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第17课 “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教案设计
所属学科:历史
适于年级: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
一、简介:
本课是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伟大的抗日战争”的第一课,也是中国历史同世界历史相互融合的重要一课,着重为我们介绍了“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是东北三省沦陷之后,中华民族在生死存亡关头,中国艰难的局部抗战开始的一课,学好本课对整个第四单元的的学习将会起到重要作用。
本课分三个子目:“九一八事变”、“不朽的民族战歌”和“西安事变”。
二、学情分析:
初二的学生在本学期内关于中国近代史的学习已近半个学期,大家对这一时期的历史知识了解较多,也比较赶兴趣,一是因为事件的发生距现代生活比较接近,二是因为这一阶段的历史同世界舞台紧密联系在一起。同学们通过前两个单元的学习,对中国近代的整体发展状况已有了初步的认知,在此基础上,针对学生形象思维发达,参与意识强,有一定理性分析能力的特点,确定在本课的教学中,以小组竞赛合作为基本方式,配以多媒体课件展示和学生自主的发散性思维提问,激发学生的兴趣,在讲课过程中以发散性提问、启发性问题为主,辅以阅读、讲解、讨论法,培养学生的自学、探究和团结协作精神。
三、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
简述九一八事变的史实,知道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开始了局部抗战。
知道聂耳等人的主要成就。
了解西安事变的概况,认识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历史作用。
知识与能力
了解日本侵略者制造的九一八事变的经过、结果,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历史线索,并由此分析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
通过九一八事变,了解日本军国主义者的侵略本质,明确了解这场战争的性质。
明确聂耳及《义勇军进行曲》在民族危亡的特定历史环境中起到的推动作用。
把握西安事变的发生及发生后国内外各种政治力量的态度、最后和平解决这一基本线索。
过程与方法21世纪教育网
播放《松花江上》,以东北人的特殊身份切入课堂,创设历史情境。
收集有关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的历史资料,通过声、像等材料直观、全面地了解历史发展的原貌。
播放《义勇军进行曲》,创设历史情境,将学生重新融入那民族危亡的时刻,加深学生对“不朽的民族战歌”的认识。
课本剧《西安事变》,学生分组讨论,分别站在中国共产党,国民党内亲美派、亲日派的不同立场分析西安事变的发生,发展及解决,形成历史与学生的近距离接触,以形成正确认识和评价历史人物、事件的能力。
通过“中国共产党为什么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讨论,培养学生在错综复杂的历史环境下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结合历史背景,演唱《义勇军进行曲》,感受这首歌曲的巨大震撼力,激发学生真挚的爱国情感。
了解张学良、杨虎城将军在民族危机的关键时刻,置个人安危于不顾,站在全民族立场上发动西安事变,促成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的初步形成的过程,感受他们强烈、浓厚的爱国情怀,对国家、民族的责任心,从而形成民族大义重于一切、祖国利益高于一切的观念。21世纪教育网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了解30年代日军对华侵略的过程和西安事变的历史作用;
难点 对比蒋介石对日政策的变化,认识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原因。
四、教学理念与方式:
本课较好的贯彻了新一轮课改所倡导的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充分发挥个体的想象力,倡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勇于提出问题、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及在合作中体会集体的力量和智慧等理念,坚决贯彻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氛围,争取达到在积极参与课堂的过程中同学们对探究性、合作性学习有较深的感受之目的。
在本课中,教师将在课件和课本剧的帮助下真正成为课堂的组织引导者,而学生在“分组竞赛法”的基本形式下,通过阅读、归纳、想象、表演、讨论等环节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小组间的合作积分也可体现出本节课各小组成员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与质量以及成员间的合作效果。
五、应用信息技术的依据和考虑:
本课是中国近代史中的揭开抗日战争序幕的第一课,涉及到两个重要的历史事件“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所以信息技术容量大、直观性的特点在本课的辅助作用应该说比较重要,是本课不可缺少的工具。
首先多媒体课件展示《松花江上》的歌曲画面,将大家的思绪与本课的内容迅速联系起来,直观且生动,切入课堂自然,为授课打下坚实的基础。“九一八事变”的图片更对事件的学习起到辅助作用,而“西安事变”的录象短片充分体现了多媒体信息技术在现代教学过程中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六、教学过程:
1.教师准备:
1.制作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2.组织学生在课前查找有关“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方面的图片、资料。
3.将学生按座位平均分组。
4.组织学生试演课本剧《西安事变》
2.学生准备:
1.以小组为单位,搜集有关“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图片、资料。[来源:21世纪教育网]
2.排演课本剧《西安事变》21世纪教育网[来源:21世纪教育网]
3.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播放歌曲《松花江上》:“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粱。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我的同胞,还有那衰老的爹娘……,从那个悲惨时候,脱离了我的家乡,抛弃那无尽的宝藏,流浪!流浪!”
