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第11课社会生活的变迁
目标导航
1.了解照相与电影传人中国的经过;知道“剪发辫”和“改称呼”对中国人民社会生活的影响,了解近代服饰的变化。
2.比较中国近代与现代生活的变迁,学会用发展的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理解照相与电影对保存历史资料的作用。通过学习社会生活的变迁,理解社会是不断发展、不断创新的道理。
3.通过社会生活变化,认同学习和借鉴先进物质文明的必要性和正确性。树立为创造和借鉴先进物质文明而发奋图强的理想。
自主学习
随堂演练
一、选择题
1.照相术传人中国的时间是( )
A.19世纪30年代 B.19世纪40年代
C.19世纪晚期 D.20世纪初期
2.对于电影的说法,错误的是( )
A.1895年,法国人发明电影。一年后传人中国,首先落户上海21世纪教育网
B.1896年,上海徐园“又一村”放映《定军山》,这是近代第一次放映电影
C.20世纪初,电影从无声默片发展成为有声电影
D.20世纪30年代,中国电影事业初具规模
3.中华民国时期的男性新国民必须要做的是( )
A.剪去辫子 B.脱掉长袍 C.禁止缠足 D.中山装
4.中华民国时期,颁布法令规定不许叫的称呼是( )
A.李先生 B.王君 C.赵科长 D.张老爷
5.民国时期最具特色的服装是( )
A.西服 B.中山装 C.高领装 D.运动装
二、非选择题
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查前清官厅视官等高下,有大人、老爷等名称,受之者增惭,施之者失体,殊为共和政体之玷”
一一孙中山
(1)材料反映了什么现象?孙中山对这种现象的认识是什么?
(2)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是怎祥对待这种现象的 说明了什么
7.概括民国时期社会生活变迁的具体表现。
21世纪教育网
活动探究
近代老百姓使用的日常生活用品有许多是从外国进口的,因此,许多东西都带有个“洋”字。直到今天,从许多老人口中仍能听到一些带“洋”字的物品名称。请你调查一下,哪些物品原来带有“洋”?为什么现在不这么称呼 21世纪教育网
视野拓展
废除缠足陋习[来源:21世纪教育网]
缠足是我国妇女在封建社会所受的压迫之一。废除缠足的陋习经历了长期的过程。在太平天国时期,在女军中一部分妇女宣传放足。天国还采取了一些强令手段,禁止缠足,如“妇女不准缠足,违者斩首”。至清朝末年,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维新派都反对妇女缠足,组织“不缠足会”“天足会”,宣传放足。辛亥革命后,孙中山先生曾发布《通饬各省劝禁缠足文》,宣传放足,禁止缠足。北伐战争期间,北伐军所到之处,倡导妇女解放,破除缠足陋习。到20世纪中叶,缠足这一陋习终于销声匿迹了。
[来源:21世纪教育网]
答案:
第11课 社会生活的变迁
一、选择题
1.B 2.B 3.A 4.D 5.B
二、非选择题
6.(1)清朝官场称人为“大人、老爷”。 孙中山认为这种称呼玷污了共和政治。
(2)革除旧的官场称呼,改称职务;民间互称“先生”或“君”。 体现了资产阶级追求平等的愿望。
7.①从西方传人了照相与电影。②民国政府颁布法令,剪除男子的发辫,革除旧称呼,改称新称呼。③民国时期男子喜穿西服和中山装,女士流行穿高领服装。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第11课 社会生活的变迁
1. 世纪晚期,照相这一西方科技文明成果开始走进清朝宫廷生活。
2.1896年,上海徐园“又一村”放映“ ”,这是中国近代第一次放映电影。
3.1912年3月,孙中山以临时大总统名义颁布 ,要求限期剪去辫子,去除旧俗。
4.中华民国颁布法令,革除“ ”“ ”等前清官场的称呼。
5. ,随着社会的巨大变化,人们的服饰也发生了很大变化。
6.改错:
(1)电影的传人与应用和近代中国历史进程同步,为我们观察当时的社会风貌提供了珍贵的影像资料。
(2)清末民初,中山装成为男士在正式场合首选的服装。
基础巩固
7.下列关于照相术的表述,错误的是 ( )
