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第12课 社区历史小调查教案设计
所属学科:历史
所适用的年级: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
教材分析
本课选自北京师范大学按照新课程标准编写的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材。
本课的标题是“社会历史小调查”,是书中第二单元的最后一课,是一节活动探究课。学生在学习了“近代化的艰难起步”这一单元内容后,对中国近代的历程是如何一步一步地推进有了初步认识,了解了社会的发展与变化,感受到时代进步对人类社会的重要影响。历史课的课堂教学一定要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用身边的“历史”对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增强学生的感悟,激发他们的时代责任感。同时,历史课的实践教学也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
学情分析
1.学生对历史课感兴趣,但近代的历史距离他们毕竟很遥远。他们渴望走出教室,用自己的头脑、眼睛和行动,近距离感受身边的变化,见证社会的进步。
2.经过一年半的历史学习,学生已经能自主形成正确的观点和想法,并具备来证明这种观点和想法的一定能力,如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小组合作交流的能力,一定的表达能力等。
3.初中阶段的孩子们有强烈的表现欲。他们愿意通过活动展示自己的才能,而历史的探究活动课为他们提供了展示自我能力的平台,调动了他们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活动目标
1.在居住的社区范围内,调查工矿企业、学校教育、交通运输、文化事业、商业服务业等发展的历史,了解它们对社区发展所起的作用。[来源:21世纪教育网]
2.学习基本的调查研究方法,培养进行历史调查和社会调查的能力,并学习撰写调查报告。
3.认识社会调查是进行社会实践、了解社会的重要途径,是培养从实际出发观察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重要方法。通过对社区发展历史的调查和了解,加深对我国基本国情的认识,增强热爱家乡的观念,树立学好本领、建设美好家园的志向。
活动过程
本课是活动探究课,主题是“社区历史小调查”,两课时。第一课时为活动准备,第二课时为成果展示。
第一课时(活动准备)
教师向学生介绍“社区历史发展调查”活动的方法与途径,如采访、座谈、问卷调查、查阅相关资料或档案等。
成果展示以调查报告为主,教师指导撰写调查报告的方法。
全班分为四个活动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与社区发展历史有关的调查对象,拟定课题名称和调查提纲,进行人员分工。这一过程应由学生自己完成,教师加以指导。
附:各小组关于社区发展历史调查活动的主题:
a.调查在不同历史时期社区的物业发展情况
调查项目:社区卫生、绿化、房屋维修、停车场等。
b.调查在不同历史时期社区的教育发展情况
调查项目:社区内幼儿园,学校的数量变化、幼儿园,学校的硬件和软件情况、幼儿园,学
校的发展规划等。
c.调查在不同历史时期社区的服务性配套工程发展情况
调查项目:社区内服务性配套工程(商店、超市、洗浴中心、医院、银行、干洗店
等)的数量变化、规模、信誉度、发展趋势等。
d.调查在不同历史时期社区的成员情况
调查项目:社区成员的来源、人数、比例、文化程度、职业等。[来源:21世纪教育网]
师生制定活动评价表(自评、组评,师评中教师只参与撰写调查报告的评价),对每
一位学生参与活动的全过程,进行了解、评价。
附: “社区历史调查”活动( )同学表现评价表
项目 自评(等级) 组评(等级) 师评(等级) 总评(等级)
参与程度
收集资料
分析整理资料
撰写调查报告 [来源:21世纪教育网]
感受
师生设计调查报告的评比标准。各组推选一名同学和教师共同组成评判团进行评比。
附: “社区历史发展”调查成果评比表
[21世纪教育网 主题明确(10) 内容 21世纪教育网展现形式多样(10) 总分(40)
要素完整(5) 体现历史发展(5) 提出建议(5) 得出结论(5)
A组
B组
C组
D组
各组根据调查提纲和人员的分工开展调查研究活动。
第二课时(成果展示)
(1)展示成果。各组推举一名代表介绍本组的调查成果(文字报告、图片、数据图表、网
页等多种形式),其他同学可以做补充发言;时间为5分钟。
(2)在成果展示的同时,依据调查成果评比表进行评价。
(3)各小组的发言结束后,学生根据各小组介绍的情况发言(调查感受、历史感悟、个人
