次都有不少华侨参加,不少起义还是以华侨为骨干。
及时巩固
[课后探究]
问题
选项
1.你知道被称为“20世纪中国的三大巨变”的三大历史事件吗?
A.不知道 B.知道
如果你知道,请写出来。
?
2.你知道辛亥革命的主要领导人是谁?
?
3.你对辛亥革命的有关知识的了解主要来源有哪些?(可以多选)
A.教材及课堂 B.报刊杂志
C.网络资源 D.其它途径
如有其它途径,请写出。
?
4.你知道你所在的家乡在辛亥革命中发生的一些历史事件吗?
A.知道 B.不知道
如果你知道,请举例说明。
?
5.你知道你的家乡有在辛亥革命中涌现的革命英雄人物吗?
A.知道 B.不知道
如果你知道,请举例说明。
?
6.你参观过有关辛亥革命的革命遗址、遗迹、纪念馆吗?
A.有 B.没有
如果你参观过,请举例说明。
?
7.你看过有关辛亥革命的小说、电视剧、电影吗?
A.有 B.没有
如果有,请写出小说、电视剧、电影的名称。
?
8.你知道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中,有参加过辛亥革命吗?
A.有 B.没有
如果有,请举例说明。
?
五、教学反思
本课内容较丰富,也很重要,在教学过程中,由于借助了多媒体,大大拓展了学生视野,图片和视频等资料的使用提升了学生的兴趣,但在课堂上,仍有如下一些问题值得探讨:
1、学生对史实的评价容易陷入片面或程序化,很难得出自己的观点,这是长期以来灌输式教学的后果,需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学生对孙中山等历史人物的了解基本仅局限于书本知识,视野比较狭窄,需在平时多注意知识的相应拓展。
3、学生从图片、文字等资料中挖掘有效信息的能力尚待加强。
课件32张PPT。百年历史,三次巨变,三大伟人。 第一次是辛亥革命,推翻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这是孙中山领导的”;“第二次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这是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在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的领导下完成的”;“第三次是改革开放,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奋斗。这是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的领导下开始的新的革命.” 领导我们苏醒了领导我们站起来了领导我们富起来了百年历史,三次巨变,三大伟人。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实现了第一次巨变。第13课 辛亥革命祁阳一中 贺亚琼知识链接:
狭义上的辛亥革命指1911年武昌起义。
广义上的辛亥革命指以孙中山为首革命党人为推翻清王朝、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而进行一系列的努力。一、酝酿 ——背景时代背景:《辛丑条约》签订后,民族危机更加严重
社会基础: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的失败
经济基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阶级基础: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思想基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
(条件、思想武器、中心、代表)
组织基础: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和政党的建立
( 兴中会、同盟会等)
军事基础:革命党人发动的一系列武装起义
革命条件:武汉成为革命的摇篮
有利时机:四川保路运动使武汉兵力空虚二、爆发——武昌起义(1911、10、10) 新军工程营第八营旧址。革命党人熊秉坤等人在这里打响了武昌起义的第一枪。1911年10月10日晚,武昌起义发动,当夜起义军占领楚望台军械库1911年10月11日,武昌成立湖北军政府革命爆发黎元洪说明了革命潜伏失败危机武昌起义后全国形势北京★武昌武昌起义后全国
十几个省宣布独立1.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概况: 时间:
总统:
国旗:
国都:
纪元:1912年1月1日孙中山五色旗 南 京公 历,民国纪年五色即代表汉、满、蒙、回、藏五个民族,象征“五族共和”性质:资产阶级革命政权三、高潮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内容: 意义: 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性质:1 、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2 、全国各民族一律平等
3、关于国民权利的规定
4、确立了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
5、实行责任内阁制主权在民自由平等三权分立目的:限制袁世凯独裁,维护共和制度清政府袁世凯帝国主义列强革命党人 立宪派旧官僚军事进攻政治讹诈任命军事威胁外交孤立
经济封锁施压
革命党人面临那些压力?以孙中山为首革命党人如何处理?产生了什么结果?革命阵营支持中华民国成立初期的中国政治形势:四、辛亥革命的结局主观原因:袁世凯的自身条件:
(政治手腕、军权)
客观原因:
帝国主义支持袁世凯
立宪派和旧官僚乘机对革命党人的进攻
资产阶级的妥协性和软弱性(根本)1)原因 2)过程:
清帝退位——孙中山辞职——袁世凯就任总统1、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1912年2月12日,清朝最后一位皇帝宣统(旁立者)下诏退位,封建君主制度结束。1912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了。 1)表现: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
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没有完成;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没有改变;2)原因:主观: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2、辛亥革命的失败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客观: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破坏和镇压3)教训: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
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行不通
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表现)(1)没有一个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
(2)没有解决农民土地问题,脱离人民群众,孤立无援
(3)同盟会软弱无力
(4)没有自己的革命武装甲:共和体制确立,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乙:封建传统仍有影响。丙:他们既崇拜孔孟,又崇拜孙中山和华盛顿,说明当时的社会正处于新旧交替之中。
革命的功绩1、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来的君主专制制度3、沉重打击了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2、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5、是亚洲民族解放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有力推动力量革命的性质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4、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3、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各抒已见有人说:“辛亥革命胜利了”,
也有人说:“辛亥革命失败了”
你怎样认识,为什么? 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没有完成;
中国社会性质仍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建立了中华民国并颁布《中华民国
临时约法》 ,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推翻了清王朝封建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 君主专制政权。胜利失败革命尚未成功,
同志仍需努力!第16课 辛亥革命 学以致用1、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是
A、兴中会 B、同盟会
C、光复会 D、共进会2、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是20世纪中国第一
次历史性巨变,因为这次革命
A、推翻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
B、确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
C、给予了人民充分的民主与自由权利
D、结束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殖民统治3、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化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其实 实际意义在于A、人民在政治上翻了身
B、否定了君主专制制度
C、确立了民主共和国的制度
D、为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条件 B4、下列关于辛亥革命历史意义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彻底结束了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
B、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C、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D、改变了中国社会性质D再见注意掌握:思想武器
重要阵地
革命宣传家条件:新式学堂和留学教育的发展使革命知识分子的队伍不断壮大。
思想武器:西方资产阶级革命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
重要阵地:上海、东京
主要宣传家:章炳麟、邹容 陈天华
时间:1894年
创立人:孙中山
地点:美国檀香山
性质: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团体
入会誓词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合众政府。”
目标:推翻清朝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同盟会成立前后的资产阶级革命团体A、时间:
B、地点:
C、成员组成:
D、政治纲领:
E、主要领导人:
F、机关刊物:
G、性质:
H、意义:
同盟会的建立及意义第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标志着中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1905月年8日本东京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成员孙中山、黄兴“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民报》讨论:“三民主义”的确切含义是什么?驱除鞑虏
恢复中华创立民国 平均地权民族主义民权主义 民生主义核心推翻清政府统治推翻君主专制 建
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解决土地问题浙皖起义萍浏醴起义黄花岗起义镇南关起义
1907年12月
孙中山.黄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