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辞旧迎新的时刻,幸福的人家是怎样一番情景?
在这又黑又冷的晚上,一位可怜的小女孩正在干什么?
13 卖火柴的小女孩
安徒生(1805—1875),世界著名童话作家。
主要作品:《海的女儿》《拇指姑娘》《丑小鸭》《皇帝的新装》等。
乖巧 围裙 衣兜 硬币
蜷腿 哧 哎 火柴梗
橱窗 捏着 哆哆嗦嗦
乖
裙
兜
币
哎
橱
上下结构:
兜
币
多音字
冲
( )冲动
( )冲劲儿
卷
( )花卷
( )试卷
chōnɡ
chònɡ
juǎn
juàn
讲述了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大年夜冻死在街头的故事。
本文以火柴为线索,主要讲述了什么事?
梳理故事情节:
小女孩在街上卖火柴
按照故事情节,本文可以分为三部分,试归纳各部分大意。
小女孩蜷缩在墙角里擦火柴取暖
小女孩捏着烧过了的火柴梗冻死了
第一部分(1-4):在大年夜的风雪中,一个赤着脚的小女孩在大街上卖火柴,她一根也没卖出去。
第二部分(5-10):小女孩五次擦燃火柴,她看到了各种幻象。
第三部分(11、12):小女孩在大年夜冻死在墙角。
天冷极了,下着雪,又快黑了。这是一年的最后一天——大年夜。
点明时间
大年夜意味着快乐幸福、团圆美满。
自由读1—4自然段,画出描写小女孩的语句。
①在这又冷又黑的晚上,一个乖巧的小女孩,赤着脚在街上走着。她从家里出来的时候还穿着一双拖鞋,但是有什么用呢?那是一双很大的拖鞋——那么大,一向是她妈妈穿的。
③她不敢回家,因为她没卖掉一根火柴,没挣到一个钱,爸爸一定会打她的。
④再说,家里跟街上一样冷。他们头上只有个房顶,虽然最大的裂缝已经用草和破布堵住了,风还是可以灌进来。
②小女孩只好赤着脚走,一双小脚冻得红一块青一块的。
小女孩生活穷苦,大年夜流落街头。
小女孩生活穷苦,
大年夜流落街头。
大年夜——快乐幸福、团圆美满。
突出小女孩命运的悲催。
阅读第5—10自然段,思考:
小女孩一共擦燃了几次火柴?每次擦燃火柴她都看到了什么?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___次
5
第一次擦火柴:
自己好像坐在一个大火炉前面,火炉装着闪亮的铜脚和铜把手,烧得旺旺的,暖烘烘的,多么舒服啊!
思考:小女孩为什么会看到大火炉?
大火炉
通过对幻觉的描写反衬出现实之中的小女孩是多么寒冷,多么渴望温暖。
温暖
她的一双小手几乎冻僵了
第二次擦火柴:
桌上铺着雪白的台布,摆着精致的盘子和碗,肚子里填满了苹果和梅子的烤鹅正冒着香气。更妙的是这只鹅从盘子里跳下来,背上插着刀和叉,摇摇摆摆地在地板上走着,一直向这个穷苦的小女孩走来。
思考:小女孩为什么会在幻象中看到烤鹅?
说明现实中,小女孩实在太饿了,她渴望得到食物,尤其是在大年夜,她更渴望得到美味的食物,所以她在幻象中看到了烤鹅。
第三次擦火柴:
她坐在美丽的圣诞树下。这棵圣诞树,比她去年圣诞节透过富商家的玻璃门看到的还要大,还要美。翠绿的树枝上点着几千支明晃晃的蜡烛,许多幅美丽的彩色画片,跟挂在商店橱窗里的一个样,在向她眨眼睛。
思考:在饥寒交迫的夜晚,小女孩为什么看见了美丽的圣诞树?
圣诞树的出现,表明小女孩非常孤独,渴望得到礼物,渴望快乐幸福。
第四次擦火柴:
奶奶出现在亮光里,是那么温和,那么慈爱。
在这一次的幻境中,小女孩对奶奶说了什么话?这几句话表现了小女孩怎样的心情?
小女孩的话:
“奶奶!”小女孩叫起来,“啊!请把我带走吧!我知道,火柴一灭,您就会不见的,像那暖和的火炉,喷香的烤鹅,美丽的圣诞树一个样,就会不见的!”
小女孩强烈渴盼奶奶带她脱离苦海。
默读第10自然段,开头一句话:
她赶紧擦着了一大把火柴,要把奶奶留住。
比较阅读:
舍不得擦火柴的小女孩此刻为什么要擦着一大把火柴?