A.诞生于19世纪30年代末的东方国家
B.19世纪40年代以后传人中国
C.照相摄影保留了社会发展的真实证据
D.为我们观察当时的社会风貌提供了珍贵的影像资料
8.育才中学初二(3)班的历史兴趣小组要准备一期“近代中国摄影作品展”,你认为不可能收集到的历史照片是 ( )
A.慈禧太后的生活照
B.林则徐虎门销烟时的留影
C.南京临时政府参议院开幕典礼留影[来源:21世纪教育网]
D.武昌起义后的武昌城门楼
9.中国人自己拍摄的第一部电影的题材是( )
A.战争 B.市民生活
C.戏剧 D.科普
10.中国近代文化生活的新变化表现在( )
①看戏②照相术的传入③电影的传人④电脑的使用
A.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11.在广东,一天之内,就有20多万男人剪去了长辫子。你认为这一现象会发生在 ( )21世纪教育网
A.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后21世纪教育网
B.新文化运动以后
C.戊戌变法以后
D.辛亥革命爆发后
12.中华民国成立后,人们之间的称谓不可能有 ( )
A.先生 B.某君
C.老爷 D.同志
13.20世纪初,中国社会用人格的平等代替身份的不平等的是 ( )
A.剪发辫 B.易服饰
C.改称呼 D.禁缠足[来源:21世纪教育网]
14.在清末民初,中山装是一种非常流行的服饰,它的服饰名称来源于 ( )
A.中山服装厂出品
B.孙中山创制的服装
C.生产于广东中山的服装
D.注册商标为“中山”的服装
15.清末民初,人们服饰发生变化的原因是( )
A.西服的引进
B.中山装的出现
C.女士高领服装的出现
D.时代的变化和西方文化对中国的冲击
16.中山装的两个袖口上各有三个纽扣,你知道它代表什么含义吗 ( )
A.民族主义 B.民权主义
C.民生主义 D.三民主义
17.下列关于中山装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中山装是清末民初最具特色的服装
B.它因孙中山创制而得名
C.中山装融合了中西服装的特点
D.中山装刚设计时就有特殊的含义
18.为了除旧布新.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了一系列法令,这些法令不包括 ( )
A.颁布剪辫令,要求留发辫者限期剪去发辫
B.革除“大人”“老爷”等称呼,政府职员间互称职务
C.规定民间普通称呼为“先生”或“君”
D.下令民间男子改穿中山装
19.识读右图.请完成:
(1)这是什么服装 它为什么在清末民初流行
(2)此服装前襟四个口袋后来被赋予什么含义
创新升华
20.阅读下列材料:
“民国肇兴,五族共和.‘老爷“大人’之称久经淘汰.乃不谓公堂会审之时.就口口声声以‘老爷’‘大人’相称,栽判官亦直受不辞。曾无一言相告诫。”无独有偶,家中雇用的佣人仍然以“少爷”“老太爷”称呼主人。
请完成:
(1)材料中的“民国”建立在哪一年 属于什么性质的政权
(2)“五族共和”的最主要表现是什么 “大人”“老爷”的称呼最为流行是在哪一朝代
(3)民国之后的称呼有什么变化
(4)你认为上述材料说明了称谓改革中的什么问题
第11课社会生活的变迁答案
自主学习
1.19
2.西洋影戏
3.剪辫令
4.大人 老爷
5.清末民初
6.(1)电影改为照相摄影。
(2)中山装改为西服。
基础巩固
7.A解析:照相术于19世纪30年代末在西方国家诞生,故A项的说法不符合历史事实。
8.B解析:照相术是在19世纪40年代传入中国的,而虎门销烟发生于1839年,故选B项。
9.C
10.A解析:看戏这种文化生活古已有之,并不是近代文化生活的新表现,排除①;中国近代还没有电脑,排除④,只能选A项。
11.D解析:根据题干中“剪辫”这一信息,可推断这一现象发生在辛亥革命爆发后。
12.C解析:“大人”“老爷”是前清官场的称呼,中华民国成立后,明确规定民国政府的职员相互之间一律改称职务,民间普通称呼改为先生或君。故C项是民国之后不可能有的称呼。
13.C 解析:民国初年以官职、先生、某君代替“老爷”“大人”作称谓,是用人格的平等代替了身份的不平等。该命令影响深远,遍及社会各个角落。
14.B
