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第11课 太平天国运动
一、基本说明
1教学内容所属模块:高中历史必修1(政治模块)
2年级:高一年级
3所用教材出版单位:人民教育出版社
4所属的章节:第四单元第11课
5学时数:1课时45分钟
二、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知识要求:洪秀全创立拜上帝教;金田起义;永安建制;定都天京;北伐、西征、东征;
《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的内容、评价;天京变乱;重建领导核心;
后期防御战;天京陷落
能力要求:①通过对洪秀全的宗教理论分析,培养学生透破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②通过对金田起义到定都天京这一过程的教学,培养学生识图和用图的能力;
③通过对《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的教学,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比较,以培养其系统的分析论证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对其进步性和局限性的评价培养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正确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④探究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必然原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学天国运动的爆发、发展、失败,使学生感知、认识历史事件的发展过程,探求历史现象背后的本质规律。
②指导学生阅读太平天国的宗教教义和《天朝田亩制度》的节选资料,帮助学生掌握分析史料的方法。
③通过填写北伐、东征和西征简表,教会学生列表归纳史实的方法。
④通过探究太平天国运动的作用,使学生初步学会查找史料、从不同角度认识问题、以及论从史出的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①通过起义原因的讲述,使学生认识到太平天国农民起义是在中国刚刚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之时,农民不堪中外反动势力的双重压迫而爆发。时代赋予了太平天国运动不同于以往任何一次中国农民战争的新特点,即在反封建同时还担负起反侵略的历史重任,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
②《天朝田亩制度》是太平天国反封建的革命纲领,反映了农民阶级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强烈愿望,极大地调动了农民反封建斗争的积极性,使这场运动成为中国农民战争的最高峰。通过对《资政新篇》的分析,使学生感受其时代精神,从而培养学生符合社会价值的情感体验。
③太平天国斗争表现了太平军将士反封建、反侵略的英雄气概,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英雄观的教育。同时要认识到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和失败有一定的必然性。认识太平天国运动与近代民主革命的关系:农民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主要力量,但依靠单纯的农民运动无法完成民主革命任务。认识到农民对中国革命和建设重要作用,从而关注农民,关注农村。
2、内容分析:
(1)课标要求: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史实,认识农民起义在中国民主革命时期的作用与局限性。
课标解读:①充分运用历史材料、历史地图和多媒体辅助教学,引导学生探究太平天国运动兴起的原因与过程,引导学生把《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放在当时特定的历史环境里——“双半”社会中进行评价。
②探究太平天国兴起和失败的必然性,放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殊环境中认识农民阶级不可能独立完成中国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任务
(2)教材地位: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规模巨大的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革命战争,是几千年来中国农民战争的最高峰。教材第一目讲述了太平天国运动兴起的原因、发展过程。第二目诠释了太平天国前期建国纲领《天朝田亩制度》的主要内容、意义及其局限性。第三目阐述了太平天国由强盛转向衰落、失败的经过。
(3)重点:太平天国的兴起与失败;《天朝田亩制度》
难点:太平天国运动兴起和失败的必然性,对《天朝田亩制度》的正确评价
3、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对太平天国的历史有了基本了解,在掌握基本知识的基础上,需要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多思考,多钻研,提高他们的分析、理解、解决问题的能力。
4、设计思路:
(1)本课设计充分贯彻新课程理念,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从洪秀全人物和诗词导入新课,然后让学生带着几个问题并结合知识结构阅读课文。教师根据课文重点难点层层设计问题,让学生讨论,进行角色扮演,让其设身处地感受历史。
(2)重组教材:
①太平天国兴起、发展、全盛
①《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
③太平天国失败、评价
(3)学法指导与重点难点突破:
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农民斗争的继承与发展,具有新的特点。课堂教学用材料情境创设法等来引导学生了解历史,理解太平天国兴起和失败的必然性。《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两个主张比较抽象,理论性较强,学生不易理解;通过比较方法使学生对这两个纲领有一个更深入的了解,理解它们在中国民主革命的阶段性特点和对后世影响。
5、课前准备
教师:收集材料、制作多媒体课件、集体备课
学生:预习课文、熟悉教材54页太平天国形势示意图
三、教学过程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洪秀全的人物画像
诗一首“龙潜海角恐惊天,暂且偷闲跃在渊;等待风云齐聚会,飞腾六合定乾坤。
设置问题:图片中人物是谁?诗中表达了他怎样的抱负?他的理想到底有没有实现?他所领导的运动对中国历史发展进程起到了什么作用?