她敢从成把的火柴里抽出一根,在墙上擦燃了,来暖和暖和自己的小手吗?她终于抽出了一根。
她赶紧擦着了一大把火柴,要把奶奶留住。
第一次擦燃火柴带给她片刻的幸福和欢愉,所以她不假思索地一次又一次擦燃火柴,她渴望幻象中的一切成为现实,永远不消失,尤其是慈爱的奶奶,所以她不惜擦燃“一大把”火柴留住幻象中的奶奶。
第五次擦火柴:
奶奶把小女孩抱起来,搂在怀里。她俩在光明和快乐中飞走了,越飞越高,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
思考:她们俩到哪儿去了?
联系前文的内容,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小女孩离开了人世,在美妙的幻觉中死去了。小女孩只要活在这个世界上,就只有寒冷,只有饥饿,只有痛苦。
她们俩到哪儿去了?
默读第12自然段:
“她想给自己暖和一下。”人们说。谁也不知道她曾经看到过多么美丽的东西,她曾经多么幸福,跟着她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
怎样理解这两个“幸福”?
指小女孩临死前是在美好的幻象中度过的,是幸福的。
小女孩死了就没有寒冷、饥饿和痛苦,就彻底幸福了。
通过这两个“幸福”,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压抑在心头的满腔悲愤,感受到作者对穷苦人民寄予的深切同情和对贫富悬殊社会现实的强烈不满。
作者为什么安排这样的结局呢?你觉得这个结局怎么样?
如果让你改写结尾,你会怎样写?
议和说
幻想:大火炉 烤鹅 圣诞树
奶奶 飞走
美丽的幻象
悲惨的现实
社会的罪恶
渴望:温暖 食物 快乐
疼爱 幸福
现实:大年夜 下着雪 赤着脚
冷极了 蜷缩着
小女孩死了,嘴角却带着微笑,美丽的幻象,残酷的现实,小女孩的悲惨命运深深牵动着我们的心。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爱的国度里,让我们珍惜这幸福的生活,让我们伸出援助之手,去帮助每一个需要帮助的人。
读完这个感人的童话,我们一定有许多话想对那个可怜的小女孩说。请同学们先来读课本上一首9岁儿童刘倩倩的诗歌《你别问,这是为什么》。再把你想说的话写下来。
1.在正确的读音上打“√”。
爸爸冲(chōnɡ chònɡ)我使了个眼
色,示意我不要冲(chōnɡ chònɡ)动。
√
√
2.根据课文内容填一填。
小女孩一共擦燃了五次火柴。前四次她分别看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五次小女孩感受到奶奶抱着她飞走了。
大火炉
烤鹅
圣诞树
奶奶
3.推荐阅读。
《拇指姑娘》是世界著名童话作家安徒生的作品,是一篇享誉世界的童话佳作。
《拇指姑娘》讲述了一个只有大拇指大小的姑娘的历险故事。她的心永远向往着阳光,不向黑暗屈服。文章以表现拇指姑娘的坚强、美丽、对幸福的渴望,揭露了人心嫉妒、自私的阴暗面,同时也启发人们无论遇到任何挫折,都要坦然面对,要勇敢,要坚强,永远不要失去对美好生活的期望。
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1.默读课文。说说小女孩每次擦燃火柴都看到了
什么,从中你体会到什么。
暖烘烘的大火炉
她特别寒冷,渴望温暖
香喷喷的烤鹅
她非常饥饿,渴望食物
美丽的圣诞树
她很痛苦,渴望快乐
慈祥的奶奶
她受尽苦难,渴望被疼爱
奶奶把她带走了
她向往美好的生活
参考答案:
擦燃火柴 小女孩的幻象 我的体会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第四次
第五次
2.课文中哪些描写最让你感动?找出来多读几遍,把你的感情充分地读出来。
点拨:课文中的许多描写都让人感动,找出让自己最动情的地方,反复朗读,把自己的感情读出来。如读到小女孩看到的幻象的时候,要充满喜悦、兴奋之情;读到小女孩冻死在大年夜的时候,语调要低沉,充满悲愤与同情。
3.读读课文的最后三个自然段,联系上文,和同学一起讨论下面的问题。
(1)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参考答案:这句话的意思是小女孩在美妙的幻觉中死去了。这里把死亡说成是去“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将死亡说成是一种解脱,把小女孩悲惨的生活表现了出来,也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穷苦人民生活的不幸。
(2)她曾经多么幸福,跟着她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对这句话中的两个“幸福”,你是怎样理解的?)
