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八年级下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基本说明:
1、教材内容所属模块: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
2、年级:初中二年级
3、所用教材出版单位:人民教育出版社
4、所属章节:第五单元——国防建设与外交成就 第15课
5、学时数:1课时(45分钟)
一、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 ?
知识目标:?通过本节课学习使学生掌握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万隆会议;“求同存异”方针;周恩来在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活动的基础知识。????? 能力目标:通过学习过程,引导学生利用教材所给的四幅图和课件所展示图片说明新中国积极主动的外交态度,独立、和平的外交思想和周恩来作为新中国外交家的风范和贡献。识图解图,培养学生观察、联想的能力,能灵活运用知识从图片中提取信息。????? 情感目标:?了解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正确性带来了新的局面,为我国赢得了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并从而了解新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和作用。
感受周恩来外交政策中的智慧,体现周恩来提出的“求同存异”中的宽容、谦虚、诚恳,从而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2、教学重、难点
????? 教学重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教学难点:建国初期国际关系的特点。
3、学情分析:学生经过前面的学习,对新中国的政治、经济状况有了一定的认识。也了解关于周恩来的故事,但只有零碎的、不系统的印象。初二学生形象思维较强,抽象思维水平一般,对当时的外交政策难以理解,但具有巨大的创造潜力。他们喜欢形象具体的历史描述,喜欢历史故事,但对抽象的历史结论和历史探究有好奇心。
4、设计思路:
贯穿“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思想。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扬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授人以渔”,把学生引入问题,让学生走出问题,形成学生自己的知识体系。
二、教学方法:
多媒体演示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训练法。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多媒体课件图片展示:《南京条约》签订场景与近代中国与列强签订的部分不平等条约)。引导学生回忆近代中国政府与列强签订不平等条约的史实,说明旧中国的屈辱外交.出示开国图片并导入新课(新中国能不能继续沿用旧中国屈辱的外交政策,新中国成立后,中共采取怎样的外交政策?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新中国的外交,第15课——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二)课堂引导,建立新知。
1、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学习教材;在学习过程中思考课件中的问题。
(叫一名学生朗读问题)
A 、新中国实行的是一种怎样的外交政策?
B、新中国能实行独立自主外交的条件是什么?
C 、我国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原则是什么,是由谁在什么时候提出来的?
????2、师生共同探究: (1)、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出示材料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探究:?????? 开国大典上,毛泽东向全世界宣告:本政府为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唯一合法政府。凡愿遵守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等原则的任何外国政府,本政府均愿与之建立外交关系。
???? A﹑ ?材料中说明新中国的外交原则是什么????????? ?独立 自主 和平?? ??B﹑?与旧中国相比,新中国能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原因是什么?
民族独立
(2)、我国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实现的过程.
①、与我国第一个建交的国家
苏联 图片(《苏联大使向毛泽东递交国书后的合影》、《毛泽东访问苏联》)
继续苏联之后,我国与一系列国家建立外交关系,共有多少个?
出示建交国家名称
提出问题:为什么只有一两个大国,以美国为首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对我国的态度.
面对新中国面临的外交形势,新中国的领导人采取了什么对策?
积极主动的走向世界交朋友
我们在坚持独立自主和平外交的大前提下,具体处理国家之间关系的原则是什么?
②、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简介西藏地区成为中印关系焦点的历史原因。(旧中国时期,英国殖民主义者背着中国政府划出一条非法的麦克马洪线,把中国西藏地区的9万多平方公里的土地划给英属印度,此后,这一地区成为中印两国关系的焦点地区。)引导学生观察“周恩来访问印度”照片
合作探究:?? ??A、场景中两位总理联合声明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这一内容最早提出于什么时候?
(学生回答)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课件展示修改前后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内容,并要学生齐读)???? C、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有何重要作用?
(学生齐读)
(计时抢记(三分钟):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及意义。抽查背诵)
③、日内瓦会议 图片展示(结合教材导入材料简单介绍)
导入下一节(如果说日内瓦会议确立了周恩来在世界外交舞台上的地位,打开了新中国外交的新局面,那么十个月以后亚非会议,则给周恩来提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机会来展示他杰出的外交才能和个人魅力,把新中国的外交推向一个高潮。)
??⑶、万隆会议。????①、出示图片:????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的演说图片。??出示问题,学生自主阅读教材
(叫一名学生朗读问题)
A、万隆会议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召开的?
B、万隆会议是一次什么性质的会议?
C、万隆会议的主题是什么?
问题解答(学生回答问题,教师补充)
②、教师提出问题:万隆会议是不是一帆风顺?