教师引导:作为一个东北人,大家在听这首歌时,有何感言?是否知道这首歌的创作背景?(同学回答略)由此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
(一)九一八事变:
教师简单补充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发生及带来的严重后果,为本课内容的连贯性作好铺垫。接着,在《松花江上》的歌曲背景下,请大家阅读课本的第一子目,就自己不明白之处可提出问题。(提出问题和回答出问题者为所在小组加分)
同学在简单阅读课本内容的基础上,很可能在事变发生的背景,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和人民的感受方面提出问题,在课堂内大家可以互问互答,解决一些基本的史实问题。
(设计思路:为了让大家对日本的侵华战争有全面的了解,故补充一些关于经济危机的内容,让大家树立大历史观的概念。在自己阅读课本内容的同时,可留给学生自己的思考空间和时间,对这一历史史实真正结合歌曲、文字、图片和自己的思想有深刻的认识。大家的互问互答可以引导发散性思维和真正参与课堂的热情,将同学们真实的感受和想法呈现在课堂上。)
教师在课件的辅助下,借助关于事变的图片,帮助大家对九一八这一历史事件的真实过程进行还原和梳理,引导学生分析九一八事变发生的时间、地点、当事者。(屏幕板书)揭示事实真相:到底是谁炸了南满铁路柳条湖的一段路轨?由此导出是日本关东军炸毁了铁路。(多媒体展示)“日本关东军密令”。学生归纳九一八事变是日本发动的有蓄谋的侵华战争。而蒋介石,遇到“邻居”如此野蛮的对待时,事实上他是怎样做的?,为加深学生的形象认识,教师可出示《蒋介石给张学良的密令》,由此导出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这一政策引发的后果,日本是在半年时间内吞并了东北三省的。教师可就同学们最感兴趣的问题“蒋介石为什么不抵抗,此时,他在作什么?”以次为线索,由此导出蒋介石对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的围剿。目的是进行新旧知识的联系,培养学生从横向、纵向两方面把握历史线索的能力。
(设计思路:这一环节的目的是在同学基本史实掌握之后,教师在课件的辅助下,将这一历史事件的深层内容按发展的顺序向大家作以介绍,在图片的帮助下加深印象,并进行问题的横向、纵向的引深。)
教师引导:东北沦陷后,谁是最直接的受害者?大家能够想象出你如果生活在当时,会是怎样一幅场景吗?(学生回答略)
(设计思路:这一问题的设计用意在于承上启下。承上,使学生再次体味《松花江上》歌曲意境。启下,导出东北抗日联军和未撤走的部队留下来继续抗日的史实,并与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进行对比,借同学们的回答点,同时为下一子目“不朽的民族战歌”中的抗日救亡运动做一简单的铺垫,因为大家的回答中肯定会有反抗的字眼,由此引出下一子目)
(二)不朽的民族战歌
教师创设情景:日本侵略者在占领东北后,野心继续膨胀,又将魔爪伸入华北地区。如果拿下了华北,这只“恶狼”的下一个目标是什么?由此导出“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再次点题。
(请全班同学起立,共唱国歌。)
教师引导:同学们,在今天的课堂上,在这样一种背景下,大家唱起这首每次升旗都能听到的歌时,此时此刻,你的感受是什么?(学生回答略)
教师指出“不朽的民族战歌”实际上是寓意双关,一是在九一八事变发生后,民族矛盾已经上升为主要矛盾,面对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全国各界民众掀起声势浩大的抗日救亡运动,汇成了一首不朽的民族战歌;二是聂耳所作的《义勇军进行曲》,作为不朽的民族战歌,激励着一代热血青年投入到抗日救亡运动中,成为一面抗日的旗帜。
播放歌曲《义勇军进行曲》,要求学生根据自己收集的相关材料,说明《义勇军进行曲》的创作背景,简介作者聂耳。
(设计说明:学生在每周一次的升旗仪式中,都会听到这首国歌,在本节课的特殊环境下,让全班同学齐唱国歌,希望大家能够体会当时作者的义愤填膺,能同本节课的内容相联系,从而体会国歌的深层含义。强烈地烘托出“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这个特定的历史情境,加深学生对“不朽的民族战歌”的认识。)
(三)西安事变
1.教师设疑:你们长大后的理想是什么?
