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专题探究:鱼鳍的作用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16专题探究:鱼鳍的作用 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2.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粤科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19-04-10 16:37:2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6 专题探究:鱼鳍的作用》教学设计
教案背景
本节为专题探究型教学,以学生原有知识基础为背景,指导学生以实验方式研究鱼鳍的作用,把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提升到运用科学方法去认识事物本质的层面。因此,重点指导学生观察并做好实验,解析现象,进行比较,归纳概括。
教材分析
《科学》义务教育教科书是启蒙式教材,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本节为第2单元的第8课,在学习了动物需求的基础上,需要对学生逐步培养。
学情分析
教学对象是四年级的学生,学生经过三年级学习和四年级上学期学习,对于鱼的认识有基础,同学在学习了本单元关于动物的需求等内容之后,对于动物的一些行为习性已经有一定的了解。本节是让同学们探究身边比较常见的鱼,对于鱼,同学是熟悉的,但鱼鳍同学们往往很少有留意或深入观察,所以,在教学开展时,首先要注意让学生仔细观察鱼在水中的动态。而引起学生兴趣,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步骤。如何在开始就吸引的注意力,那么,教师选择在开始上课时,取来一条活跃而且漂亮的鱼(尽量与课本的鱼一致)放置在小鱼缸,让同学们观察。
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中运用探究发现法、实验探索法、任务驱动和小组讨论法等结合的方法。
教学目标
知识性目标
知道鱼是使用鱼鳍在水里运动。
认识鱼身体上各种鳍与其在水中的游动有什么关系。
探究性目标
体验一次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了解科学探究的主要环节。
学习运用实验进行研究的方法。
科学态度
能在好奇心驱使下,感受动物行为的多样性和趣味性。
热爱生命,培养以尊重的态度对待小动物的情感。
体验合作学习,愿意与他人交流。
重点:认识鱼鳍并了解其作用。
难点:运用对比方法进行实验探究。
教学准备
科学探究室,草金鱼、鲫鱼(6至10cm长度)和小鱼缸准备6组的数量,橡皮筋、防水胶带,剪刀,激光笔。
教学过程
兴趣体验,聚焦主题
将学生分组(8至12人一组),一班分5组以内; 在每组桌面上展示装有活鱼的鱼缸(注意控制变量:一个鱼缸内的两条鱼要同样类别和大小),让学生仔细观察10秒钟; 教师问:同学们看到了什么? 学生:鱼! 教师:鱼漂亮吗? 学生:漂亮! 教师:老师把鱼送给你们好吗? 学生:好! 教师:可是,要照顾好你们的鱼,首先要认识和了解它们。那么,现在鱼在干什么? 学生:游泳。 教师请1至2名学生回答:你看到鱼是怎么游泳的? 学生1:到处游来游去!有时候不动。 学生2:游到缸壁转弯了! 教师:为什么鱼会这样子?可以到处游来游去,时快时慢,可以拐弯,甚至在水中不动呢? 学生(可能回答):因为鱼有鱼鳍呀! 教师:鱼鳍动了? 学生:动了! 教师:请一位同学说一下,鱼鳍动,会使鱼怎么动?有什么关系吗? 学生(可能会回答):鱼在向上、向下、前后、左右加速游动时,鱼鳍会猛的向相反方向动一下。 教师:同学们发现,鱼的身体上有各种鳍,那究竟它们与鱼在水中的游动有什么关系呢?我们这节课主要探究这个问题。 请同学们看课本39页“突出问题”,认识鱼身体上各种鳍的名称。 分组便于观察和合作活动。 问答使学生注意力开始集中。 互动对话使学生距离拉近,激发兴趣。 教师不说答案,让学生自己观察。 提出问题,做出假设


证明过程,深入研究
1.设计方案,把预设的探究方案告知学生,可以采用橡皮筋或胶带逐一捆扎鱼鳍,分别控制各种鳍的活动方式进行观察。 2.教师示范实验,用胶带和卡片捆扎鱼的尾鳍,放回鱼缸中,对比旁边没有捆扎尾鳍的鱼,问:同学们发现了什么? 学生1:鱼不会转弯了! 学生2:鱼游得很慢! …… 教师肯定学生的观察结论,并板书:捆绑鱼尾鳍,鱼不会转弯,而且游得比较慢。 3.教师再演示实验,这次用胶带和卡片捆绑鱼的背鳍,放回鱼缸对比观察。 教师:这次捆绑的是背鳍,背鳍不能动了,小科学家们,你们又发现什么了没有? 学生:鱼翻过来了! 教师肯定学生结论,板书:捆绑背鳍,鱼会失去平衡侧翻。 4.学生自主探究:教师把小卡片、胶带和橡皮筋分发给每组,让同学自行选择捆绑方式,探究捆绑鱼的胸鳍、腹鳍和臀鳍时,鱼的动态会怎样变化。并把探究的方法(实验方案)填写在课本40页“我的方案”,把实验记录填写在课本41页“收集证据”栏目。 5.学生实验过程教师巡视每一小组,适当指导。注意提醒学生捆绑动作尽可能轻点,不要伤害鱼。 设计探究方案环节。 控制变量,示范实验。因为尾鳍和背鳍捆绑稍难,所以教师演示。 鼓励性语言,使学生保持兴趣。 学生自主探究环节,让学生体验。 对小学阶段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要求不能过高。


分析论证,在现象中认识本质
分析论证: 1.要求每一小组派一名代表到讲台投影机上展示实验记录表,小组成员可以协助共同说明实验是如何做的,得出了什么结论。 2.教师提问:各小组的结论都一样吗?(如果有不同结论,教师询问和检视实验辨证。) 3.教师跟同学一起归纳结论。 设计表格: 鱼鳍作用背鳍胸鳍腹鳍尾鳍臀鳍
教师跟学生共归纳结论。


拓展和延伸
鲨鱼是卵胎生的鱼类,有大大的鳍,鲨鱼鳍的作用跟我们今天探究的鱼的鱼鳍作用一样吗?教师播放一段鲨鱼在水中运动的视频(2分钟左右),然后让每一小组商量讨论后,各派一名代表说出看法。
总结
教师问:各位小科学家,我们今天一起探究了什么?
(学生答:探究鱼鳍的作用。)
教师问:我们实验过程,为什么要用胶带和橡皮筋,而且要尽量轻的捆绑呢?
(学生答:不要使鱼受伤。)
教师问:同学们,想了解更多关于鱼的科学知识吗?
(学生答:想!)
教师:回家请登录“小学科学网”继续学习,并完成练习。
板书设计
16 专题探究:鱼鳍的作用 背鳍 捆绑后 鱼体失去平衡侧翻 胸鳍 捆绑后 难以变换方向,不能停下而碰壁 鱼鳍 腹鳍 捆绑后 鱼体左右摇摆 尾鳍 捆绑后 鱼不会转弯 臀鳍 捆绑后 鱼体摇晃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