学生:不是
展示材料:由于受到美国的挑拨,有一个国家的代表团团长污蔑共产主义是“新式殖民主义”;还有一个国家的代表团团长也声称,亚非人民当前的任务不是反对殖民主义、争取独立,而是同美国联合起来,反对共产主义。
提问如果你是中国代表团的成员,面对这种变化,你有哪些感想,你要采取什么对策,能不能猛烈回击这些代表的发言?当时周恩来总理又是怎样做的???? 学生回答
出示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的发言图片及发言要点
思考什么叫“求同存异”?同和异分别指的是什么
师生共同分析,课件展示。
深化:“求同存异”实际上包含了宽容、谦虚、彼此理解、互相尊重的内涵,周恩来能够提出这个方针,也说明了他个人的人格魅力。关于周恩来的外交还有很多趣事与精采之处,课后大家可以收集,并互相交流。
③、归纳出万隆精神
(三)师生回顾,小结新知.
课件展示(参照所附板书),教师提出问题,学生齐答。
教师总结:由于新中国实行了与旧中国完全不同的外交政策,在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努力下,新中国的外交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
请同学们思考一下,同学们知道有哪些事情表现了新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学生发言,教师补充。
教师:接下来我们轻松一下,观看一组图片,感受新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图片展示,指导学生观看。
教师:轻松时刻结束,接下来,我们进入紧张的限时训练时刻,请同学们独立完成课件上的题目,并在纸上写下答案。
(四)当堂训练,巩固新知(限时).???1、世界上第一个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是
A、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 B、美国
C、印度 D、苏联
2、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提出的方针是
A、求同存异 B、和平共处
C、团结一致,保卫世界和平 D、增进各国人民间的友谊
3、新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上五大国的地位参加的国际会议是
A、 巴黎和会 B、 华盛顿会议
C、日内瓦会议 D、 万隆会议
4、新中国建立后,奉行的外交政策是
A、反对帝国主义 B、向社会主义大国靠拢
C、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D、反对殖民主义
5、下列不属于修改后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的是
A、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 B、互不侵犯
C、互不干涉内政 D、求同存异
?????
??阅读下列材料
亚非的绝大多数国家和人民,自近代以来起都曾受过,并且
现在仍然受着殖民主义所造成的灾难和痛苦。这是我们大家都
承认的。从解除殖民主义痛苦和灾难中找共同的基础,我们就
很容易互相了解和尊重,互相同情和支持,而不是互相疑虑和
恐慌,互相排斥和对立。
我们的会议应该求同存异。会议应该将这些共同愿望和要求
肯定下来。这是我们中间的主要问题。
——周恩来在亚非会议上的讲话
回答:
1、亚非会议的特点是什么?
2、“求同存异”中的“同”应如何理解?“异”又指的是什么?
3、会议的直接影响是什么?
检查训练情况: 学生回答,教师补充。学生交换检查答案
四、结束语:
(分阶段展示我国的外交成就:毛译东时代、邓小平时代、江泽民时代、胡锦涛时代)
(背景音乐《走进新时代》)
在老一辈革命家的努力下,建国初期我国外交取得了巨大成功,英雄的中国人是怎样沿着先辈的足迹把我国的外交事业推向一个新的高度的呢,我们将在下节课继续学习.
教学反思:充分地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的作用,落实了教学中学生主体地位。在教学中贯穿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思想,学习效果好。在教学探究过程中,学生感受到周总理杰出的外交才能和人格魅力,心灵得以净化与升华。对于感受周恩来的出色的外交才能和智慧方面,这节课的设计还不够,因为学生只有在掌握众多的感性认识之后,才能提升为理性认识,所以应该多增加一点课外的故事、知识,让学生明白在新中国外交中,周恩来扮演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但由于时间有限,这节课未能做到。
附:板书设计
第15课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课件33张PPT。中国历史八年级(下)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回顾历史你能用几个词来概括近代中国
外交的基本特征吗?不独立 不平等 无自主权 屈辱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1 、新中国实行的是一种怎样的外交政策?
2 、新中国能实行独立自主外交的条件是什么?