学生活动:思考后回答出人物为洪秀全,基本含义是把自己比作海里的蛟龙,等待时机进行武装斗争,推翻清朝政权。他领导了太平天国运动,最终失败。
设计意图:经过初中学习,学生认识水平提高,基本能答出问题,但可能理解不深刻。通过创设历史情境,调动学生兴趣和积极性,带着探究的欲望进入本课学习。
一、太平天国的兴起和发展
1、太平天国运动兴起的原因
材料引入:材料一: 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为了支付总计大约7000万元的战费和2000多万元的赔款,加紧搜刮人民。地丁税是清政府的主要税收,在1841年--1849年八年之间,这项税收就增加了330多万两。鸦片战争后不到十年的光景里,劳动人民实际负担比过去增加了好几倍。
材料二:鸦片战争后,英法美等国加剧了对中国侵略。鸦片和棉纺织品输入大量增加,白银大量外流,平均每年外流白银3500万两,约合清政府全年财政收的一半。
材料三:昔日卖米三斗,输一亩之课有余,今日卖米六斗,输一亩之课而不足。
教师:请同学们根据教材和以上材料回答太平天国运动兴起的原因。
学生:1,鸦片走私和洋货大量涌入造成大量农民和手工业者大量破产。
2,鸦片战争巨额的军费和赔款转嫁到贫苦农民身上,使十分尖锐的社会矛盾更加激化。
2,清政府的腐败和连年自然灾害使广大农民被迫走上反抗斗争的道路。
教师补充: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是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主要原因,因而太平天国的主要矛头是反封建。而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又加剧了中国的内部阶级矛盾,所以太平天国又具有反侵略性质。因此,太平天国运动是长期以来不断激化的阶级矛盾,在民族矛盾刺激下的必然反映,可以说“太平天国运动是鸦片战争炮声的回响”。
2、洪秀全创立拜上帝教
材料引入:材料一:“普天之下皆兄弟,灵魂同是自天来,上帝视之皆赤子。”
材料二:“天下多男人,尽是兄弟之辈,天下多女子,尽是姊妹之群。”
材料三:“皇上帝”唯一真神论,上帝面前人人平等,打倒“阎罗妖”
教师:请同学们结合材料思考,这反映了洪秀全怎样的思想?
学生:宣传西方基督教义;人人平等;反对清政府的统治
教师讲述:洪秀全对西方基督教教义进行了改造和利用,把西方基督教教义、中国儒家大同思想和农民的平均主义思想结合起来,体现了农民阶级要求摆脱封建压迫、封建剥削的强烈愿望,号召人们为实现平等自由而斗争,具有极强的反封性,但它以宗教形式出现,具有它的不成熟性,不是一个切实可行的科学理论。
设计意图:在新教材中这一知识点非常简单,教师要适当补充,一方面要发扬学生的主动性,调动思维能力;一方面要认识农民阶级的局限性,为探究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埋下伏笔。
3、从金田起义到定都天京
多媒体展示:《太平天国形势示意图》
设置问题1:假如你是一位太平军战士,从金田起义到定都天京发生了哪些重大事件?
学生回答:1851年1月,我们在金田村起义,建号太平天国。由于受到清军围堵,我们到处转战,至武宣东乡,洪秀全称“天王”。1851年秋,攻占永安,天王分封了东、西、南、北、翼等诸王,初步建立了政权。在北上途中,南王冯云山和西王萧朝贵先后在全州和长沙战役中牺牲。1853年占领南京,改名天京,定为国都,正式建立政权。
设计意图:使学生身临其境,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设置问题2:太平军胜利进军的原因有哪些?
学生回答:主要是因为洪秀全等制订的斗争目标比较明确;太平军纪律严明,人民群众热烈拥护和支持太平军;清军腐败无能。
4、军事全盛
由学生根据《太平天国形势示意图》和教材文字完成下表。
措施 时间 目的 将领 概况 作用/意义
北伐
西征
东征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利用表格归类和比较知识的能力,当然教师要适当补充和归纳,如定都天京之时,太平天国面临的形势、西征与东征取得重大胜利的意义等。
教师过渡: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除了在军事上采取一系列行动外,还颁布了太平天国的革命纲领------《天朝田亩制度》与《资政新篇》。
二、《天朝田亩制度》与《资政新篇》
1、《天朝田亩制度》──建国纲领
教师讲述:《天朝田亩制度》从字面上理解是太平天国的土地制度,同时还包括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司法等各个方面的社会改革措施,是太平天国的革命纲领。因为以土地问题为核心,所以称为《天朝田亩制度》。我们来看看它是怎样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的。
情境创设:
1853年,一伙人边看边议论刚张贴的《天朝田亩制度》告示。
农民1:这下可好了,我们以后都有田耕,有饭吃,有衣穿,有钱用,再也不愁饥寒,不愁欺压。我家有6口人,4男2女,按规定,不论男女,都可以分得一份田地,如果每人是一亩地,那我家可以分得6人的田地了。
农民2:但是你家老幺没满16岁,按这上面规定,是不能分得一份田地的。
另外这上面还规定,好田和差田要搭配分。你家只能分得一半好田,一半差田。
农民1:管他呢,这比以前没有田耕好多了。5个人的田地够我耕种了,以后不但吃穿不愁,还可以把剩余的拿到街上去卖,添置一些家业。
农民2:你这种想法是不允许的。你没看清告示上的规定:每户除留足口粮外,其余多的东西都要上交天国的圣库,统一管理。
农民1:呦,还有这样的规定?这可不好,我辛辛苦苦多收一点粮食,自己不能处理,却要上交,这不是好了他人吗?罢了,我还不如省省力气,生产的粮食够吃就可以。
地主1:真是反了天了!想分我的田,没门!我要联合当地的乡绅强烈抵制这一法令。
地主2:小声点,这里都被长毛贼控制了,没有办法。不过,朝延剿匪军队、曾帅的湘军一直和太平军打仗,很快就要打来了,他们哪有时间和精力去分田?
