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历史学科教学设计参赛作品
第一部分:教学设计模板
第13课 辛亥革命
-----民主与专制的第一次正面交锋
一、基本说明
1教学内容所属模块:高中历史必修1
2年级:高一
3所用教材出版单位: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4所属的章节:第四单元第13课
5学时数:45分钟
二、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了解辛亥革命的过程,并能够分析革命发生的必然性和产生的重大影响.
2、内容分析:本课内容在近代前期地位很主要,可以说是近代以来民主与专制的第一次正面交锋;本课的重点是辛亥革命的影响,本课的难点是辛亥革命爆发的必然性.
3、学情分析:高一学生对辛亥革命已经有了一些初步认识,所以在教学中可以略讲过程,重点注意原因和影响.
4、设计思路:通过讲述和学生活动,让学生理解辛亥革命的含义及原因;了解革命的成果和影响;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感受中国的民主进程是无数革命者流血牺牲奔走呼号的结果.
三、教学过程描述
教学环节 及时间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观察和考查,以及及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4分钟 提出问题,要求学生通过查阅词典或结合所学知识找出答案 1什么是革命 2什么是资产阶级革命 3资产阶级革命通常要实现什么目的 分组或分工得出: 1马克思主义认为革命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暴力行动。(其他说法) 2资产阶级推翻封建势力或殖民势力,实现资产阶级民主,促进资本主义发展的政治斗争。 3政治上建立资产阶级民主政权,经济上发展资本主义,社会生活上实现平等自由。 学生通过分工合作,在较短的时间内找出较好的答案
教学内容(1) 10分钟 教师讲述:辛亥革命就是指辛亥年(1911年)爆发的革命。狭义的辛亥革命指武昌起义,广义的辛亥革命包括清末一系列的反清革命直至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教材用的是后者。我们可以将教材分成三个部分:革命的背景;革命的成果;革命的影响。 要求学生分组合作在规定时间内找出教材中及所掌握的辛亥革命背景的相关信息 通过学生努力,掌握辛亥革命在经济、政治、思想、组织等方面的条件以及根本原因、直接原因
教学内容(2) 8分钟 教师通过多媒体图片,介绍中华民国成立的情况; 着重讲述《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所体现的资产阶级民主宪法性质 学生重点感知和理解 教师精讲
教学内容(3) 15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 革命党—清政府—袁世凯—帝国主义之间的斗争和联系;进而深入理解辛亥革命的反帝反封建的性质;还能够据此评价革命的成功与失败 学生通过扮演不同角色参与南北和谈,加深对各派政治势力利益的理解. 教师精心设计谈判内容,学生出色表演,教师适时准确点评总结,是活动成功的必备条件.
小结 3分钟 教师对本节教材内容列表总结; 教师对本节课进行总结 学生听讲和笔记 要求学生将重点内容笔记,培养其良好的学习习惯
课堂练习 5分钟 教师选择适量材料式选择题让学生练习 通过思考和讨论学生找出答案 注意引导学生说出得出答案的过程和原因,掌握解答材料式选择题的一般方法
四、教学反思:
1本次教学活动的优点和成功之处是教师通过精心准备学生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对本课中一些难理解和记忆的地方会有所突破;
2值得研究的地方是本课内容繁多,如果学生预习不够,则会落后很多,很难指望他(她)能够突破;可能需要印刷学习资料加以介绍,但有可能加重学生负担.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