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第1课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教学设计
课程分析
本课是人教版新教材必修1第一单元第1课。必修1教科书介绍的是古今中外的人类政治文明发展史,与必修2的经济史和必修3的文化史一起组成了一部完整的人类史。本课介绍的内容反映了古代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情况,在必修1教材中具有“开宗明义”、“开门见山”的地位和作用。把握好了本课有关内容,将为本书以后知识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在初一学过《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初步了解了夏商周王朝的基本史实以及王位世袭制、分封制等早期政治制度的情况。本课要在此基础上加强对早期政治制度出现的原因、特点和影响等进行深入分析,同时对新知识点宗法制作一完整理解。
设计理念
1、 以解决问题为主(强调学生的主动学习),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相关的历史知识。
2、 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设置新情境,引导学生探究问题,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掌握相关的历史知识。让学生学会学习,进行生生、师生之间的思维互动,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西周的分封制与宗法制
难点: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与宗法制
课标要求:
“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
教学目标
目 标 内 容 知识与能力 过程 与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识记 理解 运用
夏商的 政治制度 王位世袭制、夏商的中央地方制度概况 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及其实质、作用 通过学习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探究宗法制与分封制对我国社会发展带来的深远影响,培养学生全面、客观和公正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问题探究 通过对我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分析,说明中国作为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其官僚政治与体制管理,无不与古代有着密切的联系。
西周的 分封制 对象、权利及义务 发展演变、作用 历史比较 问题探究
西周的 宗法制 含义、特点及基本原则、实质作用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以我国古代启蒙读物《三字经》的内容引导学生回顾初中知识,引出三代的统治者运用什么政治制度进行统治的话题。(列出三代的起迄年代、王位世袭制、分封制、政治制度的概念)
“夏传子,家天下。四百载,迁夏社。汤伐夏,国号商。六百载,至纣亡。周武王,始诛纣。八百载,最长久。
三代的起迄年代见本书19页《中国古代历史朝代简表》
夏开创的王位世袭制和西周时的分封制均属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
政治制度的基本含义及其主要特征是什么
政治制度指的是在特定社会中,统治阶级通过组织政权以实现其政治统治的原则和方式的总和
新课教学
一、夏朝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中国出现早期国家政治制度
教师利用材料给学生设计学习情境:
材料一 尧曰“终不以天下之病而利一人”,而卒授舜以天下。。。。。。。。帝舜荐禹于天,为嗣。。。。。。。禹于是遂即天子位,南面朝天下,国号曰夏后,姓姒氏。。。。。禹子启贤,天下属意焉。及禹崩,虽授益,益之佐禹日浅,天下未洽。故诸侯皆去益而朝启,曰“吾君帝禹之子也”。於是启遂即天子之位,是为夏后帝启。……夏后帝启崩,子帝太康立。
——《史记·夏本纪》
材料二、(原始社会末期的)大汶口遗址的墓葬。。。。表明由于农耕经济的发展,劳动产品有了剩余,出现了私有财产,氏族内部产生了贫富不均的现象。。。。。禹。。。。。被推选为部落联盟首领。那时候,私有制已经产生。相传禹的家族非常富有,禹的父亲鲧筑土城保护自己的财产。
材料三、夏朝社会已出现了阶级,财富集中在少数奴隶主贵族手中,他们奴役着平民和奴隶。奴隶没有人身自由,过着悲惨的生活,任由主人驱使做苦役。
——材料二、三均选自初一岳麓书社教科书
提问:根据以上材料和书中《戴冠冕的夏禹》图,思考“夏传子,家天下”意味着哪两种制度的替代?由学生归纳、概述材料所反映的两种政治制度及其基本特点?请学生分析出其中的原因?你认为是进步还是倒退?