15.D解析:A、B、C三项都是服饰变化的表现而不是原因,故选D项。
16.D
17.D解析:结合教材内容可知,A、B、C三项的说法符合历史事实;而中山装刚设计出来的时候,并没有特殊的含义,故D项的说法是错误的。
18.D
19.参考答案:(1)中山装。清末民初,社会发生巨大变革,人们的服饰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中山装因孙中山创制而得名,它融合了中西服装的特点,孙中山又带头提倡,所以很快在社会上流行开来。
(2)前襟四个口袋代表礼、义、廉、耻;袋盖寓意以文治国。
解析:此题旨在考查识图分析能力及对知识的掌握情况。需结合中山装出现、流行的原因及中山装的造型所赋予的特殊寓意来解答。联系教材内容可知:辛亥革命后,孙中山在上海定做服装时,以西服为模本,加以改进,中山装也因此而得名。
创新升华
20.参考答案:(1)时间:1912年。性质:资产阶级政权。21世纪教育网
(2)表现:颁布《中华民国f临时约法》。朝代:清朝。
(3)以官职、先生、某君代替“老爷”“大人”作称谓。
(4)说明了尊卑贵贱的等级观念并没有完全从人们的思想意识中消除。
解析:此题考查近代社会称呼的变化。学习时只要弄清民国前后称呼的变化,理解这种变化是用人格的平等代替身份的不平等,并结合材料内容认识到旧风俗、礼节的废除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它们是与旧的社会势力、旧的社会观念相联系的,总有曲折反复。理解了这一点,就能逐项解答。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第11课 社会生活的变迁
基础知识巩固.
1.照相术最早诞生于 ( )
A.19世纪30年代末 B.19世纪40年代
C.19世纪末 D.20世纪初
2.照相术传人中国的时间是 ( )
A.19世纪40年代后 B.19世纪70年代后
C.20世纪初 D.20世纪30年代[21世纪教育网[来源:21世纪教育网]
3.中国近代第一次放映电影的时间和地点是( )
A.1896年、北京 B.1896年、上海
C.1905年、北京 D.1905年、上海
4.中国人自己拍摄的第一部影片是 ( )
A.《渔光曲》 B.《定军山》
C.《英雄儿女》 D.《火烧圆明园》[来源:21世纪教育网]
5.中国人自己拍摄的第一部电影的题材是( )
A.战争 B.市民生活C.戏剧 D.科普
6.揭开中国电影事业序幕的史实是 ( )
A.慈禧太后倡导并主持拍摄“西洋影戏”
B.拍摄《定军山》
C.上海徐园“又一村”放映“西洋影戏”
D.法国人在上海拍摄关于中山装的电影
7.电影从无声默片发展成为有声电影的时间是( )
A.19世纪30年代 B.19世纪40年代
C.20世纪初 D.20世纪30年代21世纪教育网
8.1912年3月,颁布剪辫令的是 ( )
A.康有为B.光绪帝 C.袁世凯D.孙中山
9.中国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比鞍黼的称呼是( )
A.先生 B.同志 C.老爷 D.师傅
10.“中山装”的服饰名称来源于 ( )
A.中山服装厂出品
B.孙中山创制的服装
C.生产于广东中山的服装
D.注册商标为“中山”的服装
梯级能力提升
易错题
11.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法令革除清朝“老爷”“大人”之类的官场称呼,主要是因为它( )
A.不符合民主共和制度下人人平等的要求
B.不能真实地反映官员的职务
C.不利于中外文化的交流
D.“先生”“君”是我国固有的称呼
12.你认为剪辫的原因有 ( )
①外国人讥笑中国人的辫子是“猪尾巴”
②长长的辫子如清洗不及时,会成为繁殖细菌、传播疾病的温床
③去除旧俗,做中华民国新国民
④排满运动、反清革命的兴起,剪辫子成为向清王朝和封建主义传统的挑战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13.清末民初,人们服饰发生变化的原因是( )
A.西服的引进
B.中山装的出现
C.女士高领服装的盛行
D.时代的变化和西方文化对中国的冲击
14.要准备一期“近代中国摄影作品展”,你认为不可能收集到的历史照片是 ( )