情怀等),使同学进一步感受调查主题对社区发展所起的促进作用,抒发和培养同学们热爱
家乡的情怀。
(4)评选出优秀调查报告。把各小组的调查报告汇总,展示在班级墙报栏中。
教学反思
(1)上活动探究课,教师必须做好各方面的准备。并且,教师的指导要到位,这种指导不仅仅在课堂上,在课下教师也要时常关注,针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指导。
(2)学生是这个课堂的主体,他们的创造力是无穷的。要相信学生可以做好,放手让他们在活动探究课的平台上充分展示自我。
(3)评价仍需商榷。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第12课 社区历史小调查――学习与探究之二教案
活动目标
知识与能力
从历史课要贴近社会、关注现实的新课程理念出发,培养学生探索、搜集、调查和分析与自己切身相关的社会人文现象的能力。通过对社区历史,特别是对姓氏、籍贯、移民等这些与深圳城市特色相关问题的调查,形成对社区历史渊源、文化特色、发展方向等方面的探究、分析、展望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活动,初步形成学生利用各种途径调查、收集、整理、研究社会历史资料的学习方法,并在这一过程中提高学生探究社会问题的技能和强化学生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并在调查探究的基础上提出自己解决现实问题的见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本土(社区)历史文化现象的了解,培养学生不但要爱国同时也要爱乡、爱家的观念;通过对深圳特区历史的探究,树立理性、科学地看待移民文化的学术精神,认同形成“来自全国各地的开拓者共创深圳特区繁荣”的观念;在社区的调查行动中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和克服困难的品质。
活动准备
1.按班级同学姓氏或籍贯分组,查阅整理各姓氏源流及历史人文资料;
2.调查班级同学籍贯地的分布及迁居深圳的原因、职业分布等;
3.了解比较中国历史上几次大规模移民的原因、流向、特点;
将上述调查结果整理成可供演示的文本材料。
(以上活动准备由学生在课外完成)
活动过程
1.导入
放映反映客家人历史文化的录像片(或幻灯片),以客家人举族南迁的史实和开拓进取的精神,引出本活动的主题:社区“姓氏、籍贯、移民”情况的调查
2.展示有关姓氏源流的调查成果
学生活动
利用多媒体辅助手段,分组介绍班级同学各自姓氏的历史人文情况(来历、迁徙、分布、家族名人、籍贯地等)
教师活动
对学生展示的资料进行质疑(可鼓励同学一同质疑)、归纳、评价。
3.讨论姓氏文化对生活的影响
学生活动
谈对家族、血缘、祖籍地的看法和感受,以切身的事例说明姓氏文化对生活的影响,并表达对自己姓氏、家族的感情。
教师活动
引导并以平等的身份参与学生的讨论。
4.了解统计班级同学的籍贯地分布情况及迁居深圳的原因
学生活动
将班级同学的籍贯地分布情况及移居深圳的原因进行分类、统计,并根据统计情况与中国历次大移民的情况进行对比,再得出结论性的评述。
(此活动环节可考虑邀请学生家长谈他们移民深圳的原因和在深圳创业的历史)
教师活动
协助、指导学生的统计,并根据上述活动的内容,发掘出与学生生活相关的、熟悉的,可供深入、扩展的探究性学习课题。
5.在上述活动的基础上师生共同开发出新的探究性课题
课题探究方向:
深圳“新客家”现象――深圳新移民祖籍地的人文特征、新移民的社区活动、行业经营情况及未来发展等。
6.交流调查研究方法、落实课题的承担任务
学生活动
有调查经验的同学谈自己调查研究的方法及调查过程中是如何团结、协作克服困难的。
教师活动[来源:21世纪教育网]
归纳、完善学生调查研究的方法,赞扬在调查过程中团结、协作克服困难的精神并强调这种精神的重要性。
引导学生将上述调查研究的方法和精神运用于新的探究性课题中。
活动拓展
师生共同创建“新客家”专题学习网站。
网站建设宗旨:以对姓氏、籍贯、移民等文化现象的探究性学习为契机,以深圳这个移民城市的形成和发展为背景,让学生在网络的环境下,从客家人文历史的发源、改革开放后深圳“新客家”移民浪潮的出现、新老客家共创特区繁荣,以及移民文化的发展趋向等方面,来整合各学科知识和社会文化资源,为学生探究、关注、展望本土文化的过去、现在和将来构筑交互性学台,加强学生课堂联系现实的问题意识,从而达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养成学生积极投身社会生活、亲身体验实践过程,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善于分析、富有情感的学习方式。
教学活动过程
师:先给大家看一样东西(出示钟氏灯笼),你们知道这是谁家的灯笼吗?
