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不怕远征难

文档属性

名称 红军不怕远征难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24.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0-08-08 21:50: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第十三课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一、基本说明 :
1、模块: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2、年级:八年级
3、所用教材版本:人民教育出版社
4、所属的章节:第三单元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 第13课
5、学时数:1课时(45分钟)
二、教学设计 :
1、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红军长征的路线、遵义会议及其伟大意义。
(2)、通过引导学生探究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和红军取得长征胜利的原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结合阅读长征示意图,培养学生读图、填图的能力,引导学生运用地图了解红军长征经过的主要省份、江河,并能说出发生在那里的重大历史事件。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多媒体课件对红军长征的演示,学会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及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引导学生学习红军战胜艰难困苦、勇往直前的革命英雄主义,培养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人民军队、热爱祖国的感情,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2、教学内容分析:
内容分析
本课主要讲述党中央和中央红军的战略转移,即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中国工农红军历经千难万险经受住了种种考验,最终取得长征的伟大胜利。长征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为新民主义革命的最终胜利奠定了基础。所以本课在教材中占有重要位置。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中央红军的长征和遵义会议
难点:长征这一历史事件的人物多(领导人多,参与长征的军队多),时间长,经历艰辛复杂,在一节课内学生很难理清其线索,这是本课的难点。
3、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保持着旺盛的求知欲望,他们通过电视电影以及其他媒体已经了解到红军长征的许多故事,能够比较容易进入本课程,但对于系统知识的认识要加强。
4、设计思路:
教学指导思想:
注重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以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注重学法指导,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团结合作学习的意识,让每位同学收获不同的智慧。利用多种形式激发学习历史的情趣,增强学生爱党、爱人民军队、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思路:
(1)教学准备
课前调动学生搜集了解红军长征的故事、一些与红军长征有关的影视资料以便课上更好的理解本课。
阅读教材,钻研教学参考书,结合学科专业刊物以及有关的最新研究信息和成果,完成科学、系统、操作性强的教学设计。
多角度收集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红军不怕远征难》。
(2)教学方法
借助多媒体课件,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有效参与课堂教学。
(3)学习方式:
以小组合作、探究学习为主,辅以阅读、表演、欣赏。
(4)板书设计:
原因: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
时间:1934、10——1935、10——1936、10
路线:瑞金 突破四道封锁线,渡湘江 强渡乌江,占领遵义
四渡赤水河 巧渡金沙江 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 爬雪山
过草地 陕北吴起镇会师 甘肃会宁三军会师,长征胜利结束
转折:遵义会议(时间、内容、意义)
意义: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三、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及时间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观察和考查,以及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约2分钟) 教师:(课件展示图片)同学们,2006年10月22日,中共中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召开了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大会。那么,红军当年为什么要进行长征?长征途中红军经历了哪些艰难险阻?表现了怎样的精神和气概?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重走长征路,去追寻先烈的足迹,去感受“红军不怕远征难”的英雄气概。出示课题: 第13课 红军不怕远征难 看图思考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探究的愿望。