合作探究1:根据材料和书本内容由学生自主学习归纳《天朝田亩制度》的核心内容。
学生:分田原则:“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 “无处不均匀”
分田方式:“以户为单位,不论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分土地”
产品分配方式:“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
最终目的:“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也。”
合作探究2:太平天国的这一美好社会能否实现呢?请同学们从《天朝田亩制度》分配土地和产品方法入手,并结合当时的历史环境来思考这一问题。
学生:①从分配土地的原则来看,废除封建所有制固然是革命的,但它是把消灭剥削、消灭贫困的理想建立在落后的小农经济基础上,这是不切合农民觉悟和脱离农民思想实际的。
②从分配产品的方法来看,规定每年收获只能留下维持生活的份额,其余生产生活资同归圣库。这样多生产对农民不但没有实际好处,而且还会挫伤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其结果不是人人饱暖,只会造成普遍贫困。
③从客观环境来看,农民要分地主的土地,遭到地主阶级的强烈反对;另外紧张的军事斗争也无法保证一个安定的环境来实现这一方案。
合作探究3:正确评价《天朝田亩制度》
革命性:是太平天国的革命纲领。它以土地为中心全面改造封建社会建设农民理想社会的方案,继承和发展历代农民“均田”斗争思想,第一次鲜明突出表达了农民要求摆脱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强烈愿望,极大调动了农民反封建斗争的积极性,是几千来中国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
局限性:农民阶级不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绝对平均分配的圣库制度违背了小生产者的阶级本性,损害农民生产积极性,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具有空想性。
设计意图:有很多学生来自农村,他们熟悉土地是中国农村最基本的生产资料。一方面要使学生了解《天朝田亩制度》把农民反封建土地所有制的要求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是几千年来农民战争的最高峰。另一方面要了解《天朝田亩制度》的落后性和空想性,这也决定了太平天国最终不可能完成近代中国民主革命任务。
教师过渡:除了运动前期太平天国颁布的《天朝田亩制度》外,太平天国的指导性文件还有后期颁布的《资政新篇》。
2、《资政新篇》──治国方案
教师讲述:1859年冬,洪仁玕为振兴太平天国,提出了改革内政的治国方案──《资政新篇》,它都有哪些内容呢,请同学们看书回答。
学生回答:政治、经济、文教等方面
引入材料:“凡外邦人技艺精巧,邦法宏深,宜先许其通商,但不得擅入旱地,恐百姓罕见多奇,致生别事。唯许牧司等并教技艺之人人内,教导我民,但准其为国献策,不得毁谤国法也。”
合作探究1:阅读、思考、概括《资政新篇》提出哪些对外交往的重要主张?
学生回答:第一,同外国自由通商,但不准外国人擅入我国内地。
第二,同外国交流文化,准许外国人为我国献策。
第三,同外国平等往来,不准外国干涉我国的内政。
教师分析:由于坚持平等的外交政策,具有反侵略的一面,使外国侵略者在太平天国无利可图,这就直接导致了外国侵略者与清政府勾结起来,共同镇压中国人民的革命。
合作探究2:正确评价《资政新篇》(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总结)
第一,《资政新篇》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在“向西方学习”上,超过了同时代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的主张,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集中反映了先进的中国人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迫切愿望。
第二,但它没有把发展资本主义与消灭封建剥削制度联系起来,没有同太平天国当时现实斗争联系起来,只字不提农民最关心的土地问题,因此这个方案得不到太平天国广大将士的拥护,对太平天国的现实斗争没有任何积极作用。
第三,由于当时中国还不具备实现这一纲领的社会条件(强调: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而且,太平天国迫于当时严峻的形势,也不可能实行。
合作探究3:比较《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的异同点。(可作为课后作业)
设计意图:本目内容理论性较强,宜以具体材料为依据,以探究方式可以更好把握课堂教学。
教师过渡:1856年,当太平军东征胜利,军事形势一片大好之际,天国领导集团内部由于争权夺利,矛盾却日渐尖锐化,导致天京变乱发生,天国的事业开始由盛而衰。
三、天国悲剧
1、天京变乱
多媒体展示:《天王府》、《太平天国天王府石舫》说明了什么问题?