生:是钟同学家的!
师:为什么?
答:因为灯笼上有钟姓,我们班姓钟的只有钟同学。
师:看来我问得太简单了。不过简单之中,却有一个深刻的道理,那就是我们作为社会人都有一个符号――姓氏。姓氏包含了许多历史的信息,姓名不但能区别不同的个体,而且还能区别人的血缘、家族,甚至是生活地域。
前一段时间,为了了解自己是从哪里来的,我们对各自的姓氏源流和籍贯地等作了一些探究和调查。现请两位同学给我们展示他们的调查研究成果好不好?(生齐答:好!)听完他们的介绍后,你们可以向他们提出质疑。
张姓同学:大家好。很荣幸在这里介绍我的张姓。张是左右结构的汉字,“弓”旁。相传黄帝的第五子――挥,发明了真正意义上的弓箭,于是黄帝便命挥为督造弓箭的“弓长”,“弓长”合在一起便是“张”,这就是张姓的来历。可以自豪地说――我们是中国最早发明家的后代!弓箭的发明,是工具进步的一大飞跃,请大家看看我祖先的高科技产品――各式各样的弓箭。张氏的“郡望”是――清河,所以有“天下张氏出清河”之说。祠堂号“百忍堂”,说明了张氏祖先希望后代凡事要忍,以和为贵。张氏家族的名人古代有张良、张衡、张之洞等,现代有张学良,还有我最喜欢的歌星张惠妹等。我们为“张”氏而骄傲!
生:请问:为什么说弓箭的发明是工具进步的一大飞跃?
张:在弓箭发明以前,人们捕获猎物或和敌人搏斗都是近身的,但是弓箭的发明大大延长攻击距离,既减少了伤亡,又提高了效率。所以说是工具进步的革命性飞跃。
生:你在表中把“张之洞”列为古代名人,这是错误的。他是近代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
张:哦!是我搞错了,谢谢你的指正!(师生鼓掌)
师:好,接下来有请韩姓同学。
韩姓同学:“张”姓是以职务为姓,而我的姓氏却是以国为姓――姓“韩”。(放幻灯片并逐片解说)我们的家族有许多名人,如战国时期的法家代表人物――韩非子,汉代名将――韩信,唐代文学家――韩愈。下面请看我祖先的光辉形象。(放图片)
我的祖籍地在河南新野,虽然我对那里不熟悉,但是我还是从我爷爷口中听到许多关于河南新野的故事。这是“汉议事台”――我们新野标志性古建筑。
欢迎同学们提出问题。
生:刚刚你讲了新野的“汉议事台”,能不能讲讲它的来历?
韩:汉议事台就是东汉末年的一些政治家们商议大事的地方。
生:为什么你的姓是以“国”为姓?
韩:因为战国七雄里面有一个韩国,它是春秋时晋国分成的三个诸侯国其中之一,那时的韩国人,大多就以“韩”为姓。
生:《三国演义》中多次提到新野,你能不能讲讲有关新野的故事?
韩:有“火攻博望坡”和“火烧新野”,是诸葛亮初出茅庐时协助刘备指挥的第一场战役。
师:通过两位同学对自己姓氏调查的介绍和回答质疑,增加了我们许多姓氏的知识。下面我们根据上述介绍,归纳出姓氏有哪些来源。
生:“张”是以官职为姓。
生:“韩”姓是以国名为姓。
师:(完善修正同学们的归纳,并形成板书):
姓氏主要来源:以职业(务)为姓
以地名为姓
师:姓氏的来源很复杂,但这是我们最常见的两种。我想问一下,当决定你姓什么的时候,你的家长有没有跟你商量?
生:不商量!一般来说,姓氏是事先注定的,也就是说你还没有出生,就注定了要跟父母姓。
师:这是为什么?
生:是血缘的关系。
师:那么,你热爱你的姓氏吗?
生:热爱!因为这是家族和血缘的标志。
师:我们现在用一个包含你姓氏的成语,来表达对自己姓氏的热爱,好吗?(众生:好!)