新课探究,感知历史(约33分钟) 一、长征的开始和遵义会议1、长征的原因教师:红军为什么要历尽艰难险阻去长征呢?请大家回顾前面所学的知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是谁建立的什么根据地?教师:那么,最大的呢?教师:红军队伍不断迅速壮大,使国民党惊恐不安,于是蒋介石调集军队,从1930年10月到1933年秋,对中央革命根据地发动了五次反革命“围剿”。中央红军进行了五次反围剿斗争。(多媒体课件展示五次反围剿情况表,师生依次共同分析)从表中看,敌我力量对比情况如何?但前四次我军都取得了胜利,这是因为有谁的正确领导呀?那么, 第五次反“围剿”结果怎样?为什么会是这样的结果?李德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教师:李德,德国人,共产国际派驻中国的代表,担任中共中央军事顾问。深得当时中共负责人博古的信赖,他和博古等人一起排挤、打击毛泽东,他们一致认为:毛泽东不过是一个无知的乡下佬,山沟里出不了马列。他们在共产国际的帮助下,剥夺了毛泽东对中央红军的军事指挥权和党权。李德名义上是顾问,实际上独揽了红军的指挥权。博古、李德等人的错误指挥,表现在哪些方面?教师:正是由于博古、李德等人的瞎指挥,使红军伤亡很大,根据地面积越来越小,党中央已经无法在根据地立足了,被迫进行战略转移——长征。请同学们看教材第60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示意图”,找出进行长征的红军有哪几支?展示课件:《红军长征示意图》教师:接下来我们主要了解红一方面军即中央红军的长征历程。2、长征的开始教师:中央红军是什么时候从哪里出发开始长征?(多媒体课件播放《十送红军》,教师根据动态《红军长征示意图》,边演示边讲解)红军离开根据地时,老百姓真是依依不舍呀,但是不走不行啊!1934年10月,中央红军8万多人,从江西瑞金出发,向湘西前进。长征初期,敌人在红军前进的路上,布置了四道封锁线。红军浴血奋战,冲破了四道防线,渡过湘江。但损失很大。此时,红军人数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教师: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和长征初期的严重损失,表明中国革命已处于极度危险的境地,而这时敌人已调集15个师(相当于红军的五、六倍)的兵力在红军去湘西的路上布下了口袋阵,等着红军前去。博古、李德等人扔执意要去湘西与红二、六军团会合(闪烁、动态的黄色箭头),党和红军处在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到底怎么办?下一步往哪个方向走?红军上上下下展开了一场激烈的讨论。 现在,请大家依据当时的形势进行大胆合理的想象,再现当时的历史画面。(请三位同学分别扮演博、周、毛三位历史人物,其他同学扮演红军战士,进行表演。)教师:最终红军在毛泽东的提议下,向敌人力量最薄弱的贵州前进。之后,强渡乌江,攻占贵州重镇--遵义。中共中央在这里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3、遵义会议教师问:遵义会议何时召开? 为什么说遵义会议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教师指导学生在书上画记遵义会议的时间、内容、意义,齐声朗读意义)教师:遵义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接下来的战斗打得既让人欣慰又让人振奋。请同学们结合地图阅读教材,了解红军继续长征的情况,归纳:又发生了哪些重大的事件?二、长征的胜利1、红军继续长征教师边演示课件边讲解:①四渡赤水:四渡赤水红军在毛泽东的正确指挥下,声东击西,搞得敌人晕头转向,打乱了敌人的追剿计划,创造了中外军事史上的奇迹。35年后,美国著名传记作家哈里森 索尔兹伯里写到:蒋介石活像“巴甫洛夫训练出来习惯于条件反射的狗一样,毛泽东要他怎么样,他就怎么样” 。②巧渡金沙江:然后,急行军巧渡金沙江,跳出了敌人的包围。③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接着红军北上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播放录像)在大渡河畔、泸定桥边,红军遇到了哪些问题和困难?④爬雪山、过草地:之后又爬雪山、过草地。红军又要面临和克服哪些困难呢?⑤陕北吴起镇会师:1935、10党中央和红一方面军终于到达陕甘革命根据地的吴起镇,与陕北的红军胜利会师。教师:你们知道红军长征胜利的时间和标志吗?2、长征的胜利教师总结:1935年10月,红一方面军到达陕北和陕北红军在吴起镇会师,但这并不标志着红军长征的完全胜利;1936年10月,红四方面军、红二方面军和红一方面军在甘肃会宁胜利会师,这才标志着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胜利结束。(指明地图上的甘肃会宁)教师:通过刚才读课文、看录像,请同学们讨论:红军在长征途中除了敌人围追堵截外,还遇到哪些困难和问题?教师:红军长征历尽了千辛万苦,那么红军长征的胜利有什么重大的历史意义?红军长征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长征锻炼考验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从此,中国革命从胜利走向胜利,建立了新中国。 答:毛泽东建立的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答:中央革命根据地。分析后依次作答。答:敌人处于绝对优势,敌我力量十分悬殊。答:毛泽东、朱德等。答:失败。答:博古、李德等人的错误指挥。生:德国人学生看书作答……仔细观察地图回答:红一、红二、红四方面军及红二十五军。看书作答:1934、10,中央革命根据地瑞金倾听歌曲,观看课件答:红军由8万多人减到3万余人。历史短剧表演:三位同学分别扮演博、周、毛三位历史人物,其他同学扮演红军战士,进行表演。答:1935、1看书思考。画记并掌握重点。自主学习。答:(1)四渡赤水(2)巧渡金沙江(3)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4)爬雪山、过草地(5)陕北吴起镇会师。看录像回答:河对岸敌人猛烈的炮火;河深水急;没有大批船;泸定桥上的木板被敌人撤走等。学生热烈讨论并作答。学生结合教材和已有的知识谈长征的“艰难”:终年积雪,空气稀薄,非常寒冷,没有棉袄;上山、下山没有路;狂风、冰雹的袭击等;红军通过的草地,绵延数百公里,到处是淤黑的死水潭,很多地方水深过膝盖,有些地方人陷不见头,马陷不见颌,不少红军战士陷入死水潭牺牲了。过草地时,由于粮食不足,红军只得挖野菜充饥,后续部队连野菜也找不到,只得把牛皮带,枪皮带,破牛皮鞋用水泡了煮着吃。