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国共的十年对峙》教学设计
一、教材版本及教学内容、时量说明:
1、教材版本: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历史》(必修一)。
2、教学内容:第四单元第十五课《国共的十年对峙》。
3、教学时量:42分钟。
二、教材目的与要求:
1、知识与能力:
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八七会议、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形成与实践、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建立、粉碎三次反革命“围剿”、土地革命、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和红军长征、遵义会议。
理解“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正确认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在中共历史上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采用问题探究法和分析比较法。探究“工农武装割据”理论产生的条件;分析比较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共同的军事目标及结果产生差异的原因;分析比较前三次反“围剿”斗争胜利和第五次反“围剿”斗争失利,从而认识毛泽东军事思想的正确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到中共党人在艰苦卓越斗争环境下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并在此基础上深刻理解井冈山精神和长征精神,从而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的教育。
三、教学思路与方法:
本节课以国共关系的发展为主要背景,突出了中共对革命道路的探索,彰显了中共从幼稚走向成熟这一伟大的转折,因而是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好素材。教材思路清晰,主线明确。在教学中坚持“问题呈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的教学流程,同时通过分析比较法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教师通过展示多媒体课件资源,给学生提供大量鲜活的文字与图片资料,这将大大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教师还应适时引导学生正确使用互联网获取相关知识。
四、阶段特征与教材内容分析:
本节课主要叙述了从1927年大革命失败到1936年底西安事变和平解决这十年国共对峙的历史,九一八事变是这一历史阶段的重要分水岭。此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由国共两党的阶级矛盾为主逐渐向中日民族矛盾为主的方向变化。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国共两党的关系。一方面,在大革命失败后,中共积极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形成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另一方面,九一八事变后,中共从国家和民族利益出发,努力促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然而,国民党站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立场上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方针,继续发动对中央苏区和各根据地的反革命“围剿”。为保存实力,红军被迫进行长征。在紧要关头,遵义会议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成为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标志中共从幼稚走向成熟。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扭转了国共两党对峙局面,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本节课教学重点:南昌起义、土地革命、红军长征
本节课教学难点:“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形成的背景、理解井冈山精神和长征精神的内涵。
五、教学过程设计(一课时)
教学环节(问题呈现) 教师活动(问题探究) 学生活动(问题探究) 设计意图(预期教学效果)
问题呈现1、导入新课:轰轰烈烈的国民大革命为什么会失败?运动失败后中共是如何扭转这一局势的?(4分钟) 1、教师用课件展示左边问题;2、教师提示学生从中共和国民党右派两个角度进行分析;3、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并指出中共为扭转这一局势,发动了南昌起义和召开了八七会议,从而导入新课。 学生通过探讨后得出:1、中共方面:以陈独秀为首的党中央犯了右倾机会主义错误,放弃了对革命的领导权------通过召开会议改组中共中央,撤换党的领导人;2、国民党右派方面: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右派叛变了革命,镇压革命运动-------中共应组建自己的武装,以革命的武装回击反革命的武装。 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另一方面又为教师教授南昌起义和八七会议作了铺垫,导入新课顺理成章。
问题呈现2、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共同的军事目标是什么?其结果有何不同?为什么?(6分钟) 1、教师用课件展示左边问题;2、教师用课件展示“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地图,让学生明确起义路线;3、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并指出中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在城市敌我力量悬殊,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道路在中国行不通,中国革命必须暂时转入农村,积蓄革命力量,争取更大的胜利。 学生在认真阅读教材和地图并相互探讨的基础上得出:1、共同的军事目标是夺取大中城市;2、结果:秋收起义放弃了进攻长沙的计划,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山区进攻;3、原因:大城市敌我力量悬殊。 学生通过分析比较法探讨问题,增强了学生分析研究国情、做出科学判断的能力,同时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问题呈现3、八七会议有何伟大贡献?土地革命的内容有哪些?(6分钟) 1、教师用课件展示左边问题;2、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总结:会议纠正了(不是彻底清算)陈独秀的右倾错误,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给处于思想混乱和组织涣散的中共指明了出路,为挽救党和革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实现了由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兴起的历史性转变。 学生在阅读教材的基础上都能将知识要点找出来,并顺利作答。 让学生明白八七会议阐述了中国革命在转入农村后的具体行动纲领,即以土地革命为核心,并开展群众性的武装斗争,这是革命继续向前发展不可缺少的源泉。由此学生初步理解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内涵。