在一个班级中多少会有一些男生想当兵,教师可进一步提问这部分学生,作为军人的职责是什么?在国家面临民族危亡的时候,应该怎样做?而此时身为军人的张学良、杨虎城在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下,在做些什么?
(设计说明:此设计的目的是试图从心理上把握张学良、杨虎城将军发动的西安事变的线索,并从另一角度再次揭示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实质上是置民族、国家利益于不顾的卖国政策)
教师分析:在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的时候,在“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张学良、杨虎城将军以民族大义为先发动了西安事变。
2.学生表演历史小品《张学良、杨虎城劝谏蒋介石联共抗日》。
(设计说明:小品的表演在于展现双方由于截然不同的立场引发的强烈的矛盾冲突必然是不可调和的,为张学良、杨虎城无奈下发动西安事变做了铺垫)
3.讨论:教师指出,西安事变发生后,震惊全国,不同个人、不同国家从各自的立场出发,产生了不同的反应。在学生自愿组合的基础上,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组,分别代表英、美、日本、中国共产党、国民党内亲美派宋美龄与宋子文、国民党内亲日派何应钦四方力量,要求学生从各自的立场出发,分析、讨论四方力量在西安事变发生后所能产生的反应、表现。
教师引导:在各种错综复杂的关系中,究竟哪一方的决定是站在全民族利益的基础上考虑的?究竟西安事变应该怎样解决?由此导出中国共产党提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展开讨论: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历史意义。
4.小循环反馈。
讨论
1.西安事变爆发后,许多人主张杀死蒋介石,而中共决定和平解决西安事变,这是为什么?
2.有人认为张学良兵谏蒋介石,发动西安事变,再次扭转中国历史的走向,成为民族英雄。然而也有另一种观点,有人说“成也张学良,败也张学良”,甚至说他是“千古罪人”,针对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你赞成哪一种观点,请说出你的观点。
(设计说明:通过这两个讨论题的设置,可以帮助学生对西安事变形成正确的认识,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小结
教师总结:在“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无数先烈用自己的鲜血、生命捍卫了自己爱国的信念,张学良、杨虎城将军置自身的安危于不顾,以民族大义为先,发动了西安事变,促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他们都是爱国的。而在和平时代的今天,爱国可以包含哪些新的内容?我们又应该为国家做些什么?
〖教案点评〗
该课在设计时,教师尝试营造一种教学互动的积极氛围,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自己去把握历史人物的心理,了解历史,拉近学生与历史人物的距离,形成历史与现实的近距离接触。通过多种教学环节的设置,如音乐、情境的特定想像、历史滑稽剧的表演等,使学生透视历史,体验和感悟历史。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去体味“国家的荣辱与个人的责任”,体现了“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的教育思想,适应了历史课程改革的要求。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第17课 “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学案(北师大版八年级历史上册)
【基础练习】
1、选择题
(1)九一八事变爆发于( )A、1929年B、1930年C、1931年D、1932年 [来源:21世纪教育网]
(2)《义勇军进行曲》的曲作者是( )A、聂耳B、光未然C、冼星海D、田汉[来源:21世纪教育网]
(3)西安事变斗争的对象是( )A、日本侵略者B、美国 C、蒋介石D、共产党
(4)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建立的事件是( )
A、西安事变 B、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C、日本反动的“一·二八事变” D、七七卢沟桥事变
(5)当年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到处传唱的《松花江上》,它写在( )
A、九一八事变后B、一·二八事变后 C、七七事变后D、八一三事变后
2、读图题
(1)图中的人物是谁?