衣服湿了得用体温烘干。学生有的答陕北吴起镇,有的答甘肃会宁。学生讨论。 多媒体课件补充五次反围剿情况表,培养学生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培养读图、识图能力,从图中了解历史。通过多媒体课件、动态《红军长征示意图》的演示,增强直观性,拉近历史的距离。创设历史情境,让学生在扮演历史角色中,体验历史。培养学生参与和合作意识。培养学生阅读教材,收集有效信息,分析、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突出重点。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培养学生概括能力、表达能力、归纳问题的能力。发挥影视作品的感染力和震撼力,置学生于波澜壮阔的历史场景中,落实教学目标。教师充分肯定学生的积极性,并适当点拨补充。落实基础知识引导学生说出来自自然环境、敌人和党内错误路线等几方面的“艰难”,感悟长征精神。
小结巩固(约10分钟) 1、巩固练习①展示幻灯片板书,师生共同归纳本课重点内容:长征的原因、路线、转折。②练习(展示自制动态《红军长征示意图》)找一找,依据中央红军长征路线,说出红军渡过哪几条江、河,在这些江河上发生过什么事?2、拓展延伸① 教师:红军长征历尽了千辛万苦,那么到底是什么力量使红军克服重重困难取得了长征的胜利?(学生讨论回答,教师肯定阐述归纳板书长征精神)教师:(1)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不到长城非好汉”,红军长征为什么要选择非常艰难的北上路线,而不是随便占据一个地区、几个城市,开辟根据地发展自己的力量呢?由于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红军将士就能(2)百折不挠、自强不息;就能(3)万众一心、团结拼搏;就能(4)不怕牺牲,艰苦奋斗;就能(5)乐观向上,积极进取。)今天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们正在积极构建社会主义的和谐社会,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新长征”,同学们,作为当代青年,我们应该怎么做呢?如果我们用长征的精神来做现在的事,那么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希望大家能继承和发扬党和红军的优良传统,高举爱国主义的旗帜,努力学习不断进步,把我们的祖国建设得更加繁荣富强!② 欣赏:多媒体播放《七律 长征》。 学生讨论。学生:去打日本鬼子,保家卫国,为民族独立而战答:(略)欣赏、感悟 检测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读长征示意图,培养学生读图、填图的能力。升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四、教学反思:
谈多媒体教学手段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作用
一、充分吸引学生的有效注意,激发学习兴趣。
《红军不怕远征难》新课学习之前,我首先让同学们观看了一段2006年10月22日中共中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召开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大会的实况录像片断,同学们的注意力一下子吸引了过来,思维也活跃了起来:中共历史上发生的事件太多了,党中央为什么要这么隆重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当年红军为什么要进行长征?长征途中经历了哪些艰难险阻?红军将士表现了怎样的精神和气概?一连串的问题,同学们的兴趣被激发出来了。
二、化静为动,形象、直观地把历史展现给学生,提高课堂效率。
《红军不怕远征难》教学过程中,我运用多媒体手段对红军长征路线进行动态演示,使书本上的死地图变活了;红军长征途中经过的重要地点,就让其地理位置和名称由小到大地显示,让学生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如瑞金、遵义、吴起镇、会宁等;讲到发生的重大事件时,就穿插播放相关的图片、影视资料等,把过去的历史形象、直观地展现出来,同学们如同身临其境。特别是当同学们观看了“飞夺泸定桥”影视录像之后,同学们被红军战士那种坚定的革命信念、大无畏的革命英雄气概所震撼:泸定桥上的木板被敌人撤走了,大渡河湍急的水流,对岸敌人猛烈的炮火……都没能阻止红军前进的步伐!
三、增加课堂容量,提高学生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
《红军不怕远征难》教材在讲述红军长征的原因时有这样一句:“1933年10月,蒋介石调集50万军队,对中央革命根据地发动了第五次“围剿”。而前面的课文中没有任何关于红军五次反围剿历史的介绍,学生对红军反围剿的历史不甚了解。为此,课堂上,我运用多媒体图表把红军五次反围剿情况(名称、时间、红军指挥、红军人数、敌人兵力、结果)展示出来,同学们仔细研读图表内容,不仅很快了解了红军五次反围剿的基本情况,同时他们通过比较分析发现:每次反围剿敌人兵力都处于绝对优势,敌我力量十分悬殊,但前四次由于有毛泽东、朱德等正确领导红军都取得了胜利,而第五次由于博古、李德的错误指挥,导致了中央红军的失败。进而,又有同学提问:博古、李德是什么人?他们的错误表现在哪些方面?通过进一步的探究,同学们终于理解了红军长征的原因。
五:附:学生学习成果——历史短剧
时间:湘江战役之后
地点:湘江边
背景:(被红军战士的鲜血染得鲜红的)湘江水怒吼着向北奔流,活着的红军战士都露出茫然的眼神,他们在为中国革命的前途担忧……
主要人物:毛泽东、周恩来、博古
剧情:
毛泽东(眉头紧皱,大手一挥,斩钉截铁地)说:“再不能让我们的战士无谓地牺牲!
再不能错下去了!我们必须改变行军路线。”
博古(专横地)说:“按原定计划去湘西,与红二、六军团会合!”
毛泽东:“去湘西等于去送死!敌人已经在去湘西的路上集结了十五个师的兵力,相当于我军的五、六倍。”
博古:“我已经电令红二、六军团做好迎接我们的准备。”
毛泽东:“我们应该改向敌人力量最薄弱的贵州前进!”
博古(恼怒地):“我是红军最高军事指挥,必须听我的!”
周恩来:“我同意老毛的意见,改去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
众红军将士:“我们不要白白送死。听毛主席的!去贵州!”
红军不怕远征难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