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 宋代经济的发展
1. “苏湖熟,天下足"表明了两宋时期某个流城已成为全国最重要的粮仓,它是( )
A.太湖流域 B.长江流域
C.黄河流域 D.淮河流域
2. “从南北朝一直到南宋,北方汉人迁往江淮的脚步就一刻没有停留,共计数百万”,这段材料指出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是( )
A.南方相对稳定 B.南方自然条件优越
C.南方政府重视农业 D.北方汉人南迁
3.北宋时期,国家财政收人的百分之八十左右来自淮河地区。淮南每年向都城汴京运送粮食六百万石,丝绸、茶叶等物品也源源不断地输送到京城。下列表述与此相对应的是( )
A.“苏湖熟,天下足”
B.“古今称国计之富者莫如隋”
C.“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D.“一半胡风似汉家”
4.据报道,从古沉船“南澳1号”中打捞出的瓷器,很多都是出自于“瓷都”,请问我国哪个地方被称为“瓷都”标( )
A.河北曲阳 B.福建泉州
C.江西景德镇 D.河南开封
5.下面知识卡片所列内容为中国古代某时期经济发展的一些特征。据此推断这一朝代是 ( )
●江西景德镇瓷窑逐渐成为瓷业中心
●“交子” “会子”等纸币与铜钱等并行使用
●经济重心的南移已成定局
A.唐朝 B.宋朝 C.明朝 D.清朝知识点
6.两宋时期,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下列关于宋代经济现象的描述,符合史实的是( )
①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纸币“交子”
②宋代海外贸易范围很广近至朝鲜、日本,远达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
③南宋时期“苏湖熟,天下足”,表明太湖流域已成为丰饶的粮仓
④在城市周围和农村交通要道附近有大量的集市,逐渐成为大大小小的城镇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②③④ D. ①③④
7.魏晋南北朝以来, 全国经济重心出现南移的趋势,到哪朝时南方已成为全国经济的重心 ( )
A.隋朝 B.唐朝 C.南宋 D.明朝
8.下列关于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状况的叙述中,不正确( )
A.南方曾经长期落后于北方
B.北方人民南迁促进南方经济发展
C.唐朝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D.宋朝海外贸易兴盛
9.南宋时期,海外贸易范围很广,东到朝鲜、日本,西至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那时阿拉伯、东南亚、印度等十几个国家的商人经常来华从事贸易。宋朝政府给他们办理手续的机构是( )
A.市舶司 B.平湖巡检司
C.宜政院 D.广州十三行
10.两宋时期我同经济重心已从黄河流城转移到长江流城,以下谚语能反映这种转移完成的是( )
A“无微不成商” B.“扬一益二”
C“苏湖熟,天下足” D.“湖广熟,天下足”
11.考古工作者对泉州沿海进行考古调查,发现了多处南宋时期的古代港口、码头和古海船遗 泉州出土的南宋海船址。这说明,南宋泉州( )
①造船业发达②海外贸易兴盛③是闻名的大商港④是当时对外贸易的唯一港口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① D.①②③
12.宋朝政府积极鼓励海外贸易,先后在广州杭州等地设置管理海外贸易的机构是( )
A市舶机构 B.“番坊”C.“蕃学” D.宜政院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朝代
南方
北方
人口(户)
占全国户口数比例
人口(户)
占全国户口数比例
西汉
2470685
19.8%
9985785
80.2%
唐代
3920415
43.2%
5148529
56.8%
北宋
11224760
62.9%
6624296
37. 1%
材料二:民间流传着“ 苏湖熟,天下足”或“苏常熟,天下足”的谚语。
材料三:宋朝时期,国家财政收入的百分之八十左右来自淮河以南地区,《宋史》中有记载“国家根本,仰给东南”。
(1)从材料一表格中你能获取到什么信息?你认为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材料二中谚语的流传和材料三中数据及“国家根本,仰给东南”的记载说明了什么?
(3)材料二、三反映的历史现象与材料一表格中人口数据变化之间有什么关系?
(4)结合上述材料和问题,你认为宋代南方经济的繁荣对我们今天的经济建设有什么启示?
参考答案
1-6 ADACBC
7-12 CCACDA
13. (1)信息:西汉时北方人口大大超过南方:唐朝时,南方人口已接近北方北宋时南方人口开始超过北方。主要原因:南方战乱较少,北方人口大批南迁。
(2)我国经济重心已经完成南移。
(3)北方人口大批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发展。
(4)社会安定是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要充分合理的利用外来劳动力,引进人才和先进的生产技术等。(言之有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