3 、我国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原则是什么,是由谁在什么时候提出来的?带问题阅读教材第一部分,找出答案思考:新中国成立初期,奉行什么样的外交政策呢? 开国大典上,毛泽东向全世界宣告:本政府为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唯一合法政府。凡愿遵守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等原则的任何外国政府,本政府均愿与之建立外交关系。材料 一:独立自主和平新中国能实行独立自主外交的条
件是什么? 一、实现独立自主和平外交的前提
民族独立二、实现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的过程1、中苏建交2、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3、万隆会议1949年10月2日,中国和苏联建交。苏是第一个承认并与新中国建交的国家。图为当年10月16日苏首任驻华大使罗申(前排右六)向毛泽东主席递交国书后合影。
1949年12月,毛泽东主席访问苏联。图为抵达莫斯科车站时的情景。这是新中国最高领导人的首次出访。
新中国成立初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17个国家1.苏联2.保加利亚人民共和国3.罗马尼亚社会主义共和国4.匈牙利人民共和国5.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6.捷克斯洛伐克社会主义共和国7.波兰人民共和国8.蒙古人民共和国9.德意志民主共和国10.阿尔巴尼亚社会主义人民共和国11.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 12.印度共和国13.瑞典王国 14.丹麦王国15.缅甸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16.瑞士联盟 17.芬兰共和国面对着当时对中国不利的国际形势,中国领导人是怎样做的呢?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互相尊重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和平共处修改后互相尊重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和平共处领土主权惠主权和领土完整利意义: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在国际上产生了深远影响,被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所接受,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是新中国外交政策成熟的标志.????
计时抢记(三分钟)
①平共处五项原则指的是什么?
②五项原则是谁最早提出来的?有什么重要意义? 日内瓦会议(1954年4月—7月) 这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次以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的国际会议。中国代表团团长周恩来在会上进行了积极的外交努力。会议最终就恢复印度支那和平问题签署了一系列协议,从而缓和了亚洲及世界的紧张局势,巩固了中国南部边界的安全。在会议期间,周恩来总理出色的外交才能和政治家风度,为新中国赢得了很高的国际声誉,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为打开新中国外交的新局面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周恩来步入日内瓦会议会场万隆会议思考:1、万隆会议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召开的?2、万隆会议是一次什么性质的会议?3、万隆会议的主题是什么?(又称亚非会议)1955年 印度尼西亚 万隆第一次没有殖民国家参加的国际会议,参加国主要是一些亚非独立国家讨论亚非国家共同关心的国际问题和各国发展问题由于受到美国的挑拨,有一个国家的代表团长诬蔑共产主义是新式殖民主义,还有一个国家的代表团长也声称,亚非人民当前的任务不是反对殖民主义,争取独立,而是同美国联合起来反对共产主义.同遭遇相同:曾经受到帝国主义的侵略;面临问题相同:
如何发展国家经济,
维护民族独立,
促进世界和平.异社会制度不同建设道路不同“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团结而不是吵架的”,“是来求同而不是立异的”,“我们的会议应该求同存异”。 ——周恩来万隆精神亚非人民团结一致,保卫世界和平,
增进各国人民间友谊的精神,
称为“万隆精神”。小结:旧中国外交第15课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新中国外交不平等不独立无自主的屈辱外交独立自主和平的外交外交形势取得成果面临考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
互不侵犯
互不干涉内政
平等互利
和平共处万隆会议“求同存异”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建交,邓小平访美九七香港回归九九澳门回归加入WTO上海合作组织领导人会议1、世界上第一个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是
A、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
B、美国
C、印度
D、苏联
2、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提出的方针是
A、求同存异
B、和平共处
C、团结一致,保卫世界和平
D、增进各国人民间的友谊练习: 3、新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上五大国的地位参加的国际会议是
A 、巴黎和会 B、 华盛顿会议
C 、日内瓦会议 D、 万隆会议
4、新中国建立后,奉行的外交政策是
A、反对帝国主义 B、向社会主义大国靠拢
C、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D、反对殖民主义
5、下列不属于修改后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的是
A、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 B、互不侵犯
C、互不干涉内政 D、求同存异
练习: 阅读下列材料
亚非的绝大多数国家和人民,自近代以来起都曾受过,并且
现在仍然受着殖民主义所造成的灾难和痛苦。这是我们大家都
承认的。从解除殖民主义痛苦和灾难中找共同的基础,我们就
很容易互相了解和尊重,互相同情和支持,而不是互相疑虑和
恐慌,互相排斥和对立。
我们的会议应该求同存异。会议应该将这些共同愿望和要求
肯定下来。这是我们中间的主要问题。
——周恩来在亚非会议上的讲话
回答:
1、亚非会议的特点是什么?
2、“求同存异”中的“同”应如何理解?“异”又指的是什么?
3、会议的直接影响是什么?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共同的经历,即受过资本主义国家的殖民掠夺和统治,同时希望解除殖民
主义的奴役和灾难,谋求发展。异指各国可采取不同的社会制度和建设道路.会后,我国国际地位提高,我国与更多的亚非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在老一辈革命家的努力下,建国初期我国外交取得了巨大成功,英雄的中国人是怎样沿着先辈的足迹把我国的外交事业推向一个新的高度的呢,我们将在下节课继续学习.再 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