A.慈禧太后的生活照
B.林则徐虎门销烟时的留影
C.南京临时政府参议院开幕典礼留影
D.重庆谈判时国共双方代表的合影
15.假如你生活在20世纪初,要想丰富生活,你可以 ( )
A.看有声电影 B.看电视
C.听MP3 D.上网
16.辫子也能反映出一段不寻常的历史来。中国人是什么时候开始剪掉辫子的 ( )
A.清朝末年 B.辛亥革命后
C.五四运动后 D.新中国成立后
17.今天,“先生”是一个极其常用的称呼,那么,这种称呼广泛使用最早可能出现在 ( )
A.洋务运动期间 B.甲午中日战争期间
C.辛亥革命以后 D.抗日战争期间
探究题
18.收集资料,归纳民国建立后,人们服饰不断变化的原因。
19.谈一淡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时期,称呼为什么要改变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综合应用拔高
20.下列关于照相术传人中国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照相术在鸦片战争后传人中国
B.慈禧太后对照相情有独钟21世纪教育网
C.它保留了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真实证据
D.将生活情景和故事生动地展现在银幕上
21.下列哪种情况在民国建立后不会发生 (
A.人们已经可以在电影院看电影
B.一些妇女开始穿高领服装
C.青年们在照相馆拍照留念
D.社会抵制政府的剪辫令,男子依然普遍保留长辫
22.为了除旧布新,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了一系列法令,这些法令不包括 ( )
A.颁布剪辫令,要求留发辫者限期剪去辫子
B.革除“大人”“老爷”等称呼,政府职员间互称职务
C.规定民间普通称呼为“先生”或“君”
D.下令民间男子改穿中山装
23.中国近代文化生活的变化表现在 ( )
①开通有线电报②照相术的传人③电影的传入④电脑的使用
中考同步挑战
24.(2005年,辽宁)在日常交往中,人们称呼“先生”或“君”开始于( )
A.洋务运动后 B.戊戌变法后
C.辛亥革命后 D五四运动后
25.(2005年,浙江)现代中式旗袍的渊源是( )
A.古代裙子 B.女式高领服装
C.满族旗袍 D.中山装
26.(2006年,黑龙江模拟)中山装袖口的三个扣子代表的是 ( )
A.民族主义 B.民权主义
C民生主义 D.三民主义
27.(2006年.宁夏模拟)近代以来,西学东渐,中国的社会生活发生了很大变化。下列有关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化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在甲午中日战争中,记者用有线电报向北京发回最新战况
B.西方发明的照相和电影技术传人中国
C.1894年11月20日的傍晚,上海的王先生阅读《申报》,了解国内大事
D.在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是普遍的,无论城市还是乡村都受到很大影响
答案: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第11课 社会生活的变迁
基础巩固题
1.照相术于19世纪30年代末在西方国家诞生, 传人中国。下边照片上的是 ,照相走人清朝的宫廷生活是在 。
2.中国自己拍摄的第一部无声电影是 ( )21世纪教育网
A.《定军山》 B.《歌女红牡丹》
C.《风云儿女》 D.《马路天使》
3.辛亥革命后,军警为行人剪掉辫子,这件事说明 ( )
A.义务为人剪辫成为军警中流行的新时尚
B.在革除陋习时,民国政府还需采取强制措施
C.部分军警采用粗暴手段对待群众[来源:21世纪教育网]
D.是否留辫应听其自愿,强行剪辫有损民主
4.中国20世纪20、30年代比较普遍的称呼是( )
A.老爷 B.先生
C.同志 D.君
5.孙中山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时,你认为可能被称呼为 ( )
