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第1课 改革变法风潮与秦国历史机遇
----商鞅变法的背景
一、基本说明
1、教学内容所属模块:高中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2、年级:高二年级
3、所用教材出版单位:人民教育出版社
4、所属的章节:第二单元第一课
5、学时数:45分钟
二、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识记春秋战国时期主要改革变法的内容、作用;比较春秋与战国变法的异同以理解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各诸侯国改革变法之间的关系;探究各诸侯国改革变法的历史背景和秦国面临的历史机遇。
2、过程与方法:在探究春秋战国时期根本性变化中掌握分类归纳历史现象的方法,并理解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原理;学会用表格法梳理简化知识;学会用比较法学习历史。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不论是一个国家、民族,还是个人都必须顺应历史潮流、把握历史脉博、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才能成为强者。
(二)内容分析
本课为第二单元第1课,教材内容分三个子目录,社会变化新气象是春秋战国改革变法的时代背景,风起云涌的改革和变法是各国改革变法概况为商鞅变法提供了经验教训,处在十字路口的秦国分析了商鞅变法的必要性和可能性。这一课实际就是商鞅变法的背景,是第二单元的核心内容,只有讲清了商鞅变法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才能为理解商鞅变法的内容、分析其作用奠定良好的基础。
课程标准要求知道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改革的基本史实,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由此确定本课重点为春秋战国时期改革变法的历史背景即商鞅变法的时代背景;难点为春秋战国时期改革变法的必然性即学会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原理来理解历史现象。
(三)学情分析
学生经过三个必修模块的学习对春秋战国时期有一定的了解,如必修一第2课、必修二第4课、必修三第1课,对春秋战国这一大变革时期有零碎的认识,加之高二下期学生已开始系统学习哲学原理,我们要充分利用建构主义理论引导学生建立起春秋战国这一时期的整体知识体系、并引导学生用哲学原理指导我们学习历史。
(四)设计思路
本节课主要按建构主义理论、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引导学生把商鞅变法放在春秋战国到秦统一的背景下学习,把一、二单元放在东西方文明的大背景下对比 学习理解, 以利于学生形成整体知识体系
三、教学过程描述
教学环节及时间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观察和考查,以及及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3分钟 依次显示梭伦、秦始皇、商鞅图片同时提问:第一单元我们学习的什么改革奠定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基础?西方民主政治的形成体现了其海洋文明的特征,而属于大河文明的中国却是专制统治的典型代表,中国中央集权制度形成于何时?秦实现统一的重要原因在于进行了商鞅变法,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开始学习的第二单元。阅读单元引言把握本单元主要内容。 口、 眼、脑并用,把一、二单元联系起来放在东西方文明的高度对比学习。阅读单元引言整体把握本单元三节课之间的内在联系。 选修一是对必修一的重要补充,引导学生形成整体文明史观,并学会用比较方法来学习历史。高屋建瓴把握本单元整体知识框架。
通读教材,3分钟 请学生迅速浏览教材,整体把握教材框架。 学生通读教材,宏观把握教材三个子目录之间的关系。 让学生自主把握教材,宏观在胸,构建框架。
细读第一目 15分钟 板书并出示探究问题一: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在哪些方面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它们之间关系如何?在学生讨论发言过程中打出板书,最后引导归纳春秋战国的时代特征:大变革、大动荡、大发展。 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共同解决问题。 引导学生把教材当作经典材料来分析,提高分类把握社会变化的能力,以理解春秋战国改革变法的时代背景;尤其是通过第二问来理解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原理,并用以指导我们学习历史。
过渡,3分钟 出示关于井田制瓦解的材料并设问:统治者面临怎样的新问题?该如何应对? 学生阅读材料解决提出的问题。 设置情景让学生理解在社会变化的背景下统治者已不能照旧下去,自然过渡到第二目的内容,利于形成知识体系。
细读第二目,5分钟 板书并请学生根据教材制作春秋战国时期改革变法简表(商鞅变法前),完成后展示。 学生手脑并用完成表格并进行展示。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自主性,引导学生对同类知识学会梳理简化掌握;充分认识抓住机遇的重要性。
理解第二目,5分钟 提出探究问题二:春秋时期的改革与战国时期的变法有何异同之处? 学生对表格知识充分整合、理解上升为规律性的认识。 进一步理解春秋战国的时代特征,尤其是战国时期封建制度逐步确立,在这种背景下不进行改革变法必将被历史淘汰,自然过渡到第三目。
细读第三目,5分钟 提出探究问题三:最终完成统一的秦国在公元前4世纪面临着怎样的历史机遇?秦孝公个人在秦国历史上扮演了怎样的角色? 学生在研读教材基础上讨论、归纳出秦国变法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引导学生掌握分析历史问题的基本方法:论从史出;并突出重要人物之所以能发挥作用在于顺应了历史潮流。
课堂小结,2分钟 图示本节课主干知识 学生口、眼、脑并用形成本节课知识框架 图示简化本节课内容,突显主干知识及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巩固练习4分钟 显示精编练习:3 道选择、1道管仲改革的材料、1个关于商鞅其人的课后延伸题。 学生完成练习,再次温习巩固本节课主要内容。 教学反馈,掌握学情;课后延伸,情感渗透,利于单元教学。
四、教学反思
1、本节课在实现学生主体方面作出了有益探索,尤其是第一个探究题并没有罗列大量文字、图片资料,而是完全交给学生,让学生根据教材从经济、政治、军 事、思想文化四方面归纳变化并分析之间的内在联系。
2、本节课在学法指导方面花了相当多的功夫,以期实现“授之以渔”,教会学生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打破“死记硬背”的怪圈。
3、值得深思的是本课材料都来自于各种资料,基本没有原始材料,教师加强对原始史料的阅读、拓宽材料来源,这样在选择材料时才会游刃有余、有的放矢,增强教学的针对性。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