崂山道士
教材分析
本次综合活动安排了一篇根据蒲松龄《聊斋志异》中的《崂山道士》改写的故事,还安排了与劳动有关的恳谈会。让学生与家长共同探讨有关劳动的问题。
教学目标
把握文章基本内容,了解主要情节和它所揭示的中心。引导学生与家长交谈,观察家长或周围的劳动者一天的工作情况,体会劳动创造了财富,同时也激发学生对劳动者的热爱。培养学生劳动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体会劳动创造了财富,激发学生对劳动者的热爱。培养学生劳动的意识。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内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明白文中揭示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导言引入
同学们,听过“穿墙术”吗?今天,让我们走进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中去,看一段与“穿墙术”有关的故事。
二、揭题,板题
1.板书课题:崂山道士,读题。
2.释题:崂山道士是指在崂山那儿的一个道士。道士信奉道教的修行人。
三、初读,自学课文
1.自由读,画出文中生僻字拼读,查字典理解意思。
2.了解课文主要内容,试着概括。
四、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课件,指名拼读生字词。
2.正音。
3.课文主要内容。课文描写了一个游手好闲的富家子弟王七,向崂山道士学穿墙术的故事。
五、抓住重点展开学习
1.默读课文,理清课文脉络。
(1)默读。
(2)分段交流。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写游手好闲的富家子弟王七准备去崂山道士访仙学道。
第二部分(地2~9自然段):写王七来到崂山拜学道的情景。
第三部分(地10~16自然段):写道士教王七穿墙术的情景。
第四部分(17自然段):写王七回到家里就想妻子炫耀穿墙术,结果失败了。
2.学习第二部分。
(1)默读,在读懂的地方写上自己的感受。
(2)小组交流。
(主要了解王七在学道的过程中,吃不了苦,只想投机取巧,不劳而获。)
3.学习第三部分。
(1)默读,在读懂的地方写上自己的感受。
(2)练口诀→喊“进去”→不敢进→壮胆进→喜出望外
(3)联系可后最后一段,说说王七学法书的结果怎样?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结果?
①结果:王七无法穿墙,反而撞了一个大包。
②原因:他不听道士的告诫,向妻子炫耀穿墙术。
六、揭示本文寓意,突破重难点
1.讨论
(1)你认为王七是一个怎样的人?
(2)现实生活中真有穿墙术吗?
(3)蒲松龄写的《崂山道士》用意何在?(你学了课文悟出一个什么道理?)
2.汇报。
(1)王七是一个不肯吃苦,游手好闲,想投机巧,捕捞而获的人。
(2)没有。人穿墙没有,但信号穿墙的例子有。
(3)目的是告诉我们做什么事都要肯吃苦,下功夫,否则一事无成。那些想投机取巧,不劳而获的人最终是没有好下场。
七、拓展延伸
1.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批评想投机取巧,不劳而获的现象。
2.指导阅读。
3.谈谈《聊斋志异》的部分内容。
作业设计
1.复述故事。
2.阅读《聊斋志异》。
3.自己观察家长一天的劳动情况。
板书设计
崂山道士
/学道 吃不了苦 下功夫
王七 有毅力 肯吃苦→成功
\学法术 投机取巧、一事无成
教学反思
《崂山道士》这篇课文是根据蒲松龄《聊斋志异》中的《崂山道士》改写的。课文描写了一个游手好闲的富家子弟王七,向崂山道士学穿墙术的故事。它告诉人们,那些想投机取巧、不劳而获的人最终只能落个自作自受的下场。
1、由于这篇课文内容比较浅显,所以我放手让学生通过自学读好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在学生充分阅读的基础上,我让学生讲讲文中的王七是怎样跟崂山道士学法术的,结果怎么样,以此来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掌握情况。
2、当学生掌握了文章大体内容后,我组织学生交流谈体会:你认为文中的王七是怎样的一个人?现实生活中真有穿墙术吗?蒲松龄写的《崂山道士》用意何在?通过交流使学生明确:做什么事只要肯下苦功,有恒心,有毅力,才能把事情做好,否则将一事无成。
为了让学生了解蒲松龄写作《聊斋志异》的用意,我利用自己业余时间浏览了《聊斋志异》全书,选出了一篇容易理解且与《崂山道士》形成对比的文章《义犬》,并在译文中保留了部分文言文,引导学生利用课上总结的阅读文言文的方法阅读并思考蒲松龄写作这两篇文章的态度。使学生在自读自悟中领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学完课文,我引导学生讨论,王七究竟错在哪里?小组讨论后,学生在班上交流自己的想法,并且以课本剧形式,表演王七的可笑下场。同学们在课文的学习中自然理解了王七错在不肯下苦功,没有恒心,没有毅力,只想投机取巧获得成功,我们不应该向王七那样对待学习和一切事情。