A.老爷 B.大人
C.先生 D.陛下
6.清末民初,在中国一些大城市里,男士在正式场合首选的服装是 ( )
A.西服 B.中山装
C.长袍马褂 D.休闲装
7.中山服和西服取代翎顶礼服成为官员的礼服,始于( )
A.鸦片战争后
B.甲午中日战争后
C.《辛丑条约》签订后
D.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统治后
8.在国际上,被视为最具中国气派的民族服装是( )
A.丝绸服饰 B.唐装和长袍
C.满族服装 D.中山装和旗袍
强化提高题
9.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法令,革除“大人”“老爷”等前清官场的称呼,政府职员之间改称职务,民间普通称呼改为“先生”或“君”。这体现了( )
A.资产阶级追求享乐的思想
B.资产阶级的等级观念
C.资产阶级追求平等的愿望
D.无产阶级的革命思想
10.20世纪初,在中国能办到的事情有 ( )
①女子可以不缠足
②照相、看电影
③男子剪辫子、留短发
④使用洗衣机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11.长期在中国流行的跪拜礼在辛亥革命后被废止,主要是因为这种礼仪 ( )
A.复杂繁琐 B.野蛮粗暴
C.有损人格 D.与西方差别太大
12.填表:清末民初社会生活变化的主要表现。
课外延伸题
13.清朝剃掉头顶发,编辫垂肩这种发式起于哪个少数民族 ( )
A.汉族 B.满族
C.维吾尔族 D.藏族
14.1917年,张勋拥溥仪复辟帝制的时候,在北京出现了戴假辫子的人,这些人是 ( )
A.孝敬父母的人
B.下层群众
C.清朝的遗老、遗少
D.满族人
15.辛亥革命后社会习俗的改变中,对今天中国成为世界体育强国关系最大的是 ( )
A.男子剪辫子
B.取消“大人”的称谓
C.废除跪拜礼
D.女子停止缠足
16.中山装刚设计出来的时候,并没有特殊的含义。 20世纪30年代,中山装的造型被赋予了革命和建国的含义。你知道中山装的造型被赋予了什么寓意吗
17.阅读下列材料:
孙中山先生就任临时大总统后,有一位八十多岁的盐商,专程从外地赶到南京,想看一看大总统的风采。见面的时候,孙中山正准备和他握手,他已放下手杖,跪下去恭恭敬敬地行起了三跪九叩大礼。孙中山先生连忙拉他起来,请地坐下,亲切地和他说话,最后告诉他:“总统就是国民的公仆,是为全国人民服务的。”盐商问:“那么总统离职后呢 ”孙中山说:“总统离职以后,又回到人民中去,和老百姓一样。”盐商告辞,孙中山还派人用车子将他送回旅馆。这位盐商高兴地说:“今天我总算见到民主了。”
请回答:
(1)老盐商为什么见到孙中山就下跪
(2)经过与孙中山的会谈,老盐商见到的“民主”有哪些
中考链接题
18.(2006·福建宁德)民国初年,社会习俗发生了变化。下图所示的是 ( )
A.剪发辫 B.易服饰
C.废缠足 D.改称呼
19.(2006·包头课改)生活在20世纪30年代的人们,不可能享受到的是 ( )
A.用数码相机拍照
B.在电灯下看书21世纪教育网
C.给异地朋友发电报
D.坐轮船、火车旅行
第11课社会生活的变迁答案
1.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照相术发明并传人中国的情况” 这一基础知识的掌握,注意照相术传人中国和走入宫廷是在两 个不同时间。 答案:19世纪40年代以后慈禧太后19世纪晚期
2.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基础知识的掌握。1905年, 中国人自己拍摄的第一部无声电影是《定军山》,所以答案是 A。
3.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基础知识的辨析能力和灵 活运用知识的能力。解答此题时要注意题干中的“辛亥革命”、 “剪辫”等关键词,联系所学,可排除A、C、D项,答案是B。
4.B解析:四个选项都是中国不同时期人们之间的称呼,其中 A项“老爷”是前清官场的称呼;C项“同志”是建国后人们 相互之间的称呼;B项“先生”和D项“君”是中华民国规定 的民间普通称呼,从题干的限制条件“比较普遍”来判断,符 合题意的答案为B。