钟同学:坐如钟,站如松,行如风。就是说钟氏一个个都是正直、刚强的英雄好汉。
李同学:张冠李戴。不要把张的帽子戴到李的头上去了,就是说我们李家的人做事是有规有矩的。
王:胜者为王,败者为寇。
师:你姓“王”还是姓“寇”?
王:当然姓“王”,“王”是尊贵的象征。
师:“胜者为王,败者为寇”是一种旧的历史观点,但是“寇”姓历史上也出过名人,谁能说出其中一个?
生:寇准,是北宋时期的爱国将领。
雷同学:“如雷贯耳”“春雷滚滚”“雷声震天”。
师:啊!我差点要捂耳朵了,“雷”姓是小姓,但声音却很响,有什么含义?
生:雷声催人奋进,提醒我们不但要努力学习,还要出人头地,声名远扬。
师:好!你人小志气大。在实际行动中可千万不要“雷声大,雨点小”哦。(众笑)
林同学:不管你姓“雷”也好,姓“钟”也好,所有的姓氏都包含在我的“林林总总”之中。我们林姓包容性强、目光远大,比如有“中国近代睁眼看世界第一人”――林则徐。
师:大家不但用成语表达了对自己姓氏的热爱之情,又从中演绎出对自己激励的含义,这很好!树有根,水有源,我们的祖先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的财富和启示,我们有什么理由不热爱自己的姓氏呢?
姓氏时刻伴随着我们的生活,由此产生的姓氏文化又影响我们的生活,大家能不能以自己切身经历和体会,谈谈姓氏文化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陈同学:我们老家的村子只有“陈”“杨”两个大姓,所以在学校里同学们不是姓“陈”就是姓“杨”。后来来了一个姓“黄”的插班生。因为只有他一个人姓“黄”,又是外地人,所以大家都歧视他,经常捉弄、嘲笑他。老师知道了这个情况后,就跟我们讲了黄继光的英雄事迹,还说这位姓“黄”的同学说不定与黄继光有血缘关系呢。从这以后大家对这位姓“黄”的同学都很敬佩,说他是黄继光的后代。
师:看来那位“黄”姓的同学是沾了家族名人的光咯。在乡村大姓歧视小姓的现象确实存在,这种狭隘的姓氏观念,是我们要摒弃的。所幸的是随着社会的进步,这种现象是越来越少了。在我们深圳,就不存在这种现象,这说明了开放地区的文化包容性。
方同学:小学时我从老家转学到深圳,在新学校我一个同学都不认识,刚好班上有位同学和我同姓“方”,她就很主动地跟我聊天,就好像老朋友一样。
师:到了一个陌生的环境,碰到一个同姓的人,特别容易沟通,这也是常见现象。这表明了中国人有较强的宗族观念。
林同学:我妈妈单位有个年轻人,他姓“卞”,就是“下”字上面加一点,因为我妈妈单位就他一个年轻人,而且就他一个姓“卞”,因此大家就叫他小“卞”。叫的人无意,听的人有心,常弄得小卞非常难堪,最后只好求大家别叫他小卞(便)了。(众笑)
郑同学:我父亲厂里有个姓“康”的师傅,我们经常叫他“康师傅方便面”呢。
师:看来姓氏有时会带来一点小麻烦。
郑同学:我觉得我们姓“郑”是最吃香的,比如,副班长或副厂长,如果他姓“郑”的话,大家就会叫他“正”班长,“正”厂长。
师:这是占了姓氏的便宜。
钟同学:姓很重要,有时同班同学同名不同姓,如果叫“小华”两个都会应你,所以必须加上一个姓,才分得开。
王同学:我看过一些民俗资料,说过去女子在嫁人之后,不能用自己的名字,只能在自己的姓前面加上丈夫的姓,称之为“某某氏”。假如这个女子姓“洪”,她丈夫姓“希”,大家想想,她应该叫什么?
