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

文档属性

名称 辛亥革命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6.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0-08-05 12:19: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第13课 辛亥革命
一、基本说明
1教学内容所属模块:高中历史必修(1)
2年级:高中一年级
3所用教材出版单位:人民教育出版社
4所属的章节:第四单元第13课
5学时数: 45 分钟
二、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剖析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
(2)掌握《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理解南京临时政府的革命性质;?
(3)正确评价辛亥革命。?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历史教材设置问题,循循善诱,促使学生思考问题、探究问题;?
(2)通过历史辩论等形式,提高学生主动学习历史的兴趣,让学生体验历史、思辨历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孙中山先生的革命事迹,引导学生树立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积极地投身于振兴中华的伟大事业中。?
2、内容分析:本课主要以辛亥革命的发展历程和对辛亥革命的评价为中心。
教学重点: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评价辛亥革命。?
教学难点:袁世凯篡夺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辛亥革命的局限性。??
3、学情分析:关于辛亥革命,学生在初中阶段的学习并未涉及,因而对这段历史的认识是有限的。通过影视媒体的宣传学生已积累了一些感性认识,但并不一定科学,对革命的主要领导人物孙中山较为感兴趣,但对其个经历和的个人功绩不是很了解,这一切有待通过系统有效的学习加深对辛亥革命的理解。
4、设计思路:教学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分析历史材料,理解革命爆发的背景和发展经过;要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促使学生主动探究辛亥革命的影响及评价。?
三、教学过程描述
?导入新课:1908年,被软禁了十年的光绪帝和掌握了大权近半个世纪的慈禧太后先后死去。(出示溥仪和载沣的图片)相隔仅一天,不满三岁的溥仪被慈禧指定为皇位继承人。登基大典时,受不住烦琐仪式折腾的小皇帝不停地哭闹:“我不在这儿!我要回家!我不在这儿!我要回家!”溥仪生父载沣急得满头大汗而文武百官的三跪九叩仍然没完没了,载沣只好哄着说:“别哭别哭,快完了,快完了!”朝臣们听了,窃窃私语道:怎么可以说“快完了”呢?觉得这是不祥之兆。哪知三年后,清王朝真的垮台了。那么,清朝是怎样垮台的?它垮台后,中国社会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今天我们来看——
教学设计:大家在初中都接触过“辛亥革命”吗?好,那么,哪位同学用一两句话给大家说说什么是“辛亥革命”。(注意鼓励学生!)
狭义:就是指武昌起义;
广义:指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党人为推翻清朝统治,追求民主共和的全过程。
(学生概念清楚后)
一、武昌起义?
相关的材料:1、图片:有关1899年列强形成共同宰割中国的局面、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的图片;2、背景材料:十九世纪末中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情况的数据和材料;3、三个革命家的宣传革命的主张及革命团体的建立史实;4、地图:辛亥革命前革命党人发动的武装起义地图;
用这些材料希望学生能总结分析出这样结论:
1、必要性
列强:侵略加深民族危机加剧?
首先从外部环境来看,经过两次鸦片战争、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等,列强不断加紧侵略,甚至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中外民族矛盾不断激化。
清政府:《辛丑条约》的签订——洋人的朝廷
新政、预备立宪的破产——孤立的朝廷→ 民族、阶级矛盾趋于合流
此时,要挽救民族危亡寻求中国发展的新道路,就必须彻底推翻清朝的腐朽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这已成为20世纪初中国一些有识之士的共同追求和历史发展的必然潮流,然而当时资产阶级有能力担负这一历史使命吗?由此引导学生通过从资产阶级自身去寻找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将理性思考引向深入。?
2、可能性
(1)经济基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2)阶级基础:民族资产阶级的壮大?
补充清政府新政的有关措施,出示辛亥革命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有关数据,让学生分析史实材料,认识到:资本主义的发展是辛亥革命爆发的经济基础,民族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是辛亥革命爆发的阶级基础。?
(3)思想基础: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
补充有关章炳麟、邹容、陈天华的图片和思想主张等资料,让学生了解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传播的情况,理解他们的革命思想解决了为什么革命、革谁的命、怎么革命等问题,为辛亥革命的爆发奠定了思想基础。?
(4)组织基础:革命团体及政党的建立?
引导学生分析同盟会与以往革命团体的不同之处,总结分析其成立的影响。同盟会的成立标志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即革命有了统一的政党的领导,有了明确的政治纲领,此后革命风潮一日千丈。?
(5)实践基础:黄花岗等武装起义
二、中华民国成立??
播放视频《武昌起义》,以视频概述起义过程。
问题设计:前面我们提到资产阶级革命党人发动的一系列武装起义都失败了,为何武昌起义却能成功?