学生回答:以反映出天王的享乐生活。天王身居宫中,生活奢靡;革命进取性衰退。
具体经过:
教师设问:这场内讧的出现是偶然的还是必然的?
学生回答:必然的(引导学生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和太平天国的内部矛盾来分析)
教师过渡:天京变乱是太平天国由盛而衰的转折点,经过这场变乱,太平天国元气大伤,出现国中无人、朝中无将的危险局面,太平天国也从战略进攻走向战略防御再到最后的失败。
2、太平天国的失败
(1)重建领导核心──封陈玉成为英王、李秀成为忠王、洪仁玕为干王
(2)后期防御战:再破江北大营—→三河镇大捷—→再破江南大营—→受挫上海—→
安庆失守─→天京沦陷(标志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教师适当补充两个内容:
①太平军进攻上海时遭到外国侵略军的打击,中外反动势力已经联合起来。
②对曾国藩及其湘军等汉族地主武装作简单介绍。
设计意图:通过对教材内容的补充延伸,有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太平天国的性质。
合作探究:(3)太平天国运动失败原因:学生讨论后教师总结
主观上:①农民阶级的局限性(经济上:农民是分散的落后的个体小生产者 政治上:不能提出切实可行的革命纲领 思想上:不能制定科学的理论作指导 组织上:难以形成统一坚强持久的领导核心)
②战略上的失误(偏师北伐)
客观上: 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
启示:由于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性,农民阶级不可能领导中国民主革命取得胜利
3、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功绩(引导学生从对中国)
①加速了清王朝和整个封建制度的衰落和崩溃。(反封建)
②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反侵略)
③一些领导人主张学习西方,最早提出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
④思想上、组织上较以往农民起义高出一筹,是中国农民战争的最高峰。
⑤同亚洲各国人民的斗争相互推动、相互影响,共同打击西方殖民主义者。
设计意图:本目内容需要较强的综合能力,也可以引导学生从对中国对世界、或者积极和消极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学生能够回答出部分内容,但不够全面,教师既要归纳总结,又要提炼升华,以达到本课的学习目标。
四、教学小结:略
五、教学作业:略
六、学习延伸
有人说太平天国运动是旧式农民战争的延续,也有人说太平天国运动揭开了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序幕,你是怎样认为呢?
观点1:在反封建的同时承担了反对外国资本主义侵略的任务,它遭到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剿灭,这是以往农民战争所不曾遇到的新情况。近代的中国农民已经能够放眼世界,从西方寻找自己的思想武器。因此称其为是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准备阶段”。
观点2:颁布了前所未有的土地革命纲领《天朝田亩制度》,尽管由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平均主义不可能实现,但明确的平均分配土地的纲领是几千年来农民阶级梦寐以求的愿望。因此说,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农民战争的最高峰。尽管它有诸多新特点,但由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它不可能有先进的科学的革命指导思想,不可能提出科学的革命纲领,因此它仍然是旧式农民战争的继续。它最终也不可能给中国指出光明前途。
七、板书设计
第11课 太平天国运动
一、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1、兴起原因
2、洪秀全创立拜上帝教
3、从金田起义到定都天京
4、军事全盛
二、《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
1、《天朝田亩制度》(主要内容、评价)
2、《资政新篇》(主要内容、评价)
三、天国悲剧
1、天京变乱
2、太平天国的失败
3、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功绩
四、教学反思
1、本课设计充分体现出了“以学生为主体,以老师为主导”的新型教学模式。让学生带着问题结合问题阅读课本,既培养了学生带着问题看书的习惯,又把课本基础知识落到实处。
2、教学过程中,采取了提供材料形式和角色扮演的形式感受其思想,通过问题设计,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在此基础上掌握思想家的主要思想。教学过程中还深深贯彻了“授人以渔”的思想,注重方法指导,大大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本堂课在新老教材的衔接上作了较好的处理,对书本知识进行了一定的挖掘,针对高一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各方面实际能力合理安排教学,较好地突破了重点难点。
4、本文思路清晰,但知识点繁多,理论性的东西比较抽象,学生学习起来有一定难度,希望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断修改不断完善。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