5.C解析:从题干“孙中山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时”人手, 对四个选项进行分析可知,A、B、D三项都是前清官场的称 呼,只有C项符合题意,答案是C。
6.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基础知识的辨析能力。对 选项进行辨析可知:C项是前清男子的服装;D项是现代男士 的服装;A、B两项都是清末民初男士的服装,但符合题干的 条件“大城市…‘正式场合”的是A项。答案为A。
7.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辨析能力和灵活运用知识的能 力。由“翎顶礼服”是清朝官员的官服可知,A、B、C三项与 题意不符,答案是D。
8.D解析:中山装和旗袍都是沿用西式服装的价值观念和审美 习俗,结合中国人穿着习惯和传统服装的样式而创制的新服 饰,在国际上被视为中国民族服装。答案为D。 21世纪教育网
9.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辨析能力。 从题干中可以看出“大人”“老爷”这些前清官场的称呼带有 明显的等级观念,而民国政府规定职员问称职务,民间改称 “先生…‘君”则体现了资产阶级平等的愿望。答案为C。
10.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20世纪初中国的社会生活的综合 掌握能力。对选项进行分析:④使用洗衣机在当时不可能办 到,故排除。答案为D。
11.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辨别能力。跪拜礼作为 一种礼仪,通常是老百姓对官员或下级对上级所行之礼,并 不是互敬之礼,所以此种礼仪表明人与人之间存在着尊卑、 等级的差别,有悖民主、平等的社会风尚。 21世纪教育网
12.解析:本题以列表形式考查学生对清末以前和清末民初的日 常生活进行综合比较,旨在考查学生的比较、辨析能力。注 意:“发式”主要是比较男子的发式。 答案:
13.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再认、再现和辨析能 力。由题干中的“清朝”可知:清朝是我国少数民族满族建 立的,可推断出答案为B。
14.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辨别能力。辛亥革命 后,剪辫与反剪辫斗争激烈,.为表示对清王朝的怀念和忠诚, 一些人拒不剪辫或戴假辫。综合分析,答案为C。
15.D解析:四个选项都是辛亥革命后改变的社会习俗,从题干 的限制条件“对中国成为世界体育强国关系最大”人手,对 选项进行分析可知符合题意的答案为D。
16.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课外知识掌握的情况。可从衣领、 口袋、扣子等方面说明。 答案:中山装前襟的四个口袋代表礼、义、廉、耻;袋盖为 倒笔架形,寓意以文治国;前襟的扣子为五个,寓意国民党 五权分立,即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这有别于西 方国家的三权分立;袖口的三个扣子代表三民主义,即民族、 民权、民生;衣领为封闭竖领,表示“三省吾身”严谨治身 的理念。
17.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 力。 答案:(1)因为人们19己到皇帝或官员要下跪,而大总统是当时 最大的官,所以老盐商对孙中山下跪。 (2)老盐商见到的“民主”有:见到总统和官员不下跪,总统 可以同平民握手,与总统谈话还可以坐下,总统是人民的公 仆,总统任职不是终身制,总统离职后与百姓一样等等。
18.A解析:本题是识图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图及辨析、 观察能力。从图片上的革命军手中拿的长长的辫子可知,此 图反映的是革命军在街头剪辫子,答案是A。