演示动态示意图,了解辛亥革命的发展概况。(武昌起义一声惊雷,震响祖国中部长空,触发了全国辛亥革命的巨澜,到11月下旬,全国有14个省区宣布脱离清政府而独立,清朝的统治土崩瓦解。)
1、中华民国的成立?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简要了解其概况。1912年,孙中山曾自豪地说,这是“我国有史以来未有之变局,吾民破天荒之创举也”。想一想,这里的“变局”和“创举”指的是什么??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
出示《临时约法》的法律条文,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分析其内容、特点、性质及影响。此目重在引导学生进行理性分析,培养学生提取有效信息和论从史出的能力。?
(1)第一、二章中体现了哪些资产阶级民主的思想 ?
(主权在民、自由平等)?
(2)第三、四、五、六章中的权力分工体现了什么思想 ?
(三权分立、责任内阁)?
教师总结,并进一步将问题推向深入:《临时约法》把人们对专制的痛恨和对民主的向往由理想转变成现实,以根本大法的形式肯定下来。请你联系所学知识想一想民主共和到底有什么魅力,值得这么多仁人志士为之奋斗终身,甚至不惜献出宝贵的生命??
引导学生分析约法的历史进步意义,并联系以前所学的雅典奴隶制民主、美国的民主共和制的作用进行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民主取代专制是历史进步的潮流,是人类政治创新的结晶,是人类历史上宝贵的政治文明遗产。?
三、中国民主进程的丰碑
1912年3月,孙中山先生辞去了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之职,袁世凯在北京宣誓就职。那么,袁世凯是怎样登上临时大总统的宝座的呢?引导学生阅读课文了解史实,并进行学法指导,引导学生利用图表法简化课本知识,理清纷繁复杂的历史线索,从中理解袁世凯夺取革命果实的原因。?
教师总结:面对中外反动势力的多方压力,革命派为保卫民主共和的胜利成果,被迫妥协:表示如果清帝退位,袁世凯赞成共和则可保举其为临时大总统。就在清帝退位后不到一月,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然而他真的能成为革命党人所期望的共和制度的守护神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但无论如何,辛亥革命作为满清王朝和封建专制统治的终结者和民主共和政体的实践者,最终将民主共和的理念深深的根植于人们的心中!?
设想找几段材料阐述功绩。
材料1: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国民享有……等项权利。约法按照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的原则构建政治体制。
——据人教版《中国近现代史》(上册)整理
辛亥革命对当时中国政治引发哪些变化?
(政治民主化、社会法制化)
材料2:1912—1919年,中国新建厂矿企业达470多家,投资近1亿元,加上原有扩建新增资本达1.3亿元以上,相当于革命前50年的投资总额,中国工厂使用的蒸汽动力,1913年为43448马力,1918年为82 750马力,约增加1倍。
  ──严中平《中国近代经济史资料》
以上数据反映了什么变化?
(经济工业化)
材料3:1915年,袁世凯公开复辟帝制,遭到全国人民的强烈反对,83天后,被迫取消帝制。1917年,军阀张勋拥戴清朝废帝溥仪登基,在全国人民的怒斥声中,12天后复辟丑剧就草草收场。
  ——据人教版《中国近现代史》整理
材料3反映什么现象?
(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材料4:(出示民国初年剪发辫、易服饰的图片资料,引导学生得出辛亥革命在社会习俗上的影响:革除陋习促进社会风俗的变化。)
综上所述,让学生分析总结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
教师总结:关于辛亥革命是成功还是失败了,史学界有多种观点,有的说辛亥革命成功了,有的说辛亥革命失败了,也有的说辛亥革命有功有败……以上老师列举了辛亥革命成功说的关论据,如果你站在辛亥革命失败说的角度,你会寻找哪些论据来支持你的观点?教师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辛亥革命的影响,以发散学生的思维,深化对辛亥革命影响的认识。?
小结:最后让我们再次回顾一下孙中山先生的政治梦想,聆听孙中山对民主共和的阐释吧。孙中山的演讲——?
“哦!对了,我今天穿的这身衣服有点古怪是吧,连裁缝都说是很奇怪的。但是我要说这就是共和,这就是共和的衣服。这边,我设计了三颗扣子,共和的理念,就是平等、自由、博爱。这边也有三颗扣子∶民族、民权、民生。那宪法呢?我发明了个新词,叫五权宪法。这里装的是立法权,这儿装的是行政权,这儿装的是司法权,这三权你们都很熟悉,叫间接民权。我情有独钟的是直接民权。要让普通的民众都有直接参政议政的权力!一个是考试权,我们要把考试权还给民众。今后,凡行政用人,一定要经过考试,不管是谁!还有一个是弹劾权。没地儿装了,不急,不急,装在这儿,弹劾权!为什么要把弹劾权藏在里面呢?因为它是民众的杀手锏,它说不定什么时候就突然杀出来,弹劾你。我孙文此生啊,没有别的希望,就一个希望,那就是:让共和不是一个名词,一句空话,或一个形式,要让它成为我们实实在在的生活方式,让它成为我们牢不可破的信念。”?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