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尾巴》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比尾巴》是义务教育人教版第三单元中富有儿童情趣的一首儿歌。这首儿歌,共有四个小节,一、二节和三、四节在结构形式上是一样的,课文采用“三问三答”的形式介绍了六种动物尾巴的特点。课文琅琅上口、简明易懂、极富儿童情趣的语言,能激起学生朗读的欲望,还能引起学生观察其他动物尾巴特点的兴趣。
【学情分析】
一年级孩子非常喜欢小动物,对于奇特的动物尾巴更是兴趣盎然。
【教学目标】
1.认真看图,认识图上的动物,了解六种动物尾巴的特点。
2.独立认读音节,正确、流利地朗读短文。
3.学习6个词语,学会7个生字,认识4个部首。
4.认识问句、问号。学习朗读问句,懂得回答问题要完整,先问的先答,后问的后答。
【教学重难点】
1.指导学生朗读问句答句,理解“长”、“短”、“弯”、“扁”等字。
2.理解句子“松鼠的尾巴好像一把伞”,“孔雀的尾巴最好看”。
【教学过程】
以童话情境导入新课。
(一)森林里的比赛,引出课文中即将出现的动物名称。【运用声频、视觉技术,引出课题内容,引起孩子的学习兴趣】
孩子们,你们看大屏幕,今天我们来到了哪里?【屏幕上是森林的图画】今天,我们来到了美丽的大森林。今天的大森林,特别特别热闹,来了好多好多的小动物。你们看,来了哪些小动物呀?
【顺次出示图案,孩子们看着图分别说出猴子、兔子、松鼠、公鸡、鸭子、孔雀、等动物】
(二)引出课题,学会认读生字“比”、“尾”、“巴”。
1 同学们真聪明,能说出森林里的好多好多动物!今天,这些动物都来到一块儿,参加一个特别盛大的比赛。这个比赛很特别,它的名字叫——比尾巴(出示课题)。
我们来看看这个比赛的名字,谁会读?【点一个学生起来读。】
他有一个词读得特别好, 大家有没有听出来?对了,我们看尾巴的巴字,它有没有声调?对了,小朋友的眼睛都亮亮的,看到这个巴是——轻声。谁在来把这个词读好?轻声,谁来读?你来读!哟!真棒,你读!(再点一个或两个同学) 我们一起读课题——比尾巴。
2同学们,你们动动脑筋想一想,怎么来记住“比尾巴”这三个字?
老师手中举起“比”字,孩子们举手回答。(比字的两边差不多,看上去一样,又有点不一样)小朋友,你们想一想,在哪里见过比字?(数学里的“比一比”)
小朋友,你又是怎么记住这个“尾”字的呢?(尾字下面有个毛字,小动物的尾巴上一般是长有毛的。)说的真有道理,小动物的尾巴上都是有——毛,你真棒,教给我这么棒的办法,我马上就记住这个字了。
小朋友,你又是怎么记住这个巴字的呢?(以前学过的“爸”字,下面就是巴)
【利用白板技术的标注、圈注的自由性和灵活性,与传统教具生字卡片进行结合,有效促进孩子们对于生字的形象记忆。】
二、学习课文,掌握生字,学会朗读问答。
(一)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同学们,你们动动脑筋想一想,这些小动物们聚在一起比尾巴,可能会比尾巴的什么呢?(长短,漂亮,弯,等等)
好的,我们翻看语文书《比尾巴》这一课,读一读这些小动物们在比什么?在读课文之前,小朋友们告诉老师,在读书的时候,可以干一些什么事情呀?
(1 把书拿好,坐端正)(2 碰到自己不认识的字,拼一拼,画一画)
(二)讲解文中的问句,理解问号的意义,学会读问句。
1读了一遍课文,小朋友看看刚才你们猜对了没有?它们是在比尾巴的什么呀?
(长和短)他说的长和短,实际上就是大屏幕上的第几行和第几行呀?第一行和第二行,你们再看看,每一行的最后,都有一个什么呀?(问号)
2那我们该怎么来问呢?(指向一个同学)你来问问看行吗?你来选择一句问问看?
(面向其他同学)他问的是第几句呀?你们觉得他问得怎么样?(好,怎么个好法?)很有感情,好像真的是在问。还有谁想问?【在这个过程中,把问句都进行完】真棒,真的有问的味道。
3在同学选择问句读的时候,老师把该句中的核心字,如“长”“短”“一把伞”“弯”“扁”“最好看”举起来,在该同学读完的时候,全班读或分男女生读。
最后拿起“最好看”,什么叫“最好看”?“最”是什么意思?(就是第一的意思)小朋友,你们来说一说,你们“最喜欢”什么?