崂山道士
教学目标:
1. 把握文章基本内容,了解主要情节和它所揭示的中心。
2. 体味文章简练传神的人物刻画和曲折离奇的故事情节。
3. 注意文中“乃”“其”“尔”等虚词,掌握文中一些实词的意义及一些词类的活用。
教学重难点:
本文叙事采用明暗两条线索交织的方式,既使情节曲折离奇又喻教于事。
教学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要求
利用书中注释和工具书,尽量读通读懂课文,并能讲述此故事。
二、导入课文
最近同学们中流行看鬼故事的书,其实神鬼怪的故事在古代也颇盛行,比如《聊斋志异》,就是一部谈狐论鬼的书。我们今天就要学习其中的一篇《崂山道士》。
三、简介作者和作品
蒲松龄(1640--1715),清代文学家。字留仙,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山东淄川人。年轻时即以文章好出名,但科举屡试不第,71岁才成贡生。一生基本上都在家乡当塾师,家境贫困,能接触普通百姓的生活。倾数十年时间写成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并不断修改增补。又著有《聊斋文集》《聊斋诗集》《聊斋俚曲》等。
《聊斋志异》主要运用唐宋传奇小说的文言体,以丰富的想像,并借鉴当时流传的故事和前人的作品,通过谈狐论鬼的表现形式,以巧妙的构思、生动的语言,创造了不少优秀的作品,对当时现实的黑暗和官吏的罪恶多有暴露,对科举制度和封建礼教多有批判,并用同情的笔调描写了青年男女真诚相爱的故事。但书中也存在一些因果报应的说法和迷信的色彩。
四、理解课文
1.检查预习
请一生用自己的语言讲述这个故事。
2. 朗读课文,试翻译。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词类活用:
请师之 月光辉室 诸门人环听奔走
“乃”字的用法:
师乃剪纸如镜粘壁间 乃于案上取壶酒,分赉诸徒
蒙赐月明之照,乃尔寂饮 乃以著掷月中
“而”的用法:
蓦然而踣 不过早樵而暮归
素发垂领而神观爽迈 苦不可忍,而道士并不传教一术
3. 提问:我们讲述故事,按情节总是可以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这则故事的呢?请用几句话概括故事内容。(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开端(第一自然段):王生慕道,求师学法。
发展(二~四自然段):看师演法,师父教法。
结局(第五自然段):王生回家,演法失灵。
求师学法,看师演法,师父教法,演法失灵—这就是本文的线索。
4. 从故事中可以看出,王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从文中找出原句说明。
明确:王生是一个想学法又怕吃苦,有了一点本事便忍不住要炫耀的人。这就是文章的一条暗线。
5. 从这个故事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学生各抒己见,言之成理即可)
五、拓展延伸
生活中总有不少想不劳而获的人,并广泛流传着这样一句话:“赚钱不费力,费力不赚钱。”你对此有何看法,写成一篇400~500字的议论文。
六、布置作业
1.复述故事。
2.阅读《聊斋志异》。
资料:
《聊斋志异》是文言短篇小说集,作者为清代文学家蒲松龄(1640-1715)。作者用典雅博奥的文言文,话狐道鬼,述怪志异,讴歌真挚的爱情,鞭挞浅薄的世俗,抨击贪官污吏,反映人民愿望。全书4百多个故事构思巧妙,语言生动,文笔精练传神,历来为中外学者所推崇。它不仅是中国小说中的珍品,而且是世界文学中的瑰宝。
板书设计:
崂山道士
学道 吃不了苦
学法术 投机取巧 一事无成
下功夫 有毅力 肯吃苦 成功
教学反思
在教学活动中,先让学生知道王七上山学道吃了不少苦,但是要想学到道士这样的法术,他吃的苦还不算什么。仙术和王七吃的苦这样一对比,仙术学生就明白了王七是一个不堪吃苦的人了。同时学到法术后,王七还吹嘘、炫耀、骄傲自大,不听师傅的忠告,致演法失败,失败后王七自己还不会改,竟然咒骂道士,这是最不应该的。学生这时感受到,无论做什么事,不要怕吃苦,而且持之以恒。做人谦虚、谨慎,要想得到更大的成功必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我觉得在这一节课中,学生通过读课文能够理解、领悟到这些,就是他们的收获。
另外,值得我深思的是,作为新时代老师,要创造性地运用教材、挖掘教材、活用教材、拓展教材,全方位地发挥自身的创造力和能动性,给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