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第2课 为秦开帝业——商鞅变法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商鞅变法前秦国经济政治状况及变法措施,分析商鞅变法原因和意义,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教师引导学生结合教材和历史资料,采用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方式使学生理解改革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道理。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体会商鞅变法的过程和意义,对学生进行追求真理、不畏困难、勇于创新等良好品质的培养。
教学重难点
重点:商鞅变法的原因及意义。
难点:改革推动社会进步。
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承上启下: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秦孝公继位后决心
发偾图强,实现富国强兵。那么,是谁辗转到了秦国,帮助秦孝公实现了这一愿望,使秦国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诸侯国?由此导入新课。
(2) 讲授新课
课件显示“战国形势图”
提问:战国时期,诸侯争霸,其中有七个国家最为强大,他们分别是?
春秋战国时期,群雄角逐,诸侯争霸,秦国地处西陲,远离中原核心地带,比较落后。然而,恰恰是偏远落后的秦国在角逐中,脱颖而出,统一了六国,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在这一个过程中,有一个人物起到非常重要的人物,他就是商鞅。
那么我们今天就来学习一下商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看看他的变法的具体内容有哪些?
1. 问题探究一、商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商鞅是如何一步步地走上秦国的政坛的?然后实现他的变法?(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一个子目的内容,然后回答问题)
1. 商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由学生介绍,老师适当补充。
2.商鞅是如何一步步地走上秦国的政坛的?然后实现他的变法?
商鞅游说秦王,得到秦王的支持,但是秦国的旧贵族们都不同意,于是,商鞅就与这些守旧的大臣进行了一场论战。
(1).舌战群臣
商鞅的变法的意图,遭到以甘龙、杜挚等大臣的的反对,对此,商鞅和这些反对派们进行了一场激烈的唇枪舌战。通过这一场变法前夕的辩论,使得变法得到了中央最高统治者秦孝公的支持。
(2).立木取信
请同学讲述立木取信的故事
“立木取信”这一行动,商鞅取得了一个什么样的效果呢?
――变法也开始得到百姓的承认了。
这时,商鞅既得到了中央最高统治者的支持,同时也得到了地方百姓的支持,这时候,商鞅才正式开始变法。
二、 商鞅变法目的:
——富国强兵
商鞅变法时间:
——公元前356年
三、探究: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有哪些?
(1).经济方面
a.废井田,允许土地买卖
b.重农抑商政策
思考——你认为商鞅的经济改革中哪一措施对后来封建经济的发展影响最大?
生:重农抑商
积极:1、促进农业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2、巩固新兴地主阶级的中央政权
消极:1、阻碍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2、导致经济结构单一
c.统一度量衡
(2)军事方面――奖励军功:
(3)政治方面
a.实行县制,国君任免县令
b.实行连坐制度,.轻罪重刑
(4)思想方面
焚烧诗书——加强思想文化统治
师: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商鞅的“焚烧诗书”的认识?
生:从当时来看,他的做法是值得肯定的。因为要更好地执行变法的话,就必须排除复古思想的干扰;要排除复古思想的干扰就必须要排斥儒家;要排斥儒家,那么“焚烧诗书”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方法。
从历史长河来看,“焚烧诗书”损失了大量有价值的文化典籍。
(5)习俗:改革旧的社会风俗
禁止父子及成年兄弟同居一室,强行推行一夫一妻小家庭政策
目的:增加财政收入
探究二、商鞅变法的特点是什么?
变法的核心 农战 法治
商鞅变法以法律形式废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发展封建经济,富国强兵,建立新型地主阶级统治。是实行最彻底、影响最深远的改革。
(三)课堂小结
措施 作用 特点
军事 军功爵制;什伍组织 提高军队战斗力,打击旧贵族;保证兵源。 核心是农战和法制;具有全面性、彻底性。
经济 废井田;奖励耕织,重农抑商;统一度量衡 确立土地私有制;提高生产积极性;利于经济交流。
政治 废分封设县制;什伍连坐制;轻罪重刑 强化中央集权;控制人民;保证变法执行。
文化 “燔诗书而明法令”; 加强思想文化控制。
生活 移风易俗 形成良好社会风气,刺激小农的积极性。
【学生根据本节课所学完成表格的内容】
(四)巩固练习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