(2)1936年,他和另一位将军发动了一场震惊中外的事件,这是什么事件,[来源:21世纪教育网]
它有什么别称?这位将军又是谁?
(3)这场事件的解决具有怎样的历史意义?
3、改错题
1930年9月18日,日军借口柳条湖事件攻占沈阳。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东北三省沦陷。此后,日军的侵略魔爪又伸向华南地区,抗日救亡运动兴起。21世纪教育网
【课堂回顾】
1、“中国军队好几十万,恭恭敬敬让出沈阳城。”这是指哪个事件( )
A、一二八事变B、九一八事变 C、七七事变 D、八一三事变
2、九一八事变爆发后,蒋介石对于日本侵略者采取的政策是( )
A、坚决抵抗 B、谈判求和 C、不抵抗 D、投降
3、下面关于西安事变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张学良和蒋介石争夺国民党领导权B、张学良、杨虎城逼蒋抗日
C、通过武力方始解决地盘划分问题D、导致国共两党长期对峙
4、西安事变后,中共派谁做代表赴西安参加谈判( )
A、周恩来 B、叶挺 C、张闻天 D、陈毅
5、西安事变后经中共的努力和斗争,蒋介石被迫接受的条件是( )
A、停止内战,实行抗战 B、停止内战,联共抗日
C、停止内战,一致对外 D、停止内战,共同抗日
6、1936年张学良和杨虎城发动的西安事变( )
①是一次具有爱国意义的兵变②民族矛盾激化的结果
③检验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抗日态度④促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课堂延伸】
1、阅读下列材料:
“沈阳日军行动,可作为地方事件,望力避冲突,以免事态扩大。一切对日交涉,听候中央处理。” “无论日本军队此后如何在东北寻衅,我方应予不抵抗,力避冲突。”
——给张学良密电
请回答:
①上述密电是何人给张学良的?
②当时日本军队在东北进行什么行动?21世纪教育网
③当时张学良是否服从了上述密电?其后果是什么?
2、西安事变扣押了蒋介石,有人说“十年内战,蒋介石杀害了成千上万的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我们应该报仇雪恨,杀了他”;有人说“国难当头,国际国内形势复杂,应该和平解决,只要蒋介石答应抗
日,就放了他”你认为应该怎样解决西安事变?说说理由。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第17课“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教材内容:
本课时以20世纪30年代“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为主题,叙述日本帝国主义制造的侵华事件:九一八事变、七七事变、南京大屠杀、731部队、“三光”政策等史实。教材揭露了日本侵略者令人发指的野蛮行径,揭示了日本侵略者发动侵华战争是早有预谋的。课文以历史史实为依据,引导学生感受国破家亡的苦难与中国人民决不屈服的精神,激发学生的民族感情与反抗精神,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联系当前日本右翼势力抬头的现实,收集相关历史资料,运用历史知识驳斥日本军国主义的谬论,提高历史知识的运用与鉴别能力。牢记历史,以史为鉴,反对战争,爱好和平,进一步明确学习历史的重要性。
一、课程标准
简述九一八事变的史实,知道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开始了局部抗战。
知道鲁迅、徐悲鸿、聂耳、冼星海等人的主要成就。
了解西安事变的概况,认识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历史作用。
二、教学目标
1.了解日本侵华的主要事件:九一八事变,卢沟桥事变,南京大屠杀,建立魔鬼部队731,对敌后根据地进行血腥的“三光”政策的主要史实;注重历史与现实结合,培养运用历史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来源:21世纪教育网]
2.知道徐悲鸿、聂耳、冼星海等人的主要成就。
3.通过日本侵华主要事件的学习,认识日本发动侵华战争是蓄谋已久的
4.收集抗日战争相关历史资料,培养收集资料的能力,感受国破家亡的苦难与中国人民决不屈服的精神,激发学生的民族感情与反抗精神,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5.了解日本侵略者在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知道永远牢记血的历史教训,学会以史为鉴,反对战争,爱好和平,珍惜今天和平安定的生活,培养热爱和平、追求和平的情感。
三、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PPT显示:为了不能忘却的纪念──60年前中国人民的伟大胜利!