生齐说:希洪氏(西红柿)。(笑)
师:这个例子很有趣。
沈同学:大家都知道我姓“沈”,总喜欢把我与笑星沈殿霞相提并论。沈殿霞虽然在香港大紫大红,可是她的体形怎么可以和我的苗条身材比呢?(众笑)何况我们沈家的名人还不止沈殿霞一人,比如在明朝就有写《梦溪笔谈》的科学家――沈括。(掌声。)
师:大家很踊跃地谈了姓氏在我们生活中的有趣现象,但是姓氏文化是丰富多彩的,它对生活的影响要比我们刚刚说到的深远得多,对这个问题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在课后继续探究。
讲到姓氏就难免要涉及与姓氏有关的概念――“郡望”和“籍贯”,比如开始时“张”姓同学就说张氏的“郡望”(姓氏起源地)是在?[来源:21世纪教育网]
众生:清河郡。天下“张”姓出清河。
师:我们班还有几个姓“张”的同学。我想问一下张驰同学,你填写个人资料时,在“籍贯”一栏,你是填“山东清河”吗?
张同学:不是,填福建三明。
师:也就是说你的远祖在山东的清河,你的近祖在福建的三明,而你现在又跟随父母定居在深圳。那么,这是一种什么过程呢?
众生:迁移。移民。
师:如果一个姓氏固守在一个地方的话,是不会进步发展的,也就不会有今天丰富多彩的姓氏文化,所以每个姓氏都有不间断地迁移的历史。在我们学过的中国历史中,就提到过几次规模比较大的移民高潮。哪位同学能归纳一下相关的史实?
王: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为了防止原六国的贵族联合起来复辟造反,就把他们赶到东南沿海最偏远的地方。
师:准确地讲是迁往岭南的越族地区。
王:西晋后期的永嘉年间,许多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北方战乱,北方的汉族大家族为了躲避战乱,举族南迁。这就是南方客家先民的由来。
周同学:唐以后的五代十国和两宋时期,黄河流域战乱不断,北方的百姓再次大规模南迁避祸。
师:这是中国古代几次著名的移民大潮。再看近代,随着清政府放宽了对百姓的出国限制和海外殖民地的开发,很多中国人到东南亚,甚至远涉重洋到美洲去谋生。这些到国外谋生的中国人被称为什么?
生:华侨。
师:这是中国近代较大规模的移民潮。讲到移民,我就想到了深圳这座移民城市。我们来看深圳人口增长图(放幻灯片),大家可以看到,建立深圳特区以前,原宝安县人口只有30多万人,到90年代初增长至300万人,据去年全国人口普查结果表明,深圳的人口已达到700多万。短短20余年,深圳人口急剧增长了20多倍,显然这又是?
生:移民的结果。是中国现(当)代大规模的一次移民高潮。
师:我们把前面所提到的中国古代、近代、现代的几次移民高潮来对比,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生:相同点是迁移的方向都是向南。
生:还有南迁的作用是相同的,都为迁移地的经济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教师形成板书):
生:不同的是:古代几次移民高潮的形成是被动的。或被政府强制迁移(如秦);或躲避战乱(如晋、五代十国)。近代华侨出国和现代移民深圳的高潮出现则是主动的,这是因为迁移地的大规模经济开发,为移民提供了广阔的发展机会。
师:对!其实我们43位来自五湖四海的同学能相聚在同一班级,就是现代移民现象的一个缩影。为此我们班的小吴和小邓同学曾经对班级同学的家庭移居深圳情况做了调查,并写了调查报告。下面请她们把调查报告给我们演示一下。(师生鼓掌)
小吴:(演示调查文稿)这是我和小邓合作的“班级同学姓氏、籍贯和移民情况的调查”,请看这些表格。我们调查的项目分“班级同学的姓氏比例”“迁居深圳的原因”“祖籍地”以及“郡望”等。我们班有43名同学,一共有27个姓,而且各姓氏的比例都不大,看来我们班的同学都是来自五湖四海,这正反映了我们深圳这个城市的移民特色。
我们班有外省籍的同学8位,占了班级人数的19%,他们分别来自湖南、福建、山西、四川、安徽五省。广东籍的同学有35位,占了班级人数的81%,看来我们班的同学以广东籍为多。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在广东籍的同学中只有2位是深圳原住居民,而有19位同学来自潮汕地区,占了班级人数的44%,如果按籍贯地来划分的话,潮汕籍同学的比例是最大的。
大家再看班级同学的家庭迁居深圳原因的调查结果:经商的占62%、打工的占19%、工作调动的占14%、原居深圳的占15%。为什么经商的家庭会那么多呢?我们认为与前面所讲的班级同学籍贯分布有关联,因为我们班同学的家庭大多来自潮汕地区,潮汕人有经商的传统,我们所处的社区又是商业区,因此经商的家庭就多了。谢谢!