19.A解析:考查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注意题干中的限制时间 20世纪30年代,那时数码相机还没有出现,答案是A。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第11课 社会生活的变迁 同步测试
一、选择题
1.最早到中国摄影的人是( )
A.英国人 B.法国人
C.俄国人 D.美国人
2.中国人自己拍摄的第一部影片是( )
A.《定军山》 B.《渔光曲》
C.《开国大典》 D.《英雄儿女》
3.清朝剃掉头顶发,编辫垂肩这种发式起于哪个少数民族( )
A.汉族 B.满族
C.维吾尔族 D.藏族
4.清入关后,颁布剃发令,全国男子一律剃发留辫。这样做的目的是( )
A.使天下是一家 B.维护封建孝道
C.铲除汉人的民族意识 D.保持中国的传统
5.中国二三十年代比较普遍的称呼是( )
A.老爷 B.先生
C.同志 D.师傅
6.孙中山下令民间普通的称呼为“先生”或“君”,是因为( )
A.西方人都是这样称呼的
B.这样对别人更显尊重
C.革命了,所以称呼要变
D.有利于革除封建色彩,体现资产阶级追求平等的意向
7.在国际上被视为最具有中国气派的民族服装是( )
A.丝绸服饰 B.唐装和长袍
C.满族服装 D.中山装和旗袍
8.新中国建立后,人们一般将中山装作为自己的正装,是因为( )
A.它是孙中山创制的 B.中西的完美结合
C.它是革命的象征 D.设计非常科学,有利人的健康
9.1917年,张勋拥溥义复辟帝制的时候,在北京出现了戴假辫子的人,这些人是( )
A.清朝的遗老遗少 B.满族人
C.孝顺父母的人 D.下层群众
10.改革开放以后,男性正装首选( )
A.中山装 B.茄克
C.大衣 D.西装
二.填空题
11.电影刚传入中国时被称为__________________ ,中国人自己拍摄的第一部影片是__________________。
12.照相术是19世纪 ______年代传入中国的;中山装是_____________ 创制的。三.动脑筋
13.阅读下列出来
材料一:从1839年8月19日法国科学院和艺术学院公布达盖尔的银版摄影术,被公认为摄影术的诞生这一天算起,到现在只不过160年,作为一项发明,一项新技术,在众多的科学技术中,它只不过是一个年轻的后来者。但孕育这一新科学,新技术的历史和过程却是古老和漫长的。经过无数人的研究和探索逐渐提高并达到今天这样完美的程度的。
材料二:到90年代,几乎所有高级相机都具备了自动曝光和自动对焦的功能。 从70年代末80年代初开始,电子技术和微电脑的应用,带内藏闪光灯的轻便相机,俗称傻瓜相机应运而出,价格大幅度下降,使照相空前普及。
请回答:
(1) 你知道照相机的成相原理吗?请表述一下。
(2) 你喜欢摄影吗?你用的什么照相机?你最得意的作品是哪件?
(3) 你见到过的最老式相机是什么样子的?
(4) 研究一下家里的照片,发现生活有什么变化?
14.阅读下列出来
材料一:军入关之后,顺治皇帝于1645年下令,汉族男子必须剃发梳辫,“遵依者为我朝之民,迟疑者同逆民之寇”。凡不按要求剃发留辫的,格杀勿论。从此,中国男人头上拖起了一条辫子,而且一直拖了二百多年。
材料二:明末清初,那前脑剃光、后脑留辫的习俗怎么会成为汉人的装扮呢?无它,实乃满人以杀头相要挟将本族传统强加于汉人耳。而天长日久,汉人也便习惯于这种“传统”,辛亥革命剪辫时,竟有大批汉人也如丧考妣。
材料三:新成立的浙江军政府于1911年10月1日电令各地统领,颁发了6条规定。最后一条规定是:“凡关各项水陆军队、绅民人员,一律剪辫,服装仍旧。”电令最后还强调一句:“令出唯行,幸勿试法。” 有不少绅民抱着侥幸的心理,戴着帽子等待观望,幻想混过关去;有的干脆由妻子出面反对,以掩护丈夫过关;有的整日闭门不出,等待“剪辫风”一吹而过。尽管花样百出,最后还是逃脱不了被剪的命运。
材料四:一天,溥仪命剃头太监将他的辫子剪去,吓得剃头太监面无血色,跪在地上哀求“皇上”另请别人。溥仪见他吓得那个样子,拿起剪刀,亲手把辫子剪了下来。现在故宫博物院还珍藏着一条黑色长辫,据说那就是溥仪剪下来的辫子。
请回答:
(1)“前脑剃光、后脑留辫的习俗”是哪个民族的习俗?清朝要汉人“剃发留辫”的目的是什么?采用什么手段来推行的?
(3) 辛亥革命剪辫时,为什么有“不少绅民”还想保留辫子?
(4) 清末代皇帝溥仪为什么要剪去辫子?