教师:同学们知道60年前中国人民的伟大胜利吗?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翻开那一页历史,重温那硝烟弥漫的抗日战争的历史。
PPT显示:《义勇军进行曲》图文影视资料(同时师生齐唱国歌)。教学设想:创设一种积极的教学情境,以形象的视觉效果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主动参与课堂的热情。
教师:你感受最深的歌词是哪一句?为什么?
学生:踊跃发言。
教师:对学生的发言进行肯定,点题引入。
PPT显示: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当时华北事变爆发,北平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最主要的矛盾,中国面临亡国灭种的危急关头。)
第一篇章:自主学习,把握基础知识
1.1931年的9月18日夜,驻扎中国东北的日本关东军经过精心策划,炸毁沈阳北郊附近—的一段铁路,反诬是中国军队破坏。日军以此为借口,炮击中国东北军驻地______________ ,攻占沈阳城。这就是震惊中外的“__________________”。(完成目标1)21世纪教育网
2.人民音乐家聂耳饱含爱国热情,积极投身于救亡运动,创作了一批反映民众心声的作品,其中最杰出的代表作品是《 》,成为不朽的民族战歌。(完成目标2)
3.1936年12月12日, ___________ 、___________ 在西安临潼华清池举行兵谏,扣押蒋介石,并向全国发表通电,提出 _____________
的主张。这就是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目标2)
第二篇章:体验历史
1、九一八事变和七七事变
学生:阅读课文和图7-54、图7-55、图7-56。
教师:20世纪30年代日本为什么对中国发动这两个事变?21世纪教育网
学生:思考分析,回答。
PPT显示:这并不是偶然的,而是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计划“大陆政策”发展的必然结果。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对日本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为了摆脱经济危机,缓和国内矛盾,日本先后发动了九一八事变和七七事变。(目标3)
教师:对比两次事变,它们对中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完成并展示《课堂探究学习记录》。(从图表中获得信息,从中提取有效信息,教师进行必要的指导,把读图的一般方法教给学生,认真观察和解读图像,注意对图像进行联系和比较,结合相应的历史背景,善于想象、合理推断。在自我体验与他人合作的结合过程中培养学生读图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教师:点拨、启发,总结。21世纪教育网
PPT显示:1931年九一八事变日本发动对中国的局部侵略战争,抗日战争从此就已经开始了。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是日本全面侵华战争开始的标志,中国开始了全民族的抗战。
教师:中国人民团结一心奋起抗战,取得最后的胜利,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
PPT显示:《松花江上》和《东北抗日》音像。(创设情景让学生感受东北沦陷给中国人民带来的灾难与中国人民不屈的精神)
承转: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侵华战争,在我们中国犯下了罄竹难书的罪行。
2、日本侵略者的滔天罪行
学生:阅读课文和阅读卡,图7-57、图7-58图、7-59、图7-60。(日本侵略者的几个主要罪行:南京大屠杀、731部队、轰炸城市和“三光”政策。)
PPT显示:《南京大屠杀》和《黑太阳731部队》音像。(创设情景让学生直接达到情感的冲击和感悟。)
教师:你看到了什么?你听到了什么?你想到了什么?你更想说了什么?
学生:讨论、发言。(知道日本侵略者的野蛮行径,认清日本侵略者的残暴本性。)(寻找有效信息,然后展示其获得的信息。在听其他同学交流展示的过程中,每位学生都会发现自己的不足,对自己的想法进行修正补充。)
教师:启发、小结。(我们应该牢记历史教训,反对战争,爱好和平,珍惜我们今天和平安定的生活。)(目标5)
承转:时至今日,日本还不能正确对待历史问题,却竭力美化自己的侵略历史,一再伤害其侵略战争受害国人民的感情。
第三篇章:感悟与升华
学生:阅读课文和图7-61。(史东郎、“历史教科书事件”)
教师:今天如何看日本老兵和右翼势力的言论、观点?请同学们运用历史知识解决这个现实问题,相信你能做的更好!