答:从禅让到王位世袭。禅让制指原始社会后期实行的部落联盟内部贵族以“传贤”为宗旨的民主选举首领制度。王位世袭制指政治权力由“传贤”变成“传子”,王位在一家一姓中传承,从“天下为公”到“天下为家”,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是阶级对立的产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世袭制以其鲜明的私有化体现社会的重大进步。)
列提纲:
1、我国早期国家政治制度始于夏朝的王位世袭制
提问:结合教材讨论夏商统治者如何巩固政权(教材内的材料充分利用:殷墟牛骨、《学思之窗》的思考题“商朝的相权有多大”)此处简单处理,不必展开。
2、夏商的王权有神秘色彩
3、夏商建立起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 中央:相、卿士等的设立
地方:侯、伯等的设立(方国制)
4、夏商政治制度的影响:对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产生直接影响
二、西周等级森严的分封制
——早期政治制度的发展
⑴教师首先交待中国古代国家特点首先是部族国家,其次使学生观察出夏、商、西周疆域图的变化,阅读教材及以下材料后思考:西周为什么要推行分封制?学生需要明确的是分封制目的是实行有效统治。
(2)关于分封制的内容,建议教师结合历史和现实详细讲解。
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
——《荀子·儒效》:
“昔武王克商,光有天下,其兄弟之国者十有五人,姬姓之国者四十人,皆举亲也。”
——《左传·卷十八(昭公二十八年)》
“天子适诸侯曰巡狩,诸侯朝与天子曰述职……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
——《孟子 告子》
⑶学生结合教材西周形势图,评价分封制的作用。建议学生完成为主,教师补充。
板书提纲:
1、 分封制的实行:始于周武王,周公旦继续,同姓子弟为主。
2、 分封制的目的:巩固周王室的权力,一是要“封建亲戚,以藩屏周”,二是要防止商的遗族叛乱,三是要适应人口不断发展、疆域不断扩大的需求。(最根本的即巩固统治)
3、 分封制的内容:规定了天子与诸侯的权力和义务。
4、 分封制的特点:层层分封,等级森严。
5、 分封制的实质:西周国家的政权组织形式。
6、 分封制的作用及利弊:见书
三、 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政治制度
⑴引导学生阅读材料,理解西周实行宗法制的原因:
“自中丁以来,废適而更立诸弟子,弟子或争相代立,比九世乱,於是诸侯莫朝。”
——《史记·夏本纪》
⑵结合材料分析西周时期的宗法制度的特点:
“纣之同母三人,其长曰微子启,其次曰仲衍,其次曰受德。受德乃纣也,其少矣。纣母之生微子启与仲衍也,尚为妾,已而为妻而生纣。纣之父、纣之母欲置微子启以为太子,太史据法而争之曰:‘有妻之子,而不可置妾之子。’纣故为后。”
——《吕氏春秋 当务》
周王正妻所生之子称嫡子,其他妻室所生之子为庶子。周王的嫡长子、嫡长孙一系有继承王位的权利,称其为大宗。次子、庶子的后裔相对于大宗称为小宗。而次子、庶子的嫡长子、嫡长孙于本支又是大宗,其次子、庶子之后裔又是小宗。以此类推,形成一个庞大的宗族网。小宗必须服从大宗。
——《历史》
通过材料明确宗法制的特点和概念,特点:嫡长子继承制,其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
⑶宗法制的作用:
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宗法制的内容和与其有关的社会知识广泛讨论。
宗法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的稳定和团结。(人教版)宗法关系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把“国”和“家”密切地结合在一起。(岳麓版)
板书提纲:
1、 宗法制的目的:它由原始社会的父系家长制直接演变而来,是用规定宗族内庶嫡系统的办法,来确立和巩固父系家长在本宗族中的地位,最终保证王权的稳定。
2、 宗法制的内容:嫡长子继承制,余子分封;庞大的宗族网;与分封制互为表里
3、 宗法制的核心:嫡长子继承制
4、 宗法制的作用:确立一整套分配与继承制度,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家国一体。
学生探究:
依据书中《西周宗法制与分封制关系示意图》和《历史纵横》思索
⑴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二者是互为表里的关系。宗法制是维系分封制的血缘纽带,而分封制是建立在宗法制的基础之上的,是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外在体现。
⑵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特点——以宗法制为核心,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
(3)请同学们结合现实生活,想想当今社会与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相关的人和事,谈论各自有何启迪。(言之成理即可。答案如海外华人的“修谱”热、陈水遍搞“台独”,被福建陈氏家族骂为“数典忘祖”、孔子的衍圣公谱系、中国民主与法制建设任务艰巨,人情网,亲情网的阻挠等。启迪有:中华民族是一个源远流长的,血脉和五千年历史从未中断的独特的文明古国。它使得我国的民族凝聚力特别强大,成为推动国家统一和民族富强的无比动力。但是也带来不少负面的东西,如任人唯亲、拉帮结派、不讲是非曲直,只讲亲亲疏疏等,成为民主与法制建设的阻碍等)
本课小结:
在夏商周时期,王位世袭制、分封制和宗法制构成了古代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基本内容。宗法制通过血缘关系的亲疏,规定了西周金字塔式的社会统治秩序,分封制则保证了周王对全国各地的统治。它们互为表里,相互渗透,共同维持西周社会秩序正常运转。中国早期的国家政治制度对当时以至几千年后的今天都有深远的影响。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