四.议一议
1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断发易服到20世纪初随着清王朝的倒台,形成自发的群众运动,如火如荼地展开。有的报纸指出,民国建立后政体、国体、官制、礼仪、历法、刑名、娱乐、住所的诸多变化,以服装的变化最迅速、最广泛。一时间“新礼服兴,翎顶补服灭,剪发兴,辫子灭,盘云髻兴,堕马髻灭,爱国帽兴,瓜子帽灭,爱华兕兴,女兕灭,天足兴,纤足灭,放足鞋兴,菱鞋灭。”穿着打扮焕然一新。剪辫易服是在反封建思想指导下的风俗改良,不同于历代改元易服之举。历史上的变衣冠所变的是形制,不变的是伦理性和等级性,即使起自下层的农民起义也不例外,太平天国的“蓄发易服”,从衣冠上维护尊卑贵贱的等级之别,与清政府并无二致。
材料二:在《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中明确规定:“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用以维系封建等级制度的衣冠之治,由于它不平等性也遭到取缔。民国初年颁布的《服制》 规定官员不分级别。此种服制打破等级界限,不分尊卑贵贱,所以虽是官员的制服,但对生活权利的平等却起了表率的作用。真正结束衣冠伦理政治化观念的,是孙中山提出的服装制作的四条原则,其要点在适于卫生,便于动作,宜于经济,壮于观瞻。这就使得人人须叟不可离身的服装,摆脱等级制度和政治伦理的干预,促使在中国延续数千年的衣冠之治彻底解体,使着装与现代文明接轨,这是中国服装史的重大变革。
材料三:自1840年英国殖民者用大炮强行打开中国的大门以后,在很长的时间里,世界上其他民族的人们用异样的目光盯着中国男子脑后拖着的那根长长的发辫,感觉令人费解。一位亲身参加过中国太平天国革命的英国人伶俐曾经说过这么一段话:“许多年里,全欧洲都认为中国人是世界上最荒谬最奇特的民族:他们的剃发、蓄辫、斜眼睛、奇装异服以及女人的毁形的脚,长期供给了那些制造滑稽的漫画家以题材。”以至于在历史经过了一百多年的漫长时间之后,在中国改革开放之初,一些欧洲国家的人还把梳辫子、穿古怪服装当成中国人的固有形象,到处张贴,作为去中国旅游的广告。
材料四:在农业文明时代,人们很难发现辫子的坏处。但自鸦片战争以后,随着古老中国的大门在强力下被打开,由于中西方交通的发展,有了中西风俗的比较,最早开始与外国人接触或最早触及近代工业文明的某些中国人开始意识到蓄辫是一种陋俗。男人脑后的这根大辫子犹如绳索捆绑了中国封建社会200多年,在世纪之交剪与不剪又成了革命与否的标志。
请回答:
(1) 描述一下辛亥革命前后官员的形象(包括着装、发式等),或画一幅形象图。
(2) 和历史上的衣冠变化不同,辛亥革命后的服装,摆脱了“等级制度和政治伦理的干预”,谈谈你对这21世纪教育网
话的理解。21世纪教育网
(3) 为什么说“在农业文明时代,人们很难发现辫子的坏处”,在近代工业文明“蓄辫是一种陋俗”?[来源:21世纪教育网]
(4)你喜欢什么样的服饰?说出理由。
参考答案:
1.B2.A3.B4.C5.B6.D7.D8.C9.A10.D
11.“西洋影戏”;《定军山》12. 40;孙中山.
13.(1)(2)(3)(4)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回答.
14.(1)满族;铲除汉人的民族意识;以杀头相要挟将.(2)一是担心旧王朝复辟;二是身体发肤,受自父母思想的影响;三是还不习惯.(3)见人们大都剪了辫子,也动了剪辫之意。博仪的英国教师庄士敦也厌恶中国人脑后的辫子,讥笑它像条猪尾巴,这对溥仪影响很大。
15.(2) 剪辫易服是在反封建思想指导下的风俗改良,不同于历代改元易服之举。历史上的变衣冠所变的是形制,不变的是伦理性和等级性,从衣冠上维护尊卑贵贱的等级之别。辛亥革命使作为封建主义规章的礼制也随之瓦解。用以维系封建等级制度的衣冠之治,由于它不平等性也遭到取缔。民国初年颁布的《服制》打破等级界限,不分尊卑贵贱,所以虽是官员的制服,但对生活权利的平等却起了表率的作用。孙中山提出要用卫生、实用、经济、美观的思想来制作和选择服装,使着装与现代文明接轨,这是中国服装史的重大变革。(3)辫发不雅观;辫发久而不洗臭秽难闻;机器房中工人如果一时不慎,容易为机器所掣,有性命之忧;辫发或被车轮牵扯,有生命危险等。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