问题呈现4、“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内涵是什么?有何内在关系?(8分钟) 1、教师用课件展示左边问题;2、教师用课件展示《农村革命根据地分布图》;3、教师在学生认真阅读教材和地图并在相互探讨的基础上总结:“割据”在这里并不是贬义词,“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包括了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和根据地的建设三个部分的内容,三者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土地革命是核心,武装斗争是保证,根据地的建设是归宿。这一理论奠定了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的现实基础。在此思想的正确指导下,井冈山等十几块农村革命根据地在南方大地迅速建立起来,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1、学生围绕问题阅读教材,找出“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三个要素: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和根据地的建设;2、让学生分成三组,每组推荐一名同学作代表发言,阐明三者之间的关系;3、让学生在课后通过互联网查阅有关长征精神的内容,下次上课时检查。 1、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内涵;同时,让学生认识到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系的,并以此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方法形成综合概括能力;2、让学生正确使用互联网,意识到互联网也是汲取知识的重要途径。
问题呈现5、根据地前三次反“围剿”斗争胜利和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的原因是什么?(8分钟) 1、教师用课件展示左边问题;2、教师用课件展示《第一、二、三次反“围剿”斗争概况表》(从时间、敌我力量、我军战术、结果等方面设计表格);3、教师在学生讨论并作答的基础上总结:由于敌我军事力量的悬殊,决定了我军的战术,即避敌主力,诱敌深入,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因而前三次反“围剿”斗争取得了胜利。然而,1933年初,临时中央迁入中央苏区,以王明为首的党中央“左”倾错误在革命根据地得到全面贯彻,毛泽东受到排挤,马克思主义被教条化,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红军被迫进行长征。 1、学生在认真分析《第一、二、三次反“围剿”斗争概况表》基础上得出结论:尽管敌我力量悬殊,但是在前三次反“围剿”斗争中由于根据地执行了正确的战术,斗争取得了胜利;而第五次反“围剿”斗争的失利在于以王明为首的党中央背离了毛泽东正确的军事路线。2、让学生在课后通过互联网查阅有关王明“左倾”错误表现的内容,下次上课时检查。 1、学生通过分析比较法探讨问题,增强了学生分析研究国情、做出科学判断的能力,同时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2、让学生正确使用互联网,意识到互联网也是汲取知识的重要途径。
问题呈现6、如何理解遵义会议的历史地位?长征精神何在?(10分钟) 1、教师用课件展示左边问题;2、教师用课件展示《红军长征示意图》及红军爬雪山、过草地图片;3、在学生分组讨论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总结:遵义会议召开于革命生死存亡关键时刻,一方面要保持红军实力,另一方面又要维护党内的团结,防止分裂。中共在没有共产国际参与的情况下(当时与共产国际联系中断)独立自主地解决了党内的路线、方针问题,因而是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同时,党根据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军事路线,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从而在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将学生分成三组,每组同学推荐1位同学讲一个有关长征的故事或者背诵一篇有关长征的诗词,让学生从中体会长征精神的内涵。 文艺与历史的沟通,文学与历史教学相结合,提高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同时能够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的教育,增强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感。
课堂小结及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国共的十年对峙》
一、工农武装起义
1、南昌起义(1927.8.1)
2、秋收起义(1927.9.9)
二、土地革命
1. 八七会议——土地革命方针的提出(1927.8.7)
2. 土地革命的开展(内容、意义)
三、根据地的建设和扩大
1、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2、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3. 粉碎国民党三次反革命“围剿”
4.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
四、红军长征(1934.10)
1、长征原因(直接、根本)
2、遵义会议(1935.1)
主要贡献:
历史意义:
3、长征经过
4、长征意义
教学反思
本节内容的教学应紧紧围绕中国共产党对中国革命道路的探索和红军长征这两条主线展开,让学生深刻理解井冈山精神和长征精神的内涵,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为便于教材讲授,教师应对教材进行适当整合。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