师:小吴和小邓的调查报告多次提到了“潮汕籍”这个概念,请问你们是如何界定“潮汕籍”这个概念的?
邓:“潮汕籍”是个传统的概念,指的是讲潮州话,分布在粤东沿海地区的居民。
师:他们的调查报告做得非常好!我这里也有一个和她们的调查报告相印证的数据资料(放“东湖中学初二年级潮汕籍学生数比例图”幻灯片),根据初二年级各班同学的调查汇总,全年级共有696位学生,其中潮汕籍学生有423位,占年级学生总数的47%,与我们班的比例基本相符。我们学校是按社区划片招生的,每个学生的后面都有一个家庭,这个数据表明了我们社区人口构成的什么特点?
生:潮汕人居多。
师:深圳有句俗语“宝安人的土地,潮汕人的市场”,可见潮汕人在深圳商业领域的影响。今天我们是想在姓氏、籍贯、移民等问题调查的基础上开发出下一阶段探究性学习的课题。请大家讨论一下,有哪些我们最熟悉的、最能反映我们社区的历史和特色的课题可供我们进一步开放探究?
生:(讨论后)我们社区是商业区,又以潮汕人居多,把“我们社区的潮汕人”作为我们调查探究的课题,大家看怎么样?
生:这个课题好,是身边的历史,能反映我们社区的特色。
生:我们大多是潮汕人,最熟悉情况,能调查到最真实、最生动的资料。
师:同学们的意见如何?
众生:同意!(鼓掌通过)
师:这是个好课题!要对这个课题进行探究,首先得通过调查掌握第一手的材料。调查如何进行?我们再请小吴同学来跟我们谈谈她的调查经验,看看能不能给我们以启发、借鉴。(同学们鼓掌)
吴:首先应明确课题的范围和要求,设计出调查项目,再根据调查项目逐项开展调查。调查完成后,对重点资料要核实,不要有错。然后将资料进行整理、统计、分析,最后写成报告。在完成课题的过程中,课题组的同学还要注意合理分工、团结合作。
师:小吴和她的合作伙伴的调查研究经验很值得我们借鉴。据我了解,你们在调查中碰到一些困难,有些同学不是很爽快地与你配合,或者他的确不知道家庭的情况,你是如何解决问题的?
吴:我们一方面做思想工作,一方面通过其他同学了解。如果这些办法都不灵,我们还有一招,争取到了教务处的支持,查学籍档案。
(教师形成板书):
调查研究方法:
师:我们确定了以“我们社区的潮汕人”作为社区历史调查的主题,我们还从同学那里学到了调查研究的方法,如何设计我们的调查项目呢?要设计好调查项目,我们必须对潮汕人要做一些基本的了解,也就是说我们来给生活中的潮汕人画画像。你们心目中的潮汕人是什么样子?[来源:21世纪教育网]
生:在我印象中潮汕人敢闯、敢拼。
师:请说具体一点。
生:潮汕地区人多地少,有向外发展的传统,在陌生的环境里,没有敢闯、敢拼的精神是不行的。
师:潮汕人有句豪言壮语――
潮汕籍学生:(用潮汕话齐说)爱拼才会赢!
师:他们往外发展主要从事什么行业呢?
生:以经商为多。
师:经商单靠敢闯、敢拼是不够的。
生:潮汕人勤劳、吃苦,做生意很精明,所以成功的大老板特别多。(自豪地)比如说世界华人首富――李嘉诚就是我们潮汕人。
生:他们还很团结。有人经商成功了,就拉上乡亲一起干,在我们学校附近的田背四路的灯饰、建材一条街,几乎都是潮汕人开的商铺。
师:在深圳有这么一句话“宝安人的土地,潮汕人的市场”。潮汕人作为一个外来群体能够在深圳商业界大有作为,除了上述这些主观因素外,在客观上,也体现了深圳这个移民城市的包容性和多元性。我们谈了潮汕人的优点,能不能谈谈他们的缺点呢?