参考答案:第一个“幸福”是说小女孩在死前看到的种种幻象,把那些幻象称为小女孩生前的幸福,可以说是很悲惨的。第二个“幸福”是指在死后她不会再悲伤,再受冻,再挨饿了,是一种死亡后的幸福,是一种让人心酸的解脱。
4.读了下面这首诗,你有什么感想?你愿意拿起笔来,也写几句话送给那位“卖火柴的小女孩”吗?(原文见教材第71、72页)
参考答案:我的感想:小诗人把自己对小女孩的爱与同情都倾注到这首小诗中,给她棉衣,和她一起分享食物与快乐,所有这些都代表了我们少年儿童的心声。
我送给小女孩的话:如果你现在还没有找到幸福与快乐,请快到我们这里来,因为我们生活在一个美好的国度里,生活在一个温暖的大家庭中。我会把你请到我的家中,把妈妈买给我的美食送给你,我要带你去学校,和小朋友们一起学习、做游戏,让快乐永远围绕着你。
点拨:安徒生的童话享誉世界,深受全世界儿童的喜爱。学了《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篇课文后,小组内要开展一次阅读安徒生童话的活动,然后召开一次读书交流会,把你读到的作品讲给同学听,注意讲清故事的情节、人物的命运以及读后的感受。
向爸爸妈妈复述这个故事。
找找安徒生其他童话读一读。
展开想象,假如卖火柴的小女孩来到我们中间,你会对她说些什么呢?把你想到的写下来。
课题 卖火柴的小女孩 课型 新授课
设计说明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应注意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在阅读教学中,“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手段,“读”贯穿阅读教学的始终。课文讲述了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大年夜冻死在街头的故事。选编本课的主要意图:一、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切实关注文中的人物命运,深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二、体会作者虚实结合的表达方式及其表达效果;三、通过课文,使学生走近安徒生,激发学生阅读《安徒生童话》的兴趣。教学时,我采用以读促讲的策略,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受到熏陶,同时创设情境,鼓励个性化阅读,突出读的层次性和多样性。
学前准备 1.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 2.搜集安徒生的资料,了解安徒生的作品并积累相关名言。(学生) 3.预习课文,自学生字新词,借助工具书理解词语。(学生)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会写6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和理解生字所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理清文章思路,激发学生阅读安徒生童话的兴趣。
学习重点 识记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前准备 1.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 2.预习课文,搜集安徒生的资料,了解安徒生的作品。(学生)
教学环节 导案 学案 达标检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用时:5分钟) 1.出示课文插图,导入:同学们请看图,图上画的是谁?你能猜想一下她在干什么吗?在童话作家安徒生笔下,这个小女孩有着怎样的命运?在这个大年夜发生了怎样的故事?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那个风雪交加的大年夜。 2.板书课题。 1.学生看图猜想画中的小女孩儿在干什么。(擦燃火柴) 2.齐读课题。 3.学生交流搜集到的安徒生的资料。(安徒生是19世纪著名童话作家,被尊为“现代童话之父”) 1.安徒生出生于_________,代表作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用时:20分钟) 1.指导学生自读课文,疏通全文。 2.师生交流,学习生字新词。教师点拨:“乖”“裙”“兜”“橱”等字的字音及字形。 3.出示词卡,检查学生对生字的掌握情况。 4.让学生再次默读课文,弄清课文的梗概。 5.质疑:按照故事发展的顺序,课文可以分为几层?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文,圈画生字新词,注意读准字音,把课文读通、读顺。 2.小组之间互相交流自学生字词情况。 (1)通过自学,正确读写:乖巧、围裙、慈爱、橱窗、闪烁、裂缝、暖和。 (2)注意“烧、橱、烁”是翘舌音,“慈”是平舌音。 (3)注意书写“烧”时右上部没有点。 (4)注意多音字:冲、缝、卷。 3.小组内利用词卡检查生字认读的情况。 4.全班交流。简单地说一说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小女孩在大年夜卖火柴,冻死在街上的故事) 5.课文可以分为三层。 2.给带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打“√”。 模糊(mó mú) 暖和(hé huo) 蜷缩(quán juǎn) 明晃晃(huǎng huàng) 3.根据课文回答问题。 (1)本文是按照“________——擦火柴——____________”的顺序展开叙述的。 (2)小女孩共擦燃了五次火柴。前四次她分别看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五次小女孩感受到奶奶抱着她飞走了。
