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第3课 新中国的内政与外交学案设计
【学习目标】掌握1、一届人大的召开与宪法的制定;2、建国初期的中国外交
【学习重点】1、一届人大的召开与宪法的制定;2、建国初期的中国外交
【预习提纲】
新中国的第一部宪法:一届人大的召开::时间: ;地点:
制定宪法:(内容)坚持 ,坚持 ,
确立了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
选举领导人:选举 为国家主席。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及内容:首提时间: 。
内容:
影响:
周恩来与万隆会议:会议的召开:时间: 地点:
会议的中心议题:
“求同存异”方针的提出:原因:由于 的破坏和与会各国矛盾错综复杂,会议出现尖锐分歧。
作用: 。
【课堂练习】列一列:列举出新中国之初最主要的内政和外交活动。
说一说:简要说说新中国倡导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主要内容。
想一想:请同学们观看右图,然后回答问题。 图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书影
1 这部宪法是哪次会议上制定通过的 21世纪教育网
2 该宪法有哪些方面的重要规定
3 该宪法有何特点
④根据宪法规定,我国国家政权的性质是什么?
⑤我国的最高国家权力机关是什么?
【随堂检测】选一选(每题只有一项符合题意)
1.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制定于 ( )
A.1949年10月 B.1950年6月 C.1954年9月 D.1982年3月
2.宪法规定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 ( )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C.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D.人民民主专政
3.哪三国共同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 )
①中国 ②印度 ③巴基斯坦 ④缅甸 ⑤朝鲜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①②④
4.参加万隆会议的主要是哪两大洲的国家 ( )
①亚洲 ②欧洲 ③美洲 ④非洲 ⑤大洋洲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④⑤
5.由周恩来提出的后成为万隆会议原则的是下列中哪一项 ( )
A.民主原则 B.和平共处 C.求同存异方针 D.不结盟
6.从辛亥革命到现在,中国颁布的具有宪法性质的文件已有多部。其中( )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性质的宪法。
A.《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B.《中华民国约法》
C.《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D.《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7.选举毛泽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的会议是。( )
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B.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C. 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D. 第一次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全体会议
8.外交部发言人章启月22日在例行记者招待会上宣布,6月28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创立50周年纪念大会将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将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你知道这是( )年的新闻。 A.1998 B.2000 C.2002 D. 2004
9.“我们不是来吵架的”,“我们的会议应该求同而存异。”这是周恩来总理在( )的讲话。
A.亚非会议 B.会见印度总理 C.日内瓦会议 D.访问缅甸
10.周恩来所说的“求同存异”中的同指的是( ):
A.都受过殖民主义的压迫 B.都是社会主义国家
C.都是新兴国家 D.都是黄种人建立的国家
11.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我国一切权力属于:( )
A.中国共产党 B. 政治协商会议 C. 人民代表大会 D.人民[来源:21世纪教育网]
维度B 能力提高
12.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 )
A.筹备新中国的成立B.选举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
C.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D.确定国务院各部门领导人
13.下列关于1954年宪法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B.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并公布
C.我国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21世纪教育网
D.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14.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在( )
A.1953年中国政府与印度政府代表的谈判中 B.1954年周恩来总理访问印度、缅甸时
C.1954年中国政府代表团出席万隆会议时 D.中、朝、美三国签订《朝鲜停战协定》时
15.阅读下列材料:21世纪教育网
“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请回答:
(1)上述内容通常被称作什么原则?
(2)上述原则最早提出于哪一年?这项原则是何时由哪些国家共同倡导发表的?
(3)它的提出有何重大意义?
答案:(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2)1953年。1954年6月,中国、印度和缅甸等国共同倡导发表的。(3)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原则,对国际社会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16.【课后练习】读一读:请同学们阅读以下给出的材料,然后做题。
材料一:图片——周恩来总理在某次会议上讲话
材料二: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团结而不是来吵架的;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同而不是来立异的; 我们的会议应该求同而存异。 ——周恩来
①材料一反映的是哪一历史事件 该事件发生于哪一年 哪一国家
②根据材料二,我们可以推测当时会议中矛盾的尖锐,你认为为什么会出现此种局面
③材料二归纳起来就是什么方针 为什么它的提出有助于会议的圆满成功 [来源:21世纪教育网]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