生:潮汕人很迷信。
师:这确实是潮汕人的普遍行为,我们去潮汕人的聚集区――东乐花园家访时,很容易辨认出潮汕人的家门,因为他们的家门都有共同的特征。
生:有八卦镜、避邪草。还有烧香的香台。
师:当然信仰自由是公民的权利,但在楼道上烧香可要注意防火安全哟,再说烟雾缭绕地烧香也容易污染小区的环境。
生:计划生育没做好。有多子多福的思想。
潮汕籍女生:还重男轻女。
师:能举例说明吗?
生:我家有个哥哥,平时我妈对我哥都好过于我。如果我与哥有争执,不对的总是我。
师:看得出来,你很委屈。
生:潮汕人爱打架,而且打群架。
师:刚刚讲到潮汕人很团结。这个团结用在创业上,是优点;但用在打群架上,那就不能提倡了。
生:主张“棍子底下出孝子”。很少过问我们的学习情况。
师:这是教育方法不当,对你们的学习也不够关心。这里我要特别指出的是:在潮汕人的原籍地区文化教育是很受重视的,从古到今涌现了许多的文化名人。移居深圳的潮汕人大多数都经商,平时很忙,有可能忽视了对子女的教育,前些时候《深圳商报》有好几个版面就是讨论了“赚钱重要还是教育子女重要”这个问题。看来,这是我们在社区文化建设中要注意的问题了。
我们讨论了潮汕人的优点和缺点,虽然有些看法不够全面,甚至失之偏颇,但我们基本上勾勒出了潮汕人的漫画像。这些潮汕人的有趣特点,为我们完成“我们社区的潮汕人”这个课题做了很好的铺垫,我们从中可以细化出一些调查项目(或者是说子课题)。比如讲:
敢闯、敢拼、精明、团结是潮汕人的“性格特征”;
人多地少是潮汕人向外的“迁移原因”;
潮汕人善经商,且行业经营的项目、地域成行成市,可以调查他们的“经营特色”或“行业分布”;
从潮汕人有勤劳、吃苦,坚忍不拔的表现,了解他们艰辛的“创业历史”。
我们的父辈可能迷信,可能重男轻女,可能忽视对你们的教育,但是他们确实敢拼,他们能有今天,不容易!这点大家能理解吗?
生:(大多数)理解。
师:潮汕人是深圳新移民中的优秀群体之一,但我们不能无视他们的缺点,因为这些缺点会影响潮汕人的进一步发展。如果我们通过对这些不良因素的调查,提出解决的办法和今后潮汕人的“发展方向”,将会有很好的学习效益和社会效益。
(教师形成板书):
师:(小结)今天我们在对姓氏、籍贯调查的基础上,结合深圳这个移民城市的特点、特别是我们社区的特点,开发出我们下一阶段探究性学习的课题“我们社区的潮汕人”及课题的调查项目,即潮汕人的:迁移原因、性格特征、经营特色、行业分布、创业历史和发展方向等。看来,历史离我们并不遥远,它就在我们身边,它就在我们身上,如果我们留意它、探究它,就会发现它丰富的内涵,同时得到深刻的启示。21世纪教育网
我们每个同学都要承担课题任务,你们可以2~3人组成一个调查小组,先定调查项目,列出调查提纲,分工合作完成任务。你们可以请老师、家长或者各行各业的人士作为你们的导师,指导你们完成课题。
我期待着你们的成果出现!
说明
1.此课为2002年全国历史教学年会探究性学习展示课。
2.以上教学实录由李舒晏老师整理。
教案点评
该节学习与探究活动抓住深圳是一座现代化移民城市这一特征,匠心独具地设计了“姓氏、籍贯、移民”课题,引导学生从自己的姓氏、籍贯切入,联系历史上几次大的移民潮对社会历史发展的影响,了解、认识改革开放以来,深圳移民与当地居民共创特区繁荣的历史,探究、关注深圳明天的发展。整个活动过程,体现了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通过创设多种形式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在参与探究、思考和解决问题中学习;教师是合作者,师生之间始终以一种平等、和谐和自由思想的关系共同探究新知。较好地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
但是,由于在内容结构安排上欠妥,前半部分,对姓氏的趣闻趣事及后半部分对潮汕人的谈论过长,使“来自五湖四海”的深圳人“迁居深圳的原因”、深圳的原住民,以及大家如何团结奋斗,共同促进深圳的发展变化谈论不够,使“活动目标”的达成受到一定影响。
21世纪教育网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