PPT显示:(1)日本领导人连续不断地参拜供奉着甲级战犯牌位的靖国神社。(2)2005年日本《新历史教科书》对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仅轻描淡写地说,“由于日本军,中国军民出现了多数死伤者”。(3)关于日本对中国东北的占领,教科书只字不提日本军国主义者的侵略罪行,仅说“满洲国”实现了经济发展,出现了人口的显著流入。(4)关于日本军国主义者发动战争的目的,教科书狡辩说,“原来是为了获取资源,(战争)也成为加速亚洲各国开始出现的独立运动的一个契机”。(5)关于侵略战争带来的灾难,教科书称,“在战争中,没有不杀害和不虐待非武装人员的国家”。21世纪教育网
学生:讨论交流,反驳谬论。(提高学生的历史感悟能力,时刻警惕日本军国主义的复活。)(目标4)
教师:归纳。(篡改历史不得人心,正确认识对待日本的侵略历史可以对后代起到教育和警示作用。)
教师:今天的日本一方面不肯也不愿意承认其侵略历史,另一方面却要想成为在国际政治舞台上对世界负责任的大国。
PPT显示:日本领导人正在为谋求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而四处奔波,而联合国是一个对国际社会负责的组织,常任理事国必须是一个对国际社会负责的国家。一个不仅不能正确对待历史,而且一而再、再而三地篡改历史的国家,能有资格成为常任理事国进而对国际社会负责吗?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小组合作,完成《课堂探究学习记录》。
教师:总结(只有正确认识历史,反对战争,走和平发展的道路,日本才能取信于世界人民。)
课堂小结:让历史告诉未来
教师:以史为鉴,反对战争,爱好和平,珍惜我们今天和平安宁的生活。同学们,短短课堂45分钟是说不完这沉重的历史话题。今天的课同学们有浓厚兴趣和学习热情,请你们把目光投向书本,投向网络,投向社会现实,去关注历史与现实如“中日关系”,去关注你想关注的问题。
PPT显示:历史是一面镜子,让历史告诉未来,以史为鉴,面向未来,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
巩固与检测:
1.日本发动侵略中国的九一八事变发生在( )
A沈阳 B上海 C北京 D长春
2.义勇军进行曲的曲作者是( )
A田汉 B冼星海 C聂耳 D光未然
3.某同学在编演西安谈判一幕中,不应该出现的任务是( )
A张学良 B蒋介石 C周恩来 D叶挺
4.中共提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根本出发点是( )
A缓和国内阶级矛盾 B 粉碎亲日派企图
C维护民族利益 D寻找发展时机
四、教学反思
本节课,力图体现对新课改精神的理解:把实现课标的要求作为我们教学的目标,一切课堂教学行为和教学设计都围绕课表来展开。
1.用学生熟悉的歌曲并伴随图片展示导入新课,既渲染气氛,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在内容的处理上,很好的注意了繁简。“九一八事变”介绍了事件发生的时间、经过和影响;揭露了日军精心策划、有目的的侵略事实和蒋介石不抵抗政策带来的后果。西安事变介绍了在全国抗日救亡运动高潮中,张学良、杨虎城发动“逼蒋抗日”的西安事变,以及在中国共产党努力下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历史。
3.本课还特别注意历史与现实的有机结合,从日本发动侵华战争,联系当前日本“参拜靖国神社”、“日本教科书事件”、“东北毒气事件”等事实,运用历史知识,驳斥侵华日军的荒谬言论,提高历史知识的运用于鉴别能力。
4.教学模式上采用四段式的教学模式,即自主学习——体验探究——感悟历史——巩固检测。
教学过程都是出示材料——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得出结论,再出示资料……让学生在对历史资料进行分析中得出自己想要的结论,形成自己的观点,并学会分析问题的方法。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