举起字卡,“最”,问:谁来问带有这个字的这一句?
拿起“扁”,问:谁来问带有这个字的这一句?
朱老师请小朋友一起来问第四句。(谁的尾巴弯?)第二句又问的什么呀?
看来什么也难不倒小朋友们?现在老师把这些问句都藏在课文里,小朋友来找找看!83页只有前三个问句,后面三个问句在哪里呀?对,84页。
4出示这些疑问句中需要掌握的词语“把”、、“扁”、“短”、“最”。
你们读得最认真,朱老师最喜欢你们!奖励你们听一首儿歌好不好?
【播放歌曲《比尾巴》,让孩子们在音乐中唱、做动作、放松休息】
【利用音频文件,结合课文内容,促进孩子在学习中的互动。】
(三)认识小动物的名称,学会读答句。
1 小朋友们休息好了,刚才我们在儿歌里听到了哪些小动物的名字呀?出示只有汉字的课件(猴子、兔子、松鼠、公鸡、鸭子、孔雀)(孩子们一起念出来)
小朋友是不是都认识小动物的名字了呀?现在就让小朋友叫叫小动物的名字,如果小朋友读得又响亮又准确,小动物就会出来了!
出示“松鼠”一词,让小朋友开火车读。
出示“公鸡”一词,让小朋友开火车读。最后全班一起读,画面上显示出公鸡。
【你们看公鸡的“公”,上面是个什么字?(“八”),对了,是我们学过的“八”,所以我们把它叫做“八”字头。】
出示“猴子”“鸭子”兔子“”孔雀“。让同学们开火车读。
【以动物图片引入生字,孩子们以图联字,观察生字,学习偏旁。】
2现在同学们都读出来了,现在朱老师又把这些小动物的名字放到语文书里去了,我来看小朋友眼睛亮不亮,有没有找到这些句子,把它们读一读。
孩子们读完后,开火车让孩子们把有动物的句子读出来。
3哎呀,怎么还是难不倒你们呀?老师再换一个问法。谁的尾巴长?····
4好了好了,老师认输了,同学们你们来问问老师,老师来答。
哈哈,看来你们也难不倒朱老师!
问答结合,小组合作表演。
1现在,小朋友们,你们两个人一对,互相来问问!待会老师来看你们谁问的好!
全班同学练习。
好了,现在朱老师来看看哪一对小朋友问得好也答得好!我待会就来让他当小动物。
请一对上来后,让小朋友来点评。
2 将猴子、鸭子等课文中动物的卡通头像分发给各个小组,老师和各小组间合作表演。
3 读后谈话:了解了这么多动物的尾巴,你最喜欢谁的尾巴呢?
学生自由说,教师相对指导。
教学反思
《比尾巴》是一篇童趣十足的文章,在这课的教学中,我利用多媒体和白板技术创设情境教学,通过PPT、白板技术与互联网资源的整合,制作的课件较为美观实用。它不仅使我的课堂更生动,也让课文的理解较扎实,更给孩子们带来新鲜的感受。
这节课总体设计是力求让课堂生动起来,使学生将生活中的经验与新知识相互结合,整堂课具有较强的互动性和趣味性。
在本案例中,我利用信息技术,结合传统教学的有益之处进行教学。较为突出之处为:
1、童话情境的导入。利用音频和色彩缤纷的视觉吸引孩子的眼球,引出课题内容,更引起孩子的好奇心。
2、生字的学习中,利用多媒体技术与传统教具结合,以形象记忆促进学生掌握生字。
3、儿歌是一问一答的形式。在问句与答句的学习中,分角色进行朗读、表演,利用动物头套进行实景再现,增强了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性。不仅培养了他们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同时在运用积累词语和句子中感受到动物尾巴的可爱,从而对动物充满喜爱之情。
4、?课中休息,表演歌曲《比尾巴》。学生通过视频文件手舞足蹈唱出课文,让他们不由自主的去看、去做、去想,调动他们的情感去体验,去感受,从而产生学习的内驱力。
此次教学,亦有不足之处。一是在生字的认读学习过程中,稍显琐碎,可以更为简化,或在形式上更丰富一些;二是课例结尾处,如果宕开一笔,稍稍深化或拓展一下主题,效果会好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