三、再读课文,感知情感。(用时:10分钟) 1.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第1~4自然段。引读:下面我们就静下心来,仔细地品读课文,试着走进作者和小女孩的心灵世界。 2.提问:你读懂了什么? 3.设疑:小女孩目前的处境是怎样的?请你结合具体的语句汇报,并在文中空白处写一写。 4.指名配乐朗读。读后请学生结合自己的感受来评价,并提建议。 5.拓展:如果你是小女孩,你现在最需要什么? 1.认真听老师读第1~4自然段,说一说小女孩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可怜,乖巧)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再来读读这部分内容,写一写。 3.小组汇报:非常寒冷,非常饥饿…… 4.学生试着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评价。 5.再自由地阅读这部分,感受小女孩的悲惨命运。 6.交流:温暖、食物、疼爱等。 4.选择下列破折号的用法。 ①表示话题的转换; ②表示强调; ③表示解释说明。 (1)这是一年的最后一天——大年夜。 ( ) (2)那是一双很大的拖鞋——那么大,一向是他妈妈穿的。 ( ) (3)因为这是大年夜——她可忘不了这个。 ( )
四、总结回顾,布置作业。(用时:5分钟) 1.小结本课学习的内容。 2.布置作业:请学生思考前四个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 1.归纳反思本课的学习收获。 2.小组讨论问题,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5.概括第1~4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学反思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也就是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在教学时,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的情境,灵活运用多种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通过反复品读,一次又一次地走进文本,体会作品的思想内涵,感受小女孩的悲惨命运。在感受小女孩不幸的命运的同时,让学生换位思考,情境再现,想象小女孩现在的所需,引起情感上的共鸣,再通过交流感受,进一步体会人物的悲惨命运,自然地抓住文章的思想主线。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关注课文中人物的命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了解作者虚实结合的表达方式,体会这样表达的效果。
学习重点 1.从小女孩五次擦燃火柴所看到的种种幻象中体会她生活的悲惨,关注小女孩的命运。从最后三个自然段含义深刻的语句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体会作者实虚结合的表达方式及其表达效果。
学前准备 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
教学环节 导案 学案 达标检测
一、复习导入,梳理思路。(用时:5分钟) 1.听写生字词。 2.提问:前四个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 1.听写本课生字词。 2.学生交流文章前四个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二、紧扣重点,体悟五次擦燃火柴。(用时:15分钟) 1.组织学生阅读课文,出示阅读思考题: (1)小女孩一共擦燃了几次火柴?每次擦燃火柴都看到了什么?用横线画出来。谈谈自己的感受。 (2)哪一次擦燃火柴的画面最令你感动?结合具体语句谈谈自己的感受。 2.检查学生自学情况,随机点拨。 3.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这部分内容。 1.研读课文,填写学生活动卡。 2.学生交流自学情况。 (1)交流小女孩每次擦燃火柴后产生的幻象,分析产生幻象的原因。 (2)揣摩小女孩第一次擦燃火柴时的心理斗争过程。 (3)深入理解“她俩在光明和快乐中飞走了,越飞越高,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这句话的含义。 3.有感情地朗读第二部分。 6.根据课文内容填一填。 第一次擦燃火柴时小女孩看到了( ),是因为她( )。第二次擦燃火柴时看到了( ),是因为她( )。第三次擦燃火柴时看到了( ),是因为她( )。第四次擦燃火柴时看到了( ),是因为她( )。第五次擦燃火柴时看到了( ),是因为她( )。
三、围绕中心,提出疑问。(用时:10分钟) 1.在别人幸福地欢度新年的时候,女孩却悄无声息地冻死在街头。让我们读读课文的最后两个自然段。 2.出示:谁也不知道她曾经看到过多么美丽的东西,她曾经多么幸福,跟着她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 3.引导学生质疑。 1.学生提出问题。 学生可能质疑:“多么美丽的东西”指什么东西?为什么会看到?怎样看到的? 2.反复读,多种形式地读,学生评价。 7.小女孩饱尝了天气的寒冷,世人的冷漠,而她死去的时候为什么嘴上带着微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总结写法与读法,拓展。(用时:10分钟) 1.引导学生回顾,我们是如何走进这个童话世界的。 2.启发思考:这篇童话为什么让我们如此感动? 3.读完这个感人的童话,我们一定有许多话想对那个可怜的小女孩说。请学生自由发言,表达心里话。 1.有感情地朗读、质疑思考、讨论交流、联想入境,都是品味读书的好方法。 2.原因是:(1)对比的写法,使女孩美好的幻想与残酷的现实产生了强烈的对照,让我们对女孩悲惨的命运有了深切的同情。(2)详细的描写,通过描写女孩的外貌、动作和衣着,写出了小女孩的可怜。(3)合理的想象,种种的“美好”,实际上是那么平常与普通,但对女孩来说可望不可即。(4)悲惨的结局。 3.把你想说的话写下来。 8.以《假如小女孩来到我身边》为题,发挥想象,把你的想法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我特别重视朗读训练。指导学生反复朗读擦火柴部分,让学生画出小女孩每次擦火柴时所看到的情景,从读中感受到小女孩此时的心情,她多么想拥有食物,拥有温暖,拥有奶奶的爱,可是,这只是幻想,在当时黑暗的社会里是无法得到的。在结束课文时又提问:假如小女孩在我身边,你会对她怎么说,怎么做?让学生自己写。学生们写得不错,写出了自己的心里话,充分反映出学生们对卖火柴的小女孩悲惨遭遇的深切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